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_第1页
学习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_第2页
学习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_第3页
学习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_第4页
学习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学习心理导论学习及其分类学习与脑学习理论的发展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一、学习的界定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Bower&Hilgard,1981).(一)学习的发生是由经验所引起的

经验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总结出来的经验,而是指个体通过某种活动来获得经验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有机体要以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来理解和把握外界信息;另一方面,新信息的进入又会使有机体已有的经验结构得以丰富和改造。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个体这种行为潜能的变化实际上是由于个体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因此应该直接视为思维的变化。(二)学习不仅表现为行为的变化,还表现为行为潜能或思维的变化

经由学习发生的变化并不一定立即见诸行为,有时它们是通过影响人们未来行为潜能来体现的。如道德规范(拾金不昧)的学习即是如此。(三)不能简单地将行为的变化等同于学习的存在

有机体的行为变化不仅可以由学习引起,也可以由本能(天生)、疲劳(行为水平降低)、成熟(进程慢)等引起,由这些原因引起的行为变化不能称为学习的行为变化。(四)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相对于疲劳、药物(兴奋剂)等引起的行为变化,学习所引起的行为变化(如某项技能)要持久得多。(五)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二、学习的作用主体的广义性:学习不仅是人类才具有的,动物也存在学习;内容的广义性: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行为准则等的学习;情景的广义性:学习不仅指学校情景中的学习,也包括一直持续终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一)学习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动物为了适应环境变化需要学习;人类则不仅要适应环境,而且还要改造环境使环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就更需要学习。(二)学习可以影响成熟个体的生理结构和技能为学习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如果个体的结构得不到使用的话,它的技能就会消退。(Risen的黑猩猩光剥夺实验;Rosenzweig的婴鼠实验)(三)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为什么有些人小时候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都很差,而后来却成为伟人?为什么老年人晶体智力不减反增?三、学习的分类(一)学习主体分类按照学习主体分类,可以分为动物学习和人类学习。人类学习区别于动物学习,具有如下特点。人类学习的社会性:动物采用直接方式来获取个体经验,而人类还会在同他人的社会交往过程中获得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以语言为中介:语言使人类有了掌握社会历史经验的可能;语言是抽象化、概括化的事物之间关系的信号,语言使人类有了掌握抽象概括经验的可能。具有积极主动性:人的学习不仅是为消极地适应环境,更是为了满足其社会性需要,因此,人类不仅要认识世界,更要改造世界,其学习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二)学习水平分类加涅(1970)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不同,提出了8类学习。信号学习:即经典性条件作用下对某种信号作出反应的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即操作性条件作用下于一定情境中做出反应动作,然后得到强化使行为巩固下来的学习;连锁学习: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言语联想学习:由言语单位所联结的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其作出不同反应;概念学习:即对事物的抽象特征的反应;规则学习: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解决学习:在各种情况下,使用所学规则去解决问题。(三)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的五种结果,将人的学习分为5种类型。言语信息的学习:以言语信息表现其学习结果的学习。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等。智慧技能的学习:对外界的符号、信息进行处理加工的学习。如“怎样把分数转化成小数”。认知策略的学习:关于学习者如何支配其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学习。如掌握用“知识树”、“睡前回忆”等来巩固记忆效果的过程。态度的学习:个体对人、事、物等逐渐形成某种特定内部状态的过程。如以特定方式使儿童对音乐、体育锻炼等产生喜爱的情感。运动技能的学习:通过身体动作质量的不断改善而形成整体动作模式的过程,如体操技能、操作仪器的技能等。(三)学习形式与性质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类:接受学习是学习者被动接受教师传授来获得知识的学习;发现学习是通过学习者对现实的能动地反映及发现创造来获得知识的学习。2、据学习材料与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类:(四)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

