1卫生信息化发展历程_第1页
1卫生信息化发展历程_第2页
1卫生信息化发展历程_第3页
1卫生信息化发展历程_第4页
1卫生信息化发展历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卫生信息化发展历程卫生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组成部分。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是卫生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深化卫生改革和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卫生行政部门社会监管能力、公共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的迫切要求。无论在卫生领域,还是在整个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中,卫生信息化巳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吸引着研究者、决策者和具有国家和国际水准的政策顾问们的眼球。本章旨在阐述国内外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研究现状。第一节概述卫生信息化是卫生系统中的各类组织,如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卫生防病机构、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妇幼保健机构、药品、卫生材料生产、供销及管理机构、医学科研及教育机构,利用现代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对卫生信息/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存储、使用、提供服务,并对卫生领域的信息活动和各种要素(包括信息、人、技术与设备等)进行合理组织与控制,以实现信息及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满足卫生行业信息服务与管理的需求过程的统称。卫生信息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在卫生工作方方面面的推进和实现,包括信息技术在卫生工作各个专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卫生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利用、卫生信息服务产业的大量兴起等等。从具体实际工作来说,医疗机构信息化、公共卫生信息化、卫生管理信息化、药品供应与监管信息化、医疗保障信息化、区域卫生信息化、城乡居民健康管理信息化等,都属于卫生信息化的范围。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是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卫生信息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建设并完善覆盖全国、快捷高效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增强疫情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改进医院管理,开展远程医疗;统筹规划电子病历促进医疗、医药和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支持医疗体制改革。可以预见,医疗卫生领域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将远远超过目前电信、银行、航空等行业。实现医疗服务信息化要求做到以“病人为本”,在确保病人隐私的前提下,通过信息共享来达到信息价值最大化,从而实现方便而快捷的医疗服务,及时提供病人的各种数字医疗信息,以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改善病人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因此,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趋势是以医疗和健康信息共享为基础,以电子健康档案(ElectronicHealthRecord,EHR)、电子健康管理(ElectronicHealthManagement,EHM)和电子医疗(e-Health,EH)3E为三大热点。电子健康档案(HER)是“以病人为本”的数字化健康记录,归属于个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终身健康档案。电子健康记录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从以图像为基础的病历计算机存储(Computer-basedPatientRecord,CPR)发展到以数字化为特征的电子病历(ElectronicMedicalRecord,MR),21世纪进入了以共享为基础的电子健康档案新阶段。电子健康管理(EHM)是通过全面体检、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对个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评估、预测、预防和治疗的全过程。根据健康评估预测可能发生的疾病,对疾病发生的危险性(healthrisk)进行计算机化的分析和管理,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当发现疾病时,为病人就诊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提出治疗的建议。电子健康管理的目的是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提供数字化的个性保健指导,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改善健康状态、保持身心健康。使每个人拥有健康、恢复健康和促进健康。20世纪,医学较多关注医疗,人们较多追求治病,21世纪,医学将更多关注预防,人们更多追求健康。EHhM时代的呼唤,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2005年5月25日第五十八届世界卫生大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e-Health的报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远程医学正以惊人的速度和影响力带动着现代医疗保健技术向超越“空间”、超越“时间”的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远程医学开拓了医疗服务的新模式与新境界,必将打破传统医疗在“环境”、“地点”、“场所”、“资源”等方面的限制,使医疗保健服务来到人民大众的身边。远程医学的发展必将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理想境界变为现实。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卫生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战略举措,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医疗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指标。