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 生物假期作业_第1页
新建 生物假期作业_第2页
新建 生物假期作业_第3页
新建 生物假期作业_第4页
新建 生物假期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二A假期生物作业1命题曾海新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1.(2分)(2014春•资阳区校级期末)神经一体液一免疫网络是当前公认的维持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状腺的活动只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B.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以胞吐(外排)的方式释放,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C.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D.系统性红斑狼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都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2.(2分)(2014•上海)血浆中的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的是()A.大量饮水B.血容量减少C.食用过咸的菜肴D.血浆电解质浓度增加3.(2分)(2013秋•景洪市校级期末)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A.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B.合成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C.O2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4.(2分)(2013秋•白城期末)在下列调控机制中,不能使胰岛B细胞兴奋的是()A.血液中的血糖浓度过高B.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C.垂体分泌的某种激素减少D.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升高5.(2分)(2006•上海)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A.血液B.体液C.组织液D.细胞内液6.(2分)(2013秋•忻州期末)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钙离子B.血红蛋白C.葡萄糖D.血浆蛋白7.(2分)(2014•浙江校级模拟)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是()A.神经冲动B.反射C.动作电位D.负电波8.(2分)(2013•沈阳模拟)人体内环境不包括()A.淋巴B.组织液C.血浆D.细胞内液9.(2分)(2014秋•黔西南州校级期中)治疗糖尿病患者常用的激素是()A.肾上腺素B.性激素C.胰岛素D.生长激素10.(2分)(2014秋•黔西南州校级期中)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若在A点处给以一定强度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的情况是()A.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B.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发生一次偏转11.(2分)(2014•江苏)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B.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C.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D.人体内的巨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12.(2分)(2011•江苏)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13.(2分)(2014秋•黔西南州校级期中)如图是较为复杂的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图示的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B.如果B受刺激,C会兴奋;果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则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C.b处给予一个刺激,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D.若ab=bd,如刺激C点,则电流计的指针会偏转2次14.(2分)(2001•天津)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A.B.C.D.15.(2分)(2015•宁城县模拟)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B.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C.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D.高浓度的生长素能抑制植物生长16.(2分)(2012•深圳一模)实验表明,乙烯能抑制根系生长;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根系生长,稍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根系生长.有关解释合理的是()A.生长素与乙烯相互转化B.生长素可诱导乙烯的合成C.生长素与乙烯的化学本质相同D.生长素对乙烯进行负反馈调节17.(2分)(2014春•阳江期末)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脱落酸可促使老叶凋落B.细胞分裂素可以用于植物组织培养C.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神经中枢不是下丘脑D.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18.(2分)(2009•广东)在黑暗条件下,细胞分裂素可延缓成熟绿叶中叶绿素的降解,表明细胞分裂素能()A.延缓叶片变黄B.促进叶片衰老C.在成熟的叶肉细胞中合成D.独立调节叶绿素降解的生理过程19.(2分)(2011秋•邢台期末)葵花茎的向光性是因为()A.光促进营养物质的运输B.光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C.光促进细胞分裂D.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20.(2分)(2014秋•惠州期末)将成熟的苹果和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这是由于苹果放出了()A.乙烯B.赤霉素C.脱落酸D.细胞分裂素21.(2分)(2014秋•黔西南州校级期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这种运输方式称为()A.极性运输B.自由扩散C.协助扩散D.被动运输22.(2分)(2014春•汕头期末)如图所示,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一侧放置含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将花盆放入暗箱中,以一定速度匀速旋转一段时间后,在图示的位置停止.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A.直立生长B.向右弯曲生长C.向左弯曲生长D.不生长不弯曲23.(2分)(2014秋•黔西南州校级期中)如图①②分别代表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A表示物质,符合该模型的是()A.①睾丸,②全身细胞,A雄性激素B.①中间神经元,②传入神经元,A神经递质C.①下丘脑,②垂体细胞,A促甲状腺激素D.①小肠粘膜,②胰腺,A促胰液素24.(2分)(2014秋•黔西南州校级期中)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每个效应B细胞都能产生多种抗体B.B淋巴细胞具有识别抗原的作用C.抗体的化学本质主要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D.抗体的分泌属于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25.(2分)(2013秋•长春期末)某人因患流感而出现持续高热,在一昼夜中持续维持在39.5℃,则该病人在一昼夜中产热总量与散热总量之间的关系是()A.基本相等B.