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与区域多边合作的历史演变获奖科研报告_第1页
中国参与区域多边合作的历史演变获奖科研报告_第2页
中国参与区域多边合作的历史演变获奖科研报告_第3页
中国参与区域多边合作的历史演变获奖科研报告_第4页
中国参与区域多边合作的历史演变获奖科研报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参与区域多边合作的历史演变获奖科研报告摘

要: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中国外交政策经历了从双边主义、多边主义到区域多边主义的重大转变。区域多边主义在中国外交政策中不断上升的作用是由国内和国际力量的动态互动所强烈塑造的,这些力量结合了经济、政治和战略层面。本文介绍了中国在区域多边合作中的外交政策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

关键词:区域多边合作;中国;历史演变

中国在区域多边合作和机构中的积极行动,与其不断变化的国际角色、新出现的安全挑战和全球权力平衡的相关。本文将阐述中国参与区域多边合作地起源、背景和演变。

第一阶段:“试水”(1978-1991)

1978到1991年,中国基本不采取区域多边主义作为外交政策指导。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二十年里,中国在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同时,显著地坚持了双边主义和单边主义。中国认为,由超级大国建立和主导的全球多边机构是推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主宰第三世界的工具,在资本主义的统治下推翻社会主义中国。因此,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并在20世纪50年代采取了不结盟政策。但在1971年1月取代“中华民国”重新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后,中国开始接受多边主义。在那个时期时,尽管成员国之间存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但联合国是中国认为唯一合法的多边组织。20世纪70年代初,意识形态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着中国在与美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因此,中国对多边主义持务实立场,参与国际事务和多边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反殖民主义、反霸权主义和反帝国主义情绪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1966-1976)结束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登上历史舞台,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开始重新考虑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并在1978年年底召开的中共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号召全国人民要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经济发展。这一事件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序言,标志着中国内外政策的根本转变。在重新确定国家发展战略的同时,中国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是与东南亚国家重建正常外交关系,并抓住贸易和投资机会以积极发展经济。虽然196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后,区域多边主义在亚洲得到了发展,中国一直在双边基础上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但由于三个因素对区域多边合作采取了消极的态度。

第二阶段:“下水”(1991-2001)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单极体系的出现,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在以美国为全球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中获得了良好发展势头。这也导致了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成为正式成员,这是中国迈向区域多边主义的第一步。中国的政策制定者认识到,三个先决条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成功至关重要。一是加快市场化转型,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国内经济增长;二是中国应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吸引西方国家的投资;三是中国的APEC成员国地位不仅反映了中国愿意融入美国主导的自由主义的国际秩序,也避免成为继苏联之后成为华盛顿的下一个目标对手。

中国成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后,逐步对区域多边合作采取积极态度并取得了重大进展。此后分别参加了东北亚合作对话(NEACD)和东盟地区论坛(ARF)。于1996年,正式加入亚太安全与合作理事会。这反映了自从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对外开放后,中国领导人将东亚作为其首要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中心,并在双边和多边的基础上发展与亚洲邻国的良好关系被给予了高度地重视。因此,奉行睦邻友好政策不仅可以促进中国与东亚国家的政治和外交关系,还可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当大多数亚洲国家仍然是华盛顿的盟友和伙伴时,与亚洲邻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于中国避免被孤立和边缘化以及改善其周边的战略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东亚大多数亚洲经济体都遭受了严重损害。现有的多边机构,既没有提供财政援助,也没有提供对付危机的其他解决办法。在中国拒绝让人民币贬值后,它成功地阻止了该地区货币危机的扩散和蔓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此举不仅稳定了东亚经济,而且加速了地区经济的复苏,得到了其他亚洲国家的高度认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领导人认识到,东亚国家有必要建立地区多边合作机制,以促进地区合作,抵御金融动荡。1997年,包括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在内的东盟与中日韩(10+3)进程正式启动,将东亚区域多边合作机制化。从那时起,区域性多边倡议开始在亚洲激增。

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区域多边合作,并努力使其周边外交战略制度化,区域多边機制可以提供了一个结合经济、政治和战略层面的平台。第一,深化和拓展区域多边合作,是北京全面融入东亚生产网络、扩大市场准入、促进出口增长的必要条件,是北京未来30年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第二,北京试图通过地区多边机制与亚洲邻国建立政治信任和友好关系,安抚亚洲邻国的恐惧和消解猜疑,并向它们保证,鉴于中国过去曾支持该地区革命,中国崛起的力量是和平的。第三,参与区域多边主义,将为中国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其中,经济因素是北京在此期间采取区域多边主义政策的主要动力。

