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管理学 刘毅课件第09章 基层卫生服务管理_第1页
卫生事业管理学 刘毅课件第09章 基层卫生服务管理_第2页
卫生事业管理学 刘毅课件第09章 基层卫生服务管理_第3页
卫生事业管理学 刘毅课件第09章 基层卫生服务管理_第4页
卫生事业管理学 刘毅课件第09章 基层卫生服务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层卫生服务管理第九章基层卫生服务01

基层卫生的功能定位与服务内容02基层卫生服务管理03本章内容市场化不是乡镇卫生院的改革方向

上世纪90年代,由于国家对乡镇卫生院长期投入不足,以及内部管理水平低下,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出现了生存危机,其内部人浮于事、业务发展陷于停顿,经济效益每况愈下,亏损严重、人心不稳。

为了改变乡镇卫生院生存状况,某市作出了改革卫生院经营管理体制的决定,尝试股份合作制,于1996年6月首先在该市某乡卫生院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试点。

全部在编职工按规定缴纳股金,方可成为股份合作制卫生院职工;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董事长兼院长负责制;卫生院内部实行全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

该乡卫生院自改制后,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数均大幅增长,当年业务收入比1995年增长67%,一举扭转了连续多年亏损的局面。职工不仅能按时领到工资,而且还根据入股数额领到了红利,卫生院也得到了全面发展。为此,作者认为“股份合作制改造是一条激发乡镇卫生院发展活力的有效途径”。引例

此后的数年中,许多地区对卫生院进行了拍卖转让、承包、租赁或股份合作等“市场化”改革,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事实证明,这场市场化改革并没有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公共卫生和“看病贵”问题没有解决。由于市场化改革后缺乏区域卫生规划、降低了医院准入的门槛以及监管不到位,致使市场竞争环境恶化、盲目向医院方向发展、医疗设备盲目向高端发展、基层人才流失,导致整体医疗费用上升、医疗资源浪费、公共卫生和农村基层医疗被削弱。鉴于市场化改革后出现的问题,2005年起部分地区开始对已民营化的乡镇卫生院进行“回购”,甚至重新修建新的乡镇卫生院,使乡镇卫生院重新回归政府主导。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枢纽,还承担着政府的卫生行政职能,是农村疾病控制的中心、初级卫生保健的核心、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中心,而并非第一级医院。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是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的领域,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解决公共卫生领域中的问题。乡镇卫生院的综合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的功能定位决定了不能市场化,不能依靠市场解决筹资问题。评论

第一节基层卫生服务基层卫生机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第二节基层卫生的功能定位与服务内容功能定位机构职责服务内容综合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责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职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事务管理第三节基层卫生服务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村卫生室管理乡镇卫生院管理设置与规划管理体制科室设置编制与人事管理行政管理业务管理财务管理绩效管理本章知识结构图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由各级各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构成,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县(区)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是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一、概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指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包括县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形成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层主要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由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医务室、门诊部(所)等组成,基层主要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第一节基层卫生服务

二.我国基层卫生机构的改革与发展1、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历程初创阶段1949~1957从解放初期严重缺医少药,到1957年初步建立了以个体开业者联合组成的联合诊所,和由农业生产合作社出资建立的保健站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基层卫生组织。调整阶段1958~1965

1958年起,取消私人单干,建立了由公社卫生院、生产大队卫生所和生产队卫生室三级构成的农村卫生组织体系。1960年7月起,以精简机构、减轻困难时期城镇粮食压力和国家财政压力为中心的调整工作,使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由福利转为营利,重创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6.26指示”1966-1977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主席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农村基层卫生工作得到了巨大发展,强化了医疗卫生工作坚持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政治方向。建立了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支柱。医疗卫生体制改革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4年)改革探索阶段(1985-2001年)反思与改革发展阶段(2002-2005年)深化改革阶段(2006年至今)

