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专题讲座_第1页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专题讲座_第2页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专题讲座_第3页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专题讲座_第4页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专题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专题讲座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课的设置一、国际高中课改的趋势改革的目标与内容(1)强调高中课程的基础性(2)提倡高中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3)提倡课程的综合性2、改革的主要理念及实施(1)强调人文素养(2)强调学生的活动及活动课程(3)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组织课程二、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的基本理念(1)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3)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4)理念实施的四大要求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性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实用的语文课程(4)关于语文素养①言语信息的积累主要有音、字词、句、修、逻等,主要属识记的知识。而对于“语文知识”这一概念王荣生、韩雪屏编著的《初中语言知识新观点》有新的概括:第1章汉语音韵与情绪的表达第10章辞式的扩展第2章汉字的形体与意蕴第11章句子成分的应对性与语序易位第3章汉语数量词的修饰性第12章流水句与欧化句第4章词义与语意第13章句式的选择与变换第5章词语的形象色彩第14章句子的动态分析第6章成语的理解与运用第15章复句系统与句群组造第7章言辞选择与词语变异第16章句子语气类型第8章比喻的探究第17章语体的分类与渗透第9章对偶与对仗第18章非语言因素的表意功能②文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含课文、名著的阅读、理解、识记等。③语文智慧及运用技能如语感能力、发音、朗读、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文学鉴赏能力等。④语文认知策略关于学习程序、方法、能力、思维品质等,如记忆理解汉字、文体阅读法、构思取材法等。⑤语文情感与态度含个性、审美情趣、文化品味、学习态度等。三、关于学分制管理和语文学分的建议1、高中毕业学分要求(1)必修116+选修28(其中选修=至少为6)=144(基本学分)(2)必修116+选修60≈180(理想学分:上大学深造者)2、语文学分设想(18—22)(1)必修(1)—(5)=10学分按9周每周4学时,每模块36学时/2学分,共10学分,实际一般每周开5—6学时。(2)选修4—7个模块=8—12学分①建议我市全体学生是必选4模块+任选1模块=10学分②欲深造或对语文有兴趣的学生是必选4模块+任选2--3模块=12--14学分△至于具体的选修建议与安排,放在“选修课的设置”部分再论。以下是必修与选修的模块的学分和排列:语言与文学大致内容构成表学习领域科目模块必修(10学分)选修一(8—12学分)选修二语言与文学语文语文1语文2语文3语文4语文5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语文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学校按有关规定自主开发的课程外语(以英语为例)英语1英语2英语3英语4英语5(六级、七级)系列1,提高系列(英语6-8,提高系列,达八级目标)(英语6-11,可创造条件开,达九级目标)系列2,拓展系列(含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欣赏类)四、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一)课程目标保证基础学力,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是基础,“感受鉴赏”重在审美能力,“思考领悟”重在探究能力,“应用拓展”强调应用能力,“发现创新”强调探究和创造能力)(二)课程主要内容`按课标说法,语文必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大块,但不少专家认为,有关“语文知识与语文学习策略”内容也应该纳入课程之中.这种说法颇有道理。1、阅读与鉴赏(1)课标的五方面要求(总要求)①根本目标是“立人”、育人。这强调的是阅读的人文精神,教育的最终目标。②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这着眼于一般的要求,其中有三层含义:首先是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然后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分析、判断、阐发、质疑、评价(这里强调的是阅读的主体性与多元性);最终应落实到语言层面上,防止架空分析及无限引申,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要防止脱离文本语言的阅读与探究,热衷思想观念的思辩而徘徊于文本之外很不可取,语文课首先姓“语”。)③提倡个性化阅读,强调阅读活动中的个体差异。A重视学生个人的生活和阅读经验,个人阅读感受和体验。B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反思,进行探究和创造性阅读。C反对对文本进行无界限读解或过度阐析(例如孔乙己会奋起反抗、父亲(“背影”)是一个反动的旧官僚等)④掌握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不同文本的阅读要领和几种基本的阅读方法。课标中关于不同文本的分类提法和过去的教学大纲不同,这种分类一方面基于这几种文本的性质和功能,一方面参照了现代思维学理论中分析性思维、实用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提法,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语文能力要求,即分析探究能力、实用(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言语特点,不同的目的决定了阅读不同的形式:前者如政论文和诗歌,后者如精读和浏览等。⑤“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涉及的是方法、能力、技巧,实际上要恰当表达出文本的“情感”并非易事。(2)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阅读与鉴赏”中的“鉴赏”,是专就文学作品的阅读而言的,这反映了新课程对文学教育的格外重视。鉴赏目的和态度“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涵养心灵”,审美活动的目的是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升人的文化品位、人生境界。②鉴赏能力培养的重点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3\*GB3③鉴赏的高层次要求是“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伟大的作品既是民族又是世界的,如对生命的关爱,对自由的追求,对爱的赞美,对人性的讴歌,对美、善、真的褒扬是人类的共同文化心理。如《老人与海》、《罗密欧与茱丽叶》、《西厢记》、《红楼梦》等。(3)古代文学作品鉴赏=1\*GB3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如《史记》、《红楼梦》、《论语》的学习。②理解和把握评价古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历史观与现代观念相统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不苛求古人;“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不迷信古人。如学生以现代民主意识读《愚公移山》,认为愚公不民主,听不得不同意见,是有道理的;但断定屈原愚忠而认为不可取,则是苛求古人。(4)文言文的阅读①目标定位于“读懂”、“理解”语句及文章内容。②方法以诵读、背诵、感受、积累为主,在这基础上进行梳理。③适应高考要求,能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例:唐宋八大家散文、《史记》等。)=4\*GB3④理解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5)课外阅读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化品位,保持阅读量,形成阅读习惯和兴趣,切实培养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如规定学生“课外自读文字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是否太少?)我主张在高中开设读书课(读书指导课),经典和流行均可包含在内。高中语文课标教材(人教版)“阅读鉴赏”内容安排表单元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一品味与赏析情感与意象(中外诗歌)情趣与理趣(中外抒情散文)人物与环境(小说一)性格与冲突(中外戏剧)情节与语言(小说二)二写景与抒情(古代写景散文)含英咀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感受与共鸣(唐宋诗)情思与意境(词曲)披文入情(古代抒情散文)三思考与领悟品人与品文(中外记叙散文)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质疑解难(古代议论散文)理清思路(社会科学论文、随笔)融会贯通(文艺学论文)四沟通与运用博观约取(新闻、报告文学)对话与交流(演讲)启迪与想象(科普、科幻)知人论世(古代传记)概括与归纳(自然科学论文)2、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教学对话是一个蕴含丰富的多层级命题。