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毕业论文设计与基本写作规范_第1页
第三课 毕业论文设计与基本写作规范_第2页
第三课 毕业论文设计与基本写作规范_第3页
第三课 毕业论文设计与基本写作规范_第4页
第三课 毕业论文设计与基本写作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课

毕业论文的设计及基本写作规范“隐微的知识”(tacitknowledge)拥有知识的人,知道的比说出来的多。因此,tacit(心照不宣)也暗示,论文的写作并不是一种技巧型的学习,难以归类、概括,或提供可供模仿的技巧。因此,你常会听到老师说,“你就自己去,悟吧”!论文设计的基本格局一篇学位论文的基本构成摘要与关键词前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目的与意义问题与论证(正文)结论(或余论)参考文献、附录致谢摘要与关键词摘要:文章大体框架的构成与总体要达到的研究效果;文章主要解决的问题,使用的方法和获得的结论。关键词:3-5个,切忌过于宽泛。(如果你的关键词是:文学、理论、考据……诸如此类,那么你就是在和读者开玩笑啦)前言:问题的缘起前言,或者称为引言的部分中,我们常常谈到的是论文所关切的问题,从何而来?反过来想,也就是我们研究问题的目的(个人目的——个人生活经验、实践目的——引人注目的社会事件、学术研究目的——学术理论的启发)。1个人目的:个人的兴趣和喜好?你对某人、某事的好奇?你所遭遇的困境或难题?(作家、作品、历史事件…)2实践目的:为了改变现实中的某种状况、或解决具体的实践问题?3研究或学术目的:对理论或学术问题提出某种合理的解释或再阐释。综述:文献回顾与问题的发现1、如何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先阅读文献,是为了避免你重复劳动,只有知道的越多才能想到越多;后阅读文献,是为了避免你先入为主的印象、或陷入他人思想的牢笼。因此,最好的方法是,接触尽可能多的思想、但持怀疑态度。2、综述,不是罗列文献和段落大意的概括,好的文献应该是在历史回顾中建立问题框架和批判的眼光,从而在你结束回顾时,顺理成章地引出你所发现的问题。eg.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研究》研究方法:解答问题的路径理工科:与实验设计结合社会科学:使用的软件、调查方法(访谈、问卷抽样、田野调查……)人文科学:第一种为比较抽象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跨学科的方法、历史的方法等;第二种为具体的理论:女性主义、结构主义、心理分析;借用社会科学:数据统计、问卷调查论证:自圆其说的逻辑与一条线索1套用范式:选取一个文本做细读(讲一个故事),并寻找某种理论去解释。由此让你,既不离开文本、又不远离理论。但结果是生搬硬套。2寻找一个贯穿全文的关键点或者说你解决问题的线索,以此逻辑连接全文。而所有理论的运用都是为论证你的逻辑而存在,而不是你的逻辑为论证理论而存在。结论与余论:给后人留下一个问题1你的研究是否回答了你开始的疑问?2你的研究与现有理论间的关联,验证、修正、丰富还是否定?3论文中是否出现一些新的想法,可供继续研究使用?4你的研究和其他相关研究的关系,是否能纳入一个更广阔的话题中去?总之,结论不是重复论证过程中章节的观点、不是长篇幅的摘要。参考文献与附录:按图索骥1参考文献与正文中引用或提及过的文献要一致,一一对应。2中英文参考书目要分开3参考文献的规范,根据不同的法则有不同的规定,基本原则是保持内部一致性,也就是从头到尾使用同一种格式。一些常见格式问题1关于页码:注释必须标明引用的具体页码;而参考文献则不需要标明页码。2文献的排列顺序:不同作者,一般按照姓氏字母或笔画排列;同一作者,则按年份逆序排列。(ps:word中,“表格”下拉菜单中有“排序”功能)3具体构成:作者、著作名称、(翻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年份。eg:

(英)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亨利·哈代编,吕梁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第131页致谢:感恩与心路历程记得在文章的最后一页,写下你的致谢,感谢你身边的支持帮助你的人,以及你经历的难忘岁月。写作的困局问题一:

