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6王好战,请以战喻[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弃甲曳(yè)兵 不可胜(shēnɡ)食养生丧(sānɡ)死 衣(yì)帛庠(xiánɡ)序之教 然而不王(wànɡ)者饿莩(piǎo) 餍(yàn)酒肉施(yí)从良人 东郭墦(fán)间讪(shàn)其良人 施施(yí)(yí)从外来月攘(rǎnɡ)一鸡 语(yù)人曰卒(cù)然问曰 天下恶(wū)乎定嗜(shì)杀人 苗槁(ɡǎo)矣浡(bó)然兴(xīnɡ)之数(cù)罟(ɡǔ)不入洿(wū)池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2)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3)蚤起(“蚤”,通“早”)(4)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斜行)(5)卒然问曰(“卒然”,同“猝然”,突然)(6)由水之就下(“由”,通“犹”)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道eq\b\lc\{(\a\vs4\al\co1(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办法、方法,名词),是非君子之道(正道,名词)))(2)然eq\b\lc\{(\a\vs4\al\co1(河东凶亦然(这样,代词),填然鼓之(……的样子,形容词词尾)))(3)如eq\b\lc\{(\a\vs4\al\co1(如知其非义(如果,连词),其如是(像,动词)))(4)其eq\b\lc\{(\a\vs4\al\co1(其妻告其妾曰(他的,代词),问其与饮食者(他,代词),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大概,副词),如知其非义(这,代词)))(5)以eq\b\lc\{(\a\vs4\al\co1(请以战喻(用,介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凭借,介词),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以待来年然后已(相当于“而”,连词)))(6)而eq\b\lc\{(\a\vs4\al\co1(弃甲曳兵而走(表修饰,不译),或百步而后止(表顺承,不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表转折,却),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表并列,并且)))(7)于eq\b\lc\{(\a\vs4\al\co1(寡人之于国也(对于,介词),移其粟于河内(到,介词),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介词),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和,介词)))(8)之eq\b\lc\{(\a\vs4\al\co1(察邻国之政(的,结构助词),填然鼓之(补充音节,无实在意义,助词),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他,代词),施从良人之所之(到,动词),则苗浡然兴之矣(语气助词,无实义)))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用来今义: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2)是非君子之道古义:“是”是“这”;“非”是“不是”今义:连用,指事理的正确和错误,也指口舌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填然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2)树之以桑(名词用作动词,栽植)(3)谨庠序之教(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办好)(4)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富贵的人)(5)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羞耻)(6)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形容词用作动词,减轻)(7)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名词作状语,每天)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非我也,岁也。(判断句)译文: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不好。(2)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判断句)译文:丈夫,是我们所依靠终生的人。(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译文:那么就不要希望(你的)人民比邻国多了。(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译文: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状语后置)译文:这与用兵器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呢?(6)而良人未之知也。(宾语前置)译文:然而丈夫却不知道这件事。(7)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定语后置)译文:现在有一个每天窃取邻居一只鸡的人。Z[常识·速览]eq\a\vs4\al([识作者])“亚圣”——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一说子车),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春秋以后,他的先祖迁到邹国。