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中枢神经系统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脊髓圆锥2.终丝3.马尾4.颈膨大5.腰骶膨大6.脊髓固有束7.白质前连合8.Renshaw细胞9.薄束10.楔束11.后索12.牵张反射13.屈曲反射14.菱形窝15.顶盖16.锥体交叉17.面神经丘18.内侧丘系交叉19.斜方体20.内侧丘系21.三叉丘系22.脊髓丘系23.外侧丘系24.三叉神经脊束25.内侧纵束26.黑质27.顶盖前区28.蓝斑29.后穿质30.中央被盖束31.下橄榄核32.脑干网状结构33.中缝核34.前庭小脑35.脑桥小脑三角36.小脑核37.小脑扁桃体38.苔藓纤维39.攀缘纤维40.内髓板41.穹窿42.后屈束43.未定带44.Broca区45.Wernicke区46.书写中枢47.听区48.基底核49.纹状体50.胼胝体51.内囊52.丘脑中央辐射53.边缘系统54.边缘叶55.海马结构56.上运动神经元57.下运动神经元58.核上瘫59.核下瘫60.锥体外系61.脉络丛62.硬膜外隙(腔)63.蛛网膜下隙(腔)64.终池65.齿状韧带66.海绵窦67.蛛网膜粒68.大脑动脉环二、选择题A型题1.成人脊髓下端平齐
A.第1腰椎上缘
B.第1腰椎下缘
C.第2腰椎下缘
D.第3腰椎下缘
E.第1骶椎下缘2.关于脊髓的正确描述A.成人脊髓从枕骨大孔延伸至第2腰椎下缘B.在脊髓的胸腰段都有侧角C.脊髓依脊神经的出入范围可分为31个节段D.脊髓背侧正中的深沟称后正中裂E.新生儿脊髓下端平齐第1腰椎下缘3.脊髓的终丝A.内含神经纤维B.全部被硬脊膜包裹C.附于骶骨的背面D.第2骶椎处穿出硬脊膜,止于其背面E.第2骶椎处被硬脊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背面4.马尾主要由A.腰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B.骶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C.腰、骶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D.骶、尾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E.腰、骶、尾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5.脊髓第6胸节平对A.第3胸椎B.第4胸椎C.第5胸椎D.第6胸椎E.第7胸椎6.第11~12胸椎受损伤,可累及的脊髓节段是A.下胸段B.全部腰段C.全部骶段D.全部腰骶段E.全部骶尾段7.脊柱何处损伤可伤及脊髓骶段
A.第11胸椎
B.第1腰椎
C.第3腰椎
D.第5腰椎
E.第1骶椎
8.关于脊髓内部结构的描述何者错误A.脊髓灰质在横切面上呈“H”型B.灰质位于脊髓中央,白质位于灰质的周围
C.脊髓各段的灰质都具有前角、后角和侧角
D.中间带位于前、后角之间
E.在中央管周围,为灰质连合9.脊髓的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A.中间内侧核B.中间外侧核C.骶中间外侧核D.胸核E.脊髓网状结构10.脊髓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A.胸腰部的脊髓侧角中B.全部骶节中的中间外侧核C.全部腰节中的中间外侧核D.腰2~4节中的中间外侧核E.骶2~4节中的中间外侧核11.脊髓前角细胞损伤,会造成其所支配的
A.对侧骨骼肌的肌张力减弱,腱反射消失
B.同侧骨骼肌的肌张力减弱,腱反射消失
C.对侧骨骼肌的肌张力加强,腱反射亢进
D.同侧骨骼肌的肌张力加强,腱反射亢进
E.以上都不对
12.楔束A.见于T4以下的脊髓后索外侧部B.主要传导下肢的深感觉和精细触觉C.上行至同侧楔束核内交换神经元D.上行至对侧楔束核内交换神经元E.一侧楔束损伤将出现对侧深感觉障碍13.薄束A.成自第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B.见于T4以上的脊髓后索外侧部C.主要传导对侧下肢的深感觉和精细触觉D.上行至同侧薄束核内交换神经元E.上行至对侧薄束核内交换神经元14.脊髓中薄束、楔束纤维在后索的定位排列关系由内向外是A.C、T、L、SB.S、L、T、CC.T、L、S、CD.L、S、C、TE.S、C、T、L15.一侧脊髓后索受损时
A.闭眼时能确定肢体的位置
B.闭眼时不能确定肢体的位置
C.受损对侧有痛觉障碍
D.辨别性触觉不受影响
E.闭眼时指鼻准确16.脊髓丘脑侧束A.起始细胞在脊神经节内B.是斜越白质前连合后的上行纤维C.位于脊髓小脑前束的外侧D.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E.行经下丘改称脊髓丘系17.脊髓中脊髓丘脑侧束的纤维的定位排列关系由背外向腹内是A.C、T、L、SB.S、L、T、CC.T、L、S、CD.L、S、C、TE.S、C、T、L18.脊髓小脑后束A.位于皮质脊髓侧束的内侧B.主要起自脊髓L2~S3的背核C.主要在同侧上行D.经小脑上脚止于小脑旧皮质E.协调下肢整体的运动和姿势19.脊髓小脑前束A.位于脊髓丘脑侧束的内侧B.主要起自脊髓L2~S3的脊髓边缘细胞C.主要在同侧上行D.经小脑下脚止于小脑旧皮质E.调节下肢个别肌肉的运动和姿势20.皮质脊髓侧束A.主要由不交叉的纤维组成B.位于脊髓小脑前束的内侧C.大部分纤维直接止于前角运动神经元D.主要控制前角细胞的内侧核E.支配四肢肌21.脊髓中皮质脊髓侧束的纤维的定位排列关系由外向内是A.C、T、L、SB.S、L、T、CC.T、L、S、CD.L、S、C、TE.S、C、T、L22.皮质脊髓前束A.主要由交叉的纤维组成B.在脊髓的前索内下达至骶髓C.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止于Ⅳ~Ⅸ层D.主要控制前角细胞的外侧核E.支配四肢肌23.红核脊髓束A.起始于同侧红核B.行于脊髓外侧索皮质脊髓侧束的后面C.止于Ⅴ~Ⅷ层的中间神经元D.主要调控伸肌的肌张力E.对肢体近端肌肉的运动起调控作用24.前庭脊髓束A.起始于对侧前庭外侧核B.在脊髓外侧索下行C.止于Ⅴ~Ⅷ层的中间神经元D.主要调控伸肌的肌张力E.对肢体远端肌肉的运动起调控作用25.顶盖脊髓束A.起始于同侧中脑的上丘B.在脊髓外侧索下行C.仅达颈髓D.止于Ⅴ~Ⅷ层的中间神经元E.主要调控躯干肌的活动26.网状脊髓束A.起始于脊髓的网状结构B.主要行于同侧的外侧索和前索C.止于Ⅴ~Ⅷ层的中间神经元D.主要调控远端肌的肌张力E.与视听的防御反射有关27.内侧纵束A.主要来自对侧的前庭神经核B.行于脊髓外侧索C.下达腰髓D.止于Ⅴ~Ⅷ层的中间神经元E.完成头、颈姿势的反射性调节28.脊髓骶节A.有楔束无薄束B.有薄束和楔束C.有皮质脊髓前束D.有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E.有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29.一侧脊髓侧索损伤,可导致损伤部位以下A.同侧痛、温觉全部丧失B.对侧随意运动丧失C.同侧随意运动及浅、深感觉丧失D.同侧腱反射消失,触觉和压觉丧失E.同侧随意运动丧失,对侧痛、温觉障碍30.若脊髓颈膨大节段的白质前连合损伤,病人会出现A.右侧躯干、下肢的痛温觉丧失B.左侧躯干、下肢的痛温觉丧失C.两侧躯干、下肢的痛温觉丧失D.两侧躯干、上肢的痛温觉丧失E.两侧上肢的痛温觉丧失31.延髓前正中裂两旁的隆起是A.橄榄体B.锥体C.薄束结节D.楔束结节E.小脑下脚32.延髓后正中沟两旁的隆起是A.橄榄体B.锥体C.薄束结节D.楔束结节E.小脑下脚33.在延髓前外侧沟出脑的脑神经是A.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B.展神经C.面神经、前庭蜗神经D.舌下神经E.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34.从橄榄后沟出入的脑神经从上至下是A.舌下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B.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C.副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D.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E.副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35.在桥延沟出入的脑神经从内向外是A.三叉神经、面神经、展神经B.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C.三叉神经、展神经、前庭蜗神经D.面神经、展神经、前庭蜗神经E.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36.惟一从脑干背面出入的脑神经是A.动眼神经B.滑车神经C.三叉神经D.副神经E.展神经37.位于面神经丘深方的核团是A.面神经核B.三叉神经运动核C.展神经核D.蜗神经核E.疑核38.位于听结节深方的结构是A.前庭神经核B.蜗神经腹侧核C.蜗神经背侧核D.蓝斑核E.脑桥核39.属特殊内脏运动柱的核团是A.动眼神经核B.滑车神经核C.展神经核D.面神经核E.舌下神经核40.属内脏感觉柱的核团是A.动眼神经副核B.三叉神经脊束核C.孤束核D.疑核E.前庭神经核41.脑神经特殊内脏运动核发出的纤维支配:A.舌肌、眼球外肌B.咀嚼肌、表情肌、咽喉肌C.颈肌D.心肌E.平滑肌42.位于延髓的核团是A.上橄榄核B.上泌诞核C.面神经核D.疑核E.展神经核43.舌下神经核A.管理舌的感觉与运动B.发出舌下神经由橄榄背侧出脑C.接受双侧皮质核束控制D.受损伤后,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E.受损伤后,舌肌不会萎缩44.患者右侧舌肌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其病变累及