二.我国基层卫生机构的改革与发展2、城市基层卫生机构的改革与发展1950年代—1970年代末期城市的街道居委会设立红十字卫生站;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的建立,企业医院(卫生所)、行政和事业单位医疗门诊部和医院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初—199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多数企业医院、卫生站与企业脱钩,在失去企业支持和得不到政府资金支持的情况下,生存发展陷入困境,被迫走入市场化。到90年代中期,城市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处于逐渐萎缩状态,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90年代中期—2005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启动。1996年12月,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积极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2006年—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2006年2月《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2007年,“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列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2009年新医改: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的功能定位于综合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以维护当地居民健康为中心,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并承担县级卫生行政机构委托的公共卫生管理的职能。一.功能定位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它们不是医院,也不宜向医院转型。第二节基层卫生的功能定位与服务内容二.机构职责1、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责负责本辖区卫生工作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的制订,社会公共卫生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向辖区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等基本医疗服务协助上级医疗卫生机构或独立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职责受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法委托,承担辖区范围内的卫生管理工作和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下达的其他工作积极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二.机构职责2、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承担行政村、居委会范围内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通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家庭护理、康复服务等工作。3、单位内部医务室和门诊部负责本单位或本功能社区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4、其他门诊部、诊所根据居民健康需求,提供相关医疗卫生服务。

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健康档案管理2.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3.预防接种服务4.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5.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6.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7.慢性病患者管理8.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9.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10.卫生监督协管其它公共卫生服务1.计划生育技术服务2.贯彻执行国家各种卫生法规3.协助上级机构完成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卫生应急等任务。4.配合有关部门动员组织群众开展爱国卫生活动5.协助制定和实施社区卫生规划6.协助社区建设基本医疗服务1.急救医疗2.门诊服务3.住院服务4.疾病与伤残的康复服务5.医技检查6.家庭卫生服务7.根据辖区居民需求,提供其他适宜的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事务管理1.受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进行业务管理、指导、人员培训、考核与监督。积极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2.卫生信息管理。负责区域内卫生工作信息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和上报;3.中心卫生院还承担对区域范围内一般卫生院的技术指导等工作。一、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管理概述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指由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组成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指在乡镇设置、经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卫生机构,是我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枢纽,其性质是公益性、综合性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举办,其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村卫生室可以由政府、村集体、社会力量或个人举办,政府通过修建村卫生室、购买服务、给予公共卫生服务补贴、免费培训和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机制等多种形式给予投入。第三节基层卫生服务管理一、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管理概述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管理:是指对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及其所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农村公共卫生事务服务的管理。农村卫生服务管理的意义:正确地把握农村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合理规划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速度,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使其与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

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农村卫生事业始终坚持“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卫生服务始终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宗旨。

