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古典文献的辑佚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四节历代辑佚工作概述第六章古典文献的辑佚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1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狭义辑佚单指辑佚书;广义辑佚有辑佚书、辑佚文、辑佚诗、辑佚书目等。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2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1、历代文献散佚的基本状况先秦文献流传到汉代者,多载于《汉书·艺文志》。《汉志》所收文献614种,现仅存87种(其中完整42种,残本45种)。两汉旧籍新书总数约有2000种,而《四库全书总目》收录仅100种,今存汉人著述(含辑佚本)总约120种。秦汉文献遗存至今实为少数。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1、历代文献散佚的基本状况3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魏晋南北朝期间,私家著述渐多,纸墨应用渐广,图书流传较易,私家藏书也得以发展。但社会动荡,战火连年,对保存文献又极为不利。此时文献得以流传者也只有100余部,约仅有当时著述的百分之一二。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魏晋南北朝期间,私家著述渐多,纸墨应用4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隋唐著述繁盛,《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唐代学者著作28469卷,约6500种左右。《四库全书总目》收录唐人著作也仅307部,佚书亦达百分之九十四以上。宋代以来文献数量更为丰富,文献散佚情况尚无明确统计。大概文献时代越远散佚越多。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隋唐著述繁盛,《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唐5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2、散佚文献的主要类别一是亡佚之书。简称“佚书”(初作“逸书”)。指原有其书而后代毁亡、散失不传之书。佚书又分三种情况:全佚之书,缺佚之书,散佚之书。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2、散佚文献的主要类别6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全佚之书即一页不存的佚书。如晋·王涛著有《三国志序评》三卷,至隋亡佚,只有零星散句为他书所征引。缺佚之书为独立文献尚存,但残缺不全,并非完帙。古籍流传中,缺佚现象十分普遍,且愈古缺佚愈多。散佚之书为原书已不存在,但其某些篇章完整保存于其他文献中。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全佚之书即一页不存的佚书。如晋·王涛著7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散佚之书以诗文别集最为显著。如曹操有《魏武帝集》梁朝增辑为30卷、录1卷,宋代已散佚,但其诗文有整篇见载于《文选》、《艺文类聚》等图书中,明人张溥据以辑成《魏武帝集》1卷,凡诗文145篇,纂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散佚之书以诗文别集最为显著。如曹操有《8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二是脱佚之文。指形式上似乎完整保存但实际有文句、文段脱佚的古籍。如《容斋随笔》提及《太平御览》所引《史记》、《战国策》文字,“多今本所无”。《战国策》刘向校定为33篇,今传亦为33篇,但有佚文,王仁俊辑录《战国策佚文》1卷,可知洪迈所言不缪。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二是脱佚之文。指形式上似乎完整保存但实9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三是散佚之篇。指编辑诗文总集、别集之时,从多种书里零散搜集出来的那部分诗、文,以及全集编成之后漏收的诗文。漏收情况有二:编辑未知而遗漏;编辑有意弃而不收。如今人对《全唐诗》所做补遗,多数正是当时《全唐诗》编纂时遗漏之篇什。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三是散佚之篇。指编辑诗文总集、别集之时10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3、文献亡佚的主要原因文献亡佚原因,约有六点:一是书厄造成。各种战乱兵祸、自然灾害以及管理不善均导致大量文献被毁。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3、文献亡佚的主要原因11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五厄”指书籍被焚毁的五次厄运。见《隋书·牛弘传》秦始皇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王莽末年,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汉献帝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刘曜、石勒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周师入郢,梁萧绎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五厄”指书籍被焚毁的五次厄运。见《隋12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十厄:明代藏书家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说“牛弘所论五厄,皆六代前事,书自六朝之后复有五厄。”隋开皇之盛极矣,未几皆烬于广陵。唐开元之盛极矣,俄顷悉灰于安史。肃、代二宗,存加鸠集,黄巢之乱,复致荡然。宋世图史,一盛于庆历,再盛于宣和,而女真之祸成矣。三盛于淳熙,四盛于嘉定,而蒙古之师至矣。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十厄:明代藏书家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13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二是历代对某些文献重视不足致使其难以流传以至“自然消亡”。