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人格差异与学习、性格的含义与学习关系【教学重点】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人格的含义【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自学辅导法【教学时数】6课时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心理发展的含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这里一个关键词,整个生命进程,你们要看过发展心理学,前面有两个字,儿童发展心理学,最早的时候我们讲发展心理学更多的是关注0到18岁这个阶段,现在去书店买发展心理学前面也多两个字-毕生发展心理学,我们现在强调心理发展实际上是人的整上生命进程从出生一直到死亡这样的一段都在经历着心理的发展,而且心理发展是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这种变化既包括认知变化,又包括人格发展等变化。多个方面,还社会化,比如认知的发展,小孩子的思维想象,记忆力都比较差,慢慢的得到比较好的发展,再比如人格还有道德,比如三岁的孩子,好坏不分的,最头疼的没法跟他讲道理,他的是他的,别人的也是他的,所有的东西到他手上就是我的了。实际是上他道德发展和社会化必经的一个阶段。慢慢长大,他就懂事了。发展是包含很多方面的。发展是一种有规律的变化发展是持久时间长久的变化发展是适应性的变化发展是获得和丧失的并存人的心理发展是否到成年就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了呢?还是终身不断发展呢?巴尔特斯(Baltes)于1987年系统地提出了毕生发展观,并于1999年进行了补充和发展。(1)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2)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各个方面,甚至同一方面的不同成分和特性,其发展的进程与效率都是不相同的。(3)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年龄阶段、历史阶段、非规范事件。(4)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的结构构成了毕生发展的总体框架。心理发展: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的内容:语言、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毕生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一般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变化(儿童与青少年)。认知发展: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指儿童青少年学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人格社会性的发展: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包括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一、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个体发展包括生理发展、人格发展、个体与他人关系的社会性发展以及认知的发展四个方面。事实上也可以认为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个体的生长和成熟,受生理规律的支配,是遗传带来的变化,随时间的进展自然发生。二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变化。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个体心理发展总是处在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遗传和环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主动地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其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遗传与环境的关系(一)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在生物界,遗传是一种普遍属性,使得生物前后代在特征上具有相似性。所谓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子代的过程,通过遗传,子代就从亲代那里获得了亲代的生物特征,子代所获得的生物特征就是遗传素质,如机体的构造、形态及机能等。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人的心理是人的神经系统的机能。个体心理的发展首先依赖于所获得的遗传素质。由于遗传,儿童保持了种族的生物特征与行为模式,并决定了个体间的生物学差异,使不同个体在自己的遗传素质基础上发展形成自己的独特心理,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没有遗传素质这个物质前提,就没有个体心理的发展。例如,有一种遗传疾病,在遗传过程中,第21对染色体发生了畸变,即第21对染色体上多了一个染色体,这样的人一生下来就具有躯体和智力上的缺陷,称为“先天愚”,不论后天怎样培养,都不可能成为正常人。个体所获得的遗传素质对其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是神经系统的机能,同一天出生的儿童,即便是双胞胎,他们在后天环境中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都会有所差异。一个具有极好遗传素质的儿童,在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上可能会明显地优于其他正常儿童。众所周知的那些“神童”,他们之所以心理发展的速度快、水平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具有正常儿童所不具备的极好的遗传素质。不论遗传素质对个体心理发展有多大的影响,它仅仅是为个体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自然前提),使个体心理发展具有了某种可能性,切不可片面地夸大遗传素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二)生理成熟影响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成熟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所依存的内部生理条件,它是一种先天决定的、相对不依赖于环境的机体变化的生长发育。个体的成熟,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状况,是其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心理的发展就是伴随着生理成熟而逐步实现的。个体的生理成熟具有一定顺序,不同系统的器官成熟的早晚和不同时期发育的速度都有差异。神经系统在出生后前几年成熟速度很快,以后逐渐减慢;生殖系统则相反,出生后成熟速度慢,到十一二岁后迅速发育;肌肉、骨骼等系统的成熟是出生前几年发育速度很快,然后减慢,后来又进入一个快速发育时期直到完全成熟。不仅如此,各系统内部,如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各种分析器和皮质各部分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顺序。个体的生理成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备条件。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相对于学习而言,个体的生理成熟是进行某种学习的必备条件。例如,十二个月左右的婴儿,骨骼的成熟为他学习走路提供条件,发音系统的成熟为他学习语言提供条件。尤其是个体神经系统的成熟,是他们心理机能完善的重要条件。个体心理的发展总是伴随生理成熟实现的。在发展心理学历史上,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格塞尔(A.L.Gesell)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成熟论”,这张观点认为个体的生理成熟决定着个体心理的发展,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心理会自然而然地发展。1929年,格塞尔对一对双生子T和G进行了实验研究,他首先对这对双生子进行行为基线的观察,发现他们心理发展水平相近。到这对双生子出生后48周时,对T进行爬楼梯、搭积木、运用词汇和肌肉协调等训练,而对G却不作任何训练。经过6周后,T比G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到了53周时,G发育到能够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对他进行集中训练,结果发现只经过了少量训练,G就达到了T的成熟水平。格塞尔进一步观察发现,在55周时,这两个孩子的能力水平已没有差异了。据此,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取决于生理成熟。这就片面地夸大了生理成熟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三)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个体心理发展上,遗传为个体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是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大多数人的遗传素质是差不多的,其心理发展之所以有差异,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在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个体心理发展是由个体所处的\o"环境"环境(包括生活条件)和所受的教育决定的,特别是由其所从事的活动或实践决定的。也就是说,物质和文化环境以及良好的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相同的同卵双生子女,如果放在不同环境中抚养,接受不同的教育,会获得截然不同的心理面貌;而遗传因素不太相同的异\o"卵"卵双生子女,如果在同一环境中抚养,接受相同的教育,却可能获得类似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这说明,心理朝什么方向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心理的内容和范围、心理品质的好坏及对遗传因素的改造程度,都是由环境决定的。