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录音笔记_第1页
教育学录音笔记_第2页
教育学录音笔记_第3页
教育学录音笔记_第4页
教育学录音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学录音笔记:填空:(绪论)1、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出自《孟子》。2、最早对教育作出说明的是许慎;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3、education源于拉丁语;4、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美生活作准备;5、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6、教育是对人引导的活动;7、广义的定义:a、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b、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c、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社会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8、狭义的定义:就是指学校教育:a、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c、促使他们朝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9、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1、教育者的特点:a、目的性b、专业性2、受教育者特点: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体性。3、教育学定义: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4、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5、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6、教育学的发展历史:a、教育学萌芽阶段b、教育学的创立阶段c、教育学的发展阶段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伦理学》: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奠定了欧洲后世教育的思想基础。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原本应为《雄辩术原理》是欧洲最早的教育著作。8、第一个主张国家办教育,并且实施强制性教育的是柏拉图9、教育学的创立阶段是资本主义第一章:1、教育发展历史的划分尺度: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尺度。2、根据生产力水平教育分为古代教育、现代教育。以生产关系划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尺度分为:原始教育形态、古代学校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3、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4、古代学校教育中奴隶社会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5、古代学校教育中欧洲奴隶社会教育体系分为: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6、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7、封建社会的教育有鲜明的阶级性鲜明的等级性。8、封建社会教育中欧洲封建社会的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育内容是“七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9、现在学校教育从社会性质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形态教育,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分为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历史形态教育。1、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教育。2、1978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3、2003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要坚持教育创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改革方向和目标。4、2006年全国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必须适度超前发展,到2020年要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社会对教育有制约作用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4、教育管理体制包括宏观领导管理体制和微观领导管理体制。世界上的管理体制有: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和地方分权的管理体制。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及其成果。教育对社会政治具有反作用,教育具有政治功能。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是:传播与创新第三章1、人的发展是指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2、人的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增强;3、人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4、不平衡对教育的要求是在人的素质发展关键期内施加教育;5、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1、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人的发展动力源于人自身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由机体成熟程度决定。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2、外铄论:人的发展源于外在的要求,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行为主义6、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环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7、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前提。8、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的主要社会环境:a、家庭环境b、大众传媒9、对孩子身心影响的家庭环境包括:家庭成员的素质、家庭结构、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经济状况等都影响人的发展。8、家庭教养的方式:过度保护型、过分干涉型、严厉惩罚型、温暖理解型9、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与促进作用。第四章: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由两部分组成:人的社会角色、人的质量规格。2、教育目标: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3、教育方针: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包括:教育工作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4、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如果考简答如下):1、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是教育效果进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5、教育目的需要具体化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的教学目标。6、西周时期把“明人伦”为教育宗旨。7、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地主阶级的统治人才。“学而优则仕”一直是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目的。8、奴隶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小奴隶主。9、欧洲的教育分为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培养教士为目的,骑士教育培养骑士。1、古希腊教育分为:a、斯巴达教育(培养军人和武士)b、雅典教育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才。2、教育目的论的发展沿袭了两条线索:a、社会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3、1957年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2、1958年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实现这一方针,教育必须由党来领导;4、1995年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1999年教育目的: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会考)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全面协调发展,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第五章:广义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2、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3、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学制包括两方面:一是学校教育设施;二是学校规章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A:根据发展历史划分:古代学制和现代学制,现代学制包括学校教育系统和社会学校教育系统B:根据学校教育层次划分: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C:根据学校类别结构划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D:根据学校教育的形式分:全日制学校、半日制学校和业余制学校私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萌芽于唐,完备于宋,废除于清。时兴时废,曲折发展。中世纪西欧的学校主要有:a、教会学校(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堂区学校)b、世俗学校c、中世纪大学11—12世纪,产生了中世纪大学,是最早的大学。中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到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这简称:“两基”、“两全”、“两重”。1995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现代学制产生的动力和原因。现代中小学系统的形成有两条基本途径:a、自下而上的发展b、自上而下的发展三种基本的学制类型:a、双轨制b、单轨制c、分支制义务教育的产生:a、义务教育源于德国b、马丁·路德第一次提出c、魏玛共和国首次实行,被认为是义务教育的开端;9、1986年通过《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同年7月1日实行;1、2006年6月29日,修订《义务教育法》同年9月1日起施行。2、我国义务教育学制有“六三制”、“五四制”、“五三制”3、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基本性质:a、强制性又叫义务性b、免费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c、普及性,即统一性。