他幼年丧父,靠母亲抚养教育。他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他非常崇拜孔子,悉心钻研孔子的学说,后来成了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大师,被尊为“亚圣”。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曾游历各国,并一度任过齐宣王的客卿,但他的主张未被各国采纳。六十多岁时,他回到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一起,把他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孟子》共七篇,儒家经典之一。孟子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eq\a\vs4\al([探背景])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去齐、鲁、宋、滕、梁等国游说诸侯,齐宣王、梁惠王等尽管对他十分礼遇,终因“迂阔而疏于事情”不被诸侯所用,“退而与万章之徒”著书论事。孟子一贯主张“仁政”,主张实行“王道”,而当时社会流行的却是“霸道”,即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学说,在当时却行不通。|第二单元《孟子》选读[整体·感知]本课选录了《孟子》中的四则文章,第1则选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了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第2则用寓言的形式,形象地描述了一个齐人靠乞讨残羹冷炙以求一饱,却又在妻妾面前竭力炫耀欺骗的故事,讽刺了那些为追求富贵利达而不择手段进行狡诈欺骗的无耻之徒。第3则用偷鸡者的故事,证明了知错不改的荒谬,阐明了“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的道理。第4则孟子以久旱禾苗逢雨蓬勃生长为喻,向梁襄王讲述了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文脉·梳理]eq\a\vs4\al(1.王好战,,请以战喻)eq\b\lc\{\rc\}(\a\vs4\al\co1(梁惠王提出疑问,孟子以战喻,\a\vs4\al(劝诫梁惠王,实行王道)\b\lc\{(\a\vs4\al\co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黎民不饥不寒,(可王),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保民eq\a\vs4\al(2.齐人有一,妻一妾)eq\b\lc\{\rc\}(\a\vs4\al\co1(齐人餍酒肉引起,妻子怀疑,妻子弄清真相,妻妾相泣中庭,良人骄其妻妾,点明主旨))eq\a\vs4\al(吹嘘虚伪,自欺欺人,骄横自得,厚颜无耻)3.戴盈之曰eq\b\lc\{\rc\}(\a\vs4\al\co1(提出“待来年然后已”,孟子以比喻反驳,表明观点))知错不改4.孟子见梁襄王eq\b\lc\{\rc\}(\a\vs4\al\co1(对梁襄王的印象,劝梁襄王仁政爱民))仁政[文本·层析]1.结合“孟子见梁惠王”等谈谈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民本”。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在“孟子见梁惠王”一章中,他提出“不违农时”等一系列“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措施,认为这是“王道之始”,而“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则“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劝诫梁惠王实行仁政,以民为本。“孟子见梁襄王”一章则以“苗之槁兴”为喻来说明不嗜杀、行仁政所能产生的巨大效果,表现了孟子一贯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就能天下无敌。2.本文四篇选文共讲了哪些寓言故事?各说明了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四个故事,四种道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说明了统治者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的道理;齐人乞墦的故事指责了社会上那些用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达,连妻妾都为他感到无地自容的人;邻人攘鸡的故事运用偷鸡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不符合道义却不能停止,来讽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符合道义却要等到明年才改变的行为,显示宋国君臣不施“仁政”,不关心民生的道理;禾苗遇旱枯槁、遇雨而兴盛的故事隐喻了百姓遇暴政而痛苦、遇仁政而归之的道理,反映了孟子主张要用“仁政”来获得民心,从而统一天下的仁政思想。这样写的好处:一、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容易理解和接受;二、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生动,易于引人入胜,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从而接受作者的观点和主张。3.孟子实行王道的主张为什么不被当时的国君采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孟子提倡实行仁政,以民为本,主张行“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些思想符合人民的愿望,但当时的社会主流却是崇尚霸道。