在个体的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生产方式,即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各国儿童心理发展尽管有共同之处,但是又有其质的差异。同样地,在一个国家里,由于社会变革和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所以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尽管在心理发展上有着本质上的继承性,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性。社会生活条件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常常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来实现的,教育条件在个体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个体知识、智力的发展,\o"思想"思想觉悟的提高,\o"道德"道德品质的培养,理想、世界观的形成等主要是由教育、特别是由\o"学校"学校教育决定的。当然,\o"家庭"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方面。个体的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个体生活在环境中,受环境的影响,但个体从来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影响的。从受精卵开始,个体就与环境发生动力的交互作用。但在发展的不同时期,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表现方式不同。(二)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这样比喻,我们的发展JI是在BA山坡,又是在走楼梯。人格发展有量变到质变的程度。比如“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特别是小孩,你会发现变化非常显著。这就是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所以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的的结果。发展是有方向的,不可超跃的,比如有一个低级互高级这样一个方向。同时是不平HENG的。发展包含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是不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同时发展呢?相互的速度和加速度是不是一样的呢?不一样,有的发展快,有些慢。比如说记忆力,而思维要到更晚才完善。发展是按照一个模式发展的,但每个人的速率和达到的水平又是非常不同的。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出生后,心理发展就持续不断、贯穿其一生;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图2-1个体动作发展的连续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尽管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3.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体现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三)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1.划分依据: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2.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相当于先学前期;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岁~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三四年级是孩子成长的转折期,家长要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各种特征,调整教育方式。小学6年,根据孩子的特点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一、二年级,遇到的是幼小衔接困惑;小学中段三、四年级是第二阶段,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独立意识强了,家长要特别重视这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五、六年级,孩子处于人生理想的朦胧期,家长要多给孩子鼓励。三、四年级开始,孩子从儿童渐成少年,从幼稚走向半成熟,这个阶段,孩子不像一二年级,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会马上表态。三、四年级的孩子会想一想,然后再得出结论,很多时候跟老师想的都不一样。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很强烈,一旦老师批评,他们会辩解。父母的安排,他们会反抗,有自己的一套。这时候很多家长会说,自己孩子一、二年级很听话的,怎么现在越来越不听话,有时还对着干。事实上,孩子到了中年级,心理发生变化,而家长还停留在原先的思维上。家长不能用老眼光来看待现在孩子的教育。三、四年级要开始加强集体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合作,同时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孩子一上三年级,家长对学业成绩更为看重,建议父母不要给孩子过早定位。比如,有的家长会说,孩子数学成绩不好,没数学细胞。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在不断变化的,三年级后变化更快。把孩子当朋友,怎么沟通,要讲究方法。家长再忙,都要留出与孩子聊天的时间。家长如果不与孩子主动交流,时间一长,就会有生疏感。千万不要用粗暴的手法对待孩子。孩子不靠打,靠方法。当孩子做错一件事,如果性质很严重,家人可联合起来不理他。当孩子遭遇冷处理,他会觉得问题严重了,这个时候父母再顺势说道理,会有效果。当孩子碰到困难的时候,父母可以帮他一起克服困难,但也要多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让孩子自己化解难题。这个时候,父母越放手,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会倍增,独立能力也会不断增强。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青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7、18岁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于中学教育阶段,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其中,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这一时期,又称青春期或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教育阶段。少年期是生理发育加速期,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性器官和性机能日趋成熟,生理的加速发展使他们具有敏感的“身体自我”。同时社会生活的变迁也常常使他们无所适从,产生“自我认同”的危机,心理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和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性。少年期的主要特点在于: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也就是说,少年期具有过渡性。对少年期心理学家给予了不同的描述,霍尔(G.S.Hall)称之为“风雷激荡”;勒温(K.Lewin)则认为少年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边缘人”。青年期一般是指从14、15岁到25岁左右。青年期是各种心理品质趋于成熟和稳定的阶段,他们的高级思维形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许多认知过程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看法也更加理智和客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浪漫趋向现实;青年经历了青春期的动荡,已经完全具备了成人的体态特征和生殖能力,他们的异性交往从青春期的含蓄到日趋明朗化,从友谊过渡到恋爱和结婚;青年期也是从学习阶段向职业阶段过渡最为重要的阶段,他们开始告别学生时代,步入职业生涯。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1.少年期思维的发展少年期思维具有抽象逻辑性。整个初中阶段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阶段,是个体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仍然是经验型,在思维过程中具体形象仍然起着主要作用,经常需要具体的直观感性经验来支持。少年期思维具有独立性和批判性。少年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是与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密切联系的。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喜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往往不局限于课堂和教材,兴趣广泛,他们关心事实、体育、科技等。他们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对他人的见解和主张甚至有过度怀疑和批评态度。