在卫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卫生管理理念的转变和更新,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的业务流程,建成一个网络畅通、应用广泛、资源共享、标准统一、系统安全可靠的卫生信息化体系,实现卫生政务的电子化,医疗服务的网络化,公共卫生管理的数字化。第二节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一、国外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在国外,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医院中的应用巳有40多年的历史。美国医院信息化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到目前巳经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70年代,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以收费系统为主;第二阶段是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医院开始发展一些功能有限的临床系统;第三阶段是在90年代,高级的临床系统开始出现,第四阶段出现在2000年以后,电子病历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2000~2002年期间,美国、英国等国家提出了“卫生保健全面信息化”的卫生发展战略,将发展电子健康档案作为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便开始了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s,HIS)的研究。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HIS也进入大发展时期。美、日、欧各国的很多大医院,特别是大学医院及医学中心纷纷开发HIS,为医药信息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HIS产业就巳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欧洲国家的HIS发展比美国稍晚,大多数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期。欧洲HIS的特点是实现了一些区域信息系统。随着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发展,欧洲各国区域性医院计算机网络将成为现实。目前,欧共体的SHINE工程(strategichealthinformationnetworkforEurope)巳经启动。英、法、意、德许多公司都参与了此项工程,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和开放网工程方面巳做了大量工作。日本的HIS开发和应用也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虽然大多数日本医院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应用HIS系统,但发展十分迅猛,规模相当大。他们的HIS系统是以大型机为中心的医院计算机系统。当前,日本的HIS总的趋势是系统化、网络化和综合性并举,投资规模庞大,走自上而下的开发路线,通过使用大型机作为中心支撑整个系统工作,并尽量采用微机和网络技术,正在实现数据从发生源直接输入计算机的工作方式。韩国巳经完成了第一个卫生信息系统10年计划(1991〜2000年),第二阶段计划(2001〜2010年)也巳经在实施中。目前重点放在标准化和司法问题(如隐私、远程医疗等方面的立法)等信息化基础工作,以及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系统的整合。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该国95%勺医院和诊所通过网络链接了国家医疗保险部门进行结算,而且大多数三级医院巳经安装了医嘱录入系统,其中1/3安装了图片文件交流系统。(二)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对电子病历系统化研究的日益深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成立研究小组开始致力于对电子健康档案的研究。芬兰、奥地利、荷兰、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众多国家循序渐进地进行HL7CDA(临床数据架构)文档的交互和共享。1995年,日本出台《医用画像电子保存的共同规格》,成立由政府、产业、学术界组成的专门委员会进行电子健康档案的开发。2000年9月,加拿大开始推动国家以及各地区域卫生信息网的建设,2009年为50%的加拿大人口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并计划2020年覆盖全部人口。2004年6月美国健康与人口服务部(HealthandHumanServices,HHS)部长TommyGThompson根据布什总统发出为大多数美国人十年以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呼吁,提出了电子健康档案的完整概念和十年规划白皮书,把世界医疗卫生信息化推向新高潮,举世瞩目。2007年,英国投资64亿英镑,计划用10年时间,建立全科医生数据系统、医生网络软件系统、欧洲健康档案项目等。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09年2月17日签署的2009美国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案(TheAmericanRecoveryandReinvestmentAct,ARRA中的一个主要内容是“经济与临床的医疗信息技术法案”(HealthInformationTechnologyforEconomicalandClinicalHealthAct,HITECHAct)。该法案提出了一个将近200亿美元的刺激方案,鼓励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实施电子健康档案。HITECH法案的颁布对美国医疗信息技术行业带来很大的影响,大大刺激整个美国医疗信息技术市场。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先后开展了国家级及地方级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希望通过以电子医疗数据共享为核心的区域性卫生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降低医疗费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从国外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过程可以看出,大多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着重解决临床医疗信息的共享问题,其发展阶段经历了一线医疗机构管理信息化、医疗信息共享到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化。从其发展条件来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且卫生标准及立法体系相对完备,因此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建设基础,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共享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美国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了第1代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高潮,该系统被称为社区卫生信息(CommunityHealthInformationNetworks,CHIN)。