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当时,秦国重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强敌。齐宣王任用孙膑、田忌,使齐国称霸。天下当时正合纵连横,互相攻伐,因此孟子的主张虽然被当时人赞同,却不被国君采纳。4.以“齐人有一妻一妾”为例,谈谈孟子论辩的详略得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详略得当,繁简处理巧妙。如写“良人出”至“尽富贵也”一节,竟不厌其烦地重复一遍。这主要是为了突出写这一现象。特别是第二次写时加上了一句“而未尝有显者来”,这就点出了可疑的关键,为下文的“”做好了铺垫。同时,这一重复是为了与后文对照,相反而又相成。“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与“尽富贵也”恰好相反,而“餍酒肉而后反”则又与“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相成。前面的重复正是为了使下文反跌时更有力。而当其妻“告其妾”时,却没有把她所“”的全部过程重说一遍,只用了“今若此”三字,好像把话说到半截便咽了回去。这个“此”字竟包括了从“蚤起”以下44个字描写的内容,真是简到不能再简。这是因为前面的笔墨已写得淋漓尽致,精彩的镜头如再度出现就反而乏味了,何况其妻的内心感情之复杂绝非重述其所见的种种丑恶现象所能尽,反不如只说半句话更为含蓄有力。即在下文,也只用了一个“讪”字和一个“泣”字已足够,至于“讪”什么和为什么“泣”,都无须细表了。可见作者对文章的繁与简的确用过一番心思。5.以其中一章为例谈谈孟子论辩文的“善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比喻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直观性,又含意丰富,具有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刻性。“孟子见梁襄王”一章,同样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天下莫不与也”的道理。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苗“槁”,久旱要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乌云像油一样地蔓延,泛着光泽,大雨像满溢一样哗哗倾泻,那么禾苗自然“浡然兴之”,蓬蓬勃勃地生长,更为茂盛。孟子以苗“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由水之就下”,无法抗拒。槁苗望雨“孰能御之”,民之归附,“沛然谁能御之”,反诘得让人毋庸置疑。要天下“与”之,都跟随君王,关键在君王不嗜杀人,如甘霖惠旱苗,则民便如水归沟壑,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两喻相衔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雨润禾苗,水向低处,生活中习见之事,易明之理,既为人熟知又深感贴切。1.eq\f(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用尽心思了!)eq\b\lc\[(\a\vs4\al\co1(焉、耳、,矣:都))eq\b\lc\\rc\](\a\vs4\al\co1(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eq\f(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内遇到饥荒,就把百姓移到河东去,)eq\b\lc\[(\a\vs4\al\co1(河内:指,魏国黄))eq\b\lc\\rc\](\a\vs4\al\co1(河以北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凶:指闹饥荒,歉收。河东:战国时指今山西西南部一带。))eq\f(移其 粟于河内。河东,把河东的粮食移到河内(赈济老幼不能移的)。河东遇到饥)eq\f(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事,比不上我这么全神贯注的。)eq\f(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邻国的百姓不减少,我的百姓不增加,为什么呢?”)eq\b\lc\[\rc\](\a\vs4\al\co1(无如:比不上。加,少:更加少,减少。))eq\f(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打个比方。)eq\f(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咚咚地敲着战鼓前进,敌我双方的刀剑戈矛等兵器已经交接,)eq\f(弃甲曳兵而走。,(有的战士)抛弃了护身衣,拖着兵器逃跑。)eq\b\lc\[(\a\vs4\al\co1(填然:形容声音,巨大。鼓:动))eq\b\lc\\rc\](\a\vs4\al\co1(词,击鼓。曳:拖,着。兵:兵器。))eq\f(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跑了百步后不跑了,有的人跑了)eq\f(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五十步后不跑了。(跑五十步的)用五十步来嘲笑跑一百)eq\f(步,则何如?”,步的,那么(大王以为)怎么样?”)eq\b\lc\[\rc\](\a\vs4\al\co1(或:有的人。何如:宾语前,置,“如何”,译为“怎么样”。))eq\f(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梁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跑得不够百步罢了,这同样)eq\f(走也!”,是逃跑啊!”)eq\b\lc\[\rc\](\a\vs4\al\co1(直:副词,,只,仅仅。))eq\f(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你的)人民)eq\f(多于邻国也。