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产热量小于散热量D.不确定二、填空题(每空2分)26.(2014•沈阳四模)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会被递质酶水解.已知A、B、C神经元分泌兴奋性神经递质,某人利用该结构完成了若干实验,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上述生理结构中有个突触.(2)若正常情况下,刺激神经元A的神经纤维,则神经元B(可能∕不可能)获得多次兴奋,产生兴奋时膜内发生的电位变化是由变成.(3)若在突触间隙加入递质酶抑制剂,可使突触后膜处于的状态.(4)若在突触间隙加入抗特异性受体的抗体,则后一神经元会保持电位.27.(2014秋•黔西南州校级期中)如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填写下列内容:(1)图中①过程是,⑤过程进行的场所是.③⑥⑦代表的物质分别是、、.(2)正常糖代谢水平,血糖浓度为.某人血糖浓度长期高达185mg/dL,一部分血糖通过④排出体外,因此,此人可能患.(3)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是.28.(2014秋•黔西南州校级期中)如图为人体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括号中填图中编号,横线上填文字)(1)图中①②③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2)A的名称是,B的名称是(3)抗体的化学成分为.当B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与抗原结合时,该细胞被活化、分化出的细胞,制造大量的抗体分泌到血液中.(4)当细菌外毒素再次进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和[]过程发挥免疫作用.(5)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当它侵入人体细胞后,人体主要是通过[]和[]过程发挥免疫作用,将结核杆菌释放到体液中,通过与特异性结合而被灭活,最后由吞噬细胞清除.高一、二部假期作业2(本作业以例题形式出现,有解析,望同学们认真对待,假期结束,老师要单独抽查,特别是那部分同学哟,你们懂得。)一、单项选择题:1.(3分)(2011•淮安四模)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人的肝脏细胞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直接来源于()A.甲B.乙C.丙D.丁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分析:首先根据图示判断出甲、乙、丙、丁是哪一种体液,可先根据单向循环确定丙为淋巴,又淋巴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故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最后剩余的丁即为细胞內液,所以甲、乙、丙、丁分别为组织液、血浆、淋巴和细胞內液,人的肝脏细胞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直接来源于组织液.解答:解:A、甲为组织液,人的肝脏细胞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直接来源于组织液,A正确;B、乙为血浆,血浆中的营养物质需先进入组织液再到达组织细胞,B错误;C、丙为淋巴,营养物质不经过淋巴,C错误;D、丁为细胞內液,为细胞内的液体,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以图形作为信息的载体,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甲、乙、丙、丁所代表的成分.2.(3分)(2014秋•滨湖区校级月考)如图是人体细胞与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中含有胰岛素、血红蛋白、CO2等物质B.若③为肝脏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①处C.缺氧状态下,③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血浆中,血浆的pH无明显变化D.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②,再进入①④,经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组织细胞,④为淋巴,①②④共同组成内环境.解答:解:A、①为血浆,含有胰岛素、血浆蛋白、CO2等物质,不含血红蛋白,A错误;B、若③为肝脏细胞,饭后半小时血糖浓度升高,⑤处的血糖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故⑤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①处,B正确;C、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C错误;D、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②组织液,再进入血浆,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对于内环境组成的理解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3.(3分)(2014秋•惠州期末)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解答:解: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C正确;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以组织水肿为题材,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特别是渗透压,能合理解释各种现象引起的组织水肿问题.4.(3分)(2011秋•丹阳市期末)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突触小泡释放递质进入突触间隙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外界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电位是内负外正D.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分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在神经元间进行单向传递.解答:解:A、突触小泡释放递质进入突触间隙是胞吐完成的,A错误;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通过局部电流形成进行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进行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C、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外界刺激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C正确;D、兴奋传到突触小体,引起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所以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过程,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从突触前膜释放.5.(3分)(1996•上海)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传出神经遭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D.失去感觉但能运动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分析:感受器是接受刺激,通过传入神经到底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产生感觉并作出分析,通过传出神经到底效应器,作出相应的反应,若传出神经受损,感受器受到刺激,只能传递到神经中枢,产生感觉,不能传递到肌肉,无运动.解答: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则肌肉无反应;但是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内的神经中枢,再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能形成感觉.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6.(3分)(2014•衡水二模)如图是离体实验条件下神经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的两种情况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发生电位1是突触后膜上Na+大量内流导致B.