个体不知不觉地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语感的获得、“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意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来进行新的学习,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机械学习则是指学习中所得经验间无实质性联系的学习。★1、内隐学习:是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作出反应的学习。2、外显学习:四、学习的相关概念☆(一)终身学习

孔子: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法国孔多塞(1743-1794):就教育而言,人类必须通过年龄的各个阶段来获取全部的知识。把阶段性的学习扩展到人的终身;从单纯的接受学校教育的学习中扩展开来;把少数人的学习扩展到所有人;把被动学习发展到主动学习。网络远程教育的优势: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方便的资源获取方式。(二)远程学习

以印刷媒体和邮政系统为基础的函授教育;以音像媒体和卫星、微波通信技术为基础的广播电视教育;以数字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网络远程教育。

机器学习就是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和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1959年塞缪尔的实验)(四)学习科学

学习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支持和促进人类学习活动的科学,主要由生物科学(认知神经科学、情感神经科学、基因科学和生物分子学等)与教育科学(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交叉而形成。(三)机器学习第二节学习与脑一、大脑发展的关键期与学习

英国学者戴维·休伯尔(DavidH.Hubel,1963)等人提出了大脑发展的关键期概念:脑的不同功能的发展有不同的关键期,某些能力在大脑发展的某一敏感时期最容易获得,此时相应的神经系统可塑性大,发展速度快,过了这个关键期,则可塑性和发展速度都要受到很大影响。教育和学习应该抓住大脑发展的关键期。二、脑的特异化与学习

脑的不同区域对不同的特定任务进行加工,或者说不同脑区执行特定功能的现象叫脑的特异化。(裂脑人研究)根据学生脑功能单侧优势(左利手右脑优势,其整体的形象的信息加工优于右利手)进行差异教学;应该注意两半球的平衡使用:学校教育中美术、体育、手工等课程荒废就对两半球的平衡发展不利;美国心理学家发明了通过身体动作(右)学习第二语言(左)的方法,实际是通过充分发挥右脑的作用来提高学习效果的。

脑成像研究揭示,随着个体经验的丰富,大脑皮层表征会发生相应变化,皮层表征的变化可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特定脑区的适应或习惯化。由于学习和经验的作用,特定神经网络的反应会更加灵敏,可以观察到相应脑区激活水平的降低。特定脑区反应增强和范围扩大。不同脑区的相互激活或联系的方式发生变化。一些特殊的培训则可修复大脑神经网络连接以帮助那些有阅读障碍的人。三、脑的可塑性与学习第三节学习理论的发展1、学习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如学习是怎样实现的,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2、学习有哪些规律和条件?学习过程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3、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如学习的结果到底使学习者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外在的行为操作还是内部的心理结构?一、学习理论要回答的三个问题二、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一)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1、行为主义学派批评冯特的内省法。行为派同意研究元素,但他们不同意冯特用以发现这些元素的内省法。华生认为唯一可以被观察、并用以科学研究的是个体的外显行为。

冯特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既是现代学习理论的摇篮,又是后来学习心理学家的靶子,其理论有两大特点:还原论和内省法。2、德国的格式塔学派集中批评冯特的要素主义,认为它看不到人类经验的真实面貌,他们强调经验的整体性,强调学习是建立在对事物、情境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二)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

