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学案(含答案)_第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学案(含答案)_第2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学案(含答案)_第3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学案(含答案)_第4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学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学案第94页共94页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课前预习1、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人口变化过程呈曲线。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死亡率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增长速度较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人口增长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2、人口增长模式A.“高—高—低”模式:以前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死亡率有较大差别。)B.“高—低—高”模式:以后,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布:从20世纪50年代起主要分布在洲、洲、洲的部分发展中国家。问题:人口多,人口增长快。剩余劳动力多,就业压力大,产生一系列人口问题。C.“低—低—低”模式: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布: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问题: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导致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力不足,社会保障和养老压力大。举例:、匈牙利、德国等出现负增长,、波兰、奥地利等国人口呈零增长。二、补充知识:(人口增长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率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的迁移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分迁出地区和迁入地区)。3.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育生育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4.人口年龄构成比例与人口增长率的关系:女性人口比重高,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高,将使人口的出生率升高;青壮年人口比重大,出生率比较高,人口增长率高。5.我国人口分布: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平原人口稠密,山区人口稀少。6.人口统计图:柱状图、曲线图、扇形图、金字塔图、三角坐标图等7.人口数量和世界人口现状:⑴“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11个(亚洲有6个):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印尼,巴西,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日利亚和墨西哥。⑵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的现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较慢。⑶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情况及原因分析: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口增长比较快;欧洲、北美洲、大洋州经济比较发达,人口增长比较慢。8.中国人口的增长情况及人口政策: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剧增(原因分析:新中国政治上获得独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解放后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地发展,死亡率大大降低。此外受到人多力量大和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导致人口出生率很高)。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实行了计划生育,人口增长大大放慢。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仍然净增800余万。(低增长率,高增长量)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正由“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过渡。例题: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右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A.93%B.60%C.13%D.23%基础过关读人口增长转变示意图,分析回答1~5题。1.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状况改善的结果B.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C.出生率明显降低造成的D.两次社会大分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2.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1)阶段

B.(2)阶段C.(3)阶段

D.(4)阶段3.第(4)种人口增长模式,其死亡率又略有上升的原因是(

)A.频繁的战争,医疗卫生条件差

B.人口的老龄化C.出生率的下降

D.生活质量的下降4.有关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阶段的正确说法是(

A.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处于第(1)、(2)阶段B.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处于第(2)、(3)阶段C.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仍属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D.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步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5.下列各大洲中,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

A.亚洲

B.北美洲

C.欧洲

D.大洋洲2005年年末佛山全市常住人口为580.03万人,出生率9.78‰,死亡率4.11‰。回答6~7题:6.2005年佛山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A.4.67‰B.5.67‰C.5.57‰D.4.57‰7.按2005年的自然增长率计算,2006年佛山市约增加多少人()A.3.19万B.3.29万C.3.39万D.3.49万8.读下图“A、B两国中的人口金字塔图”回答下列问题。⑴儿童占有较高的人口百分比的是______国。如该图人口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20年后,该国面临的困难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B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____型,若干年后该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⑶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接近______。⑷请你为两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A国:,。B国:,。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一、课前预习1、“人口爆炸”是社会学家用来描述世纪出现的世界人口情况的词汇,它十分形象地反映出年来世界人口猛增的现象。从1830年到1999年世界每增长10亿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世界人口的“J”型增长被称为人口的增长。