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南洋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_第1页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南洋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_第2页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南洋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_第3页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南洋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_第4页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南洋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6-盐城市南洋中学2015年秋学期高三年级课堂检测历史试题2015年12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指出:“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在这里,作者认为自秦以下传统政治的特点是()A.皇帝位高而大权独揽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体现一定的分权原则 D.君臣共治皇权削弱2.下列生产工具(或生产场景),按最早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应是()A.①③④②B.④①②③ C.①④③②D.②④①③3.下列史料能反映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水平的是()A.《周礼》提到的“妇功” B.司母戊大方鼎C.《农书》中的水排冶铁图 D.采用灌钢法制作的兵器4.思想自由是众多思想家追求的目标。下列思想家的主张能体现追求思想自由的是()①庄子②商鞅 ③苏格拉底④马丁·路德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5.解读下图《汉纸出土地点及造纸术传播》,下列结论中较为合理的是()A.在公元4世纪造纸术发明于中国的西北B.造纸术对亚洲的影响超过其他各个大洲C.造纸术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前提D.造纸术广泛传播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6.黄仁宇说道:“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啄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国人()A.普遍接受了不平等条约的苛刻待遇B.对“国门洞开”感到非常不安C.“天朝上国”的思想依然浓厚D.开始传播“师夷长技”的新思潮7.下列各项中,属于右图所示战争影响的是()A.福州成为通商口岸 B.中国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C.列强开始大规模在华输出资本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工具8.历史学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必须严谨,符合逻辑。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李大钊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发端B.1956年新中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C.启蒙运动宣传了资产阶级政治主张——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D.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9.有历史学家认为,在近代中国“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这一认识主要基于当时()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 B.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C.维新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D.民族共和思想兴盛10.中国近代一位历史学家曾说:“孔子是旧中国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以下各项中,能够佐证此观点的是()A.义和团运动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11.研究英国的崛起,不能忽视其文化的保守性,但也不能不看到其文化的创新性。下列能为18—19世纪英国文化创新提供证据的是()①工业革命②《权利法案》 ③责任内阁制④经典力学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2.1817年两广总督蒋攸铦在向清廷报告中对某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这样的描述:“该夷并无国主,止有头人,系部落中公举数人,拈阄轮充,四年一换。贸易事务,任听个人自行出本经营,亦非头人主持差派。”他描述的国家,最有可能是()A.英国B.日本 C.德国D.美国13.有学者认为:“新德意志帝国树立之政治制度,……表面上帝国政治受国民代表之支配,但实际上,则制宪者之设计至巧,将实权保留于上流阶层,而拥戴一个独裁君主。”该学者认为德意志帝国(A.共和派和保皇派势力相当 B.政治权力由帝国议会掌控C.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D.容克贵族占主导,资产阶级次之14.李贽被称为明代“文艺复兴”的领路人,其思想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思想的相似点有()①挑战正统权威 ②反对神权统治③提倡个性解放 ④批判君主专制A.①②③B.①③ C.①②D.②④15.关于下列两幅图的历史信息叙述完全错误的一组是()①在两极格局的背景下召开②都有亚非拉国家参加③都奉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精神④都主张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⑤中国在会议上都与更多的国家增进了了解,发展了关系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④⑤D.③④⑤16.“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材料中的这次“会议”()A.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B.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7.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除中共外,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这一举措()A.初步确立多党合作制度 B.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18.1949年,毛泽东强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1957年,毛泽东又宣布,“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据此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有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C.因实际的需要而随意改变 D.意识形态大于国家利益19.某文件宣称:“近世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于此有当知者,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与所谓‘天赋人权’者殊科,而唯求所以适合于现在中国革命之需要。”该文件的发表推动了()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20.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体现该风格的作品是()A.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B.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C.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D.萧伯纳的《苹果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21-23和选做题24-25两部分。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15+14+11+10+10=60分21.