在与格式塔学派进行论战中,一些行为主义者开始吸收认知派的思想,从而出现了折衷倾向的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不仅是观察榜样行为本身,而且还包含了对榜样行为后果的认知。托尔曼自称为“目的行为主义者”,他强调:从刺激到做出反应,这之间需要通过一些中介变量,动物需要形成对某个情境的预期;动物的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的的,不是胡乱尝试错误。(三)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1、认知学习理论: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兴起和行为主义弊端日益暴露,认知学派的影响越来越大,包括以下两种倾向:认知结构理论:把人的认知看成是整体的结构,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发展、形成和改造过程;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的认知加工过程,从信息的接收、存贮和提取来分析学习的认知过程。2、人本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思想主张从个体追求自我实现的角度解释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参与、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和自我批评;外界也可为个体的自我实现提供各种必要的环境支持,如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马斯洛、罗杰斯)(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从行为主义到信息加工论基本都以客观主义为基础,即认为事物的意义完全由事物自己决定,而学习就是单向的刺激或信息的接受过程。建构主义者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地由事物自己决定的,是要依赖于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常常有不同的理解;学习是学习者以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和充分的社会互动为基础,对事物意义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第三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联结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亚里士多德早年就提出了记忆的三大定律,即相似律、相对律和邻近律。其中邻近律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件经常一起出现,它们就会被人联系起来,以后只要出现其中一起事件,人就能想起另一种事件,前者是激活行为的事件叫做刺激,后者是可以观察的对刺激的回应行为,叫做反应。亚里士多德的邻近律实际上已经蕴含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某种思想,只是它只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学习过程,关于复杂学习过程中的刺激-反应关系则是后来巴甫洛夫在其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中发展起来的。一、一个意外的发现一个意外的发现:巴甫洛夫,本来是研究消化问题的,1900年左右,他在研究狗闻到肉末气味后唾液分泌量的变化时意外发现,狗即使没有闻到肉末的气味,只要听到实验人员的脚步声,也会分泌唾液。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由此开展了经典性条件作用实验。无条件刺激:指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结合后,就可能成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而引起无条件反应;条件反应: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二、经典性条件作用实验由于条件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物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使得条件刺激物成为无条件刺激物的信号,以致在无条件刺激物不出现的情况下,也能引起条件性的无条件反应,就是我们所说的经典性条件作用。三、经典性条件作用相关原理(一)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的获得有两个条件:一是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乎同时呈现;二是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经典性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被称为消退。(学生不良行为的消除)消退不等于消失,而只是这种暂时联系受到了暂时性的抑制而已。因为,将已经消退的条件作用放置一段时间不做实验,如果再次呈现条件刺激,条件反应还会重新出现,这被称为自然恢复;如果以后重新强化条件刺激,条件作用的恢复就会更快。(二)泛化与分化经典性条件作用一旦形成,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会作出条件反应,这种现象被称为条件作用的泛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通过选择性强化(也即只强化条件刺激,而对与其相似的刺激不做强化),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此时,即出现了条件作用的分化。(如何让狗学会只对圆形光圈反应,而不对椭圆形光圈反应;如何让学生辨别鲁莽与勇敢、谦让与退缩等)(三)高级条件作用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可以起到与无条件刺激相同的作用,另一个中性刺激与其反复结合,又可以形成新的条件作用,这一过程被称为高级条件作用。四、华生的行为主义华生认为,有机体学习的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条件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结合,使得条件刺激成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替代无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反应建立联系。(如学校恐怖症的形成,恐惧形成实验)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基本要素:(1)心理学之成为一门科学,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个体表现于外的行为。(2)经典条件反射研究所得出的行为原则不但可用以解释动物的行为,也可用以解释人的行为。(3)人类的一切行为的基本要素是反应,一切行为表现只是反应的组合。(4)只要了解了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就可以设计并控制刺激,通过条件反射的方法,建立起所要建立的反应。