发生电位2是因为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被分解了C.神经递质释放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离子转移是产生电位变化的直接原因D.递质只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这与蛋白质的结构密切相关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电位1突触后膜电位增加逐渐变成正值,然后恢复静息电位,此时突触后膜兴奋;电位2突触后膜电位进一步降低,然后又恢复静息电位,此时突触后膜抑制.解答:解:A、电位1为动作电位,是突触后膜受体接受兴奋性神经递质后,引起膜上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导致的,A正确;B、电位2不是抑制性电位,一定是突触后膜上受体接受抑制性神经递质,发生了负离子的内流产生的,并不是神经递质被分解,B错误;C、突触后膜上电位的变化是因为接受不同种类的神经递质后引起膜上的不同离子转移导致的,C正确;D、递质只能与特异性的受体结合,这与蛋白质具有特定的结构有关,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对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7.(3分)(2014•江苏)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解答:解: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钠离子内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并产生兴奋;当兴奋传导到神经末梢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且神经元受到刺激时,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兴奋,故A选项错误;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故B选项正确;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单向传递,故C选项错误;D、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的,因此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而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兴奋的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明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8.(3分)(2011•广东)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分析:(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条件反射.解答:解:A、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比如眨眼反射、婴儿的吮吸,起跑动作显然不是与生俱来的,A错误;B、调节起跑动作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与听觉中枢没有关系,B错误;C、该反射由听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有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参与,C正确;D、小脑主要功能是调节平衡,与起跑反应的快慢程度无关,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以运动员的起跑为背景,考查神经调节和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要求考生识记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能理论联系实际,准确判断起跑过程中参与调节的神经结构,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9.(3分)(2014秋•滨湖区校级月考)如图表示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电流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b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B.刺激b点,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C.刺激c点,电流表的指针会向右偏转D.若ab=bd,刺激b点电流表的指针不发生偏转考点:突触的结构.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产生兴奋被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解答:解:A、据图分析,b表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A正确;B、刺激b点,产生兴奋时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B正确;C、c点位于突触后神经元,刺激c点,兴奋只能传导的d点,膜外电流为自左向右,所以电流表的指针会向右偏转,C正确;D、若ab=bd,刺激b点,由于兴奋会经过突触,具有突触延搁,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产生与传递,意在强化学生对兴奋结构突触时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10.(3分)(2011•博山区校级二模)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提取的一种细菌毒素蛋白,它能阻遏乙酰胆碱释放,从而起到麻痹肌肉的作用.美容医疗中通过注射适量的肉毒杆菌以达到除皱效果.肉毒杆菌毒素除皱的机理最可能是()A.抑制核糖体合成乙酰胆碱B.抑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C.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阻遏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被清除D.与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阻止肌肉收缩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通透性改变从而发生膜电位的变化,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题意可知,肉毒杆菌毒素的作用是阻遏乙酰胆碱释放,从而起到麻痹肌肉的作用.而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后,以胞吐方式将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因此肉毒杆菌毒素主要影响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达到阻遏乙酰胆碱的释放.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解答:解:A、乙酰胆碱不是蛋白质,不是在核糖体上合成,肉毒杆菌毒素是阻遏乙酰胆碱释放,A错误;B、乙酰胆碱是突触前膜通过胞吐方式,从突触小泡中释放出来的,所以肉毒杆菌毒素能抑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B正确;C、肉毒杆菌毒素如果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阻遏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被清除,则突触后膜持续兴奋,C错误;D、肉毒杆菌毒素只阻遏乙酰胆碱释放,不与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属于基础题.分析题干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突触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11.(3分)(2013•宝鸡三模)对健康的实验小鼠依次进行如下实验操作:先静脉注射放射性碘,待小鼠平静后再静脉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素.随后定时测定甲状腺中的放射性强度.则下列各图能反映其变化规律的是()A.B.C.D.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分析: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随着甲状腺利用碘元素合成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不断分泌的过程中会导致甲状腺中放射性强度的改变.