第三节基层卫生服务管理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机构设置原则1.公平性原则2.分级设置原则3.可及性原则(一)乡镇卫生院设置与规划规模确定原则1.乡镇卫生院设置原则规模确定原则1.需求导向原则2.整体效益原则3.协调发展原则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规划的职能部门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编制乡镇卫生院设置规划,经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在本行政区域内发布实施。(一)乡镇卫生院设置与规划2.乡镇卫生院发展规划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机构设置乡镇卫生院按乡镇行政区划设置,原则上每个乡镇设置1所。不同乡镇分别规划设置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一般乡镇卫生院。(一)乡镇卫生院设置与规划2.乡镇卫生院发展规划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一)乡镇卫生院设置与规划规模确定原则2.乡镇卫生院发展规划发展目标:2020年1.每个乡镇办好1所标准化建设的乡镇卫生院。选择1/3左右的乡镇卫生院提升建设为中心乡镇卫生院。2.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2张,重点加强护理、康复病床的设置。3.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5人以上,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4.初步建立起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二)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规模确定原则1.乡镇卫生院的性质:乡镇卫生院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综合性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农村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枢纽,由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工作。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二)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规模确定原则2.经费来源:县级政府全额安排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对其编制内职工缴纳社会医疗保险统筹费用单位部分及按国家标准核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给予全额补助;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等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业务收入主要用于保证各项医疗业务工作正常运转。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二)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规模确定原则3.内部管理机制:乡镇卫生院实行院长负责制和院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内部管理机制:院长全面负责卫生院的行政、业务领导工作。民主管理的形式是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制度,对卫生院的工作实行群众监督。定期召开院周会、例会和职工大会,听取职工意见与建议。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二)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规模确定原则4.院长选拔任用与管理院长实行公开选拔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人事部门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全县或更大范围内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选聘乡镇卫生院院长。院长一般应由卫生技术人员担任。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定期对乡镇卫生院长进行管理技能和相关政策培训、考核和监督。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临床科室全科医学科内(儿)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急诊科医技科等,重点加强产科、儿科、急诊急救服务等的建设。(三)乡镇卫生院科室设置规模确定原则根据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以及职责任务,可设置临床、公共卫生等业务部门,以及管理、工勤等部门。公共卫生科室预防科保健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科管理、工勤科室围绕所承担的中心任务,本着精简高效必须的原则予以设置和核定。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防保科要有独立免疫接种室、冷藏室、资料室、办公室(含疫情网络直报室)等。(三)乡镇卫生院科室设置规模确定原则乡镇卫生院科室设置的一般要求:防保科、门诊部、住院部分开设置。门诊部应独立设置急诊(抢救)室、内儿科诊室(或内科、儿科诊室分开设置)、外科诊室、妇产科及其检查室、中医诊室、换药处置室、注射室、留观室、传染病诊室与隔离留观室、中西医药房等。有条件的中心卫生院可设健康体检室、五官科诊室、口腔科诊室。住院部外科、内科、产科病室相对分开。手术室和产房应符合标准要求。中心卫生院可按照爱婴医院的标准,创建爱婴卫生院。医技科应独立设置化验室、心电与超声检查室、X光室及消毒供应室等。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四)乡镇卫生院编制与人事管理规模确定原则1.人事管理制度: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分为行政管理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三类。实行以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因事设岗,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制度,并与乡镇卫生院签订聘用合同。优先聘用全科医生到乡镇卫生院服务。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四)乡镇卫生院编制与人事管理规模确定原则2.人员编制与岗位设置: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编制乡镇卫生院设置规划,并按规划分类合理核定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编制;按照乡镇卫生院的功能任务,合理设置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卫生技术、工勤技能三类岗位,强化其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等服务职能,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医师、药剂、医技、护理等)编制不得低于岗位总数的90%;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应占岗位总数的20%—40%。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四)乡镇卫生院编制与人事管理规模确定原则3.人才队伍建设:各级政府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注重乡镇卫生院人才培养,制订有利于卫生人才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4.医德医风建设:加强职工医德医风建设,完善社会监督,严格遵守《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1、对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资产进行管理。2、办理乡镇卫生院的设置审批、登记、注册、校验、变更以及注销等事项。(五)乡镇卫生院行政管理规模确定原则标识乡镇卫生院标识采用全国统一式样,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伪造、涂改、出卖、转让、出借。命名原则县(市、区)名+乡镇名+(中心)卫生院(分院)。乡镇卫生院的印章、票据、病历本册、处方等医疗文书使用的名称必须与批准的名称一致。乡镇卫生院不得使用或加挂其他类别医疗机构的名称。内部管理乡镇卫生院应当强化自主管理,实行院务公开和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建立和完善各项行政管理制度。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六)乡镇卫生院业务管理规模确定原则1.改革服务模式: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应积极转变服务模式,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以健康管理为中心,开展主动服务和上门服务,逐步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向当地居民提供连续性服务。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六)乡镇卫生院业务管理规模确定原则2.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1)乡镇卫生院长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第一责任人,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技术规范,建立健全并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制度。