4、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二是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具有空间的包容性。5、终身教育的4个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6、实施终身教育的总的指导原则是“寻求教育的协同作用”。第六章:1、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在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2、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职业和教师教育的一种趋势。3、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4、承担着教育教学工作职责,这是教师最本质的特征。5、教师的两个专业:A、所叫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B、教育专业的知识和技能6、教师的专业地位是指教师在社会各行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政治待遇的高低。7、教师的经济地位有三种类型:高于型、相等型、低于型8、教师的劳动是一种脑力劳动。其本质特点是一种精神生产劳动,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劳动。9、教师劳动的对象:A、知识和文化B、学生1、教师角色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学生的期望和职责要求,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放映了教师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或身份。2、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师最原始最基本的角色。3、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4、教育专业能力。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4、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5、弗勒的生涯关注理论:a、教学前关注的阶段b、早期生存关注阶段c、教学情景关注阶段d、关注学生的阶段。费斯勒的生涯发展理论:a、职前教育阶段b、实习导入阶段c、能力建立阶段d、热心成长阶段e、生涯挫折阶段f、稳定停滞阶段g、生涯低落阶段h、生涯引退阶段。6、骨干教师的成长过程的四个阶段: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重要)7、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的过程中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8、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a、自觉性也称主动性b独立性c、创造性8、良好的、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第七章广义的定义: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全部的经验;狭义的定义: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它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设计是指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形成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系统化活动。课程的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相互关联、层次递进的部分。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教育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第八章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地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这是教学的基本任务。掌握教学理论的是布鲁姆。掌握结构教学理论的是布鲁纳。掌握有意义同化教学理论是奥苏贝尔。范例教学理论是克拉夫基和瓦·根舍因。新教学体系(发展教学理论)是苏联赞可夫。美国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相提并论。范例教学的基本原则:基本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和范例性原则。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教师备课应以个人备课为主。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学。教师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的类型大致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大类。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综合课的结构包括: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课外辅导有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两种形式。常用的检查方式有两大类:平时考查和考试。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百分制积分法,等级制记分法,评语法。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我国在1862年,中国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中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谈话发包括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欣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第九章品德能力是指一个人顺利完成品德活动的本领,主要包括品德的认识能力、情感能力、践行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德育过程由四个因素构成: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德育原则的定义: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德育途径是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所以说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班级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系统的重要力量。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品德评价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第十章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设施和选定的环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现代学校的形成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途径。学校管理体制分为:委员会制、一长制和党委领导制。我国中小学的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现行的校长负责制是指a校长对学生工作全面负责b党在学校的基层组织党支部保证监督c教职工民主管理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是校长负责制的核心。校长具有四大职权: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经权。党支部主要负责对干部的教育、考察、管理和监督。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党支部领导下的审议监督机构。学校管理过程包括: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实施是学校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班级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非常规管理通常是指偶发事件及其处理。偶发事件的特征:偶然性、突发性、爆炸性、紧迫性。选择:绪论:1、教育学创立阶段的主要教育家与著作: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英国洛克《教育漫话》;法国卢梭《爱弥儿》;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2、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是夸美纽斯。3、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4、卢梭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5、第一个主张教育心理化的是裴斯泰洛齐6、赫尔巴特:科学的教育学之父7、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你是传统教育学理论的代表强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而成为。8、杜威的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活动作业中心。9、杨贤江以李浩吾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最早的一本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著作。1、苏联的克鲁普斯卡亚《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著作.2、凯洛夫的《教育学》,马卡边柯《论共产主义教育》第一个提出集体主义教育的人。第一个提出平行性班级管理原则的人。3、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教学与发展》的5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是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4、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活的教育学;5、美国教育心理家布鲁纳《教育过程》;6、美国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掌握学习理论。7、德国教育学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8、瑞士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9、德国的实验教育学、德国的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法国的制度教育学:法国的乌里、洛布罗。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系统科学的教育学、批判教育学:美国的鲍尔斯、阿普尔、吉鲁、法国的布厄迪尔。第一章:1、生物起源说:法国的利托尔洛《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和英国沛·西能《人民的教育》2、心里起源说:美国的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3、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4、名为“庠”、“序”、“校”的早期学校出现在夏朝。