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阅读与“语用”的美丽邂逅》_第1页
张玲《阅读与“语用”的美丽邂逅》_第2页
张玲《阅读与“语用”的美丽邂逅》_第3页
张玲《阅读与“语用”的美丽邂逅》_第4页
张玲《阅读与“语用”的美丽邂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拓展阅读与“语用”的美丽邂逅——以拓展阅读促进语用的研究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求智校区张玲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科书的文本进行延伸和拓展性的阅读,对于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拓展阅读,比如,相关文本的补充,相似文本的比较,节选文本其他内容的介绍,相关信息的链接等,以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语文文字的运用能力。正如崔峦老师所言:“要把推进儿童阅读作为自己的分内职责。用教科书教阅读,有不小的改革空间,但毕竟是有限的,而推进儿童阅读发展空间是无限的。”关键词:拓展阅读、语用、实践、思考一、问题的提出拓展阅读指的是: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阅读与整理,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我们可以从节选课文拓展到读整篇文章或者整篇作品;从课文扩展到与课文内容相似或写法相近的其他文章;从课文扩展到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从课文中所写的某个人物、某种景物、某个事件、某种细节、某种写法甚至是某句话、某个字也可以拓展到阅读相关作品。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精彩的课都精心安排了拓展阅读。比如,我们熟知的王崧舟老师,他的许多课都有恰到好处的拓展阅读,《长相思》一课拓展阅读了纳兰性德在出征途中写的另一首词《菩萨蛮》,寓情于理,情理交融,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他的课那么富有诗意。再如我们熟悉的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拓展阅读了《破阵子》、《水调歌头》,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词牌的特点,又使学生结合辛弃疾的生平更好地体会了词的情感,从她的课中我们看到了深厚的语言功夫、精湛的挖掘教材、拓展教材的能力。关于语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实验版比较,有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对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定位中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正如歌德所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我们只有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大力改进字词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等,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语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恰到好处的拓展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其独特的意义及作用:(一)拓展阅读的意义。适当的拓展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对汉语信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能力。开展拓展阅读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信息时代的要求。1.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反复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视实践,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所以新课标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提出要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正如鲁迅所说:学好语文没有什么技巧,四个字——多读多写。我们可以发现,新课标以“语文素养”作为核心概念,强调在学习语文的各个环节中,读书的重要位置,提出“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的观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应该体现在为了学会在生活、学习、工作以及文学活动中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上。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体现在学习材料和表达交流话题的选择上,要选择最“有营养”(文质兼美)的作品和最值得学生“咀嚼”的话题,组织教学。所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阅读一篇篇课文的最终目的不是理解课文的内容,而是获取蕴含在课文阅读过程中的阅读的程序与策略,获得蕴含在课文内容另一面的表达的方法与方式。2.信息时代的要求。我们身处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样的时代,需要的是在短时间内从浩瀚的文字信息中获取核心资讯的能力、快速判断文字信息使用价值的能力、尽快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概括所需文字信息的关键词并为所需信息构造关键词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必须从小培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可以直接促进学生对汉语信息的熟悉、了解、掌握和运用。信息时代要求学生能够快速“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而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是建筑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对一篇文章的词句、手法、情感的理解、感悟程度,往往取决于他们的作品阅读的广度。作品读得多的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就强,速度也快,反之亦然。(二)拓展阅读的作用。1.拓展阅读可以作为精读和略读的补充。拓展阅读便于沟通课内、课外阅读,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立体化,综合化。