少年期思维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处于少年期的初中生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首先是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不高造成的,虽然已经具备了完整的思维形式,但思维还不深刻,尚缺乏全面、客观、辩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初中生虽然是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但仍然处于经验性阶段,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他们看问题有时比较深刻,但经常不全面,缺乏逻辑性;第三,由于初中生的情绪容易波动,这也会明显地干扰他们的思维活动,他们盲目追赶潮流和时尚,即使与自己的角色很不相符。少年期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处于少年期的初中生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他们更喜欢审视自己,进行内省。他们在心理上指向假想观众,自己则像舞台上的演员,倍感压力,总是喜欢夸大自己的感受。2.青年期思维的发展青年期是思维结构趋于稳定和成熟的时期。完整的思维结构包括思维的目的性、思维的策略、思维的监控和各种高级思维形式。相对于青春期思维的矛盾性、过渡性和自我中心性,青年期的思维有了质的飞跃,是完整思维结构的成熟和稳定期,思维的预见性增强,目的更为明确,思维的策略更加有效,思维的监控能力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青年期不仅是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过渡到理论型的重要阶段,其思维要素的各个成分之间以及非智力因素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协调,同时,辨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高级思维形式在青年期的思维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青年期思维发展的重要特点就是思维的逻辑性成分减少,辩证性成分增加。青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1.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初中生开始产生强烈的成人感,渴望确立成人角色,要求独立和得到尊重。但由于其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仍然存在局限,有时偏执、幼稚和肤浅,这就导致家长和老师经常不能满足其成人感,时有冲突发生。进入青春期,个体自尊心表现得十分强烈。他们渴望家长和老师的尊重,自己也力图通过努力和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来获取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声誉。强烈而敏感是初中生自尊感发展的主要特点,另外,其自尊心还存在矛盾性和不稳定性,例如,他们渴望尊重但有时又不尊重别人;渴望完善自己但又掩盖自己的缺点;希望成功但却害怕挫折等。一方面,少年期自我意识的高涨促进了他们独立性的发展。另一方面,自我的独立也表现为少年期第二个反抗期的到来,其主要表现形式为:硬抵抗,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软抵抗,表现为漠不关心,冷淡相对;反抗的迁移,有时也迁怒于其他成人。2.青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年学生在过去知识积累和智力发展的基础上,由于即将毕业而必须考虑自己未来的生活道路,因而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般说来,高中学生,特别是高中三年级的学生,都能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主观世界,他们不但关心和认识客观现实,而且关心和认识主观本身。他们都能够独立自觉地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品质和能力。青年的自我评价能力和少年比较起来,有了一些新的特点。第一,他们一般都能提高到具有概括性的个性品质上来分析自己,例如,意志坚定或意志薄弱,粗枝大叶或工作细致,具有原则性或丧失原则,孤僻或热情等等。第二,他们一般都能够提高到价值观,甚至于思想政治品质上来分析自己。高中生由于能够自觉地认识自己的个性品质,就能更好地锻炼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由此可见,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正接近于成熟时期,但是仍然存在着缺点和问题。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是人的个性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关心和帮助青年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一)少年期1.定义: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2.心理发展特点: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在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二)青年初期1.定义:这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2.心理发展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危机。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大多数家长都会发现,当孩子上了初中以后,家里就跟藏了一颗定时炸弹一样,不定什么时候,什么原因,砰地一声就爆了。我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妹妹还小,有一天他们就逗我妹妹说,你姐姐好不好啊?我妹妹居然想了想说,我姐姐是暴雨闪电。
我想在座的家长对这句话也有感触吧。上了初中的孩子们,都是怎么了?小时候又听话又懂事,怎么现在跟他们说句话都得好好说,就怕哪一句话人家孩子不爱听,万一一不小心踩到雷区了,爆炸了,那家里可就不得安宁了。
当你开始发现孩子有这样的变化时,恭喜你,你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了,他长大了。那我们做家长的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究竟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想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就首先得了解什么是青春期,我想问问在座的家长,咱们都说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了,那什么是青春期呢?或者说说你们家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有什么变化呢?
看来我们的家长都在仔细观察了自己孩子,你们总结的太对了。这样矛盾又奇怪的组合就是青春期的孩子们。从心理学上讲青春期是人生长发育的第二大高峰期,这里的发展不仅仅是指生理上,孩子长高了长壮了,有喉结了这类。也是心理上的一个从儿童到成人的一个转变期,而这也意味着,青春期的孩子们既开始变得像大人了,但是也还是有儿童的依赖,是一个矛盾的时期。
我给大家总结了一下,青春期孩子的几大心理发展的【特点】:1、思考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形成。你会发现孩子开始喜欢自己做主了,你跟他说,头发长了,去剪剪吧。他会跟你说,我就喜欢这么长,我不去。遇到事喜欢自己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些想法在我们大人看来很不成熟,但是孩子也喜欢大胆的说出来。经常表现在开始学会顶嘴了,喜欢批评某些人或者事。2、跟家庭疏远了,跟伙伴的关系越来越近。有事不跟家里说了,女生就表现在一撮女孩子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而男生更多的是聚在一起打球出去玩。以前还特别愿意跟你说说心里话,现在也不怎么说了。不过有一点变化爸妈应该挺高兴的,孩子开始写日记了。当然是不准你们看的。3、情绪波动大,容易两极化。这会还挺高兴,下一秒就不知道怎么的就特别不高兴,回自己房间了。搞的大人常常莫名其妙。而且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容易冲动,爱惹事,这对男孩子的家长而言,就最头疼了。4、注重外部形象,开始喜欢打扮。早上对着镜子挤青春痘,梳头发能梳半天,穿衣服有自己的见解。自觉不自觉就在考虑怎么能引起别人的注意。遇到这样的情况,好多父母都担心是不是孩子在外面交男女朋友了。其实,对自己外形的关注是青春期孩子的普遍特点。
给大家分享这些是为了让父母们了解,在青春期的孩子们都是一样的,你的孩子不一定是为了跟你作对才跟你顶嘴,不一定是因为早恋才开始打扮自己,他喜欢跟朋友在一起并不代表他不爱你了。所以,你不要把一些事情想得太严重,要冷静。
那跟青春期的孩子相处究竟要怎么做呢?哪里是孩子的【雷区】踩不得呢?首先,不要强行的去探索孩子的隐私。青春期的孩子非常注重自我,我的地盘就得听我的。如果孩子有话不想跟你说,那你就尊重他,给他他时间让他慢慢消化,你可以告诉他,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可以跟爸爸妈妈讲,看看我能不能帮你出出主意。如果孩子愿意说那就说,如果孩子不想说,那你可千万别偷看人家的日记,或者是查看人家的短信哦。如果你以爱孩子的名义,强行去窥探的孩子的隐私,那这个的后果可是以损害亲子关系为代价的。
第二,切忌用权威性的语言跟孩子沟通。青春期的孩子非常的犟,你有时候都说不过他,没办法了,有些家长就会搬出家长的权威,我是你爸,你就得听我的!当家长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一般结果就只有两个,孩子听了这话,顺着你的意思做了某事,那他心里在想什么?我给你做,都是给你做的。这类孩子做着这件事心里也是充满怨恨的。而另一类小倔驴式的孩子则表现的更加不服气。凭什么你是我爸我就得什么都听你的!我就不听,你能把我怎么的。这时候,孩子心里已经不管这件事谁对谁错了,单单是为了对抗父亲的权威而去犟。其实完全不必要弄的火药味这么重,一般情况下,我都建议家长以进为退,以柔克刚。因为我们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上,你有你的想法,他有他的见解。那你就问问他,你看爸爸是这样理解这件事的,你是怎么想的,愿意跟我说说么?对这样一个民主又温柔的爸爸,孩子怎么还能跟你吵起来呢?
