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思想的形成、内涵及重要地位,法制史论文_第1页
孔子“仁”思想的形成、内涵及重要地位,法制史论文_第2页
孔子“仁”思想的形成、内涵及重要地位,法制史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仁〞思想的形成、内涵及重要地位,法制史论文仁是孔子思想也是其法律思想的核心。但是,在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当中,有几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完全解决,需要深切进入讨论:一是孔子仁的思想是怎么构成的?二是孔子之仁的内涵是什么?三是在孔子法律思想当中,仁的核心地位是怎样具体表现出的?笔者不揣冒昧,就此发表浅见,以乞教大方。一、仁的远古精神:相人耦殷商甲骨文已是特别成熟的文字系统。不难想象,在这个文字系统构成之前必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经过。殷商民族本来是东夷民族的一支,商人原出于东夷。因而,殷商甲骨文字在构成经过中自然地反映和记录了东夷民族和殷民族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认知。基于以上揣测,我们才有理由通过甲骨文来窥测东夷和殷商时代的社会生活。甲骨文中出现了仁字。应当注意:甲骨文的仁还不是一种观念,而是一种风俗,或者表示具有这种风俗的民族,即东夷民族;同时仁字是后起的字,仁的几个原形字在仁字产生之前就已存在。这些原形字大都是上下左右的双人构造,由仌、亻亻、人人、卩卩、大大组成。仁字是在吸收了这些原形字的共同特征之后集约而成的,华而不实的关键因素是使用了重文符号二。(一)相人耦是殷商以来描绘叙述仁的恒言仁是什么?许慎(讲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清段玉裁(讲文解字注〕直接援引东汉郑玄等以相人耦注释仁的观点:仁,亲也。见部曰:亲者,密至也,从人二。会意。(中庸〕曰:仁者,人也。注:人也,读如相人耦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大射仪〕:揖以耦。注:言以者,耦之事成于此意相人耦也。(聘礼〕:每曲揖。注:以相人耦为敬也。(公食大夫礼〕:宾入三揖。注:相人耦。(诗匪风〕笺云:人耦能烹鱼者,人耦能辅周道治民者。正义曰:人耦者,谓以人意尊尊偶之也。(论语〕注:人耦同位人耦之辞。(礼〕注云:人耦相与为礼仪皆同业。按:人耦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东汉去古未远,以相人耦(或人相偶)注释仁,必有所本。以相人耦诠释仁,不仅仅是汉代学术界通用的恒言,而且是秦汉以来民间恒言。正如阮元(论语论仁论〕所讲:康成所举相人偶之言,亦是秦汉以来民间恒言,人人在口,是以举以为训。﹝1﹞194甚至还是殷周人的恒言。阮元(孟子论仁论〕又谓:仁之篆体从人二,训为相人偶,明是周人始因相人偶之恒言而造为仁字。﹝1﹞206周人所因的相人偶正源自殷商。据此,我们能够讲,以相人耦诠释仁,或者以为相人耦就是仁,乃殷商以来世代相传之恒言。(二)人相耦源于东夷风俗在甲骨文仁字出现之前,有几个仁字的原形。这些原形直接具体表现出了人相耦的特征。血缘群体是古代人群生活的最早空间。因而,人相耦首先具体表现出在血缘群体内部生活当中。甲骨文仁字的(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到尾篇(尧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诸如修己以安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不患人之不己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等等。正如阮元所讲:人己对称,正是郑氏相人偶之讲。孔子的人己和就是远古先民心中的相人耦。(三)孔子的人己和具体表现出了仁的本质特征就仁的哲学意义而言,仁的本义是一个人从对方的眼睛中审视自个的映像。从相人耦到人己和,是中国先民人类自觉的一次飞跃。于是,在仁的环境下,一切有别于动物的个体自然人,都失去了其后天经历所造成的种种差异,获得了在人的群体中生存的平等而普遍的价值。由于你和我都是同样的人,相互都应当以人相待。假如讲相人耦是古老风俗意义上的仁,那么,孔子的人己和就是哲学意义上的仁。首先,人己和思想的立脚点放在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上面,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讨论人们的行为规范,这无形中就杜绝了神学思想的浸润和影响。这一特征符合春秋时代思想发展的大势。其次,人己和思想在相当程度上摒弃了人与人之间的种族差异不同,这就使一切区别于动物的人,都具有人的先天资格,能够走到仁的旗帜下面,成为共同构成社会的平等成员。再次,人与己之间是对等的能够互换的,你是己,同时又是人。一个人在考虑己时,也应当同时考虑人。你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就应当这样待人。