1、宗教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2、持社会本位论的人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3、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第五章:4、旧中国的学制:必考4、壬寅学制:1902年,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主要抄袭日本;只颁布未实行.5、.癸卯学制:1903年,分为三段五级;承袭日本学制;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学制;教育目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反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不许男女同校,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点。6、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废除在教育权方面性别和职业限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7、壬戌学制:1922年,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六三三制;8、1951年10月1日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从而产生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9、终身教育思想的本质性萌芽是亚里士多德的闲暇教育思想。1、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2、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是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3、《埃德加·富尔》1972年组织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4、舒瓦茨与1972年出版《终身教育—21世纪的教育改革》5、1996年终身教育,《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标志着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

1、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体现了教师的什么角色:传授者。最早提出活动课程的是卢梭,在19世纪后半期的“新学校”运动中出现这种实验或实践;而杜威则形成了一套系统理论,而“设计教学法”则把这种活动课程论体现得最为完全。“典型产品组织教学”“以战斗任务带教学”等做法,实质上是体现了活动课程实施的原则。1912年,英国教育家怀特海率先提出了综合课程的主张。综合课程主要有三种形式: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隐性课程最早是由美国的杰克逊在1966年提出。隐性课程一般是指构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种要素。第十章最早使用“班级”的是埃拉斯莫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论述了班级组织。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形式,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了解和研究学生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问卷法、谈话法等其中观察法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确立班级的目标要注意:渐进、有恒、多样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中平行性原则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辨析:绪论: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出现在奴隶社会早期。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错)为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具有能动性和主体性):a、学生具有选择地、主动地接受教育,建构知识意义的b、能动性是产生效果的内因。c、教育的关键,就是要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分析生物起源说是错的:1、错误2、否认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3、否认教育的社会性4、是不科学的观点5、分析心理起源说是错的:1、把教育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混同与无意识的模仿2、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化3、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4、是不科学的。6、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对的:A:为什么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a、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为了使年轻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必须有教育的传递,让年轻一代掌握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社会文明不断延续和发展。B、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a、猿脑变成人脑,即有了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b、劳动中产生了语言,使人的意识最终得以形成c、劳动中积累了经验,便构成了教育的内容。第二章:7、社会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正确。(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就是指教育受其他特定功能的社会子系统的影响。)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资源、动因、尺度和归宿。8、政治对教育发展起决定作用(不是经济对教育):正确,政治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a、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b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c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管理体制d、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e、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标准和有关教育内容。9、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a、错误b、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c、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C、原始社会不存在阶级。0、为什么说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辨析):正确a、通过教育,科学知识与技术被劳动者所掌握,变成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在生产中创造物质财富。b、教育是把意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的重要手段。c、教育进行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高效能的再生产。1、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A、正确B、一个国家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人们的权利意识和民主观念,推进政治民主化改革的进程。2、教育救国论:A、错误B教育救国的口号是希望在不触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前提下从而促进政治清明,富国富民,改变中国面貌是不可能的。C、不能夸大教育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作用,否则,将导致教育万能论的错误。3、教育万能论(也即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社会政治教育具有反作用,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具体体现:1)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培养现代政治法律人才3)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夸大教育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作用,否则,将会导致教育万能论的错误。4、教育对文化具有选择—提升功能:正确。a、根据培养人的客观规律进行文化选择b、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文化选择c、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文化选择d、在发展中进行文化选择。(可能不考)5、教育对政治经济有加速与阻碍的作用(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A、正确B、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具体表现有:a、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发展起着阻碍作用。b、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促进和催生的作用。6、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72页?)错误,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性,具有对民族教育传统的历史继承性。因此,教育中不能照搬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一些做法,不能以政治和经济取代教育。a、不能夸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夸大到绝对程度b、否认社会制约性也是错误的。第三章7、遗传决定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子会打洞):a、错误b、这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c、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但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d、片面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认为人的发展是有遗传素质决定的,是不正确的。8、司马迁遭宫刑而作《史记》,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案例反应了什么?a、说明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9、环境决定论(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错误。a、因为仅认为人的发展是环境决定的是错误的,b、环境具有自发性、随机性、复杂性c、环境对人的发展虽然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0、教育万能论或教育决定论:(洛克教育漫画、康德)错误。a、因为把教育视为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b、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相应的生理前提,没有环境的积极配合,没有社会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育要发挥它的主导和促进作用是不可能的。第四章:1、社会本位论:错误。