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重点_第1页
传播学原理重点_第2页
传播学原理重点_第3页
传播学原理重点_第4页
传播学原理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播学原理重点

传播学原理重点一、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二、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社会传播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五种基本类型)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传播内容是公开的5、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6、大众传播是制度化的社会传播三、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开创者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2)、《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勾画了整个传播学的框架和蓝图A、五个“W”:who-谁-传者研究、saysWhat-说什么-内容研究、InWhichChannel-经什么途径-通道研究、Towhom-对谁说-受者研究、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研究。B、大众传媒的三大功能2、心理学家卢因(1)、团体动力学(群体传播)(2)、“把关人”理论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人民的选择》(2)、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工具制造者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毕生研究“态度”问题=“传播效果”(1)、“态度”问题的研究(传播效果)(2)心理实验法5、传播学之父施拉姆(1)学科建设成就(2)传播学理论集大成者四、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历程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最初始最重要最基本的媒介,局限:空间距离有限,转瞬即逝,易变性。(二)文字传播时代:语言是人类的证明,文字是文明的标志。优势:空间距离扩展,时间:长久保存。局限:速度慢,效率低。(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三次飞跃:广播—电视—网络五、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一)传播者又称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二)受传者又称信宿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业对象。(三)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四)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信息的搬运者。(五)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六、几种主要的传播模式(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Whosays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意义:(1)将传播活动划分成五个部分,有效的描述了传播过程;(2)将传播研究规定在了五个区域,规划了传播学的研究。2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意义:(1)细化媒介;(2)符号转换的体现;(3)噪音概念的提出3直线模式的局限性:反馈的缺失,传受双方角色关系固定化(二)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1奥古斯都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七、人内传播(一)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二)重要性:人内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三)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重要的影响。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是“主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是“客我”。“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四)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五)常见形态:内省式思考:自我暗示等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互动性和双向性。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应。八、群体规范定义: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心须遵守的规则,以及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作用机制:(1)排除群体内传播中的偏离性意见(2)抵制群体外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宣传九、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1、群体压力的定义:群体中多数意见对成员中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多产生的压力。2、信息压力: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3、趋同心理:个人希望与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为孤立而受到群体制裁的心理。4、在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下要避免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十、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1、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通过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2、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3、社会功能:正面功能:a、环境监测:准确客观的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再现周围世界的面貌。b、社会协调:把社会各个部位环节,因素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c、传递遗产:延续社会的文化传统。负面功能:a、大众媒介持续不断的宣传会使人们完全丧失辨别力,从而不假思索的顺从现状。b、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能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c、媒介常以低廉的低价占用或剥夺人们的自由时间。d、麻醉功能:媒介使人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并由此剥夺了人的行为能力。十一、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定义: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环境。人与环境的关系:一是客观环境本身,二是人对环境的认知,三是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人的行为决策建立在环境认知的基础上。客观环境------环境认知------人的行为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大众传播在形成现代信息环境的优势:1,大众传播通过信息的大量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2,大众传播的信息特性: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直达性。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十二、“把关人”理论(一)、卢因的“把关人”理论内容: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从各自的观点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筛选和过滤的行为就叫“把关”,有这种行为的就叫“把关人”。评价:卢因的把关人理论开拓了传播学当中把关领域的研究。(二)、怀特的把关研究内容: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评价:1把关领域的经典研究2过分强调把关者的个人权限而没有考虑一系列左右把关的社会系统因素。(三)影响把关的因素1、政治法律因素;2、经济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4、信息自身因素;5、媒介组织因素;6、受众因素;7、技术因素;8、传播者个人因素十三、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传播制度:指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对大众传播起着控制和制约作用的社会规范体系。社会制度(指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决定传播制度1、特点: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2、时间:17,18世纪至今3、内容:(1)人人拥有出版权(2)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3)报刊不应该接受事先检查(4)允许不同观念的传播4、本质:在一切以资本和金钱为转移的条件下,出版自由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十四、社会责任规范理论1、特点: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2、时间:20世纪40年代至今3、产生背景(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受到修正的原因):(1)观点的自由市场使社会现状矛盾尖锐(2)自由主义媒介规范中未涉及受众的权利(3)自由主义媒介规范中未考虑信息传播的问题4、内容:(1)媒介应对受众承担责任(2)受众有权干预媒介传播(3)信息传播应客观真实(4)媒介在法律制度范围内客观真实(5)媒介在法律制度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5、评价:(1)防止社会道德文化堕落-有了一些制度性措施;(2)缓和社会矛盾——收效甚微十五、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一)媒介即讯息1、内容: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媒介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2、评价:(1)概括了传播媒介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有极端性。(3).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二)媒介是人的延伸1、内容: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拓展和或延伸。2、评价:强调了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一种思辨性的推论。(三)“热媒介”与“冷媒介”1、内容:热媒介:清晰度高,信息量大,参与度低。比如:象形文字,照片,无声电影,报刊。信息明确清晰冷媒介:清晰度低,信息量小,参与度高。比如:漫画,拼音文字,有声电影,电视。信息模糊不充分2、评价:(1)指出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及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各具特点;(2)充满牵强和矛盾十六、传播效果研究历史时期(了解)(一)早期的“子弹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1、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挡的强大力量,它可以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人们的行动。2、产生:(1)大众媒介无处不胜的传播威力(2)受众不堪一击的地位(3)战争宣传战3、评论:(1)子弹论是错误的(2)过分夸大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客观社会因素及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1《人民的选择》“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假说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2《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3《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4“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十七、“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内容: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议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的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2、评价:(1)揭示出大众传播对个人环境认知的有力影响。(2)只强调媒介设置社会议题,未考虑媒介反映社会议题。十八、“知沟”理论1、背景:要求实现学龄前教育机会平等的呼声不断高涨2、内容: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的因素以外,造成“知沟”的原因有(1)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