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作为读者,各自与文本对话在前,师生间以文本为中介的对话在后。成功的阅读对话是有效的阅读教学对话的前提和基础。(1)读者与文本的对话首先要区别文本的性质,如写实性文本和虚拟性文本,前者重在理解的客观性,后者则需体验、想象和再创造。阅读教学的文本具有两种属性:一是创作文本,二是教学文本。①与创作文本对话注意两个切入口:一是文本的创作空白,一是读者生成的意义的中介——对话策略。②与教学文本对话A领会编辑意图B用教材去教(2)师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交往性、互动性、多主体、多向度、多层次。①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垂直性互动教师发挥首席作用,可以提示方法、设置问题、设计专题,引领活动。②学生之间的对话——水平性互动既可是个体间,也可是小组间的。阅读经验是基础,批判性是对话发展的支点,促进学生主体认知能力的建构是目标,阅读主体的往复对话相互作用是基本形式。关于教学中的对话,中外专家认为,课堂上垂直性对话互动和水平性对话互动交织进行,可以使课堂的信息交流状态呈现出向度多、数量大的特征。正如林格伦在他的《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所描述的下列各种不同的相互作用样式:图中1型是教师的单向传递流。2型是教师想要确认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理解,使学生逐一作出反应的形态。3型是2型的改进,旨在促进相邻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4型是包括教师在内的班级全员相互对话的形态。从1型向4型的变化,反映了从教师权威的传统教学结构,向民主平等的教学结构的转移。在1型与2型中,学生与教师存在着心理距离,容易陷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在4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接纳学生,是学生交往的伙伴,和学生展开对话,平等交流。阅读教学就是在这样一种多重、多向的网状关系中进行的。阅读教学中牵涉到四方面主体:教师是施教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文本是创作者主体,还有是教材是编辑主体。(1)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与教师学生的主体性的关系教师对文本首先是理解接受,开放性和批判性思考必须建立在对文本作者主体性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教师的施教主体性体现在他有以自己感受和体验认识和解读文本的权利,其次他还有组织教学的主动性和自由性,应体现个人教学个性等。学生对文本首先是“倾听”、理解、感受而非评判,然后才是发现和批判,而构建主体的审美能力及高尚文化品位是主体阅读的目标以及发现和批判的基础。当然学生也只有进入文本,站在平等的立场感受文本,才能有真正的发现和建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必先感受理解苏轼的境遇、情怀,才可能对他“人生如梦”的感叹作出科学的评价。(2)教学文本文化价值及其认识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大多是人类(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以往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创作者的主体性,感受和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它对当时社会、人的价值和意义,还应认识其创造精神和过程的可贵。而教师作为传承人类文化的知识分子,一方面要认识、理解、尊重人类文化优秀遗产,用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古代文化(包括创作者)神圣化、绝对化,使现代人成为传统文化的俘虏或膜拜者,失却可贵的批判和创造精神,导致现代文化的衰弱和现代人主体地位的缺失,如同对《论语》、《红楼梦》就是这样。4、课文“阅读与鉴赏”教学模式的思考和设计建议按照普通高中课时设置计划,语文每周4学时,9周共36学时完成一册4单元的阅读教学、写作与口语交际,还有知识的整合梳理工作,不太现实,因此至少得增加一课时到两课时。但改革阅读教学模式,也是语文新课程顺利实施和取得成效的保证(包括高考阅读能力考核的要求)。提议实行单元多课型阅读教学设计活动,每单元课文四篇:其一为精读(讲读、教读),选最规范、精美和文化含量高的文章(有学者称之为“定篇”),可以教师的教、讲为主,但要讲得精,讲出语文味,讲出情理趣,以引导学生体味语文的魅力,热爱语文和阅读;其二为导读,或教师指导学生读,或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读,要点拨,教以读法,这类文章有学者称作“例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例子”),借以努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其三是自读,教师指导学生按读理读法自读,自提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培养独立阅读及研讨探究能力;其四是训练课,主要是紧扣高考阅读要求,每篇文章设计三到四道阅读题,由学生书面答题,教师根据答题情况进行评讲。这样的设计既突出了教师的教学主体作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还可以使教与学的方式更丰富和多元化,使学生适应未来高考阅读能力考查的要求。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设计要考虑的依据性因素主要有六点:1.课标的要求;2.高考的要求;3.单元和单篇课文的特点;4.教材编写者的教学建议;5.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学习需要;6.最佳或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设计中,前两点往往是一种意识,后四点则需要综合和细化。例一: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多样化课型阅读教学设计:设计依据主要有:1.本单元散文的若干特点(A.精选片断写人物;B.抒发真情显个性;C.章法灵活不拘一格;D.语言风格各具特色);2.教材编写者的建议(A.体感情,理线索;B.抓细节,知人物;C.品语言,明个性);3.有效的教学策略(A课型的确定;B.教材的处理,这是教师特别重视和感兴趣的一点,的确,如果撇开教参,有的课文毫不夸张地说,一百个教师就有一百几十种处理方法,因为教材处理涉及的东西实在太多,手段实在丰富,其中含重难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先后安排、问题的设置、导入的情境创设、开讲的切入点、结课的方式等;C.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其他三点略。具体设计见下:(一)精读(教读、讲读)课型:记念刘和珍君1、总体把握参见课文“练习二”:文章叙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一个人?(另:你觉得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写得怎么样,能打动你吗?)2、理清思路,体味感情参见课文“练习一”:从语句标志上梳理文章感情发展脉络,体味作者的感情特点。3、概括要点(1)首段的主要作用(2)四节表达的感情特点(3)文中涉及的几类人的特点(表现)及作者的感情态度①刘和珍等②庸人(无恶意的闲人)③杀人者(反动派)④无耻文人(有恶意的闲人)4、品味语言及警句参见课文“练习三”5、诵读精警语段以体验感受情感6、扩展阅读《执政府大屠杀记》(朱自清)(二)导读课型:《小狗包弟》或《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1、总体把握:人类如狗(人性被践踏)、人不如狗(人性泯灭)(1)文章写了小狗包弟的什么?(命运)(2)从包弟的命运和作者的叙述中你感受到什么或思考到什么?(人和狗)(3)参见课文‘练习三”:作者对包弟的感情如何?是怎样的人?文坛称巴金为“21世纪文坛的良心”,从文中可看出吗?2、理清思路(1)文章在叙事方式、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2)你觉得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叙事的?(3)文章写第一段有什么作用和好处?3、概括要点(1)文章第一段写了什么事?试用一句话概括。(2)包弟悲剧原因是什么?试概括(3)“我”为何摆脱不了煎熬?4、理解语句(1)“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这句话如何理解?(2)如何理解“满园的创伤”?5、比较阅读:本文与《记念刘和珍君》在风格上的差异。(本文写小狗包弟的故事)(三)自读课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1、读什么?怎么读?觉得如何?为什么?(1)整体把握(2)理清思路(3)概括要点(4)探究问题(5)品味语言(重点或精处理解欣赏)。2、整体把握:试用一两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1)文章通过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叙写了人物的精神风采及学问个性,表达了对老师梁启超先生的敬仰之情。(2)主要写了人物什么特点?写得如何?为学严谨,学问极高;风神潇洒(个性鲜明),情性中人。叙写极简,叙中带议评抒情,简炼传神。3、理清思路(1)由梁当时的学术地位引入学术演讲课,为下文张目。(2)写演讲稿的准备和讲者的书法:初显人物的严谨之性,再一铺垫。(3)记演讲的过程,写梁先生的学问个性。(4)点评演讲者的特点,收束全文。4、概括要点梁实秋的散文被公认为很简洁的,试从本文中找出若干点来说明。(1)略(2)略5、语言品味参见课文“练习一”(四)书面训练课:《金岳霖先生》1、总体把握文章写的金岳霖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试用一句话简括:“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2、概括要点,探究问题金先生的行为举止有什么特点:天真、怪(奇特)。