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土写实绘画的时代意义_第1页
论乡土写实绘画的时代意义_第2页
论乡土写实绘画的时代意义_第3页
论乡土写实绘画的时代意义_第4页
论乡土写实绘画的时代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乡土写实绘画的时代意义【摘要】在中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两股思潮,一种以“伤痕美术”所代表的对现实主义的反叛,主要表现在针对文革现实主义的“高、大、全”与“红、光、亮”,它强调人性与真实,强调对心理真实的追求;另一个是以“乡土美术”所代表的对现实主义的较正,从而引向对生活流、乡土风的转变。本文主要从历史意义,创作题材和内容上,社会价值方面来阐述乡土写实绘画所带来的时代意义。【关键词】乡土写实绘画、历史意义、社会价值、人本思想中国的当代艺术,是随着改革开放而于70年代末开始的。在1979—1984年是新时期美术的“觉醒期”,这一时期突出地表现出对人的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进一步思考与呼唤,即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本体观念的确立。伤痕美术是新时期美术的第一股思潮,它是同具有正义感与批判意识以及文化进行反思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另一股思潮是乡土写实主义,它可以特指70年末80年代早期,四川、中央美院一批毕业生的绘画风格,整个画坛共有的思想倾向。主要代表人物罗中立、陈丹青、何多苓、王川、朱毅勇、孙为民、龙力游等。“乡土写实绘画”不仅是对现实和历史的一种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真实反映个人情感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的产生也标志着“后文革”时期的结束。从此艺术开始真正地从集体的误区中走出来,进入到个人层次,进而关注个体的存在。因此,我们可以主要从三个层面来它的意义。一、从历史层面上一它打破了长期形成的文艺创作“禁区”,它以直面人生,全新的姿态批判现实,再现真实。就像《新中国美术史》一书中评论:“乡土写实美术,更为重要的价值还表现在,艺术家们能在政治家们还没有对文化大革命做出彻底否定的判决之前,就能对文革质疑;提出疑问、反思和揭露它所存在的问题,这说明,新时代艺术家们开始有了批判现实的意识和需求。”我们以罗中立的《父亲》为例。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者被定义为国家的主人,在几乎所有文艺作品中,他们都被描绘成积极、乐观、高大的正面形象,脸上应该洋溢着当家做主人的幸福微笑,然而,罗中立的《父亲》,确是这样一个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象是在缅怀过去,又象是在期待未来,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许久,仅剩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过多少的酸、甜、苦、辣,犹如耙犁一般的破伤的大手捧着一个破了又被重新铜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细小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口胡须,还有那象征着悲剧色彩的苦命痣,都无不打上了他艰苦劳动、生活悲惨的的烙印。这样一个忍辱负重甚至是苦命的形象,是新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缩影。这与以往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农民形象大相径庭。再加上当时在文革艺术中表现的总是莺歌燕舞、繁荣昌盛,而事实上人民面对的是现实中的百姓连最基本的诸如温饱,人身安全等问题都没有解决。正是这两者之间的不和谐,使得罗中立的《父亲》一经展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它让我们看到艺术作品不应该只停留在对英雄和伟人的狂热歌颂,而应该跳出来,直面人生,去表现最底层人们的情感。同时,许多人看到的不再是如文革艺术描叙的生活的欣欣向荣,而是在现实中最广大的农民阶层还过着这样的苦日子,引发着观者不仅是对农民个人身世的悬想,更应该思考我们整个中国农业更应该怎样发展,才能改变普通老百姓的贫穷、落后的现状,让人数最多的农民真正走上幸福美满的生活道路。罗中立《父亲》(图一)二、题材与艺术表现上一一脱离过去,表达了一种真实的“生活流”和“乡土情”。80年代初期,刚刚经历过的十年动乱以及紧随而来的改革开放热潮,使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开始发生了转变,不再是过去的崇高,而是转向愉悦,不再是盲目而是理性、抒情。人们对于绘画中泛滥成灾的虚假,说教的风格感到了厌倦,此时的它们更想要的是一种动人的、真实的写实风格一一“生活流”正是如此,浓浓的乡土人情,古朴的乡土生活作为了创作题材,进入了艺术创作。也许乡土绘画题材和内容上是最不起眼和最传统的,但它那清新明亮的色彩与形象展示的就是理想化的乡间生活的,无不渗透着艺术家对生活的关注与感受。我们从何多苓《春风已经苏醒》来分析。何多苓创造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一个衣着破旧的小女孩,坐在初春长满春草的河滩上,迷茫而又深情凝望着远方,微风吹动着她的发梢。看似有点淡淡哀愁,实际上蕴含了无限的生机,就像整幅画的色调,带给人绿色的希望。曾经在看到这幅画的背景时,了解何多苓在创作这幅画时,并没有想到要赋予它特别的意义,他只是在画自己经历过的生活,那种久久不能忘怀的情感,也只是表达其对生活一种看法,仅此而已。《春风已经苏醒》只是其中一个代表作,此时的乡土写实绘画,其风格淡化了画面的故事性和情节性,主要依赖人物形象的描叙和绘画语言形象性,通过简简单单的画面来传达出真实的,带有一种生活的气息感受,去表现质朴无实以及对人生,对自然的认知。何多苓《春风已经苏醒》(图二)三、从社会价值上,一一体现着人道主义与人性关怀画家通过深入到普通老百姓生活当中,用他们手中的画笔,再现了平凡老百姓的真实生活,表达了对人民和生活的感情,对社会现象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乡土写实绘画,这些不加粉饰的作品,作为一种清醒、健康的思考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看到在艰辛、古老的环境里生活的人们,仍然保持着人的温情和尊严。也许有人会觉得画中的生活不够“典型”、缺乏理想,但它绝不是样板,更不会艺术家特意做作出来的,它是现实中场景的再现。相信这也是乡土写实绘画被观众所理解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它不是先入为主地和概念化地描绘藏民的生活,而是通过呆在藏族一年多时间,体会藏族人民的生活,以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去表现藏民的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瞬间,把藏民朴实、平凡的形象和藏民生活的细微现象呈现出来,现实生活的各种景观和各类人物,在画作上曾经被过滤为某种“典型”普通的,平凡的,带有乡土气息的形象,曾经被披染的'英雄”的色彩,现在恢复了本来的面目,以不加修饰的'真实感”出现在一大批青年画家的笔下。艺术由歌颂英雄人物,转化为表现日常平凡的人,无时无刻都不在体现着人性情怀。然而,在当时背景下,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应该向人们展示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怎么能表现生活的沉重与灰暗呢?陈丹青认为它只画了它所见到的真实。正是通过歌颂这些朴实无华的大众,使得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在美术史上具有深刻影响,它挖掘平凡现实中隐含的普通美,将生活还原到最质朴的境地,给了我们用一种诚实的态度去看待人生,去感受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更让那些厌倦重大历史题材或者带有一种说教性质的人们,从这些不加修饰的作品中去发现现实中那些让人感动的元素。陈丹青《西藏组画》之一(图三)尽管现在很多人在批判四川美院现象,但乡土写实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新鲜的创作方式。他们通过乡土题材,深入基层,讴歌普通百姓的平凡生活,它表现得是一种对人文主义的关注和强调,这远远超越了乡土题材本身,具有了时代意义。现在我们都在倡导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是不是要求政府人员更加去关注最底下人员的心声,了解他们最需要的,这才是最重要的。最底层百姓幸福了,社会才会更健康发展进步。同时,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我们失去太多了原始的、乡土气息情味,逐渐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也逐渐在远离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