如大量科技书籍纷纷失传即是如此。三是雕版印书之前,书籍主要靠手抄流传,对一般书籍抄录极少,因而也就逐渐被淘汰以至消亡。如萧统《文选》一出,前此多家文集相继亡佚;范晔《后汉书》问世,各家《后汉书》也基本不传。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二是历代对某些文献重视不足致使其难以流14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四是雕版印书之后,两种以上相近之图书,往往只有一种广泛流行,其余逐渐被淹没不闻。如欧阳修重修《五代史》后,原薛居正《五代史》被学宫削去不刊,逐渐废止。而清乾隆时期又恢复薛居正《五代史》为正史,其书已不可得,乃就《永乐大典》及《册府元龟》等文献中甄录排纂,尽量按照原书体系,重新整理为150卷,即今日之《旧五代史》。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四是雕版印书之后,两种以上相近之图书,15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五是规模过大之书不易流传。如曹魏《皇览》,多达千篇,传抄不易,至南北朝时已不见完书,仅存节本,隋代则节本亦不存。六是某些官书只存于宫廷秘府,视为秘籍,一旦亡失,即无法恢复。自汉至宋历朝实录,命运往往如此。私家所藏珍秘奇书也多秘不外传,一旦遇祸,命运同样如此。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五是规模过大之书不易流传。如曹魏《皇览16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4、辑佚工作的意义一是恢复旧典:将散佚文献钩稽出来使之重获流传。《太平御览》卷三六引《尚书考灵曜》一条佚文:“地恒动而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二是完备资料:尽可能全面地辑录一个时代的文献,对准确描述一个时代的历史、学术、文化发展水平等都是必要的。《宋会要》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4、辑佚工作的意义17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三是保存文献:文献代有出现,代有消亡。《永乐大典》四是存目备考:散佚文献的原文已无从辑录,而文献的名目尚可考见,将这些资料汇集为佚书目录,此项工作对了解文献流传或学术变迁的情况也是很有帮助的。五是合力作用:与古籍版本、校勘、注释、辨伪等工作相配合,可以有效地加强其他工作的效果。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三是保存文献:文献代有出现,代有消亡。18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1、辑佚工作优劣的评价标准一是辑佚能详考佚书、作者而撰写叙言者为优,否则次之;叙言学术水平高者为优,否则次之。二是辑佚能博取群书,所辑佚文遗漏少者为优,否则次之。三是佚文注明出处者为优,否则为劣;出处详明者为优,简略者次之。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1、辑佚工作优劣的评价标准19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四是若对互见佚文加以缀合且方法科学者为优,否则次之。五是所辑佚文能详为校勘者为优,否则次之。六是所辑佚文能详辨其真伪者为优,否则次之。七是于所辑佚文中的史事、典故、文字能详为考辨、注释者为优,否则次之。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四是若对互见佚文加以缀合且方法科学者为20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八是佚书原来体例、篇第可考而能考求排比、尽量还其本来面貌者为优,否则次之。原来体例、篇第不可考而能科学排比者为优,否则次之。九是辑佚综结工作完善者为优,否则次之。十是规模较大的辑佚成果有索引者为优,否则次之。辑佚工作愈接近这些标准,质量就愈高。辑佚之程序、方法也均围绕这些标准而展开。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八是佚书原来体例、篇第可考而能考求排比21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2、辑佚工作的基本程序第一,准备阶段工作。大致有6项:一是查考认定单位文献之存佚,即首先认定欲辑对象是否为真正佚文,以确定其工作是否有意义。二是尽可能搜集前人有关辑佚对象的一切研究、论述等资料,以便提高效率。三是研究考证辑佚对象的全面情况。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2、辑佚工作的基本程序22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四是搜集前人相同或相近的辑佚成果,以便在前人基础上进行并更加完善。五是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弄清佚文保存的主要可能途径、范围,拟出查阅书目。六是拟定工作方案,制定问题处理原则等,避免盲目或重复。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四是搜集前人相同或相近的辑佚成果,以便23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第二,辑录阶段工作。指佚文搜集过程,主要有3项:一是佚文查找要仔细认真,尽可能无遗漏。二是佚文移录(抄录、复印、剪贴等)内容要完整、准确,格式要统一,并详注出处。三是所辑佚文要初步厘定编排,使内容、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佚文相对集中。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第二,辑录阶段工作。指佚文搜集过程,主24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第三,整理阶段工作。指对佚文考究加工之过程,大致有4项:一是佚文的校勘,含互见佚文(从两种或以上文献搜集到的同一条佚文)的校勘。二是佚文的补缀,即对不完整的佚文要精审详核,科学补缀,使文意明确。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第三,整理阶段工作。指对佚文考究加工之25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三是佚文内容的辨证,进一步考证佚文文字内容的异同正误,可以“按语”、“注释”方式辨明。四是伪篇、虚文的辨识,即对其中伪篇、虚文要删除或淘汰或注明,以确保辑佚文的质量。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三是佚文内容的辨证,进一步考证佚文文字26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第四,综结阶段工作。