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发展_第1页
儒家思想-发展_第2页
儒家思想-发展_第3页
儒家思想-发展_第4页
儒家思想-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课标:(高三专题复习)相关考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3、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体现为?后来成为主流思想的是?“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的含义: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第一,在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而新的绝对的权威还没有形成,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的原因:(二)道家1、老子春秋时期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3.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状态1.“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万物”(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2.辨证法思想(精华):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一)儒家:孔子、孟子、荀子(1)把“道”作为世界的最高原则,强调事物自生自化(2)“齐物”的观点,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没有区别。(3)“逍遥”的人生哲学,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过虚无的生活,希望绝对的自由“无所恃”(4)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服从自然规律。(5)他在文学艺术上,如寓言、散文上有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2.庄子:生死皆逍遥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三)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代表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墨子“兼爱”和孔子的“仁爱”有何不同?孔子是有阶级差别的“爱”,而墨子是“博爱”“人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调和,天下之人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兼爱的境界:“爱人若爱其身”墨家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符合平民的利益,是进步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评价:战国最为显赫一时的墨家,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墨子的主张得到人民拥护

B,墨子主张选贤与能,深得天下支持

C,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的壮大

D,要求建立小国寡妇的社会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CB◆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1)将法、术、势相结合,而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制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权威,从而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厉行赏罚,奖励耕战(3)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秦始皇佩服的“韩非子”(四)法家: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评价:内容:学派人物时代主要思想儒家孔子春秋“仁”“礼”“德”;创办私学,扩大教育范围孟子战国“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墨家墨子战国“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道家老子春秋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庄子战国乐天安命;顺从自然法家韩非战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社会变革儒家:——“以德治国”墨家:——热爱和平、反对战争道家:——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法家:----依法治国,变法改革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儒家学说道家学说法家学说孕育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构成2000多年传统的哲学思想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考点为什么儒家思想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落?

第一:儒家自身:善于吸取其他思想的先进部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与时俱进

第二:政治因素:其理论宣传天人感应,讲究道德规范(纲常、忠孝、等级等),提出大一统,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得到统治者的推崇

第三:教育因素:由上而下的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

第四,经济因素: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王朝社会与同样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思考重于记忆1、儒学属于

社会的产物,在以工业文明为追求的现代化时期,不可能仍然占据社会主流的地位,

而只能

。2、现代广泛传播和认同的是:

。农业退居边缘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8.批判、继承再度活跃:春秋时期孔子“仁”、“礼”、“德”战国时期孟子“仁政”学说;荀子:礼法并施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西汉(武帝)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唐宋时期三教合一。宋明时期儒学迎接挑战,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更为理论化、思辩化。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1.创立:2.初步发展:3.遭打击:4.“独尊”:5.冲击:6.融合:7.新发展: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基础史实11.辛亥革命后,继续受冲击12.新文化运动前期,全盘否定9.洪秀全吸取儒家大同思想10.19世纪末,康有为借用将儒家大同思想与西方基督教义以及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近现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中国共产党:洪秀全将儒家大同思想、西方基督教义、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继续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变法。

辛亥革命后继续受冲击,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领域彻底反封建,“打倒孔家店”斗争矛头直指儒家思想,动摇其正统地位文革时期:否定和批判改革开放后:批判继承基础史实(2007年江苏卷)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

(2008年江苏省盐城二模)和谐社会,是古人的向往,也是今人的追求。古今中外的许多先哲都视“和”为重要的价值理念。简述孔子和柏拉图在建立“和谐有序”社会方面的各自主张,简要评价这些主张。高考常见的设问方式:(2009高考上海单科)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问题:(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

儒家发展历程的第一个阶段形成孔子

思想学说

政治学说

“礼”:“克己复礼”

(保守性)“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治

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

最有价值)

创办私学,扩大教育范围。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实事求是;反复复习;学思结合

中国:其思想在当时未受太多重视,但被后人发扬

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世界: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

重要的影响。本人:被推崇为圣人,受后人景仰。历史地位“仁”:仁者爱人

(民本思想)站在统治阶级立场,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孟子

思想

仁政学说:以德服人,民贵君轻,尊王贱霸

性善说:性善与生俱来利义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历史地位:孟子被称为“亚圣”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荀子

思想

天命观:“天行有常”

(唯物主义)“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人性本恶;后天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思想:“礼法并施”,礼教为主

历史地位:被视作儒家异端;百家思想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先秦儒学的特点:

(1)具体化,内容多是个人修养、道德规范和治国原则,没有形成抽象的理论体系(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3)民间学派庄子:天与人不相胜春秋战国(先秦)的儒家思想孔子孟子荀子时期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人性论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仁者爱人以德治民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春秋战国中期战国末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在战国后期成为诸子百家中大宗荀子进一步改造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后天教育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臣民,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2.(2009高考海南单科)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B1.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①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④反对任何社会变革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C

