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_第1页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_第2页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初中数学教师工作坊C1906第五组李迎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体现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3.情感与态度:在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探索带来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设计思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了探索发现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利用课件,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回顾,设疑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算术运算的学习过程,类比联想到在认识了有理数之后,必然要学习有理数的加法。通过实际问题,提出质疑导入新课。实际问题:(1)某人第一次前进了5米,接着按同一方向又向前进了3米;(2)某地气温第一天上升了3°C,第二天上升了-4°C;回答:(1)某人两次一共前进了多少米?(2)某地气温两天一共上升了多少度?你能列出算式吗?能根据已学的知识得到结果吗?这样设计,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二、探索规律,归纳法则通过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分析小明走动路线的六种情况:(1)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2)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3)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4)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5)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6)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探究:若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你能写出算式吗?(1)(+5)+(+3)=+8;(2)(-5)+(-3)=-8;(3)(+5)+(-3)=+2;(4)(-5)+(+3)=-2;(4)(+5)+(-5)=0;(6)(-5)+(+0)=-5;以上六个问题的设置运用了数学中分类的思想方法,因为两数相加,按符号异同划分为三大类。这6个问题,都借助于数轴,先规定了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通过电教手段具体演示验证两次运动的结果。由在数轴上表示结果的点所处的方向,确定和的符号,由表示结果的点与原点的距离,确定和的绝对值。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通过分类、观察,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例:计算(1)(-3)+(-9);(2)()+;(3)0+(-7);(4)(-9)+(-9)通过此例,训练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直接应用。进行有理数的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例题由学生在自主完成的基础上同桌交流,然后师生评述,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学有困难的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学习目标,获得成功感。练习:计算(口答)(1)(-7)+(+3);(2)(+9)+(+5);(3(-8)+(-4);(4)(+9)+(-5);(5)()+();(6)(-8)+(+);检查学生的听课效果,能否真正按照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高效地计算。四、课堂反思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什么?2)在总结加法法则时我们使用了哪些常见的数学研究方法?3)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需要注意哪几个步骤?五、布置作业必做题:教材习题选做题:如果|a|=3,|b|=5,求a+b的值必做题与选做题的设计有利于知识基础不同的学生,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因此不必要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应以活动课的方式展开本节课的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实际上是一种规定,要让学生经历从问题情境中得到算式并体验规定的合理性,同时鼓励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运算法则。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