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比较研究_第1页
李白杜甫比较研究_第2页
李白杜甫比较研究_第3页
李白杜甫比较研究_第4页
李白杜甫比较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白研究讲义

第五章李白杜甫比较研究

商丘师院文学院王增文教授主讲一、“李杜优劣论”的历史回顾

“李杜优劣论”主要有三种:1.扬杜抑李论2.扬李抑杜论3.李杜不可分优劣论。(一)扬杜抑李论扬杜抑李论发端于中唐的元稹、白居易,而形成于宋,明清时承前人之论而又有所发挥。

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一)扬杜抑李论元稹称“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自然李白在杜甫之下。所谓“差肩”,是差可比肩之意,即勉强可相比。然就体裁说只限于乐府诗,就创造才能来说只限于“壮浪纵恣,摆去拘束”和“模写物象”这两个方面,此外则是不能“差肩”的。当然,元稹也肯定了李白“以奇文取称”,评价也是不低的。他认为李白不如杜甫的地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撰写长篇的能力不够;二是格律不精;三是风格单一,不如杜诗风格多样化。

(一)扬杜抑李论继元稹之后,白居易也对李、杜进行了比较评论,其《与元九书》说: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李诗,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今古,覙(luó罗)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然撮其“新安”、“石壕”、“芦子”、“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十三四。白居易有《李白墓》诗云:“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从“曾有惊天动地文”的诗句看,白居易对李白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但从上面的引文看,白居易无疑也是扬杜抑李的。一是说,杜甫在“贯穿今古,覙(luó罗)缕格律,尽工尽善”上,超过李白,这实际上是对元稹之论的浓缩和概括。二是说,杜诗中合乎风雅比兴之义的比李诗多,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杜诗的政治性比李白强,这是对元稹说法的补充。

(一)扬杜抑李论元白之说可以说是奠定了扬杜抑李论的基础,宋以后的扬杜抑李论也是沿着他们的思路发展的。值得注意的有两点:1.由批评李白诗歌的内容不如杜诗的正大,进而攻击李白的思想品格不如杜甫。最先鲜明地尊李抑杜的是王安石,他在所编《四家诗》中以杜甫居首,韩愈次之,欧阳修又次之,李白居末。他称如此排比的原因是:“太白词语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污下,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见释惠洪《冷斋夜话》)。(一)扬杜抑李论苏辙《栾城集》卷八《诗病五事》云: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也。语用兵,则先登陷阵不以为难,语游侠,则白昼杀人不以为非,此岂其诚能也哉?白始以诗酒奉事明皇,遇谗而去,所至不改其旧。永王将窃据江淮,白起而从之不疑,遂以放死。今观其诗固然。唐诗人李杜称首,今其诗皆在。杜甫有好义之心,白所不及也。汉高帝归丰沛,作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土兮守四方?”高帝岂以文字而世者哉?帝王之度固然,发于其中而不自知也。白诗反之曰:“但歌大风云飞扬,安用猛士守四方?”其不识理如此。

(一)扬杜抑李论北宋诗人孔平仲《题老杜集》云:“吏部徒能叹光焰,翰林何敢望藩篱!”罗大经《鹤林玉露》:李太白当王室多难、海宇横溃之日,作为歌诗,不过豪侠使气、狂醉于花月之间耳。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膂。其视杜少陵之忧国忧民,岂可同年语哉!(一)扬杜抑李论南宋诗论家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说:杜甫、李白以詩齊名,韓退之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似未易以优劣也。然杜詩思苦而語奇,李詩思疾而語豪。杜集中言李白詩處甚多,如“李白一斗詩百篇”,如“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之句,似譏其太俊快。李白論杜甫,則曰:“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為問因何太瘦生,只為從來作詩苦。”似譏其太愁肝腎也。杜牧云:“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歷代詩話》本作“搔”)。天外鳳凰誰得髓,何人解合續絃膠。”則杜甫詩,唐朝以來一人而已,豈白所能望耶!

(一)扬杜抑李论南宋爱国将领李纲《重校正杜子美集叙》:“子美之诗凡千四百三十篇……平时读之,未见其工,逮亲更兵火丧乱之后,诵其诗,如出乎其时,犁然有当于心,然后知其妙也。”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兵败被俘,有《集杜诗》二百首,《序》说:“凡我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一)扬杜抑李论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说:“宋人抑太白而尊少陵,谓是道学作用。”这也是一针见血的切中要害之论。“道学作用”指在理学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下对前人的评判与抉择。王安石斥李白“识见污下”,苏辙斥李白“不知义理”,朱熹斥李白“没头脑”,都是这种价值观的体现。(一)扬杜抑李论2.由元白扬杜之说,进而肯定杜甫诗歌创作上的“集大成”地位,而把李白置于与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等相等或略高的地位上。最先提出杜诗“集大成”之说的,是苏轼。陈师道《后山诗话》载:“苏子瞻云: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苏轼《书吴道子画后》还曾说:“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一)扬杜抑李论又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在《韩愈论》中说:“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杜诗集大成之说,为后来许多人所接受。南宋初年李纲的《读四家诗选序》,明初宋濂的《答章秀才论诗书》,清代叶燮的《原诗》,都持这种观点。元代人傅若金说得最明确:“李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植纲常、系风化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其集大成者也。”(《李太白全集》卷三四引)这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说杜诗集大成,比苏轼的说法更扩充了。(一)扬杜抑李论宋濂《答章秀才论诗书》:杜子美上薄《风》、《雅》,下该沈、宋,才夺苏、李,气右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真所谓集大成者,而诸作皆废矣。并时而作,有李太白宗《风》、《骚》及建安七子,其格极高,其变化若神龙之不可羁。

