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礼仪问题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含提纲)》_第1页
《汉代礼仪问题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含提纲)》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5PAGE论题汉代拜谒礼仪研究——以《拜谒图》为例论题的依据:1.说明本论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论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一、意义(一)理论意义:汉画像石历来是专家、学者们热衷研究的对象,画中的生产劳动、车马行列、战争娱乐、辟邪升仙、祥瑞装饰等研究取得了斐然的成果,但在迎宾拜谒画像方面的研究,成就不大,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系统、整体、深刻的有关汉画像中《拜谒图》研究的论著问世,这与汉画像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不相称。笔者从己查阅到的相关资料及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对汉画像中《拜谒图》研究涉及较少,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本文以汉代画像石中《拜谒图》为研究对象,在理清《拜谒图》的图像特点、产生原因,与汉代礼制关系的基础上,进而剖析两汉的政治、文化、社会思想等各个方面,从理论上为中国历史学、民俗学、伦理学、艺术学等学科提供具体的素材。(二)现实意义:加强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的有力举措。中华传统文化己经延绵几千年,曾经创造过许多辉煌,让这一文明继续在世界文明史中充当重要角色和地位,是我们当代人的神圣使命。这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时代内涵,激活其生命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方面协调发展,从而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研究拜谒礼仪有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研究传统礼仪文化就是要从中挖掘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并让这些魅力再放光芒。二、研究动态(一)国内研究现状国内有关画像石的著作极多,笔者意图从收集的文献中找出符合本文的内容和图像来支撑本文的论述:1.有关汉画像石《拜谒图》的著作:汉代画像石的题材、内容极其丰富,朱存明在《汉画像之美》中将汉画像分为八个题材谱系:天文图像、升仙图像、历史故事图像、祥瑞图、战争图、狩猎图、危厨图以及乐舞百戏等,但拜谒图并没有单独的分离出来。在其他的许多著作中也基本上是以这八种题材来分析研究,如《汉代吉祥画像研究》、《中国汉代画像舞姿》、《汉代农业画像砖石》、《南阳汉代天文画像石研究》、《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等书籍,并没有哪本著作将《拜谒图》作为一个专门的题材进行讨论。但是在个别著作中,学者会在某一章节来讨论和记述有关《拜谒图))的内容,如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的第四章“墓地祠堂画像石”,其对“楼阁拜谒图”的含义及学术界存在的看法一一点评,并得出楼阁二层正面端坐的妇女是祠主的妻妾的结论。朱存明在《图像生存一一汉画像田野考察散记》中,对徐州地区的茅山、白集两地汉墓中的部分《拜谒图》做了描述,但并没有进行细致地进行讨论。在刘宗超的《画像石艺术:砖石精神》、张道一的《汉画像石鉴赏》、胡广悦的《石头上的中国画:武氏祠汉画像石的故事诊释》、张从军的《黄河下游的汉画像石艺术》等著作中将不同题材的画像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出现的拜谒场景有所提及,但并没有着重论述,都是作为其他题材的附属形式进行描述。通过这些关于汉画像石图像研究资料的收集,发现关于汉代《拜谒图》的研究并不多,启发了笔者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视角。2.以图录出现的汉画图集:主要有武利华主编的《徐州汉画像石》、汤池主编的《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画像石全集))、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著的《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8画像石·画像石画像砖》、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山东汉画像石选集》、南阳汉代画像石编辑委员会编著的《南阳汉代画像石》、朱锡禄的《嘉祥汉画像石》、李林主编的《陕北汉代画像石》、李贵龙,王建勤主编的《绥德汉代画像石》、高书林的《淮北汉画像石》等,这些书籍有丰富的图版和详尽的文字解说,为笔者的论文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画像石图像资料。3.