2、环境的限制性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一方面人类的需求量越来越,另一方面由于不合理利用及愈演愈烈的,导致短缺问题。森林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同时还是环境资源。大面积的森林被毁坏后,引起加剧,下降,速度加快,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等问题。3、人口的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人口合理容量是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数量。【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首要因素是资源(成比)、其次是科技发展水平(成比)、还有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比)。】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规模和规模的大小。人口容量特点有三:性、性、性。如果某地的人口数量与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二、补充知识1.保持合理容量的措施:⑴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⑵保护环境、资源⑶提高科技水平。人口的合理容量尽管是个“虚数”,但它对指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它只能定性说明。2.世界人口问题: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目前面临的三大问题。这些问题当中尤其以人口问题最为突出。因此,人类必须要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各国、各地区来说,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3.人口红利期:人口负担系数小于或等于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也可称为人口红利期。(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随着社会的发展,\o"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变化,在从过渡型向\o"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型的转变过程中,\o"出生率"出生率下降速度快于\o"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速度,从而使得有一段时期\o"劳动人口"劳动人口对少儿抚养与对老年的抚养都比较低,从而形成人口机会窗口。对社会的影响:在这段时间内,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机会窗口”开启期间,其人口有如下三个特征为发展提供机遇:一是劳动力人口供给充分,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比较轻,且价格比较便宜,如果就业充分,会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二是由于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较轻,使得储蓄率较高,如果资本市场健全,能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会加速经济增长;三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对于中国来说,应借鉴外国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充分利用有利时机,促进经济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二是开发更多劳动密集产业,创造就业机会;三是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民族素质;四是加快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五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基础过关1、人口爆炸形象地反映了下列哪段时间的人口增长状况()A.近100多年B.近50年C.近10年D.近250年2、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因为()A.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爆发C.不同地区人口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不同D.农业和工业的出现3、有关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是无限的B.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环境空间大小C.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D.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不大。4、由于中国人口增长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因此中国必须坚定不移执行的两项基本国策是()A.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B.计划生育和控制城市发展C.环境保护和合理珍惜每一寸土地D.保护环境和各民族平等5、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合理容量就是指环境承载力B.合理容量就是指某地区的社会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C.合理容量就是指某地区的环境所能容纳的最适宜人口数D.合理容量是比较确定的,可定量估计6、下列现象可能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是()A.人口出生率上升B.人口死亡率上升C.人口总数增加D.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7、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密度低下,不少地区甚至低于1人/平方千米,东部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人口密度大于600人/平方千米,造成上述人口分布如此悬殊的条件是因为西部地区()A.地域广大B.水资源严重不足C.缺乏资金、技术,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D.交通闭塞、联络不便8、关于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的生产、生活资料都来源于自然资源B.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进步不受资源的限制C.人类社会进步、人口急剧增长,自然资源也急剧增加D.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均资源消耗也与日俱增9.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材料1:尽管从1973年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已累计少生人口3亿以上,但按照中国目前的人口基数和人口出生率,预计到2010年人口将达到14亿,到2050年将达到16亿,这时才有可能实现零增长。如此巨大的人口数量以及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人口增长趋势,无疑对我国的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和压力。材料2:下面是新中国人口增长图⑴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⑵提倡晚婚、晚育的主要目的是。⑶我国各种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你认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节人口迁移一、课前预习1、人口的增长包括人口增长和人口增长。2、人口迁移的判断:①是否发生了上的移动(行政区域的改变);②是否有的改变;③的改变(通常为一年)。3、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和。特点及流向19世纪前特点:以特点及流向19世纪前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流向:旧大陆(洲,非洲、)→新大陆(洲,大洋洲等)二战后特点:人口从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流向:欧洲由人口地区变为人口地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地区变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5、人口迁移是力(或排斥力)(消极因素)和力(或吸引力)(积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协调的人地关系从根本上导致了人口的迁移。