(15分)阅读材料:材料一厄内斯特·梅在1984年的一篇论文中说:二次大战后,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1945年以后两国关系不可能出现任何缓解……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材料二到五十年代中期,美苏经过实施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敌对政策和措施,终于酿成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体系、军事组织和地缘政治版图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对峙,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牛军《冷战的起源与两极格局的形成》材料三冷战并非只是美苏之间的对抗;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冲突对抗组成的,至少有四个: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但由于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冷战仍在继续。——沃尔特·拉菲博尔《冷战结束了吗?》材料四二十一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程广中汪徐和《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后及后冷战时代》请回答:(1)材料一中为什么说美苏注定会成为对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怎样对待对手的。(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二次大战后到五十年代中期,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六七十年代,又有什么新变化?(4分)(3)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材料三的作者为什么说冷战仍在继续?据材料四,分析个别大国还能在世界上建立霸权吗?请说明理由。(5分)(4)综合上述材料,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2分)22.(14分)近代中国工业化不是对西方生产方式的原样移植,存在着一条立足本土、工农结合、土洋结合进而现代化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此外,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材料二

西洋棉货的大量进口与沿海大城市新式纺织厂的兴起,使得乡村各种副业生产的相对利益发生巨大变化。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例如针织品及编花边。不过,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手工织布。……随着手工纺纱衰落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新式织布机为手织机提供了许多改良的启示,结果手工织布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尽管有洋布与国产机织布的强烈竞争,手工织布始终未丧失其为最有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材料三

1913及1930年中国机器纱线产量及消费量统计表(单位:磅)

1913年1930年本国纱线产额200000000982070800进口纱线额35800000022616000出口纱线额∕43987064机器织机消费量15000000206913532手工织机消费量543000000753786204——摘编自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请问答:(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5分)(2)近代工业化对传统农村经济具有解构与重建的双重作用。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具体表现,概括近代工业化对农村副业生产带来的有利变化。(4分)(3)据材料三,分析这一时期我国棉纺织业各部门的发展状况。综合以上材料,请你简要谈谈从近代中国工业化历程中得到的借鉴价值。(5分)23.(11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材料二晚清进步思潮是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剧变的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当时出现了持续不断的全局性社会危机及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晚清涌现出来的社会思潮大都具有实践意义,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被人们用作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独立的工具或者思想武器。……新的思潮往往诞生在旧思潮的母体中,而旧思潮却仍然要与新思潮相互纠缠并延续很长一个时期,这样的纠缠有旧思潮对新思潮的孕育,也有对新思潮的遏制。……当时思想家们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了憧憬,也表明他们对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殊国情知之甚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上思考不够成熟。——陈国庆《论晚清进步思潮的渊源和特点》请回答:(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的主要进步思潮。(3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晚清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因和特点进行论证。(8分)(要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20字左右)24.(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魏书·高祖纪》材料二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魏书·任城王元澄传》材料三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吕思勉《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改变“不均”推行的经济措施及其政治目的。(2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为何批评元澄?这说明了什么?(4分)(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4分)25.(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2年5月,邓小平调到瑞金以南的会昌工作。……在会昌,邓小平和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等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左”倾教条主义进行了抵制。他们反对“城市中心论”,主张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广大农村发展;反对军事冒险主义,主张诱敌深入;反对用削弱地方武装的办法来扩大主力红军,主张两种武装力量都要发展;反对“左”的土地分配政策。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邓小平画传》

材料二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页材料三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人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邓小平年谱》(1975—1997)材料四我们不赞成台湾“完全自治”的提法。……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我们坚持谋求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非和平的可能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根据材料一,指出邓小平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主张。(2分)(2)据材料二、三,比较邓小平改革的着眼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2分)(3)根据材料四,概括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设想?(2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邓小平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什么?(2分)