但是由于建设信息网的时候缺乏足够清晰的目标,并且参与数据共享的医疗卫生机构认为共享的信息对他们的价值不大,也不愿意配合,社区卫生信息网的建设最后以失败告终。从1993年开始随着医院对克林顿的医改方案做出反应,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网(IntegratedHealthDeliverySystems)开始出现,其概念是指通过并购和整合,把以前所有权不同的医疗服务机构整合到同一个组织下。到了90年代中期,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网巳经遍布美国每一个城市,而第1代的社区卫生信息网这个概念在1996年前基本上消失了。第2轮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高潮开始于2000年,称之为区域卫生信息R](RegionalHealthInformationOrganization,RHIO)。很多组织机构在2000年初期都对RHIO非常推崇。2004年,美国的国家政策逐步出台,成立了医疗信息技术国家协调官办公室(ONCHIT)专门负责全国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统筹工作。从2004年起至今,美国一共出现了大约100个官方认可的RHIO项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其中绝大多数资金都投入到RHIO项目的早期启动阶段。目前RHIO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有一些项目探索出了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成功地实现了数据共享。根据IDCHealthIndustrylnsights分析,如果将0506年定义为美国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新生儿期”,那么从2007年开始,美国进入“青春期”和“成熟期”,但由于资金匮乏、商业模式不成熟以及技术等问题,很多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也面临“关、停、并、转”的风险。然而,巳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对美国进一步开展卫生信息化规划和建设有很大指导价值。.英国英国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医疗服务现代化,解决看病“难”等问题的努力也进行了很多年。1998年以来,英国政府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的报告,逐渐清晰地阐述了其整体国家卫生信息化战略。2003年底到2004年,英国政府陆续与多家跨国卫生信息化巨头签署了为期10年,总金额逾60亿英镑的合同,拟搭建一个全国性的卫生信息网基础设施,部署了一系列服务内容。这是世界上最大一笔民用信息技术订单,项目惠及英国的5000万人口,2.8万家医疗机构和100多万医务工作者。由于项目的复杂程度和覆盖范围大,在执行过程中,面临了诸多挑战。目前,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国家卫生信息网巳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成为欧洲国家级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典型代表。.加拿大加拿大也正在为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而努力。政府计划为每个加拿大人提供电子健康档案服务。早在2000年9月,加拿大就成立了名为Infoway的机构以推动国家以及各地区域卫生信息网的建设。2002年开始,Infoway宣布计划投资数亿美元促进医疗机构及其他终端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建立全国性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药品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影像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远程医疗系统;建立用户、医疗服务机构的统一识别系统以及基础架构和标准的研究;并计划在2009年为50%勺加拿大人口建立电子健康档案,2020年覆盖全部人口。.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国家级和省级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工作也有很大进展,国家层面成立了NEHTA(NationaleHealthTechnologyArchitectureA)来制定卫生信息化领域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南澳大利亚州政府通过在主要医院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企业级临床信息系统,向医护人员提供患者病史信息访问,改变南澳洲医疗服务系统的信息保存、传递和访问手段,乃至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该卫生信息共享项目覆盖了省会城市阿德莱德(Adelaide)的八家主要公立医院,这几家医院服务全州150万人的75以口。新南威尔士洲、昆士兰州等地都在进行类似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其他国家除以上各国的例子,在欧洲部分国家、新加坡、日本等国也都在进行相类似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从国际趋势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医疗体制之下,不同的医疗市场环境中,都在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建设工作。这是因为通过卫生共享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降低医疗成本、以及降低医疗风险的作用巳经得到充分验证,并被公认是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方向。二、中国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工作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展开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给我国医疗卫生建设带来了“数字医疗卫生革命”,出现了电子病历、电子处方、远程医疗、数据仓库技术、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等新事物。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大多数医疗卫生机构成立了信息科,但大多数管理者对信息职能部门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尤其是广大农村医院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信息意识淡漠,信息专业人才缺乏。因此这个时期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进展较慢。2002年,非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侵入了我们的生活。