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授课教师:李逊中医学授课教师:李逊1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2中医学的概念
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学。中医学的概念3
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受到阴阳五行学4第一节中医学的发展简史第一节中医学的发展简史5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
1.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6药物的发现--神农尝百草药物的发现--神农尝百草7经络的起源----从穴的发现开始,点点成线经络的起源----从穴的发现开始,点点成线8黄帝内经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课件9针灸的发明----伏羲制九针火的被利用,原始灸法以石刺病,砭石治病,针术的萌芽针灸的发明----伏羲制九针102.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中国古代高度发展的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对中医学的渗透和影响,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科学基础。2.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113.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古代医家在整理长期积累的医疗经验时,有意识地运用了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如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从而使得零碎的,散在的医疗经验系统化和完整化,成为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3.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12二.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1《黄帝内经》、《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二.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13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思想活跃,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阴阳五行学说和精气学说成为科学文化界的主导思想,向医学渗透,使中医学产生质的飞跃。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思想活跃,诸14《黄帝内经》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系统地阐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经络、诊断、治疗、预防、摄生等许多重大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首,被誉为“医家之宗”。
《黄帝内经》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15《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全书以问答释疑的形式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并对《内经》中某些重要问题进行了阐发和探讨。《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全书以问答释疑的形式讨论了16
2.《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两汉时期,张仲景所著。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是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
2.《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17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载方262首,后世称为“方书之祖”,称该书所列方剂为“经方”。
历史上曾有四五百位学者对其理论方药进行探索,留下了近千种专著、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独特的伤寒学派。《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载方262183.《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了较系统的药物学知识,是中药学奠基性著作。论述了上、中、下品分类,是中国药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概括地论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药物的采集时间、炮制、贮藏,乃至剂型、用药原则、服药方法等有关药物知识的问题。
3.《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了较系统的药物学知识,19中医四大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中医四大经典:20
2.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经》脉学专著《诸病源候论》第一部证候学专著《备急千金药方》《外台秘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新修本草》世界第一部政府颁布药典《本草纲目》东方药学巨典2.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发展21“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期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四位著名的医学家。“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期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四位著22
刘完素主张“火热致病”,善用寒凉药物,故称作“主火学派”或“寒凉学派”;张从正主张“病由邪生”‘,善用“汗”、“吐”、“下”攻邪法,故称作“攻下学派”;李杲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用“益气升阳”,故称作“脾胃学派”或“补土学派”;朱震亨主张“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善用养阴降火,故称作“养阴学派”。
刘完素主张“火热致病”,善用寒凉药物,故称作“主火23吴又可我国第一部温疫学专著《温疫论》。“戾气”说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了三焦辨证,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吴又可我国第一部温疫学专著《温疫论》。“戾气”说
24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西医汇通唐容川、张锡纯等王清任《医林改错》25
第二节中医学的学科性质
二.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特点一.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
第二节中医学的学科性质二.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26第三节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一.元气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法论三.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四.其他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支撑点第三节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一.元气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哲学27第四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第四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28(1)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2)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3)在诊断上司外揣内,以表知里
(4)在治疗上从整体出发,辩证论治
(1)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2)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292.人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1)人和自然界息息相关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2.人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30(2)人与社会关系密切社会政治、经济状态及社会习俗、地区风尚等;政治经济地位、本人经历及处境遭遇等;人情事宜、文化修养、勇怯动静等个体因素。在当代,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变迁的速率加快,环境污染,温室效应有利于细菌滋生,化学药物的应用,产生了多元抗药,药物应用,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2)人与社会关系密切社会政治、经济状态及社会习俗、地区风尚31二.辨证论治二.辨证论治32三.恒动观念
1.生理上的恒动观2.病理上的恒动观三.恒动观念33第五节中医学学科优势一.医学模式的先进性二.临床诊疗的优势三.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体系第五节中医学学科优势一.医学模式的先进性34请对比中西医学,谈谈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请对比中西医学,谈谈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35第六节中西医学之比较一.中西医学不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二.中西医学发展的不同社会政治背景三.中西医学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四.中西医学不同的自然观、生理观、病理观第六节中西医学之比较一.中西医学不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36