盐城市南洋中学2015年秋学期高三年级课堂检测历史试卷2015年12月第Ⅰ卷(客观题60分)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指出:“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在这里,作者认为自秦以下传统政治的特点是()A.皇帝位高而大权独揽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体现一定的分权原则 D.君臣共治皇权削弱【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权原则【解析】皇帝位高而大权独揽不符合材料中“其权不操于君”的信息,故A项错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秦朝郡县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其权不操于君”说明古代君主专制下有一定分权特点,故C项正确;君臣共治皇权削弱不符合古代政治制度特点,故D项错误。【答案】C2.下列生产工具(或生产场景),按最早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应是()A.①③④②B.④①②③ C.①④③②D.②④①③【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变革【解析】图①是利用牛力拉着耧车播种,出现在西汉;图②是高转筒车,出现在晚唐;图③是曲辕犁,出现在唐代;图④是水排,出现在东汉时期,按时间排序,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3.下列史料能反映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水平的是()A.《周礼》提到的“妇功” B.司母戊大方鼎C.《农书》中的水排冶铁图 D.采用灌钢法制作的兵器【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制造业【解析】《周礼》提到的“妇功”属于纺织技术,故A项错误;司母戊大方鼎是商朝时期著名青铜器代表,故B项正确;水排冶铁图属于灌溉工具,属于冶铁业技术反映,故C项错误;灌钢法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炼钢技术,故D项错误。【答案】B4.思想自由是众多思想家追求的目标。下列思想家的主张能体现追求思想自由的是()①庄子②商鞅 ③苏格拉底④马丁·路德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庄子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思想主张;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思想主张【解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崇尚思想自由,提倡“无为”,故①正确;商鞅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倡中央集权以实现富国强兵,故②错误;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至理名言“认识你自己”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是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源头,故③正确;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打破了基督教神权对人民思想上的束缚,使人民获得了精神层面的自由,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5.解读下图《汉纸出土地点及造纸术传播》,下列结论中较为合理的是()A.在公元4世纪造纸术发明于中国的西北B.造纸术对亚洲的影响超过其他各个大洲C.造纸术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前提D.造纸术广泛传播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造纸术)【解析】公元2世纪即105年蔡伦已将蔡侯纸献给皇帝,至于造纸术的发明则早在西汉前期,而不是4世纪,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都无法得出对亚洲影响最大,故B项错误;马克思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而不包括纸,且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造纸术于12世纪传入欧洲,距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间过长,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造纸术传播”的信息,较为合理的应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包括亚洲、欧洲等人类文明的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6.黄仁宇说道:“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啄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国人()A.普遍接受了不平等条约的苛刻待遇B.对“国门洞开”感到非常不安C.“天朝上国”的思想依然浓厚D.开始传播“师夷长技”的新思潮【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解析】题干中说“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但是不代表国人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根据“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可知他们对国门洞开已经接受,并未感到不安,故B项错误;根据“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啄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可知使中国人真正不安的是放下之前高高在上的架子,和外国人平等往来,这明显是受到“天朝上国”思想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要和外国人平的往来是一种侮辱,故C项正确;“师夷长计”指的是学习西方的技术,他提出的前提是承认西方在技术方面比中国人先进,不符合材料中“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啄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故D项错误。【答案】C7.下列各项中,属于右图所示战争影响的是()A.福州成为通商口岸 B.中国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C.列强开始大规模在华输出资本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工具【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解析】依据题目的图片可知,此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而福州成为通商口岸是在《南京条约》中,故A项错误;中国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在鸦片战争后,与题干所给图片不符,故B项错误;甲午战后,在《马关条约》中规定,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由此列强开始大规模在华输出资本,故C项正确;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D项错误。【答案】C8.历史学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必须严谨,符合逻辑。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李大钊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发端B.1956年新中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C.启蒙运动宣传了资产阶级政治主张——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D.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考点】五四运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启蒙运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思想主张【解析】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A项错误;1956年新中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宣传了资产阶级政治主张,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到来,故C项错误;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标志着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故D项正确。【答案】D9.有历史学家认为,在近代中国“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这一认识主要基于当时()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 B.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C.