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桑代克,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采用实证主义的倾向,使教育心理学研究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一、桑代克的动物实验学习即建立刺激—反应联结:通过“盲目尝试—逐渐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反复作用,在一定的刺激情景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并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人和动物的学习规律是共通的,但人能建立更多、更复杂的联结。二、学习的联结说(试误说)三、桑代克的学习律(一)准备律学习者有准备而且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准备律实际上体现了学习的动机原则。(如桑代克的实验过程中,为了保证学习的发生,猫必须处于饥饿状态)(二)练习律即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就会变得越来越强。(题海战术,在不同年级重复学习高频词汇)(三)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以情境中的一个满意的变化,则在类似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则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应该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或得到消极后果)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实验因个体某种自发操作或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作用即操作性条件作用。在这里,由于个体的某种操作可以被看作是获取强化的手段或工具,因此,操作性条件作用又可称为工具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原理:个体在某种环境中作出某种反应,如果之后伴随着一种强化物,那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任何能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物。(一)基本原理(二)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区别几乎在人类的各种情境中,学习都可以看作是操作,只要对你所预期的行为进行适时的强化,你们这种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逐渐上升。经典性(应答性)条件作用:刺激(S)--强化--反应(R)的过程,反应由明确的刺激(强化)引起,强化发生在反应之前。操作性(反应性)条件作用:环境刺激(S)—反应(R)—强化的过程,反应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自发产生的(或者是原因不明的),强化发生在反应之后。应答性行为是由先行的刺激所引发的反应,如当遇到强光时眼睛瞳孔就会马上收缩等。操作性行为则是有机体为适应环境而自发作出的反应,并没有明确的先行刺激,如白鼠的压杆动作等。二、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斯金纳理论的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因此对强化物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一)强化物与惩罚斯金纳认为,学习就是反应发生概率的变化,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正(积极)强化: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如给糖吃。负(消极)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某种讨厌的、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如免除饭后洗碗的任务。1、强化物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安全等。二级强化是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如金钱对婴儿不是强化物,但当小孩知道钱能换得自己需要的东西时,它就能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强化效果。二级强化包括社会强化(社会接纳、微笑)、信物(钱、级别、奖品等物体)和活动(自由地玩、听音乐、旅游等)。2、惩罚学习就是行为反应发生概率的变化,凡是能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率的刺激或事件都是惩罚。Ⅰ型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概率,如适度的体罚。(打针、送人、黑猫)Ⅱ型惩罚: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概率,如不允许吃肯德基。3、强化的普雷马克原理(做祖母的法则)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对不喜爱的活动的参与。比如,如果一个儿童喜爱看电视而不喜欢阅读,可以在他完成阅读之后去看一会儿电视。即首先做我要你做的事,然后才可以做你想做的事。(属于哪一类强化或惩罚)强化程式是指对强化时间和频率的安排,即在什么时候、以何种频度对一种反应施加强化。分为:连续式和间隔式,间隔式又分为时间式间隔和比率式间隔。(二)强化程式1、连续(即时)强化:对每个反应都予以强化2、间隔(延缓)强化:只对部分反应进行强化定比率强化:每隔固定反应次数后予以强化,即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呈一定比率,如计件工资。变比率强化:每隔不固定反应次数后给予强化,即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的比率是变化的,如买彩票。定时距强化:每隔固定时间予以强化,如计时工资。变时距强化:每隔不定时长予以强化,如随堂提问。课时费属于哪种强化?(三)强化程式的不同效果比率程式比时距程式更能提高行为获得的速度。因为比率程式根据反应的数量予以强化,正确反应的数量积累越快,强化就来得越快。变化程式比固定程式更能有效维持行为。个体对行为的维持取决于强化的不可预测性,变化程式中强化的出现是无规律可循的,学生必须始终如一地作出反应。稍有松懈可能就不符合暗中设定的条件,并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不定期点名?)连续(即时)强化可使行为和后果之间联系更明确,也增强了反馈信息的价值。间隔式(延缓)强化则比连续强化具有更高的反应率和更低的消退率。所以任务的早期应强化每一个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强化,逐渐转到间隔式强化。三、行为的学习(一)新行为的塑造一个幼儿教师要教给幼儿26个字母,该通过怎样的强化让幼儿迅速学会这26个字母?当我们期望学习者习得的行为不是单一的反应,而是多个反应组合而成的复杂行为时,我们不能等到学习者完全表现出了这一行为之后再给予强化,而需要在学习者每表现出一种趋近目标行为的小反应之后就给予强化,逐步提高要求,直到把多个反应连贯成一种复杂的行为,这种通过小步反馈来帮助学习者形成新行为的方法就是“塑造”。1、行为塑造的原则个体必须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行为范围内得到强化,同时这些行为又必须能向新的技能延伸。2、行为塑造的种类(顺向)连锁塑造,即将任务分成许多小步子,当学生完成每一步时都予强化。其步骤如下:①终点行为:选择目标行为,越具体越好。②起点行为:了解学生目前能做到什么。③步调划分:列出一系列阶梯式的步子,让学生从起点行为达到终点行为,步子的大小因学生的能力而异。④即时反馈:对学生的每一进步都予以反馈,学习任务越难,需要的反馈就越多。逆向连锁塑造,从行为的最后一步开始,每次只训练一步行为,从后往前将所有单元行为连接起来,最终使学习者获得整个复杂行为。