由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宋以后的扬杜抑李论,虽同元白之说一脉相承,却更加变本加厉了。(二)扬李抑杜论

自元白以来,反对扬杜抑李的虽不少,但大抵只说李杜各有所长,不可优劣,而扬李抑杜的却很少。反对扬杜抑李,旧说始于韩愈。韩愈写过一首《调张籍》诗,对贬抑李、杜的人说了一些份量很重的话:“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这首诗只是抨击诋毁李杜的人,并不一定是针对元白之论的。(二)扬李抑杜论

宋代扬杜抑李的人最早可能是杨亿和欧阳修。[宋]刘攽(bān班)《中山诗话》记载:“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欧公亦不甚喜杜诗,……然于李白而甚赏爱。”欧阳修《笔说·李白杜甫诗优劣说》:“杜甫于白,得其一节,而精强过之。至于天才自放,非甫可到也。”

(二)扬李抑杜论

杨亿字大年,他是宋初“西昆体”的代表,效仿华彩妍丽的李商隐体,自然不会爱好杜诗的“村朴”。欧阳修赏爱李白也出于他个人的审美趣味,他不仅喜欢李白的天资,而且喜欢李白诗歌的丰富想象和壮大气魄。在其《读李集效其体》中,集中表述了这一点。欧阳修在《李白杜甫优劣论》中称道李白“天才自放”,杜不过“得其一节”,很明显倾向李白。然而欧阳修又有《感二子》一诗,其中云:“昔时李杜争横行,麒麟凤凰世所惊。……唯有文章烂日星,气凌山岳常峥嵘。”即把李、杜双星并列。《六一诗话》中也以“李、杜豪放之格”同称,可见他并没有因为个人的审美趣味而过分贬低杜甫。

(二)扬李抑杜论

宋代比较明显的扬李抑杜者是年辈晚于欧阳修的徐积。徐积在《李太白杂言》中说:“盖自有诗人以来,我未尝见大泽深山,雪霜冰霰,晨霞夕霏,千变万化,雷轰电掣,花葩玉洁,清天白云,秋江晓月,有如此之人,如此之文!屈生何悴,宋玉何悲,贾生何戚,相如何疲!人生何用自縲(léi雷)绁(xiè屑),当须荦荦不可羁。乃知公是真英雄,万叠秋山耸英骨。当时杜甫亦能诗,恰如老骥追苍鹘(hú胡)。”其扬李可谓备至,抑杜则殊觉空泛。(二)扬李抑杜论

宋以后偏爱李白者虽然很多,但公开抑杜扬李者却很少。元人对李白的诗风极为推崇,评价也很高。在清人编著的《元诗选序》中说:“宋诗多沈抑,近少陵;元诗多轻扬,近太白。”可见元人较推崇李白,与他们的诗风有关。

(二)扬李抑杜论明代,崇尚李白的倾向有增无减,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刘基、高启、王世贞、杨慎、李挚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偏重于李白。如明初方孝儒说:“我言李白古无双。”(《吊李白》)然而他又说:“举世皆宗李杜诗,不宗李杜又宗谁?”(《论诗》)(二)扬李抑杜论明代杨慎比较尊崇李白。他说:“陈子昂为海内文宗,李太白为古今诗圣。”(《周受庵诗选序》)又说:“庄周、李白,神于文者也,非工于文者所及也。文非至工,则不可为神,然神非工所能至也。”(《升庵全集·琐语》)他还针对宋人提出的杜甫“诗史”之说进行批评,否定诗可为史。他说:“宋人以杜子美能以韵语纪时事,谓之诗史。鄙哉宋人之见,不足以论诗也。”(《升庵诗话》卷11“诗史”)可见他是扬李抑杜者。杨慎《升庵诗话》卷11“评李杜”云:“余谓太白诗,仙翁剑客之语;少陵诗,雅士骚人之词。比之文,太白则《史记》,少陵则《汉书》也。”这个说法,也有倾向性。(三)李杜不可优劣论

韩愈《调张籍》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显然,他对李、杜是同样十分尊崇的。1959年在新疆婼羌县米兰古城出土了坎曼尔的三首诗,其中一首提到:“李、杜诗坛吾欣赏,讫今皆通习为之。”坎曼尔是唐宪宗元和年间安西人,与元、白、韩、柳同时,这就说明,中唐以后,李、杜在诗坛上有同样广泛的影响,时论并无扬此抑彼的倾向。(三)李杜不可优劣论

宋代以后还有不少人主张李杜不可优劣说。但这实际上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说不应分优劣,但实际上是宗杜、祖杜,从宋代的苏轼、黄庭坚,到明代的复古派,大体都是这样。苏轼李杜并尊,他说:“李太白、杜子美以英伟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书黄子思诗集后》)但实际上他更为推尊杜甫,他说:“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东坡题跋》)又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苏轼《王定国诗集叙》)江西诗派就以杜为宗师,但李也备受推崇。(三)李杜不可优劣论