6、自然生态环境因素: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的地域差异常常会引起人口迁移。人类总是希望移居到自然环境比较,自然资源比较的地区。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对人口的迁移都会有一定的影响。7、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主要的和经常的。各国及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通常,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率较高,经济落后的地区率高。深圳就是一个移民城市。近几百年来交通运输的发展使人口的迁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8、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人口迁移有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等。9、社会文化因素:如、、等。家庭和婚姻是影响青年人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文化教育的地区差异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政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政治因素政策政治中心变更战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资源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城市化家庭婚姻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社会文化因素二、补充知识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迁出地人口密度、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人才、劳动力的。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发展;不好的影响→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的压力增加。2、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时间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有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迁移1.到2.山区到平原3.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基础过关]1.2013年1月5日开幕的“第29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以“满城冰雪,欢乐天地”为主题,着力打造“满城冰雕雪塑”的城市冰雪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来到“冰城”,这种人口空间移动方式属于()A.人口流动 B.国际人口迁移C.国内人口迁移 D.区际人口迁移2.下列人口迁移现象属于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引起的是()①农业社会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②攀枝花等城市形成过程中吸引大量人口迁入③部分四川芦山地震灾民异地安置④利比亚难民逃往意大利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下表为“某年份中国跨省人口流动的地区构成表”,据此完成3~4题。流出省(市)贵州四川湖南江西河南安徽其他占总量比重(%)8.68.310.639.7流入省(市)福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其他占总量比重(%)5.68.935.531.63.表中显示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是()A.城市到农村 B.城市到城市C.中西部到沿海 D.农村到农村4.表中人口跨省空间流动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C.资源条件 D.自然灾害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5.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A.迁入率持续上升B.迁出率持续降低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6.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7.下表是我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省市人口数量在全国的位次变化表。关于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省市人口数量位次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省、直辖市广东山东河南四川安徽第五次位次32149第六次位次12348A.安徽省位次变化主要是死亡率上升快B.河南省位次变化主要是出生率的变化C.山东省、四川省位次变化主要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同D.广东省位次变化主要是人口的机械增长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一、课前预习1、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财富和财富的总和。地域文化则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文化现象。2、结合书本知识,填写下表(发展中国家和和发达国家婚俗文化对比)影响文化差异现象对出生率影响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婚俗初婚年龄大小婚,生育时间延婚育,甚至婚育出生率出生率婚姻稳定程度出生率出生率宗教影响为扩大势力,一般人口增长出生率3、结合书本知识,填写下表(中国文化与人口)变化人口文化逐渐革除的陋习(过去)发扬光大的文化(现在)积极意义婚俗制度早婚早育推迟生育年龄,缩短生育时间,降低出生率,减轻人口压力生育只生一个降低人口出生率职业选择重仕轻民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口流动婚姻地域范围扩大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口身体文化素质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一、课前预习1、城市是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2、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的、的和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关系。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一般有自然区位(地形、气候、河流);社会经济区位(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等)。3、城市用地可划分为:用地、用地、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用地、绿化用地、建筑用地、农业用地。城市土地利用可以反映出城市布局的基本形态和城市功能的地域差异。4、中心商务区(CBD):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其业、、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十分发达。地租最。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交汇处,通达程度高。5、西方城市结构学说:模式、模式、模式。6、中心地理论: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率先提出。该理论探讨了一定区域内等级、、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⑴中心地: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和的地方。⑵服务范围:中心地提供和的作用的范围。⑶门槛人口:某一级中心地正常存在所必需的服务或服务。服务人数低于门槛,中心地难以正常运行;服务人数高于门槛,中心地就能获得一定的经营利润。⑷理论观点:①根据中心地理论,城镇是的中心地。城镇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比。②城镇级别越高,服务范围越广,彼此相距远,高级商品越多;城镇级别越低,服务范围越小,高级商品越少。