,比邻国的多了。)eq\b\lc\[\rc\](\a\vs4\al\co1(无:不,要。))eq\f(不违农时,,(治国的人)役使百姓不违背农作时令,)eq\f(谷不可胜食也;,不妨碍农业生产,粮食就吃不完;)eq\b\lc\[\rc\](\a\vs4\al\co1(谷:粮食的统称。胜,(shēnɡ):副词,尽,完。))eq\f(数罟不入洿池,,不让百姓拿细密的网到鱼塘打鱼,)eq\b\lc\[\rc\](\a\vs4\al\co1(数(cù):密。罟(ɡǔ):,网。洿(wū):池塘。))eq\f(鱼鳖不,鱼鳖就)eq\f(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吃不完;让百姓按时节拿着斧头到山林里砍伐树木,那么木材就可以)eq\f(胜用也。,用不完。)eq\b\lc\[\rc\](\a\vs4\al\co1(以时:按一定的季节。斧斤:砍伐林,木用的斧、刀类工具,这里用作动词。))eq\f(谷与鱼鳖不可胜食,,粮食和鱼鳖吃不完,)eq\f(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木材用不尽,这对百姓供养活着的人或为了死去的人办丧)eq\f(无憾也。,事也就没有遗憾的了。)eq\b\lc\[\rc\](\a\vs4\al\co1(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憾:遗憾。))eq\f(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供养活着的人,为了死去的人办丧事都没有遗憾,这就是王道的)eq\f(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开端了。五亩住宅的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eq\f(衣帛矣。,上丝织品的衣服。)eq\b\lc\[\rc\](\a\vs4\al\co1(树:动词,栽植。,衣:动词,穿。))eq\f(鸡豚狗彘之畜,无,鸡、狗、猪的饲养,不要)eq\f(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错过繁殖的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eq\b\lc\[(\a\vs4\al\co1(豚(tún):小,猪。彘(zhì):))eq\b\lc\\rc\](\a\vs4\al\co1(大猪。畜:饲,养。无:不要。))eq\f(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百亩的田地,不(因为徭役等)耽搁农事,)eq\f(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一个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eq\f(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eq\f(于道路矣。,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eq\b\lc\[(\a\vs4\al\co1(夺:耽搁。谨:认真从事。庠序:泛,指学校,殷代叫庠,周代叫序。申:))eq\b\lc\\rc\](\a\vs4\al\co1(重复说。孝:尊敬父母。悌:敬,爱兄长。义:道理。颁:同“斑”。))eq\f(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七十岁的人穿帛衣吃肉,百姓)eq\f(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没有饥饿没有寒冷,这样却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称王的,是从来)eq\f(有也!,没有的事!)eq\b\lc\[\rc\](\a\vs4\al\co1(黎民:庶民,人民。然:这样。而:却。王(wànɡ),,成王业,做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eq\f(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家的)猪狗吃人吃的东西却不加制止,)eq\b\lc\[\rc\](\a\vs4\al\co1(检:约束、,限制。))eq\f(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打开粮仓赈救;)eq\b\lc\[(\a\vs4\al\co1(涂:道路。莩(piǎo),,饿死的人。发:打开))eq\b\lc\\rc\](\a\vs4\al\co1(粮仓赈,济饥民。))eq\f(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人死了,君王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不好。’)eq\b\lc\[\rc\](\a\vs4\al\co1(岁:年景,一年,的农事收成。))eq\f(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这和用兵器杀死人却说:‘这不是我的)eq\f(也,兵也。’王无罪岁,,责任,是兵器的责任。’有什么不同呢?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eq\f(斯天下之民至焉。”,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eq\b\lc\[\rc\](\a\vs4\al\co1(无:不要。,斯:则,那么。))2.eq\f(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齐国有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共同生活,)eq\f(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她们的丈夫每次外出,总是吃饱了酒肉才回家。)eq\b\lc\[\rc\](\a\vs4\al\co1(处室:住在一处。其:她们的。良人:,指丈夫。餍(yàn):吃饱。反:通“返”。))