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观测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生态环境观测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生态环境观测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生态环境观测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生态环境观测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录 TOC o 1-5 h z HYPERLINK l bookmark2 o Current Document 1 概述 11.1 项目名称、承建单位 11.2 建设单位概况 11.3 编制依据及范围 11.4 研究结论及建议 3 HYPERLINK l bookmark4 o Current Document 2 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62.1 项目提出的背景 6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9 HYPERLINK l bookmark6 o Current Document 3 项目区基本情况 11地理位置 11自然环境 11资源特点 153.4 旅游开发现状 163.5 资源环境保护现

2、状 173.6 管理体制 19 HYPERLINK l bookmark8 o Current Document 4 项目建设目标和原则 214.1 风景区性质和保护对象 214.2 生态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22主要任务 23建设目标 23 HYPERLINK l bookmark10 o Current Document 5 项目建设内容 25项目定位 25建设原则 25建设内容 265.4 主要监测仪器配备 35 HYPERLINK l bookmark12 o Current Document 6 建筑方案 386.1 建筑 386.2 结构 40 HYPERLINK l bookmar

3、k14 o Current Document 7 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方案 43总图设计 43公用工程 45 HYPERLINK l bookmark16 o Current Document 8 环境保护 558.1 环境质量现状 55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及排放标准 55建设项目的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568.4 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 578.5 环境管理和监测 598.6 环境影响评价 608.7 环境保护投资 60 HYPERLINK l bookmark18 o Current Document 9 节能、消防和安全 619.1 节能 61消防及安全 62 HYPERLINK l bookma

4、rk20 o Current Document 10 保障措施 6410.1 政策保证 6410.2 组织保证 6510.3 资金保证 6510.4 人才保证 6610.5 管理保证 66 HYPERLINK l bookmark22 o Current Document 11 组织与管理形式 6811.1 人员分工与职责 6811.2 工作班制及定员 6911.3 管理办法 6911.4 人员来源和培训 70 HYPERLINK l bookmark24 o Current Document 12 实施计划时间安排 7212.1 建设与实施方案编制 7212.2 仪器设备与野外用车添置/更新

5、 7212.3 观测站基础设施建设 7212.4 总体验收 7212.5 实施进度规划 72 HYPERLINK l bookmark26 o Current Document 13 工程招投标的方案 7413.1 概述 74工程项目勘察、设计的招投标管理 7413.3 工程项目施工的招投标管理 75主要招标项目 77 HYPERLINK l bookmark30 o Current Document 14投资估算及成本测算 8114.1 投资估算 8114.2 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 8214.3 成本测算 83 HYPERLINK l bookmark32 o Current Document

6、 15效益评价 8415.1 效益评估 8415.2 生态效益 8415.3 社会效益 8515.4 经济效益 8615.5 总体评价与展望 86 HYPERLINK l bookmark34 o Current Document 16结论与建议 8716.1 结论 8716.2 建议 88 1概述1.1项目名称、承建单位1.1.1项目名称、项目承办单位及负责人项目名称:生态环境观测站建设项目委托单位:*管委会园林局1.1.3项目工程性质*生态环境观测站为科研基础台站建设项目,属于社会公益性质项目。1.2建设单位概况1.2.1基本情况*管委会园林局是*管委会下属机构,主要负责资源保护的法规宣传

7、教育工 作;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工作;自然名胜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森林防火工 作;*森林病虫害防治与植物检疫工作;环境保护工作;林政管理工作;森林分 类经营工作;水土保持工作;组织绿化美化工作。1.3编制依据及范围1.3.1编制依据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关于 的 函财建函2011123号;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1606-2003);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LY/T1606-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年修订);(5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04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国家有关设计规范和规定;项目建议书和委托单位的要求;双方签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协议书”;*省*管委会园林局提供的资料。1.3.2指导思想和原则1.321指导思想*山将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统筹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坚持治理与保护并重,重点推进项目建设、实施综合治理、完善工作机制,充分 发挥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功能,保护好流域范围内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力争把*江流域上游打造成为 生态宜人、环境优美、人水和谐、经济繁荣的可持续发展区域。项目的建设以全面保护生物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为宗旨,以科技为先导, 采取有

9、效措施和先进手段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稳定森林生态系统,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建立并完善监测体系,合理、适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实 现*的可持续发展。遵循全面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方针,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采取保护监测和服务风景区项目,使风景区内森林、草甸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监测和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续发展。1.3.2.2 原则保护优先的原则:建设项目必须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保护 生物多样性,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期实施的原则:在工程项目安排上,应从保护 管理、科研、监测、开发利用、生态旅游等进行多方位的全面统筹规

10、划,突出以保护工程、科研监测为重点,并根据项目的重要度与资金状况, 科学有序地合理 安排,分期实施。坚持合理布局的原则:建设项目必须有利于保护与发展,短缺的建设项目和设施要完善,初具规模的要进一步提高,已有的项目不再重复建设,同时, 在空间配置上要科学合理定位。1.3.3建设内容及规模为了对*整体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景观监测以及 水、大气、土壤、辐射等环境因素的监测, 在本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结合风景区 的实际情况,在风景区内主要建设内容如下:监测大楼:包含观测站管理办公室、科研办公室、小型会议室、标本室、 实验室、实验用品及样品仓库、停车场宿舍和附属设施的建设部分。主观测场