王世贞是明代复古派的巨子,他对李杜的评价基本上是持平的,但略倾向于杜甫。其《艺苑卮言》卷四说:李杜光焰千古,人人知之。沧浪(严羽)并极推尊,而不能致辨。元微之(元稹)独重子美,宋人以为谈柄。近时杨用脩(杨慎)为李左袒,轻俊之士往往傅耳。要其所得,俱影响之间。五言古、选体及七言歌行,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暢为贵;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沈雄为贵。其歌行之妙,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者,太白也;使人慷慨激烈,歔欷欲绝者,子美也。《选》体,太白多露语率语,子美多稚语累语,置之陶谢间,便觉伧(cāng仓)父面目,乃欲使之夺曹氏父子位耶!五言律、七言歌行,子美神矣,七言律,圣矣。五七言绝者太白神矣,七言歌行,圣矣,五言次之。太白之七言律,子美之七言绝,皆变体,间为之可耳,不足多法也。太白古乐府,窈冥惝怳,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然自是太白乐府。十首以前,少陵较难入,百首以後,青莲较易厌。扬之则高华,抑之则沉实,有色有声,有气有骨,有味有态,浓淡深浅,奇正开阖,各极其则,吾不能不伏膺少陵。王世贞对李杜作了详细比较,这种比较基本上是中肯的、持平的,但末尾几句就有些扬杜了。(三)李杜不可优劣论

另一种情况是力求持平,可以宋代严羽、明代胡应麟为代表。严羽《沧浪诗话》说: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离别》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明胡应麟《诗薮》说:才超一代者,李也;体兼一代者,杜也。李如星悬日揭,照耀太虚;杜若地负海涵,包罗万象。

(三)李杜不可优劣论

1962年郭沫若在纪念杜甫诞生1250周年会上的开幕词中说:“李白和杜甫是象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这是对李白和杜甫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地位的确切评价。可惜10年后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里,观点全变了,再不认为李白与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而是抑杜以扬李,把杜甫说得几乎一无是处。郭老对李、杜的不公允评价,当时即为学术界所私下非议。近年来,已有不少文章对《李白与杜甫》一书提出了批评。二、李杜优劣论产生的原因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最光辉的“双子星座”,他们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一个是浪漫主义的大师,一个是现实主义的哲匠,对我国诗歌的发展都作出了极其辉煌的贡献。然而生活在一定时代、一定环境和一定阶级的人,他们的审美趣味,往往受到审美理想和功利主义的制约,往往带有情感的因素。这就是李杜优劣论产生的根本原因。另外,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学术界和民间由于审美情趣的差异,对李杜的态度往往大相迳庭。元代萧士赟《补注李太白集序例》说:“唐诗大家,数李杜称首。古今注杜诗者千家,注李诗者曾不一二见。”明代王稚登《合刻李杜诗集序》云:“奈何刻者一李而九杜耶?学之者亦若是。”可见学术界存在着“千家注杜”和“一李九杜”的现象。而在民间却恰恰相反,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着“万口说李”、“九李一杜”的事实。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从审美意识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一)学术界“千家注杜”和“一李九杜”的原因

1.学术界继承了儒家的“诗教”,重视诗歌的教肓作用,而杜诗有益于教化,正符合这种要求。《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所谓“诗教”,就是诗歌的教义、法则。儒家提出“温柔敦厚”作为“诗教”,目的是要建立一种为封建统治服务的诗歌伦理规范,要求诗歌“发乎情,止乎礼义”,要起到“美刺”和“兴观群怨”的教化作用。(一)学术界“千家注杜”和“一李九杜”的原因杜甫出身于世世代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一生崇奉儒家思想,属于标准的正统派诗人。他一生忠君爱国,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实现这种理想,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苏轼曾经认定杜甫“一饭未尝忘君”。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面貌,充溢着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对于这样一位恪守儒家“诗教”的伟大诗人,学术界自然会给他“诗史”、“诗圣”的贵冠。(一)学术界“千家注杜”和“一李九杜”的原因李白出身于富商之家,少负逸才,既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又受道家、纵横家和游侠思想的熏染。他一方面热衷用世,追求功名,希望凭借自己的才华被人举荐,直取卿相;另一方面他又浮云富贵,粪土王侯,喜欢隐逸求仙。闻一多先生曾经说:“杜甫一生的思想,是存在于儒家所提出的对社会的义务关系之中,这关系是安定社会的因素。太白却不承认这种义务关系,只重自我权利之享受,尽量发展个性,像不受管束的野孩子一样。”(郑临川编《闻一多论古典文学》第137页,重庆出版社,1984。)儒家最注重群体,而否定个体。李白自我意识太强,只注重自我,追求个性解放,这在崇尚儒家“诗教”的学术界,自然会受到冷遇。

(一)学术界“千家注杜”和“一李九杜”的原因宋赵次公《杜工部草堂记》曾说:“李、杜号诗人之雄,而白之诗多在于风月草木之间、神仙虚无之说,亦何补于教化哉!惟杜陵野老,负王佐之才,有意当世,而肮脏不偶,胸中所蕴,一切写之于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说:李太白当王室多难、海宇横溃之日,作为歌诗,不过豪侠使气、狂醉于花月之间耳。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膂。其视杜少陵之忧国忧民,岂可同年语哉!唐人每以李、杜并称。韩退之识见高迈,亦惟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无所优劣也。至宋朝诸公,始知推尊少陵。东坡云:“古今诗人多矣,而惟称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饥寒流落,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又曰:“《北征》诗识君臣大体,忠义之气,与秋色争高,可贵也。”朱文公曰:“李白见永王璘反,便从惥之,时人没头脑至于如此。杜子美以稷、契自许,未知做得与否?然子美却高,其救房琯亦正。”