如“抓跳蚤”、“养斗鸡”、“逗小孩”(老顽童)。(2)为什么大家都认为金先生会就“小说与哲学问题讲出大道理”?为什么金先生会说二者无关系?(3)参见课文“练习一”第一、二问。3、品味语言金先生与朋友的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例二:人教版必修(3)唐诗单元多课型教学设计教材编写者的单元教学建议有四点: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意境;二,提示学生诗歌创作的背景;三,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四,注重朗读背诵。这几点绝对正确但又显得空洞,任何诗歌的学习恐怕都不外如是。而我们的设计还是依据前面概括的六点。具体设计见下:(一)教材认识及设计定位1、这是必修教材中唯一的一个唐诗单元,因此应通过单元学习使学生对唐诗之繁荣之美有基本认识,对主要诗人及其作品风格有认识。2、无论是从古诗在中国文学文化史上的重要性看,还是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求看,甚至从高考要求看,古诗阅读鉴赏能力都很重要,因此本单元学习还要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诗的基本能力。(二)单元教学设计1、单元导入(总揽全局,引入胜境)诗,最精粹的文学样式;诗人,最浪漫而富有天才的文学创造者,中华文学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被誉诗的国度,而唐代则是最辉煌的时代,是诗史上的高峰:一是杰出作家多,二是佳作多,三是流派多,尤如青藏高原,高峰连绵,而李杜则如珠穆朗玛,耸于云天……前者才思天纵,豪迈飘逸;后者博大精深,沉郁顿挫;还有王维的纯净闲逸,诗中有画;白居易的平实上口,铺排尽致;李商隐的含蓄蕴藉,华美绚丽……2、学习古诗(阅读古诗的)之法(导以方法,指引路径)(1)知人论世,入其之心(时代、诗人境遇等)(2)重视诵读,反复涵咏(韵)(3)感受情思,理解语句(情)(4)体味意象,明其主旨(意)(5)鉴赏技巧,获得美感(艺)韵读情读品读美读(韵律美)(情思美)(意象美)(艺术、技巧美)3、课型设计简纲(1)精读(讲读)课型:《蜀道难》①李白和他的诗风:诗仙,天下奇男子②《蜀道难》之天下第一奇诗之奇A诵读,感其韵律气势之奇;B精读品读,体其写景、想象、抒情、主旨之奇;C美读,明其艺术技巧用语之奇……(2)精读、导读、自读之综合课型:杜甫律诗三首精读《登高》感受“诗圣”博大胸怀严谨诗风,沉郁情怀,了解杜甫律诗之谨严精妙。(教以杜诗读法)②自读《秋兴》设计若干问题:如情景关系,意象理解,写景特点,文化积淀和象征(孤舟),语言特征和技巧(炼字)③导读《咏怀古迹》(教以咏古诗之读法)或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情……这也为自学李商隐《马嵬》作了准备。(3)导读、自读课型:《琵琶行》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其明诗中之事、情、物、景即可,重点是物(音乐的描写)、情。(4)导读,训练课型:李商隐诗两首①锦瑟重点是教以咏物抒怀诗的特点及读法,还是用“四读法”来读。②马嵬设计为训练课,与杜甫《咏怀古迹》作比较阅读或迁移阅读。(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诗,可从等方面看出;从题材上看,是一首诗。(2)试以诗中一联为例说明其对仗的特点。(3)本诗三四联在艺术上主要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试结合具体语句简析。(4)诗人对李杨之情持何种态度?你如何认识?(5)你觉得诗末两句用句号还是问号好?为什么?5、关于文言文的教学也可参考四课型式,但反对过多串讲,主张诵读、精读、译读、评读、练读。6、表达与交流课标对写作的定位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求写作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1)课堂写作教学按教材,写作课每册4个专题,共20个专题,每个专题安排2课时(含作文时间)较合适。课堂上作文四次,加上考试1—2次,综合性作文5—6次为宜。作文教学要全面考虑,要参考全五册制定计划。下面是必修(1)—(5)册“写作专题”安排表:(2)课外练笔宜进行有针对性的要求与指导,每周一篇,一学段8—9篇,字数300—500左右。高中总字数不少于2万。教师既要给学生选择的自由又进行适当的指导:(1)提示写作的栏目(范围、选择的内容、对象)首先是自己熟悉感兴趣的,然后是自己较擅长的,如“校园印象、家庭记事、社会录影、时事关注(评论)、影视天地、体育之窗、民俗风情、景物风光、读书日记、梦幻世界……”让学生从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和表达愿望。(2)评价方式灵活多样①教师每月集中评讲一次,推出佳作②学生每周分小组互评一次,推出佳作展示③每学段出一本作文练笔选(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口语交际每学段进行一次专题训练,安排一学时(略)“口语交际”专题安排表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朗诵演讲讨论辩论访谈关于口语交际,李洁明的《高中口语交际新视点》对其构成的基本元素了研究,有较简明的概括,可供活动参考:细节聆听整体聆听实用技能组合元素一:访谈基础复述创意复述实用技能组合元素二:戏剧(诵读、角色扮演、观摩与鉴赏、戏剧创作与即席表演)说明性表述=1\*GB3①说明与讲解=2\*GB3②表白与抒情分析性表述=1\*GB3①概括与演绎=2\*GB3②迁移与升华实用技能组合元素三:演说(信息式演说、观点式演说、即兴演说)应对的结构实用技能组合元素四:讨论(事务性讨论、观点性讨论)应对的思路实用技能组合元素五:辩论有人主张还可考虑会话、对话、谈判等。口语交际课程要特别重视随机性、形成性和技巧性。7、梳理与探究关于知识扩展与整合的文章,如有时间,可安排一学时自学。初版教材“语文知识”内容尚单薄,而修订后的必修本将会加强语文知识方面的内容以保证基础学力。下面是人教版必修1——5册“梳理与探究”专题安排表: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优美的汉字成语:中华文化缩微景观交际中的语言运用逻辑和语文学习文言词语和句式奇妙的对联修辞无处不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走近文学大师古代文化新词语和流行文化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影视文化有趣的语言翻译五、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湛江市教育局教研室陈卫东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突出了课程设置的选择性,有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和个性的发展,这是世界性课改的趋势。按课改专家的建议,必修与选修的比例应是4:6或5:5,但我们目前还是6:4甚至7:3。1.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计理念拓展文化视野、丰富人文底蕴、提升母语素养、引领专业方向、发展个性潜能。2.高中语文选修课设置特点课程目标同一性、课程内容基础性、课程设置多样性、课程实施选择性。3.高中语文选修课设置的形式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共设五个系列:1、诗歌与散文;2、小说与戏剧;3、新闻与传记;4、语言文字应用;5、文化论著研读。在五个系列中,每个系列均有若干模块。例“系列1”中可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人教)、“唐诗宋词选读”(粤教)、“李白杜甫诗歌选读”(校本)、“中外现代诗歌欣赏”(人教)、“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粤教)、“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语文)。比较而言,必修课的模块有较强的规定性和综合性,而选修课的模块更有集约(专题较集中)性、开放性、生长性和灵活性。4.关于我市高中选修课设置的建议(1)设置原则和类型考虑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发展愿望以及学校教学条件实际和高考的要求,做到选择性现实性及实效性三者统一,把选修课大致分三类:(一)必选课,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鉴赏”,所有学生都上,每周4—5学时,每模块上一个学段,仍由行政班形式学习;(二)任选课,突出学生的选择性,每周开2节,上一或两学段,例“中国现代诗选读”、“论语选读”、“红楼梦研究”、“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国传统文化论著选读”、“语言文学实用基础”;(三)校本自主开发选修课(选修二)例:“红土文化研究”、“雷州方言研究”、“微型小说研究”,每周2节,上一至两个学段,学生任选。5、选修课开设的课时与学段安排建议(下面加横线的七本书是应订用教材)(1)高二(上)第二学段:①必选:“诗歌与散文”系列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每周5节,10周,其中以唐宋时代作品为主;②任选:“诗歌与散文”系列中的其它模块,如“中外现代诗歌选读”;“小说与戏剧”系列中的若干模块,例“外国短篇名著欣赏”、“微型小说选读”、“中外名剧选读”等,每周2节,9—18周。(2)高二(下)第一学段:①必选:“诗歌与散文”系列中的《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语文版)模块和《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模块中的散文部分合一(可对教学内容作合理取舍),开9周,每周4—5节;②任选:“新闻与传记”系列中的“新闻写作”、“中外名人传记选读”等。(3)高二(下)第二学段:①必选:“新闻与传记”系列中的“古今传记选读”(因为目前没有人教版书,只好初步计划使用粤教版的《传记选读》),开4—5学时,9周;②任选:“语言文字应用”系列中的《语言文字应用》(人教版)、“演讲与辩论”、“写作”等,每周2课时,开9—18周。