儒家发展历程的第二个阶段

独尊一、背景:(1)“无为而治”思想的实施使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但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无为而治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汉武帝即位后,需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3)董仲舒借用道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对儒家经典重新解释,创立新儒学。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重点考点二、实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汉初的黄老之学

汉初经济残败,百兴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背景:内容

老子的学说:治国

黄帝的学说:养生以道家理论为基础,兼采众家。特点: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作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新儒学理论来源:实质:“积极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面临问题汉武帝“举贤良对策”,求解决之道董仲舒的学说

边境匈奴威胁

诸侯王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土地兼并严重

阶级矛盾尖锐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兼并

缓和阶级矛盾,

规范人民行为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限田、薄敛、省役

实行仁政

道德标准“三纲五常”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而提出重点突破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③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

④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君权的需要——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重点突破

汉武帝使儒学成为正统的措施

1起用儒士参政

2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儒学垄断教育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凭儒学入仕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儒学在民间独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讲经图太学大礼堂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汉初的黄老之学

汉初经济残败,百兴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背景:内容

老子的学说:治国

黄帝的学说:养生以道家理论为基础,兼采众家。特点: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作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新儒学理论来源:君权神授,“屈民而伸君”要实行仁政,“屈君而伸天”新儒学基础:天人感应学说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新儒学影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独尊儒术的影响实质:“积极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就其实质而言,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思想文化专制2.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朝时期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的局面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D1.(2009安徽文综高考)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孔子荀子黄宗羲C

儒家发展历程的第三个阶段

从危机走向复兴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信仰出现危机感,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李白曾经隐居深山一心炼丹;王维亦官亦隐,号称“诗佛”;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一、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三教合一

二、宋明理学的含义

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

道、佛儒(根本)(目的)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是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主流学派。

二、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1)“程朱理学”一词的由来:程颢、程颐对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所以把他们的理学思想通称为“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材料二: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材料三:“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存天理。”材料四: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2)程朱理学的思想观点:(理体现在社会上)儒家道德伦理,三纲五常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个人道德上)“存天理,灭人欲”个体生命、社会、宇宙内在地联为一体方法论: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加深对“理”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三、评价宋明理学世界—理社会—儒家伦理道德人—人性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人。八岁时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尝粪忧亲

庾黔娄,南齐高士。父亲病重,医生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有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并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郭巨埋儿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二十四孝故事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文化是在“扬弃”中获得新生的……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

——清·秋瑾DC

二、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2、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1)“心学”的由来: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表示不满,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是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故把其思想称为“心学”。王守仁陆九渊(1)世界观:心是万物本原“心即是理”、

“吾心即是宇宙”。(2)方法论:

“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省。王守仁陆九渊明中期,程朱理学成为科举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这种思潮结晶便是“阳明心学”。(1)世界观:核心“致良知”、本心是良知,良知就是理。(2)方法论: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不必“格物致知”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同学派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内容实质影响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异认识“理”实现“理”哲学范畴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理是内在的“心”格物致知(即考察事物,获得知识。)

内心反省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

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时形成“三教合一”的潮流。儒家学者积极促进儒学的丰富更新。

程朱理学

内容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个人修养以敬畏天理为准则,“存天理,灭人欲”.

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历史地位:陆王心学

陆九渊“心即理也”(主观唯心主义)通过内心的反省以求理王守仁: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宋明理学的评价消极性:积极性: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1.(2007广东广雅中学9月)(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请回答下列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1)举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在缓和阶级矛盾方面的思想主张。(4分)

以史为鉴,注意本质区别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老子主张“无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2)宋代理学对儒家思想有什么新发展?朱熹如何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4分)

(3)一些学者认为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治世,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中国古代统治者追求的“治世”局面和我们今天建设的“和谐社会”有何本质的区别?(4分)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还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古代:为维护封建统治,人治今天: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法治;以儒为基础,吸收佛、道,形成新儒学阶级本质、统治方式

明清之际是继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天崩地裂”的社会大变革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伴随着政治风云的激荡,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社会因素的滋长,沉暮下的知识界掀起了一场推陈出新的思想浪潮,批判继承了烂熟中的传统儒学思想。如何批判?如何继承?【学习目标】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知道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清时期著名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与影响。

认识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

(08年徐州模拟题)(12分)研究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三晚”最重要:一是晚周;二是晚明;三是晚清。晚明一明清鼎革,那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请回答下列问题:(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指哪些思想家?(2分)

(2)他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思考了哪些重大问题?