可以将课内所学在课外加以运用,也可以通过课外的拓展巩固课内所得。2.拓展阅读可以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创意。拓展阅读通过拓宽学生阅读的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涌现创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而走出文本,运用文本。3.拓展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人生。活到老,学到老,当阅读成为习惯,当阅读成为享受,学生的阅读人生会更精彩。通过大量的拓展阅读,可以丰厚学生的语言积累,为语言文字的运用奠定基础。(三)拓展阅读与“语用”的关系。新的课程观念强调要改变过去封闭于课堂、封闭于教科书的做法,提倡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这个开放,既指思想观念上的开放,也指教学内容的适度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科书的文本进行延伸和拓展性的阅读,对于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拓展阅读,比如,相关文本的补充,相似文本的比较,节选文本其他内容的介绍,相关信息的链接等,以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语文文字的运用能力。正如崔峦老师所言:“要把推进儿童阅读作为自己的分内职责。用教科书教阅读,有不小的改革空间,但毕竟是有限的,而推进儿童阅读发展空间是无限的。”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提出困惑和问题。要让学生真读、真思、真议、真练,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正如尼采所说:“谁要学习飞翔,必须要学习站立、奔跑、跳跃和舞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要靠学生亲历亲为的语言实践不可。二、拓展阅读与语言文字运用的现状1.一些拓展阅读没有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列宁),讲的是把握事物发展的“度”。同样,我们的拓展阅读的度,该如何把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在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地解决智力任务;一种是最近发展区。在儿童自己所能达到的水平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有一段差距,为该儿童的可能发展区,即最近发展区。要达到最近发展区,必须先了解现在发展区,就是学生现有的经验与状态。没有这个基础,一切拓展都是空中楼阁。我们看到,有一些拓展阅读没有基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随意拓展,这样的拓展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比如在我们一些青年教师的磨课中,有时会看到一些任意拔高的拓展阅读,这些随意拓展出来的阅读材料反而是画蛇添足,使我们的课堂表面热闹,实际却丢了本质的东西,还不如扎扎实实地来点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拓展阅读的“度”的把握是一个难点。我们在进行拓展阅读时如何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与心理需求,确定开发的深度与广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值得我们去实践,去研究。2.一些拓展阅读没有基于文本的学习。“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只能是打水漂”(于漪语)有效的拓展应当来源于立足文本的深入研读,实施于超越文本的远见卓识,收效于回归文本的目标指向。然而我们看到的一些拓展阅读只追求表面的热闹,信马由缰,远离文本。拓展阅读的前提是认真钻研教科书,理解教科书的编排意图,正确理解文本,把握好教科书与教学内容的联系与区别,发展教材,挖掘资源,创造使用。要坚持以“本”为本,使拓展与链接促进对文本的学习,最大限度地实现“本”的增值。然而我们看到在一些课堂上的拓展阅读,显然缺乏这些先期的准备工作,脱离文本,这样的拓展就犹如水中花,镜中月,虽然好看,却是虚无缥缈的。曹文轩教授也指出:“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这实际上是语文忽视工具性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适度的拓展阅读,必须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时间控制的行为。真正意义上的拓展,应该强化教学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内容,更应该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是学生思维的一种扩张。有效的拓展阅读应该彰显语文元素,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如果拓展阅读的内容不能基于文本,盲目追求人文性,追求情感熏陶,那么拓展阅读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目前一些拓展阅读并没有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我们的许多孩子依然怕学习语文,写文章或说话用词不当、文气不顺、语句不通等。为了使拓展阅读更加有成效,我们需要去开展深入的研究,研究如何开展适当、适度的拓展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在情趣盎然的言语活动中,催生智慧,培养语感,建构知识。三、拓展阅读与“语用”的美丽邂逅“听说读写”都属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范畴,下面结合我在六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从这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在拓展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一)听,提高阅读水平的好方法。良好的倾听习惯,专注的倾听品质,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基本要求。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倾听带给学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纯粹的阅读文字。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比自己看得懂的语言要丰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文本内容,以听的形式进行恰当的拓展阅读,也不失为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好方法。1.以激发兴趣为目标的听。