最后,一个人要立、达,不是通过别人的不立、不达的手段来实现,而是通过别人的立、达,同时也是整体社会的立、达来实现。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一切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孔子人己和思想的道德表述就是忠恕。(论语里仁〕: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夫子之道,忠恕罢了矣。忠即(论语雍也〕所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论语颜渊〕所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是觉悟之后积极的克己。忠恕是人己和的普遍适用的最高道德。忠恕适用于血缘群体中才具体表现出为孝悌或孝慈。(论语为政〕:孝慈则忠。一个人在家族领域做到孝悌、孝慈,才容易做到忠。因而,能够讲忠恕是母道德,孝悌、孝慈是子道德。孔子的人己和思想是人的同类(人类)概念诞生的标志。它的进步性在于始终关注个体自然人的生存与发展。当然,一种思想的进步性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孔子的人己和思想或许只要在商品经济和宽容政体的环境中才能大放异彩。这就使孔子的仁或多或少披上早熟的或悲剧性的色彩。四、人己和与孔子法律思想的三个支柱孔子人己和思想包含适用于血缘亲族的孝悌、孝慈,其适用范围是父子、兄弟、夫妇、长幼关系,即(论语学而〕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注意,本不是根本而是出发点;另一个是适用于超血缘群体的忠恕,其适用范围是君臣。君臣又能够细化为君主与庶人、君主与臣僚两个层次。这样,孔子人己和实际上能够划分为下面三个领域,并且构成孔子法律思想的三个支柱:(一)亲属相和的礼治思想人己和的第一个领域是血缘亲族。在孔子看来,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地生活在家族当中。因而,孝悌是最普遍最重要的伦理观念。故(论语学而〕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尊敬爱戴服从父母;悌,尊敬服从长辈。假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就不会犯上作乱。反过来,父母对子女也要爱。父母之慈集中表如今子女小时候的三年之爱,因而子女对死去的父母要尽三年之丧。孔子不仅重视孝的行为,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而且,更重视孝的感情。(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之?一个人,尽管很贫穷,只要心里尊敬爱戴父母,就完成了孝。春秋战国时期,牵涉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的五伦观念逐步构成。五伦具体表现出着相人耦的互相匹配精神。正如梁启超所讲:五伦全成立于互相对等关系之上,实即相人偶的五种方式。故(礼运〕从五之偶言之,亦谓之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人格先从直接交涉者体验起,同情心先从最亲近者发动起,是之谓伦理。﹝11﹞75孔子的人己和与礼有着密切联络,或者讲,人己和是靠礼来维系的。这种源于感情的五种伦理,需要礼仪化规范化,以便于代代相传。礼仪使人们既接受内心的调整,所谓习惯成自然,又便于接受舆论的监督。伦理之礼还能够加工成为政治领域的礼,诸侯臣服天子,卿士侍奉诸侯,诸侯之间,卿士之间,庶民之间,无不相规以礼。各个阶层的人群都各自适用相应的礼。但是,应当注意,孔子的礼已经不是原来意义的周礼。孔子对周礼进行了修正,把依附神只、崇尚血缘身份、注重钟鼓玉帛仪式的贵族之礼,改造成为远离鬼神、注重感情、人人适用的平民之礼。他主张对民众进行教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使民众做到有耻且格。他固然也主张对违礼行为进行制裁,但他始终以为政令刑罚的作用是有限的,只要靠教化才能改变人们的内心世界。孔子要求君子通过自我修养树立伦理道德,作君子儒,不作小人儒,作社稷之臣。他十分要求君主克己复礼,非礼勿行,约束自个的过分行为,宽以待卿士,惠以待庶民,其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进而维护贵族制度的长治久安。这样一来,就使孔子的之仁和孔子之礼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二)君民相和的德治思想人己和的第二个领域是君子与庶人。孔子固然也强调人民对君子的服从,但这种服从是有条件的。他更强调君子的责任和义务。孔子对寻常百姓心怀尊敬之情。孔子主张尊重庶民批评当权者的意见。(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他用仁来赞扬不毁乡校的子产。他主张实行德政。(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颜渊〕: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宽则得众,信则民任。