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与田以自然规律为界……_第1页
沙与田以自然规律为界……_第2页
沙与田以自然规律为界……_第3页
沙与田以自然规律为界……_第4页
沙与田以自然规律为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沙与田,以自然规律为界……阅读提示: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沙地、沙漠大量建设耕地,形成所谓“新粮仓”。如果这种造田方式不当,甚至违背了自然规律,很容易带来地下水位下降、盐渍化、加剧沙漠化进程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科学评价、合理利用沙地资源,不仅关系加强和改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管理,更关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

科学评价和利用沙地资源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凤荣

目前,沙地被归类为未利用地,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的其他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四个主要二级地类中,沙地面积最大。但是,沙地是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先天禀赋差,将其作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必须科学评价,根据沙地特性采取适宜的方式才行得通。

沙地面积分布及土壤物理性质

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22),沙地是指表层为沙覆盖、基本无植被的土地,不包括滩涂中的沙地。在地理学中,沙漠是指分布在干旱区(年降水量小于200mm)的表层为沙覆盖、基本无植被的土地,而沙地则是指分布在半干旱区(年降水量为200mm~400mm),表层为沙覆盖、基本无植被或植被稀疏的土地。按照植被覆盖度和沙地(沙丘)形态的差异,地理学上的沙地又可分为流动沙地(植被盖度小于10%)、半固定沙地(植被盖度为10%~29%)、固定沙地(植被盖度大于30%)。其中,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的植被盖度大于10%,土地利用调查可能被调绘为草地或林地。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沙地”基本是指地理学上的沙漠和流动沙地(沙丘),但主要是分布在干旱区的沙漠,少部分才是分布在半干旱区的流动沙地,而在湿润区的沙地寥寥无几。

沙地土壤的矿物质颗粒主要是砂粒,砂粒不像黏粒那样有黏结性,因此砂质土壤没有团聚体形成,都是单粒的,抗蚀性差,特别是在大风之下可以随风移动。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固然有西北高压气旋形成的大风作用,也与大风经过之地是砂质土壤有关。同时,砂质土壤的矿物质颗粒主要是石英,植物养分贫瘠。砂质土壤的孔隙大多数是通气孔隙,很少有毛管孔隙,降雨和灌溉水在重力作用之下可以自由移动,所以保蓄水分的能力很差,降水或灌溉水进入表土后会很迅速地渗漏。

可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沙地有限

我国沙地面积广袤,有人推测其开发潜力巨大,也有不少“沙漠变良田”的开发案例和报道。事实上,绝大多数沙地并不适合作为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最主要的原因是缺水。

我国沙地主要分布于西北干旱区,年降水量小于200mm,但蒸发量是降水量的几倍,干燥度为2~4。在干旱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而灌溉用水主要来自于雪山。沙漠地区的地下水,也基本依靠雪山融水补给。该区域的耕地,目前基本上地膜覆盖利用,水分利用率已经比较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达到极限的情况下,再增加耕地面积,很可能导致原先的绿洲成为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西北缘的居延海,在20世纪末干枯,就是因为发源于祁连山的黑河中游地区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农田灌溉截留了流入居延海的河水。因此,位于干旱区的沙地(地理学概念中的沙漠)基本不能作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只能作为生态用地保护起来。

降水量相对较多、位于半干旱地区的沙地,有些可以作为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适宜开垦的部分沙地位于有地下水可采补充灌溉的地区,因为总体上该区域降水量不多,旱地雨养农业会遭遇“十年九旱”。而地下水来自沙丘区的降雨渗漏到地下汇水而成,整个区域是缺水的。目前,该区域开垦率已经很高,存在地下水过度开采的问题。现状沙地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缺水弃耕造成的。此外,该区域沙地开发还存在风蚀问题。常规开发大田种植,即使营造了农田防护林,因为冬春地表裸露也难免风蚀,进一步沙化和贫瘠化。至于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在该区域也不像黑土区那样适用,因为土壤砂性保水性差,土壤缺墒秸秆难以腐烂。为了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以及抗风蚀性,该区域也有采用客土掺黏土等措施来进行沙地开发的,但整个区域黏土资源缺乏,且挖掘黏土是破坏原来的土地。另外,黏土的挖掘、运输和土壤混合客土造地的成本很高,难以大面积实现。