第三个雷区:少否定孩子。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觉醒,时常开始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意愿,而对孩子的这些想法,大人常常想说你一个小孩懂什么?不管孩子说的在不在理,你都不要说这样的话否定孩子。孩子说的话幼稚,那是因为他还是孩子呀。我们不能拿自己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想法。即使有一天孩子回来跟你豪言壮志的说:爸妈我不去上学了,我要退学去环球旅行。你也不要上来忽的给他一巴掌,你一定要压制自己翻腾的心情问他,很好呀,你怎么突然有这么个想法了,看来是长大了,要自己出去闯闯了,不过我作为你的监护人,能问问你环球旅行都做了什么准备么?你打算从哪出发,用什么交通工具,食宿费哪来,去了外国没人听懂你说话怎么办?相信等孩子考虑完你的问题,他也知道自己时机未到吧。这种先肯定后询问的方式,既能成就孩子,又能间接的帮助孩子意识到想法和现实之间还是有差距的。跟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最大的一个原则就是,尊重他,尊重他作为平等的人,尊重他的想法。
专家分析:如何看待孩子早恋问题
专家分析:如何看待孩子早恋问题
早恋让我的学习一落千丈讲述人小峰(16岁)我和她从小学起就是同学。两家住得很近,又在一个学校上学,我们上学、放学就经常一起走。同学们也经常开玩笑,说我们是一对恋人。没想到,后来我们真的走到了一起。上初二时,有一次,她感冒请假在家,我上完晚自习放学回去已是晚上9点,远远看见她在路口徘徊。她说她在等我。天下着雪,她打着伞、穿着羽绒服,说从下午6点开始就在那里等了。看着她冻得红红的脸,我忽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拉着她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觉得很温暖。而她因此感冒加重。从那以后,我们俩的关系更近了。初二下学期,有一天,我们在公园游玩时,遇到几个“小混混”,其中一个挑衅地碰了一下我身旁的她。我感觉像受到了奇耻大辱,和他们进行了一场“恶战”。结果,我身上挨了无数棍棒,多处“软组织损伤”,住了一个多星期的医院。这件事让我们的关系更加明晰、确定。后来,老师发现了我们的秘密,分别找我们谈话。我们不舍得放弃。老师就告诉了家长。为了拆散我们,她爸爸就把她转到了别的学校。然而,距离更加深了我们对彼此的思念。在失去联系两三个星期之后,一天,我突然收到了她的一封信,我们从此又联系上了。然而,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频繁的交往,使我的学习一落千丈,学习成绩从班里的前十名滑落到最后几名。一次,她妈在她抽屉里发现了我写给她的信,知道我们还在联系。为了彻底拆散我们,他们举家搬到了开封。这时,我们已是初三。经过一个寒假的思索,我终于醒悟,决心把这份感情封存起来,好好考高中,等以后有精力和实力了,再去寻找成熟的感情。后来,又联系上时,彼此都已变得很理性,回忆起当初的交往,少了一份甜蜜,多了一份青涩。为逃避家庭,我开始早恋讲述人小可(17岁)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爸爸是出租车司机,妈妈是一普通职工。在我的记忆中,爸爸妈妈经常吵架,很多时候,我都是在爸爸妈妈的吵架声中完成作业的。爸爸脾气特别不好,喝完酒之后总是冲妈妈大吵大叫。这样的家庭环境,使我过早地恋爱了,而且特别依赖我的男朋友。高中的时候,我开始住校。暂时离开爸妈的争吵,我觉得身边清静多了,试图努力学习,希望高考的时候能考个好学校。我制定了学习计划,希望能把初中落下的课程补回来。可是,初中课程落下的很多,高中新知识也很多,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高二上学期,班里有个男同学经常主动帮我补功课、做作业,我对他也有好感。后来,我们恋爱了。我因此上课经常跑神,成绩又下滑很多。国庆节放假的时候,我不想回家,就住到了男朋友家里,告诉爸妈说学校不放假。但后来还是被发现了,爸妈把我带回了家,还告诉了班主任。为了拆散我们,爸妈给我办了走读,中午妈妈从单位赶回家给我做饭,晚上去学校接我放学。刚开始的几天,我情绪非常不稳定,在家里和爸妈大吵大闹。可爸妈的态度非常坚决,无奈之下,我只得妥协,吃完饭就钻进自己房间。他们以为我想明白了,便放松了警惕。实际上,我是在房间里给男朋友打电话。然而,好景不长,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妈妈起床上厕所的时候,听到我房间里有说话的声音,推门而入,把我臭骂了一顿,还说要没收我的手机。“你要是把我的手机没收了,我以后就不去上学!”我知道不上学是家人最担心的。妈妈最终没有收我的手机。这以后,我虽说不打电话了,但夜里依然看不进去书,就躲在房间里给男朋友发短信。只有在和男朋友联系时,我才会觉得心里特别踏实。然而,逃避家庭、从男朋友那里寻求情感寄托的同时,我也同样付出了代价。无心学习、把很多时间用在和男朋友在一起,我的学习成绩不但没能提高,反而又倒退很多。记者手记小峰的早恋像一个苦涩的青苹果,担心之余,我们庆幸他的淡定、理性和及早抽身。小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由于父母关系不和,家庭缺少必要的温馨、和睦,她逃避父母、家庭,至今仍沉浸在早恋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小可的故事让人心痛,可是,谁又能说,小可的早恋,与父母、家庭没有一点关系?如果不是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馨,小可怎会从别人那里寻求温暖和寄托?从小可的故事里,有着相似经历和背景的家庭是不是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希望此类故事不要再次上演。此外,还需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对于青少年早恋问题,堵不如疏。由于青春期的萌动,孩子对异性产生好感是一种正常反应,家长和学校老师都不应大惊小怪,更不应把事情扩大。相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孩子一般都会接受。那些导致孩子早恋者,问题往往正是出在家长身上。要么是单亲家庭,要么是夫妻感情出现了问题,使孩子丧失和睦的家庭环境,缺乏应有的爱的滋润。青少年自杀的心理因素是谁让我们开始意识到青少年的自杀率几何倍的升高,已经无从谈起,但是最好的方法无非是从根本解决,为此朔源心理咨询中心为大家介绍一下青少年自杀的心理因素青少年自杀的心理因素一:内因。无论外部的条件有多么恶劣,也无论少年自杀的都是内部心理因素。第一,躯体的折磨。在自杀的少年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身体有残疾,或得了重病乃至不治之症,因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觉得前途暗淡,看不到光明,不如一死了之。第二,自身性格上的弱点。青春期的少年容易走极端,看问题绝对化,一旦遇到点儿挫折打击,便觉得承受不了。有的少年性格过分内向,甚至有些忧郁。有这种性格的人多爱钻牛角尖、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便心灰意冷,意志消沉。这些性格上的弱点都有可能成为少年自杀的内在因素。第三,有严重精神病。医学上认为,大约有72%的自杀者在自杀前情绪恶劣或有非理性狂乱冲动,36%的自杀者是精神病患者。第四,有不良行为或犯罪行为。吸烟、酗酒、赌博、吸毒等不良行为都有可能使少年心理不健康,最终引发自杀。青少年自杀的心理因素二:外因。除了内在的心理因素,青少年自杀还有纷繁复杂的外因,而这些外因可直接作用与心理,甚至是心理问题的最大诱因。1、人际关系僵化。可以说,人际关系矛盾是引起少年轻生的主要外部原因。如果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比较和谐,与周围的人能融洽相处,他(她)就比较容易找到倾诉的对象,内心的种种不快、压抑都会得到缓解,一般情形下是不会自寻短见的。2、得不到家庭温暖。父母不和、吵架离婚,或是偏爱某一个孩子,都易使少年产生自卑、愤恨心理。如果这时候再遇到挫折打击,无疑等于雪上加霜,最后产生厌世心理。3、意外的挫折和打击。失恋,考试失败、受坏人恫吓,丢失了重要财物、亲人突然去世等突然打击,都有可能使感情脆弱的少年心灰意冷,悲观绝望。4、环境的变动。一些调查资料表明,许多少年由于环境改变后不能适应而自杀。除了小环境的变化,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也有可能引起少年自杀行为。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环境对人的影响如此之大,至今还不很清楚。【早恋禁区】
最后我们来说说有关青春期不得不提的一个话题,人际交往的问题。我问一下在座的家长,如果你发现你家孩子跟某个异性走的比较近,你担心么?那你担心的是什么?说到底,家长们最担心的不是两个人是不是在早恋,而是早恋可能会带来的一系列的后果,比如刚才大家提到的,学习成绩下降,在学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所以大家一发现早恋的苗头,都就紧张起来了。翻看孩子的书包,笔记本,查她的电话,就想看看有没有点蛛丝马迹。