eq\f(其妻问,他的妻子问与他在)eq\f(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就说)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eq\b\lc\[\rc\](\a\vs4\al\co1(富贵:形容词用作,名词,富贵的人。))eq\f(其妻告其妾曰:“良人,他的妻子对他的妾说:“丈夫每次)eq\f(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出去,总是酒足饭饱才回家;问他跟谁在一起吃喝,他)eq\f(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说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可是从来也不曾见有地位有声)eq\f(者来。吾将目间良人之所之也。”,望的人到家里来。我要暗中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eq\b\lc\[(\a\vs4\al\co1(未尝:不曾。显者:有名望地位的人。显,显赫,高贵。,目间(jiàn):窥视。之:前一个“之”是助词,后一个“之”))eq\b\lc\\rc\](\a\vs4\al\co1(是动词。所之:,所去的地方。))eq\f(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早上起床后,妻子便暗中跟踪丈夫看他去哪里,整个)eq\f(国中无与立谈者。,都城里没有一个站住跟他说话的。)eq\b\lc\[(\a\vs4\al\co1(蚤:通“早”。施(yí):,通“迤”,斜行,这里))eq\b\lc\\rc\](\a\vs4\al\co1(指暗中跟踪。从:跟随。国,中:都城内。国,国都、京城。))eq\f(卒之东郭墦间,之祭,最后到了东门外的墓地,他走向祭)eq\f(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墓的人,乞讨祭祀剩下来的酒肉;不够吃,又回头望望,到另一个)eq\f(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墓地去了:大概这就是他吃饱喝足的方法。)eq\b\lc\[(\a\vs4\al\co1(卒:最后。之:去,,往。郭:外城,古))eq\b\lc\\rc\](\a\vs4\al\co1(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墦(fán):,坟墓。顾:回头看,环视。道:方法。))eq\f(其妻归,告其妾曰:,他的妻子回去,(把看到的一切)告诉了他的妾说:)eq\f(“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我们的丈夫,是我们依靠终生的人。现在却是这个样子!”)eq\b\lc\[\rc\](\a\vs4\al\co1(仰望:依靠、指,望。终身:一生。))eq\f(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是妻子与妾两人大骂她们的丈夫,并在庭)eq\f(于中庭。,院中相对哭泣。)eq\b\lc\[\rc\](\a\vs4\al\co1(讪(shàn):讥笑怒骂。相泣:相向,涕泣,面对面哭。中庭:庭中。))eq\f(而良人未,而丈夫却一)eq\f(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点也不知道,洋洋自得地从外面回来,又在妻妾面前骄傲)eq\f(妻妾。,自夸起来。)eq\b\lc\[\rc\](\a\vs4\al\co1(未之知:即“未知之”。之,代词,指上述,情形。施施(yíyí):喜悦自得的样子。))eq\f(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由君子看来,那些用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达的人,)eq\f(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他们的妻妾不为之感到羞耻而不相对涕泣于庭中的,是很少见的!)eq\b\lc\[\rc\](\a\vs4\al\co1(羞:意动用法,以……,为羞,感到羞耻。))3.eq\f(戴盈之曰:“什一,,(宋国大夫)戴盈之说:“让国君收十分之一的赋税,)eq\f(去关市之征,今兹,让国君除去交通要道以及贸易地点所征收的商贾税,今年)eq\f(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办不到;请让国君减轻赋税和关市之征,而等来年再完全停)eq\f(已,何如?”,止原来的做法,怎么样?”)eq\b\lc\[(\a\vs4\al\co1(什一:十分之一。去:免除。今兹:,今年。轻:形容词用作动词,减轻。))eq\b\lc\\rc\](\a\vs4\al\co1(何如:宾语前置,句,如何,怎么样。))eq\f(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说:“现在有一个每天都窃取他邻居一只鸡的人,)eq\f(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有人告诉他说:‘这样做不符合君子的正道。’他说:‘请减少)eq\f(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偷鸡的数目,每月偷一只鸡,而等来年完全不偷。’如果你知道)eq\f(其非义,斯速已,国君征收苛重的赋税不符合道义,就应当(促请他)抓紧终)eq\f(矣,何待来年?”,止这种做法,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eq\b\lc\[(\a\vs4\al\co1(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攘:窃取。是非:古义,))eq\b\lc\\rc\](\a\vs4\al\co1(两个词,是,这。非,不是。今义,事理正确和错误,也指口,舌。损之:减少偷鸡的数目。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4.eq\f(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孟子谒见了梁襄王,出来,告诉人说:“他看上)eq\f(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去没有国君的威仪,接近他看不出有什么叫人敬畏的地方。)