11、建设:包括建设10个标准固定样地、气象和大气环境质量观测 场9个、地表径流场和量水堰各5个、便于实验数据采集的小道1.5km、隔离围 栏和30m观测铁塔1座。辅助观测场:设置5个辅助观测场,了解周边植被群落类型的具体情况。自动监测网络观测平台:*生态环境观测站自动监测网络观测平台是由前 端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监测系统和成果展示系统组成。1.3.4研究工作范围依据国家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范围和深度规定,对项目建设的选址和建设条件进行实地勘察,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建设规模和内容、工程规划方案、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消防安全、项目组织与实施进度安 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2、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 为项目建设的 决策提供可靠、准确的依据。1.4研究结论及建议1.4.1主要结论概述*生态环境观测站项目的实施,将更容易掌握风景区内各类资源、 各项活动 的动态信息,有效保护资源安全,提高对资源的管理效率。另外,加强对动物和 植被的监测,可以掌握目前风景区内动植物分布情况及生活习性,为今后开展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项目的实施也必将带动*科技的发展,使风景区逐步向现代化管理迈进。 经 过分析,本项目建设条件好,总体布局合理,综合效益突出,项目建设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142建议建议尽早开工建设,尽快投入使用,使本项目尽早发挥出效益。由于该项 目所需采购设备较多

13、,设备供货周期可能较长,建议尽快启动采购工作。表1.4-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一-主要建设内容1监测大楼万元1816.202总建筑面积3134 m2主观测场万元178.002.1标准固定样地万元40.0010个2.2气象观测场万元90.009个2.3地表径流场和量水堰万元40.005个2.4小道+围栏万元8.00总长1500米3辅助观测场万元38.005个4自动监测网络观测平台万元306.22-二二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2.1总图运输万元99.302.2给排水工程万元15.502.3电气及电信万元72.802.4环保万元20.002.5消防万元7.52.6采暖及通风万元23

14、.00三年操作日天360四项目占地面积亩4五项目定员人20六能源消耗6.1新鲜水3 m7555.56.2电万KWh4.986.3药剂批12.012000元/批6.4燃气等万元3.0七工程项目总投资万元2999.367.1建设投资万元2926.477.2流动资金万元7.747.3建设期利息万元65.15八成本和费用8.1年总成本费用万元557.868.2年经营成本万元155.962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2.1项目提出的背景2.1.1有关政策和文件本项目符合*省“十二五”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符合当前“保护 自然环境”与“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政策。因此,本项目属于国家鼓励类项 目,符合国家

15、政策。2.1.2项目建设背景(1)*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江发源于*省*山市休宁县六股尖,地跨皖浙两省,为钱塘江正源,是*省内第三大水系,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流域总面积11674 km2,经千岛湖(*江水库)、富春江、钱塘江在杭州湾入东海。*江干流长度242.3km,大小 支流54条。其中*省境内,境内面积6261km2,占流域总面积的53.6%; *山 市境内5545 km2。省界断面(街口)多年平均出境水量为 63.2亿m3,占千岛湖 年均入库水量的68%以上,为*江水电站发电、千岛湖景区旅游开发、杭州等地 区供水提供了保障,也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水环境容量。千岛湖

16、既是浙江省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也是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战略备用水 源;既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又承担着大型湿地所特有的调节小气候、降解污染、 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千岛湖及*江流域不仅是浙皖两省的重要生态屏 障,也关系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生态安全,*江的保护与治理,一直是两省肩头很沉的担子。位于上游的*山市等地,多年来为了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山市 舍弃40多个投资额达40多亿元的污染企业入驻,彻底关闭了造纸、印刷、 纤维 板、水泥等污染严重的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山市就生态治理投入资金达 50 亿元,森林覆盖率从1970年的30%上升到现在77.4%。*山市以牺牲自身发展 为代价,延缓了工业化、城镇化进

17、程。浙江对千岛湖的重视不言而喻。经过多年 的全面整治,目前千岛湖所在的淳安县城镇污水处理率已达80%左右,全县无一家造纸、农药、化肥、印染、制革、医药化工等重污染企业。但因为两省之间埋头各做各的,协调不畅,导致*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事倍功半。在此背景下, 2011年*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为中国跨省水域联合治理的探 索迈出了第一步。由国家财政向*省提供资金,*省加快*江上游水污染防治进 程,促进水质不断改善。同时建立水质检测补偿机制,根据奖优罚劣的渐进式补 偿机制,由环境保护部每年负责组织皖浙两省对跨界水质开展监测,明确以两省省界断面全年稳定达到考核的标准水质为基本标准。*提供水质优