它的入侵不仅考验了一座城市的应急能力,同时也考验了政府、医疗卫生机构的反应机制,调动、调控机制。非典要求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正确的决定并执行下去,在网络时代没有信息化是不可能达到上述要求的,探讨、建设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卫生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医疗卫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实现了医学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和传输等,涉及医疗、卫生、医学教学研究信息等各个方面。电子病历(CPR)、医学影像储存传输系统(PACS)巳成为我国医院“信息技术”的亮点。智能卡被医院广泛地应用于付费、查询、保健、急救医疗等领域,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也得到了发展。我国的卫生信息化,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建设,从广度和深度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发展初期一一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是以数据库为核心,以网络为技术支撑环境,具有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化系统,它以经营业务为主线,以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和辅助决策为主要目的,可以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在系统内部按一定原则可将其划分为若干子系统,目前我国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临床诊疗系统、药品管理系统、经济管理系统、综合管理与统计系统、外接系统。这个阶段,主要是部分大型医院探索、应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其中又经过了单机应用、多机应用到网络建设、全院应用的发展过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不同历史时期下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国外的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经历可以把我国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医院信息管理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阶段: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在医疗行业中开始应用以来,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一直是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辅助财务核算为主要目的,“管理信息化”是这个阶段信息化医院建设的主要特色,其部分解决了医院管理中存在的核算问题和患者就医过程中存在的“三长一短”问题。应用中减少了差错,堵塞了漏洞,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医院的财、物管理水平,增加了经济效益,方便了患者就医和查询,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临床医疗信息管理系统(clinicalinformationsystem,CIS)阶段:随着近几年影像归档和通讯系统PACS(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esystem的发展,以及麻醉监护系统、检验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等的兴起,“医疗信息化”逐渐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在目前巳经应用信息系统的医院中,约有10%勺医院正在尝试各类临床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同时,指纹识别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的发展也为病案保存与传输的合法性提供了保证。区域医疗信息化(AMIS)阶段:随着各类区域性医疗网络、远程医疗以及社区医疗的发展,信息化数字化医院将超越实际的地域限制,通过各种医疗机构的网络互连和信息交换,实现全社会范围的医疗信息化和数字化。目前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深圳、江苏部分地区开始在探索区域医疗的信息化建设。(二)发展加速期一一医院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对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贮、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信息,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这个阶段,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从只有信息管理系统扩展到应用临床信息系统和电子病历;发展远程医疗会诊、远程教学和远程医学查询;医院管理信息化在推动中小医院逐步普及的同时,提出了进一步建设数字医院的目标和远景。另一方面,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卫生行政部门业务信息系统也陆续开发应用,尤其是在总结2003年抗击非典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调动全国有关力量建成、使用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性能先进的疫情直报网络、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多数医疗卫生机构成立的信息科主要由统计室、病案室、医学情报室、计算机室、图书室等职能部室组成。其主要职责是搜集、整理、分析各种数据,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但以往这些专业归属各异,工作内容相互独立,各职能部室之间联系松散。此外信息专业人才缺乏,又受经验式管理模式的影响,各级管理者信息意识淡漠,对信息职能部门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因此这个时期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并无实质性进展。2002年,卫生部对国内6921家医院进行调查,其中有2179家建成了医院信息系统,占31%华东地区、省级医院拥有HIS系统的比例较高,分别为80%和84%但是,调查发现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虽然不少医疗机构都建成了HIS系统,但实际应用程度并不高,85%勺医院信息系统仍以财务核算为中心;药品管理、计财管理等功能不能很好地与现行的网络平台对接;有些医院虽然也实施了电子门诊或临床医生站,但由于很多技术和标准问题没有克服,医生仅仅是开处方或下医嘱,看不到检验结果、检查报告和医学影像等信息;从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看,医疗机构内部所应用的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电子病历和数据仓库等,都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在了提高自身品牌效应和追求经济利益上,医疗卫生信息化服务的应用价值没有真正体现出来,据调查(计算机世界网,2003年),35%勺被调查医院近几年主要工作是内部网络建设,而对于卫生行业内信息系统的集成整合、信息共享等信息化建设却很少涉及。