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1页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2页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3页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利国镇中心学校洪玉珠教学目标:1、把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同学娴熟地推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3、培育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4、进展同学综合运用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教学重点:把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学难点:能正确推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公园里有一棵参天大树,对于这棵参天大树你想到什么?怎样测量它的也许高度呢?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许多的方法去测量参天大树的高度。今日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一一用正比例方法解决问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参天大树的也许高度。看谁学得最棒。(板书:用正比例方法解决问题)二、探究新知师:先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1、出示例5题(电脑出示)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2、分析解答应用题。(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2)已知什么条件?这道题要求什么?(依据同学的回答板书如下)8吨水10吨水水费12.8元水费?元(3)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4)让同学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3、激励引新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同学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学问,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三、探讨新知1、提出问题。师:请同学们结合教科书上的例题,争论以下问题。(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和()O(2)()肯定,()和()成O比例关系。2、同学自学例题后小组争论、思索:(1)问题中有两种量?(2)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依据什么推断的?(3)依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4)你还有什么发觉?3、组间沟通:小组代表把争论结果在班内沟通。4、同学尝试解答后评价。(指明同学板演)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6、概括总结。(1)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均可,假如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纳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假如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肯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2)明确解题步骤。(板书)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详细步骤是怎样的呢?请依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分析推断、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等式、求解、检验写答语。四、巩固提高1、基本练习(1)例题改编。假如把这道题的第三问题改写成:“假如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求李奶奶家用了多少吨水?”该怎样解答?让同学解答改编后的题,集体订正。小结: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5有什么联系和区分?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编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有转变,解答的方法也没有转变,只是要用的水数为吨,列出等式是:12.8:8=16:o(2)教科书第60页做一做:让同学直接用比例学问解答。做完后,争论并请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2、变式练习(1)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笔记本单价肯定,数量和总价。汽车行驶速度肯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工作效率肯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一袋大米的重量肯定,吃了的和剩下的。(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时间和加工零件总数三者间的数量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3、实践运用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样测量和计算参天大树的也许高度,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去测量参天大树的一些数据。现在请这些同学跟我们汇报一下。能用这些数据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吗?小组合作编题。五、小结:今日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它的解答步骤是怎样的呢?六、作业:教学反思:本节课只是教学《用比例解决问题》中的例5,学习“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本节课的设计在以下三个方面比较突出:1、联系生活,旧知迁移。数学学问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练习,新知的学习往往需要旧知或生活阅历作支撑。所以在环节的设计上,我把“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出示情境图引出问题“李奶奶家的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后,我要求同学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例题,有助于从旧知跳动到新知的学习,同时为关心同学在后面的学习中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埋下伏笔。2、注意策略,解决问题。这节课,我先是调用同学原有的学问,用“归一法”解决问题。之后,我激励创新,引导同学尝试利用比例的学问解决同一问题。这样就给同学供应了较大的学习空间,同学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3、细心设计,学以致用。在题型设计上,我尽心设计了“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的变式练习和“测量树高”等问题,让同学在解决一个个生活问题的同时不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联系。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新知、形成了技能,又增加了同学用数学的意识,感受到了数学本身的价值,深刻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