18、于基本标准的,由浙江对*给予补偿;劣于基本标准的,由*对浙江给予补偿;达到基本标 准的,双方都不补偿。同时,明确补偿基金专项用于*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水污 染治理。跨省的*江流域作为全国首个生态补偿试点, 其试点实施方案由财政部、环 保部牵头制订,目前正在征求意见。该方案确定了“明确责任、各负其责,地方 为主、中央监管,监测为据、以补促治”三原则,由中央财政和*、浙江两省共同设立*江流域水环境补偿基金,其中 2011年基金额度暂按4亿元,中央财政 预算安排3亿元、浙江安排1亿元。*生态观测站是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 的重要基础设施,本项目的建设能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功能,保护好流域范围内

19、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力争把*江流域上游打造成为生态宜人、环境优 美、人水和谐、经济繁荣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因此,*生态环境观测站项目的建 设迫在眉睫。(2)生态与环境综合监测体系的建设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两大挑战,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科学家及公众的强烈关注,亦直接牵涉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等国际 公约的签订不仅反映了人类共同阻止全球环境变化、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决心, 亦使环境问题与国家外交密切相关, 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 着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急需开展生态与环境综合监测

20、 体系建设。在全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专项规划 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开展 生态、环境、资源和灾害的综合监测体系建设 (包括以遥感和地面观测站相结合 的生态与资源监测体系),为中央和各级政府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数据。*省环境保护“ 一五”规划和即将出台的*省环境保护“十二五” 规划中也均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建设生态环境遥测应用系统,建设省级生态环境 遥感解译应用技术网络系统,制定适应我省特点并满足国家要求的生态环境监测 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在典型地区建设若干不同特色的省级地面生态环境监测 站。*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06)年也提出要对全省范围内,包括各区域各 类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并在建立全省生态

21、环境动态监测系统中,采用现代化 的“3S”技术,结合各类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地面监测数据,建立全省及各地 区生态环境与资源变化的动态数据库。生态环境监测是一项涉及气象、水文、大气、土壤、植被等不同环境要素的 综合性应用基础学科,其基础数据(如温室气体、土壤化学、生态系统观测等数 据)的收集与整理,对合理评价区域的综合可持续发展水平、制定切实的经济政 策、维护国家环境外交和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野外台站的建设与运营是 获取区域生态环境基线数据最为重要和基础的方式,也是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环境科技创新的重要网络平台。拟建*观测站在国家生态系统分区中属“中亚

22、热带湿润地区”。位于我省皖 南山地丘陵生态区、*山一天目山山地森林生态亚区、*山一九华山自然与文化 遗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的中心地带。 该区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山地气 候特征,植被呈明显的垂直带谱状分布。森林覆盖率为84.7%,其中马尾松林(海 拔800米以下)和*山松林(海拔800-1800米之间)覆盖了风景区面积的 24%, 保存有同纬度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天然针叶林生态系统。植物种类繁多,物种资源 丰富,记录在案的植物物种有1807种,其中原生物种达1450种。国家二、三级 保护植物有银杏、香果树、*杉、金钱松、杜仲、鹅掌楸、连香树、*山梅、 南方铁杉、领春木、凹叶厚朴、*山木兰、天竺

23、桂、天女花、天目木姜子、*山花楸等。动物资源中,脊椎动物 300种,包括48种哺乳类、170种鸟类、38 种爬行类、20种两栖类和24种鱼类。建站地区在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森林群落的典型性、地带性、顶级性, 物种的丰富性、古老性、稀有性、濒危性和脆弱性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在我省乃至全国和全球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科学价值。同时,*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保护与开发的意义都很重大,对该地区开展水、土、气、植被等方面 的生态与环境综合监测,可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 策咨询。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的建设能保护*江上游生态环境,推进*江流域水污染防治 自然界中生态环境

24、与水资源之间以及各种环境因素本身之间是相互密切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森林覆盖率为84.7%,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植被对水资源的有利作用表现在:可以涵蓄水分,调节地表径流,控制土壤侵蚀, 保护水质,改善流域水环境。*山是钱塘江、长江两大水系分水岭,以剪刀峰一 桃花峰一线为界,其南侧水系流入*江,再入富春江、钱塘江,北侧包括了 * 山的大多数溪流,流入青弋江、 长江。因此项目建设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起推 进作用。学科发展的需要*内保存有比较完整的中亚热带天然针叶林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和生物群 落以及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代表性、自然性和典型性等特点;同时*森林生态与环境定位观

25、测站处于我国亚热带地区中部,是钱塘江和长江两大水 系分水岭,加上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条件,是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通过对其生态过程、机理以及演替规律的研究,可以揭示全球气候变化 的趋势以及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此外,通过长期定位观测,还可以对森林与土壤碳库、径流、生物多样性以及环境因子进行研究。该站的建 立不仅能提供环境与生物及其组成的各种系统的珍贵本底资料,也特别有利于长期定位观测研究,是开展生物学、生态学、地学以及环境学等学科科学研究的理 想基地和天然实验室,同时也是学生进行教学实习、 普及生物学知识的自然博物 馆和理想基地,有利于推动生态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数据和信息共享的需