但是,有好多孩子,本来没有所谓的早恋,就是俩个孩子关系比较好,被家长这么一折腾,为了跟家长示威,那就谈喽,反正也你们本来也冤枉我们。所以我一向不赞成把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定义为早恋,这些名词本来就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
有家长肯定要问,那孩子真的早恋了怎么办?具体的办法都是因孩子而异的,我只能给大家提几点建议。孩子早恋,引导为关键。毕竟青春期的孩子是敏感且叛逆的,一旦处理不当,有可能造成更大的问题。【对待孩子早恋,宜疏不宜堵】1、给出尊重的姿态,不反对也不支持。切忌不要给孩子扣上各种消极的帽子,不要让孩子的七大姑八大姨的都参合进来,给孩子造成莫大的压力。要记得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有这时候也曾经年轻懵懂过是吧。2、这个特殊的时期,需要家长的积极陪伴。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他们坚强的后盾,帮助孩子协调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但是如果发现有成绩下滑或者是有越轨的行为,家长要适时提个醒。但是不要讽刺挖苦,棍棒教育。3、用坦然的心态,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告诉孩子保护好自己。跟孩子一样,都是我们第一次面对青春期这份试卷,希望我们能帮助孩子一起得到一个满意的分数。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学习准备一般指儿童在接受正规教育以前的身心发展的水平(特别是智力发展水平)和已有生活经验;也泛指学习者在学习前所具备的与学习有关的积极因素。是有关学习的一个涵义不太明确的概念。“准备”这一概念,长期以来是被当作与"成熟"相同或相近的概念来理解。不少实验研究表明,学到什么以及怎样学习,不能无视学习者成熟的条件或身心发展水平。L.卡迈克尔所作的蝾螈游泳活动的实验,A.格塞尔和H.汤普森所作的双生子爬梯子的实验以及E.R.希尔加德以4岁半的同卵双生儿为被试所作的有关实验,结果都表明成熟是发展中极重要的因素,超越成熟条件的学习是无效的。但有的实验研究表明,经验或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的影响。对于发展理论中的“成熟优势说”必须重新检讨。这种挑战来自4个方面:①Л.С.维戈茨基提出了新的“准备”概念,他认为准备不单指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包括可能发展的最近前景──发展的最接近领域。这样就把成熟与学习的相互作用也包含在这一概念中了。②J.布鲁纳把儿童的发展看成是在特定教育条件下的成长,而不是看作自发的成熟过程。根据他倡导的结构学习说,认为任何学科的基础知识都可以用某种可接受的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例如高等数学的知识可以采用直观的方法教给小学低年级学生。结构学习说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样,强调外来强化的不同,但它更重视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学有所获时的喜悦所带来的内在报酬。③J.皮亚杰在他所用的平衡概念中,十分重视儿童本身对环境的能动作用。早期学习的重要性对成熟优势说是一个最大的冲击。这个观点最主要的论据就是K.Z.洛伦茨发现的印刻现象。过分强调成熟在发展中的影响是片面的,无限夸大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妥的。必须承认成熟与教育是发展的两大因素,二者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是复杂地相互作用着的。除了身心发展的水平外,顺利而有效的学习与以下两个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即①生活经验:儿童入学前的6年是发展知觉和丰富生活的重要时期。丰富的直接经验是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基础。因为语言文字只是一种符号,如果对其所代表的相应事物缺乏感性认识,这些语言文字就是无意义的。有些人以为受教育就是读书,过早地让幼儿识字和学习文化,在缺乏实际感受的情况下,这样做是无益的。学习靠经验,也靠已有的知识。D.P.奥萨贝尔认为,知识的学习是已有知识与所学新知识相互同化的过程。他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习者已经具有了什么知识;知识的学习像滚雪球或螺旋式上升一样,基础知识越多,学习越有效。②求知欲:好奇是人的一种心理倾向。J.杜威认为好奇有3级:最初只表现为“生物的”力的流露,还不具有理智的意义;在“社会性”刺激下,才表现为希望对神奇世界进一步认识,这是理智的好奇的萌芽;当教育者指引出较远的目的,使其有所追求探索以达到目的时,好奇便具有确定的理智性,转化为求知欲了。儿童求知欲的培养,是入学准备的最重要的课题。在一般学习中,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也是学习准备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学习准备1.定义: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2.两个维度: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的方面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3.学习准备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视频(二)关键期视频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的发现。发展心理学家将动物的关键期概念引入儿童行为学习的研究领域。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同样存在着关键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当然,儿童的行为学习与动物的完全依赖本能的学习不同,即使错过了关键期,有的能力经过补偿性教学仍可能获得,只是难度更大。1.定义: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对教学的要求: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已有研究提出,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发展中“关键期”概念的提出源于形态学和动物习性学的研究。形态学家发现,只有在植物衍生的某个特定时期,加上某种条件才会产生特定的形态变化,这个时期就称为敏感期。或者说,一个系统在迅速形成时期,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例如,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机体各系统与器官迅速发育成长的时期,若受到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就极易造成先天缺陷。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洛伦茨(K.Z.Lorenz)在研究小鹅的习性时发现,它们通常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当作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这种现象叫“母亲印刻”。心理学家将“母亲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认母的关键期。心理学家受到这些现象的启发,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又叫敏感期)概念。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个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比较容易或其心理的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如2~3岁是个体学习口头言语的最佳年龄;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最佳年龄。个体在关键期内容易迅速习得某种知识或技能,同时,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对内外条件也极为敏感,或某些行为在此时期更容易得到修正,错过这一时期或在这一时期受到阻碍,所造成的发展损失将难以弥补。例如,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生个性开始形成时期,这时形成的个性,将会影响日后个性的发展。如3~4岁是幼儿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转折年龄。4岁是幼儿自我情感体验开始发生的转折年龄。4~5是幼儿自我控制开始发生转折年龄,同时也是自我调节系统得以发展的时期。5岁是幼儿生物性需要向社会性需要、精神需要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已表现出对事物的兴趣爱好倾向,已表现出较为稳定的性格特征等。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很好地利用关键年龄抓好早期教育,促使个体心理得到更好的发展。图2-2显示了某些学习的关键期,如运动发展的关键期在胎儿期(怀孕最后三个月时会出现胎动),儿童学习动作技巧的能力在前六年最明显,如音乐家、奥运健将和职业运动员常常在六岁前就开始练习有关技巧。