指辑佚成果最后编辑成书,大致有7项:一是最后的调整和综合排列。二是撰写书序或跋。三是撰写全书凡例,编写正文目录。四是编写主要参考的《征引(参考)书目》。五是内容索引的编制。六是附录资料的整理和编排。七是全书内容、资料的终排,并形成全书目录。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第四,综结阶段工作。指辑佚成果最后编辑27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3、影响辑佚工作的主要因素一是辑佚类型的不同。不同类型的辑佚,其工作起迄、工作内容、方式会有所不同。二是辑佚工作规模不同。有泛辑、类辑和专辑之分。泛辑广泛涉及各部类文献,类辑则限于一定类型范围之内,专辑则专集一部著作。三是辑佚工作取材范围不同,有仅据一书或数书辑佚者,有博取群书者。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3、影响辑佚工作的主要因素28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四是辑佚书规模大小不同,有规模数十万字者,有仅得数条以至数字者。五是辑佚工作起点不同,有在前人基础之上者,有完全新辑者。六是辑佚目的不同,或为治学而辑佚,或为刻书而辑佚,或为辑佚而辑佚,或为收藏而辑佚,不一而足。七是成果处理不同,佚文整理形式有辑编、辑存、辑复、辑证、辑增、辑合等,其表现出的辑本质量也相应不同。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四是辑佚书规模大小不同,有规模数十万字29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4、做好辑佚的相关知识准备一是古典文献知识。含文字学、音韵学、版本学、目录学、辨伪学、考据学、史源学等基础知识,校勘学、注释学、编辑学等文献整理基本方法,古籍相关知识和阅读积累,文献检索知识等。二是特定专业知识。主要根据辑佚对象性质,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如此才能取得较好辑佚效果。三是历史文化知识。辑佚文献往往涉及古代历史文化各方面知识,知识基础越宽厚,辑佚质量往往越高。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4、做好辑佚的相关知识准备30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1、亡佚文献的认定原则与查找途径第一,文佚的认定,指辑校脱佚、辑拾漏佚、辑汇散佚时对佚文献的认定过程。“文佚”认定基本原则标准如下:旧存的个人诗文集(非选集)的集外之篇;只有选集而无全集的选集外之篇;通代、断代总集的集外之篇;完整流传下来诸书的见于他书的(非同书的不同版本)的书外脱文;残缺之书的书外之文;亡佚文献的遗存之文。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1、亡佚文献的认定原则与查找途径31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二,书佚的认定。佚书的见存之文,即是佚书遗文。书佚认定基本途径有二:一是凡前代文献称引,而后代书目不录者,一般可定为书佚,如先秦和汉初文献称引之图书,而《汉志》不录者。二是凡见于前代目录著作,而后代书目不见著录者,一般可认定为书佚。如《汉志》有著录,而《隋志》无著录者。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二,书佚的认定。佚书的见存之文,即是32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三,佚书查找的途径。主要有三:一是可把历史分为先秦至唐五代、宋元、明清三阶段。五代及以前著作的存佚情况,经后人(特别是清人)梳理已完全清楚,凭现有书目完全可以解决。宋元著作存佚情况,经清人和今人梳理,也基本清楚,凭现有书目一般可以解决。明清著作存佚情况,特别是晚清著作,有许多稿本、写本尚在存、佚之间,仅凭现行常用书目不能完全解决,需另寻他途。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三,佚书查找的途径。主要有三:33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二是专题、专类书目的利用。清代以来,许多专门书目兼记存、佚、阙、未见之书,但应注意其注“佚”者,未必尽佚。三是据存求佚。依据国内外各种藏书目录,确定知而未见书之存佚。注意国内各种公私藏书、国外保存汉籍者也应留意。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二是专题、专类书目的利用。清代以来,许34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四,辑本查找的途径。辑佚不仅要搞清佚书,还要清初前人有关辑佚成果,一是避免重复劳动,二是可借鉴前人成果。查找佚书基本主要可利用孙启治、陈建华所编《古籍佚书辑本目录(附考证)》(收录1949年以前之辑佚书),对当代辑佚成果也应广泛关注(包括各种专著、期刊等)。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四,辑本查找的途径。辑佚不仅要搞清佚35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2、亡佚文献搜辑的基本方法第一,佚文检索的方法。一是盲检法,即检索目的、范围明确,但检索对象不清,利用书目、索引查找可能保存之佚文,可有类检法(按部类查找)、区检法(按区域查找)、时检法(按时代查找)等。二是直检法,即有明确、具体检索对象情况下,查找辑佚所需更具体内容、事项的方法,可有人检法(从人名入手)、书检法(从书名入手)等。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2、亡佚文献搜辑的基本方法36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三是扩展法,即资料查找为一不断扩展之过程,需不断注意发现新的查找线索和途径。四是机检法,即借助计算机对古籍电子文本进行检索,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机检已成为查找佚文的重要途径。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三是扩展法,即资料查找为一不断扩展之过37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二,佚文查阅的方法。对古籍的传统查阅,主要有:一是一次定成法,即随见随抄或随见随剪贴。二是签注法,即查到一条便在书中标出,夹以纸条签注,最后统一移录。三是索引法,即查到一条便于书中标出,然后另外记其册、卷、页等检索内容,一书查阅完毕,最后统一移录。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二,佚文查阅的方法。