二、补充知识1、城市分布与地形、地质条件关系密切,如我国的大城市多分布在__________地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流为城市提供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城市大多数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区。2、自然资源为基础形成的城市①以煤炭为基础的——英国的,美国的匹兹堡,我国、、抚顺等。②以石油为基础的——英国的,我国的、玉门、克拉玛依等。③以铁矿为基础的——我国的、包头、攀枝花等。④以金矿开采为基础的——南非的等。3、政治文化科技等因素形成的城市⑤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等。⑥宗教城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拉萨等。⑦科技城市——、牛津、剑桥、;⑧旅游城市——、黄山、张家界。4、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类型状块状状分布地区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沿此延伸地形的崎岖不平的举例我国的北京、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重庆图示成都城市形态图兰州城市形态图重庆城市形态图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⑴经济因素——(主要因素)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ROMANI.交通便捷程度。一般来说,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地理位置交通通达度地租功能区市中心最贵商业中心用地城市环线与公路干线交汇处较贵外围商业用地城市外环路与公路干线两侧较低住宅用地城市边缘低工业用地ABC商业住宅工业商业区ABC商业住宅工业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与市中心的距离地租水平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用地要求占地,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费群体占地,要求方便上下班,又要方便购物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因而位于距市中心最近的A区,在A区商业支付的租金最高较。因而位于距市中心较近的B区,介于商业区和住宅区之间较。在距市中心最远C区只有工业出的租金最高主要特征多位于、交通干线的两侧。大城市一般存在中心商务区(CBD),建筑高大密集在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功能用地,约占城市用地的%到%。靠近、、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⑵其他因素=1\*ROMANI.收入——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2\*ROMANII.知名度——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3\*ROMANIII.种族聚居区的形成——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如纽约市的唐人街、哈林区、小意大利区等。=4\*ROMANIV.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基础过关]读“某地区域分布图”,完成1~2题。1.该地区聚落形态及影响因素分别是()A.团状、河流因素 B.团状、地形因素C.带状、气候因素 D.带状、河流因素2.最早发展成城市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3.下列各组城市的排序,依次作为宗教圣地、矿产地和政治中心兴起的一组是 ()A.拉萨、攀枝花、华盛顿B.耶路撒冷、阿伯丁、十堰C.伊斯兰堡、大庆、巴西利亚D.麦加、宝鸡、堪培拉下图为“某地1965年和2010年地理简图”,读图回答4~5题。4.B地形成村镇的条件可能是 ()A.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B.矿产资源丰富C.优惠的政策 D.劳动力素质高5.随着当地煤炭和石油资源耗竭,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影响最小的是 ()A.A城 B.D城 C.E城 D.F城下图为“我国1990~2010年某城市各区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6.④区土地利用类型应为 ()A.商业用地 B.工业用地C.政府机关用地 D.居住用地7.关于该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城市总人口明显减少B.③区商业服务等级最高、种类最多C.K滨河带适宜建开放式公园D.高新技术产业区应建在①区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课前预习1、城市化又叫,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上集聚、地区转变为地区的过程。2、城市化标志:⑴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比重持续上升;⑵劳动力从向逐渐转移;⑶城市用地不断扩大。其中,城市化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的比重。3、城市化的意义:①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可以创造较多的机会,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差距;②城市是区域中心,城市化可以有效带动广大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4、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反之就越低。城市发展与进程的关系犹为密切,在多数城市,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城市的兴起为第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经济繁荣的城市,业相对发达。二、补充知识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形曲线。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地区起步时间二战前速度目前速度发展水平城市人口比重与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原因发达国家相适应后期工业化开始早;社会经济发达,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不相适应中期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城乡差距大发达国家城市化:①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经推进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75%以上,(英国90%以上,德国85%以上,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均在70%以上)。②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的特大城市由于⑴城市中心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地价昂贵、住房紧张等因素;⑵郊区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等原因,先后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所以在城市周边出现了卫星城和工业园。一些城市如伦敦人口出现了“钟摆式”流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40%):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①虚假城市化:即城市发展水平明显超过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在南美洲突出。②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尼。3、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特点我国城市化起步较,目前城市化水平也不,但是城市化发展速度。我国现在的城市化水平约为43%,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必须要根据中国的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要求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相协调,必须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基础过关]1.