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第4页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7《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阅读,准确说出本则新闻的结构。2.分析富有意蕴的句子,概括本则新闻的写作特点,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学情分析】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常见的新闻,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新闻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对“二战”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奥斯维辛”很陌生。因此,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课文所写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非常必要。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对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可通过对比阅读,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进行突破。www-2-1-cnjy-com【重点难点】分析富有意蕴的句子,概括本则新闻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声乐图文,情境导入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多媒体演示)(教师低沉缓慢地:)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杀人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板书标题中的“奥斯维辛”)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同学们,你知道奥斯维辛是什么地方吗?(学生简答)1939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61个国家,伤亡人数达9000余万,仅在奥斯维辛死亡人数就达到了400万,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震惊的数字啊。因此,奥斯维辛一出现于人们的视野,关于它的新闻就铺天盖地。(板书标题中的“新闻”)美国记者罗森塔尔在二战结束13年后,参观奥斯维辛纪念馆,写了一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作者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奖。(板书“罗森塔尔”“没有什么”及“普利策奖”)设计意图:图片配以文字、背景音乐以及老师低沉缓慢的抒情语言,渲染气氛,同时对奥斯维辛作一简介,一举多得。标题中“新闻”二字点明本文体裁,“没有什么”是作者特意设置的富有深意和悬念的独特点,“普利策奖”是本节课主体生成环节的纲目,此处呈现是一个重要的铺垫。通过上述导语设置,逐步呈现,使导语有梯度,有启发性。活动2【讲授】二、标题质疑,初读文本(一)思考质疑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标题。这是一个充满悬念的标题,它有没有让你产生什么疑惑呢?学生可能提出的疑惑:既然没有新闻,那么文章写了什么?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二)初读文本学生带着上述问题走进罗森塔尔的新闻名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默读思考,抓住关键语句,筛选有效信息,从文中寻找答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对于学生默读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暂时存疑,不加解决。设计意图:本则新闻的标题新颖独特,富有悬念,学生接触到这个标题都会产生困惑,而这些困惑正是解读本则新闻的重要切入点。因此让学生提出疑问,带着问题读文本,能使阅读更深入,更高效。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方法,在初读文本之后就想解决所有问题显然不大现实,因此暂时不予解决,让学生心存疑惑,这也是课堂的一个悬念吧。21教育网活动3【讲授】三、对比阅读,合作探究(一)阅读教师改写后的对比材料,和文本作比较。师:课前我读这则新闻的过程中,也跟随罗森塔尔,和参观团一起参观了奥斯维辛纪念馆,也写了一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请大家读一读,边读边跟罗森塔尔的新闻作一个比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刘

飞波兰布热金卡电

8月31日,奥斯维辛参观团参观了世界著名旅游中心——布热金卡。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2-1-c-n-j-y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纳粹在这里进行了惨无人道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做的各种试验,共有400万人死在这里。21*cnjy*com参观团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长廊纪念墙、绞刑室等多处遗迹。毒气室和焚尸炉的玻璃窗内有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纳粹在毒气室进行了大规模屠杀,焚尸炉每天要焚烧6000具尸体。女牢房中陈列着一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这么小的盒子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长廊两边的纪念墙上,有数以千计的已经死去的囚徒的照片,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微笑着的姑娘。奥斯维辛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设计意图:本节课要达到两个学习目标:1.通过对比阅读,准确说出本则新闻的结构。2.分析富有意蕴的句子,概括本则新闻的写作特点,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若无方法引导,极易走入肢解文本的误区。对比阅读,能引导学生着眼于两个文本的相同处及不同处进行分析,比较优劣,将深入解读融于无形之中,简洁高效。此环节中,对比的材料很重要,文本突出的特点在于参观者感受、作者感受这一独特视角以及构成强烈反差的细节描写,因此,老师出示的对比材料删去了这些内容,只进行简单的客观报道,便于学生把握这些差异,从而关注文本特点。【来源:21cnj*y.co*m】(二)合作探究师:假如你是“普利策新闻奖”的评委,收到这两则新闻,你会把奖项颁发给谁?(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上台展示,陈述理由)【出处:21教育名师】依据学生回答情况灵活引导。要突出的几点有:1.新闻的结构引导:划分老师出示的对比材料的结构,与文本作对比。至此完成学习目标一。2.独特的视角(1)参观者的感受引导:a.找出描写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的句子,在书上画出来。格式:参观