对古籍的传统查阅38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三,出处标注的方法。对互见佚文出处,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并注法,即一条佚文凡所见征引诸书一并注明。二是校注法,即每条佚文无论见于几处征引,一般只注明一处出处,其余则于校注中说明。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三,出处标注的方法。对互见佚文出处,39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3、辑佚的主要文献资源一是类书。《四库全书总目》类书类小序曰:“古籍散亡,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得存。《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诸编,残玑断璧,至捃拾不穷。”从辑佚角度看,类书是保存佚文最多的图书类型之一,因此倍受辑佚家之重视。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3、辑佚的主要文献资源40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二是古注。裴松之注《三国志》、郦道元注《水经》、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李善注《文选》为著名的“四大古注”,另《史记》三家注、颜师古注《汉书》、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杜预注《左传》及《十三经注疏》等等皆是传世名注。优秀古注为辑佚家普遍看重之宝藏。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二是古注。裴松之注《三国志》、郦道元注41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三是史书。史著收录文献丰富,如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采自前四史及《晋书》者甚多。四是地志。有专志、方志、一统志等。一些未刊之文或亡佚之书,往往借地志得以保存。五是字书。字书多引群书以训诂解说,故也是辑佚必采之书。六是杂抄。古人杂抄颇类今读书笔记,所抄者多有后世亡佚之书,辑佚于杂抄中也颇丰。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三是史书。史著收录文献丰富,如严可均辑42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4、辑本文献的主要整理方式第一,编辑性辑佚。指对佚文整序编排,不对书体结构精心考究,只需较为固定地组合成书。一般包括:诗文的辑佚,书目的辑佚,字书的辑佚等。第二,辑存性辑佚。或称辑抄性辑佚,指在佚文整序编排上无需在结构体例上深究或需作而未作的辑佚。一般包括:规模较小的辑佚书,辑补脱佚、漏佚的辑佚,编排失序的辑佚,遗漏过多的辑佚,所得甚易的辑佚。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4、辑本文献的主要整理方式43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三,辑复性辑佚。指所得佚文不仅具有一定规模,而且能详考原书体例篇次,佚文整序编排基本得以恢复原书旧貌的辑佚。大致层次有二:单纯性的辑本,无校勘之工,或简单校勘;校注性辑本,佚文校勘精细,或有简单训注、按语。第四,辑证性辑佚。校勘至精、注释至深即是考证。古今辑佚为辑证性者少见,其需学识广博、造诣较深,如方诗铭《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乃在朱右曾、王国维、范祥雍三家基础上加工而成,为几代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三,辑复性辑佚。指所得佚文不仅具有一44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五,辑增性辑佚。即在辑复性辑佚基础上,又据诸书增附许多与佚书相关之史料,以补辑本之不足。如邵晋涵所辑《旧五代史》即是。第六,辑合性辑佚。即将众家佚书佚文汇为一编,如惠栋《九经古义》,每经正文之下,“皆搜采旧文,互相参证”。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五,辑增性辑佚。即在辑复性辑佚基础上45第四节历代辑佚工作概述1、关于辑佚起源的总结清代以来,学界多认为辑佚起源于宋代。后又有晋代说、南朝说、唐朝说等。因对辑佚的内涵认识不同,致众说纷纭。辑佚作为一种文献活动现象产生应当更早,至迟在东汉马融时代即已开始。马融运用辑佚方法辨识《尚书·泰誓》真伪可为其标志。辑佚成法基本确立约在宋代,以郑樵、王应麟等为其标志。第四节历代辑佚工作概述1、关于辑佚起源的总结46第四节历代辑佚工作概述2、宋元明辑佚工作的重要成果第一,宋代辑佚成绩。北宋陈景元《相鹤经》、南宋高似孙《古世本》、王应麟《三家诗考》等。元代辑佚基本衰落。第二,明代辑佚的发展。明人辑佚方法不严,辑佚有时与作伪相连。其辑佚成果主要集中于明后期。如范钦《范式奇书》、陆楫《古今说海》、梅鼎祚《历代文纪》、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等。第四节历代辑佚工作概述2、宋元明辑佚工作的重要成果47第四节历代辑佚工作概述3、清代辑佚工作的繁荣与主要成就第一,清代辑佚的特点。清代辑佚繁盛的标志有六:辑佚队伍大、名家多;辑佚范围广,数量多;辑佚类型多;辑佚学者多有师承,形成所谓“辑佚学派”;辑佚体例、方法更趋完善,辑佚精品多;辑佚为朝廷所重视和组织。第四节历代辑佚工作概述3、清代辑佚工作的繁荣与主要成就48第四节历代辑佚工作概述第二,清代辑佚名家。乾嘉、道光年间有五大辑佚家:章宗源、王谟、严可均、马国翰、黄奭。章宗源辑稿传世者不多;王谟有《汉魏遗书钞》、《汉唐地理书钞》;严可均主要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马国翰以《玉函山房辑佚书》闻名于世;黄奭《黄氏佚书考》收书达281种。此外,毕沅、任大椿、王复、孙志祖、孙星衍、洪颐煊、臧庸、汪文台、张澍、茆泮林、徐松等也为辑佚名家。第四节历代辑佚工作概述第二,清代辑佚名家。乾嘉、道光年间有49第四节历代辑佚工作概述咸丰以降辑佚大家有汤球、乔松年、陈运溶、王仁俊等。汤球辑有《十六国春秋》、《九家旧晋书》等;乔松年辑有《纬捃》;陈运溶辑刊《麓山精舍丛书》;王仁俊有《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及《补编》等。晚清辑佚有成就者尚有文廷式、顾震福、汪宗沂、杨守敬、缪荃孙、曹元忠等人。第四节历代辑佚工作概述咸丰以降辑佚大家有汤球、乔松年、陈运50第四节历代辑佚工作概述第三,清代辑佚成就类述。一是古经注的辑佚;二是史籍的辑佚;三是子书的辑佚;四是文集的辑佚。第四节历代辑佚工作概述第三,清代辑佚成就类述。