城市化过程的主要表现是()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②城市人口增加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④城市人口文化水平提高⑤劳动力从第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A.①④⑤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2.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下面图甲、图乙是某城市1966~2006年发展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3.从图甲到图乙反映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A.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B.城市总人口增加C.城市占地规模扩大 D.城市道路网密集4.影响图乙中大型批发市场布局的主导因素是()A.市场最优 B.交通最优C.服务最优 D.环境最优5.宝鸡市轿车销售商店的区位较宜选择在()A.城市中心商务区B.接近消费者的居民区C.市区商业街D.交通方便的城乡结合部下图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曲线图”。读图完成6~7题。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是 ()A.①时期 B.②时期C.③时期 D.④时期7.下列有关我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已进入城市化成熟阶段B.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于西部地区C.城市化速度取决于城市规模的大小D.资源不足是制约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课前预习1、城市是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改造最深刻的地方。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如、、、下垫面状况等。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2、城市化过程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用地逐步演化为用地;改变了居民的方式;传统的社会逐步演化为社会。………3、城市化产生的主要问题:城市环境污染:污染;污染;污染;污染等。4、我国城市发展趋势⑴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功能显著增强;⑵有更多的人口进入大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⑶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⑷控制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⑸强调,注重构建和谐的环境;⑹城市经济逐步成为的主导力量;二、补充知识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⑴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⑵不利影响:城市环境污染,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①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②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Ⅰ.环境严重,环境质量下降Ⅱ.拥堵,地价昂贵,人均居住用地Ⅲ.困难,失业人口增加,社会秩序较差2、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⑴严格控制的规模,积极发展;⑵建立城,实现郊区城市化;⑶大力发展,建立立交桥,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网;⑷防止和治理,建立和谐城市,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宜居城市。〖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基础过关]城市化的推进对城市径流、水质产生重要影响。据此回答1~2题。1.下图表现了城市雨水的处理方式,这种雨水处理方式所起到的良性作用是 ()①减少城市积水现象②缓解城市缺水③减少雨水和污水的汇流④有利于实现雨水的资源化⑤完善城市区域的水循环⑥完善城市的水生态环境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2.城市建设中采用釉面砖、水泥等不透水的材质铺设地面,这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危害有()A.地表水下渗量增加B.地下径流增加C.城市蒸发量增大D.城市空气的干燥程度增加2011年2月9日《齐鲁报》:进入腊月以来省城空气质量明显下降,2日当天可吸入颗粒物高达238,比平时增加了4倍,春节过后省城空气质量首次出现中度污染。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3.导致济南进入腊月后空气质量下降的主要污染源是 ()A.工厂 B.商场C.取暖炉具 D.交通工具4.2日可吸入颗粒物剧增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燃放鞭炮 B.大雾天气C.冷锋过境 D.气温回升读材料,完成5~6题。材料一伦敦原有“雾都”之称,1952年曾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烟雾事件,导致4000人死亡。近年由于政府采取措施,帮助居民和工厂企业改用煤气、柴油等燃料,并限制私人小汽车在市区内使用,空气质量大为提高,雾日已不多见。材料二在一些西方大城市里,由于环境恶化、地价上涨、交通事业的发展,一些大城市每天有几百万人次做“钟摆式”移动,如伦敦老城区白天人数达100多万,夜间只有十几万。5.伦敦“雾都”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距离海洋近,空气中水汽含量高B.地形闭塞,不利于气体扩散C.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以煤、石油为燃料,导致空气中煤烟、粉尘等凝结核含量增高D.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6.伦敦老城区人口白天和夜间的变化,反映了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趋势是()A.分散城市职能B.城市郊区化C.通过政府职能控制城市人口D.进行合理规划,市区为第二、三产业区,郊区为居民居住区中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的现象,导致城市建设的无序开发和城市破坏的不可逆转。据此完成7~8题。7.有关中国目前城市化率增速加快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①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②农村务工、经商人员大量向城市涌入的结果③国家正确引导、合理规划的结果④中国城乡差别仍然存在的结果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8.中国目前城市化率的增速加快,将导致大城市出现的问题有()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形成良性生态系统④就业压力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一、课前预习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它包括自然(如:资源、能源、地形、气候、水源、环境)和人文(交通、技术、劳动力、市场、经济基础、历史等)区位因素。2、现代产业活动的主要类型:业、业、业、业、业、金融业、信息业等。3、通常,农业和矿业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的联系。相对来说,工业生产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商业和服务业的区位与地理环境条件。4、连线(P52活动)橡胶种植橡胶种植石油开采甜菜制糖面包制作软件开发普通服装生产原料生产气候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市场技术力量5、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分布的地域差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促使不同地区之间的物质、能量、资金和信息,通过各行业交流。包括:A.生产协作:(分集聚型和分散型)如的生产过程(提供原材料的协作、提供加工的协作);的生产过程(提供零部件的协作);工业的生产过程(提供交通、信息、科研等协作)。联系非常紧密的企业往往形成集聚,形成大规模生产,甚至形成工业城市。如化学工业、汽车工业、钢铁工业。P52-54B.商贸联系:随着产业活动地域分工的加深,企业之间的商贸联系更加紧密。这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根据商贸联系的地域范围不同,可以分为贸易和贸易。