A.左侧皮质核束
B.右侧皮质核束
C.左侧舌下神经核
D.右侧舌下神经核
E.左侧舌神经
45.疑核属于A.一般躯体感觉核B.一般内脏感觉核C.特殊内脏感觉核D.特殊内脏运动核E.躯体运动核46.疑核发出的纤维主要加入A.舌咽神经和舌下神经B.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C.舌咽神经和舌神经D.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E.副神经和舌下神经47.孤束核接受的神经纤维来自A.三叉神经、展神经和迷走神经B.面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C.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D.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E.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48.下泌涎核发出的纤维加入A.三叉神经B.面神经C.舌咽神经D.迷走神经E.舌下神经49.迷走神经背核属于A.一般躯体感觉核B.一般内脏运动核C.特殊内脏感觉核D.特殊内脏运动核E.躯体运动核50.位于脑桥内的核团是A.滑车神经核B.蜗神经核C.孤束核D.下泌涎核E.疑核51.上泌涎核发出的纤维加入A.三叉神经B.面神经C.舌咽神经D.迷走神经E.舌下神经52.关于脑桥核的描述何者错误A.位于脑桥基底部
B.是大脑和小脑之间的重要中继站
C.接受对侧大脑皮质来的纤维
D.发出纤维进入对侧新小脑
E.发出纤维组成对侧小脑中脚53.面神经核
A.位于面神经丘内B.管理面部感觉和运动C.发出面神经前行在脑桥基部的前面离脑D.支配舌下腺与腮腺E.受损后,笑时口角歪向健侧54.脑桥内与小脑有关的核团是A.三叉神经脑桥核B.脑桥核C.上橄榄核D.蜗神经核E.上泌涎核55.位于中脑的核团是
A.蓝斑
B.泌涎核
C.孤束核
D.齿状核
E.黑质
56.动眼神经副核发出纤维支配
A.舌下腺、颌下腺
B.腮腺
C.泪腺
D.胸腹腔脏器
E.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57.动眼神经副核属于A.一般躯体感觉核B.一般内脏运动核C.特殊内脏感觉核D.特殊内脏运动核E.躯体运动核58.视觉和位听觉属于A.一般躯体感觉B.特殊躯体感觉C.一般内脏感觉D.特殊内脏感觉E.以上都不是59.顶盖前区参与完成A.角膜反射B.调节反射C.对光反射D.听防御反射E.视防御反射60.视觉防御(定向)反射中枢在A.外侧膝状体B.顶盖前区C.中脑上丘D.中脑下丘E.距状沟两岸61.丘系交叉A.来自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纤维B.位于延髓的最下端C.交叉的纤维约占80%D.交叉后的纤维组成外侧丘系E.交叉后的纤维上行终于同侧丘脑62.锥体交叉
A.位于延髓
B.位于脑桥
C.位于延髓和脊髓交界处
D.位于中脑
E.位于脊髓颈段
63.锥体交叉A.位于延髓背侧下端B.交叉后的纤维行于脊髓前索C.为皮质核束的纤维交叉D.交叉后的纤维下行控制对侧前角细胞运动核E.交叉后的纤维管理同侧四肢肌的随意运动64.内侧丘系A.起自同侧薄束核和楔束核B.在延髓行经顶盖脊髓束腹侧C.在脑桥行经斜方体外侧D.终于丘脑腹后内侧核E.传导本体觉和粗触觉65.内侧丘系A.发自脊髓胸核B.发自薄束核和楔束核C.是交叉前的纤维D.终于同侧上丘核E.传导躯干四肢的温、痛觉66.脊髓丘系终止于
A.腹前核
B.外侧膝状体
C.内侧膝状体
D.腹后外侧核
E.腹后内侧核67.外侧丘系A.起于对侧的上橄榄核与蜗神经核B.传导对侧耳的听觉C.向上终于下丘D.向上终于上丘E.向上直接终于内侧膝状体68.三叉丘系A.起自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与三叉神经脑桥核B.起自对侧三叉神经脊束核与三叉神经脑桥核C.位于外侧丘系的外侧D.传导头面部的深感觉E.终止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69.小脑A.位于颅中窝B.上面与大脑枕叶直接相贴C.小脑扁桃体位于小脑蚓的后方D.绒球属于新小脑E.借上脚与中脑联系70.新小脑的传入纤维来自A.上橄榄核B.前庭神经核C.红核D.脑桥核E.下橄榄核71.与小脑皮质直接联系的核团是A.脊髓后角固有核B.背侧丘脑外侧核C.齿状核D.红核E.黑质72.属前庭小脑的是A.小脑前叶B.小脑后叶C.小脑蚓部D.小脑半球E.绒球小结叶73.属大脑小脑的是A.绒球小结叶B.小脑蚓部C.小脑前叶D.小脑体的外侧部E.小脑体的中间部74.位于小脑皮质第二层的细胞是A.星状细胞B.篮状细胞C.梨状细胞D.颗粒细胞E.高尔基细胞75.小脑皮质的传出神经元是A.星状细胞B.篮状细胞C.梨状细胞D.颗粒细胞E.高尔基细胞76.属于上丘脑的结构是A.上丘B.内侧膝状体C.松果体D.丘脑枕E.外侧膝状体77.底丘脑位于A.中脑中央灰质和背侧丘脑之间的过渡区B.中脑顶盖和背侧丘脑之间的过渡区C.中脑被盖和背侧丘脑之间的过渡区D.中脑顶盖和下丘脑之间的过渡区E.中脑背盖和下丘脑之间的过渡区78.与神经内分泌有关的核是A.乳头体核B.视上核C.下丘脑背内侧核D.下丘脑腹内侧核E.下丘脑前核79.背侧丘脑中,与躯体运动调节有关的特异性中继核是A.前核B.腹前核C.腹后核D.内侧膝状体E.外侧膝状体80.丘脑腹后内侧核接受的纤维束是A.内侧丘系B.外侧丘系C.三叉丘系D.脊髓丘系E.丘脑上辐射81.脊髓丘系终止于A.背内侧核B.腹前核C.腹外侧核D.腹后内侧核E.腹后外侧核82.顶枕沟与距状沟之间的脑回为A.舌回B.楔叶C.角回D.缘上回E.顶上小叶83.脑岛A.位于额叶的深面B.位于顶叶的深面C.位于颞叶的深面D.位于枕叶的深面E.以环状沟与额、顶、颞叶分界84.中央旁小叶A.位于中央旁沟与边缘支之间B.位于中央沟与边缘支之间C.位于扣带沟与边缘支之间D.位于扣带沟与胼胝体沟之间E.位于中央前沟与中央后沟之间85.大脑中央沟A.分隔额叶与颞叶B.分隔额叶与枕叶C.分隔额叶与顶叶D.分隔顶叶与颞叶E.分隔枕叶与颞叶86.新纹状体
A.是尾状核与豆状核的合称
B.通过外囊接受来自皮质的纤维
C.发出纤维止于旧纹状体
D.属边缘系统
E.病变称之震颤麻痹87.视觉中枢
A.位于顶叶的角回
B.位于颞上回后部
C.位于Broca氏区
D.位于颞横回
E.位于距状沟两岸88.胼胝体A.位于大脑外侧裂底B.属联络系C.属投射系D.构成侧脑室的底E.在脑正中矢状面上,可分为嘴、膝、干、压4个部分
89.属于海马结构的是A.海马、齿状回和下托B.海马旁回和海马C.海马旁回和钩D.海马旁回和齿状回E.海马旁回、钩和海马90.穹窿连合A.属连合系B.属联络系C.连接两侧嗅球D.连接两侧海马旁回E.连接两侧丘脑91.下列何部位损伤可出现双眼视野颞侧偏盲A.双侧视神经B.视交叉外侧部C.视交叉中央部D.双侧视束E.双侧视辐射92.右侧面神经核下瘫,表现为:A.左额纹消失B.左侧不能闭眼,口角向左偏斜C.左侧不能闭眼,口角向右偏斜D.右侧不能闭眼,口角向左偏斜E.右侧不能闭眼,口角向右偏斜93.内囊位于A.豆状核、尾状核和杏仁核之间B.豆状核、尾状核和屏状核之间C.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D.豆状核、尾状核和壳之间E.豆状核、尾状核和下丘脑之间94.左侧内囊膝部损伤可出现A.左侧肢体硬瘫B.右侧肢体硬瘫C.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舌肌不萎缩D.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舌肌萎缩E.口角偏向右侧95.右侧内囊出血可出现A.右侧肢体痉挛性瘫痪B.右侧肢体弛缓性瘫痪C.左侧肢体痉挛性瘫痪D.左侧肢体弛缓性瘫痪E.以上都不对96.左侧视束完全损伤,表现为A.左眼全盲B.左眼视野左侧偏盲C.右眼全盲D.双眼视野左侧偏盲E.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97.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在A.脊神经节B.脊髓后角固有核C.胸核D.下橄榄核E.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98.头面部痛温觉传导路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在A.脊神经节B.三叉神经节C.膝神经节D.耳神经节E.颈静脉神经节99.意识性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是A.后角固有核B.胸核C.脊髓边缘细胞D.