维新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D.民族共和思想兴盛【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解析】1860年开始洋务运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故A项正确;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1840年后林则徐和魏源代表的新思想萌发,故B项错误;维新思想逐步走向成熟是在19世纪晚期,故C项错误;民族共和思想兴盛是在20世纪初期,故D项错误。【答案】A10.中国近代一位历史学家曾说:“孔子是旧中国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以下各项中,能够佐证此观点的是()A.义和团运动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考点】维新思想【解析】义和团运动主要涉及宗教思想,与孔子无关,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主要围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孔子无关,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为减小变法阻力,借用孔子思想提出变法要求,故C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主要围绕“民主和科学”新思想,与孔子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11.研究英国的崛起,不能忽视其文化的保守性,但也不能不看到其文化的创新性。下列能为18—19世纪英国文化创新提供证据的是()①工业革命②《权利法案》 ③责任内阁制④经典力学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解析】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体现了英国在技术上率先进行了突破,故①正确;《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且时间上不符合,故②错误;责任内阁制是伴随英国国内民主的发展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故③正确;经典力学创立时间为17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12.1817年两广总督蒋攸铦在向清廷报告中对某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这样的描述:“该夷并无国主,止有头人,系部落中公举数人,拈阄轮充,四年一换。贸易事务,任听个人自行出本经营,亦非头人主持差派。”他描述的国家,最有可能是()A.英国B.日本 C.德国D.美国【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解析】英国、日本和德国均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与材料“该夷并无国主”不符,故A、B、C项错误;据材料“该夷并无国主,止有头人,系部落中公举数人,拈阄轮充,四年一换”和“任听个人自行出本经营,亦非头人主持差派”可知该国是实现民主共和制,联系所学可知美国与其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13.有学者认为:“新德意志帝国树立之政治制度,……表面上帝国政治受国民代表之支配,但实际上,则制宪者之设计至巧,将实权保留于上流阶层,而拥戴一个独裁君主。”该学者认为德意志帝国()A.共和派和保皇派势力相当 B.政治权力由帝国议会掌控C.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D.容克贵族占主导,资产阶级次之【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析】德意志政体中体现出保皇派处于上风,故A项错误;德意志政治权力由皇帝掌控,故B项错误;德意志政体表面上是君主立宪制,实质是用议会粉饰门面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容克贵族占主导,资产阶级次之不是材料中反映主旨,故D项错误。【答案】C14.李贽被称为明代“文艺复兴”的领路人,其思想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思想的相似点有()①挑战正统权威 ②反对神权统治③提倡个性解放 ④批判君主专制A.①②③B.①③ C.①②D.②④【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思想主张;文艺复兴——但丁思想主张【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李贽挑战程朱理学的权威,而但丁挑战天主教的权威,故①正确;依据所学知识,李贽并没有反对神权统治,二者都反对神权统治的说法是错误的,故②错误;依据所学知识,李贽提倡万物生于两,提倡个性解放,而但丁的主张反映了人文主义,提倡个性解放,故③正确,但丁并没有反对君主专制,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15.关于下列两幅图的历史信息叙述完全错误的一组是()①在两极格局的背景下召开②都有亚非拉国家参加③都奉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精神④都主张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⑤中国在会议上都与更多的国家增进了了解,发展了关系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④⑤D.③④⑤【考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万隆会议;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不结盟运动兴起【解析】万隆会议于1955年召开,不结盟成立大会于1961年召开,这两次会议均在两极格局时期,故①正确,不符合题意;万隆会议只有亚非国家参加,故②错误,符合题意;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成立大会都是为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召开的,因而都奉行了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精神,故③正确,不符合题意;不结盟运动成立大会上没有提到反殖民主义,故④错误,符合题意;不结盟运动成立大会中国并没有参加,故⑤错误,符合题意,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16.“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材料中的这次“会议”()A.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B.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考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政协的召开【解析】据“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可知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举行,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故A项正确;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但与“北平”不符,故B项错误;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北平”不符,故C项错误;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与“北平”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17.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除中共外,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这一举措()A.初步确立多党合作制度 B.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考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解析】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故A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宪法起草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可知,这一举措体现了民主协商,故C项正确;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正式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治国方略,故D项错误。【答案】C18.1949年,毛泽东强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1957年,毛泽东又宣布,“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据此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有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C.