(一)学术界“千家注杜”和“一李九杜”的原因2.李杜“人品”所致。诗品出于人品。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特质,特别注重人格之美,这也是中国学术界在李杜比较研究方面尊杜、宗杜的原因之一。李杜相比较,杜甫的言谈举止、人品个性、待人接物、思想情绪,更符合古代仁人志士的气派与风度。苏轼说:杜甫的诗“发乎性,止乎忠孝”(《王定国诗集叙》)。清代潘德舆《养一斋李杜诗话》云:“子美以志士仁人之节,阐诗人比兴之旨,遂足为古今冠。”可以说,杜甫是封建士大夫们所追慕的理想完美人格的典范。(一)学术界“千家注杜”和“一李九杜”的原因首先,杜甫对祖国对人民怀有炽热的爱。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他把忠君与爱国、忧民三者融为一体,主动为国家分担忧愁,自觉为社会承担义务。这是难能可贵的品德。相比较而言,李白诗歌的中心主题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主导方面是突出个人的理想主义、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而杜甫诗歌的主旨却是忧国忧民。杜诗中有机结合的爱国主义和忠君思想,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杜甫被奉为楷模,受后世敬仰。(一)学术界“千家注杜”和“一李九杜”的原因其次,在家庭关系问题上,杜甫也堪称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楷模。他的《月夜》、《羌村三首》、《北征》、《咏怀五百字》等传世佳作,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对妻子儿女真挚而深沉的爱。而李白家庭观念淡薄,长达40年的漫游生活,大都是独来独往,在山林、仙界、醉乡之中去寻求自我解脱,很少顾及妻子儿女。与李白相比,杜甫属于现实型,伦理道德型;李白属于理想型,个性解放性。杜甫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始终把个人、家庭和国家、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就表现出了一种舍己为人、舍小家为大家、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一)学术界“千家注杜”和“一李九杜”的原因再次,杜甫对朋友诚实厚道,与李白的傲岸不羁相比,杜甫更具有“温柔敦厚”的君子风度。李杜梁宋之游,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杜诗中,与李白有关的有二十来首,其中直接寄赠、思念李白的,就有十多首,大多作于李杜分手之后。这些诗中,有对李白的绵绵思念:“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有对李诗的具体评价:“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对李白成就的极度推崇:“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有对李白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遭遇的惋惜、同情:“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等。而李白怀念杜甫的诗却不多。这说明在对待朋友上,李白疏旷,而杜甫更厚道、实在。(一)学术界“千家注杜”和“一李九杜”的原因3.学术界认为杜诗法度谨严,有迹可寻,而李诗出神入化,无迹可求。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宋王稚登《合刻李杜诗集序》说:“供奉之诗仙,拾遗之诗圣,圣可学,仙不可学。”宋王稚登又在《李翰林分体全集序》中说:“李若飞将军用兵,不按古法,士卒逐水草自便;杜则肃部伍,严刁斗,西宫卫尉之师也。”宋陈师道《后山诗话》云:“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明胡应麟《诗蔽》外编卷四也说:“李杜二家,其才本无优劣,但工部体裁明密有法可寻,青莲兴会标举非学可至。”(一)学术界“千家注杜”和“一李九杜”的原因正因为杜甫诗是以人力取胜,“有规矩,故可学”,李白诗以天才取胜,“无绳墨可循”,所以唐以后的诗人,没有不向杜甫学习的。宋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说:“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蒙得其赡博。”汪立名《白香山诗集序》:“昔人谓大历后以诗名家者靡不由杜出,韩(愈)之《南山》、白(居易)之讽谕,其最著者矣。就二公论之,大抵韩得杜之变,白得杜之正,盖各得其一体而造乎其极者。”

韩诗最大之特色为奇险生硬,喜用怪句僻辞取胜,佶屈聱牙,拗折艰涩之特色,乃由杜诗“拗体”演化而来。白居易更是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一)学术界“千家注杜”和“一李九杜”的原因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序》:“商隐感时伤事,尚颇得风人之旨,故《蔡宽夫诗话》载王安石之语,以为唐人能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商隐一人。”

清代评论家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义山七律,得于少陵者深,故浓丽之中时带沉郁,如《重有感》、《筹笔驿》等篇,气足神定,直登其堂入其室矣。”李商隐作诗宗法杜甫,尤其在技巧上更是承受老杜风格的唯一传人。可见中晚唐诗歌的三大派,即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乐府诗派,以韩愈为代表的险怪诗派,以李商隐为代表的唯美诗派,都是以学杜发展来的。(一)学术界“千家注杜”和“一李九杜”的原因从宋代起,杜甫诗歌更成为至高无上的艺术样板,它们的命题、立意、篇法、章法、句法、字法乃至用韵、用事之法,被不厌其烦地赞叹着,阐释着,穿凿着,拟则者,发挥着。“千家注杜,五百家注韩”,注李的却寥寥无几。以“学杜”为旗帜的诗派无代无之,无时无之,异代相慕自命“私淑”者一灯相传,香火不绝。不仅杜甫,其他唐代诗人也颇不寂寞,后世标榜学王、孟、韦、柳的诗派有之,标榜学韩愈的诗派有之,标榜学白居易的诗派有之,标榜学李商隐的诗派有之,甚至标榜学孟郊、贾岛、许浑、姚合等二三流诗人的诗派亦复有之,但标榜学李的诗派却一个也没有,即使标榜学李的个人也罕有所闻。(二)民间“万口说李”、“九李一杜”的原因