解答:解: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所以甲状腺细胞利用含有放射性的碘合成甲状腺激素,会导致细胞中的放射性强度不断增加;随着甲状腺激素不断分泌到内环境中,细胞中的放射性强度又不断下降.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2.(3分)(2008•静安区模拟)某人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引起了线粒体原有功能的改变,即虽然进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及电子传递但很少有ATP的形成.根据这一事实,可以预料此人()A.食量小,耗氧量低,肥胖,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B.食量大,耗氧量高,消瘦,皮肤温度比正常人低C.食量大,耗氧量高,肥胖,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D.食量大,耗氧量高,消瘦,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分析:1、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细胞代谢的作用,甲状腺激素浓度高,细胞代谢快,物质分解加快.2、由题意“进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但很少有ATP形成”可知,有机物中能量很少转化成ATP中能量而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解答:解:甲状腺激素浓度高,细胞代谢快,耗氧量多,物质分解加快,使人感觉饥饿,含量增大,同时物质分解快使人消瘦,能量大多以热能形式散失,使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本题选:D.点评: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功能,解题关键是能读懂“进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及电子传递但很少有ATP的形成”的内在含义.13.(3分)(2014•江苏)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分析:1、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弥散到内环境中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3、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4、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解答:解: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组织,但只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故A选项错误;B、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可以通过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作用促进物质代谢,物质氧化分解加速从而产热增多,故B选项正确;C、机体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受血糖的直接作用或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共同完成的,故C选项正确;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渗透压下降,故D选项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特点、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14.(3分)(2014秋•滨湖区校级月考)下列关于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激素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并不直接向组织提供能量或物质B.激素与特定受体结合发挥作用C.动物激素由细胞产生,由专门管道分泌到血液中D.激素具有维持内环境稳定、促进生长与发育等方面的作用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分析: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动物激素的概念,激素的作用和激素调节的特点,先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解答:解:A、激素的作用是调节作用,不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力和物质,A正确;B、激素是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引起受体细胞的代谢活动的变化,B正确;C、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产生的,不经专门的管道进入血液中,C错误;D、激素具有维持内环境稳定、促进生长与发育等方面的作用,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5.(3分)(2011•合肥三模)如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调控模式图,主要包括①②③④⑤过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寒冷刺激引起①过程加强,进而引起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升高,提高细胞的代谢速率B.X和Y具有能与甲状腺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Z具有TRH和TSH特异性受体C.缺碘造成③降低,通过②③促进③⑤加强,引起甲状腺增生,此过程包含分级调节D.Z具有的TSH特异性受体损坏,将造成TRH分泌量增加,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从图可知TRH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是促甲状腺激素,X是下丘脑,Y是垂体,Z是甲状腺,寒冷刺激引起①过程加强,进而引起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升高,提高细胞的代谢速率,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甲状腺具有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缺碘造成③降低,通过④⑤促进①②加强,引起甲状腺增生,此过程包含分级调节,Z具有的TSH特异性受体损坏,将造成TRH分泌量增加,不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解答:解:A、寒冷刺激引起①过程加强,进而引起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升高,提高细胞的代谢速率,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A正确;B、甲状腺具有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没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B错误;C、缺碘造成③降低,通过④⑤促进①②加强,引起甲状腺增生,此过程包含分级调节,C错误;D、Z具有的TSH特异性受体损坏,将造成TRH分泌量增加,不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D错误.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动物的激素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16.(3分)(2012秋•金阊区校级期末)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B.在各种因素的调节下,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是恒定的C.高血糖是因胰岛B细胞受损而引起的D.