51第四节历代辑佚工作概述4、现当代辑佚成果举要第一,民国时期遗风。王国维、鲁迅、张鹏一、赵万里、郭绍虞等辑佚成绩均值得一提。王国维以《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影响最大;鲁迅有《古小说钩沉》、《谢承后汉书》等;张鹏一有《隋书经籍志补》等;郭绍虞有《宋诗话辑佚》、《宋诗话考》等。第四节历代辑佚工作概述4、现当代辑佚成果举要52第四节历代辑佚工作概述第二,“文革”前十六年。有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王重民《越缦堂文集》、《补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等,唐圭璋有《全宋词》、《全金元词》等,逯钦立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徐宗元有《帝王世纪辑存》。第三,1980s以来。古籍整理研究得以复兴。整理出版有《全宋文》、《全宋诗》、《全元文》、《全元戏曲》、《全明诗》等。第四节历代辑佚工作概述第二,“文革”前十六年。有张国淦《中53思考题1、散佚文献有哪些类别?2、做好辑佚要注意哪些文献资源?3、辑本文献有哪些主要的整理方式?4、试举例说明历代辑佚工作的重要成果。思考题1、散佚文献有哪些类别?54参考文献1、曹书杰著:《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孙启治、陈建华编:《古籍佚书辑本目录附考证》,中华书局1997年版3、曹书杰:《中国辑佚学研究百年》,《东南学术》,2001年第5期参考文献1、曹书杰著:《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东北师范大学出55第六章古典文献的辑佚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四节历代辑佚工作概述第六章古典文献的辑佚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56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狭义辑佚单指辑佚书;广义辑佚有辑佚书、辑佚文、辑佚诗、辑佚书目等。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57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1、历代文献散佚的基本状况先秦文献流传到汉代者,多载于《汉书·艺文志》。《汉志》所收文献614种,现仅存87种(其中完整42种,残本45种)。两汉旧籍新书总数约有2000种,而《四库全书总目》收录仅100种,今存汉人著述(含辑佚本)总约120种。秦汉文献遗存至今实为少数。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1、历代文献散佚的基本状况58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魏晋南北朝期间,私家著述渐多,纸墨应用渐广,图书流传较易,私家藏书也得以发展。但社会动荡,战火连年,对保存文献又极为不利。此时文献得以流传者也只有100余部,约仅有当时著述的百分之一二。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魏晋南北朝期间,私家著述渐多,纸墨应用59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隋唐著述繁盛,《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唐代学者著作28469卷,约6500种左右。《四库全书总目》收录唐人著作也仅307部,佚书亦达百分之九十四以上。宋代以来文献数量更为丰富,文献散佚情况尚无明确统计。大概文献时代越远散佚越多。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隋唐著述繁盛,《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唐60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2、散佚文献的主要类别一是亡佚之书。简称“佚书”(初作“逸书”)。指原有其书而后代毁亡、散失不传之书。佚书又分三种情况:全佚之书,缺佚之书,散佚之书。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2、散佚文献的主要类别61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全佚之书即一页不存的佚书。如晋·王涛著有《三国志序评》三卷,至隋亡佚,只有零星散句为他书所征引。缺佚之书为独立文献尚存,但残缺不全,并非完帙。古籍流传中,缺佚现象十分普遍,且愈古缺佚愈多。散佚之书为原书已不存在,但其某些篇章完整保存于其他文献中。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全佚之书即一页不存的佚书。如晋·王涛著62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散佚之书以诗文别集最为显著。如曹操有《魏武帝集》梁朝增辑为30卷、录1卷,宋代已散佚,但其诗文有整篇见载于《文选》、《艺文类聚》等图书中,明人张溥据以辑成《魏武帝集》1卷,凡诗文145篇,纂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散佚之书以诗文别集最为显著。如曹操有《63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二是脱佚之文。指形式上似乎完整保存但实际有文句、文段脱佚的古籍。如《容斋随笔》提及《太平御览》所引《史记》、《战国策》文字,“多今本所无”。《战国策》刘向校定为33篇,今传亦为33篇,但有佚文,王仁俊辑录《战国策佚文》1卷,可知洪迈所言不缪。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二是脱佚之文。指形式上似乎完整保存但实64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三是散佚之篇。指编辑诗文总集、别集之时,从多种书里零散搜集出来的那部分诗、文,以及全集编成之后漏收的诗文。漏收情况有二:编辑未知而遗漏;编辑有意弃而不收。如今人对《全唐诗》所做补遗,多数正是当时《全唐诗》编纂时遗漏之篇什。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三是散佚之篇。指编辑诗文总集、别集之时65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3、文献亡佚的主要原因文献亡佚原因,约有六点:一是书厄造成。各种战乱兵祸、自然灾害以及管理不善均导致大量文献被毁。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3、文献亡佚的主要原因66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五厄”指书籍被焚毁的五次厄运。