因实际的需要而随意改变 D.意识形态大于国家利益【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解析】“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是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故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国家利益处理外交关系,与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无关,故B项错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没有随意改变,故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国家利益为前提,故D项错误。【答案】A19.某文件宣称:“近世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于此有当知者,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与所谓‘天赋人权’者殊科,而唯求所以适合于现在中国革命之需要。”该文件的发表推动了()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解析】由“近世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辛亥革命是旧三民主义,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指引思想是民主科学,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弘扬是爱国主义,故C项错误;新三民主义指导国民革命,故D项正确。【答案】D20.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体现该风格的作品是()A.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B.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C.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D.萧伯纳的《苹果车》【考点】19世纪以来的文学——

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解析】从材料“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信息可知,这种创作风格属于浪漫主义文学,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故A项正确;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作品,故B项错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故C项错误;萧伯纳的《苹果车》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故D项错误。【答案】A(15分)阅读材料:21.(15分)阅读材料:材料一厄内斯特·梅在1984年的一篇论文中说:二次大战后,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1945年以后两国关系不可能出现任何缓解……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材料二到五十年代中期,美苏经过实施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敌对政策和措施,终于酿成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体系、军事组织和地缘政治版图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对峙,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牛军《冷战的起源与两极格局的形成》材料三冷战并非只是美苏之间的对抗;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冲突对抗组成的,至少有四个: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但由于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冷战仍在继续。——沃尔特·拉菲博尔《冷战结束了吗?》材料四二十一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程广中汪徐和《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后及后冷战时代》请回答:(1)材料一中为什么说美苏注定会成为对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怎样对待对手的。(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二次大战后到五十年代中期,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六七十年代,又有什么新变化?(4分)(3)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材料三的作者为什么说冷战仍在继续?据材料四,分析个别大国还能在世界上建立霸权吗?请说明理由。(5分)(4)综合上述材料,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2分)【考点】(1)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2)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4)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及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一“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可总结原因是意识形态差异(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习俗差异),力量相当;第二小问对待,美国对待对手的措施就是美苏形成冷战,回答冷战措施即可。(2)第一小问演变,从二次大战后到五十年代中期的史实,可知国际格局的演变是两国对峙到两极格局形成;第二小问变化,结合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史实,总结政治格局的变化是两极格局开始动摇,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4)结合冷战对世界形势和世界格局的消极影响,总结经验教训即是启示。(1)意识形态差异(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习俗差异);力量相当。(2分) 实行冷战,遏制苏联(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任答2点,2分)(2)两国对峙到两极格局形成(2分);两极格局开始动摇,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2分)(3)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苏联解体后,民族冲突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3分)不能。已经形成多个力量中心,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2分)(4)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上,和平解决国家之间利益冲突(充分发挥联合国作用,建立世界安全机制)(2分)22.(14分)近代中国工业化不是对西方生产方式的原样移植,存在着一条立足本土、工农结合、土洋结合进而现代化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此外,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材料二

西洋棉货的大量进口与沿海大城市新式纺织厂的兴起,使得乡村各种副业生产的相对利益发生巨大变化。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例如针织品及编花边。不过,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手工织布。……随着手工纺纱衰落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新式织布机为手织机提供了许多改良的启示,结果手工织布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尽管有洋布与国产机织布的强烈竞争,手工织布始终未丧失其为最有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材料三

1913及1930年中国机器纱线产量及消费量统计表(单位:磅)