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⑥过程均可发生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分析:阅读题干信息,血糖的三个来源是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血糖的去路是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其中血糖的来源使得血糖浓度升高,血糖的去路使得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升高血糖的是胰高血糖素,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解答:解:A、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功能:(1)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即图中⑥);(2)促进血糖进入肌肉氧化分解供能(即图中④⑤);(3)促进血糖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即图中⑦),故A正确;B、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是相对稳定的,并非恒定不变,故B错误;C、高血糖不一定是因胰岛B细胞受损而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引起,故C错误;D、在肝脏细胞中,②、⑥过程均可发生,但在肌肉细胞中只能发生⑥过程,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结合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内容,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一定难度;解题时需要注意:胰岛素降低血糖即能促进血糖的去路,又能减少血糖的来源;胰高血糖素只有促进血糖的来源,而且肌糖原不能分解.17.(3分)(2010秋•广东期中)下列是对高温环境中作业的工人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A.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肾小管加强对水分的重吸收B.体内失水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C.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人体散失的热量大于产热量D.大量流汗后,应及时大量饮用矿泉水,以维持身体的水盐平衡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分析:体温调节的过程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参与调节的激素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无机盐调节也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参与调节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解答:解:A、高温环境作业,大量流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错误;B、高温环境作业,大量流汗导致体内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正确;C、高温环境,机体为了维持体温恒定,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和汗液分泌增强来增加散热,但只要体温恒定,则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C错误;D、高温环境作业,大量流汗,既失水又失盐,需要补充大量的淡盐水,以维持身体的水盐平衡,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以高温作业为背景,主要考查了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等相关基础知识.只要学生平时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解决本题还是比较容易的.18.(3分)(2014秋•中山期末)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时,人体一定不会产生相应的()A.浆细胞B.记忆细胞C.过敏反应D.免疫反应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过敏反应: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解答:解:A、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时,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A错误;B、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时,体液免疫过程中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B错误;C、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过敏反应,C正确;D、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时,人体会发生免疫反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和过敏反应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19.(3分)(2014秋•滨湖区校级月考)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T细胞成熟于骨髓,在特异性免疫中具有识别抗原、分泌淋巴因子及增殖分化的功能B.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C.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能力不足所导致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D.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解答:解:A、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在特异性免疫中具有识别抗原、分泌淋巴因子及增殖分化的功能,A错误;B、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B正确;C、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不是人体特异性免疫能力不足,C正确;D、人体内的巨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也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20.(3分)(2009•山东)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正确的治疗措施是()A.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B.注射神经递质提高传递效率C.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D.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由题目知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患者免疫功能过于强大,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从而使信息传递受阻而引发的.所以直接的治疗方法就是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阻止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继续遭到破环.解答:解:A、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导致神经递质无法和受体结合,无法将兴奋传递给突触后膜,肌肉无法收缩.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注射药物抑制抗体产生,以便受体能和递质结合,传递兴奋给突触后膜,使肌肉收缩,故A正确;B、因为受体被抗体破坏,再多递质也不能和受体结合,故B错误;C、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也会被抗体破坏,故C错误;D、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会使自身抗体数量增加,破坏更多的受体,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通过题目中的信息获取相关知识,并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多项选择题:21.(3分)(2013•嘉定区一模)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D.