26、要为满足大范围、大尺度联合监测与研究的要求,*生态与环境综合 观测研究站项目的建设可为国家层面上的生态定位研究网络提供数据和信息,为国家生态环境科学观测网络和广大用户提供资源环境生态数据存储、处理、交换、共享服务,还可为揭示国际生态学关注的全球变化、 人为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 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热点问题做出贡献,因此,有必要建立本生态与环境综合观测站。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长期性, 要求必须进行长期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与研究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充分利用我省

27、生态与环境综合定位观测研究站所提供的信息,发挥政府部门、科研技术人员、 专家的作用,通过多方位的生态环境综合观测与研究, 使我国生态环境研究网络 建设更加完善,将对21世纪我国的国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起到积极促进 作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需要随着工业的发展,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长,造成冰雪灾害、干旱洪涝等特 大异常自然灾害事件异常增多,发生频率增大,因此加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定位 与监测,全面系统地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大气环境、水、土壤和生态环境等进行 综合观测与研究。并通过信息共享,加强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对于提高监测、 预测水平,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策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8、生态环境背景观测研究的需要*山区域生态环境背景信息可以反映区域内部大气、水、土壤、植被以及天 然森林生态系统本底基线信息,我省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生态环境背景值调查与 研究的项目目前还很少,*山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站的建立,将有助于理解我省皖 南山区中亚热带的大气、水、土壤及生态环境等本底特征,对于研究旅游发展的 环境效应及其生态影响的驱动力,制定适合本区域的环境质量标准具有重要的意 义。(7 )世界遗产地保护的需要*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保存有比较完整的中亚热带天然针叶林生态系统,马尾松和*山松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因子。天然针叶林植被景观 是*山奇松景观的主体之一,也是作为世界遗产的标志性景观,

29、 同时也是其他多 种景观的孕育者。因此,对于*山松和其他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综合观测研 究,并加以保护和利用,意义重大而深远。3项目区基本情况3.1地理位置*位于*省南部*山市境内,地处*山区。景区规划面积160.6 km2,是* 山山脉的核心和精华部分。3.2自然环境3.2.1地形地貌*山群山起伏,为中低山丘陵地带,呈现巍然屹立且出类拔萃的花岗岩峰林 地貌。*山许多石景都是花岗岩历经千变万化的产物。受岩层断裂的形态、大小、 密集程度、地形高度和积雪积水条件影响,*山形成了 “前山雄伟,后山秀丽(以 剪刀峰一浮丘峰一桃花峰一线为界,以南称为*山的前山,以北称为*山的后山)”的不同景象,这主要

30、是因为前山断裂巨大而较稀,后山节理密集而多姿, 同时风化条件也有差异。*山地貌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三级较为明显的古剥蚀面,大致以海拔高度均在1800m以上的莲花峰、光明顶和天都峰为中心,向山地外缘呈梯状下降。可划分 为五种类型地貌:中山山顶平台地貌、中山石林地貌、冰川地貌、中山地貌、低 山丘陵沟谷地貌。3.2.2地质构造*山地区的地质构造,是数亿年间地壳内外营力持续作用的结果。在距今约2亿年前后的印支运动时期,构造变形表现为挤压纵弯,形成了一系列背向斜相 间的北东向挤压褶皱带,风景区北侧的太平花岗闪长岩体,就是后期沿着复式背 斜核部侵入形成的。在距今1亿多年前的燕山运动时期,构造变形表现伸剪切和

31、挤压缩短,发育了以断裂为主的断块运动,形成了一组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阶梯 状正断层,*山花岗岩体则是沿着早期形成的东西向剥离断层和本期的北东向断 层之交切部位侵入定位的。太平和*山两岩体形成后,多方位浅层次的脆性断裂 节理强烈发育,尤其是北西向断裂,规模大,切割深,具有地垒式组合特征,形 成了 *中高外低且等间距阶梯式下降的构造地貌框架。 新生代期间的喜马拉雅运 动,主要表现为地壳的强烈抬升,*山山脉亦相应快速上隆和剥离,并产生大规 模的脆性变形,从而奠定了 *山花岗岩体造型地貌景观的基础。*山在大地构造上属下扬子台坳的皖南凹陷褶断带西段,介于绩溪复背斜与 太平复向斜之间(江南古陆与南京凹隙的过

32、渡带上)。*山主体由花岗岩侵入体 构成,*山花岗岩体和狮子林花岗岩体为*山主体的组成部分,周围还分布有千 枚岩、石灰岩、砂岩等变质岩和沉积岩。323气象条件*山地处*省的南部山区,由于受海拔高度、地理位置和相应大气环流的共 同影响,*山的气候特征既有*北亚热带季风特点,又有山地气候垂直变化的特 色。钓桥景区同样也具有*山气候的典型特征。区内从海拔360 m的小岭脚到海 拔I860 m的光明顶,垂直高差1500 m,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山高谷深,气温偏 低,每年有三个月以上时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山上年平均气温仅7.8C,比山下大约要低10C左右;夏季最高气温为 27.6C,冬季最低气温为-2