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沙地开发解困

沙地开发必须解决缺水、砂质土壤保水性差和易风蚀沙化等问题,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的出现,为沙地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所谓水肥一体化技术,就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其优点是已经基本没有了裸露土壤的蒸发和水分渗漏损失,灌溉用水基本都成为了作物的有效蒸腾用水,水分利用率很高。伴随水分利用率的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提升,而且避免了病菌随水流动传播,有效地减轻了病虫害的发生。因此,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温室大棚进行蔬菜、作物的栽培,不仅能实现作物的高产稳产、绿色生产,保证水分和养分的高效利用,还有利于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当然,目前水肥一体化开发利用沙地不属于新增耕地,只能算作设施农用地,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以这种方式进行耕地占补平衡。

沙地开垦为耕地,耕地没有常年植被覆盖,就容易遭受风蚀。耕翻则加剧了土壤风蚀。如果有多年生植被覆盖,沙地就可以有效抵御风蚀。因此,沙地最适宜的农业利用方式是种多年生牧草。但种牧草的沙地只能算作是人工草地,不属于耕地。事实上,草地也是通过光合作用生产饲草,饲草养殖牛羊等草食性牲畜,像耕地种植玉米饲养猪禽一样提供肉类,与耕地的功能无异,且生态功能更优。因此,将粮食安全概念转型为食物安全概念,可以解决沙地开发的困境。

综上所述,我国沙地面积虽大,但区域缺水严重,且传统方式的沙地开发受沙地土壤渗漏性强、抗风蚀能力差等自然条件限制,可作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沙地有限。沙地最适宜的利用方式是种植饲草,发展草食牲畜养殖业。采用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发展温室蔬菜种植,是节水节肥的高效农业生产方式。

与沙漠生态系统和谐共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卢琦崔桂鹏董雪

沙漠究竟能否变为良田?弄清这个问题需要追根溯源科学认知沙漠,更要尊重自然规律,与沙漠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实现沙漠资源永续利用。

沙漠具有重要生态功能

沙漠形成、演化的决定因素是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人类无法控制。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沙漠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能产生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2022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会议强调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对“沙”的生态价值给予了肯定。

世界大部分沙漠都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或者高山阻隔的内陆,水汽很难到达。沙漠的生态功能之一,从自然大尺度来看,就是水文调节。沙漠地区的降水量低,属于大气循环的一种表现。沙漠不是没有水,只是水都在地下暗河里,人类很难利用,这些暗河可以提供淡水储量。沙漠还拥有丰富的矿物质,沙尘暴将其中大量矿物质带入海洋,让真菌、藻类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以它们为食的海洋动物也会大量繁殖,从而起到海洋“铁肥”作用。同时,沙漠具有固碳作用,可以收集和储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此外,尘土、磷和其他营养物质被热风带走,扩散至丛林,为丰富多样的天然植物生长提供土壤。

治沙必须遵从自然规律

为了生存和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人类有了治沙的需求,但一定要遵从自然规律。治沙不等于让沙漠都变成绿洲或良田,更不等于消灭沙漠,因为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沙漠变良田,看似问题在“沙”,实则症结在“水”,核心在“管”。

某一片沙漠能否被成功地改造为耕地或绿洲,前提是一定要充分认识沙漠的自然属性,关键要看是否具备可持续的、供作物生长的水分。沙漠通常极端缺水、植被天生稀疏,这是由降水、蒸发、地表径流等自然条件决定的;沙漠有了水,就可能改造良田,这是土壤结构、质地、通气性等物理特征决定的。

判断一片沙漠是否需要治理,一要看其形成年代和类型,如果是原生沙漠,则尽量不进行人为干预,能保尽保;二要看是否有重大治沙需求,诸如国家重大工程、交通运输、国防和城镇建设等,要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综上考量,我国约170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中,可以治理的50多万平方公里,其余120多万平方公里则是自然形成的原生沙漠,应避免人为干预,或者至少目前不需要治理,可以称其为“自然留白”。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层面来讲,沙漠要严格按照生态红线管理,任何主体如果超范围利用规划“留白”的沙漠、沙地等地类,都应受到防沙治沙法、水土保持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

实际上,国内外既有“沙漠变良田”的部分案例,也有违背客观规律在沙漠开荒造成恶果的前车之鉴。后者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过度开发地下水导致浅层地下水位下降、致使现有天然植被(具备一定的“固定沙丘”能力)衰退甚至死亡,进一步导致沙化扩大、增强。另一种是在干旱区施以大量(超过天然降水量的)灌溉后,必然发生次生盐渍化,一旦发生盐渍化的土地将成为不治之症,很难被治理或恢复进而沦为废弃地。