2007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对全国3765所医院进行了信息化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医院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门急诊药房管理系统、住院病人费用管理系统、药库管理系统的使用巳经非常普遍,均超过了80%以费用和管理为中心的网络化医院信息系统巳经在大部分医院应用;使用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住院病人床位管理系统的医院超过70%住院病人管理系统也巳在大部分医院应用。约有20%勺医院正在探索建立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信息系统为重点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医疗业务工作的无纸化、无胶片化。按照规划,到2010年前,全国要建立10家示范医院;三级医院要有临床信息系统;二级医院要初步实现网络化管理等。这说明我国在近几年来,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巳进入飞速发展阶段。现在,医院信息软件巳日益蓬勃发展,其他比如CIS/PACSLIS等软件巳日益成熟,渐成体系。目前,在各医院巳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的功能子系统有:门急诊挂号系统、门急诊计价收费系统、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病房医嘱处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财务核算系统、人事工资管理系统。(三)发展普及期一一区域卫生信息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是自上而下规划和自下而上建设的过程,建设复杂,涉及面广。若操之过急,在共享过程中必将面临标准不一的状况,出现“信息孤岛”;在国家级立法和标准统一后,一些地区又会面临系统推倒重建的问题,造成资源的浪费。随着我国医疗服务改革进展的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巳经初步形成了横向整合模式、纵向整合模式、由单一行政部门发起建设的垂直信息管理系统等3种模式。卫生部在《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中,明确提出了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工作目标:至2006年,拟建立5~8个区域卫生信息化示范区,实现区域内各卫生系统信息网上交换、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集中存储与管理,资源共享的卫生信息化区域,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这个阶段,医疗信息共享和体制机制变革服务的区域网络建设,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大、小医疗机构之间实现医疗信息系统的互连互通,成为新的课题和热点。医院信息化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临床信息系统进入区域医疗协同的探索和应用,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在不同地区也巳经开始了探索。虽未达到预期目标,但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各地卫生行政部门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一批批应用系统如计划免疫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等纷纷建立。虽然这些系统大多因技术和标准原因形成了烟囱系统,不能共享信息资源,但为未来的整合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要以城市为单元,以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为主线,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内涵,以信息资源共享为原则,构建地市级卫生信息平台,保证党和政府对基本医疗卫生的投入做到及时、有效,使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得到享有、满意。用信息化推动新医改向前发展,这就是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在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也是卫生信息化强化“功能性”发展的重点。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之初,更多是为了满足公共卫生或者卫生管理方面的需求。目前公共卫生领域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进展迅速,尤其是SAR9I;机以来,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基本完成了国家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依托国家公共数据基础,建立了连接乡镇、县(区)、地(市)、省,国家五级信息传输网络和中央、省、地(市)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级信息平台;卫生部重点支持了西部地区,为西部地区几乎所有的乡镇卫生院配备了计算机和上网设备。二是完成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建设。实现了37种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艾滋病、结核病、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专报。到2007年10月,95犯上的各级各类县及县以上医院,71%镇卫生院,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加入了直报工作。网络直报工作提高了疫情监测报告的及时性,提高了疫情分析能力。疫情报告覆盖面逐年扩大,全国的传染病报告书提高了近30%传染病报告时间由原来的平均5天报到县(区)疾病控制中心,变为仅0.8天就报告到中国CDC并实现了按日进行疫情报告分析,即使掌握疫情动态。通过三年多的发展与完善,初步完成了以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为主导的十多个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建设,并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加快了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主要包括卫生部和省级两级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中央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东北老工业区的辽宁省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24个单位,提供1.1亿元的财政支持,加上各省配套建设资金,项目总预算近3亿元。