他要求官吏对人民心怀怜悯之心,即便破了案,也不要沾沾自喜。(论语子张〕: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孔子的德治思想与前代的德治思想有很大区别。前代的德治既没有摆脱神权的羁绊,又带有明显的趋利动机。孔子的德治思想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孔子的德治基于对平民的深切同情和尊重。比方,(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平民固然贫穷衣衫不完,但在内心深处却以为在人格上和贵族是平等的,没有必要自惭形秽。(论语子罕〕: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穿着破烂的旧丝棉袍,和穿着狐貉裘衣的贵族站在一起,而不觉得惭愧不安的,恐怕只要仲由吧。(论语先进〕: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在孔子看来,那些心中充满良俗善质的平民,反倒是最值得信赖的。二是孔子以为君子有责任对人民行德政,不行德政就失去作君子的资格。孔子把最美的道德操行都集中于仁,把实现仁的希望寄托于君子。与血缘身份相比,孔子更重视道德操行。君子必须完成一系列道德规范,如温、宽、信、敏、惠,等等,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这样,对人民的德政便无形中成了统治者必须履行的义务。仁不仅成为君子自我陶冶修养习性的最高目的,同时也成了联络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一个桥梁。这就使孔子的德治思想和贤哲思想密切相连。(三)君臣相和的贤哲思想人己和的第三个领域是君主与大臣。孔子主张君仁臣忠,君臣共治。他的基本要求是(论语八佾〕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首先,君主要成为天下臣民的表率,自个要做到正。(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君主应当严于律己而宽以待臣,即所谓躬自厚薄责于人。〔12〕卫灵公君主切不可迷恋势力,以为做君主的乐趣,就是别人都不敢反对我。(论语子路〕: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这是丧邦之言。君主对待臣下要公平,要抛弃个人好恶,不能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12〕颜渊其次,作为大臣,其最高境界是所谓事君,能致其身。〔12〕学而大臣应当像史鱼那样正直: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12〕卫灵公大臣不能欺骗君主,但要敢于批评君主的过失: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12〕宪问大臣不要怕因直言进谏而被罢官: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12〕微子对于恶君,不必过于固执,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12〕卫灵公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12〕先进以道事君的道就是义和仁。(论语微子〕: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泰伯〕: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总之,君仁是臣忠的前提,臣忠是君仁的保障。否则,其结果必然是君不君、臣不臣。孔子总结殷亡之教训,殷末虽有三仁,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12〕微子但都没有能拯救国家覆亡,关键还在于君主。上述孔子法律思想的三个支柱,学术界概括为礼治、德治、人治思想。相人耦、人己和揭示了仁与礼治、德治、人治思想的内在逻辑联络。同时也显示了仁在孔子法律思想中的核心地位。结束语仁的思想既不是忽然出现的,也不是孔子凭空创造的,而是孔子在继承前代思想成果和政治法律实践经历体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升华而构成的。从文化渊源来看,仁作为伟大的哲学思想最早来源于远古风俗。古老风俗培育了行为规范,行为规范酿造思想观念。在大变革的春秋时代,孔子的仁既是批判旧制度的武器,也是建设新社会的旗帜。孔子的法律思想是对殷周法律实践的历史总结。孔子的法律思想成为儒家法律思想的基石,也是中国古代贵族法律文化的基石。尽管战国以后儒学发生数次嬗变,但是,这些思想基石都未发生根本性的动摇。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秦汉以后的集权帝制时代,礼治、德治、人治主张逐步从贵族政体移植到集权政体上面,其社会环境和实际作用已经发生众多变化。十分是华而不实的君臣共治的传统,君臣相和的宽容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