图2-2个体学习的关键期
一些心理发展关键期列举0-2岁亲子依恋的关键期1-3岁口头言语学习的关键期4-5岁书面言语学习的关键期0-4岁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数概念掌握的关键期10岁以前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5岁以前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10岁以前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年龄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的概念最初是从动物心理的实验研究提出的。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K.Z.Lorenz)在研究小动物发育的过程中,首先提出了所谓“印刻”的概念。“印刻现象”是指小动物(如小鸟)在出生后一个短时期,具有很容易形成的一种本能的反应。这种反应包括:(1)出生后最先看见或听见的对象似乎是印入他的感觉中,因而对该对象产生追随的反应;
(2)不但偏好追随该对象,而且喜欢接近它;
(3)在印刻的对象消失后,发出悲鸣;当它重新出现时,发出满意的叫声。
在自然环境中,印刻现象对小动物的生存是有价值的。母鸟是小鸟的保护者,母鸟也是小鸟出生后看见的第一个对象。这种印刻现象使小鸟依恋母鸟,保证它的安全。
研究表明,印刻的对象不一定是小动物的母亲。小鸟不一定追随自己的母鸟,也不一定追捕同种类的母鸟。只要是遇到的第一个对象,小鸟就会追随它。劳伦兹成功地使小鸭小鹅追随他。人们发现鱼、昆虫、家羊、山羊、狗都可能产生印刻现象。
印刻只在小动物出生后一个短时期内发生。劳伦兹把这段时间称为“关键期”。关键期的时间非常有限。例如,小鸡“印刻”的关键期是出。生后10~16小时,小狗的关键期是出生后3~7周。小野鼠在睁开眼和会听之后的1周至10天内。如果有规律地被人捉拿,以后就会让人捉拿。否则,对人的捉拿要作出反抗。如果小猫在睁开眼后的一个短时期内和鼠一起生活,那么它成年后即使在饥饿状态也不会吃鼠。小羊生后10天内由人抚养,以后会永远不合羊群。
在幼儿心理发展中,关键期又称敏感期,是指幼儿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在印度发现的“狼孩”卡玛拉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卡玛拉被救回到人类社会时,约七、八岁,从动作姿势,情绪反应、生活方式等都表现出狼的习性。她用四肢行走,不会说话。她惧怕人,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行。每天午夜到早上3点钟,象狼似的引颈长嚎。据研究,卡玛拉当时虽然已七、八岁,但她的智力却相当于6个月的乳儿水平。卡玛拉出生后,生活在狼群中,离开了人类社会环境,错过了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人类特有的习惯和智力得不到发展。人们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适应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卡玛拉4年内只学会了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她在7年后才学会45个词,能勉强地学说几句话。卡玛拉死时已经十六、七岁,但她的智力仅相当于3—4岁的孩子。
幼儿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2至3岁是幼儿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掌握口语。4至5岁是幼儿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质变期,也是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2至3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5至6岁是数概念发展的关键期;3至5岁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至8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2岁半至3岁是教孩子守纪律的关键期;3岁是培养独立性的一个关键期。
不同年龄对学习的某个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性。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与多种因素有关。第一,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有关。大脑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前期幼儿大脑皮质神经活动的发展有加速期,这时期幼儿智力发展的突发现象与这种生理加速有关。第二,与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心理品质最初开始形成、具备了发展的条件而又没有完全形成和巩固时,可塑性最大。第三,关键期与幼儿心理的整体发展有关。婴儿学习游泳心理障碍较小,他在水中不知道害怕,大一些的孩子就感到害怕;幼儿学习外语比年长者容易,因为他们没有羞怯、顾虑和不敢开口的心理,反而以多说为乐。这一切,都有助于幼儿心理各有关方面的迅速和最佳发展。
儿童潜在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什么时候?美国科学家本杰明·斯·布卢姆曾就这个问题对近千人进行了从婴儿期到成年期的追踪研究,提出一个重要的假设:即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期。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提出了一个与布卢姆假设相一致的“儿童潜在能力递减的法则”。木村久一认为,如果将儿童生来所具备的智力潜能定为100,那么若从儿童诞生一开始,就给予理想的早期教育,其智力潜能就能得到100%的发展;如果从5岁才开始教育,即便是很理想的教育,其智力潜能只能发挥出80%;倘若从10岁才开始进行教育,那就只有60%的智力潜能得到发展。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生来就具有的智力潜能发挥出来的比例就越少。
根据以上论断,广义地说,婴幼儿时期是人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儿童对一切事物特别敏感,极容易接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如果这一时期及时加强教育,将会收到最佳效果,从而将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对于“关键期”,我们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瞄准幼儿学习的“最佳年龄”,施以及时的教育。2.教育者对于儿童的要求要适度,要“三因”——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成人要根据每个孩子的身体发展状况、心理发展水平、兴趣爱好,有的放矢地选择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3.教育者应着眼于幼儿整个心理结构的和谐发展。4.关键期使人们认识到早期教育的必要性,但不能片面夸大关键期的作用,将它绝对化。