见《隋书·牛弘传》秦始皇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王莽末年,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汉献帝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刘曜、石勒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周师入郢,梁萧绎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五厄”指书籍被焚毁的五次厄运。见《隋67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十厄:明代藏书家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说“牛弘所论五厄,皆六代前事,书自六朝之后复有五厄。”隋开皇之盛极矣,未几皆烬于广陵。唐开元之盛极矣,俄顷悉灰于安史。肃、代二宗,存加鸠集,黄巢之乱,复致荡然。宋世图史,一盛于庆历,再盛于宣和,而女真之祸成矣。三盛于淳熙,四盛于嘉定,而蒙古之师至矣。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十厄:明代藏书家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68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二是历代对某些文献重视不足致使其难以流传以至“自然消亡”。如大量科技书籍纷纷失传即是如此。三是雕版印书之前,书籍主要靠手抄流传,对一般书籍抄录极少,因而也就逐渐被淘汰以至消亡。如萧统《文选》一出,前此多家文集相继亡佚;范晔《后汉书》问世,各家《后汉书》也基本不传。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二是历代对某些文献重视不足致使其难以流69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四是雕版印书之后,两种以上相近之图书,往往只有一种广泛流行,其余逐渐被淹没不闻。如欧阳修重修《五代史》后,原薛居正《五代史》被学宫削去不刊,逐渐废止。而清乾隆时期又恢复薛居正《五代史》为正史,其书已不可得,乃就《永乐大典》及《册府元龟》等文献中甄录排纂,尽量按照原书体系,重新整理为150卷,即今日之《旧五代史》。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四是雕版印书之后,两种以上相近之图书,70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五是规模过大之书不易流传。如曹魏《皇览》,多达千篇,传抄不易,至南北朝时已不见完书,仅存节本,隋代则节本亦不存。六是某些官书只存于宫廷秘府,视为秘籍,一旦亡失,即无法恢复。自汉至宋历朝实录,命运往往如此。私家所藏珍秘奇书也多秘不外传,一旦遇祸,命运同样如此。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五是规模过大之书不易流传。如曹魏《皇览71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4、辑佚工作的意义一是恢复旧典:将散佚文献钩稽出来使之重获流传。《太平御览》卷三六引《尚书考灵曜》一条佚文:“地恒动而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二是完备资料:尽可能全面地辑录一个时代的文献,对准确描述一个时代的历史、学术、文化发展水平等都是必要的。《宋会要》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4、辑佚工作的意义72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三是保存文献:文献代有出现,代有消亡。《永乐大典》四是存目备考:散佚文献的原文已无从辑录,而文献的名目尚可考见,将这些资料汇集为佚书目录,此项工作对了解文献流传或学术变迁的情况也是很有帮助的。五是合力作用:与古籍版本、校勘、注释、辨伪等工作相配合,可以有效地加强其他工作的效果。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三是保存文献:文献代有出现,代有消亡。73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1、辑佚工作优劣的评价标准一是辑佚能详考佚书、作者而撰写叙言者为优,否则次之;叙言学术水平高者为优,否则次之。二是辑佚能博取群书,所辑佚文遗漏少者为优,否则次之。三是佚文注明出处者为优,否则为劣;出处详明者为优,简略者次之。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1、辑佚工作优劣的评价标准74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四是若对互见佚文加以缀合且方法科学者为优,否则次之。五是所辑佚文能详为校勘者为优,否则次之。六是所辑佚文能详辨其真伪者为优,否则次之。七是于所辑佚文中的史事、典故、文字能详为考辨、注释者为优,否则次之。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四是若对互见佚文加以缀合且方法科学者为75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八是佚书原来体例、篇第可考而能考求排比、尽量还其本来面貌者为优,否则次之。原来体例、篇第不可考而能科学排比者为优,否则次之。九是辑佚综结工作完善者为优,否则次之。十是规模较大的辑佚成果有索引者为优,否则次之。辑佚工作愈接近这些标准,质量就愈高。辑佚之程序、方法也均围绕这些标准而展开。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八是佚书原来体例、篇第可考而能考求排比76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2、辑佚工作的基本程序第一,准备阶段工作。大致有6项:一是查考认定单位文献之存佚,即首先认定欲辑对象是否为真正佚文,以确定其工作是否有意义。二是尽可能搜集前人有关辑佚对象的一切研究、论述等资料,以便提高效率。三是研究考证辑佚对象的全面情况。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2、辑佚工作的基本程序77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四是搜集前人相同或相近的辑佚成果,以便在前人基础上进行并更加完善。五是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弄清佚文保存的主要可能途径、范围,拟出查阅书目。六是拟定工作方案,制定问题处理原则等,避免盲目或重复。