在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区际之间的物资流动就越频繁。业应运而生。它对经济协作和商贸活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C.科技与信息联系: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技术创新不仅要掌握激烈竞争的市场动态,还要为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产品创新服务。由于的广泛普及,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能够加强信息交流,互通有无,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案例:摩托罗拉公司在我国建立研发机构的主要目的——准确把握动态,调整结构,创新技术,推出新产品,以适应市场的需求。6、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工业的集群现象:、广东、、、、等5省是我国纺织业分布的重要省份。尤其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区位优势——原料供给充足,生产技术较好,吸引了内地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产业体系相对比较完整,市场经济发育较早,政策开放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二、补充知识1、阅读P51活动,回答:⑴说出深圳的地理区位特点。⑵深圳迅猛崛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⑶为什么深圳充满了发展活力?2、“泛珠三角经济圈”: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时代潮流。基于与珠江流域相连、与大珠三角相临、经贸关系密切等三方面因素,泛珠三角区域的范围包:、、、、、、、、广东九个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在下图标上9+2省区)3、探究:读下图某镇产业流程图,简述该镇服装产业的特点,并分析这种联系对我国纺织和服装工业的有利和不利影响。Ⅰ.该镇服装企业的特点:⑴由海外名牌服装商提供、订单、和等全方位的生产、社会服务;⑵本镇提供廉价的和加工服务,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⑶产品面向、市场。Ⅱ.有利:可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和,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Ⅲ.不利:⑴不利于企业发展品牌,培育和形成自己的名牌;⑵在整个产业的生产链中所得的微薄,不利于本国企业的发展。[基础过关]阅读下列诗句,完成1~3题。①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②女娲炼石补云天,壮士淘金掘地穿。满面尘土人似鬼,一腔丹血气通仙。③修就一番新气象,剪去千缕旧东西。④股票行市指示器,开始痉挛地吐出一卷卷的纸条,电话机犯了不断营营发响的毛病。1.诗句描写的产业活动与自然环境联系最密切的是()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诗句②描写的产业活动()①受矿藏状况的限制②受运输条件的影响③与科技发展水平无关④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3.诗句________描述产业活动的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读下面两幅图,完成4~5题。4.甲图中①~⑥不同工厂之间的关系属于()A.投入—产出联系 B.地域联系C.信息联系 D.技术联系5.从图乙所示的工业联系看,应集聚的工厂是()A.仪器厂—木材厂B.汽车厂—轮胎厂C.自行车厂—电视机厂D.钢铁厂—纺织厂下表示意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读表,完成6~8题。发展阶段时间方式①产品“走出去”1991~1997年接收订单,代工生产②销售“走出去”1998~2001年在俄罗斯、阿联酋、尼日利亚、美国、巴拿马建立贸易分公司③品牌“走出去”2001~2003年收购意大利某知名鞋业公司④资本“走出去”2003年至今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立生产基地,在意大利的时尚之都米兰设研发中心6.该公司①②阶段的主要发展目的是()A.开拓国际市场 B.建立品牌形象C.吸引国外资金 D.降低生产成本7.该公司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生产基地,可以()A.降低劳动成本 B.增强集聚效应C.便于产品销售 D.便于原料运输8.该公司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便于利用当地的()A.市场 B.资金C.原料 D.技术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课前预习1、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⑴农业是社会经济活动,是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或饲养,以获得所需产品的人类活动。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⑵气候: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它决定了农作物所获得的、、的多少。因此,发展农业生产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水源: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源。特别是缺水地区发展农业必须要解决灌溉水源。地形:(坡度和高度)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发展业。山地、丘陵适合发展业。土壤:不同的土壤适合生长不同的农作物。如南方丘陵地区适合种植茶树、杉树等。国家政策:鼓励或限制性的政策、税收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市场:市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交通:现代农业特别是商品农业必须要考虑交通因素。特别园艺业、乳畜业必须要布局在交通便捷的地方科学技术条件:素质、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品种改良、技术装备等.3、对农业影响因素的改造:对温度、水分、湿度因素的改造,如农业;对自然条件因素的改造,如在丘陵缓坡上修。4、案例分析:分析影响下列农业活动的主要自然条件①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②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③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④横断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随海拔高度而变化5、案例分析:简要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技术因素①杂交水稻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②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要少量农业工人③以色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生机勃勃6、案例分析:分析影响下列现象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①产自阿根廷折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②产自荷兰的鲜花,装扮着日本的高级酒店③上海郊区的乳牛场,饲养着来自丹麦的奶牛④产自我国华南的热带水果,大规模进入北方市场⑤1996年,我国北方苹果大量滞销,导致苹果销售价格大幅度下跌类型主要作物主要分布地区区位条件主要特点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亚洲季风区①气候以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势,适宜水田管理③人口,劳动力④人地,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⑤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有7000年历史)①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②单产,商品率③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和新疆的国营农场。