1913年1930年本国纱线产额200000000982070800进口纱线额35800000022616000出口纱线额∕43987064机器织机消费量15000000206913532手工织机消费量543000000753786204——摘编自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请问答:(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5分)(2)近代工业化对传统农村经济具有解构与重建的双重作用。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具体表现,概括近代工业化对农村副业生产带来的有利变化。(4分)(3)据材料三,分析这一时期我国棉纺织业各部门的发展状况。综合以上材料,请你简要谈谈从近代中国工业化历程中得到的借鉴价值。(5分)【考点】(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及其影响(2)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得出政府主导,“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得出侧重重工业,“所谓的机器矿路……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得出机器和手工生产并存;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分析即可得出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2)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二中“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手工织布。……随着手工纺纱衰落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得出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第二小问变化,据材料二“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例如针织品及编花边”得出新的手工业行业增多,据材料二“新式织布机为手织机提供了许多改良的启示,结果手工织布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得出技术得到革新,据材料二“手工织布始终未丧失其为最有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得出手工织布的竞争力得到提升。22.(14分)(1)特点:封建政府主导;侧重发展重工业;机器生产和手工生产并存。(3分)主要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步伐;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2分)(2)具体表现: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1分)有利变化:新的手工业行业增多;生产技术得到革新;手工织布的竞争力得到提升。(3分)(3)发展状况:机器纺纱业有了长足发展,基本实现自给;机器织布业和手工织布业共同发展;手工织布业的消纱量占主导地位。(3分)借鉴价值:工业化建设要立足国情;工业化要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2分)(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材料二晚清进步思潮是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剧变的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当时出现了持续不断的全局性社会危机及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晚清涌现出来的社会思潮大都具有实践意义,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被人们用作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独立的工具或者思想武器。……新的思潮往往诞生在旧思潮的母体中,而旧思潮却仍然要与新思潮相互纠缠并延续很长一个时期,这样的纠缠有旧思潮对新思潮的孕育,也有对新思潮的遏制。……当时思想家们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了憧憬,也表明他们对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殊国情知之甚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上思考不够成熟。——陈国庆《论晚清进步思潮的渊源和特点》请回答:(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的主要进步思潮。(3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晚清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因和特点进行论证。(8分)(要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30字左右)【考点】“师夷长技”的主张——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析】(1)第一小问思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注意不超出时间范围“晚清时期”,即1840年—1912年。(2)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下两个角度回答即可。一是晚清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因:据材料二中“是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剧变的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当时出现了持续不断的全局性社会危机及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概括回答;二是晚清进步思潮的特点:据材料二中“旧思潮却仍然要与新思潮相互纠缠并延续很长一个时期,……有旧思潮对新思潮的孕育,也有对新思潮的遏制”得出交叉性(或继承性),据“当时思想家们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了憧憬,也表明……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上思考不够成熟。”得出具有理想性,据“大都具有实践意义,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被人们用作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独立的工具或者思想武器”得出具有实践性。【答案】(1)思潮:经世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思潮;爱国主义思潮;民主主义思潮。(3分,答到其中3点即可)(2)参考答案:晚清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因:一是中国社会危机。鸦片战争以后几十年,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引发了中国的全面危机,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二是中西文化冲突融合。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输入,给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猛烈冲击。中国有识之士面对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晚清进步思潮的特点:一是具有实践性(或工具性)。如洋务思潮应用于洋务运动;维新思潮应用于维新运动;三民主义应用于辛亥革命等。二是具有新旧思潮的交叉性(或继承性)。如洋务思潮的“中体”思想;康有为借助经学宣传变法思想。三是具有理想性(或进步性)。如维新思潮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三民主义提出建立共和政体、“平均地权”等。评分标准:第一等(8—7分):观点方面:理解准确,即提及两个原因和三个特点。论证方面:有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按清晰的逻辑关系充分论证。表述方面: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第二等(6—4分):观点方面:理解基本准确。论证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合理论证。表述方面:有层次,详略欠当。第三等(3—0分):观点方面:不够准确。论证方面:未能或很少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缺乏逻辑关系。表述方面:缺乏层次,详细不当。(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魏书·高祖纪》材料二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魏书·任城王元澄传》材料三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吕思勉《中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改变“不均”推行的经济措施及其政治目的。(2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为何批评元澄?这说明了什么?(4分)(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