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四是搜集前人相同或相近的辑佚成果,以便78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第二,辑录阶段工作。指佚文搜集过程,主要有3项:一是佚文查找要仔细认真,尽可能无遗漏。二是佚文移录(抄录、复印、剪贴等)内容要完整、准确,格式要统一,并详注出处。三是所辑佚文要初步厘定编排,使内容、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佚文相对集中。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第二,辑录阶段工作。指佚文搜集过程,主79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第三,整理阶段工作。指对佚文考究加工之过程,大致有4项:一是佚文的校勘,含互见佚文(从两种或以上文献搜集到的同一条佚文)的校勘。二是佚文的补缀,即对不完整的佚文要精审详核,科学补缀,使文意明确。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第三,整理阶段工作。指对佚文考究加工之80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三是佚文内容的辨证,进一步考证佚文文字内容的异同正误,可以“按语”、“注释”方式辨明。四是伪篇、虚文的辨识,即对其中伪篇、虚文要删除或淘汰或注明,以确保辑佚文的质量。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三是佚文内容的辨证,进一步考证佚文文字81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第四,综结阶段工作。指辑佚成果最后编辑成书,大致有7项:一是最后的调整和综合排列。二是撰写书序或跋。三是撰写全书凡例,编写正文目录。四是编写主要参考的《征引(参考)书目》。五是内容索引的编制。六是附录资料的整理和编排。七是全书内容、资料的终排,并形成全书目录。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第四,综结阶段工作。指辑佚成果最后编辑82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3、影响辑佚工作的主要因素一是辑佚类型的不同。不同类型的辑佚,其工作起迄、工作内容、方式会有所不同。二是辑佚工作规模不同。有泛辑、类辑和专辑之分。泛辑广泛涉及各部类文献,类辑则限于一定类型范围之内,专辑则专集一部著作。三是辑佚工作取材范围不同,有仅据一书或数书辑佚者,有博取群书者。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3、影响辑佚工作的主要因素83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四是辑佚书规模大小不同,有规模数十万字者,有仅得数条以至数字者。五是辑佚工作起点不同,有在前人基础之上者,有完全新辑者。六是辑佚目的不同,或为治学而辑佚,或为刻书而辑佚,或为辑佚而辑佚,或为收藏而辑佚,不一而足。七是成果处理不同,佚文整理形式有辑编、辑存、辑复、辑证、辑增、辑合等,其表现出的辑本质量也相应不同。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四是辑佚书规模大小不同,有规模数十万字84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4、做好辑佚的相关知识准备一是古典文献知识。含文字学、音韵学、版本学、目录学、辨伪学、考据学、史源学等基础知识,校勘学、注释学、编辑学等文献整理基本方法,古籍相关知识和阅读积累,文献检索知识等。二是特定专业知识。主要根据辑佚对象性质,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如此才能取得较好辑佚效果。三是历史文化知识。辑佚文献往往涉及古代历史文化各方面知识,知识基础越宽厚,辑佚质量往往越高。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4、做好辑佚的相关知识准备85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1、亡佚文献的认定原则与查找途径第一,文佚的认定,指辑校脱佚、辑拾漏佚、辑汇散佚时对佚文献的认定过程。“文佚”认定基本原则标准如下:旧存的个人诗文集(非选集)的集外之篇;只有选集而无全集的选集外之篇;通代、断代总集的集外之篇;完整流传下来诸书的见于他书的(非同书的不同版本)的书外脱文;残缺之书的书外之文;亡佚文献的遗存之文。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1、亡佚文献的认定原则与查找途径86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二,书佚的认定。佚书的见存之文,即是佚书遗文。书佚认定基本途径有二:一是凡前代文献称引,而后代书目不录者,一般可定为书佚,如先秦和汉初文献称引之图书,而《汉志》不录者。二是凡见于前代目录著作,而后代书目不见著录者,一般可认定为书佚。如《汉志》有著录,而《隋志》无著录者。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二,书佚的认定。佚书的见存之文,即是87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三,佚书查找的途径。主要有三:一是可把历史分为先秦至唐五代、宋元、明清三阶段。五代及以前著作的存佚情况,经后人(特别是清人)梳理已完全清楚,凭现有书目完全可以解决。宋元著作存佚情况,经清人和今人梳理,也基本清楚,凭现有书目一般可以解决。明清著作存佚情况,特别是晚清著作,有许多稿本、写本尚在存、佚之间,仅凭现行常用书目不能完全解决,需另寻他途。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三,佚书查找的途径。主要有三:88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二是专题、专类书目的利用。清代以来,许多专门书目兼记存、佚、阙、未见之书,但应注意其注“佚”者,未必尽佚。三是据存求佚。依据国内外各种藏书目录,确定知而未见书之存佚。注意国内各种公私藏书、国外保存汉籍者也应留意。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二是专题、专类书目的利用。清代以来,许89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四,辑本查找的途径。辑佚不仅要搞清佚书,还要清初前人有关辑佚成果,一是避免重复劳动,二是可借鉴前人成果。查找佚书基本主要可利用孙启治、陈建华所编《古籍佚书辑本目录(附考证)》(收录1949年以前之辑佚书),对当代辑佚成果也应广泛关注(包括各种专著、期刊等)。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四,辑本查找的途径。