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选择性必修3_第1页
第1课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选择性必修3_第2页
第1课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选择性必修3_第3页
第1课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选择性必修3_第4页
第1课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选择性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culture广义: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狭义:语言、文学、艺术、制度、组织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德)马克思选必2意识形态+政治制度选必3选必1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有哪些文化?文化之间如何交流?如何传承与保护?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内涵特点与价值异国他邦的文化吸收向外辐射、传播课程标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目录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01020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0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源:中华文明多元起源2.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1.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3.华夏族的扩展中原华夏认同北狄西戎东夷南蛮华夏认同血缘文化认同民族融合“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源: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华夏认同、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二)流: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革经济政治阶级思想文化空前发展百家争鸣井田制瓦解分封宗法制破坏士的活跃礼崩乐坏,私学兴起文化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奠基:先秦时期(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孔子思想:①核心:“仁”关爱他人。②“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治理国家③“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④“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推动私学发展◆影响:开创儒家学派,形成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面对礼崩乐坏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奠基:先秦时期(2)表现①春秋时期:派别人物思想主张道家庄子齐物论、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儒家孟子仁政、性善论、浩然正气荀子礼法并施、性恶论、天行有常法家韩非子依法治国、中央集权、变法革新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奠基:先秦时期(2)表现②战国时期:2、形成:秦汉时期材料1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西汉刘向《〈战国策〉序》(1)秦朝:建立大一统国家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推崇法家学说。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2、形成:秦汉时期(2)汉朝: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和限制君权的需要“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史料探究董仲舒从天出发来论仁,认为天是万物的本源,天生人并养育人,而上天要治理宇宙万物,就不能靠刑罚,而是主要靠仁德,因此宇宙万物才如此有秩序,所以天是具有仁义精神的。他在强调“仁者爱人”的基础上,提出仁爱的对象不能是“我”、自己,而必须是他人,并由此推衍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摘编自孟维《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继承与发展》思考: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发展表现及其目的。表现:从天道的高度来论“仁”

,将儒家“仁”与天道神学结合;扩大“仁爱”

的范围。目的:适应或巩固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需要。3、发展: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比较艰难的一个时期。《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处处有寺,江南佛寺之盛,也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诗句为证;道教的行为规范,承袭儒家伦理道德,显示了本土宗教的色彩,借用了佛教的制度仪式,超越了民间信仰的有限格局。东晋时,道教的一支——天师道盛行于滨海地区,高门如王羲之的家族,都世奉天师道。——摘编自许倬云《万古长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1)背景:随着佛教传入和道家兴起,佛道盛行,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表现:玄学盛行玄学,亦称形而上学,此处的“玄”

字,起源于《老子》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本来是道家(道教)用语,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以《老子》为研究核心的哲学思潮。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一种远离“事物”与“事务”的形式来讨论事务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问题。材料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念,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摘编自《中国历史纲要.上册》(2)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3、发展: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3)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3、发展: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材料1:汉魏之际,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理论对生死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颇能满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加上其与玄学有相通之处,古佛学传播渐广。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重大变化的同时,其自身也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的诗、书、画的发展,常常与佛教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材料2: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从政治需要出发,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到了宋代,理学家提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史料解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佛道盛行的原因,说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原因:①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政治黑暗;②佛教的理论满足世人心理需求,且与玄学有相同之处;③佛教吸收中国文化日益本土化;④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材料1:汉魏之际,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理论对生死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颇能满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加上其与玄学有相通之处,古佛学传播渐广。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重大变化的同时,其自身也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的诗、书、画的发展,常常与佛教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材料2: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从政治需要出发,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到了宋代,理学家提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史料解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佛道盛行的原因,说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影响:①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正统地位;②推动理学兴起;③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学艺术;④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4.繁荣:宋元①背景:P3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理学吸收佛、道思想。②集大成者:朱熹项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世界本原“理”在万物“理”在“心”中方法论“格物致知”“发明本心”、“致良知”道德观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③特点:吸收佛道思想;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宋代:理学形成材料1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