薄束核与楔束核E.丘脑腹后外侧核100.意识性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路的交叉部位在A.脊髓B.延髓C.脑桥D.中脑E.背侧丘脑101.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是A.脊神经节B.胸核C.脊髓边缘细胞D.丘脑腹后外侧核E.以上都不是102.头面部痛温觉传导路第三级神经元的胞体在A.三叉神经脑桥核B.三叉神经脊束核C.背侧丘脑腹外侧核D.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E.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103.意识性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路的第三级神经元的胞体是A.薄束核与楔束核B.背侧丘脑腹内侧核C.背侧丘脑腹外侧核D.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E.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104.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的第三级神经元的胞体是A.背侧丘脑腹前核B.背侧丘脑腹内侧核C.背侧丘脑腹外侧核D.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E.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105.锥体束A.起始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B.分为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C.皮质核束控制双侧脑神经躯体运动核D.受损后腱反射消失,肌肉不萎缩E.下行纤维都在延髓下部交叉106.皮质核束A.只控制对侧动眼神经核B.只控制对侧滑车神经核C.只控制对侧展神经核D.控制双侧舌下神经核E.控制双侧疑核107.第1躯体运动区中,与下肢运动有关的代表区是A.中央前回的下1/3B.中央前回的中1/3C.中央前回的下2/3D.中央前回的上2/3E.中央前回的上1/3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108.视觉中枢位于A.中央旁小叶的后部B.顶上小叶C.角回D.缘上回E.距状沟两岸皮质109.视觉性语言中枢多位于A.两半球额中回的后部B.两半球额下回的后部C.左半球额下回的后部D.左半球颞上回的后部E.左半球的角回110.距状沟两岸的皮质接受A.背侧丘脑前核的纤维B.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的纤维C.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的纤维D.内侧膝状体的纤维E.外侧膝状体的纤维111.组成边缘叶的结构是A.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和海马结构B.海马、齿状回和下托C.扣带回、海马旁回和杏仁体D.扣带回、海马旁回和下丘脑E.海马结构、下丘脑和丘脑前核112.损伤一侧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可导致A.对侧肢体瘫痪,肌张力下降B.对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C.对侧肢体瘫痪,伴有感觉障碍D.同侧肢体瘫痪,肌张力下降E.同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113.属颈内动脉的分支是A.后交通动脉B.脑膜中动脉C.前交通动脉D.大脑后动脉E.小脑上动脉114.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的吻合支是A.前交通动脉B.后交通动脉C.脉络丛前动脉D.大脑中动脉E.大脑后动脉115.大脑后动脉A.起自椎动脉B.起自颈内动脉C.起自基底动脉D.分布于额叶、颞叶和枕叶E.中央支供应尾状核116.供应脊髓的动脉来自A.颈内动脉B.颈外动脉C.椎动脉D.大脑前动脉E.大脑后动脉117.供应枕叶的动脉来自A.大脑前动脉B.大脑中动脉C.大脑后动脉D.脉络丛前动脉E.后交通动脉118.供应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2/3的动脉来自A.大脑前动脉B.大脑中动脉C.大脑后动脉D.脉络丛前动脉E.后交通动脉119.小脑下后动脉起自A.颈内动脉B.椎动脉C.基底动脉D.大脑后动脉E.后交通动脉120.大脑半球深部静脉最后注入A.下矢状窦B.大脑上静脉C.大脑下静脉D.大脑大静脉E.海绵窦121.大脑大静脉注入A.上矢状窦B.下矢状窦C.直窦D.窦汇E.海绵窦122.直窦A.位于大脑镰的游离缘内B.位于小脑幕的附着处C.由大脑大静脉与下矢状窦汇合而成D.与大脑大静脉合成下矢状窦E.向后通入横窦123.各蛛网膜下池的位置A.小脑延髓池位于小脑与延髓腹侧面之间B.脚间池位于脚间窝内C.交叉池位于视交叉的后方D.桥池位于脑桥的背面E.环池位于脑岛的环状沟内124.脑脊液产生于A.脑组织B.硬脑膜C.蛛网膜D.软脑膜E.脑室脉络丛125.第四脑室的位置A.延髓、脑桥与中脑之间B.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C.延髓、小脑与中脑之间D.脑桥、中脑与小脑之间E.中脑、间脑与小脑之间126.第三脑室A.是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窄隙B.其后部以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C.向后下借后正中孔通第四脑室D.顶为终板E.底为底丘脑127.侧脑室A.中央部位于额叶内B.下角内有海马的隆起C.后角内有尾状核的尾部D.各部都具有脉络丛E.借室间孔与第四脑室相通B型题A.红核脊髓束B.前庭脊髓束C.顶盖脊髓束D.网状脊髓束E.内侧纵束1.完成视听防御反射的传导束是2.调控屈肌张力的传导束是3.调控伸肌张力的传导束是A.胸核B.薄束核C.脊神经节细胞D.中间外侧核E.骶中间外侧核4.薄束起于5.脊髓小脑后束起于6.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位于A.下肢深感觉B.上肢纹理感C.躯干触觉D.面部痛觉E.味觉7.脊髓丘脑前束传导8.脊髓小脑后束传导9.楔束传导A.一般躯体运动核B.特殊内脏运动核C.一般内脏运动核D.内脏感觉核E.特殊躯体感觉核10.三叉神经运动核属于11.前庭神经核属于12.迷走神经背核属于A.动眼神经B.面神经C.前庭蜗神经D.舌咽神经E.迷走神经13.缩瞳核发出纤维加入14.上涎核发出纤维加入15.下涎核发出纤维加入A.缩瞳核B.三叉神经运动核C.迷走神经背核D.舌下神经核E.面神经核16.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控制的是17.接受双侧皮质核束控制的是18.部分接受双侧,部分接受对侧皮质核束控制的是A.面神经丘深方B.脑桥小脑三角C.听结节D.内侧膝状体E.外侧膝状体19.展神经核在20.下丘臂连接21.前庭蜗神经和面神经根位于A.孤束核B.下泌涎核C.舌下神经核D.迷走神经背核E.三叉神经脊束核22.迷走神经躯体感觉的终核是23.舌咽神经副交感纤维的起始核是24.面神经内脏感觉的终核是A.上丘B.下丘C.中脑D.脑桥E.延髓25.角膜反射中枢在26.听反射中枢在27.心血管等生命中枢在A.内侧丘系的纤维B.外侧丘系的纤维C.三叉丘系的纤维D.脊髓丘系的纤维E.视束的纤维28.丘脑腹后内侧核接受29.外侧膝状体接受30.内侧膝状体接受A.背侧丘脑B.上丘脑C.后丘脑D.下丘脑E.底丘脑31.乳头体属于32.中间粘合属于33.缰连合属于A.颞横回B.缘上回C.角回D.距状沟两岸E.海马旁回沟34.视觉中枢位于35.听觉中枢位于36.嗅觉中枢位于A.额中回后部B.额下回后部C.颞横回D.角回E.颞上回后部37.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38.听感觉性语言中枢位于39.视感觉性语言中枢位于A.44、45区B.39区C.41、42区D.17区E.3、1、2区40.视感觉性语言中枢位于41.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42.第1躯体感觉中枢位于A.丧失说话能力B.不懂讲话意思C.不懂文字含义D.不能使用工具E.不能书写文字43.优势半球角回损伤44.优势半球颞上回年部损伤45.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损伤A.大脑前动脉B.大脑中动脉C.大脑后动脉D.小脑下后动脉E.基底动脉46.视觉皮质区的血供是47.听觉皮质区的血供是48.边缘叶的主要血供是A.联络纤维B.连合纤维C.投射纤维D.上行纤维E.下行纤维49.胼胝体属于50.内囊属于51.钩束属于A.患侧视野全盲B.患侧视野鼻侧偏盲C.双侧视野颞侧偏盲D.双侧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E.患侧视野中心盲52.视交叉部交叉纤维损伤导致53.大脑后动脉血栓导致54.内囊出血导致A.大脑皮质B.内囊C.中脑D.脑桥E.延髓55.单侧上肢痉挛性瘫痪,损伤部位可定位在56.偏瘫患者,损伤部位可定位在57.舌下神经交叉性瘫,损伤部位可定位在A.脊髓后索B.白质前连合C.半边脊髓D.延髓腹内侧E.延髓背外侧58.双上肢浅感觉障碍,损伤部位可定位在59.交叉性感觉障碍(一侧浅感觉障碍,一侧深感觉障碍),损伤部位可定位在60偏身浅感觉障碍,损伤部位可定位在X型题1.脊髓A.成人脊髓从枕骨大孔延伸至第1腰椎下缘B.在脊髓的胸段和上腰段有侧角C.脊髓依脊神经根丝的出入范围可分为31个节段D.脊髓背侧正中的深沟称后正中裂E.新生儿脊髓下端平齐第2腰椎2.脊髓内部结构A.脊髓灰质在横切面上呈“H”型B.灰质位于脊髓中央,白质位于灰质的周围