学术界存在着“千家注杜”和“一李九杜”的现象,而在民间却恰恰相反,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着“万口说李”、“九李一杜”的事实。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李白天才超群,被传说为星宿下凡,而民间崇拜天才。李白自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杜甫称赞“李白斗酒诗百篇”(《饮中八仙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李白的杰出才华为人们所倾倒,于是大家有意无意地在他的头上涂上一道道的灵光,把他塑造成了天上的星宿,陆地上的神仙。有说他是太白金星转世的,李阳冰《草堂集序》:“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有说他是天上的“文星”与“酒星”被贬谪到人间,如郑谷《读李白集》:“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有人说他“梦笔生花”,五代王仁裕《天宝遗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这些虽是文人的赞美之词,但一到民间就成了可信的事实。民间在审美意识上,对于天才的崇拜往往要超出对于勤奋成才者的崇拜。(二)民间“万口说李”、“九李一杜”的原因

2.李白蔑视权贵,笑傲王侯,而民间对于那些炙手可热的权贵,与民为仇的王侯,本来就有一种逆反心理和抗争精神,因而李白的傲骨自然会得到民间的赞扬。李白“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天子呼来不上船”(杜甫《饮中八仙歌》)的傲岸性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表白,在民间被认为是一种最崇高的美,最纯洁的美,于是有关李白的许多故事如“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醉草《答蕃书》”等在民间广为流传。(二)民间“万口说李”、“九李一杜”的原因

宋赵令畤(字德麟)《侯鲭录》载:“李白开元中谒宰相,封一板上,题云‘海上钓鳌客李白’。相问曰:‘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白曰:‘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相曰:‘何物为饵?’白曰:‘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时相悚然。”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李)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花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二)民间“万口说李”、“九李一杜”的原因

3.李白任侠好义,救困扶危,这是民间所追求的一种美德。李白“十五好剑书,边干诸侯”(《与韩荆州书》),曾“东游淮阳,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上安州裴长史书》)。他写了很多歌颂侠义之士的诗歌,如《古风》其十:“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扶风豪士歌》:“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李白的侠义精神深受民间喜爱,而杜甫的“醇儒”形象恰恰与民间的审美意味相悖。(二)民间“万口说李”、“九李一杜”的原因

4.李白浪迹江湖,浮云富贵,使民间景仰。李白在野为“竹溪六逸”(李白客居东鲁时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六人共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之一,在京为“饮中八仙”(贺知章、张旭、李白、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焦遂)之一,常酣歌畅饮,以诗酒自娱,既不留恋富贵,又不吝情去留,忽焉而来,飘然而去,表现了游戏人间的疏狂性格和潇洒飘逸的高士风度,这种浪漫情调,也为民间所喜闻乐道。(二)民间“万口说李”、“九李一杜”的原因

民间曾广为传诵李白捉月而死的故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说:“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这是有关李白狂醉捉月而死的首次记载。后来又有人把“捉月”与“骑鲸”联系起来,曰“此翁自是太白精,星月相合自随行,当时落水非失脚,直驾长鲸归紫清”(〔明〕丘浚《谪仙楼》),把捉月骑鲸说得玄之又玄。于是李白捉月落水之说便在民间广为流传,在采石兴建的捉月亭、醉月亭、李白祠、谪仙楼等亦相继出现。这种捉月骑鲸之说,实属后人为了怀念李白,美化诗仙,想象出来的故事。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

对于李白与杜甫,任何扬此抑彼都是不适当的。他们各自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无法代替的贡献。采取简单的扬此抑彼的态度,都无法改变他们在诗歌史上双子星座的地位。下面重点谈谈李杜创作的异同。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

1.不同的创作道路李、杜齐名,但他们诗歌创作的道路却很不相同。李白比杜甫长11岁。但这是很重要的11年。李白的主要创作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前;杜甫的主要创作活动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即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以后。加上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他们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是有区别的。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祸乱酿成之前暴露和抨击了当时的黑暗政治;而杜甫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则在于祸乱既起之后,反映了国家的忧患和人民的疾苦。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

李白的整个青年时期,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期,也就是历史上所称道的开元盛世。处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他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想。他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生活,似乎不世功业,唾手可得。但当他去敲仕途大门的时候,呈现在他面前的,不仅是盛唐社会的繁荣,而且有它的腐败与黑暗。唐代社会正从它的高峰上衰落下来。就在这样一个时候,李白要去实现他那“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他开始时是希求援引,以一登仕途,但未能如愿;后是应诏进京,供奉翰林,而不久就被排挤出京。前后两次进京,对于朝政的腐败与黑暗,他都看到了。他在诗中强烈地反映了他的愤愤不平。《古风》第十五首中,他抨击当时远贤臣、亲小人的政治状况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二十四中,他揭露唐玄宗宠幸宦官和那些善斗鸡者:“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他还一再抨击当时那种权奸得意、贤才落魄、是非颠倒的不合理现实:“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蜺。”“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对权奸他甚至指着鼻子骂:“董龙更是何鸡狗!”李白揭露安史乱前唐王朝政治的腐败与黑暗,其深刻性除杜甫外,并世没有第三人。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虽然也受到了盛唐文化的熏陶,有着建功立业的非凡抱负,但是他的长安十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夕。与其说他曾经看到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不如说他更多地认识到了衰败到来的危机四伏。而且,接着,他便被卷入战火之中,面对满目疮痍,而流徙奔波。由于生活的困顿与乱离的经历,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且对他们表示了深深的同情。杜甫写了有名的《三吏》、《三别》,对战乱中人民的悲惨生活,作了形象生动、具体真实的极其深刻的刻画。在描写人民苦难的同时,他还真诚地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希望有人能够叩君门以减征赋,能够息兵以休养生息。例如,乾元二年,杜甫从秦州去同谷途中,路过凤凰台,写下了《凤凰台》诗,幻想着以自己的心血去哺养受饥的雏凤,让它长大后自天衔瑞图,降祥瑞于国家,“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当时,杜甫正在饥寒途中,没有能力去解救人民疾苦,一片心愿,只有借助幻想的形式表现出来。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