33、2.7C, 比较接近夏凉冬温的海洋性气候特征,适宜开展全年性旅游活动,尤其是消夏避暑的胜地。同时,由于南北坡的日照时差、季节变化和山地体局部地形等多种因 素的影响,气温递减率亦各有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给山上山下不同景区 的旅游者带来了多样的感受。*内地形相对高差较大,山顶和山脚的海拔高程相差约1400m左右,因此,山上山下的四季划分亦颇有差异。在半山寺和山谷寺一线以下的各景区一年四季 较为分明。该线以上的各景区,一年中的春、夏、秋三季只有140天左右,其余皆属冬季。*山四季,自然景色各异,春翠、夏绿、秋金、冬银,在不同的季节 里,*山都给人们留下无穷美妙的感受,特别是每年的 5月至10月

34、,气候宜人, 是*山旅游的最佳季节。3.2.4 土壤植被*山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山地土壤主要类型有山地*壤、山地*棕壤和山 地草甸土。受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及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 水平和垂直地带性特征。从山脚至山顶,土壤水平分布属红壤向*棕壤过渡的* 红壤过渡地带区域,出现*红壤一红壤一暗*棕壤一山地草甸沼泽土(局部)一 山地草甸土(局部)一酸性棕壤的分布特征。* 土地覆盖以森林为主,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 为:海拔500600m以下为人工垦植栽培植被和次生自然林;海拔5001000m为常绿阔叶林;海拔9001250m为落叶一常绿阔叶混交林;海拔 12001

35、500m为 落叶阔叶林;海拔14501650m为山地矮林和山地灌丛;海拔 16001840m山顶 局部为山地草甸。此外,海拔800 m以上坦阔山脊和山顶坡地常嵌有较大面积* 山松纯林。3.2.5水系水文*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有分布山谷的溪、潭、湖、瀑,也有源出花 岗岩岩体深部的冷泉、温泉等构造裂隙水以及基岩裂隙水。受到区域内东南一西北和西南一东北两组断裂构造及岩体内多组断裂走向的差异性所控制,*山自中心部位向四周呈放射状地展布着众多的山涧沟谷,这些山谷深深下凹,深谷两侧多是陡壁或破碎的峰林,谷中漂砾遍布,谷宽壁陡,谷直底平。其中大谷36条,形成36源,汇入24溪,形成千沟万壑、峡谷幽深、

36、悬瀑飞落、谭池溢彩的华美 景观,倍添*山的魅力。*山地区的地表水系以光明顶、 莲花峰一带为中心,呈放射状展布,主要溪 流20余条,其长度一般为36 km,其中位于*山温泉前的逍遥溪是*山的主要 溪流之一,为常年河,但流量变化大,与降水关系密切,春夏季节降雨多则流量 大,秋冬季因降水少而流量小。*山是钱塘江、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以剪刀峰一桃花峰一线为界,其南 侧水系流入*江、再入富春江、钱塘江,北侧包括了 *山的大多数溪流,流入青 弋江、长江。地表水系以*山为分水岭,北侧水系注入长江,南侧注入钱塘江。 地下水沿容水断裂、节理、裂隙由高向低、由浅部向深部径流,在适宜的地段排 出地表,排泄方式有溢

37、水或储藏水形成具有医疗价值和饮用价值的矿泉水,地表水与地下水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循环系统。从*山的地质条件看,节理裂隙为花岗岩唯一的含水介质, 张性断裂和接触 带,当地形构造条件适宜时,可以形成脉状含水构造,大气降水为区内地下水的 重要补给来源。但因山势陡峭,岩石裸露,蓄水条件差,地下水比较贫乏。主要 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为冲洪积层、残坡积层孔隙水,为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 其富水性取决于降水情况。冲洪积层主要位于沟谷、坡脚处,含水贫乏。碳酸盐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寒武纪荷塘组至震旦纪兰田组的泥质、白云质灰岩等地层中,地 表可见有少量溶沟发育,岩石节理发育程度一般,贯通性较差,地下水

38、贫乏。基岩裂隙水花岗岩网状风化裂隙水:花岗岩具有一定厚度的风化层,一般在25m, 风化裂隙发育,富水性差,且明显受降雨影响,地下水沿节理向下径流补充深部 地下水或侧向溢流排出地表,如低缓的沟谷、坡麓等部位。基岩裂隙水:*山超单元中各单元的花岗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多为大型节理,为地下水的径流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地表浅部含水贫乏,深部含水丰富。本 区岩石节理发育一般,连通性较差,含水贫乏。构造裂隙水:本区主要为脉状断裂构造裂隙水,汤口断裂、汤岭关断裂 含水均较贫乏。温泉景区地表出露泉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中的深部承压温热水和构造裂隙。 温泉景区地表出露泉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中的深部承压温热水和构造裂隙水(汤

39、岭关断层含水带),单眼出水量约200 t/d。326社会经济状况2009年*山市实现生产总值270亿元,同比增长11.5%,超年计划1个百分 点;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达31.2亿元,增长21.4%,高于全省4.4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分别增长9.9%和 10.5%。全市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调整到 13.2: 41.1: 45.7。从目前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山市尚处于工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 GDP较低,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过高,城市化水平偏低;工业总量小,经济外向度弱;虽说 旅游经济