C.脊髓各段的灰质都具有前角、后角和侧角
D.中间带位于前、后角之间
E.在中央管周围,为灰质连合3.脊髓断面A.颈段后索内有薄束和楔束B.腰骶膨大处的后索内有楔束C.胸段灰质有侧角D.颈段后角基部外侧有网状结构E.中央管的前方是白质前连合4.脊髓半横断时出现
A.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感觉丧失
B.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硬瘫
C.同侧损伤平面以下本体感觉丧失
D.对侧损伤平面以下触觉丧失
E.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觉丧失
5.脊髓侧索内的纤维束有A.薄束B.楔束C.皮质脊髓侧束D.红核脊髓束E.脊髓小脑前束6.贯穿脊髓全长的纤维束有A.薄束B.楔束C.脊髓丘脑侧束D.脊髓小脑前束E.皮质脊髓前束7.损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A.肌张力增高B.肌张力丧失C.腱反射亢进D.腱反射消失E.病理反射阳性8.楔束A.见于T4以上的脊髓后索外侧部B.主要传导上肢的深感觉和精细触觉C.上行至同侧楔束核内交换神经元D.上行至对侧楔束核内交换神经元E.一侧损伤将出现同侧深感觉障碍9.薄束A.成自第5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B.见于脊髓后索的全长C.主要传导同侧下肢的深感觉和精细触觉D.上行至同侧薄束核内交换神经元E.上行至对侧薄束核内交换神经元10.脊髓丘脑侧束A.起始细胞在脊神经节内B.是斜越白质前连合后的上行纤维C.位于脊髓小脑前束的内侧D.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觉E.行经下丘改称脊髓丘系11.脊髓小脑后束A.位于皮质脊髓侧束的内侧B.主要起自脊髓T1~L3的背核C.主要在同侧上行D.经小脑下脚止于小脑旧皮质E.协调下肢整体的运动和姿势12.脊髓小脑前束A.位于脊髓丘脑侧束的外侧B.主要起自脊髓L2~S3的脊髓边缘细胞C.主要在同侧上行D.经小脑下脚止于小脑旧皮质E.调节下肢整体的运动和姿势13.皮质脊髓侧束A.由交叉的纤维组成B.位于脊髓小脑前束的内侧C.大部分纤维直接止于前角运动神经元D.主要控制同侧的前角细胞外侧核E.支配四肢肌14.皮质脊髓前束A.由不交叉的纤维组成B.在脊髓的前索内下达至骶髓C.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止于Ⅳ~Ⅸ层D.控制双侧的前角细胞内侧核E.支配四肢肌15.红核脊髓束A.起始于同侧红核B.行于脊髓外侧索皮质脊髓侧束前方C.止于Ⅴ~Ⅷ层的中间神经元D.主要调控屈肌的肌张力E.对肢体近端肌肉的运动起调控作用16.前庭脊髓束A.起始于同侧前庭外侧核B.在脊髓前索下行C.止于Ⅴ~Ⅷ层的中间神经元D.主要调控伸肌的肌张力E.对肢体远端肌肉的运动起调控作用17.顶盖脊髓束A.起始于对侧中脑的上丘B.在脊髓前索下行C.仅达颈髓D.止于Ⅴ~Ⅷ层的中间神经元E.主要调控躯干肌的活动18.网状脊髓束A.起始于脑干的网状结构B.主要行于同侧的外侧索和前索C.止于Ⅴ~Ⅷ层的中间神经元D.主要调控远端肌的肌张力E.与视听的防御反射有关19.内侧纵束A.主要来自前庭神经核群B.行于脊髓前索C.下达腰髓D.止于Ⅴ~Ⅷ层的中间神经元E.完成头、颈姿势的反射性调节20.从橄榄后沟出入的脑神经有A.舌下神经B.迷走神经C.副神经D.舌咽神经E.面神经21.在桥延沟出入的脑神经有A.三叉神经B.前庭蜗神经C.展神经D.面神经E.舌咽神经22.属特殊内脏运动柱的核团是A.三叉神经运动核B.面神经核C.展神经核D.疑核E.副神经核23.脑神经特殊内脏运动核发出的纤维支配:A.眼球外肌B.咀嚼肌C.表情肌D.咽喉肌E.平滑肌24.位于延髓的核团是A.上橄榄核B.上泌诞核C.下橄榄核D.疑核E.三叉神经脊束核25.舌下神经核A.管理舌的感觉与运动B.发出舌下神经由橄榄前沟出脑C.接受双侧皮质核束控制D.受损伤后,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E.受损伤后,舌肌萎缩26.疑核发出的纤维加入A.舌咽神经B.迷走神经C.副神经D.面神经E.舌下神经27.孤束核接受的神经纤维来自A.三叉神经B.面神经C.迷走神经D.舌咽神经E.舌下神经28.位于脑桥内的核团有A.上泌涎核B.上橄榄核C.下橄榄核D.下泌涎核E.孤束核29.脑桥核A.位于脑桥基底部
B.是大脑和小脑之间的重要中继站
C.接受对侧大脑皮质来的纤维
D.发出纤维进入对侧新小脑
E.发出纤维组成对侧小脑中脚30.位于中脑的核团是
A.红核B.黑质
C.齿状核
D.上泌涎核
E.上橄榄核
31.动眼神经副核发出纤维支配
A.泪腺
B.上睑提肌
C.瞳孔括约肌
D.瞳孔开大肌
E.睫状肌、
32.三叉神经脊束核接受的神经纤维来自A.三叉神经B.面神经C.舌咽神经D.迷走神经E.蜗神经33.内侧丘系A.起自同侧薄束核和楔束核B.在延髓行经顶盖脊髓束腹侧C.在脑桥行经斜方体内D.终于丘脑腹后外侧核E.传导本体觉和精细触觉34.外侧丘系A.起于双侧的上橄榄核与蜗神经核B.传导双耳的听觉C.向上终于下丘D.向上终于上丘E.向上直接终于内侧膝状体35.三叉丘系A.起自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与三叉神经脑桥核B.起自对侧三叉神经脊束核与三叉神经脑桥核C.位于内侧丘系的外侧D.传导头面部的浅、深感觉E.终止于丘脑的腹后内侧核36.小脑A.位于颅后窝B.背侧面与大脑枕叶隔以小脑幕C.小脑扁桃体位于小脑蚓的后方D.绒球位于小脑中脚的后外方E.借上脚与中脑联系37.与小脑皮质直接联系的核团是A.脊髓胸核B.背侧丘脑外侧核C.齿状核D.前庭神经核E.脑桥核38.位于小脑皮质第一层的细胞是A.星状细胞B.篮状细胞C.梨状细胞D.颗粒细胞E.高尔基细胞39.参与组成小脑下脚的纤维束是A.脊髓小脑后束B.脊髓小脑前束C.橄榄小脑束D.前庭小脑束E.前庭神经小脑束40.脊髓小脑传出纤维发自小脑内的A.顶核B.球状核C.栓状核D.齿状核E.尾状核41.属于上丘脑的结构是A.上丘B.内侧膝状体C.松果体D.丘脑髓纹E.外侧膝状体42.属于后丘脑的结构是A.丘脑枕B.内侧膝状体C.松果体D.丘脑髓纹E.外侧膝状体43.与神经内分泌有关的核是A.乳头体核B.视上核C.室旁核D.漏斗核E.下丘脑前核44.背侧丘脑中,与躯体运动调节有关的特异性中继核是A.前核B.腹前核C.腹外侧核D.腹后内侧核E.腹后外侧核45.下丘脑位于视上区的核团有A.视交叉上核B.视上核C.室旁核D.前核E.漏斗核46.下丘脑位于结节区的核团有A.室旁核B.前核C.漏斗核D.背内侧核E.腹内侧核47.新纹状体
A.是尾状核与豆状核的壳的合称
B.通过外囊接受来自皮质的纤维
C.发出纤维止于旧纹状体
D.属锥体外系
E.病变称之舞蹈病48.胼胝体A.位于大脑纵裂底B.属连合系纤维C.属投射系纤维D.连接两半球新皮质E.在脑正中矢状面上,可分为嘴、膝、干、压4个部分
49.属于海马结构的是A.海马B.海马旁回C.海马旁回钩D.齿状回E.下托50.穹窿连合A.属连合系B.属联络系C.连接两侧嗅球D.连接两侧海马E.连接两侧丘脑51.通过内囊后脚的纤维有
A.丘脑前辐射
B.丘脑上辐射
C.皮质核束
D.皮质脊髓束
E.视辐射
52.左面神经核下瘫,表现为:A.左额纹消失B.左侧不能闭眼,口角偏向左侧C.左侧不能闭眼,口角偏向右侧D.右侧不能闭眼,口角偏向右侧E.右侧不能闭眼,口角偏向左侧53.左侧内囊膝部损伤可出现A.左侧肢体硬瘫B.右侧肢体硬瘫C.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舌肌不萎缩D.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舌肌萎缩E.口角偏向左侧54.右侧内囊出血可出现A.双眼左侧视野偏盲B.双眼右侧视野偏盲C.左侧肢体痉挛性瘫痪D.左侧肢体弛缓性瘫痪E.左半身感觉障碍55.锥体束A.起始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B.分为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C.皮质核束控制双侧脑神经躯体运动核D.受损后腱反射亢进,肌肉不萎缩E.皮脊束纤维大部分在延髓下部交叉56.皮质脊髓束损伤时可导致A.痉挛性瘫痪B.肌肉不萎缩C.浅反射亢进D.腱反射亢进E.病理反射阳性57.皮质核束损伤时可出现A.对侧眼裂以下面肌瘫痪B.对侧咀嚼肌瘫痪C.对侧咽喉肌瘫痪D.对侧眼肌瘫痪E.对侧舌肌瘫痪58.组成边缘叶的结构有A.隔区B.扣带回C.海马旁回D.海马结构E.下丘脑59.属颈内动脉分支的是A.后交通动脉B.脑膜中动脉C.前交通动脉D.大脑前动脉E.大脑中动脉60.