科学治沙实现永续利用

违背客观规律乱造耕地等行为,势必加剧荒漠化进程,进而恶化生态。因此,建议将沙漠分为永久生态用地(天然、未经人类破坏的原生沙漠)、基本生态用地(受人类行为影响或人工改造的、全部或部分承担生态功能的沙漠,如沙漠公园等)和后备生态用地(曾被人类深度利用、但未来经过生态修复治理或恢复可实现部分或全部生态功能的沙漠,如严重工业污染或盐渍化的沙漠、废弃沙化的绿洲等)三大类型。在加强研究的基础上,分类施策、精准治理,实现沙漠生态用地的分类管理、有效管控、内部统筹、区域协调,最终达到沙漠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

沙区土地资源广阔、光热资源充足,基于水资源承载力条件,可以合理有序发展沙产业,走“小生产、大保护”之路。所谓“小生产”,是用条件相对较好的小面积土地,发展高效集约型特色产业,极力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产出;所谓“大保护”,是将大片条件较差的土地,划定为各类生态保护区,严格限制各类开发。沙漠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风能和太阳能等资源,这些自然要素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产品的性质。保护和扩大沙漠地区生态系统提供生态产品能力的过程,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发展的过程。

具体而言,在沙区治理过程中,应统筹推进实现“沙区—灌区—山区”联防联治,“保护—治理—利用”一体化、“治沙—治水—治盐”相结合。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力,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坚持适地适树适草,科学配置林草植被覆盖类型和密度,积极发展节水林业和雨养林业。按照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生态环境规划,以及“一带三区”(沙漠绿化带和生态保护区、生态过渡区、生态开发区)规划等,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治理,坚持规模化、系统化、综合化规划沙漠生态治理和修复,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总之,沙区治理要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理念,以科技创新驱动荒漠化防治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构建种养加、产供销、农文旅一体化的现代沙区特色产业体系,精准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进而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占补平衡必须权衡得失算好损益账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郧文聚

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紧缺,为支持重大项目落地,在陕北榆林实施了一批补充耕地项目。然而,渭南占地榆林补,实质是占用传统经典平原耕地,补充典型脆弱生态区的未利用地。这不得不警醒我们,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必须要权衡得失算好损益账,切实做到三个不打折扣:耕作制度不打折扣,不能占三熟两熟补一熟;地类不打折扣,不能占水田补旱地,占水田补水浇地,更不能占水浇地补旱地;补充旱地不打折扣,必须精算产能亏损账、生态亏欠账。

从新闻披露的情况来看,毛乌素沙地开垦耕地并不仅仅是补充耕地的需要,还是打造“新粮仓”,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然而,毛乌素沙地的耕地开发与建设,是在典型脆弱生态环境下的沙地上进行的,又该如何权衡利弊呢?

渭南与陕北的自然条件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其一,大于10℃的积温,渭南是3781℃~4509℃,榆林是2847℃~4148℃。渭南积温可以保证一年两熟,榆林积温一年一熟有余而一年两熟不足。其二,年均降水量各异,渭南是508mm至609mm,榆林是316mm至513mm,且低于300mm的年份也很常见。因此,渭南平原是仅次于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第四大平原农区,早在三国时期就是著名的天下粮仓。其三,土壤条件不同。渭南是壤土、黄绵土、新积土,属于良好的旱作土壤,适宜发展灌溉农业、开发水田;榆林是沙土,难以保水、保肥,旱作产量低而不稳,灌溉因漏水漏肥而难以维持效果。其四,农作物生产也不一样。渭南是著名小麦产区,可以种水稻、玉米和杂粮,水浇地是主体;榆林只能种玉米、土豆和杂粮,旱地是主体。从单产水平来看,渭南雨热同期、适宜农作,旱作单产水平与榆林低水平灌溉相当。据了解,榆林旱作土豆单产1000公斤左右,水浇地土豆单产可以翻两番;旱作玉米单产约400公斤,水浇地玉米单产可以翻番。其五,灌溉制度不同,渭南平原水浇地属于补充灌溉性质,浇3~5水,即可获得高产;榆林沙地水浇地已经近似于绿洲农业,灌溉次数远超想象,玉米要浇10水以上,土豆要浇18水以上。如果不实行节水灌溉,水利用系数很低,灌溉技术经济效益低下。

“新粮仓”建设战略规划必须科学合理。榆林可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粮仓”,才能与自然生态安全格局相适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其中,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应对农业气象条件的不确定性是另一个重点和难点。毛乌素沙地自然降雨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