从李白与杜甫诗歌题材的比较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别。李白写任侠、求仙学道,写祖国的壮丽山河,抒发个人失意的不平,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深刻的,是那些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的诗篇。杜甫也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也抒发个人的失意和不平,也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为动人的,则是那些描写贫富悬殊、战乱灾难、生民疾苦的诗篇。那些诗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他之所以被称为“诗史”,是有原因的。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

2.不同的创作方法李、杜的诗,不仅在题材上有很大不同,而且他们所运用的创作方法,也是很不相同的。明代的袁宏道指出,李白善用虚,杜甫善用实。写虚与写实,正是李、杜诗歌创作方法上的主要区别。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

“虚”,是指侧重于精神世界的描写。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李白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感情的逻辑去取代生活的逻辑。他写愁,是:“朝心不开,暮发尽白”(《春于南浦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岳序》),“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在这里生活本身如何并不重要,感情爆发的需要才是重要的。抒发感情的需要,使生活的逻辑让位于感情的逻辑。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李白的一些诗,常常把现实诗化为幻境。例如,玄宗后期大权旁落,李白看到了这种现象的危害,他写了《远别离》。在诗里,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夺,幻化为自然界的愁惨景色:“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而可能出现的篡权悲剧,在诗里则升华为一个传说中的悲惨故事的幻境:尧被舜囚禁起来;舜又被禹所逼迫,出走于苍梧之野。政治危局被诗化为幻境,而幻境又弥漫上绵绵哀愁,变得更为哀郁。李白的有些诗甚至离开现实,以理想直接写幻境。他有近八分之一的诗,写求仙学道。诗中所写的幻境,既非生活所实有,也无托喻现实的意义,而是他渴望成仙的理想的外化,他把那理想幻化为一个个并不存在的幻境。在那些幻境里,他和仙人往来,和青童、玉女相处。那些自己构造的幻境被当成了生活的实有去描写。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李白还有一些诗,是直接发议论。他的抨击现实黑暗的诗大多如此。这些诗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细微描写,而是强烈的感情通过发议论表现出来。所有这些,都是以表现精神为主、更带主观色彩的写虚的方法。当然,李白也有一些诗是写实的。不过,写实的方法在李诗中不占主要地位。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与李白不同,杜甫主要采用的是写实的方法。杜甫严格的写实方法的一个特点,就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出生活的本质。例如,《兵车行》写咸阳桥头哭夫别子送行的场面,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天宝后期拓边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和人民群众对拓边战争的态度与心情。《三吏》《三别》十分真实地写出了当时战地人民的生活苦况。其中的《无家别》,写一个从战场上战败归来的士兵,见到故乡已面目全非,田园荒芜,亲人尽丧,孑然一身而犹须就役,欲别无家,不禁悲从中来。这首诗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出当时千万士兵的命运与千万村庄的普遍情景。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杜甫严格写实方法的又一点,是对客观世界观察的细微,描写的准确、传神。杜甫观察现实的细微,往往使人叹为观止。例如,他在《羌村》诗中写归家的第一个感觉,是:“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千里归来,有谁会去注意门外的鸟雀叫呢?但这正是描写的细微传神处。战火蔓延中一个暂时平静的角落的安宁气氛,家的温暖、亲切的感觉,家人幸免于难而终于得以相见的惊喜心情,就都在这鸟雀的噪叫声中表现出来了。这正是杜甫许多名篇的共同特点,如《春夜喜雨》写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濛濛雨雾,无声无息地飘落,用一个“潜”字,一个“细”字,真是把春雨的神韵全传达出来了。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杜甫写实方法的又一点,是常常用描写与叙述。他的许多诗带有叙事的性质。与李白的直接抒情不同,他是在叙述与描写中抒情的。当然,杜甫有时也用写虚的方法,如《凤凰台》、《朱凤行》、《客从》等,但主要的是写实。李白的善于写虚与杜甫的善于写实,都各自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李白的诗歌有一种清雄奔放的美。他的诗表达的感情往往是壮大明朗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则是爆发式的。他不是在那里娓娓动人地叙述或缠绵悱恻地抒情,而是火山爆发、大河奔泻一般,把感情倒出来。他常常是一气直下,大有欲止不能之势。他的诗,想象十分壮丽,而且常常瞬息万变,驰骋于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来去无踪。前人说他“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指的正是这一点。李白的诗,境界往往十分开阔。你看他写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写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望庐山五老峰》),境界何等壮美!壮大明朗的感情基调,爆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和壮美的诗境,构成了李诗清雄奔放的风格特色。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忧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深远。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杜甫有一首《登岳阳楼》,开首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登楼所见的一派壮阔景色。接着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以看出,面对洞庭湖的壮阔景色,他骤然百感交集:对于身世苍凉、老病飘泊的伤怀;对于离散亲朋的眷念;对于国家灾难与人民疾苦的忧虑,全都涌上心头。