①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②交通运输;③市场;④地人;⑤机械化程度;⑥农业科技先进①生产规模;②商品率;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7、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条件,发展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农业生产要按照规律和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宜则,宜则,宜则,宜则。类型案例主要分布地区品种区位条件主要特点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牛、羊①气候,草类茂盛,草质优良;②地人;③土地租金低廉;距海港近,促进了商品经营。①生产规模;②商品率;③专业化程度;乳畜业西欧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牛奶及其制品等①地形,气候温凉、潮湿,适宜多汁牧草生长;②城市化水平,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①商品率;②机械化程度;集约化程度;③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混合农业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主要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羊①土壤;气候温和,降水适中;②地人;③市场(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④机械化水平;⑤交通;⑥政府扶持。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以保持土地的肥力;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做到忙、闲错开,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可以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情况,农户及时调整种植与放牧的规模,保证稳定的收入。二、补充知识1、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小麦带小麦带玉米带乳畜带亚洲季风区水稻种植业示意图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和乳畜业示意图2、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乳畜业西欧国家农业生产结构变化示意图西欧国家农业生产结构变化示意图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示意图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示意图注: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农业是一种新颖的混合农业。3、根据图中信息,把图中字母填在左侧空格中,并说明理由:①奶牛场,理由:②小麦田,理由:③果场,理由:④园艺场,理由:[基础过关]1.农谚“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说明热量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之一,以下关于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A.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B.热量制约农作物的产量C.热量关系到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D.热量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2.《晏子春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劳动力 C.气候 D.市场3.下表所示为我国不同地区2010年粮食生产效率,表中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地区及其原因分别为()项目自然资源效率人力效率粮食/耕地(千克/公顷)粮食/劳动日(千克/天)全国平均437721.94西北省份283313.86西南省份397912.69东南省份566512.69东北和新疆490842.25A.东南省份精耕细作B.东北和新疆机械化水平高C.东南省份科技水平高D.东北和新疆劳动力廉价4.目前,西欧和日本是世界上主要的巧克力消费市场,生产巧克力的主要原料——可可的主产地由传统的拉丁美洲地区逐渐转移到东南亚和西非地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市场距离远近 B.技术水平高低C.国家政策差异 D.运输条件改变5.超级稻是利用杂交优势和野生水稻的增产基因培育的高产水稻。2011年9月18日,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项目获得成功,试验田的平均亩产达到926.6千克。该现象说明,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A.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B.国家的政策和措施C.市场需求 D.农业技术的进步自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温州的一些瓜农到海南岛承包土地,种植西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他们每年8月底到海南岛种西瓜,次年5月中旬返回温州。据此完成6~7题。6.温州瓜农选择在海南岛种植西瓜,是因为海南岛()A.西瓜品种优 B.种植成本低C.种植利润高 D.市场需求大7.温州瓜农每年5~8月离开海南岛,主要原因是此期间()A.温州正值农忙季节 B.海南岛不宜种植西瓜C.瓜地休耕以恢复肥力 D.海南岛西瓜竞争力弱8.我国宁夏某著名葡萄酒企业拥有集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研发、生态旅游、文化展示等为一体的六大酒庄。宁夏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打造西部“葡萄酒都”的战略目标,与山东相比,在宁夏兴建酒庄的明显优势条件是()A.水热充足,土壤肥沃B.地价便宜,交通便利C.培植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D.光照条件好,葡萄质量较优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课前预习1、工业区位是指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一般来说,、和是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2、运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厂的和,减少可以提高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3、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如厂、厂。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如厂、厂。4、土地是的资源,且是不可移动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因素是仅次于因素的工业区位因素。5、集聚是指由于靠近其他经济活动而使生产成本降低的外部经济因素。相关产业的集聚,一方面能够,降低,集中处理;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促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6、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还有:①自然资源:诸如资源、资源、资源、生物资源等。资源型工业直接受制于区域的资源状况。②自然条件:主要是指工业布局区域的、、、、植被状况,以及有无大的自然灾害。如大型工厂不宜布局在地形起伏大、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③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当地的水平、、、劳动力供给,以及投资环境与经济政策等。一般成衣加工业宜布局在劳动力丰富、工资水平较低的地区;高级时装的设计和加工宜布局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大城市;一些有优惠政策的工业区有利于降低成本,可以优先考虑。④生产技术因素:包括与工艺、素质与水平等。如一部分制造工业对技术工人的综合素质有比较高的要求;产业应当布局在大城市附近或科技水平比较高的地区。⑤市场因素:日益变化的需求,对于工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工业生产直接面向市场,工业企业靠近,有利于及时和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⑥环境生态因素:工业生产不仅输出工业产品,同时还会产生和。在工业布局的过程中,要努力减少工业生产对的破坏,严格控制工业区对居住区和其他城市功能区及生态环境的。⑦信息化与工业布局:如今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的重要力量,信息(如市场信息、科技开发信息、人才信息等)对企业作用十分重大。