只要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分析:人体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是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内环境稳态的就是使内环境中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个动态平衡,不是成分不变.稳态的维持有利于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解答:解:A、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组织液等内环境中,所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A正确;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激素、CO2、尿素、神经递质、血糖、抗体等,B正确;C、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很大,但组织液渗回淋巴的量较少,所以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C正确;D、内环境稳态的就是使内环境中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血浆只是其一部分,所以只要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是错误的,D不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的组成与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2.(3分)(2014秋•滨湖区校级月考)下列关于动物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递质和激素均需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B.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C.递质和激素均需通过血液运输发挥作用D.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突触的结构.分析: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该物质经过突触间隙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随后乙酰胆碱被酶分解.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解答:解:A、神经递质和激素均需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A正确;B、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如下丘脑的一些神经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激素释放激素,B正确;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通过血液的运输作用于靶细胞,而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起作用,突触间隙属于组织液,C错误;D、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都被分解均失去活性,避免活动的持续,D正确.故选:ABD.点评:本题考查神经递质和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考生要明确,激素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而酶具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并且激素、神经递质、抗体都会在作用后被迅速被灭活或分解.23.(3分)(2011•鲤城区校级一模)如图表示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一个神经细胞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B.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随刺激强度增加动作电位逐渐增强C.在S1~S4期间,细胞膜上没有离子的进出D.在S5~S8时期,细胞膜的电位是外正内负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刺激强度从S1增加到S4过程中,没有电位变化;S5增强到S8过程中,电位有变化,但电位变化并没随刺激增强而增强.解答:解:A、由图中曲线可知,刺激强度低时,膜电位无变化,当刺激强度达到S5时,膜电位发生改变,说明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B、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虽然刺激强度不断增强,但兴奋强度不再增强,B错误;C、在S1~S4期间,神经细胞表现为静息电位,此时K+外流,所以细胞膜上有离子的进出,C错误;D、在S5~S8时期,神经细胞产生了动作电位,细胞膜的电位是外负内正,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4.(3分)(2008•江苏)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B.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C.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D.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中,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以后,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减少.这属于激素的反馈调节.解答:解:A、③表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A正确;B、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负反馈调节使①促甲状腺释放激素和②促甲状腺激素增加,B正确;C、图中只有两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即激素3指向下丘脑和垂体的两个箭头.C错误;D、垂体可以分泌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发育,与甲状腺激素有相似的生理效应,D正确.故选:A、B、D.点评: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5.(3分)(2003•广东)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种流感疫苗后,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流感,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可能的原因是()A.流感病毒发生了突变B.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C.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D.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流感病毒属RNA病毒,RNA为单链,结构不稳定,很容易发生突变,若用某种流感疫苗去预防所有的流感就会不起作用.另外,即使是同一种病毒,也没变异,但第一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存在时间短,对继发性流感也不起作用.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后,已有的抗体不能消灭它,有可能是抗体在人体内存留时间短,流感病毒不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解答:解:A、流感病毒属RNA病毒,RNA为单链,结构不稳定,很容易发生突变,故A正确;B、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第一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存在时间短,对继发性流感也不起作用,故B正确;C、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后,已有的抗体不能消灭它,故C正确;D、流感病毒不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故D错误.故选:ABC.点评:本题考查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三、非选择题:26.