研究、重视关键期,是为了抓住对幼儿教育起决定作用的时期,进行相应的教育。如果错过这些关键期,不是说不能取得教育效果,而是会增加教育的难度。
最近发展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根据大量的思维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借助于启发帮助可以推进到的较高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这一段距离或差距,称为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换言之,“最近发展区”就是指现有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间距。
维果斯基进一步提出“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他认为教学决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已有水平,而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在杨玉英(1983)的研究中,对不能完成推理任务的幼儿给以提示,结果发现:其中大部分幼儿在提示的条件下正确地完成了任务。在这个实验研究中,提示对3岁幼儿无效,对4岁以后的幼儿,提示的作用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些事实说明,解决相应推理问题的能力在年龄较大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而3岁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还达不到所要求的水平。由此可见,教学的内容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过于超前,学生不能接受,过于滞后,会失去开发的意义。开发幼儿也是一样,首先明确幼儿当前所处水平,依照幼儿心理发展的顺序性确定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学说对培养幼儿思维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最近发展区是幼儿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的发展现象,同时又是每一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的,并且因人而异。教师和家长应该时时看到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利用其最近发展区,同时又帮助他们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向他提出稍高而又力所能及的任务;使他“跳一跳”就能达到新的发展水平。这样,就是按照幼儿心理发展本身的规律,推动幼儿心理的发展。第二节认知发展的理论及其教学含义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发展是指人的各种特征在结构上和机能上的变化,既有量变又有质变,既有渐变又有突变。发展还有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之分。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认知发展则是心理发展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指与大脑生长和知识技能有关的发展方面。具体地说,它涉及人在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智力等方面种种功能的发展变化。认知发展是个体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认知发展就是形成一个意义上、态度上、动机上和能力上相互关联的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抽象的模式体系或认知结构。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前有一位著名的心算家,在他的心算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被人难倒过。这天,一位心理学家从远方慕名而来,他要考一考这位心算家,题目是:“一辆载着285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这时下去35人,又上来85人”,“在下一站上来101人,下去69人;再下一站下去17人,上来15人;再下一站下去40人,只上来8人;再下一站又下去99人,上来54人。”他又加快速度说:“火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再下一站……再下一站……完了,先生。”心算家得意地说:“您马上要知道结果吗?”“那当然”,心理学家点点头,微笑着说:“不过,我现在并不想知道车上还有多少乘客,我想知道的是这趟车究竟停靠了多少站?”这位著名的心算家一下子呆住了。心算家为什么答不出心理学家的问题呢?显然心算家通常只会将注意指向“如何计算车厢内的乘客数的多少”却忽视车所停靠的车站数。心理学家正是利用了心算家注意指向的固有规律和特点巧妙地难住了心算家。可见注意指向在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即使集中了注意力也不一定能顺利地理解事物或解决问题还要注意力有准确的注意指向。认知理论主要研究人类的认识活动。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主张研究心理活动的结构与过程。这种观点得到了心理学界的广泛认同,成为当前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学思潮。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认知发展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theory或TheoryofCognitiveDevelopment)是著名\o"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家\o"让·皮亚杰"让·皮亚杰所提出,被公认为\o"20世纪"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cognitivedevelopment)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吸收知识时的认知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其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不采用当时流行的等实验组及多人资料统计的方式,而采用对于个别儿童(他自己的女儿)在自然的情境下连续、细密的观察纪录他们对事物处理的智能反应,属于质的研究。而他这种研究方式,广为现时儿童心理学家所采用。认知发展论的理论,可以分成两阶段说明:其一是他理论中的重要观念,这些术语代表其理论的要义或基本概念。其二是不同年龄儿童的发展阶段观点。皮亚杰(JeanPiaget)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1.图式图式即认知结构。“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认知结构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2.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3.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同化表明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顺应表明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知识,不断形成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即认知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而平衡是主动建构的动力。同化反映的是知识发展的连续性顺应体现的是知识发展的对立性和改造性,同化是知识的一种丰富,而顺应是知识的改造。4.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皮亚杰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他们通过对客体的操作,积极地建构新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皮亚杰认为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o"查看图片"