40、已成为支柱产业,但第三产业仍较脆弱,环境敏感度高;县域经济发展部平衡,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327交通民航:*山机场位于屯溪区隆阜,距市中心仅7公里,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 能起降波音737和MD90型等中型客机,配备有全套通讯系统和全天候指挥设备。铁路:皖赣线贯通*山市全境,可直达北京、上海、青岛、南京、合肥、景 德镇、南昌、厦门、鹰潭、福州等地。游客从*山南大门进出*山,在屯溪上下 火车最为方便快捷。从北面进出*山的游客,可先坐汽车到芜湖、南京等城市, 再改乘火车列达目的地。*山火车站位于屯溪区前园北路,车站前有车发往*山脚下(汤口)。公路:*山汽车交通便利,与上海、杭州、南京、合肥、九华山

41、、景德镇等 地均有国道相连。正在修建的徽杭高速公路,将于2004年正式通车,现在浙江段已经基本通车,使*山连接杭州的公路里程缩短到 4小时。合肥-铜陵-九华-* 山高速公路,*山-景德镇高速公路,环*山高速公路也已经完成立项,将形成 *山未来重要的交通纽带。3.3资源特点 3.3.1景观奇特*山是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岳型风景区,山势雄峻瑰奇,奇中见雄、奇中 藏幽、奇中怀秀、奇中有险。景区内有名可数的景点 800多处。千米以上的山峰 有77座,命名的有36大峰,36小峰。其中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三大主峰 都在1800 m以上,且各有特点:莲花峰瑰丽,光明顶高旷,天都峰险峻。奇松、 怪石、云海、

42、温泉、冬雪俗称*山“五绝”。奇松,“高可寻丈短尺许,寄生以石 不以土”,名松一百多棵,其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 32棵。怪石,有名可数的 有一百二十多处,它们巧夺天工,妙趣横生,尤其是与奇松相映成趣,分外瑰奇。“*山甲天下,松与石最奇”。云海,使山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只信茫茫云是 海,不信茫茫海是云”。温泉,属碳酸盐型,水质可浴可饮,水温长年保持在42C 左右。“五岳若与*山并,犹欠灵砂一温泉”。冬雪,是游人公认的一绝。*山每 到严冬,便“处处路通琉璃界,时时身在水晶官。3.3.2动植物资源丰富*山素有“ *植物宝库”之称,共有高等植物 222科1805种,其中原生植 物1450种。保护植物

43、有银杏、*杉、*山梅、猜实、*山木兰、*山花揪、 南方铁杉、银鹊树、连香树、厚朴、延龄草、八角莲、短尊*连等20余种,植被覆盖率达93%,森林覆盖率达84.7%。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共550种,属国家 I、II级重点保护动物30多种,主要有小灵猫、梅花鹿、短尾猴、白鹇等。3.3.3文化底蕴深厚*山景区地处文化历史悠久的古徽州,现有摩崖石刻200多处,古道、古桥、 古寺、古亭等古建筑近百处;历代歌颂*山的诗词歌赋2万多首(篇);以*山 为题材的书法、绘画、摄影作品难以计数。明末清初,渐江、石涛、梅清等人师 法自然,创立了 “*山画派”,历数百年而不衰。近年来拍摄并在世界很多国家 和地区播放的影视风

44、光片,出版的中外科普和游览丛书、导游图、画册、影集、 名信片,发行的*山系列邮票,刊发的各类论文,也构成了 *山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山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雁荡之巧石,峨 嵋之秀丽。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山,赞叹说:“登*山天下无山, 观止矣! ”,又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3.4旅游开发现状*的开发建设始于20世纪30年代,但至建国前仍只有简易的登山道和简陋 的接待房。1979年以来,尤其是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以来,*管委会先后投入巨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随着*山对外开放,游人猛增,接待服务设施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

45、出。从 80年代初起,为了解决交通和住宿的瓶颈制约,先后新辟了天都新道、白云新 道、丹霞蹬道、石笋杠瞪道,修建了云谷、太平和玉屏三条客运索道,完成了温 云路和温慈路路面改造,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系统,兴建了西 海、云谷寺、天海、玉屏楼、五里桥等防火水坝30多处,总库容达30万立方米。 建成了日处理能力7000吨净化水厂一座。建成了 35KV白鹅岭变电站和35KV 温泉变电站。同时,依据规划新建改建了接待宾馆和饭店。*山云谷、玉屏和太平三条索道的建成,形成了景区内游览的立体交通网络, 初步实现了 “山上游,山下住”的格局。对景区中的一些热点线路进行控制管理, 实行定时开放、定量游览

46、、定期封闭轮休,恢复自然生态。在利用老景区的同时, 景区内还先后开发了松谷、白云、西海大峡谷等新景区,以增加游览区域、引导 游人分流。风景区长期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发展方针, 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财政收入不断增长。2007年共接待游客203.59万人,首次突破200万人,实现经营收入11.56亿元, 2010年游客接待量更是达到253.4万人次。风景区内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 会事业不断进步。3.5资源环境保护现状3.5.1森林资源保护坚持护林防火成立护林防火领导指挥机构,编制了规章制度,组建了50名事业单位编制的专业防火队伍;配备