基底动脉的分支有A.小脑前下动脉B.小脑后下动脉C.脑桥动脉D.小脑上动脉E.大脑后动脉三、问答题1.脊髓的位置与外形。2.脊髓有哪2个膨大?各发出支配何处的神经?当一侧颈膨大处损伤会出现哪些运动障碍?3.简述下列传导束的起始、在脊髓内的位置及功能。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后束;薄束;楔束。4.当第11~12胸椎体粉碎性骨折时,可伤及脊髓哪些节段,该节段完全断裂时有何体征出现?5.因脊髓外伤所致脊髓半横断患者其主要体征是什么?并指出是损伤了什么结构所致?6.在脊髓颈膨大处的白质前连合受压迫,会出现何表现?为什么?7.右侧颈膨大处损伤,会出现哪些运动障碍?并解释其原因。8.脑神经核的机能成分及功能。9.脑干内4个丘系的名称、起始,位置及其功能:10.脑干内的非脑神经核位置及功能作用:11.三叉神经有哪些核团?功能如何?12.左侧脑桥小脑三角处的肿瘤可侵及哪些脑神经?产生何症状?13.左侧舌下神经三角处病变会产生哪些症状?14.左侧面神经丘处病变会产生哪些症状?为什么?15.面神经核上瘫与核下瘫各有哪些症状?为什么?16.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的起源、行程和功能。17.一侧皮质核束纤维损伤,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何,为什么?18.右侧橄榄中部腹侧部的损伤,试述可能伤及的结构和可能出现的症状。19.右侧脑桥下部基底的损伤,试述可能伤及的结构和可能出现的症状。20.右侧大脑脚底部受损,会出现哪些体征,并分析原因?21.试述交叉瘫的解剖学基础。22.试述屈曲反射的解剖学基础。23.试述脑干的Wallenberg综合症的解剖学基础。24.试述脑干的运动性交叉纤维。25.脑干网状结构的定义、主要核团及功能。26.小脑的分叶、功能区与种系发生的关系。27.简述小脑3个脚的主要纤维和小脑核。28.试述小脑皮质的神经元环路。29.试述前庭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30.新小脑的病变会出现哪些体症?并解释其原因?31.旧小脑的病变会出现哪些体症?并解释其原因?32.简述间脑的位置和分部。33.试述背侧丘脑的特异性中继核及纤维联系。34.背侧丘脑和后丘脑的特异性感觉中继核有哪些?分别接受什么纤维?35.试述下丘脑的主要核团与垂体的纤维联系及功能。36.试述第三脑室的位置与边界。37.根据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试述下列各机能区位于何处:第一躯体运动区;第一躯体感觉区;视区;听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38.大脑皮质第一躯体运动区的位置、功能和身体各部的定位投影特点。39.大脑皮质第一躯体感觉区的位置、功能和身体各部的定位投影特点。40.右侧大脑半球中央前回上1/3和中央旁小叶前部损伤后回出现什么症状?为什么?41.左侧颞上回后部(22区)损伤后会出现什么症状?为什么?42.左侧额下回后部(44、45区)损伤后会出现什么症状?为什么?43.右侧内囊后肢和膝部损伤后会出现什么症状?为什么?44.你如何理解大脑半球的功能不对称性?45.试述纹状体的构成、分部和功能。46.试述内囊的位置、分部及通过各部的主要纤维束。47.简述大脑髓质联合系、联络系各纤维束的名称及连接的脑区。48.简述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伤后(瘫痪)运动障碍特点?49.论述纹状体的组成、位置、纤维联系和动脉供应。50.试述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51.试述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52.试述头面部的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53.试述视觉传导通路。54.试述听觉传导通路。55.试述针刺右侧大腿前部皮肤,其产生痛觉如何传到大脑皮质?56.针刺左食指皮肤,试述其产生的痛觉如何传到大脑皮质?57.针刺眶下孔皮肤,试述其产生的痛觉如何传到大脑皮质?58.试述海马结构的组成、海马的分区和分层。59.根据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及传导通路知识分析“听新闻并记录”这一活动是如何完成的?60.试述脑室系统的组成与交通,各脑室的位置与边界。61.试述脑脊液的循环途径。62.试述边缘叶的组成。63.硬脑膜所形成的特殊结构有哪些?64.试述颈内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段和脑内分支。65.试述椎——基底动脉起源、走行及脑内分支。66.试述基底动脉环的组成、位置及意义。67.通过海绵窦的重要结构及临床意义。68.依据大脑皮质与新小脑的环路联系,分析小脑是如何调控运动的?69.试述锥体外系是如何调控运动的?70.根据视觉传导路分析,视神经、视交叉、视束损伤后的临床表现。71.一侧视神经或一侧动眼神经损伤后瞳孔对光反射有何改变?为什么?72.大脑中动脉栓塞后可导致哪些脑区的供血不足?并出现哪些功能障碍?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脊髓第3骶髓以下末端变细称脊髓圆锥。2.为脊髓圆锥向下续于无神经组织的细丝,在第2骶椎水平由硬脊膜包裹,止于尾骨的背面。3.椎管内第1腰椎以下,脊神经的腰、骶、尾部的前、后根在通过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围绕终丝在椎管内下行一段距离,称为马尾。4.是神经元胞体和纤维数量增加所致,相当于脊髓颈4~胸1节段,发出臂丛支配上肢。5.是神经元胞体和纤维数量增加所致,相当于脊髓腰2~骶3节段,发出腰骶丛支配下肢。6.紧贴脊髓灰质的周边,为联络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的短纤维。7.在灰质前连合的前方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是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二级越边纤维。8.为脊髓灰质前角内的中间神经元,其胞体接受前角α−运动神经元的侧支,轴突又与α−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对α−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9.位于脊髓后索内侧部,见于脊髓的全长,成自第5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传导胸5以下的躯干及下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10.位于脊髓后索外侧部,见于脊髓第4胸节以上,成自第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传导胸4以上的躯干及上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11.脊髓后正中沟与后外侧沟之间的白质称后索。12.为深反射,属单突触反射(2个神经元完成)。当骨骼肌被拉长时,通过反射性活动,被拉长的肌肉收缩。如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和肱二头肌反射等。13.是一种保护性的浅反射,属于多突触反射。如当肢体某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会迅速缩回肢体即属此种反射。屈曲反射路径至少要有3个神经元参加,即皮肤的信息经后根传入脊髓后角,再经中间神经元传递给前角α−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兴奋,引起骨骼肌收缩。如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14.为第四脑室底,成菱形,上半由脑桥背侧构成,下半由延髓背侧构成。15.中脑的背侧部,包括成对的上丘和下丘。16.在延髓下端的腹侧,锥体束的纤维大部分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17.第四脑室底髓纹以上的内侧隆起上有一圆形隆凸称面神经丘,内含展神经核。18.由薄束核与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在中央管腹侧的中线上左右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交叉。19.由蜗神经核发出的听觉传导路的二级纤维在脑桥基底与被盖交界处的交叉纤维围绕内侧丘系组成。20.由薄束核与楔束核发出的纤维经内侧丘系交叉后的上行纤维构成,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21.起自对侧三叉神经感觉核,传导对侧头面部的痛温触感觉。22.起自对侧后角细胞Ⅰ、Ⅳ层,经白质前连合交叉上行,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23.起自双侧的蜗神经核,传导双耳的听觉。24.