一些对信息要求高的企业,需及时了解信息,因此会选择科技发达、信息富集的区位。7、工业联系:工业生产系统主要由投入、活动和产出三部分组成。各工业部门之间往往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工业联系的三种主要方式:(1)生产过程的联系;(2)产品用途的联系;(3)生产基础条件的联系。8、工业转移和工业集聚:由于各地区的供给、素质、水平、需求、环境容量的不同,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工业布局相应地会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①世界制造业重心转移轨迹为:英德→德美→美日→东亚与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与地区→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等。②近半个世纪来,国家将一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国家。9、开发区和专业化产业区①我国的开发区在引进资金和技术、加强国际经贸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②我国出现了“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一乡一品”的现象,反映了产业区的特征。如珠江三角洲:东莞和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群;顺德、中山、珠海、南海的电气机械产业群;顺德伦教、龙江、乐从的家具簇群;佛山石湾区和南海南庄的陶瓷簇群等。10、工业与环境①质量是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污染的防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厂的成本和效率,因而成为工厂的区位因素之一。工业排放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对环境质量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工业布局必须考虑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②单位产量污染控制成本的费用国家比国家要高,比农村要高。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优势发展地区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丰富的地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接近产品的地区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供应充足的地区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工业拥有大量的地区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和发达的地区。二、补充知识1、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①(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关)、的数量(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有关)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②(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的素质、因素、环境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如钢铁工业的布局的变化:原料—交通—市场);③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2、工业区位选择①经济效益:②社会效益: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国防的需要;个人偏好的影响;工业惯性的影响;③环境效益: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要考虑风向、水源等。3、连线电子计算机厂市场炼铝厂原料制糖厂廉价劳动力服装厂技术啤酒厂动力4、环境与工业布局西南西南南西北东南西东北东北①风向玫瑰图:图中外点到中心的距离越大,表示风频越,其为当地主导风向,外点到中心的距离越小,表示风频越,其为当地最小风频。②水泥厂、火力发电厂、酿造厂等有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大风频的风向地带,或在最小风频的风向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的郊外。③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等有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该远离及河流游。④化工厂、炼油厂等既污染又污染的工厂,既要考虑,又要考虑;⑤发电厂、钢铁厂等既污染并有污染的工厂,既要考虑,又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⑥以上所有布局方式应强调必须对所有污染物进行处理,做到达标排放,以最大限度减少污染对城乡居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另外无污染工厂可设在城区;轻微污染工厂可设在郊区;严重污染工厂可设在远离城区的郊区。5、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等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并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②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滥砍乱伐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③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地盐碱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产品和土壤污染)6、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有利影响: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②不利影响: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7、工业布局思考题⑴.读所给城市平面图(右图),根据工业布局原理,各工业区的布局相对合理的是()A.①微电子工业②纺织工业③食品工业④化学工业B.①纺织工业②化学工业③食品工业④微电子工业C.①食品工业②化学工业③微电子工业④纺织工业D.①食品工业②纺织工业③化学工业④微电子工业⑵.读“广州某城镇规划示意图",图中a自来水厂、b火电厂、c印染厂、d电子仪表厂,布局比较合理的一组是()A.a和cB.b和dC.b和cD.a和d⑶.读右图,分析回答:Ⅰ.副业、渔业、果林业分别在甲、乙、丙三地何处发展较为合理,试述理由。甲地应发展业,理由:。乙地应发展业,理由:。丙地应发展业,理由:。Ⅱ.计划在①~⑥处,分别建化工厂、制碱厂、罐头加工厂、石油输出港、自来水厂、疗养院,应分别建在何处较为合理,试述理由。A化工厂应建在,理由:。B石油输出港应建在,理由:。C自来水厂应建在,理由:。D疗养院应建在,理由:。E罐头加工厂应建在,理由:。F制碱厂应建在,理由:。[基础过关]国外一公司打算在我国某地开办一生产企业,他们在①②③④四地进行了选址考察,制作了一幅“四地生产成本柱状图”。据图分析回答1~2题。1从生产成本考虑,该企业厂址应选择在()A.① B.② C.③ D.④2.该企业属于()A.市场指向型 B.动力指向型C.原料指向型 D.劳动力指向型下图为“某国家四地区一企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该企业从事()A.啤酒生产 B.汽车生产C.钢铁生产 D.电子产品生产4.该企业生产工厂分散在图中四个地区的主要原因是()A.接近劳动力廉价地区 B.接近能源基地C.接近原料产地 D.接近消费市场5.2012年我国东、西部地区打起了农民工的争夺战。上海的一些用工企业开着长途大巴奔赴安徽、江苏、河南、湖北等地,到家门口去接农民工,下面的漫画反映了“用工荒”现状。“用工荒”现象对下列哪一工业部门影响最大()A.飞机制造业 B.食品工业C.钢铁工业 D.纺织服装业读下图,回答6~7题。6.如果该城市工业布局合理,则主导风向最可能是()A.西北风 B.东北风C.东南风 D.西南风7.关于图中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类工业可能为食品工业②△类工业污染最大③▲类工业迁移有利于改善城市大气环境④▲类工业布局愈来愈受原料的制约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课前预习1、交通运输是指利用各种,使、沿着特定实现的过程。它是连接与、与、和的重要纽带。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已经十分先进,、、、和等种类齐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