(2)严格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禁止超范围开展诊疗活。(3)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和医疗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医疗服务全程安全监督管理措施,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保证医疗安全;制定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及时报告、分析并依法妥善处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4)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程,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和管理,严禁伪造医疗文书,加强病历保管,规范提供病历服务。(5)加强临床用血、特殊药品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确保临床用血、用药安全。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六)乡镇卫生院业务管理规模确定原则3.专业技术人员执业管理:(1)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岗位执业资格,并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在规定的范围内执业。临床医师的执业范围可注册同一类别3个专业,不得从事执业登记许可范围以外的诊疗活动。(2)严禁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六)乡镇卫生院业务管理规模确定原则4.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80号)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48号),健全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消毒供应室、手术室、治疗室、产房、发热门诊、医院感染等医疗安全重点部门管理,做好医疗废物处理和污水、污物无害化处理,防止院内感染和医疗废物污染。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六)乡镇卫生院业务管理规模确定原则5.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乡镇卫生院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的相关规定,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集中统一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并为辖区内村卫生室免费代购基本药物。禁止从非法渠道购进药物。强化用药知识培训,保证临床用药合理、安全、有效、价廉。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六)乡镇卫生院业务管理规模确定原则(1)必须设置专职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人员,具体负责相关公共卫生服务工作。(2)做好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和疫情报告工作,儿童计划免疫和慢病防治工作。(3)做好农村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提高住院分娩率,改善儿童营养状况。6.公共卫生管理:统筹协调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规范公共卫生服务。及时、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做好卫生监督协管、村卫生室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5)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服务工作。(6)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人群健康教育工作。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六)乡镇卫生院业务管理规模确定原则7.建立健全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应当定期参加培训。新聘用的高校医学毕业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8.业务指导:县级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应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指导和对口支援,开展巡回医疗、远程诊疗等服务,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提高乡镇卫生院业务技术能力。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规模确定原则(七)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1.乡镇卫生院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2.严格执行国家财务、会计和审计监督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禁设立账外账、“小金库”以及出租、承包内部科室。3.建立收支预算管理制度。4.严格执行药品、医疗服务价格和医疗保障相关政策,向社会公示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5.建立健全物质采购、验收、入库、发放、报废制度;完善设备保管、使用、保养、维护制度。6.不得举债建设,不得发生融资租赁行为。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八)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规模确定原则1.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的概念:乡镇卫生院实行绩效管理,建立与绩效挂钩的激励分配机制。在绩效管理中,乡镇卫生院应突出社会效益,淡化经济效益。不得将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所得收入与医务人员个人收入直接挂钩,不得将个人收入与开单提成相结合。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八)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规模确定原则1.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的概念: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分为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对乡镇卫生院的绩效管理和乡镇卫生院内部的绩效管理两个层面。乡镇卫生院内部的绩效管理:指为了使乡镇卫生院内部职工的工作活动和工作产出与乡镇卫生院的工作目标相一致,以实现乡镇卫生院的既定目标所采取的针对内部职工群体(部门)绩效和个人绩效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过程。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八)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规模确定原则1.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的概念: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对乡镇卫生院的绩效管理:指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为保证乡镇卫生院的工作活动和工作产出与全县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以最终实现全县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目标所采取的针对卫生院的组织绩效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过程。乡镇卫生院的绩效考核由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考核结果与政府经费补助以及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年度考核和任免挂钩。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八)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规模确定原则2.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主要考核内容:(1)组织绩效考核: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对乡镇卫生院实行包括行风建设、业务工作、内部管理和社会效益等为主要考核内容的综合目标管理。根据管理绩效、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服务对象满意度、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等指标对乡镇卫生院进行综合量化考核。(2)个人绩效考核:乡镇卫生院建立以岗位责任和绩效为基础,以服务数量和质量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的工作人员考核和激励制度。按照不同岗位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及创造的社会效益等情况对职工进行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发放绩效工资、调整岗位、解聘续聘等的依据。