47、了交通、通讯、人工降雨高炮等防灭火设施和装备,游道 沿途设置防火蓄水池;利用多种形式,对游人进行防火宣传,从2003年10月起, 风景区全面实行室外禁烟管理制度;加强野外用火管理,实行野外用火审批制度; 划定外围防火保护带,实行联防共保。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积极实施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在*山景区周围建设一个宽4公里,长100 公里的非松林带,以彻底阻断松材线虫病自然传播的渠道。组建了病虫害监测网 络,每年春秋两次开展病虫害专项普查; 进山各主要路口均设立了森林植物检疫 检查站,制定严格的检疫检查制度。禁止乱砍滥伐成立了 *山森林公安分局和两个森林派出所, 设立护林点,常年聘请景区 周围乡村有威望

48、的老干部担任护林员。实行重点地区驻点值班制度,加强对景区 外围地带的巡护工作,有效防止了乱砍滥伐现象的发生。3.5.2古树名木保护每年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对景区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分布规律、土壤特征等进行抽查、调研,掌握其生长规律。建立古树名木技术保护微机档案,划 定保护范围,设立标志说明牌,实行分级挂牌管理,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54株古树名木实行责任制管护。对蹬道旁的名松古树,设立石质围栏或进行竹片围 护,防止游人刮刻。对生长衰弱的古树,采取复壮措施,恢复其生机。对迎客松 实行特级护理,确定专人全天候守护。3.5.3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开辟了野生短尾猴观赏景点,开展了对属于

49、我国特 有的II级保护动物一*山短尾猴的专业化、科学化保护与管理。3.5.4生态环境保护建成了山上、山下两座35KV输变电工程,景区实现从烧柴、烧煤、烧油、 烧气逐步过渡到目前以用电为主的燃料结构,大大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沿游道设置垃圾池600余个、建成2个垃圾处理场,垃圾日产日清,实现无害化处理率 100%。建成高标准旅游公厕4座。控制和减少资源占用及污染物排放,在山外 建成洗涤中心、净菜中心、垃圾处理站和生活基地,实行净菜上山,垃圾下山。积极实施餐饮业油烟净化工程。狠抓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山景区累计投入3750万元,对景区污水治理实行升级换代和污水治理系统提 升工程,污水处

50、理能力由“十五”的 5000吨/天增加到目前7650吨/天。从2004 年起,*山对全山所有污水处理设施实施统一管理,确保所有外排污水达标排放。 对疲劳景点实施35年圭寸闭轮休,促进植被生长,恢复生态环境。加强了环境监 测与管理,确保建设项目环评及“三同时”执行率达100%。积极开展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 18000职业安全卫生体系认证工作。3.5.5文化遗产保护*山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挖掘、整理、 修复。重点抢修的明代古刹慈光阁,对云谷寺灵锡泉古迹遗和松谷禅林古建筑实 施了抢救性修复;对200多处摩崖石刻涂漆刷新,在慈光阁景区建立了 *山著名

51、石刻碑廊。建成了 *山博物馆(*山游人中心),通过声像、图片、实物、标本 等形式,向游人无偿展示深厚的*山文化、珍贵的遗产资源及遗产保护管理状况, 对游客进行珍惜遗产、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3.6管理体制1988年12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设立地级 *山市的批复精神, 省政府决定:撤销*山管理局,*山管理局原内部机构、直属单位及人员编制划 归*管理委员会管理和领导,级别、待遇不变。*管理委员会在*山市人民政府 领导下工作。1989年4月,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条 例第四条规定:“*山市人民政府设立*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主任由市长兼任, 管委会在*山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主持

52、风景区的管理工作”。至此,以法律形 式明确了 *管理体制。*山管委会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市委书记任管委会党委第一书记,市 长任管委会主任,现确定一名市委副书记任管委会党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主持景区工作。根据省、市政府的授权,*山管委会行使相应的行政执法权和国有 资产经营权。同时,在资源保护、规划建设等方面接受建设部及省、市建设部门 的指导和监督。目前,*山管委会内设11个部门:纪委监察室、管委会办公室、 经济发展局、公安局、综合执法局、人武部、交通局、松谷管理处、政治处、园 林局、规划土地处。机关党委、工会、共青团按章程设置,由政治处管理。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推进,*山传统的企业经

53、营模式也发生了重大 变化。1989年2月,撤销旅游处,成立*省*山旅游总公司(后更名为“*山旅 游发展总公司” )。1995年12月,省体改委批复同意*山旅游发展总公司改制, 以总公司所属优良资产和优质企业筹建“ *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11月,股份公司成立,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1999年6月,由*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山旅游发展总公司)发起组建了“ *山旅游集团”。集团以 股份公司为主要骨干企业,同时也包括集团直属企业和管委会所属企业在内(至2003年底,集团拥有下属企业近41家,固定资产约17亿元)。管委会、旅游集 团、股份公司主要领导交叉任职。4项目建设目标和原则