由三叉神经感觉根的下行纤维汇聚而成,主要为传递头面部的痛温觉纤维。25.位于前索,前正中裂的两侧,皮质脊髓前束的背侧。大部分纤维来自前庭神经核。此束的主要作用是把眼球的运动和头颈部的运动协调起来。26.位于中脑的被盖与脚底之间。主要由多巴胺能神经元组成,其胞浆内含黑色素颗粒。端脑的新纹状体接受此部的投射。27.位于中脑水管周围灰质的背外侧,是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28.位于三叉神经中脑核的腹侧,第四脑室底与侧壁交界处的室底灰质的腹外侧区,它是一团密集含色素的细胞。属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29.中脑腹侧面,脚间窝窝底有血管出入处称后穿质。30.发自红核、中脑被盖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纤维,参与中央被盖束,其中红核橄榄纤维终止于下橄榄主核的背份;来自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以及邻近区域的终止于主核吻部和内侧副橄榄核。31.位于延髓上部,橄榄的深面,呈囊袋状,开口向内。由下橄榄主核和背内侧副橄榄核组成。参与修饰小脑对运动的控制,并参与小脑对运动的学习记忆和对反射的修饰。32.位于脑干灰、白质的交界区,由纵横交错的纤维和散在的神经元核团组成。33.脑干网状结构核群中,位于中缝及其邻近的区域的细胞核群称为中缝核。34.指绒球小结叶,与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密切联系。亦称古小脑。35.小脑中脚、延髓和小脑三者交界处称脑桥小脑三角,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位于角内。因此该部位的肿瘤能引起涉及这些脑神经和小脑的诸多症状。36.小脑髓质内埋藏的灰质核团,包括,齿状核、拴状核、球状核和顶核。37.在小脑蚓垂两旁靠近延髓的小脑半球突出部分。38.起源于前庭核、脊髓、延髓和脑桥的三叉小脑束、楔小脑束、网状小脑束等。末端形成玫瑰花结,与颗粒细胞和Golgi细胞发生突触联系。39.起源于下橄榄核系的下橄榄小脑束。它们是有髓神经纤维经过白质与颗粒细胞层后,脱去髓鞘分支形成攀缘纤维,攀缘向上分布于多个浦肯野细胞的树突上。40.背侧丘脑内的“Y”字形纤维板,将背侧丘脑灰质分隔为前核群、内侧核群与外侧核群3个部分。41.是由海马至下丘脑乳头体的弓形纤维束。42.又称缰核脚间束,缰三角内的缰核发出的纤维通过此束投射到中脑脚间核。43.为灰质带,位于底丘脑核的背内侧,是中脑网状结构头端的延续。44.为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左半球额下回后部。其主要功能是对语言的表述。45.为听感觉性语言中枢,位于左半球颞上回后部(22区)。其主要功能是对语言的理解。46.位于左半球额中回的后部,其主要功能是书写与绘画。47.位于颞叶的颞横回,一侧的听区接受两耳的听觉冲动。48.位于大脑半球的白质内,靠近脑底。由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与杏仁体组成。49.由尾状核、豆状核组成。分为旧纹状体(由豆状核的苍白球构成)和新纹状体(由尾状核与豆状核的壳构成)。50.位于大脑半球间裂底,由连接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51.位于尾状核、丘脑和豆状核之间,是由投射纤维构成的白质板。52.丘脑腹后核投射到中央后回的纤维。53.边缘系统是由边缘叶加上与它联系密切的皮质下结构组成,如杏仁体、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和中脑背盖的一些结构共同组成。其功能包括对内脏、躯体和内分泌的调节作用,而且参与情绪活动与记忆功能。54.位于胼胝体周围,包括:隔区(包括胼胝体下回和终板旁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等。55.由海马旁回卷入侧脑室下角形成,包括海马、齿状回和下托。56.胞体由位于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等构成,其轴突组成锥体束。57.胞体由位于脊髓的前角细胞和位于脑干的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及特殊内脏运动核组成,其轴突组成脊神经的躯体运动纤维和脑神经的特殊内脏运动纤维。58.对侧眼裂以下表情肌瘫,是硬瘫,损伤了皮质核束。59.同侧表情肌瘫,是软瘫,同时还伴有角膜干燥,同侧味觉障碍等症状,伤及的是面神经。60.是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主要结构有:大脑皮质、纹状体、小脑、丘脑、底丘脑核、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神经核和脑干网状结构等。61.脑室系统的脉络组织上的血管反复分支成丛,夹带着软膜和室管膜上皮突入室腔形成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部位。62.硬脊膜与椎管内的骨膜之间为硬膜外腔,腔内为负压,有脊神经通过。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63.脑和脊髓的蛛网膜与软脑膜、软脊膜之间的间隙称蛛网膜下隙。隙内充满脑脊液。64.蛛网膜下腔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平面扩大为终池。65.软脊膜在脊髓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锯齿状的齿状韧带,其末端附于硬脊膜。66.位于蝶鞍两侧,为硬脑膜两层间的不规则腔隙,呈海绵状,两侧借横支相连。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67.脑蛛网膜在上矢状窦的两侧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称蛛网膜粒。68.位于大脑底部,蝶鞍的上方,围绕视交叉、灰结节、脑垂体和乳头体等结构;由不成对的前交通动脉、成对的大脑前动脉的起始段、成对的颈内动脉末端、成对的后交通动脉和成对的大脑后动脉的起始段组成。二、选择题A型题1.B
2.C3.E4.E5.B6.B7.B8.C
9.B10.E11.B12.C13.D14.B15.B16.B17.B18.C19.B20.E21.B22.C23.C24.D25.C26.B27.E28.E29.E30.E31.B32.C33.D34.D35.E36.B37.C38.C39.D40.C41.B42.D43.D44.D45.D46.B47.C48.C49.B50.B51.B52.C53.E54.B55.E56.E57.B58.B59.C60.C61.E62.C63.E64.B65.B66.D67.C68.B69.E70.D71.C72.E73.D74.C75.C76.C77.C78.B79.B80.C81.E82.B83.E84.A85.C86.C
87.E
88.E89.A90.A91.C92.D93.C94.C95.C96.E97.E98.B99.D100.B101.E102.D103.E104.E105.B106.E107.E108.E109.E110.E111.A112.B113.A114.B115.C116.C117.C118.B119.B120.D121.C122.C123.B124.E125.B126.A127.BB型题1.C2.A3.B4.C5.A6.E7.C8.A9.B10.B11.E12.C13.A14.B15.D16.D17.B18.E19.A20.D21.B22.E23.B24.A25.D26.B27.E28.C29.E30.B31.D32.A33.B34.D35.A36.E37.B38.E39.D40.B41.A42.E43.C44.B45.E46.C47.B48.A49.B50.C51.A52.C53.D54.D55.A56.B57.E58.B59.C60.EX型题1.ABC2.ABDE3.ACD4.BCE5.CDE6.ACD7.BD8.ABCE9.ABCD10.BCD11.BCD12.ABE13.ADE14.ACD15.BCD16.ABD17.ABC18.AB19.ABE20.BCD21.BCD22.ABDE23.BCD24.CDE25.BDE26.ABC27.BCD28.ABE29.ABDE30.AB31.CE32.ABCD33.BCDE34.ABC35.BCDE36.ABDE37.ACDE38.AB39.ACDE40.ABC41.CD42.BE43.BCD44.BC45.ABCD46.CDE47.ACDE