有关汉代社会文化的研究:岳庆平的《中国秦汉习俗史》、葛晨虹的《中国礼仪文化》、杨志刚的《中国礼仪制度研究》等著作以及尹钊的《从汉画像石看汉代礼仪》、梁满仓的《跪拜礼及其在汉代的应用》、张倩倩的《汉代世俗世界中的礼乐文明一汉画像石与汉代礼乐文化简论》、顾向明的《试论汉代礼制的形成与演变》、向晋卫的《两汉时期的“制礼”运动》等论文,不仅解释了古代礼仪的起源、内涵及发展,并且对古代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礼仪习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笔者研究汉代的礼仪习俗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南阳市博物馆任义玲的《汉画中的拜谒礼俗探析》、王清建、王玉金的《河南南阳画像石中的民俗初探》等文阐释了汉代的拜谒风俗,比较清晰的整理出了汉代拜谒的分类,但由于篇幅的限制,该文对仪式与图像结合的分析相对薄弱,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研究空间。宋艳萍的《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刘厚琴的《儒学与汉代社会》等著作以及李强的《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考述》、唐建的《汉画蕴含的儒家文化思想》等的论文展示了汉代社会历史的独特风貌。从社会学的角度为本文提供了研究汉代社会思想的视角。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术界对汉代图像也做过一些综合性研究,长广敏雄主编的《汉代画像研究》以及《南阳画像石》收录了国外对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和壁画的综合比较性研究成果。由日本著名考古学家林己奈夫所著的《刻在石头上的世界:画像石诉说的古代中国生活和思想》,作者以汉画像材料为研究背景,另辟蹊径用提问解答的方式来进行表述,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汉代中国人的生活和理想。山下志保的《画像石墓与东汉时代的社会》一文以150多座画像石墓为例,论述了画像石墓与东汉时代的社会,并探讨墓主的身份等级。(三)研究现状评述通过以上对国内外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总结可以知道,当前关于传统拜谒礼仪文化的研究非常丰富,有关拜谒礼仪的著作也是琳琅满目。但是,大多数学术论文,着重讨论的是礼仪文化的历史意义,而对现实意义没有深入探讨,只强调了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性,没有进一步深入剖析传统礼仪文化的产生背景、功能、利弊。而且,针对各种场合的拜谒礼仪著作也存在着体系混乱、内容矛盾、标准不一、形式琐碎等问题,没有真正把握拜谒礼仪文化的精髓,尤其是脱离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神本质。因此,缺乏说服力,也很难进行推广。论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大纲)绪论《拜谒图》的盛行原因(一)“忠孝观”对汉代社会的影响(二)战国时代的传承(三)经济的发展与墓葬制度的变化三、《拜谒图》中的拜谒方式分析(一)社会生活题材中的拜谒礼(二)历史故事题材中的拜谒礼(三)孝子故事题材中的拜谒礼(四)神话传说题材中的拜谒礼四、《拜谒图》对中华礼仪的教化作用(一)行孝尽忠(二)尊卑有序(三)谦让敬贤五、结语论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文献研究法:主要参考古今中外大量的学术著作和历史文献,对中国传统拜谒礼仪文化的有关理论和历史事实进行深入的逻辑分析,借鉴古代思想家的思想观点,结合当前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吸收,采用归纳推理等手段,探讨拜谒礼仪文化。论题写作的进度安排:2020年11月15日前,完成调研、收集资料,阅读资料。2020年11月24日前,拟写出写作提纲。2020年12月20日前,完成初稿起草。2020年12月30日前,完成论文修改。2021年3月10日前,完成定稿打印。主要参考资料:李立.汉画像'楼阁拜谒图"大树艺术组合构图意义再探[C]//中国汉画学会年会.0.任义玲.汉代画像石刻中的拜谒礼俗探析[J].东南文化,2009(04):110-116.王婷婷[1].汉代"楼阁拜谒图"研究述评——兼谈图像学在美术考古中的应用[J].常州文博论丛,2016,000(001):P.71-74.来嘉琪.绥德汉代画像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张玲艳.徐州地区汉画像石"拜谒"图研究[D].北京大学,2012.徐晨.论汉画像石拜谒图式中传统礼仪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8,444(18):239-240.赵延梅.再读陕北汉画像石[J].收藏,2019,359(05):64-73.胡均.楼阁拜谒图解析[C]//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0.胡均.鸾翔凤聚谒先贤浅谈——汉楼阁拜谒图画像石赏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7期):74-75.赵莎莎.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

指导教师意见(研究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创新之处、研究方法可行性等):开题报告会议记录摘要(学生阐述的内容、指导小组所提问题及学生的回答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