截止到2007年底,卫生部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全国31个省级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正在建设中,1/3的省巳基本建成。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份,按照卫生部统一要求,由地方财政自筹资金,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省资金巳筹措到位。四是启动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时间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07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信息系统项目,建设总投资2.49亿元。项目设计全国各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7个省会城市和319个地级市。通过建设中央、省、市三级医疗救治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实现医疗救治体系各层级志坚的信息链接,初步形成覆盖全行业的医疗救治信息网络,逐步实现实时掌握医疗救治资源信息与有关病情信息,发挥医疗救治体系整体应急功能,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资源利用率。五是积极推进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发展规划的实施。随着卫生监督工作机制的完善和监督职能健全,各地政府对推进卫生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地方建立了网络化的卫生监督执法系统,为卫生监督执法管理业务搭建了一个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以提高卫生监督执法综合能力、工作效率和科学执法管理水平。中国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事业才刚刚开始,目前尚在研究、探索和试验的阶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局限性日渐明显,卫生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卫生信息标准建设严重滞后。作为其发展基础的医院、社区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临床信息系统的发展还很不完善。所以,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工作的现实选择是从信息化基础比较好的领域开始做起,加大基础建设力度,有针对性地从试点项目开始,逐步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相信我国“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巨大压力、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的确定与实施、社区医疗事业的发展、政府提出的人人享有医疗保健的宏伟目标的逐步实现,所有这些都会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飞速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四)发展加速期一一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2000年前后,社区卫生服务的推行使EHR开始实施运用。电子健康档案目前在我国尚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指对于健康相关活动的电子化记录,不仅包括人们接受医疗服务的记录,还包括免疫接种、接受保健服务、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等的记录。美国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在2005年年会上提出了电子健康档案概念为:电子健康档案是深度数字化的、上下文关联的病人终身医疗记录,从时间跨度上覆盖个人从生到死整个生命周期,从内容上强调个人信息。这个阶段,在医疗信息化、区域化和公共卫生信息化的基础上,开发应用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设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具覆盖面在横向上涉及大小医疗机构、防病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点、有关主管部门,在纵向上则涉及各个垂直的业务系统、包含每个居民整个生命历程的各个周期。2003年开始,我国开始推动社区卫生信息化研究与实施,着重关注EHR的发展。我国EHR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制定标准规范、提供全面技术支持、完善人员构成以及安全与立法等体制建设方面。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是对居民在其生命全过程中主要健康问题以及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科学记录。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研究是卫生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做出的又一重大举措。近5年来,我国有关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研究在卫生部的直接领导下,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也开始提到议事日程。十五期间,卫生部组织了有关居民健康档案的理论研究,建立了不同生命过程、主要健康问题、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卫生服务)的具有时序多维空间结构的健康档案模型。2008年下半年起,受卫生部标准化委员会的委托,卫生部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组织了居民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的研究,并于2009年5月19日通过卫生部下发文《关于印发〈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的通知》中正式提出了《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集标准(试行)》,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编制规范(试行)和健康档案公用数据元标准(试行)。并公布了包括个人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试行)等在内的32个居民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标准提交全国讨论。