(4)高三(上)第一学段:①必选:《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每周4——5节;=2\*GB3②任选:“文化论著研读”系列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论著选读”、“《论语》选读”、“《庄子》选读”、“西方美学论著选读”等;=3\*GB3③校本选修:例“粤西文学研究”、“雷剧的源流”等。同时主张继续使用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每周开1——2节。(5)高三(上)第二学段:①必选:小说阅读与欣赏(推荐使用教材:广东教育版《短篇小说欣赏》);=2\*GB3②必选:新闻阅读与写作(推荐使用教材:广东教育版《新闻阅读与写作》)。以上两门课可以只开设其中一门,开五周每周五节;也可同时开,开五周每周每门三节,根据自己学校学生情况而定。(当然,多数假期补课的学校可以在高三(上)第一学段就完成所有选修课的教学)以上选修教材尽可能采用人教版,但若无合适的,也跨社选用其他教材。高三第二学期起开始高考复习,不再开设选修课。另外,一般学校“写作”也可考虑从高二(下)开始开设,作为必选,结合写作,作为作文教材,一直开到高三(上),教学中要考虑实用写作和高考作文两方面要求。经比较,主张使用江苏版的《写作》。6、选修课的教学建设(1)开设课型①阅读鉴赏课型接近于“阅读与鉴赏”的学习方式,但专题性更强,课程目标更集中,考核方式更多样:闭卷和写小论文相结合。这适用于必选课。②研究课型(“讲座课型”也可归入)以教师开讲座指导学生研读或探究问题为主,如“《论语》选读”、“李白诗选读”(①李白的古风;②李白的绝句;③李白的诗风;④李白诗与酒与月;⑤李白诗对后代的影响;⑥李白诗朗诵会)。考查方式以答辩、论文等为主。③活动实践课型以一次次活动为主,如《演讲与辩论》、《实用写作》,讲座+写作+活动。活动性、实践性、开放性是特征。(2)教学建议把握课程的特征,注意学习目标及方法上的差异,培养独立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精神。要区分必选和任选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方式,要区分高中选修课与大学的专业课、选修课。注意评价方式与必修课的差异。要考虑高考对“探究能力”的要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如“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等。7、“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建议教材内容结构全册分六单元,一、二、三为诗词,四、五、六为散文。每单元都由“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四部分组成:其中示例诗文各是一篇;自主赏析诗四首,文三篇;推荐诗五首,文二篇:全册三者的比例是6:21:21。教学建议每周开5节,诗词部分用4周,散文部分用5周完成教学,一周复习考试。教学方式以“教师开讲座——-指导鉴赏——自读研讨(探究)和阅读能力训练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要考虑到审美能力培养和高考诗词及文言文考查两大方面要求。“推荐作品”部分主要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读,教师也可向学生推荐单元中一到两篇给学生或把某些作品设计为能力训练文,如第一单元的《越中览古》,第二单元的《旅夜书怀》等。考查形式拟采用写鉴赏评论文章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附:2007年语文高考大纲关于选修课现代文部分考试内容的要求二、选考内容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分析综合C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⑵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⑵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F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⑵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科学小品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1.分析综合C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⑶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E⑴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⑵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3.探究F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考试内容来看,选考内容主要有四种组合:A.散文---传记;B.散文——新闻;C.小说——传记;D.小说——新闻。据此再考虑自己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可以全开也可以只开文学或实用类。)六、关于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关于高中语文实验教材,主编顾之川、顾振彪等老师有详尽的说明,参看以下内容。顾之川:关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的几点说明为了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理念,推进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合作,研究编写出一套包括5门必修课和16门选修课在内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系列教材。一、教科书的设计思想这套教科书,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努力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力图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正确处理五个方面的关系: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学科逻辑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生经验的关系,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学科的独立性与关联性的关系,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关系。目的是使这套教科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际,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这套教科书跟以往曾用和目前在用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1)坚持“守正出新”,适应新时代的特点和各类中学的教学需要。这套教科书并没有一味追求内容和样式的“新”、“奇”、“特”,而是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力求“出新”。这是本套教科书的一个基本特色。“守正”,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严格遵循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注意继承我国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制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适当考虑中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循序度和适用面。因此,在编写工作中,没有全盘推翻以往的教材体例,也没有轻易改变基本的教学内容,同时特别注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教师的教学难度,从而使整套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教科书体例的大体稳定和与现行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衔接过渡。“出新”,一是从整体面貌看,这套教科书贯彻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突出了现代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二是从教学角度看,这套教科书注意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结合的特点,在内容体例和呈现方式上力求做到不拘一格、新颖活泼,并留有充分的选择空间和开发余地,以满足不同学校使用的实际需要。三是从学生角度看,这套教科书努力适应当今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扎实的基础性和灵活的选择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2)构建“立体系统”,体现内容的综合性。这套教科书具有“综合性”和“模块化”的结构,也就是注意了内容的综合性和体例的模块化。这也是本套教科书的一个主要特色。“综合性”是指:第一,教学目标的综合。教科书中包含“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第二,课程内容的综合。教科书中包括语文学科本身各种要素的综合,语文学科与跨学科内容的综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内容的综合,以及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综合等。第三,过程和方法的综合。教科书力求让学生体验多种学习过程,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并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各显神通,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模块化”是指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不拘泥于通常采用的“文体系列”或“表达形式”的纯文学性概念角度,也避免陷入现时流行的“生活主题”或“人文专题”的泛语文化编排倾向,而是注意遵照语文学习的规律,用语文的基本要素构建模块化的教学系统。