48.ABE49.ADE50.AD51.BDE52.AC53.CE54.ACE55.ABDE56.ABDE57.AE58.ABCD59.ADE60.ACDE三、问答题1.位置: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于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连,下端以脊髓圆锥终于第1腰椎下缘水平。外形:脊髓呈扁圆柱状,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颈膨大和腰膨大,下端变细称脊髓圆锥。脊髓表面有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等。2.颈膨大:颈5~胸1节,发出臂丛支配上肢。腰膨大:腰2~骶3节,发出腰骶丛支配下肢一侧颈膨大处损伤会出现同侧上肢软瘫和同侧下肢硬瘫3.脊髓丘脑束:起始:后角细胞Ⅰ、Ⅳ层位置:脊髓外侧索和前索功能: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痛温触觉脊髓小脑前束:起始:脊髓L2~S3脊髓边缘细胞(Ⅶ层外侧部)位置:外侧索周边的前部功能: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协调下肢的整体运动和姿势脊髓小脑后束:起始:脊髓C8~L3的背核(Ⅶ层)位置:外侧索周边的后部功能: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调节下肢个别肌肉的运动和姿势。薄束:起始:第5胸节以下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后根内侧部的粗纤维)位置:脊髓后索全长(T4以上内侧部)功能:传导同侧下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楔束:起始:第4胸节以上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后根内侧部的粗纤维)位置:T4以上脊髓后索外侧部功能:传导同侧上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4.伤及全部腰髓。体征:截瘫:双下肢硬瘫;双下肢所有感觉消失。5.损伤结构:薄束和楔束——同侧损伤截面以下深感觉障碍。脊髓丘脑束——对侧损伤截面两节以下痛温觉障碍。皮质脊髓侧束——同侧损伤截面以下肢体硬瘫。6.临床表现:双侧上肢浅感觉障碍。原因:颈膨大处是发出臂丛神经的部位,损伤了双侧组成脊髓丘脑束的越边纤维。7.右侧上肢软瘫:伤及颈膨大处的前角细胞。右侧下肢硬瘫:伤及皮质脊髓侧束。8.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支配眼肌滑车神经核——支配眼肌外展神经核——支配眼肌舌下神经核——支配舌肌特殊内脏运动核:三叉神经运动核——支配咀嚼肌面神经核——支配表情肌疑核——支配咽喉肌副神经核——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一般内脏运动核:缩瞳核——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上泌涎核——泪腺、舌下腺、颌下腺下泌涎核——腮腺迷走神经运动背核——胸腹内脏内脏感觉核:孤束核——内脏感觉一般躯体感觉:三叉神经中脑核——本体感觉(头面部)三叉神经脑桥核——触觉(头面部)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觉(头面部)特殊躯体感觉:前庭神经核——平衡觉蜗神经核——听觉9.内侧丘系:起始:由薄束核与楔束核发出的纤维经内侧丘系交叉后的上行纤维构成。位置:延髓橄榄部位于中缝;脑桥位于背盖和基底交界处的斜方体内;中脑位于背盖和脚底的交界处。功能: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外侧丘系:起始:起自双侧的蜗神经核和上橄榄核。位置:位于三叉丘系的外侧。功能:传导双耳的听觉。脊髓丘系:起始:起自对侧后角细胞Ⅰ、Ⅳ层,经白质前连合交叉上行。位置:延髓位于橄榄的外侧,脑桥以上位于内侧丘系的外侧。功能: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三叉丘系:起始:起自对侧三叉神经感觉核。位置:脑桥以上位于脊髓丘系的外侧。功能:传导对侧头面部的痛温触感觉。10.薄束核与楔束核:延髓下部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的深面。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中继核。下橄榄核:延髓橄榄的深面。参与修饰小脑对运动的控制。楔束副核:延髓背外侧部,楔束核的背外方。将同侧躯干上部和上肢肌梭的本体觉及皮肤触压觉冲动向小脑传递。上橄榄核:脑桥中下部的被盖内。根据双耳传导声波的时间差和强度差,参与对音响的空间定位。脑桥核:脑桥基底部的纤维之间。传递大脑皮质运动信息至小脑的主要中继核。下丘核:中脑下丘深方。听觉通路的中继核;头和眼球转向声刺激的反射性调整。上丘核:中脑上丘深方。参与大脑皮质眼外肌运动中枢对眼球快速垂直和水平运动的控制。顶盖前核:中脑导水管灰质的背外侧。参与双眼的对光反射。红核:位于中脑上丘部背盖区,黑质的背内侧。参与对躯体运动的控制。黑质:位于中脑脚底与背盖之间。参与基底核调节随意运动。11.三叉神经运动核:支配咀嚼肌三叉神经中脑核:接受头面部的本体感觉冲动三叉神经脑桥核:接受头面部的触觉冲动三叉神经脊束核:接受头面部的痛温觉冲动12.可侵及的脑神经:左侧面神经、前庭蜗神经症状:左侧周围性面瘫;耳鸣、听力减退。13.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左侧舌肌萎缩。14.左侧周围性面瘫:伤及面神经根绕展神经核处。左眼内斜视:伤及展神经核。15.核上瘫:对侧眼裂以下表情肌瘫。损伤了皮质核束。核下瘫:同侧表情肌瘫,是软瘫,同时还伴有角膜干燥,同侧味觉障碍等症状。伤及的是面神经核或面神经。16.皮质脊髓束:起于中央前回上2/3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第Ⅴ层的大型锥体细胞;经内囊后肢——中脑脚底——脑桥基底——延髓锥体。大部分纤维经锥体交叉,构成皮质脊髓侧束,控制同侧颈腰膨大处的前角细胞外侧核;少部分纤维不交叉形成皮质脊髓前束,控制双侧前角细胞内侧核。皮质核束:起于中央前回下1/3第Ⅴ层的大型锥体细胞;经内囊膝部——中脑脚底——脑桥基底。控制脑神经的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其中面神经核下半与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侧控制,其余核团接受双侧控制。17.临床表现:对侧眼裂以下表情肌瘫;对侧舌肌核上瘫舌肌不萎缩。原因:面神经核下半与舌下神经核接受对侧皮质核束控制18.可能伤及的结构:右侧锥体束、右侧舌下神经出脑根丝、右侧的内侧丘系可能出现的症状:左侧上、下肢硬瘫;右侧舌肌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左侧躯干四肢深感觉障碍。19.可能伤及的结构:右侧锥体束、右侧外展神经出脑根丝可能出现的症状:左侧上、下肢硬瘫;左侧舌肌核上瘫,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舌肌不萎缩;右侧眼球内斜视。20.可能伤及的结构:右侧锥体束、右侧动眼神经出脑根丝可能出现的症状:左侧上、下肢硬瘫;左侧舌肌核上瘫,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舌肌不萎缩;左侧眼裂以下表情肌瘫;右侧眼球外斜视。21.交叉瘫为脑干腹内侧损伤后的典型临床表现,由于伤及了运动传导路的锥体束和相应部位出脑的脑神经根而表现出的对侧上、下肢的硬瘫和同侧眼肌或舌肌的软瘫。典型的病例有:舌下神经交叉性偏瘫;外展神经交叉性偏瘫和动眼神经交叉性偏瘫。22.屈曲反射: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属于多突触反射。如当肢体某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会迅速缩回肢体即属此种反射。屈曲反射路径至少要有三个神经元参加,即皮肤的信息经后根传入脊髓后角,再经中间神经元传递给前角α−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兴奋,引起骨骼肌收缩。23.为延髓外侧部损伤后的综合症,主要损伤结构及所致临床表现:①三叉神经脊束→同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②脊髓丘脑束→对侧上、下肢及躯干痛、温觉障碍;③疑核→同侧软腭及咽喉肌麻痹,吞咽困难,声音嘶哑;④下丘脑至胸髓节段中间外侧核的交感下行通路→同侧Horner综合征,包括:瞳孔缩小、上睑轻度下垂、面部皮肤潮红及汗腺分泌障碍;⑤小脑下脚→同侧上、下肢共济失调;⑥前庭神经核→眩晕、眼球震颤。24.皮质脊髓束在延髓锥体下端,约75%~90%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继续于对侧脊髓侧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侧束。小部分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脊髓前索下行,称皮质脊髓前束。25.定义:在延髓、脑桥和中脑的被盖区内,神经纤维纵横穿行相互交织网状纤维束,束间有各种大、小不等的细胞,这种灰、白质交织的结构,称网状结构。主要核团:向小脑投射的核群:外侧网状核、旁正中网状核和脑桥背盖网状核。中缝核群。内侧(中央)核群:延髓腹侧网状核、巨细胞网状核,脑桥尾侧、嘴侧网状核。外侧核群:小细胞网状核、楔形核、楔形下核、脑桥被盖核和臂旁核。功能:①上行网状激动系统:使大脑皮质保持适度的意识和清醒,对各种传入信息有良好的感知能力。②与躯体和内脏运动相关部分:在脑桥下部和延髓内存在吸气、呼气、加压、减压等呼吸和心血管运动中枢。