这些基本数据集标准紧密围绕居民当前与未来一段时期内主要的健康问题与卫生服务的需求,其将规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的收集和数据集的建立,是卫生信息标准建设的重大进展,为今后居民健康与卫生服务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实现医疗协同、真正改变“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目前我国EHRg展研究中存在许多问题,面临许多挑战,主要的问题如下:.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电子健康档案的法律效力。通过法律手段保证其安全性、保密性,规范使用权限和安全认证机制。.缺乏标准信息标准化是目前我国电子健康档案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尚没有成熟的国家级电子健康记录信息共享研究项目,在缺少统一、权威的信息标准情况下,电子病案及健康记录处于一个自由发展阶段。.缺乏资金及人才医院及社区的电子化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需持续投入和更新的漫长工程,国家对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很少,制约了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在我国电子健康档案建设过程中,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医疗、护理或公共卫生的综合性人才十分缺乏。.卫生信息化基础薄弱,应规范管理目前在电子健康档案的开发建设中缺乏配套的系统管理整体框架。我国的EH侬展仍处于起始阶段,而且各地区的发展程度也不同,城市EHR的发展优于农村。当前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以EH助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的发展不能满足需要。但我国巳开始重视EHR的发展,并且人们巳意识到EHR勺发展可以提高社区及医院医生、护士的工作效率,使医院的流程优化,为病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减少医疗错误,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当今,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是大势所趋。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不但为卫生服务的发展提供条件,而且会对人们的健康保健起到促进作用。我国应借鉴国际先进的卫生信息发展策略,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本地化改造,以满足我国公民的卫生保健信息化需求。2003年以来,我国对卫生信息化建设关注力及重视度日渐加强,在卫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我国各地区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实践。从我国卫生信息化的发展阶段来看,区域卫生信息化是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探索的主要方向。从全国卫生信息化的实际发展水平来说,目前多数巳处于第三阶段的摸索或试点之中。但第四阶段的一些概念、方法的探讨,关键技术的研究,标准化、规范化的某些早期准备等等,也巳经在穿插进行了。第三节卫生信息化研究现状一、卫生信息化过程存在的问题我国信息化建设总体投入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不算高,但是整体投入比例有逐年缓慢增长的趋势。根据IDC对中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总费用分析的预测,今后几年将是我国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高速增长时期,“十一五”期间全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规模将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趋势,年投入费用将从2005年的5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0亿元。(一) 信息孤岛现象近年来随着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资金投入迅速增加,信息系统建设发展迅速,出现了项目驱动和部门业务驱动所导致的分散建设、信息烟囱、信息孤岛等问题。各部门分别建立垂直信息系统,独自开发应用软件,并要求下级单位配置专用硬件和系统,各成体系,各自为政,不但造成投资浪费,增加基层运行费用,而且对今后的信息共享造成了困难。(二) 信息资源分散,有效利用不足由于对信息资源管理的认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存在数据采集多,信息利用少,信息资源底数不清,信息资源流失,数据资源损坏,数据不能有效共享和利用等问题。(三) 基础研究薄弱,信息标准缺乏,应用推广不力信息系统基础建设和信息标准开发是一种投入高,效益回报周期长的基础性建设工作。因此出现基础公共设施发展薄弱,信息标准开发滞后等方面的问题。(四) 资源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平衡尽管卫生信息化近年来投入有所增加,但与其他行业和形势发展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也存在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与结构不平衡两方面的问题。在投入结构上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运维”问题,目前中国医院在信息化的投人中,硬件比例占的比重最大,达到了60%,软彳”才占22%,服务仅占12%。而按照全世界的平均情况来看,服务比例占了整个信息化投入的近60%。目前中国重硬件、轻软件和服务的投资结构并不利于信息化的投资回报。特别是在运维方面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经费不足,人员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必然影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效益和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会长王陇德在07年12月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理事大会上指出,今后卫生信息化发展思路关键在于以需求为导向,把建设的目标和重点从外延向内涵发展转变,加强统一规划、系统整合、资源共享、促进利用。加快卫生信息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在硬件设备不断加强和投入的同时,要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提高业务和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和应用能力,促进我国卫生信息化快速、有序、可持续地发展。二、数字卫生发展现状数字卫生,作为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卫生模式,巳经在加拿大、新西兰、欧洲等多个西方国家开展了多年,但是在中国才刚刚进入起步阶段。