一方面是“化整为零”,把整个教学内容系统分解成不同模块,如每册中均包含“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同时每一部分又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如“阅读鉴赏”安排了不同类型的文选,又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表达交流”分成不同专题,再包括相关内容单元,从而适应教学安排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聚零为整”,在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中,各个不同模块可以灵活组合。例如在“阅读鉴赏”部分学习“情节与语言(中外小说)”文选系列时,就可以结合学习“表达交流”部分中的“语言表达(深刻、充实、有文采、新颖)”专题,同时结合学习“梳理探究”部分中“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走近文学大师”等内容,让学生举三反一,从而收到学习训练的体验与认识反复归拢、提升的效果。(3)突出“过程和方法”,以浸润式学习的设计整合各个方向的教学目标。把“过程和方法”放在突出地位,并在多种教学目标实施的设计中细腻地体现浸润式学习的理路,是这套教科书的又一特色。整套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包括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向。但“过程和方法”是一条基本线索,用以联系、整合“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和相关内容。“过程和方法”的教学目标包括:鉴赏的过程和方法,领悟的过程和方法,应用的过程和方法,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通过几个方面的反复训练,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领佰力,以及应用、梳理和探究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陶冶。例如,“阅读鉴赏”包括三部分内容:“品味与赏析”、“思考与领悟”、“沟通与应用”,其设计都充分考虑到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学习方法的了解、模仿与反复训练。其中包括:赏析的过程和方法,如“情感与意象”、“情趣与理趣”、“含英咀华”、“感受与共鸣”、“披文入情”等;领悟的过程和方法,如“提要钩玄”、“质疑解难”、“融会贯通”等;应用的过程和方法,如“博观约取”、“知人论世”、“概括与归纳”等。再如“梳理探究”同样注重过程和方法。其中包括:梳理的过程和方法,如“怎样梳理成语”、“怎样梳理古代文化常识”等;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如“怎样探究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怎样探究影视文化”等。由于教材设计追求的是浸润式的学习“过程”,又重在“方法”上的引导,学习训练的落脚点在“能力”,从而改变了以往常见的那种偏重课堂灌输的方式。有可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创造性来学习,在读写能力得到稳步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自然受到陶冶。二、教科书的内容结构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这套高中语文教科书分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其中必修部分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五个模块编为五册,每个模块编为一册。另外,作为必修教科书的配套教材,还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扩展阅读》和《教师教学用书》以及相关音像资料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每一册都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1.阅读鉴赏“阅读鉴赏”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用*号标出)”,同时还有“扩展阅读”和“名著导读”,从而形成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单篇文章到整本书互相回环结合的阅读系列。为避免课内学习分量过重,“扩展阅读”部分单独成册,供学生在课外选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每册的“阅读鉴赏”部分都安排了四个单元。其中两个单元侧重于“品味与赏析”,另外两个单元分别侧重于“思考与领悟”、“沟通与运用”。每个单元一般有四篇课文,分精读和略读,教学中可以灵活处理,部分作课堂教学文选,其余的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每册“阅读鉴赏”部分的四个单元都分别由“单元提示”、“课文”、“研讨与练习”三个部分组成。“单元提示”简要说明单元教学要求以及学习重点、难点与学习方法,在教师教学用书中还会有比较详细的教学提示与建议。“课文”比以往的教材有明显的更新,所选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注重经典性,同时兼顾时代性,适合高中语文教学和高中学生的接受水平。全套五册必修课教科书共有80课、涉及98篇作品。现当代作品及外国作品54篇,其中新选课文35篇,占总数的64.8%。古代诗文作品在全套教科书中的比例,约占45%。古代诗文的选目以传统经典名篇为主,也适当扩大了选材范围,新选了一些古代优秀作品。“研讨与练习”的设计,精读课文一般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至三道题,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突出学习要点,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部分题型和内容设计为开放式,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发挥的空间。2.表达交流“表达交流”部分包括“写作”与“口语交际”两个板块。教科书中关于“写作”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有三个子系统:首先是集中独立的写作专题,每册共安排了4个专题,5册共20个专题;第二个系统是与阅读整合在一起,在每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安排相应的写作练习,写一些读书笔记,强调读写结合;第三个系统与“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安排了一些带有综合性、研究性的写作练习。这样安排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研究思考,同时引起学生更为浓厚的写作兴趣。独立安排的写作专题的特点是:第一,过去的写作教材往往只着眼于写法,容易导致纯技术性训练。这套教科书中的写作专题,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也就是每一个专题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话题探讨”提出“写什么”的问题,接着的“写法借鉴”对“写什么”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带出“怎么写”,在写法上加以点拨。“写作练习”是在这个“写什么”的范围之内,设计若干个参考题目,让学生练习(可以选做)。第二,“话题探讨”、“写法借鉴”与“写作练习”三者密切结合,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提高。第三、在解决“写什么”的基础上“怎么写”,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科书中关于“口语交际”也包括三个子系统:一是每册设计一个专门的口语交际单元,分别是:朗诵、演讲、讨论、辩选和访谈。活动的设计强调具体情景的设置,少讲理论知识,多给学生以实际锻炼的机会。二是结合“阅读鉴赏”部分的课文学习,安排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如朗读、背诵、复述、讨论等;三是在“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实践活动中设计相应的口语交际练习。3.梳理探究教科书中“梳理探究”部分实际上是一些语文专题活动。这些活动有的侧重于对学生以前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内进行梳理,便于在长期积累基础上的巩固和整合;有的属于专题研究,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一些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专题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可以有选择地开展。4.名著导读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的“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这套教科书还安排了“名著导读”栏目。每册教科书介绍两部名著,以中外文学名家名著为主,其中部分与学过的课文内容衔接。“名著导读”分为“背景介绍”、“作品分析”和“思考与探究”三部分,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名著导读”专题安排表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论语》《家》《红楼梦》莎士比亚戏剧《三国演义》《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高老头》《谈美》《堂·吉诃德》三、教科书目录及相关服务为了配合这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满足各实验区师资培训和教学的实际需要,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培训办公室,具体负责培训事宜。