看来这百感交集的强烈感情就要爆发出来了,但是没有千言万语,只说出了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强烈的感情没有一一毕陈,闸门只微微启开,汹涌的感情的海只涌流出一股潮水。但这已经够了,虽然只这一句,却已经把心中没有吐露出来的感情份量全都包含进去了。在感情抒发上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波浪起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在《秋兴八首》等诗中表现得更为典型。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4.诗歌体裁上的侧重李杜的不同,还表现在诗歌体裁上。作为大诗人,他们对于各种体裁都是能够较纯熟的运用的,但就创作而言,他们毕竟有各自的偏好。就李白而言,他运用诗较多,且最有个性的是古题乐府、歌行及绝句。就杜甫而言,他最出色的是自创新题的新题乐府和律诗。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先说李白的古题乐府诗。在唐代诗人中,李白是运用这种体式创作数量最多的诗人,据葛晓音先生统计:“初盛唐诗人创作的全部乐府诗(郊庙歌辞和燕射歌辞不计在内)计450首左右,李白作149首,占三分之一。”“初盛唐所作汉魏六朝古题乐府计400首,李白作122首,占30%,而在李白的全部乐府中,汉魏古题占80%以上。”(见葛晓音《论李白乐府的复与变》,《唐代文学研究》第八辑)由此可见,李白对运用乐府古题的偏爱。李白为什么大量创作古题乐府,原因很复杂,或以为与李白“将复古道,舍我其谁”的意识有关。不过李白的乐府虽用古题,却又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借古题写现事,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丁都护歌》、《上之回》等;二是用古题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如《蜀道难》、《行路难》、《远别离》、《将进酒》等,这类诗李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与情绪融入诗中,写得最富有个性特点。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除了古题乐府外,李白写得最能体现其特点的还有歌行体。歌行或称七言歌行,是唐诗的一种重要体式。它兴起于初唐,兴盛于盛唐。清人钱良择《唐音审体》中说:“歌行出于乐府,然描事咏物,凡七言及长短句不用古题者,通谓之歌行。”日人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则对歌行作如下界定:一是采用的“……歌,……行,……吟,……行”这样的歌辞性诗题,二是大致采用作者个人的第一人称视点,三是作品主要表现意图大体上由作品本身来完成,表现手法由乐府的“多用寓意”变为“多用直叙”。这大体概括出了歌行的特质。李白的歌行体诗歌将叙事与抒情结合,把抒情诗的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其特点是感情强烈,一气直下,纵笔挥洒,淋漓酣畅,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神来、气来蔑以加矣的个性。这类诗歌最有代表性的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鸣皋歌送岑征君》、《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王壶吟》、《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等。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李白诗歌第二种体裁是绝句。如果说乐府歌行尤其是歌行体现了李白诗豪放飘逸的一面的话,李白的绝句在盛唐诗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就数量而言,他的诗集共有五七言绝句159首(五绝79,七绝80首),就成就而言,也深得好评。胡应麟称“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将他的五绝与王维相比云:“五言绝二途:摩诘之幽玄,太白之超逸。”他的七言与王昌龄并称,明人焦竑《诗评》云:“龙标、陇西真七绝当家,足称联璧。”王世贞《艺苑卮言》云:“七言绝句王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清叶燮《原诗》云:“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卢世《紫房余论》:“天生太白、王昌龄以主绝句之席,勿论有唐三百年两人为政,亘古今来,无复有骖乘者矣。”李白的绝句,大都写得清新自然,而又含蓄丰富,有无尽情思。其风格有的清丽宁静、有的洒脱自然,有的俊逸爽朗。不论何者,大都能以气贯注,有鲜明的个性。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他的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古体诗,在唐代都是第一流的。七言绝句虽不如李白、王昌龄那样杰出,但也有自成一家的特色。只有五绝,数量较少,成就亦稍为逊色。在杜甫的诗歌中,有几种类型特别具有独创性,也最能够代表他对中国诗史的贡献,我们分别加以介绍。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一类是用五言古体形式写成的自叙性的诗篇,《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北征》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这类诗大都篇幅较长,往往是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能够表达相当复杂的内容。如《北征》诗长达七百字,叙述作者自凤翔至鄜州探家的一路经历和所见所思,沿途的景物、战乱的疮痕、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与家人重聚的情形等多方面内容交织在一起,情绪起伏变化,充分表现了杜甫当时复杂的心理。这类诗是从辞赋体变化而来的,带有明显的散文成份。宋代诗歌有“以文为诗”的倾向,显然受到杜甫这一类作品的影响。但在杜甫诗中由于感情浓郁厚重,仍有足够的力量支撑如此长篇,而不致失去诗的特性。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一类是新题乐府。他的乐府与李白大量运用古题不同,他更多的是自创新题。当然杜甫的乐府诗也有用古题的,如《前出塞》、《后出塞》,但与李白相比,数量相对较少。对杜甫的自创新题,元稹在《乐府古题序》中推崇说:“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予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复拟古题。”这种“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就是继承汉魏古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采用乐府诗体来反映时事,但却不沿用古乐府的题目和题材,从而在继承汉魏乐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使乐府诗的创作有了新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在杜甫的诗集中,这类诗歌的数量相当多,除上述外,著名者还有“三吏”、“三别”、《悲青坂》、《哀王孙》、《洗兵马》、《塞芦子》、《留花门》等。