时,他们

。参观毒气室和焚尸炉时,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参观女牢房时,他们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参观试验室时,他们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参观绞刑室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跪了下来,在自己的胸前画十字。b.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应?这些地方阴森恐怖,他们十分恐惧;这些人们太可怜了,他们非常同情;这些暴行令人发指,他们极度痛恨;人性沦丧,他们深感惭愧。作者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阴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共鸣。21·cn·jy·comc.在众多的参观者中,作者特写了一个“跪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的参观者,这位虔诚地跪下祈祷的参观者在祷告什么?21·世纪*教育网上帝,请保佑受难的灵魂安息,请原谅人类的残暴。师:一位思想家说:“看了奥斯维辛,我为自己是一个人而惭愧,因为我从来都不知道人是这样一种罪恶残暴的动物。”【版权所有:21教育】罗森塔尔从参观者感受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入手,传达的不仅仅是对灾难的记忆,更是对人性的自省,让新闻也有了温度,对奥斯维辛的悲剧来说,这比一般新闻冷冰冰的客观报道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2)作者的角度引导:第六段是否可以删掉?罗森塔尔觉得作为一名记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创作这篇文章是作者那不平的心情和责任感使然。师:无论你是什么身份,来到奥斯维辛,都不可能无动于衷。这也体现了这则新闻拥有人性温度的特点。我想这也正是这则新闻具有恒久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吧。至此解答课初“写了什么”“为什么写”的问题。3.细节的刻画引导:(1)“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勃勃的生命。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地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21*cnjy*com(2)“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写得越美,越让人震撼。启发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师:人性有残暴的一面,但美好的生命永远不会终止。这是作者对生命的高度赞美,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这两处细节描写让文章更细腻,更深刻。4.强烈的反差引导:集中营恐怖的过去和现在的反差对比。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21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挑学生读,突出红色字词,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师:只沉溺于美好的现在,后辈就会对灾难的历史越来越淡漠,灾难就有重演的可能。这是作者万万不愿看到的。这一点在新闻的结尾再次提出。作者正是借对现状的描写委婉地表达强烈的主观感情,警示世人永远牢记这段惨痛的历史。可以说,奥斯维辛的主题是唯一的,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在巨大的历史悲剧面前都是不值得一提的。解答课初“为什么没有新闻”的问题。至此完成第二个学习目标。设计意图: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同时,他们也有强烈的表现欲望,让学生作为评委,评判老师的作品,对他们来说不仅是展现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也是很新鲜的一种尝试。对于代表小组进行的发言,让学生走到台上评讲,而不是站在自己的座位上,这是我一贯的做法。走到台上,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更有意义的训练。这个环节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预设终归是预设,一切还得依据课堂的生成灵活调整。活动4【讲授】四、借颁奖词,小结文本颁奖词:它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慑生者的心灵,成为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设计意图:这则颁奖词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最好的一个注脚,在学生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推出这则颁奖词,是进行文本总结的很好的一个角度,红字部分正是本节课学习的关键点。如果课堂时间允许,先让学生尝试写作,教师再归纳总结。活动5【活动】五、巧加标点,深化主题根据你对这则新闻的学习和理解,如果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末尾加上一个标点,你会加什么?说说你的理由。问号。表反问,奥斯维辛是有新闻的,这么多的参观者就是新闻,奥斯维辛留给人们的启示就是新闻。感叹号。是作者强烈感情的抒发,希望人们能永远铭记历史。句号。希望世间所有的灾难到此结束。省略号。奥斯维辛留给人们的思考永远不会结束。师:奥斯维辛的惨剧震撼人心,令人发指,其他任何新闻在如此巨大的历史悲剧面前都不再是新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说,南京,没有什么新闻。老师愿意为这句话加上句号,希望所有的灾难到此结束,希望人们能永远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希望生活能像文章最后一段写得那样:在明媚的阳光下,孩子们在追逐嬉戏。让我们在最后一段的齐读中结束本节课。2·1·c·n·j·y设计意图:课堂开始对标题提出质疑,课堂结尾对标题进行独特解读,首尾圆合,立体感强,又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进行了锻炼。教师在这一环节拓展延伸,呼唤和平,教育学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自然渗透德育目标。【来源:21·世纪·教育·网】活动6【作业】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2015年1月27日是波兰奥斯维辛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