(1)由本套教科书编者(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语文教育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以及全国范围内的中学优秀教师)为参加本套教材实验的教师进行培训,并免费提供培训资料。(2)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有配合新教材实验的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电子教科书、网络教材等电子音像产品,形成一个可供不同地区和学校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的多样化、系列化、立体化的教材体系。(3)利用课程教材研究所现有的《课程·教材·教法》、《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文科版)》优先刊载有关这套高中语文新教材的文章或资料,人教网()中学语文网页也将积极配合本套教材的实验与宣传,为一线教师备课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21世纪高中作文教材的改革顾振彪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作文部分作了比较大的改革。一在编排上,作文教材分为三个系统。第一个系统,是相对独立编排的。目录如下。第一册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第二册直面挫折学习描写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想像世界学习虚构第三册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第四册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确立自信学习反驳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第五册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第二个系统与阅读整合在一起,在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设计了几十次写作练习。这些练习,从阅读说,属于应用性阅读;从写作说,属于笔记作文。第三个系统与“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在全套教科书共15次“梳理探究”中,设计了几十次写作练习。这些练习,主要是研究性作文。上述三个系统中,第一个系统是这套教材作文部分的主体。它力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规范的作文训练。虽然尽量加强与阅读鉴赏、梳理探究和口语交际的联系,但更注重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作文教学的本身规律来编排。第二个系统是读写结合的产物,基于“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主要是笔记式作文,让学生随时随地把阅读的心得体会写下来。第三个系统是写作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结合,作文练习是在语文活动中进行的,十分贴近生活,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提倡的“练习与应用相统一”的原则。总之,这三个系统的作文教材,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它们与阅读鉴赏、梳理探究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尽可能融会贯通,使全套教科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二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重结果而不重过程,这可能是作文教学劳而寡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作文教学的关键,不仅在于让学生写出一篇作文,更在于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逐步把握写作要领,从而达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因此,不难理解这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旗帜鲜明地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明确规定写作教学必须突出过程与方法。为遵循写作教学的规律,体现课程标准的先进理念,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这套实验教科书的作文部分,尤其是第一个系统,致力于突出写作的过程和方法。对于写作的过程,古今中外学者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双重转化”。刘锡庆先生解释说:“任何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诞生,都要完成这样一种‘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它要依据‘反映论’的精神,能动地、本质地、真实地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作者的认识(观念和情感),这是由事物到认识的第一‘重’转化;其次,是作者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它要遵循‘表现论’的原则,有‘理’有‘物’并有‘序’有‘文’地将头脑中所获得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思想的‘外衣’)。这是由认识到表现的第二‘重’转化。”①简言之,由“物”到“意”,由“意”到“文”,就是写作过程所必须完成的“双重转化”。这“双重转化”中,第一重“转化”是根本,是基础。生活贫乏,认识低下,缺少“发现”,是写作的致命伤。第二重“转化”是手段,是关键。思维紊乱,文字很差,如何写得好文章?因此,写作的全过程,必须完成“双重转化”,缺一不可。基于上述认识,第一个系统的作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分作“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大块。“话题探讨”力图帮助学生完成由“物”到“意”的第一重“转化”,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写法借鉴”力图帮助学生完成由“意”到“文”的第二重“转化”,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写作练习”则提供一些作文题目或范围,让学生试试看,自行经历写作的全过程。从上边第一个系统的作文教材目录就可以看出,每一个单元作文标题的前半部分就是所要探讨的话题,后半部分就是所要借鉴的写法。例如第一册第二单元“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先在“话题探讨”中,指导学生探讨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体验自然的问题;接着在“写法借鉴”中,引导学生借鉴范文作者是怎样认识自然、感受自然和表现自然的;最后让学生在“写作练习”中任选一题,投入到表现自然的写作实践中去。全系统20个单元作文,指导学生探讨了20个话题,借鉴了20种写法,经历了20次“双重转化”——20次写作的全过程。可能有人会问:“双重转化”中,哪一重“转化”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呢?对这个问题,至今见仁见智,认识不一。1990年代《人民教育》杂志上还就这个问题展开过一场争论。不少人认为,第二重“转化”是重点,理由是:提高学生积累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不是专靠语文一门学科所能奏效的,而是各门学科的共同任务;至于怎样反映生活,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则是作文教学责无旁贷的特定任务。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认为,应把第一重“转化”作为重点。著名特级教师方仁工是这样说的:“在我的思想中,第一个飞跃(按:即“转化”,下同)比第二个飞跃更重要。现在有很多人拿到了作文题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样写,指的并不是有了材料不知道怎样去表达,而是指头脑中似乎不存在所要写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对中学生来说,要提高作文的水平,首先要抓的,倒不仅是如何立意、布局、谋篇,而是如何去选择材料,如何进行构思。材料选好了,构思好了,动笔是比较快的。前者是‘十月怀胎’,后者是‘一朝分娩’。”②应该说,这种意见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上面两种意见,各有一定道理。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学作文教材主要解决第二重“转化”的问题,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从1997年底语文教学大讨论以来,又出现一些把第一重“转化”作为重点的中学作文教材,主要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两类教材各有长处和优势。但弄得不好,前一种教材容易忽视“写什么”,后一种教材容易忽视“怎样写”,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鉴于此,这套高中作文教材试图在上述两种教材之外另辟一条新路,就是兼顾“双重转化”,不厚此薄彼。与前一种作文教材相比,这套作文教材多了“话题探讨”;与后一种作文教材相比,这套作文教材多了“写法借鉴”。