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白粉病的识别及防治_第1页
大豆白粉病的识别及防治_第2页
大豆白粉病的识别及防治_第3页
大豆白粉病的识别及防治_第4页
大豆白粉病的识别及防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豆白粉病的识别及防治《大豆种子生产技术》教学目标1.掌握大豆白粉病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2.学会大豆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大豆白粉病主要危害豆科、十字花科、伞形科、毛茛科和紫草科植物。大豆白粉病1931年在美国发现,上世纪70年代爆发于美国的东南部及中西部。目前国外分布于美国、加拿大、巴西、德国、秘鲁、印度等国。国内分布于河北、四川、吉林等地。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

大豆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不为害豆荚,叶柄及茎秆极少发病,发病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后向中上部蔓延。病菌生于叶片两面,初期产生白色圆形小粉斑,具暗绿色晕圈,不久长满白粉状菌丛,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扩大后呈边缘不明显的片状白粉斑。后期在白色霉层上长出球形黑褐色闭囊壳。严重发病时,叶片表面长满白粉病菌的菌丝体及分生泡子,后期病斑上白粉逐渐由白色转为灰色,最后病叶变黄脱落,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发育。一、为害症状二、病原物

病原菌无性阶段OidiumerysiphoidesFR.半知菌亚门,淡色孢科,粉孢属。有性阶段ErysiphepolygoniDC.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白粉菌属,蓼白粉菌。菌丝体表生。闭囊壳散生或聚生,球形或扁球形,含3~10个子囊,49~82×29~53μm;子囊内含3~6个子囊孢子,17~30×10~19μm;附属丝多,菌丝状,与菌丝交织。

病原物形态图三、发生规律

大豆白粉病是一种区域性和季节性较强的病害,其易于在凉爽、湿度大、早晚温差较大的环境中出现,但也有文献报道其容易在湿度低的环境发病。温度15℃~20℃和相对湿度大于70%的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雨水过大不利于病害发生。病菌以闭囊壳里子囊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在寄主感病、菌源多和气候、栽培条件充分有利于发病时,易造成病害的流行。施氮肥多,发病重。中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发病重。四、防治方法1.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应选种抗病品种。2.合理施肥浇水,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3.当病叶率达到10%时,每亩可用20%的粉锈宁乳剂50毫升,或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兑水60~80公斤进行喷雾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洒25%多菌灵500~700倍液,能减轻发病。或喷洒7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