辑佚不仅要搞清佚90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2、亡佚文献搜辑的基本方法第一,佚文检索的方法。一是盲检法,即检索目的、范围明确,但检索对象不清,利用书目、索引查找可能保存之佚文,可有类检法(按部类查找)、区检法(按区域查找)、时检法(按时代查找)等。二是直检法,即有明确、具体检索对象情况下,查找辑佚所需更具体内容、事项的方法,可有人检法(从人名入手)、书检法(从书名入手)等。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2、亡佚文献搜辑的基本方法91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三是扩展法,即资料查找为一不断扩展之过程,需不断注意发现新的查找线索和途径。四是机检法,即借助计算机对古籍电子文本进行检索,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机检已成为查找佚文的重要途径。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三是扩展法,即资料查找为一不断扩展之过92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二,佚文查阅的方法。对古籍的传统查阅,主要有:一是一次定成法,即随见随抄或随见随剪贴。二是签注法,即查到一条便在书中标出,夹以纸条签注,最后统一移录。三是索引法,即查到一条便于书中标出,然后另外记其册、卷、页等检索内容,一书查阅完毕,最后统一移录。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二,佚文查阅的方法。对古籍的传统查阅93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三,出处标注的方法。对互见佚文出处,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并注法,即一条佚文凡所见征引诸书一并注明。二是校注法,即每条佚文无论见于几处征引,一般只注明一处出处,其余则于校注中说明。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三,出处标注的方法。对互见佚文出处,94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3、辑佚的主要文献资源一是类书。《四库全书总目》类书类小序曰:“古籍散亡,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得存。《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诸编,残玑断璧,至捃拾不穷。”从辑佚角度看,类书是保存佚文最多的图书类型之一,因此倍受辑佚家之重视。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3、辑佚的主要文献资源95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二是古注。裴松之注《三国志》、郦道元注《水经》、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李善注《文选》为著名的“四大古注”,另《史记》三家注、颜师古注《汉书》、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杜预注《左传》及《十三经注疏》等等皆是传世名注。优秀古注为辑佚家普遍看重之宝藏。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二是古注。裴松之注《三国志》、郦道元注96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三是史书。史著收录文献丰富,如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采自前四史及《晋书》者甚多。四是地志。有专志、方志、一统志等。一些未刊之文或亡佚之书,往往借地志得以保存。五是字书。字书多引群书以训诂解说,故也是辑佚必采之书。六是杂抄。古人杂抄颇类今读书笔记,所抄者多有后世亡佚之书,辑佚于杂抄中也颇丰。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三是史书。史著收录文献丰富,如严可均辑97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4、辑本文献的主要整理方式第一,编辑性辑佚。指对佚文整序编排,不对书体结构精心考究,只需较为固定地组合成书。一般包括:诗文的辑佚,书目的辑佚,字书的辑佚等。第二,辑存性辑佚。或称辑抄性辑佚,指在佚文整序编排上无需在结构体例上深究或需作而未作的辑佚。一般包括:规模较小的辑佚书,辑补脱佚、漏佚的辑佚,编排失序的辑佚,遗漏过多的辑佚,所得甚易的辑佚。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4、辑本文献的主要整理方式98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第三,辑复性辑佚。指所得佚文不仅具有一定规模,而且能详考原书体例篇次,佚文整序编排基本得以恢复原书旧貌的辑佚。大致层次有二:单纯性的辑本,无校勘之工,或简单校勘;校注性辑本,佚文校勘精细,或有简单训注、按语。第四,辑证性辑佚。校勘至精、注释至深即是考证。古今辑佚为辑证性者少见,其需学识广博、造诣较深,如方诗铭《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乃在朱右曾、王国维、范祥雍三家基础上加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业综合体开发桥涵施工合同
- 天津市医疗用房买卖合同
- 2025版股权转让合同:某创业公司股东之间关于股权转让及股权激励的具体条款协议2篇
- 机电安装工程项目合作协议
- 水土保持生态公益林管理措施
- 城市供水人工打水井施工合同
- 养鸡场租赁合同:环保可持续发展
- 碳排放权交易法律援助合同
- 2025年度数字货币交易与结算平台开发合同3篇
- 2025版劳动工伤赔偿协议范本及赔偿范围界定详解3篇
- word 公章 模板
- T∕ZSQX 008-2020 建设工程全过程质量行为导则
- ISO-IEC17025-2017实验室管理体系全套程序文件
- 业务员手册内容
- pH值的测定方法
- 输出轴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夹具设计
- 元旦文艺汇演校长致辞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管理案例分析》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编号:1304
- 离合器接合叉机械工艺说明书
- PWM脉宽直流调速系统设计及 matlab仿真验证
- 蜂窝煤成型机设计方案.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