(8分)(2014秋•滨湖区校级月考)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1)图中A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其与血浆和淋巴共同构成了内环境.(2)日常生活中,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但机体能通过体液和神经调节,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3)若如图为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胰腺组织可分泌消化酶和胰岛素,其中胰岛素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导致糖尿病的发生.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中A是组织细胞;B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C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D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B是组织液;A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的.(2)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但机体能通过体液和神经的共同调节,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3)若如图为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胰腺组织可分泌消化酶和胰岛素,其中胰岛素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故答案为:(1)B组织液C血浆D淋巴(2)升高神经和体液(3)胰岛素葡萄糖糖尿点评:本题结合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名称;识记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27.(8分)(2014秋•滨湖区校级月考)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代表效应器的应为标号①,其组成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图2中的1表示突触小泡,该结构可能由高尔基体(一种细胞器)形成.(3)假如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图3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针刺破手指的皮肤,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缩手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使突触后膜具有兴奋(兴奋或抑制)作用.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是因为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抑制(兴奋或抑制)作用,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4)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阻断了图1中3(填图中的序号)的兴奋传导.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图1中,①表示效应器,②表示传出神经,③表示神经中枢,④表示传入神经,⑤表示感受器.图2中,1是突触小泡,2是突触小体,3是神经递质.解答:解:(1)图1中代表效应器的应为标号①,其组成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图2中的1表示突触小泡,该结构可能由高尔基体形成.(3)假如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图3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针刺破手指的皮肤,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缩手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使突触后膜具有兴奋作用.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是因为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抑制作用,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4)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阻断了图1中3神经递质的兴奋传导.故答案为:(1)①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突触小泡高尔基体(3)兴奋抑制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4)3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和突触结构以及神经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28.(8分)(2014秋•滨湖区校级月考)如图甲表示动物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图中字母代表激素;图乙表示的是运动神经纤维末梢和骨骼肌细胞之间的联系.请据图回答:(1)在寒冷环境中,血液中含量会增加的激素有A、B、C(填字母).(2)A、B激素对垂体的作用效应分别是促进、抑制,(3)D代表激素的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量的直接刺激是血糖浓度的变化.(4)骨骼肌受神经支配,运动神经末梢和骨骼肌之间靠Ach(乙酰胆碱)传递信息,Ach是一种兴奋型递质,在没有神经冲动传过来时,Ach存在于图乙中①突触小泡中.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Ach进入③中,然后与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在Ach进入③的过程中,穿越生物膜的层数是0.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突触的结构.分析:1、据图甲分析,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甲状腺激素,C表示促甲状腺激素,D表示胰岛分泌的相关激素.2、据图乙分析,①表示突触小泡,②表示突触前膜,③表示突触间隙,④表示突触后膜.解答:解:(1)据图甲可知: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A增多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C,C又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的B增多.在体温调节过程中既有下丘脑、有关神经的参与,又有A、B、C等激素的参与,因此,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2)据图分析,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因此A、B对垂体的作用分别为促进、抑制.(3)D代表胰岛分泌的激素包括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血糖浓度升高时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来调节降低血糖浓度,血糖浓度降低时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来调节升高血糖浓度,因此影响它们分泌量的刺激是血糖浓度变化.(4)分析题图乙可知,①是突触小泡,Ach是一种兴奋型递质,在没有神经冲动传过来时,Ach存在于突触小炮中;Ach进入③突触间隙的过程是胞吐过程,不属于跨膜运输,因此穿越生物膜的层数是0.故答案为:(1)A、B、C(2)促进抑制(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血糖浓度变化(4)①突触小泡0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神经调节的过程,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理解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形成知识的内在联系.29.(7分)(2014•乌当区校级模拟)为探究血糖调节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实验流程.