资料搜集——我们身边的学术资源学术资源对所选领域还不甚熟悉:工具书、大型学术丛书、“……关键词”中的索引条目(index)以及书后的参考文献。著作:豆瓣、读秀学术搜索、google图书、孔夫子旧书网、以及各类专业数据库。论文:中国学术期刊网、google学术搜索、JSTOR西文过刊全文数据库、硕博士论文。引用次数:可以通过文献被引用的次数,搜索进一步的科研进展。搜集与记录资料搜集的过程,不只是“找”,还要同步的“记”,如果你能在搜资料的过程中,就整理好相关文献的详细信息,那将会为你省去相当一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对一些引用段落,如果能在摘抄时,记录详细的页码和出处,将是极其明智的选择。问题二:

选题与定位——如何发现一个问题1选定研究的方向:最好先从自己的日常经验和兴趣出发,选定大方向;然后,结合你所选修的课程、阅读的最新期刊、翻阅到的论文参考书目、以及参加的讲座等途径,缩小论题的口径当你确定好研究对象,最重要的则是选择一个切入的角度。2具体切入点:把社会中常被忽略的问题建构为研究对象:eg.关于“童年”的讨论。对常识的挑战和颠覆:eg.汪晖《反抗绝望》对鲁迅的解读;当代西方汉学界有关“中国性”的讨论。新材料与新方法:你可以借用理论,或其他学科的方法和视角呈现研究对象,不为人知的一面;或者较少为人注意的材料。3论文题目的拟定:首要原则:切忌过于宏大的题目,eg.鲁迅与胡适的文学比较。如何选用标题的格式:主标题与副标题的搭配使用。eg.魏朝勇《美好生活的可能: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政治想像》;王敦《“您给我一天,我给您一个世界”:全球语境下的中国小说期刊(1900-1910)》。标题中的“……之研究”&“以……为例”问题三:

文献综述——批判性的回顾步骤1第一步:把握和记录文献的方法。不只是勾画重点,最好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说明文章的中心主旨;更重要的是,在概括时,要区分不同作者的观点,并让自己的概括呈现出你的判断和回应。2第二步:筛选文献。能最终进入你的论文的文献,并不是你阅读的所有文献,而是与你所发现的问题密切相关的文献。(eg.《文心雕龙》研究)3第三步:叙述结构和逻辑。文献综述,不是分类后罗列文献,它需要你精心设计一个组织框架和论说的逻辑。这个过程是把他人的文献与你的判断和观点融合起来的过程。因此,文献综述的两个基本原则:1说明文献与你的研究之间的相关性:材料本身的相关性;叙述编排上的相关性。2对文献加以批判和评价:记住一个原则,读者和老师阅读你的文献综述时,是希望看到你对文献的评价、文献的优劣、其中遗漏的问题和可能开拓的领域,而不是看文献的介绍。问题四:

一手材料与二手材料的关系“一手”与“二手”以《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为例:在此,《红楼梦》及作者的相关历史传记资料、悲剧理论是一手文本。阐释《红楼梦》的研究著述和资料是二手文本。评论文章往往只采用原始材料中的一个片段,因此,在材料搜集过程中,往往会混淆二者的功能的区别。举例来说,一个题为“《红楼梦》的悲剧意识”的论文,在研究进程中,更多地开始谈论某一论者对《红楼梦》的阐释,而忽略了对《红楼梦》本身的阅读,则应及时更改研究方向:或是回到一手材料,或是改换论题,论述中国学者对《红楼梦》的回应和阐释。这是因为,此时研究的兴趣已不再《红楼梦》说了什么,而是其他人受其启发而说了什么。问题五:

观点与资料的引用——分析性的概念引述与解述在对文章进行分析时,我们常会引用其它学者的观点。而对资料和观点的引用,最常见的问题是,流于罗列和介绍。然而,任何方法、观点、最重要的用途都是与你的文章相结合,并对具体问题展开分析。因此,在引用的段落前后,应该出现你对引用观点的大致介绍,并对其中的相关问题给予分析和评价,进而说明引文和你所讨论问题的联系。一些基本守则1引用长段落的文献(超过四行),应从文中独立出来,另做一段。2文中首次出现外国学者或作家的名字,应在后方括号内标出英文名3从二手资料中转引资料,一般的格式为:

鲁迅:《野草》,19**年,**版,转引自汪晖《反抗绝望》,19**年,出版社,第*页。问题六:

什么时候使用注释1题外话与论题相关但又无法编入你正文的叙述的问题,可以用小短文的形式编入注释(比如,文中引用了某位作家的观点,你可以用注释介绍作家的生平经历和重要著作;又比如,文中提及某一学术争论,但为了不是文章离题,则可以在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