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的教案大全_第1页
二年级数学的教案大全_第2页
二年级数学的教案大全_第3页
二年级数学的教案大全_第4页
二年级数学的教案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18-二年级数学的教案大全二班级数学教案七篇大全

二班级数学教案有哪些?数学中所期望的严谨程度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希腊人期望谨慎的论证,但在牛顿的时代,所使用的方法没有那么严谨。牛顿解决问题的定义直到19世纪才让数学严谨分析和形式证明得到妥当处理。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二班级数学教案七篇大全,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二班级数学教案大全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同学把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娴熟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同学的计算力量和检查力量,培育同学的分析推断力量。

重点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消失的问题,提高同学的计算娴熟度和精确     度。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36+28+17=

65-25-21=

说一说你的`计算的方法。

2、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告知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

B、再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算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当怎样做?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关心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老师巡察。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老师巡察。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沟通。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爱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今日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班级数学教案大全精选篇2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学问技能

(1)初步熟悉单位“米”,关心同学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依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关心同学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问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同学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争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争论法。

教学预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①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学问。

(板书:熟悉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熟悉“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熟悉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同学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长

(1)推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铅笔长15米。()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二班级数学教案大全精选篇3

教学目标:

学问技能

(1)使同学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2)使同学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娴熟地利用乘法口诀表求积,提高计算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同学“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提高同学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同学仔细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求积。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9×5=8×7=7×6=4×9=3×6=5×7=

4×8=3×4=6×8=4×7=9×9=8×5=

3×7=4×5=5×6=8×9=

(2)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表内乘法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复习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多媒体出示下图:

○○○○○○○○

○○○○

○○○○○○○○

问:求一共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怎么列式?用简洁计算怎么列式?

5+5+5=5=20(个)

5×4=20(个)

指名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5×4=20

乘数乘号乘数积

老师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复习乘法口诀。

①背乘法口诀。实行多种形式背乘法口诀。

②依据“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③口算。

7×8=9×4=6×7=8×8=6×5=7×4=

6×9=9×8=5×5=8×6=3×2=7×7=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4题。

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习。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6题。

认真看题,独自完成。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7题。

引导同学仔细审题,读懂题意,然后独自完成。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对乘法进行了复习,你们有什么新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晰的吗?

板书设计

表内乘法的复习

一、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5×4=20

乘数乘号乘数积

二、乘法口诀

背诵1—9的乘法口诀。

二班级数学教案大全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经过实际的观看和操作,初步熟悉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洁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育同学初步的实践力量,使同学具有乐观参加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熟悉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熟悉线段。

1、假如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伴侣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师依据同学描述介绍端点。

3、同学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觉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转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同学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认真观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二、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很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相互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伴侣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沟通。

三、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方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伴侣选择你喜爱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沟通。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状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爱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殊便利,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同学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观赏。

四、多种方法,深化熟悉。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沟通。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熟悉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同学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日,我们熟悉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熟悉的各种图形,很多线段还能组成很奇妙的精致图案。(观赏)

7、美丽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二班级数学教案大全精选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第3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学问技能

(1)进一步使同学会读、写几时几分。

(2)进一步使同学知道“1时=60分”。

(3)进一步培育同学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让同学经受总结归纳学问的过程,体验数学学问的内在联系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同学对时间有更深的熟悉。

难点:培育同学应用数学的力量。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练习法。

教学预备:

练习课中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引入

启发谈话:今日,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认真听,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是什么?(钟表)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熟悉时间》。

二、复习几时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同学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同学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反馈。

并引导同学小结: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3)复习“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仔细观看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同学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做一做

(1)老师拨时刻(7:45、10:50、11:15、1:35),同学在纸上写一写,说一说。

(2)老师说时刻(3:45、1:25、4:05、6:55),同学拨钟面。

强调: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

四、复习经过的时间

(1)4时再过5分是()。(2)10时30分再过10分是()。

(3)8时45分再过5分是()。(4)5时56分再过()分是6时。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01页第3题。

独自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2题。

独自完成,小组评议。

六、总结提升

这节复习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晰的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二班级数学教案大全精选篇6

教学目标:

学问技能

(1)初步熟悉单位“米”,关心同学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依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关心同学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问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同学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争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争论法。

教学预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①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学问。

(板书:熟悉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熟悉“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熟悉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同学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长

(1)推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铅笔长15米。()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熟悉米用米量

1米=100厘米

二班级数学教案大全精选篇7

课型:复习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

1.了解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会精确     画出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对称点等.

2.能娴熟应用轴对称的性质.

3.复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及推论,并能加以敏捷运用.

例题:

例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①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②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一条线段,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④全等的两个图形肯定成轴对称,⑤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而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而言.

A.1个B.2个C.3个D.4个

(2)如图在一个规格为6×12(即6×12个小正方形)的球台上,有两个小球A,B。若击打小球A,经过球台边的反弹后,恰好击中小球B,那么小球A击出时,应瞄准球台边上的点()

A.P1B.P2C.P3D.P4

例2.作图题(1)作出图1中△ABC关于直线l的对称图形;

(2)如图2,∠BAC=60°,点P在边AC上,试用带刻度的直尺和量角器,在∠BAC内部找一点O,使点O到A、P的距离相等,且到∠BAC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图1图2

例3.已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