以作文为例,比如要让学生学会写带有主题句、佐证材料和总括句的段落。首先,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段没有总括句的段落,要求学生补充,使之成为一篇完整的段落。然后,我们可以提供一段不完整的文字,要求学生加上一个佐证材料和总括性句子。再后,只提供一个主题句,要求学生写出几个佐证材料和总括句,直至能独自完成一个这样的段落。逆向连锁的优势在于,每一次练习的结果都是一个完整的行为,学生能更好地看见全貌,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行为。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①②①②③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⑤逆向连锁顺向连锁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①②①②③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⑤逆向连锁顺向连锁(二)行为的消退与维持消退:就是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行为。如对小学生离座行为不应该点名制止,因为这种做法正满足了小学生要吸引教师注意的愿望,点名在这里就是一种强化。但是这种消退可能不是立竿见影的或是暂时的,问题行为可能会重新出现,为使这种消退更为有效,教师除了应该前后一致地忽视某些行为,也可结合使用其它方法,如在消退的同时强化适当的行为,如上例不仅忽视离座行为,而且对其他坐姿端正认真听讲的行为予以表扬强化。维持:就是行为的持续。消退的原则表明,一旦消除了对过去所学行为的强化,这个行为就会逐渐消失,这是否意味着教师必须不断地强化学生的行为呢?自然强化:行为形成后,可以给他们带来各种好处;兴趣所在延缓强化:在行为形成后,使用延缓强化维持行为反应率(三)行为的分化与泛化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过程:(s)--R—S,我们强调操作性条件作用中行为后果的重要性,但行为之前的事件,即先前刺激也很重要。当某一种先前刺激存在时表现为一种行为,而当另外一种先前刺激出现时则表现为另一种行为,这就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分化,也即知觉到先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作出反应。学会在特定刺激情境下做出特定反应。(如让白鼠在灯光亮和不亮两种情况下,学会以不同的力度按压杠杆;如学生在教师组织讨论时可以发言,而在教师讲授时则应该认真倾听)泛化就是将所习得的行为技能或概念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中。(如学生能用7个苹果减去3个苹果算出7-3=4,是否也能用7个橘子减去3个橘子算出7-3=4呢?)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一、交互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行为是由作用于有机体的环境刺激决定的;个人决定论认为本能、驱力和特质等内部事件,驱使有机体按照某些固定的方式行事。班杜拉批判了行为的“环境决定论”和“个人决定论”等单向决定论思想,提出了自己的行为交互决定论。班杜拉则认为行为(B)、环境(E)与个体的认知(P)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行为本身是个体认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副产品,即B=f(P*E)。他把这种观点称为“交互决定论”个人(攻击性强的儿童期望其它儿童对自己有敌意反应)行为(该儿童攻击其他儿童)环境(其它儿童对该儿童更具有攻击性)二、观察学习及其表现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形式。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儿童攻击行为模仿实验)班杜拉认为对行为的学习与习得行为的表现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人所知道的要比所表现出来的多。尽管学习已经发生了,但如果没有合适的情境或足以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