(一) 数字卫生对解决当前卫生问题的可能性中国现今医疗短缺,尤其是农村的医疗短缺问题和整体的医疗资源浪费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对比城市和农村的医疗条件,城市居民只需支付25%勺强制的社会保险,而农村居民要支付80%勺自愿形式的团体医疗资金。虽然中国政府巳经开始针对当前的卫生医疗问题特别是医疗资源使用的平等性寻找方法并进行解决,并且巳经开展了社会医疗保险(CMS)、农村合作医疗制度(RCMS)、农村医疗救助系统(MAF)及医疗费用免除项目,提供基本公共医疗计划、区域医疗资源使用计划和社区医疗服务,但是高昂的个人保险支付是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收入者所不能承受的,许多的医疗问题及其相关的解决办法及实施过程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立法、多部门合作、决策制定系统、及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和监控的等相关问题。(二) 数字卫生对解决当前卫生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数字卫生对于解决当前的医疗资源短缺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一个重要的模块就是通过电子健康记录系统将包括医院的各个机构、家庭、社区、办公和疾病预防机构之间实现安全、可靠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数字卫生所依托的电子健康记录系统可有效的避免重复的检测,重复性的医嘱,和重复性的检查,从而达到医疗成本的节约和医疗资源的节约;而且医生可以从电子健康记录系统中得到完整而详细的病人相关的医疗历史记录,从而可以避免重复的医嘱,进而把医疗资源有效的分配给其他的医疗需求者;通过电子健康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实际不需要医疗服务的医疗申请者的要求,从而节约大量的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通过这个系统直接医疗服务提供者可以远程进入其所管辖的病人的资料和检测结果,从而降低病人的旅行和管理方面的费用,数字卫生体系相对有效的成本消耗和相对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可以明显提高预期的医疗服务成果,并且建立公众和政府之间的信任。三、加快卫生信息化进程的可能措施医疗卫生信息化服务是以患者为中心,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整合有限的卫生资源,扩大医疗卫生服务范围,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一种卫生服务。针对医疗卫生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促进医疗卫生信息化进程。(一) 以整合有限的卫生资源为目的以信息化服务的方式进行卫生资源的整合,是一项跨世纪的知识创新工程,将给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带来活力,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化,要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以网络信息化服务为手段,对有限的卫生资源进行整合,减少高额医疗设备的重复投资,提高现有医疗设备利用率,集中现存高质量、高水平的卫生资源,优化组合并输送到最需要的地域或社区。(二) 建立医疗快速反应机制网络信息服务的特点是快速、及时和准确,同时,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不可延迟的特点,因而在卫生服务过程中将信息化服务与卫生服务融合在一起,建立医疗快速反应机制,必将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视频医疗协作的远程医疗诊治服务增加了实现医疗快速反应目标的可能性,为患者的生存赢得时问;另一方面,电子处方、电子病案和各种医疗信息系统的集成使得病人足不出户,就能接受良好的医疗服务,减轻患者重复诊治的经济负担。(三) 建立卫生信息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有效整合卫生信息资源,需要深入分析各类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化、创新性和集成性的服务模式再造。建立卫生信息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将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无缝衔接,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传递流畅和资源共享,为医疗卫生活动提供及时、准确、快捷的卫生服务信息。从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特点和社会统筹安排的效果等方面来看,建立以政府宏观协调为主导的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的运营模式较为合适,以信息化服务平台为纽带,将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以“社会救济”的方式安排到边际效用最大的地域和社区。(四)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网以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网为目的,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将卫生信息化服务和医疗技术服务输送到农村现有的卫生保健体系中,开展医疗预防和保健知识的宣传,进行长期医疗技术支持和卫生技能知识培训,从而提高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四、国内卫生信息化新进展近年来,国内卫生信息化的一些重要举措和进展,值得我们密切关注:一是科技部在卫生信息化方面安排了重要课题和大量经费,探讨区域医疗协同这项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由解放军总医院和厦门、大连、北京市若干城区合作研究的“军民共建区域医疗协同”课题,由华西医院和四川若干区县合作研究的“城乡一体化区域医疗协同”课题,由上海卫生局和中康医院管理公司研究的“医疗信息区域化”课题,由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负责的“数字卫生和示范区建设”课题,都是“十一五”期间的重大研究项目,“十二五”期间还会有持续的研究和应用试点。二是卫生部近几年连续抓紧卫生信息化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专门列项开展“卫生信息标准化基础框架”、“医疗信息基本数据集”、“公共卫生信息基本数据集”、“社区卫生信息基本数据集”、“国家卫生信息数据字典”等标准化重要课题研究,取得了系统的成果和进展。最近,又陆续出台“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居民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基于电子病历、ERP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指南”、“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国家、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等指导性和规范性文件。这些,都是针对国内卫生信息化面临的任务挑战、存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