六下第四单元是“外国名篇名著”单元,本组课文包括两篇外国短篇小说,两部外国长篇小说。其中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都只介绍了梗概和一个精彩片段。其实编者的目的,只是以教材为例子,带领学生走近外国名著,激发他们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我在教学这两篇课文前,调查了已经阅读过原著的同学有哪些,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找出作品中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课堂上讲给其他同学听,讲得好的评为“阅读小明星”。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认真地进行了准备:有的准备了PPT,有的把原著带到了课堂,有的还采取了表演的形式。课堂上,同学们有的围绕《鲁滨孙漂流记》,交流了鲁滨孙遇险岛上的经过,建房定居的过程,养牧种植、救“星期五”的经历;有的围绕《汤姆·索亚历险记》交流了汤姆·索亚和哈克半夜到墓地试胆量的经过,到岛上当“海盗”的经过,到鬼屋寻宝的经过等。其他同学听得特别认真,听后,他们更加关注人物的命运,不仅在课内认真听,课间积极交流,而且在课外能主动拓展阅读原著,写好阅读感悟。2.以积累语言为目标的听。六下第一课《文言文两则》,第一则《学弈》出自《孟子·告子》,这篇文言文的内容比较浅显,强调了“学习、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在学完全文后,我告诉同学们孟子的许多名言至今都能给人以启示,我请同学们配乐欣赏了孟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优雅的乐曲声中,认真倾听的孩子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读起来。我又顺势给他们补充讲解了这些句子的含义,下课时,很多孩子已经能够背诵这些拓展的孟子名言。第二则《两小儿辩日》一方面表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大圣人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本学期的必读书目《论语》,我拓展出示了孔子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读给同学们听,同学们自觉跟读,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名言,也升华了对文本的理解。3.以巩固知识为目标的听。六下第二组课文是介绍民风民俗的课文,每篇课文的作者均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来介绍。比如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了说明。为了巩固并让学生习得这些不同的说明方法,在学完全文之后,我拓展设计了一个听的练习。我给同学们朗读了《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中的一个片段:“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以及《话说琥珀》中的一个片段:“有一颗琥珀,仅有2.8厘米宽,里面含有62只昆虫,分属6目14科,堪称‘琥珀昆虫园’”。让同学们分别说出这两段文字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以及它们的作用。同学们在紧张的听、思考过程中,巩固了各种不同的说明方法。(二)说,对语言材料的一种使用。说,是对语言材料的一种使用。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运用,与人交流的能力体现在如何“说”上,也就是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说”有各种形式,比如常态的问答,比如口语交际,比如交流搜集的资料等。我们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语言使用是否准确、生动、鲜明、流畅、严谨、有条理等。我们可以结合文本的内容,开展拓展阅读,进行说的训练,比如,讲故事、介绍作者、介绍作品等。在说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说,突出重点说,对比原文说,说出理解,说出感悟。1.以“说”代“读”,促进理解。有些课文浅显易懂,不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讲读,可以结合对文本的理解,拓展阅读同类型文章,出示几个问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悟,促进理解。比如学习了六下第一单元的《桃花心木》之后,同学们习得了“借物喻人”这一种表达方法,懂得了课文是借桃花心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这时我拓展出示作者林清玄的另一篇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让同学们在自主浏览的基础上说一说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生很快就发现这篇文章也是运用的“借物喻人”的手法,借百合花的自强不息、无私奉献,来比喻人。说明白了,也就代表读懂了,不需要再一次又一次地读。再比如六下第一单元的《顶碗少年》这篇课文通过一次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说明了“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的道理。在学生感悟道理的基础上,我拓展出示了另一篇同类型的文章《“成”与“功”》,让学生迅速浏览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道理?用了几个事例来说明?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很快就明白了文章说明了“成功来自于艰苦的奋斗”这个道理,用了4个事例:王羲之和洗砚池的故事,滴水穿石的事例,李时珍遍尝百草写《本草纲目》的事情,司马迁忍辱著《史记》的故事。说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思考、表达的过程,一个人的说,会引发其他同学更多的思考,最终达到理解、感悟的目的。2.以“说”代“写”,说写结合。虽然说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很重要的形式是“写”,但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以“说”代“写”,说写结合,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六下第一单元第二课《匆匆》这篇课文,文笔优美,作者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抒发了自己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以及自己不甘虚度光阴,力求上进的人生态度。课文中可以仿写的点很多,比如:“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个排比句式可以设计小练笔:的时候,日子从;的时候,日子从;的时候,日子从。