三、村卫生室管理规模确定原则(一)村卫生室的性质与管理体制:村卫生室是指经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在行政村设置的卫生室(所、站)。其性质为非营利性、公益性医疗机构,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村卫生室的举办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既可以由政府、村集体或由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单位举办,聘用乡村医生到村卫生室执业;也可由乡村医生筹资举办,政府予以适当补助。

三、村卫生室管理规模确定原则(一)村卫生室的性质与管理体制: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规划村卫生室设置,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村卫生室的监督管理等工作。由个体投资举办的村卫生室实行在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下的自我管理、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政府举办或实行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乡镇卫生院受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对村卫生室实行机构、人员、业务、药械、财务和绩效考核一体化管理的管理体制。

三、村卫生室管理(二)村卫生室的设置与审批规模确定原则1.村卫生室设置原则:(1)符合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2)统筹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卫生服务需求、服务人口、地理交通条件等因素,方便群众就医;(3)综合利用农村卫生资源,优化卫生资源配置;(4)符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达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要求。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设置一所村卫生室,人口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行政村可酌情增设;人口较少或面积较小的行政村,可与相邻行政村联合设置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原则上可不设村卫生室。

三、村卫生室管理(二)村卫生室的设置与审批规模确定原则2.村卫生室的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1)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村卫生室应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向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办理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村卫生室登记的诊疗科目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和中医科(民族医学科),原则上不得登记其他诊疗科目。(2)村卫生室的命名原则:乡镇名+行政村名+卫生室(所、站)。如一个行政村设立多个村卫生室,可在村卫生室前增加识别名。村卫生室不得使用或加挂其他类别医疗机构的名称。

三、村卫生室管理(二)村卫生室的设置与审批规模确定原则2.村卫生室的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3)村卫生室房屋建设规模要求:业务用房建筑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服务人口多的应当适当调增建筑面积。村卫生室至少设有诊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和药房。经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开展静脉给药服务项目的增设观察室,根据需要设立值班室,鼓励有条件的设立康复室。不得设置手术室、制剂室、产房和住院病床。(4)设备配置:村卫生室设备配置要按照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原则,根据省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予以配备。

三、村卫生室管理(二)村卫生室的设置与审批规模确定原则2.村卫生室的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5)校验:指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法对医疗机构的基本条件和执业状况进行检查、评估、审核,并依法作出相应结论的过程。村卫生室应当按照《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的规定于每年校验期满前3个月向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申请校验;不按规定申请校验的,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责令其在20日内补办申请校验手续;在限期内仍不申请补办校验手续的,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三、村卫生室管理规模确定原则(三)村卫生室人员配备与管理1.人员配置标准:村卫生室人员包括在村卫生室执业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含乡镇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医生和护士等人员。原则上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低于1名的比例配备村卫生室人员,居住分散的行政村可适当增加。每所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具体标准由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订。2.执业资格管理:在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包括执业(助理)医师或乡村医生资格、护士执业资格等。

三、村卫生室管理规模确定原则(三)村卫生室人员配备与管理3.人员聘用管理:按照“县聘、乡管、村用”的原则,政府举办的村卫生室人员实行聘用制管理。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医生的聘用、注册和管理工作。乡镇卫生院受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负责辖区内乡村医生的业务指导和管理,与乡村医生签订劳动合同。4.培训制度: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制订村卫生室人员培训规划。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远程教育、对口帮扶等多种方式,保证村卫生室人员每年至少接受两次免费岗位技能培训,累计培训时间不低于两周,培训内容应当与村卫生室日常工作相适应。

三、村卫生室管理规模确定原则(三)村卫生室人员配备与管理5.继续教育:鼓励在岗村卫生室人员接受医学学历继续教育,促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6.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培养:地方卫生计生、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从本地选拔综合素质好、具有培养潜质的青年后备人员到医学院校定向培养,也可选拔、招聘符合条件的医学类专业毕业生直接接受毕业后培训,取得相应执业资格后到村卫生室执业。7.医德医风建设:村卫生室人员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严格遵守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和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

三、村卫生室管理规模确定原则(三)村卫生室人员配备与管理8.绩效管理与考核: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或委托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定期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相应的财政补助资金发放、人员奖惩和村卫生室人员执业再注册的依据。对在执业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村卫生室及其医务人员,县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给予奖励,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村卫生室管理办法(试行)》(国卫基层发〔2014〕33号)的村卫生室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9.人员退出机制:结合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村卫生室人员考核工作的开展,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逐步建立村卫生室人员的到龄退出和考核不合格退出机制。