③含不同神经递质的神经元群:如:5—羟色胺能神经元群、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群。26.分叶功能区与种系发生的关系绒球小结叶古小脑平衡觉前庭和前庭神经核前叶和后叶的中间区旧小脑肌张力的调节脊髓后叶的半球新小脑协调随意运动大脑皮质27.3个脚的主要纤维:上脚:传入纤维为脊髓小脑前束由齿状核发出的传出纤维中脚:起自脑桥核的传入纤维,终于新皮质下脚:传入纤维包括:脊髓小脑后束、前庭小脑束、橄榄小脑束等。传出纤维包括:起自顶核与间位核的纤维小脑核:顶核、球状核、栓状核和齿状核28.小脑皮质的神经元环路是由攀缘纤维、苔藓纤维、平行纤维传入到浦肯野细胞,再由浦肯野细胞的轴突传出到小脑核与前庭神经核。具体如下:起自下橄榄核的攀缘纤维沿浦肯野细胞的树突干终止,并传送强大的兴奋性影响。同时其侧支与Golgi细胞、蓝状细胞和星形细胞的树突形成突触联系(也是兴奋性的)。起源于前庭核、脊髓、延髓和脑桥的三叉小脑束、楔小脑束、网状小脑束等的苔藓纤维,末端形成玫瑰花结,终止于颗粒层中心部分,并兴奋颗粒细胞,使之沿其轴突即平行纤维发放冲动,它们又使有树突分布在分子层内的四种细胞兴奋,即浦肯野细胞、蓝状细胞、星形细胞和Golgi细胞。其中蓝状细胞、星形细胞和Golgi细胞为中间神经元,他们可反馈影响浦肯野细胞的活动。因此,苔藓纤维的输入可产生兴奋和抑制2种结果;而攀缘纤维的活动结果则是直接兴奋浦肯野细胞。浦肯野细胞的轴突传出到小脑核和前庭神经外侧核,对它们有抑制作用。29.纤维联系:前庭神经节、前庭神经核→发出的纤维经小脑下脚→前庭小脑→传出纤维经小脑下脚→前庭神经核→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脊髓γ运动神经元。功能:维持身体的平衡。30.临床表现:小脑性共济失调,即随意运动中肌肉收缩的力量、限度和各肌群间的协调运动出现混乱。原因:新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骨骼肌运动。31.临床表现:肌张力降低。原因:旧小脑的主要功能是调节骨骼肌的张力。32.位置:中脑的上方,左、右大脑半球之间。分部:背侧丘脑、上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33.腹前核、腹外侧核:主要接受齿状核、苍白球和黑质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至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的纤维,发出纤维至大脑皮质躯体感觉中枢头面部代区。腹后外侧核:接受脊髓丘系和内侧丘系的纤维,发出纤维至大脑皮质躯体感觉中枢躯干四肢代表区。34.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的纤维。腹后外侧核:接受脊髓丘系和内侧丘系的纤维。内侧膝状体:接受外侧丘系的纤维。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的纤维。35.视上核——视上垂体束——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室旁核——室旁垂体束——神经垂体(释放催产素)。漏斗核——结节漏斗束——垂体门静脉——腺垂体(释放神经内分泌物质控制腺垂体的内分泌功能)。36.位置:位于两侧间脑之间,呈矢状位的窄隙。边界:侧壁:为背侧丘脑和下丘脑;前界:为终板;顶:为第三脑室脉络组织;底界:为乳头体、灰结节、漏斗和视交叉;后方通中脑水管。37.第1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第1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后部视区:距状沟两岸皮质听区:颞横回运动性语言中枢:左半球额下回后部听觉性语言中枢:左半球颞上回后部视觉性语言中枢:左半球角回书写中枢:左半球额中回后部38.位置: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功能:支配全身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定位投影特点:倒置的人体投影,但头部是正位。左、右交叉支配。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性。39.位置: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后部。功能:管理全身痛、温、触、压觉以及位置觉和运动觉等躯体感觉。定位投影特点:倒置的人体投影,但头部是正位。左、右交叉管理。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而取决于感觉的灵敏程度。40.左侧下肢硬瘫,因中央前回上1/3和中央旁小叶前部为管理对侧下肢的躯体运动中枢。41.失听症,因左侧颞上回后部(22区)为听感觉性语言中枢。42.运动性失语症。因左侧额下回后部为运动性语言中枢。43.三偏症,左侧偏瘫、左侧偏身感觉障碍、双眼左侧偏盲。因伤及了行于内囊膝部和后肢的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和视辐射所至。44.大脑两半球存在功能不对称性:左半球与语言、计算、逻辑推理等密切相关。右半球则与空间定位、面貌识别和音乐、美术欣赏等密切相关。45.纹状体的构成:尾状核与豆状核分部:新纹状体——尾状核与豆状核的壳旧纹状体——豆状核的苍白球功能:锥体外系协调随意运动46.内囊的位置:位于尾状核、丘脑和豆状核之间内囊的分部:前肢、膝部、后肢各部通过的主要纤维:前肢:丘脑前辐射膝部:皮质核束后肢: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47.联合系:胼胝体——连接两半球新皮质的纤维。前连合——连接两侧嗅球和颞叶穹窿连合——连接两侧海马联络系:弓状纤维——联系相邻脑回上纵束——连接额、顶、枕和颞叶下纵束——连接枕叶和颞叶扣带——连接边缘叶钩束——连接额、颞叶48.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肉不萎缩,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肉萎缩,肌张力下降,浅、深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49.组成:尾状核与豆状核传统称为纹状体。豆状核被内、外两个髓板分割成三部分,外侧部最大称壳,内侧两部称苍白球。在种系发生上,苍白球在鱼类已存在,称旧纹状体;尾状核和壳出现在爬虫类和鸟类,称新纹状体。位置:尾状核是由前向后弯曲的圆柱体,分为头、体、尾三部分,位于丘脑背外侧,伸延于侧脑室前角、中央部和下角。豆状核位于岛叶深部,借内囊与内侧的尾状核和丘脑分开。纤维联系:大脑皮质躯体感觉运动区发出皮质纹状体纤维→新纹状体→纹状体苍白球纤维→苍白球→苍白球丘脑纤维→背侧丘脑的腹前核与腹外侧核→经内囊返回→大脑皮质的躯体运动区。动脉供应:大脑前动脉供应尾状核、豆状核的前部;脉络丛前动脉供应苍白球;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配合物化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大学《嵌入式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口腔科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建筑施工组织》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食品仪器分析原子吸收测定水中钙(标准曲线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漆画表现灰料新语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海洋大学《GIS气象应用与开发》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计量大学《生物信息学入门(双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央财经大学《工程建筑制图》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学德育工作的管理制度
-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复习课件
-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天天练题卡2
- 滑模施工计算书及相关图纸
- DB11T 2279-2024 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评估规范
- 《电力电缆试验》课件
- JJF 2122-2024 机动车测速仪现场测速标准装置校准规范
- 充电桩四方协议书范本
- 2024年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3年信息处理技术员教程
- 稽核管理培训
- 电梯曳引机生锈处理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