再比如:“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这个比喻句式可以设计小练笔:过去的日子如,被;如,被。在结尾我还设计了拓展阅读《明日歌》,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自己学习的感受。后来根据课堂实际教学节奏,我将后面两个写的环节调整为口头说一说,同样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时间流逝的匆匆,懂得了要珍惜时间。3.以“说”代“练”,减少负担。新课标关注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提倡多读多写多积累。确实,采用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简单可行的语言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但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切不可顾此失彼,要掌握好练习的质与量,适当的时候,我们可以以“说”代“练”,减少学生的负担。比如在教学六下第一单元关于“人生感悟”的课文后,我拓展阅读了选读课文《养花》,本来我设计了七道练习题:1.本文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原名(),代表作有《》、《》等。2.划去带点字不正确的读音。计较(jiǎojiào)大雨倾(qīnɡqīn)盆尽(jǐnjìn)管三年五载(zǎizài)好(hǎohào)种易活秉(bǐnbǐnɡ)烛夜游3.给带点字选择正确字义打“√”,再理解整个词。置之不理:A搁,放B布置C购置三年五载:A充满B年C又,且奇花异草:A惊奇B另外的C特别的秉烛夜游:A掌握B拿,持C承受大雨倾盆:A歪斜B倾向C倒出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珍贵()关切()照管()门道()改写句子:(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6.阅读课文,完成练习。(1)我爱花,所以()。我爱养的不是(),而是(),不仅因为(),还因为()。(2)《养花》一文中,作者通过哪几件事具体地写了自己养花的乐趣?请简要写下来。(3)“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在这句话中,“门道”的意思是指(),作者在养花中摸着的“门道”是指(),这句话体现了老舍()的思想感情。7.读写结合小练笔。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哪,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第二天,天气好转,又得把花儿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这使我们全家都感到骄傲。赶到昙花开放的时候,约几位朋友来看看,更有秉烛夜游的神气——昙花总在夜里放蕊。花儿分根了,一棵分为数棵,就赠给朋友们一些;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喜欢。请你选择其中一个片段,发挥合理的想象,用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环境等描写方法,也可用上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把选择的场景写具体。最初的想法是选读课文以练代讲,节约时间。后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的练习设计量过大,因为虽然是以练习为主,但是必要的读、梳理、交流还是不可缺的。所以我根据课堂教学实情,将第1、2、3、4、5题全部改为口头说一说的形式。虽然没有通过书面作业形式实际检测到每个同学是否真的掌握,但通过请更多人“说一说”的形式,还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绝大部分同学能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参与讨论、交流,掌握了知识。有些动作快的同学还能主动在书本上做笔记,进行知识的积累。(三)读,最基本的语言实践方式。朗读,是最基本的语言实践方式。有了语音,书面语言才有了活力,有了跳跃着的生命。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适当拓展阅读,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背诵的实践,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提升。1.以读促背,夯实基础。“腹有诗书气自华”,13岁之前是人的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背诵积累几百首中华经典诗文,可以丰富词汇,提升语感,感知篇章结构的妙处。比如六下“古诗词背诵”单元,虽然书本上只出示了十首古诗词,但是作为六年级毕业班,编者的目的决不仅仅是为了复习这十首诗,所以我采取了以点辐射拓展阅读、积累更多的相关诗词。可以是同一类型的其他诗词,比如《鸟鸣涧》是一首山水诗,我们可以拓展朗读、背诵积累其他的山水诗,如《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等;《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我们可以拓展阅读、积累其他的送别诗,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别董大》等;《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我们可以拓展阅读、背诵其他咏物诗,如《墨梅》、《咏柳》、《竹石》、《咏鹅》等。也可以是同一诗人的其他诗词,比如《鸟鸣涧》的作者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我们可以拓展阅读、积累王维的其他诗词,如《鹿柴》、《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我们可以拓展阅读、背诵积累杜甫的其他诗词,如《绝句》、《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春夜喜雨》等。2.以读代讲,促进理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不但能使学生领略声调的好处,而且能使学生熟悉文章的用字、句法、章法等方面的特点。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用各种形式的读,促进语言的感悟、理解。比如六下二单元课文《北京的春节》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如何感受老舍作品特有的语言风格,太多的讲解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所以我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反复去读,去体会。