第七节中医学发展展望一.中医学现代化二.中医学优势三.走向世界—中医学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七节中医学发展展望一.中医学现代化37中医学授课教师:李逊中医学授课教师:李逊38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39中医学的概念
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学。中医学的概念40
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受到阴阳五行学41第一节中医学的发展简史第一节中医学的发展简史42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
1.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43药物的发现--神农尝百草药物的发现--神农尝百草44经络的起源----从穴的发现开始,点点成线经络的起源----从穴的发现开始,点点成线45黄帝内经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课件46针灸的发明----伏羲制九针火的被利用,原始灸法以石刺病,砭石治病,针术的萌芽针灸的发明----伏羲制九针472.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中国古代高度发展的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对中医学的渗透和影响,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科学基础。2.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483.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古代医家在整理长期积累的医疗经验时,有意识地运用了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如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从而使得零碎的,散在的医疗经验系统化和完整化,成为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3.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49二.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1《黄帝内经》、《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二.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50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思想活跃,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阴阳五行学说和精气学说成为科学文化界的主导思想,向医学渗透,使中医学产生质的飞跃。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思想活跃,诸51《黄帝内经》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系统地阐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经络、诊断、治疗、预防、摄生等许多重大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首,被誉为“医家之宗”。
《黄帝内经》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52《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全书以问答释疑的形式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并对《内经》中某些重要问题进行了阐发和探讨。《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全书以问答释疑的形式讨论了53
2.《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两汉时期,张仲景所著。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是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
2.《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54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载方262首,后世称为“方书之祖”,称该书所列方剂为“经方”。
历史上曾有四五百位学者对其理论方药进行探索,留下了近千种专著、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独特的伤寒学派。《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载方262553.《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了较系统的药物学知识,是中药学奠基性著作。论述了上、中、下品分类,是中国药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概括地论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药物的采集时间、炮制、贮藏,乃至剂型、用药原则、服药方法等有关药物知识的问题。
3.《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了较系统的药物学知识,56中医四大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中医四大经典:57
2.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经》脉学专著《诸病源候论》第一部证候学专著《备急千金药方》《外台秘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新修本草》世界第一部政府颁布药典《本草纲目》东方药学巨典2.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发展58“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期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四位著名的医学家。“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期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四位著59
刘完素主张“火热致病”,善用寒凉药物,故称作“主火学派”或“寒凉学派”;张从正主张“病由邪生”‘,善用“汗”、“吐”、“下”攻邪法,故称作“攻下学派”;李杲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用“益气升阳”,故称作“脾胃学派”或“补土学派”;朱震亨主张“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善用养阴降火,故称作“养阴学派”。
刘完素主张“火热致病”,善用寒凉药物,故称作“主火60吴又可我国第一部温疫学专著《温疫论》。“戾气”说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了三焦辨证,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吴又可我国第一部温疫学专著《温疫论》。“戾气”说
61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西医汇通唐容川、张锡纯等王清任《医林改错》62
第二节中医学的学科性质
二.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特点一.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
第二节中医学的学科性质二.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63第三节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一.元气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法论三.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四.其他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支撑点第三节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一.元气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哲学64第四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第四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65(1)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2)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3)在诊断上司外揣内,以表知里
(4)在治疗上从整体出发,辩证论治
(1)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2)在病理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死亡人员移交协议书
- 简单商场租赁协议书
- 租客装修协议书范本
- 双方承接工程协议书
- 项目投资开发协议书
- 外出时间安全协议书
- 买卖猪圈协议书范本
- 注册公司私下协议书
- 兽药公司转让协议书
- 油井施工安全协议书
- 精神科手卫生与患者关怀
- 2024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无答案)
- 村办公楼可行性研究报告
- MOOC 知识创新与学术规范-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MOOC 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东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课件力学三大观点在电磁感应中的应用
- (2024年)小学体育篮球规则课件
- 吴明珠人物介绍
- 2024年北京京能清洁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穴位贴敷治疗失眠
- 于东来人物故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