提出了哪些重要的观点?(8分)(3)说明“晚明一明清鼎革”之际,“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产生的时代背景

(2分)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政治:君主专制。黄宗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孤秦陋宋”批判经济:农工商关系黄宗羲:反对传统重农抑商,提出农工商皆本。思想文化:对孔子与儒家经典的态度李贽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非万世之至论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四、明末清初的四位思想家—儒学新发展

1.共同的时代背景: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阶级矛盾尖锐,封建社会危机日益加深。(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3)思想:理学走向极端。2、李贽:A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否定“存天理,灭人欲”。B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C在诗文中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顾炎武—亭林先生黄宗羲—梨洲先生王夫之—船山先生四、明末清初的四位思想家—儒学新发展

1.共同的时代背景:

2、李贽:3、黄宗羲:思想主张:A

最精彩之处——批判君主专制:B君臣平等(实质:反君主专制)C具体制度——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而非君主。D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反映: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评价: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四、明末清初的四位思想家—儒学新发展

1.共同的时代背景:

2、李贽:3、黄宗羲:4、顾炎武:思想主张:A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B提出“众治”的主张(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D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三人中最注重实学):如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涉及实用学问。评价:

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致用思想

何谓“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四、明末清初的四位思想家—儒学新发展

1、共同的时代背景:

2、李贽:3、黄宗羲:4、顾炎武:思想主张:评价: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5、王夫之:A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批判君主专制。B哲学思想:发挥“气一元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李贽并不一概否定儒家思想和理学,甚至还十分敬佩明朝理学代表王阳明,他真心接受王守仁的“良知”说,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真心、天性,而这便是“良知”。

——《中国儒学史》

黄宗羲是以“继承儒家民本思想”为前提,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

——《中国儒学史》批判继承一.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政治明亡后,士大夫开始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痼疾和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反省。明清王朝更替时的暂时权力真空,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外部: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主要思想(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社会根源(1)君主专制空前强化(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3)理学走向极端以下是答题常用:归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他们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哪些影响?主张政治:反对君主专制经济: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思想: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影响具有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现实意义对后世影响深远,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经济: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2)政治: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3)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注意:儒家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的原话孔子:

"克己复礼“"己所不予,勿施于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董仲舒:"春秋大一统","罢黯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和一,天人感应"二程:"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朱熹: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理而后有气"王阳明:"字宙便是吾心“"心即理“"心外无物"李贽: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人有男女之分,而见识高低没有男女之别"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的兴亡,而在万民的忧乐”

"工、商皆民生之本“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发挥孔子"博学与文,行已有耻"思想王夫之:"天地之化日新",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几点基本认识

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3、儒家思想是在历史上以孔子的原始儒家为核心吸收了各个流派的思想形成的4、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自身的变化5、对于儒家思想应该用二分法和重点论的原则来评价。对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批判地继承,剥离封建糟粕,取其合理内核。1、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6、儒学的现代化和边缘化是历史的必然。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①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③民本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三农”问题的解决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⑤“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①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②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③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④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如何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即:儒学的现代价值与消极影响)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他们在《巴黎宣言》中写道:“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阅读下列有关孔子的材料: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摘自《论语·为政》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材料三: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摘自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4分)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4分)主张建立贵贱有序的等级制度(礼)主张“仁”,强调统治者的道德感化作用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者认为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杰出的政治家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影响深远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孔子的政治思想对我国的政治建设影响深远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世界,特别是东亚地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什么材料评价你评价中华文明的发展自古至今未曾间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主流思想的传承和演变。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兴起于春秋战国之际,形成于秦汉,其后儒家兼收并蓄佛教、道教等其他学说的一些思想内容,不断完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内容。在中国向近代化的转型过程中,儒家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时至今日,它在中国及东亚社会中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07江苏卷)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14分)①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为孔子。“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还主张“礼”(贵贱有序”)。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孟轲)。他发展了孔子学说,主张仁政。②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他对儒学加以发挥,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③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为朱熹。他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先秦儒学只是众多思想流派(答“百家争鸣”亦可)中的重要一家,从西汉武帝时开始儒学居于统治地位,明清两代新儒学(理学)成为官方哲学。1、“百家争鸣”的出现——

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墨等。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背景:(1)当时新旧社会制度交替变革是思想界动荡活跃的根本原因。面对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学说,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2)由于当时社会处于剧变及战争动荡的局面,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来钳制思想争鸣,这是诸子之学兴起的一个重要条件。(3)战国时期士阶层的空前活跃,各国统治者对士的重视及对学术思想活动的赞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4)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5)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井田制瓦解和封建经济发展。总之,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阶级关系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战乱频繁,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