三、村卫生室管理1.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村卫生室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严格执行诊疗规范、操作规程等技术规范,加强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四)村卫生室业务管理规模确定原则2.规章制度建设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村卫生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完善。3.执业管理在许可的执业范围内,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得超范围执业。4.基本药物制度管理按照规定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执行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零差率销售政策,建立真实完整的药品购销、验收记录,按规定公示药品价格。5.静脉给药管理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经核准可静脉给药:(1)有独立静脉给药观察室及观察床(2)有常用抢救药品、设备及供氧设施(3)具备静脉药品配置的条件(4)具备预防和处理输液反应的救护措施和急救能力(5)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规定

三、村卫生室管理6.预防接种管理预防接种指定村卫生室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人员经县卫计委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2)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3)接受县CDC技术指导,乡镇卫生院督导、人员培训和对冷链设备使用管理的指导(四)村卫生室业务管理规模确定原则7.建立健全例会制度乡镇卫生院每月至少组织村卫生室召开一次例会:(1)汇报本村卫生室上月工作,报送信息报表,提出遇到的问题和建议(2)协调解决村卫生室反映的问题(3)业务和卫生政策培训(4)传达卫生政策,部署当月工作

三、村卫生室管理(四)村卫生室业务管理规模确定原则8.医疗废物与污水处理村卫生室医疗废物、污水处理设施应当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9.信息化建设管理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加强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支持村卫生室以信息化技术管理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等。10.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村卫生室与村计生专干、乡镇卫生院、乡镇计生办之间要及时通报人口出生、妊娠、避孕等个案信息

三、村卫生室管理规模确定原则(五)财务管理1.在乡镇卫生院指导下,村卫生室应当做好医疗业务收支记录以及资产登记等工作。2.在不增加农村居民个人负担的基础上,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会同财政、物价等部门,合理制订村卫生室的一般诊疗费标准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标准和管理办法。3.村卫生室要主动公开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项目及价格,并将药品品种和购销价格在村卫生室醒目位置进行公示,做到收费有单据、账目有记录、支出有凭证。

三、村卫生室管理规模确定原则(六)保障措施1.不得挤占、截留或挪用村卫生室补偿经费和建设资金,确保专款专用。严禁任何部门以任何名义向村卫生室收取、摊派国家规定之外的费用。2.建立健全村卫生室补偿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保证村卫生室人员的合理待遇3.在房屋建设、设备购置、配套设施等方面对村卫生室给予支持。由政府或集体建设的村卫生室,建设用地由当地政府无偿划拨,村卫生室建成后由村委会或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管理。4.支持村卫生室人员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多种方式适当提高村卫生室人员养老待遇。5.各地将完善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村卫生室人员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助等方面所需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并确保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四、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模确定原则1.机构设置基本原则:(1)符合改革方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要符合事业单位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以及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2)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之以改扩建和新建,避免重复建设;(3)要统筹考虑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要提高社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有利于方便群众就医,保障城市居民享受到最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

四、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模确定原则2.

机构设置:(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实行一体化管理。(3)中心举办形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由政府举办,同时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举办。(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标:到2020年,实现政府在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每3万—10万居民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服务站举办形式:社区卫生服务站举办主体可多元化。根据需要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

四、社区卫生服务管理3.科室设置(1)临床科室:

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康复治疗室、抢救室、预检分诊室(台)。有条件的可设置口腔科、临终关怀科。(2)预防保健科室:

预防接种室、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与计划生育指导室、健康教育室。

(3)医技及其他科室:

检验室、医学影像室、心电图室、药房、治疗室、处置室、观察室、健康信息管理室、消毒间。(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模确定原则4.床位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原则上不设住院功能病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设日间观察床5张;根据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可设一定数量的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但不得超过50张(包括康复床和观察床)。

四、社区卫生服务管理1.人员配置标准原则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师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全科医师与护士的比例,目前按1∶1的标准配备。其他人员不超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总数的5%。(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配置与管理规模确定原则2.人员编制与聘用管理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建立岗位管理、绩效考核、解聘辞聘等项制度。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自主用人制度,不再核定人员编制。3.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管理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须具备法定执业资格。

四、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规模确定原则性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政府举办的者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按其公益性质核定的机构编制为财政补助事业编制。管理体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独立核算,对其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其他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