1.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Stage(0—2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1]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Stage(2—6、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其特点:(1)、泛灵论。儿童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识动机、意向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2)、自我中心主义。儿童缺乏观点采择能力,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通过要求儿童考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儿童能把握整体,也能分辨两个不同的类别。但是,当要求他们同时考虑整体和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时,儿童多半给出错误的答案。这说明他们的思维受眼前的显著知觉特征的局限,而意识不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皮亚杰称之为缺乏层级类概念(类包含关系)。(4)、思维的不可逆性。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运算活动,有两种:一种是反演可逆性,认识到改变了的形状或方位还可以改变回原状或原位。如把胶泥球变成香肠形状,幼儿会认为,香肠变大,大于球状了,却认识不到香肠再变回球状,两者就一般大了。另一种是互反可逆性,即两个运算互为逆运算,如A=B.则反运算为B=A;A>B,则反运算为B<A。幼儿难以完成这种运算,他们尚缺乏对这种事物之间变化关系的可逆运算能力。(5)、缺乏守恒。守恒是指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所掌握的概念并不因某些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识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征发生某些改变时,其本质特征并不发生变化。不能守恒是前运算阶段儿童的重要特征。3.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OperationsStage(6、7岁一11、12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FormalOperationsStage(11、12岁及以后)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思维特点如下:(l)、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2)、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假设一演绎推理是先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再系统地评价和判断正确答案的推理方式。假设一演绎的方法分为两步,首先提出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然后进行演绎,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阶段观皮亚杰把儿童的\o"认知发展(页面不存在)"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Sensorimotor,0-2岁)1岁时发展出物体恒存性的概念,以感觉动作发挥其基模的功能。由本能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的活动。#前运算阶段(前运思期,Preoperational,2-7岁)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性。#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思期,ConcreteOperational,7-11岁)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解决问题,能使用具体物之操作来协助思考,能理解可逆性与守恒的道理。#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思期,FormalOperational,11-16岁)开始会类推,有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按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思考解决问题。感知运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通过协调\o"感觉"感觉\o"经验"经验(例如\o"看"看或\o"听"听)与身体的肌肉运动,来建构对世界的理解(如看到和听到的是对世界的理解)。”[2]“婴儿通过对加给客体的身体行动,来获取对世界的知识。”[2]“婴幼儿经过了一个过程,从出生时的本能反射行为,到本阶段结束时,开始出现符号思维。”[2]。[\o"编辑章节:年龄"]年龄感知运动阶段的跨度,大约为从出生到2岁。[\o"编辑章节:表现"]表现在最初的几个月中,婴儿的大部分行动都是以天生的有限图示(\o"Schemes(页面不存在)"schemes)(皮亚杰理论中个体能够理解世界的心理结构)为基础,例如\o"吮吸(页面不存在)"吮吸、观看、抓握和推。在第一年中,感觉运动序列得到改善、组合、协调和整合。随着他们发现自己的行为对外界有影响,他们的行为变得更加丰富多彩。[\o"编辑章节:特征"]特征儿童以生来就有的一小部分感觉运动反应开始了生活。儿童发展出\o"客体恒常性(页面不存在)"客体恒常性和开始进行\o"符号思维(页面不存在)"符号思维。[\o"编辑章节:分段"]分段\o"皮亚杰"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又分为6个子阶段[2]:子阶段月龄描述1简单反射出生-6周通过先天的反射行为来协调感觉和行为[2]。皮亚杰描述了三种基本的反射:用嘴来\o"吮吸(页面不存在)"吮吸物体;用眼睛扫视或直视物体;以及当一个物体接近手时,用手掌去抓握(\o"达尔文反射"达尔文反射)。到第6周以后,这些反射开始变为有意识的行为:例如,达尔文反射变成了有意的抓握[3]。2第一习惯和初级循环反应阶段(Firsthabitsandprimarycircularreactionsphase)6周-4个月"协调感觉和两种类型的图式:习惯(reflex)和初级循环反应(primarycircularreactions)(重复最初是偶然发生的事件)。反应的主要焦点仍集中于婴儿自身的身体."[2]。作为这种反应的例子,婴儿可能会重复用手通过他们脸的动作。此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安防电缆行业供需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可调恒温混水阀行业需求现状及销售动态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二维码和条形码扫描仪行业供需现状及需求趋势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ETFE建筑膜行业应用动态及营销前景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与中国粉末金属齿轮市场需求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鲜肉肠市场运行现状及投资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孵化动漫ip课程设计
- 文创贴纸插画课程设计
- 智慧医疗课程设计
- 思科课程设计个人总结
- 建筑施工后期收尾阶段的技术管理
- 外加剂试验记录1
- 2011赣南脐橙购销合同
- 应收账款 -会计毕业论文
-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跨托管机构债券借贷(人工处理)业务规则
- 低压铸造典型缺陷及防止
- 变压器零序差动保护原理及调试
- 小升初个人简历模板百度云下载
- 分支机构职场租赁装修及家具设备管理办法
- 线性代数知识点总结(第3章)_2066
- 铀矿物资源库所有的铀矿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