54、4.1风景区性质和保护对象4.1.1风景区性质*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其生态资源保护是以保护中亚热带天然针叶 林生态系统及其生态(存)环境为主,全面保护马尾松、*山松和天然针叶林植被 景观,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的生物物种资源和自然环境,是集动植物物种与生态保护,水源涵养,科普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对外交流与合作,生态旅游, 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国家级风景区。由*山市人民政府设立*管理委员会,管委会在*山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主持风景区的管理工作。4.1.2保护对象我国同纬度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天然针叶林生态系统。国家三级以上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1种:国家重点保护的有香果树,

55、红楠,花榈木,红椿;省定保护木种有金钱松、银杏、三尖杉、*杉、*山梅、 猜实、*山木兰、天女花、樟树、*山花揪、南方铁杉、银鹊树、连香树、厚朴、 延龄草、八角莲、短尊*连等。国家二级以上保护的珍稀动物共有 36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云豹、金钱豹、黑麂、梅花鹿、白颈长尾雉、白鹳。其中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的兽类有*山短尾猴、*山猕猴、穿山甲、豺、黑熊、大灵猫、小灵猫、 獐、苏门羚。鸟类有鸳鸯、白鹇、勺鸡、鸢、赤腹鹰、雀鹰、普通狂、毛脚狂、 鸟雕、红隼。两栖类有娃娃鱼。珍禽类有棕噪鹛、红嘴相思鸟、夜鹰、三宝鸟、白胸翡翠、燕子、画眉、*腰柳莺、暗绿乡眼鸟。珍贵稀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动植物物种

56、及其生存繁殖地区;地质断裂带及丰富多样的地质地貌等自然景观;4.2生态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科技含量不高*点多面广线长,人员编制偏紧,且现有人员专业结构也不能满足自然保护 工作的需要,专业知识培训十分必要;有相当部分人员,尤其是科技人员需培训提高。科研仪器缺乏,甚至连基本的物理、生化分析都无法进行,影响了科研 工作的正常开展。此外,管理局局址偏僻,交通不便,管理、保护、科研信息闭 塞,而且气候条件恶劣,温度低,湿度大,雾日长,造成部分仪器设备难以正常 运行,标本霉变。因此,目前急需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开 展以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为主的国际、国内的技术合作与交流。保护经费严重不足,保护

57、设备落后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致使资源保护管理的技术手段还停在粗放的管理阶段, 缺乏现代化的预测预报系统,监测系统和指挥系统等先进管理手段, 交通运输设 备和通讯联络设备严重不足,不能满足保护工作的需要。缺乏完善的监测体系和数据管理体系景区生态环境状况的监测仍具有浓重的传统色彩,与国内外其他相关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先进的生态与环境野外监测水平相比较落 后,监测内容主要还是以森林面积、 蓄积消长等为主,其他环境因子也较少纳入 例行、定位、长期监测的范畴,虽然*两座高标准的大气自动监测站全面建设投 入使用,地表水环境也设置了四个例行监测断面(即九龙溪、桃花溪、凄溪河和 秧溪河)。但

58、就目前,景区整体生态环境监测内容涉及较少或调查过粗、过浅, 对*山松的健康状况和与松林生长和健康状况紧密相关的重要生态环境因子的 监测关注不够,不能满足生态与环境质量的中长期监测、预测与预警服务。目前,*内的监测与保护,仅限于对有害生物监测,其它如人员监控、森林资源或重点保护对象的野外定点监测都只停留在规划阶段。由于人力资源、监测设备的落后,不能全面地掌握保护区的资源发展动态。*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重点保护群落,然而,在保护区自开展森林旅游以来, 游客逐年增多,导致林内部分区域土壤板结,林下植被退化, 林内吸烟现象也偶 有发生,火险隐患加大。所以说,*目前对资源的监测能力还有待提高,监测工作有待

59、加强。但是,这些工作的开展,是基于风景区内监测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因此,本项目建设对风景区开展生态监测、保护工作是相当必要的。4.3主要任务应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进行区域生态与环境保护及监测方法的研究,在旅游发展的压力下,提出并实践相关的保护对策;利用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区域生态 系统稳定性维持机制,并进行生态系统优化管理的试验、示范研究。(1)监测和研究*中亚热带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沼泽生态系统的结 构、功能、动态;(2)综合监测与研究影响风景区环境质量的相关环境因子,摸清景区环境 本底基线,明确旅游发展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3)监测和研究风景区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安全,并进行生态恢复的试验

60、与示范;(4)监测和研究风景区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探索中亚热带生物多 样性保育技术,并对关键珍稀濒危物种开展保育试验和示范;(5)以*生态环境观测站为研究平台,培养人才,开展合作与交流并向公 众普及综合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4.4建设目标(1)总目标以旅游发展对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主要科技支撑方向,以点带 面、分类选点、布局合理为原则,逐渐建设形成典型性和代表性地区的生态环境 综合观测站,使之成为全省环境科研院所、高校项目合作、人才培养、资源共享 的平台基地,整合提升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为 *省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引领性科 技支撑。根据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站建设目标和原则,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