——《中国文化概论》★历史理解: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理学的认识。材料2哲学家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在异族强权及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想。——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①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情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②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4.繁荣:宋元(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六)明清时期——中华文化传承与禁锢1.明朝:明中后期,陆王心学的广泛传播(“致良知”“知行合一”)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明朝后期进步思想家—李贽(“异端”、“离经叛道”)①提倡个性自由(批判封建礼教,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②蔑视权威教条(反对迷信孔子权威);③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反对“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强调人的正当私欲。)明清之际进步思潮产生的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商业阶层日益壮大)思想上:明清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使程朱理学日益僵化,空谈之风盛行;“西学东渐”(近代科学的传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①抨击君主专制(皇帝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民主思想;③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①“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梁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②反对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众治”的观点。③“明道救世”,“经世致用”,注重实学。王夫之:《读通鉴论》①“循天下之公”,批“一姓之私”—批判君主专制;②肯定工商业的重要性,工商皆本;③“私欲之中,天理所寓”;④世界观:“理在气中”(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中;⑤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2)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共同影响?3.抨击了程朱理学,使儒学获得新的发展。1.反对君主专制带有反封建、求民主特点。(有一定思想启蒙作用)2.一定程度上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局限:没跳出儒学范畴;对君主专制也仅局限于批判层面,没能提出新的社会制度。5.传承与禁锢:明清(1)传承(2)禁锢①明中后期,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②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工商皆本天下为主,君为客。倡导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私欲之中,天理所寓。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史料探究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兴起到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明清时期“经世致用”的新儒学的历史文化变迁中,最终形成了“以儒为宗”的中国古代意识形态。……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发生了内生性的演变,但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如崇尚和谐、爱好和平、天人合一、与人为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和连续的。——以上材料均摘自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概括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特征:古代中国思想的变化始终没有脱离儒家思想,以儒学为中心;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进行改革,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发生了内生性的演变,但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继承性与创新性。史料探究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兴起到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明清时期“经世致用”的新儒学的历史文化变迁中,最终形成了“以儒为宗”的中国古代意识形态。……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发生了内生性的演变,但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如崇尚和谐、爱好和平、天人合一、与人为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和连续的。——以上材料均摘自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概括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原因:根据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可以推断出其形成的原因是:儒家思想本身的伦理性及优越性;儒家思想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革新,说明了儒家思想的开放性;儒家思想能够延续与发展,根本原因是农业社会的稳定性;在政治上由于政治体制的专制性;中华文明的延续性。6.转型与进步:近代(1)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为潮流。孙中山康有为林则徐

李鸿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立宪法,开国会,建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三民主义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白话文倡导者新文化运动发起者

毛泽东

“工农武装割据”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6.转型与进步:近代(2)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7.走向复兴:现当代(1)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阶段理论形成邓小平理论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阶段时期表现奠基先秦(春秋战国)形成秦汉发展魏晋隋唐繁荣宋元传承与禁锢明清转型与进步近代走向复兴现当代①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②“百家争鸣”推崇法家学说儒学正统地位确立①魏晋玄学盛行;②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促进其创新与发展;③中华传统文化辉煌①理学形成;②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①陆王心学;②个性自由与经世致用;③钳制思想①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②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与科学;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①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思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政治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地理位置相对隔绝文化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0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天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张岱年《中华文化概论》(一)伦理观: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即人本思想)(二)政治观:民本思想(三)自然观: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四)家国观: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协调人与国家的关系(五)价值观: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六)人生观: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七)处世观: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一)伦理观: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即人本思想)1.周公:“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2.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3.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仁者,人也。”

——《礼记·中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二)政治观:民本思想1.民本思想的发展:(1)春秋时期:①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②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2)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2.意义: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管子·牧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三)自然观: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思想表现:(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2)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2.评价:(1)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2)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易传.系辞上》说,圣人行事的准则,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协调人与国家的关系(四)家国观: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2.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意义:以天下为己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贡献力量。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五)价值观: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君子》古之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尚贤》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意义: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六)人生观: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后汉书·列传·张衡列传》骐骥筋力成,志在万里外。——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大的进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意义: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七)处世观: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宋·欧阳修《朋党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中庸·第三十章》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张载《正蒙·太和篇》“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意义:内涵依据意义以人为本人本思想民本思想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提倡爱国、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周公“敬天保民”;孔子“仁者爱人”孔子“苛政猛于虎也”;孟子“仁政”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西周末年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积极作用……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国家共同体的认同,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知识小结】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请思考中国在此次抗疫伟大斗争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价值,谈谈你的体会。材料1:“生命重于泰山,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就是命令。”“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与时间赛跑,同病毒竞速。

材料2: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着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材料3:新冠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疫情。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政府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毫无保留地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防控、治疗经验,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决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以民为本,生命至上。

和谐大同,命运共同。0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材料: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和唐朝佛学使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了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摘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1)本土性: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5)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材料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材料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③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④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三、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

材料一《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材料二

道家哲学中的辩证法和相对主义,使国人习惯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也正是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国人不狂妄、不偏激、注重中庸的民族性格。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材料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23维护中国团结统一提供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的借鉴蕴含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新时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习近平素养提升材料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习近平《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