eq\f(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他突然问道:‘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天下安定于统一。’)eq\f(‘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他接着问:‘谁能统一天下?’我回答说:‘不爱好杀人的国君)eq\f(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能够统一天下。’他又问:‘有谁来亲附、追随他呢?’我回答说:)eq\f(‘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天下没有谁不亲附、追随他。王知道那禾苗吗?七八月间)eq\f(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如果天旱,那么禾苗就会干枯了。天突然兴起漫天的乌云,)eq\f(沛然下雨,则苗浡然①兴之矣。其如是,,降下充沛的雨水,那禾苗就会猛然兴起了。那苗像这样,)Zeq\f(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谁能阻止它呢?现在天下的国君,没有不爱好杀人的。)eq\f(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如果有不爱好杀人的,那么天下的百姓就会伸长脖子殷切地)eq\f(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期待他了。果真像这样,百姓归附他,就好比大水流向低的)eq\f(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地方,气势盛大,谁能抵挡呢?’”)eq\b\lc\[(\a\vs4\al\co1(卒然:同“猝然”,突然。,恶(wū):何,哪里。语(yù):))告诉。就:动词,靠近。定于一:省略句,(天下)安定于统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与:动词,结交,亲附。①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沛然谁能御之:反问句式,表肯定。引领:伸长脖子。由:通“犹”。夫:那。浡(bó)然:兴eq\b\lc\\rc\](\a\vs4\al\co1(起的样子。人牧:指统,治百姓的国君,人君。))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动词,穿B.斯速已矣 已:停止C.则苗浡然兴之矣 之:代词,代“苗”D.王知夫苗乎 夫:代词,那$来&源:【解析】C项,“之”为语气助词,无意义。【答案】C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a\vs4\al\co1(河东凶亦然,则苗浡然兴之矣))B.eq\b\lc\{(\a\vs4\al\co1(孰能与之,其妻问所与饮食者))C.eq\b\lc\{(\a\vs4\al\co1(弃甲曳兵而走,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D.eq\b\lc\{(\a\vs4\al\co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解析】A项,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动词,亲附;介词,跟。C项,均表修饰的连词。D项,连词,表转折;表顺承。Z【答案】C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就:接近,走近B.其如是,孰能御之 其:如果C.诚如是也,民归之 诚:如果D.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油然:自然而然地【解析】B项,“其”,代词,那苗;C项,“诚”,果真;D项,“油然”,云盛的样子。【答案】A4.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ZA.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由:通“犹”,如同B.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卒然:同“猝然”,突然C.施从良人之所之 施:通“迤”,斜行D.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餍:通“厌”,厌恶【解析】“餍”,吃饱。【答案】D5.古文默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_______,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答案】鸡豚狗彘之畜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资*源%库公孙丑①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能,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注】①公孙丑:孟子弟子,齐人。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问乎曾西 或:有人B.管仲以其君霸 霸:霸气、霸道C.子诚齐人也 诚:的确D.纣之去武丁未久也 去:距离【解析】B项,霸:称霸。【答案】B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智能 虽有槁暴B.管仲以其君霸 且以文王之德C.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 曾西蹙然D.其故家遗俗 其可怪也欤【解析】A项,虽然;表假设,即使。B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凭借。