这套作文教材所强调的,就是写作的全过程。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科书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为体现这个精神,这套高中作文教材特别注意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这套作文教材致力于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想认识紧密结合,确保学生写作的自主地位。第一个系统的20个话题和第二、三个系统的写作练习设计,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几个方面,都是现实社会中生活、生产的热点问题,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中的重大问题,以及学生最感兴趣的、最为关心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发现社会、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在发现中发展自己的个性,提升生命境界。以这些话题为内容的写作,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适应学生自己精神发展的需要。于是,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可遏制地爆发出来,“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为什么写、写什么的问题根本不成其为问题。这就保证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就充分体现出来了。其次,这套作文教材注重与阅读密切联系,把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让学生从范文中自主探究写法。鲁迅先生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不要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看成是两回事”,“把课文讲好,使学生学习每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语言是怎样运用的,这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因此,这套作文教材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范文的写法,从中学习“应该怎样写”。这些范文,主要是阅读教材中已有定评的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也包括当代具有示范性的佳作和学生习作。教材中只对这些范文或示例作极为简明的解说与点评,对学生各自的揣摩和集体讨论起一点儿点拨和指引作用。换言之,过去的作文教材,一般都免不了从写作知识出发,介绍一系列写作技巧,让学生全盘接受,而这套作文教材一反这种做法,只是指点学生自己从范文中去体味、领悟写法。这对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有所裨益的。第三,这套作文教材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把多思善想作为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注意破除束缚学生的写作程式。上文说过,这套作文教材突出写作的全过程,但在这全过程中有一个重点,就是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应该看到,“写什么”的问题,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范围是相差不远的,差距大的是对生活的认识和发现,这就关系到思想水平问题;“怎么写”的问题,立意、选材、谋篇,都属于构思,至于语言,它的外衣也是思想。这就是说,“想”是写作的总枢纽。因此,第一个作文系统中,有五个单元是直接培养思维能力的:“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想像世界学习虚构”。还有几个单元,与培养思维能力关系很密切,比如“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确立自信学习反驳”,“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锤炼语言学习写得有文采”。其他单元,也贯穿着培养思维能力这根红线。上文说过,对于“双重转化”的重点,有两种不同意见。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重视写作中的思维训练。张志公先生是赞同第一种意见的。他说过,作文教学“主要解决学生有了需要写的事物之后怎样整理思路,怎样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这个问题”。持第二种意见的方仁工老师说:“要提高作文的水平,首先要抓的,是如何进行构思。”“一定要重视构思。一定要在构思上多花时间!”一个强调思路,一个强调构思,其实都是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这套作文教材把培养思维能力尤其是个性化、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作为重点,想必是大家所认同的。从1997年底以来,社会上批评一些学校热衷于对学生进行机械的作文训练,片面追求写作技巧。把写作中的立意、选材、谋篇、造句,都“铸”成一个个“模子”,让学生在这些“模子”中制出一个个“标准件”。这套作文教材力图打破这种局面,把学生解放出来,从培养个性化思维、创造性思维入手.真正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写作、个性化写作。四使用这套作文教材,需要注意下列问题。(一)对“话题探讨”的要求要适度。在写作过程的“双重转化”中,第一重“转化”是基础,至关重要。当前,大多数同志认为,高中学生作文的主要问题出在第一重“转化”上,没有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这当然是有道理的。然而,应该看到:第一,完成第一重“转化”,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不是语文一门学科的特定任务,而是各门学科的共同任务,写作课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独立完成这个任务;第二,完成这个“转化”、解决这个问题,贯穿学生的整个生活中,是学生平时生活的一部分,不是为了写作才特意去认识生活,也就是说写作过程中的第一重“转化”只是平时生活中“转化”的结果和延伸;第三,中学生写作,是写学生生活范围以内的,能够认识清楚的事物。叶圣陶先生说过,如果生活没有进展到某一阶段的时候,责备中学生的积蓄没有更正确更深广,就犯了期望过切的毛病。由于上述三个原因,“话题探讨”主要是“诱导”和“触发”学生平时已积蓄的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因此,对话题探讨的深度和广度,不可脱离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识水平,作过高的要求。(二)灵活处理“话题”和“写法”的关系。这套作文教材的第一个系统,是按照写作本身的规律来设计的。第一册的重点是记叙文的写作,第二册的重点是各种表达方式的训练,第三、四册的重点是议论文的写作,第五册的重点是更高要求的写作训练。有人说,把20个话题安排在20个单元中,有些与所要借鉴的写法有内在联系,安排在一个单元十分自然;而有些与所要借鉴的写法没有必然联系,安排在一个单元似乎有些牵强。后一种情况是存在的。但要看到,后一种情况下的话题和写法尽管表面上没有必然联系,但本质上还是有联系的,就是说这个话题可以用这种写法,这种写法可以用在这个话题上。过去的作文教材,以介绍写法为主,举例可以不限某个话题;现在的作文教材突出写作的过程,兼顾话题和写法,一个单元的写作就不能不在借鉴一种写法时,只以一个话题为例。这样,一个单元中话题与写法缺乏必然联系的情况几乎不可避免。教材是这样设计的,使用教材时只要注意到这种情况:对于这个话题来说,用这种写法只是举例;对于这种写法来说,用这个话题也只是举例。学生在写作中,完全可以灵活处理话题与写法的关系。(三)抓住一个“写”字。“话题探讨”也好,“写法借鉴”也好,最终都要落实到一个“写”字上。要指导学生在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为此,这套作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提供五个作文参考题目,全套教材共100个题目。这些题目大多数都不同于过去教材的作文题形式,它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写作状态,急于一吐为快。当然,这些题目只是参考题,没有要求非做不可,愿意写就可以试试看,不愿意写也能起到促进思考的作用。做这些题目不限时间,不限地点,大都不限字数,对于写法完全不做硬性规定,有些只限文体,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自由自在地写作,个性化地写作。高中写作的重要目标是在写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套作文教材关于写作习惯有六个“小方块”,提醒学生重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贯穿学生写作的始终。(四)改变一个观念。有的老师也许要说:“这套作文教材,有三个系统,第一个系统还突出写作的全过程,而作文课的时间却很有限,这让教师如何是好?”要转变一个观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科书应有开放性,在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要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正是根据这个精神,这套作文教材给学校和师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去进一步“选择和拓展”。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作删节、补充、调整、重组。决不是像过去那样,把教材当《圣经》,一成不变地去教学。这套教材编得丰富一些,设计了三个系统,只是想使提供的平台更宽广一些,便于教师和学生大显身手而已。