实验中5只家兔的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据图回答:(1)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①⑤号家兔.(2)二次注射后,与⑤号家兔相比,若④号家兔血糖的量增加,原因是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使血糖浓度升高.(3)二次注射后,低血糖症状最先得到缓解的是②号家兔;若②号家兔出现糖尿,则该兔的尿量将会增多,原因是血糖含量过高,在排出糖的同时,带走更多的水分,导致多尿.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分析:分析实验流程:首次注射时,①号不作特殊处理,作为对照组,②~⑤号作为对照组;第二次注射时,⑤号不作特殊处理,作为对照组,②③④号作为实验组,且这三组都会使血糖浓度升高.据此答题.胰高血糖素作用是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其他物质转化为血糖,更多氨基酸分解则含氮部分形成尿素;注射葡萄糖的组别最先血糖增加.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通常血糖含量过高,在排出糖的同时,带走更多的水,导致多尿.解答:Ⅱ.(1)在首次注射实验中,①是对照组(空白对照),②~⑤都是实验组;在二次注射实验中,⑤是对照组,②~④是实验组.(2)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如蛋白质)转化生成血糖从而提高血糖浓度.(3)糖尿使尿量增加是由于血糖浓度过高(超过了肾糖阀),形成糖尿后又会提高尿液的渗透压,因为糖要从尿液中排出需要更多的水分进行溶解,结果导致多尿.故答案为:(1)①⑤(2)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使血糖浓度升高(3)②增多血糖含量过高,在排出糖的同时,带走更多的水分,导致多尿点评:本题结合实验流程图,考查血糖调节及相关探究实验,要求考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能正确区分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实验组和对照组;识记血糖调节的相关激素及作用,能预测实验结果.30.(8分)(2014秋•滨湖区校级月考)如图表示人处于寒冷环境时,皮肤发生的主要变化.(1)皮肤出现上述反应的意义是减少热量散失,增加产热量,保持体温相对恒定.(2)体温调节过程中,某些激素也发挥重要作用,人在寒冷环境中分泌量明显增多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它们在促进产热方面的关系是协同作用.(3)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都可以对体温进行调节,在这两种调节方式中是以神经调节为主.(4)动物实验表明:如果破坏恒温动物的下丘脑,动物就不再具有体温调节能力了,而保留下丘脑及以下神经,则仍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说明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及以下神经部位.(5)若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9℃,则此人在此段时间内产热总量=散热总量(“>”、“<”或“=”).(6)临床上采用低温麻醉是因为人体温下降(不低于28℃)时,脑对缺氧的耐受力增强,其原因是体温较低时细胞生命活动慢,需要能量少,因而细胞呼吸耗氧少(或体温低时,细胞中呼吸酶活性低,有氧呼吸弱,耗氧少).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寒冷环境时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同时还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解答:解:(1)寒冷环境时,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量,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减少和皮肤血管收缩,可减少热量散失,维持体温相对稳定.(2)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加速物质氧化分解,增加产热抵御寒冷,两者属于协同作用.(3)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都可以对体温进行调节,在这两种调节方式中是以神经调节为主.(4)动物实验表明:如果破坏恒温动物的下丘脑,动物就不再具有体温调节能力了,而保留下丘脑及以下神经,则仍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说明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及以下神经部位(5)若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9℃,则此人在此段时间内产热总量=散热总量.(6)临床上采用低温麻醉是因为人体温下降(不低于28℃)时,脑对缺氧的耐受力增强,其原因是体温较低时细胞生命活动慢,需要能量少,因而细胞呼吸耗氧少(或体温低时,细胞中呼吸酶活性低,有氧呼吸弱,耗氧少).故答案为:(1)减少热量散失,增加产热量,保持体温相对恒定(2)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协同作用(3)神经调节(4)下丘脑及以下神经部位(5)=(6)体温较低时细胞生命活动慢,需要能量少,因而细胞呼吸耗氧少(或体温低时,细胞中呼吸酶活性低,有氧呼吸弱,耗氧少)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中档题.31.(9分)(2014秋•忻州校级期中)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某种结构或细胞,A,B,C为调节物质):(1)图中下丘脑参与的生理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图中物质A(填字母)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2)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示中C(填字母)增多,在机体内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以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如果图中丙部位受损,会使人患糖尿病.(3)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只能由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传到下丘脑的神经细胞,而不能反向的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4)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时,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该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5)在受到寒冷刺激时,甲分泌的激索只能作用于特定的细胞,而A激素可作为多数细胞的信号,这与细胞膜上具有特定的糖蛋白物质有关.(6)下丘脑除参与图示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由甲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分析题图:图中甲为垂体、乙为甲状腺等腺体;丙分泌的激素B能使血糖浓度降低,因此丙为胰岛B细胞,激素B为胰岛素;丁分泌的激素C能使血糖浓度升高,因此丁为胰岛A细胞,激素C为胰高血糖素.解答:解:(1)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多,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2)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血糖浓度较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以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糖尿病患者的病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因此图中丙受损会使人患糖尿病.(3)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4)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该过程称为反馈调节.(5)激素需要与细胞膜表面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6)在水平衡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故答案为:(1)神经﹣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