第三阶段:“练习”(2001-2013)

自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腾飞,中国对区域多边主义采取了积极的姿态。1996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领导人建立了上海五国机制,以加强在划界、建立信任措施、地区安全等领域的合作。上海五国只是一个非常松散的集团,合作范围有限,制度化程度有限,影响力有限。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在接纳乌兹别克斯坦为正式成员后,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将中亚地区多边合作机制化。2002年6月圣彼得堡峰会期间,上合组织成员国通过了确定组织结构、宗旨和任务的《上海合作组织宪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不断扩大,合作范围不断扩大是本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区域性多边组织。中国在启动、促进和制度化区域多边合作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上海合作组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制来促进其在中亚的利益,并管理其与俄罗斯和美国等主要大国的合作和竞争关系。

新疆问题是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多边合作的首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股势力”对中国西部边疆的安全与政治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三股势力”与“伊斯兰激进主义”、“跨境恐怖主义”、“泛突厥分裂主义”有着密切联系,需要多边机制加强打击合作。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后,建立了地区反恐怖机构,协调反恐、情报共享和地区安全方面的多边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内的多边合作已经从传统安全领域拓展到跨境犯罪、毒品走私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缓解了“三股势力”的威胁,促进了中国西部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中亚是世界上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中国希望巩固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关系。此后,中哈、中乌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建设从中亚地区到新疆的石油管道、中哈天然气管道以及天然气管道乌兹别克斯坦段协议。在建设连接新疆的石油天然气管道项目过程中土库曼斯坦也加入了油气管道项目。整个油气管道项目在2009年12月建成并开始运行。在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中国能源需求增长的同时,中国-中亚能源合作对北京来说具有战略意义,可以使中国的能源供应和路线多样化,减少对波斯湾能源进口的依赖,提高中国的能源安全。冷战结束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普遍面临经济崩溃、社会混乱、政治动荡。中亚区域加盟共和国由于地缘因素影响,其所面临的危机更加明显。“911事件”发生后,美国通过发动战争,击溃塔利班政权,并借反恐战争牢牢占住欧亚中心地域——阿富汗,大大增加了在中亚的军事存在。美国进一步在中亚其他地域扩张并部署了部队,获得了使用中亚前苏联空军基地的许可证。这是华盛顿领导的北约首次扩大围绕中国边界的军事存在,在北京引起了严重关切。即使是在俄罗斯北京和莫斯科都支持华盛顿的反恐战争,莫斯科依然认为:北约在中亚的军事存在是对其安全的威胁。在这方面,上合组织不仅是北京和莫斯科在上合组织内加强多边合作以遏制阿富汗恐怖主义在中亚的蔓延的关键平台,而且是结成更强大的合作关系以抵制华盛顿在该地区的扩张。

第四阶段:“畅泳”(2013年至今)

从1980年初开始,中国经历了连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区域和全球大国。作为一个区域和全球力量,在2013年,中国相继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此后“一带一路”倡议又纳入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上来统一规划统一执行。可见“一带一路”一经发起就成了中国外交的最重要的发力点。区域多边合作的制度化为中国推进区域和全球利益提供了创新路径,区域多边主义已成为中国外交政策选项中的新范式。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区域凭借其优异的交互条件,便利区域市场准入,中国的劳动力、资本和资源不断向东部区域集聚,该区域成为了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同时期西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稳定构成了巨大挑战。此外自1999年开始,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促进中国产品和资本向海外流动,增加其在全球的经济存在。2012年后,因全球经济衰退,全球需求锐减,中国外贸经济同样下滑,国内出现严重的工业产能过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经济议程,通过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建立纽带,开拓新市场,推动西部欠发达区域的发展,促进欧亚大陆的贸易和投资,解决工业产能过剩,重振经济。

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区域多边主义的外交政策在不断演变,是一个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区域和国际环境的战略适应过程。在第一阶段,中国初步调整国家发展战略时,由于冷战期间中国在国际社会遭受外交和政治孤立,担心区域多边侵犯主权,中国对区域多边合作组织采取了谨慎介入的态度。第二阶段,冷战结束后,全球体系由两极向单极转变,中国希望重新融入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