C项,代词,这样;……的样子。D项,代词,他的;表疑问。【答案】B8.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文中的相关文字可以看出,曾西对管仲与晏子是持否定态度的,而孟子却认为管仲与晏子的行为值得推崇。B.孟子强调虽有聪明智慧,不如利用形势时机;虽有锄头工具,不如等待节气农时。说明要行王道,时机也很重要。C.孟子认为,齐国有广阔的疆土,有众多的百姓,若能采取“行王道”的方针来治理国家,那就没有谁能抵御得了。D.本文以对话体的形式,通过公孙丑与孟子之间的问答,阐明了孟子行“仁政”的主张。【解析】A项,“孟子却认为管仲与晏子的行为值得推崇”错。【答案】A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先子之所畏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齐王,由反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Z【答案】(1)子路是我先祖父所敬畏的人。(2)管仲是曾西都不愿意与他相比的人,而你认为我愿意与他相比较吗?(3)像齐国来称霸诸侯,如同翻转手掌一样容易。【参考译文】公孙丑问道:“如果您在齐国当政,管仲和晏子的功业可以得到再度振兴吗?”孟子回答说:“你真是一个齐国人,只知道管仲和晏子。有人问曾西:‘你和子路相比,谁更贤德?’曾西不安地回答:‘子路是我先祖父所敬畏的人。’问者又说:‘这样你与管仲相比,谁更贤德呢?’曾西听了显出很恼怒的样子,不高兴地说:‘你为什么竟然拿我和管仲相比呢?管仲得到君主的信任是那样专权;执掌国家大政的时间,又是那样长久;功绩却那样卑小。你为什么竟然拿我和他相比?’”孟子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意与他相比的人,而你认为我愿意与他相比较吗?”公孙丑说:“管仲使齐桓公称霸诸侯,晏子使齐景公名声显扬于诸侯。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学习吗?”孟子回答:“像齐国来称霸诸侯,如同翻转手掌一样容易。”公孙丑说:“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就更不明白了。像周文王那样的德行,将近百岁才寿终,(他的教化影响)也还没有润泽(遍及)天下;周武王、周公旦继承文王的事业,才逐步使仁政广泛推行。如今您把王道说得这样容易,那么岂不是连周文王也不值得效法吗?”孟子说:“怎么能同周文王相比较呢?从商朝的汤到武丁,圣贤的君主出现了六七位。天下的百姓归顺于商朝已经很久了,时间长久了也就难以改变。武丁的时代,诸侯来朝贡,治理天下好像运物于手掌之中一样。纣王的朝代上距武丁的时代并不远,他的忠臣世家和遗留的风俗楷模,流布的道德风气与仁教善政,有些仍然流传于世;再加上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宗亲大臣,这些都是贤德之人,有他们共同辅佐王室,所以经历了很久的时间才亡国。可以说,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归殷朝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是殷朝的臣民,而文王从方圆百里的小国发展起来,所以十分困难。齐国有句俗话说:‘虽然有聪明智慧,不如利用形势时机;虽然有锄头工具,不如等待节气农时。’今天的时势要实行王政就容易多了。因为在夏、商、周的鼎盛时期,也没有方圆超过千里的诸侯国,而现在的齐国却有这样广大的领土;鸡鸣狗叫之声到处听到,并且一直传到四方的边境上,这说明齐国已有如此之多的百姓了。国土不用再开辟,百姓不用再聚集增多,只要认真实行仁政而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止得了。”三、语言表达10.为了打造“书香校园”,某校开展了阅读名著系列活动。下面是某班同学写的一段名著导读推荐词,这一段推荐词存在两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修改。【《孟子》·推荐词】它是散文的典范,文化的经典,智慧的宝库。它用智慧把一道道尘封的门开启,用教诲铸造了一柄柄锋利的斧。于是,千百年来孟子和《孟子》所代表的儒学,往往在构建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总是起着无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建筑施工期间质量检测合同3篇
- 2024绿化工程合同范本
- 2024装饰工程转让合同范本
- 2024年教育机构与学校合作课程开发及培训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建筑材料供应合同范本框架协议
- 2024年度房产抵押贷款担保合同9篇
- 2024年度健身会员卡服务协议版B版
- 中国计量大学《基础写作》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个体餐饮承包合同市场营销策略2篇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首饰展示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培训2024
- 帝国的兴衰:修昔底德战争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技能大赛考试题库400题(含答案)
- 田间管理记录表
- IATF16949六大手册之APQP第三版
- 社会信用法概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湘潭大学
- 食品风味研究专题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国农业大学
- 经典导读与欣赏-知到答案、智慧树答案
- 社会保障2024年社会保障体系改革
- 九省高三适应性联考诗歌鉴赏《临江仙+正月二十四日晚至湖上》译文赏析及试题含答案解析详解讲评课件
- 【教学创新大赛】《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创新成果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