在读中,学生从“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等句子感受到老师语言的北京韵味;从“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等句子感受到老舍语言的通俗明白的特点;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等句子感受到老舍语言幽默诙谐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了另外两篇写春节的文章片段:梁实秋的《过年》和斯妤的《除夕》,在对比阅读中,学生体会到梁实秋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斯妤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了喜庆与热闹的气氛。通过对比阅读,还使学生懂得了,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3.以读促写,实现迁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基于阅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得好”,才能“写得好”。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读写结合,读写贯通,以读促写。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比如字词的巧妙选用、标点的特殊使用、句子的独特表达、语段的独特结构、篇章的独特布局等,我们要沉入文本,反复阅读,探寻语言形式方面的奥秘。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开展写的练习,实现写法的迁移。比如六下第二单元的课文《北京的春节》中关于元宵节的描写,作者运用了总分总的段落结构方式,从“赏灯”、“燃放花炮”、“吃元宵”等几个不同方面写出了元宵节的喜庆、热闹的特点。其中“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还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灯的数量多、品种多。同学们在各种形式的读的过程中找到这个段落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总分总的段落结构方式、从不同方面表现事物的特点、恰当地运用排比句等修辞手法。在此基础上,我又拓展出示了写节日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等,让同学们读一读,体会在写节日时我们还可以融入相应的古诗词,可以为作文增加一份独特的韵味。在阅读、赏析的基础上,同学们完成课后的小练笔“描写一个节日的习俗特点”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了。(四)写,运用语言最直接的途径。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结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段式、篇章结构等的学习,进行适度的拓展阅读,开展写的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语文教材的学习内容很丰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我们要大胆取舍,少一些分析,给写以必要的时间。写的过程是大脑整理、总结、归纳的过程,是运用语言最直接的方法,这个过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迁移。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各种形式的拓展阅读,来进行写的练习。1.仿写,学习习作的起点。所有的创作都始于模仿。当然仿写只是起点,不是终点,仿写只是方法,不是目标。结合文章特点的迁移性仿写,有助于学生习得典型的写法。比如六下第三单元的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倒叙的手法,对比的手法,突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时的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怀念。在学生阅读感悟的基础上,为了加强学生对文中表达形式的印象,我又带领学生拓展阅读了《小木船》的一些句段,进一步体会首尾呼应的作用(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突出中心,使抒发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强化),对比手法的作用(可以更加突出人物的特点),倒叙手法的作用(可以突出当时的情景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之深,突出难忘之情)。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一个仿写练习,写自己“难忘的一件事”,要求尝试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倒叙的手法,对比的手法。虽然是作为周记来布置,但是大部分同学都能认真完成,初步学习运用了以上语言表达形式。2.续写,文本理解的深化。续写是在理解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所作的一个拓展延伸,一般要求符合原文的主题。续写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比如六下第四单元的课文《凡卡》,课文主要写了凡卡信的内容,并以回忆的方式插叙了他在乡村的生活,表现了凡卡在城里当学徒的悲惨生活。课文结尾写道:“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了……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我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一写凡卡寄出信以后的命运。在学生动笔之前,我拓展出示了:“凡卡写于1886年,当时沙皇统治的社会十分黑暗,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甚至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凡卡的爷爷在三个月前已经去世了。”资料的拓展补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迎接凡卡的将是一个多么凄惨的命运。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了续写的练习,他们大部分能够结合文本内容和拓展的资料从挨打、挨饿、挨冻、孤独无助等方面表现凡卡的悲惨命运。3.补写,由薄变厚的艺术。许多作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都运用了“留白”的艺术,在文章中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结合文本的内容和主题,找准语言发展的生长点,抓住“空白”,进行补充、拓展,从而实现习得语言,内化表达方法。我们要根据课文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生活积淀,进行合理的想象。比如六下第一单元的课文《顶碗少年》,讲到顶碗少年两次失误后“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此时的顶碗少年信心顿失,勇气锐减。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