注释①引自《基础写作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②引自《特级教师作文谈话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加强口语实践学会文明交际——《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黄伟“口语交际”编写说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规划语文必修课程,并分别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设计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这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充分体现了课标的这一理念,特别在“表达与交流”方面进行了突破性的改革尝试。其中,“口语交际”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特色鲜明,颇有新意,不仅密切联系了“阅读与鉴赏”,并与之交融整合,努力追求语文教育的综合效应,而且赋予口语交际相对独立的地位,做到在多维联系中各有侧重,加强重点,很好地体现了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特点,便于实现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这套教科书共设计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这四个板块都包含了“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具体说来,有以下一些编写特色。一、密切联系课文阅读和名著导读,相机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课文之后的“研讨与练习”和“名著导读”之后的“思考与探究”均给予“口语交际”以极大的关注,用以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教学开展口语交际训练。翻开教材,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随处可见,如,第1册《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的研讨与练习:1.有人称赞这篇文章“于朴素之中见奇崛,于平实之中显机锋”,就此谈谈你的看法。2.作者为什么要“寻找时传祥”?时传祥精神在当代社会是不是还有意义?请你搜集有关资料,与同学讨论一下。这样的练习正是用口语交际的形式来加深并检测对课文的感悟。同样,“名著导读”的“思考与探究”中也注意设计口语交际活动,如,第4册“名著导读”《谈美》的“思考与探究”一:思考“人生艺术化”的含义,并就这个话题与你的同学讨论,看看自己有什么不同的见解。设计这样的活动,正是运用“讨论”这一口语表达的方式来促成同学之间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拓展对名著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加强了“口语交际”的训练。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教材,不难发现.课后“练习”中的“口语交际活动”,既有“评说”和“朗诵”,又有“解说”和“演讲”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第1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研讨与练习一:朗读课文,将文中描绘自然风景的两处文字找出来,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说说这两段文字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然后把你喜欢的描写景物的语句背诵下来。再如,第3册的《宇宙的边疆》研讨与练习三:作者带领我们遨游宇宙后说:“人类返回家园的长途旅行已经开始。”那么,请你做解说员,向大家介绍一下地球的情况。又如,第4册《张衡传》研讨与练习三:郭沫若曾评价张衡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课外搜集资料,联系课文,以“我看张衡”为题,在班里做一次三分钟演讲。总之,教材紧扣阅读教学,多层面、多层次地提供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二、利用“梳理探究”的综合性、探究性的特点,加强口语表达与交流的实践活动“梳理与探究”整合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资源。其中,“口语交际”占有重要位置。“口语交际”在“梳理探究”中要么成为学习的有效形式,要么成为对学习结果或成果的一种呈现方式,成为“梳理探究”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如,第4册在“影视文化”的专题探究中,就设置这样一个活动:对白是影视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找来一些精彩的影视对白,进行朗诵或分角色表演。这样的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鉴赏性,木仅有助于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再如,第1册在“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专题探究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活动:在你的同学之间流行哪些新词新语?它们来自哪里?流行范围有多大?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现象?针对这些问题,以班级为单位召开一次小型座谈会。开展这一活动需要运用调查、访谈、座谈、讨论等多种学习与交流的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的运用,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特别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全面发展。三、设置口语交际专题活动,使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系统有序教科书在“表达交流”这一板块中设计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书面写作和口语交际。其中口语交际每册设置一个专题,它们是:朗诵、演讲、讨论、辩论、访谈。每个专题中有两项内容:指导与探讨,实践与交流。“指导与探讨”主要是介绍基本知识,为活动的有效开展做一些提示和辅导,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或在活动实践之后反思检查。“实践与交流”主要是创设活动情境,设计活动话题,以供学生有选择地开展,通过实践活动或实际操练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加强合作与交流。在“指导与探讨”中,所介绍的知识力求精要好懂,简明实用;所提出的问题针对性强,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开展活动或在活动中反思、自我检测,会使活动的开展具有明确的方向和学习重点,有利于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在“实践与交流”中,教材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和内容,这些活动大多取材于当代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学以致用。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必备技能,这种技能的形成必须来自实际锻炼和情境操练,所以,教材尽可能地简化知识,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情境活动”上。希望通过这些情境活动包括活动过程、活动效果、活动评价等环节,来加深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感悟,培养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情感和价值观,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以及现代社会必备的沟通交流、协调协作的技能。设计口语表达专题活动,是本套教材改革的一大亮点。这些专题活动是对穿插在课后练习中的口语交际活动的整合,是一次集中、系统的训练,旨在让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其口语交际的能力结构。口语专题活动每册一次,时间可以灵活安排,可以让学生选择其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这些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口语交际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能力,提高素养,而且能够收到动静结合、调节身心、寓教于乐的功效。四、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发挥教材的价值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本套教材对口语交际活动的设计,力求体现口语交际的教学特点。比如,充分尊重师生的自主选择.充分体现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活动性、生活情境性和交流合作性,加强课内课外的联系,关注活动形式的灵活多样和活动过程的价值生成,等等,这些特点都需要师生在教学中予以正确把握并着力彰显,从而把教材特色转化为教改实践,让学生从教材和教学中受惠获益,发挥教材与教学的最大教育功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朴素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应重视指导学生在种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