杜甫的这一创造,直接导引了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从叙事艺术来看,这些诗善于描绘人物形象,尤其是运用对话来表现人物个性,在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再有一类是律诗。据统计,现存杜甫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他的五律有630余首,五排120余首,七律151首,五绝31首,七绝107首。可见他对律诗各种体式运用的广泛。杜甫的律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就思想内容而言,杜甫的律诗可以纯熟自如的表达各种题材内容,尤其是用律诗来反映时事,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功能。他的七律成就最高。七律在盛唐及其以前,一般都用于“奉和”、“应制”这类场合,而杜甫却将之用于感叹时事,对七律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次,杜甫还常用组诗的形式写律诗,来表达更丰富的思想与内容。如五律中有《秦州杂诗》20首,七律中有《咏怀古迹》5首、《诸将》5首、《秋兴》8首。尤其是《秋兴》八首,堪称杜甫七律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杜甫晚年特别是夔州时期,是创作律诗数量最多的时期,也是成就最高的时期,他曾说他是“晚年渐于诗律细”,“老去诗篇浑漫与”,反映了他律诗创作的情况。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5.李杜诗论的异同作家的艺术见解往往与其创作个性相联系,这是为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验证过无数回的真理。唯其如此,当李白、杜甫这两位独具灵光的诗坛巨擘阐发他们的诗学观时,必然从不同的视点着眼、不同的角度入手,从而形成一定的差异,尽管这种差异也许并不构成实质性的冲突。诚然,李白和杜甫并不是职业的诗论家,但创作之余,他们都曾留下深具会心的“说诗啐语”。李白的诗论主要见于《古风》其一、其三十五、《江夏赠韦太守良宰》、《大猎赋序》、《泽畔吟序》等诗文。杜甫的诗论则主要见于《戏为六绝句》、《解闷十二首》、《偶题》、《同元使君舂陵行序》等诗文。其中,有对诗旨诗源的探求,有对诗艺诗法的切磋,有对诗人诗作的品评,而更多的则是创作甘苦的“夫子自道”。“吉光片羽,弥足珍重。”千百年来,李白、杜甫的诗论和他们的诗作一样,启迪与沾溉着后人。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如果将李杜诗论加以比照并观,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差异在于:其一,李白更多地注重“逸兴”,杜甫则更多地强调“诗律”。“逸兴”一词,屡见于李白的诗,它或谓登山临水、观览胜境的蓬勃情致,如“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或谓创作激情的萌发和诗思的奔涌,如“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捶碎黄鹤楼》)。后者实际上是与“灵感”相通的,它来自现实生活和自然风景的感发鼓舞,对作家的创作过程起着一定的制导作用。李白认为,有了“逸兴”,才能“笔走群象,思通神明”(《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使佳句连翩而至,意象纷沓而来。所以,他主张“俱怀逸兴壮思飞”(《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而杜甫则对“诗律”特别重视。他以“贯穿古今,罗缕格律”为己任,自许“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遣辞必中律”(《桥陵诗三十韵》),“觅句新知律”(《又示宗武》),又称赞别人“律中鬼神惊”(《敬赠郑谏议十韵》)。在他看来,熟谙诗律,是作诗的重要门径之一,应从容于法度之中,而神明于规矩之外。或许,李杜诗风之所以形成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分野,与他们一重“逸兴”、一重“诗律”也不无关系吧?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其二,李白更多地注重“批判”,杜甫则更多地强调“继承”。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待汉赋和六朝诗歌的态度上。李白立论时对汉赋和六朝诗歌多所鄙薄与抨击。在《古风》其一中,他指斥“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把形式主义文风的泛滥归咎于汉赋的导源。对六朝诗歌,他更以“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等语,表现出一种毅然决然的批判态度。杜甫则有异于此。一方面,他也“恐与齐梁作后尘”(《戏为六绝句》);另一方面,他又对汉赋和六朝诗歌多所汲取与借鉴。他认为:“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偶题》)。正因为他善于考察诗体、诗风的递嬗演变之迹,所以能清醒地认识到:六朝毕竟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可供后人借鉴、继承者甚多。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六朝诗人中,不独是其“清词丽句”和声调格律;也有“凌云健笔意纵横”者,如庾信。基于这一认识,杜甫对有成就的汉魏六朝作家十分推崇,往往以他们自况或况人,如“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酬高使君相赠》),“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忆孟浩然》),“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时”(《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等等。杜甫所以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杜工部墓志铭》),注重“继承”,应当是原因之一。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其三,李白更多地注重“创造”,杜甫则更多地强调“学习”。这里所谓“创造”,是与模拟相对而言的。创造意味着发展,意味着进步,而模拟则只能带来僵化和雷同。因而李白论诗力主独创。在《古风》其三十五中,他以“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却邯郸人”这两则寓言讽刺了那种机械模拟、亦步亦趋的做法。李白认为,在初学写诗时,模拟诚然是不可免的,但模拟的目的在于创新,如一味拟古、泥古,不扬己所长,推陈出新,最终只能象“丑女效颦”和“邯郸学步”一样,失却本真,贻笑大方。这是很有见地的。三、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杜甫则更多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主张“转益多师”,即“无所不师而无定师”,广为请益,兼采众长。所以,他时而说:“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咏怀古迹五首》),时而又说:“李陵苏武是吾师,孟子论文更不疑”(《解闷十二首》)。他认为,“学习”是“创造”的基础,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