因为否定个体的兴趣、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对制定教育目的的作用,则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也容易造成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压抑。2、个人本位论:错误。a以“人性”代替对社会的理性分析,忽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这是不现实和行不通的。b过于强调人性中的天生倾向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忽视了学习和社会影响的作用,导致自然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倾向。3、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正确。a、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B、机器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第六章:4、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正确。a、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有其特殊性,b、这体现在它的技艺性、经验性、实践性c、教学是一种艺术。5、学生比作“船”,教师是“舵手”:错误。A、这是明显的“教师中心论”B、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只强调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C、忽略了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过分扩大了教师的作用。6、学生是“太阳”,教师是围着太阳转的“地球”:错误。A、这是明显的"儿童中心论"人,B、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只强调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C忽略了学生也是教育的客体,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7、“学然后知不知,教然后之困”体现了“教学相长”:正确。A、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B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C、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促进的。第八章8、教学是学校的唯一活动。答:错A、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B、以学校为主,并非以教学为唯一活动。C、学校除了教学之外,还有课外活动。9、教学就是智育。答:错!A、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B、教学是实施智育和其它各育的基本途径。C、智育的途径除了通过教学之外还有其它途径,如课外活动;D、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途径与内容之间的关系。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答:正确。a、教学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b、有其特殊性,具体体现为:知识的间接性,教师的指导性,教学的发展性,教学的教育性。:1、德育就是心理健康。答:错误!A、德育主要以善恶来作为判断标准,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正常非正常作为判断标准。B、德育更多的是行为和动机一致的表现。而心理健康可能是一种心理失常的表现。2、德育过程的多端性。答:正确!因为思想品德形成一般来说,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表现为“知行脱节”或“情通理不通”的现象。所以品德的发展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3、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正确!因为a教学内容本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可供教师挖掘b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亦可实现育人的目的。简答绪论:1、学校教育的特点:a、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b、它的对象是青少年;c、它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教育内容的特点:a、目的性和价值性b、发展性c、形态多样性。3、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者的特点:a、目的性b、专业性。受教育者特点: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体性。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的关系: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或矛盾;b、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c、在学习活动中,受教育者是主体;d、他们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是教育内容;e、他们有共同的活动目的,是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学萌芽阶段特点:a、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b、还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柏拉图的教育思想:a、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哲学王;b、理想的国家是哲学家、军人、劳动者各司其职、各安其分;c、重视教育,主张国家办教育;d、儿童接受教育越早越好,学前教育以游戏为主。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a、灵魂说:灵魂分为植物的(生理方面),动物的(感觉和欲望方面)、理性的(认识与思维)。b、教育的目的:不仅为国家培养人才,还要使年轻一代和谐发展。c、实施体、德、智三育;美德就是中庸,提出“自由教育”思想。d、教育的年龄分期理论。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教育学创立阶段的特点:1、教育学从哲学、伦理学中分化出来,走向学科和内容的独立;2、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8、夸美纽斯的教育观点:1、教育的作用和目的:a、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能促进人的发展;b、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几方面和谐发展;2、提出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3、第一次提出班级授课制;4、提出统一学制和学年制;5、为各级学校设置广泛的学科课程;6、建立教学原则体系。1、洛克的教育思想:1)关于绅士的教育目的。提出“白板说”和绅士要有德行、有学问、有能力、有礼貌。2)绅士的教育内容:体育、德育、智育。3、卢梭的教育思想:a、教育目的: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公民;b、培养自然人的途径: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C、论各年龄的教育:分为四个阶段的教育4、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a、教育目的:发展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人尽其才,在社会上达到就有的地位;b、要素教育的思想:教育要从最简单、最基本、并能为儿童接受的要素开始循序渐进地发展儿童的各方面。c、主张教育心理化。5、赫尔巴特(科学的教育学之父)的教育思想:a、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的主张,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因该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家。b、教育的目的:选择目的和道德目的。c、提出一整套完整的课程体系d、关于教育方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f、提出“教育性原则;g、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而成为传统教育学理论的代表。6、杜威的教育思想:a、教育的本质b、关于教育的目的c、论课程与教材d、教学的五步骤;f、儿童中心论;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活动作业中心。当代教育学的发展:a、教育学研究问题领域扩大;b、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c、研究范式多样化;d、教育学进一步分化与综合;e、教育学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更加密切。学习教育学的意义:a、形成初步的教育信念和专业精神;b、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c、了解教育历史和思想的主要遗产;d、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教育的其他起源说:1、生物起源说2、心里起源说3、劳动起源说、生物起源说的内容:1、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2、兽类教育与人类教育在根本上有同样的基础,即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a、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b、教育的无阶级性、平等性c、教育内容简单d、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a、在夏朝就出现了名为“庠”、“序”、“校”等的早期学校b、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小奴隶主c、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d、斯巴达教育重视军人和武士的培养e、雅典是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才f、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a、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B、封建统治者利用教育,把自己的子弟培养成为统治劳动人民的官吏和君子c、教育内容是儒学,即儒家经典“四书”“五经”e、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死记硬背,加之以棍棒纪律教育f、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育g、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古代学校教育特征:a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b、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产生性。c、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还具有等级性。d、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e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工业社会的特征:a、工业化b、民主化c、制度化d、专门化知识社会的特征:a、信息化b、国际化、c、网络化。现代学校教育基本的特征:1)教育的生产性2)教育的科学性(为什么说现代教育具有科学性)a、更多的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b、科学教育成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方面c教育行为的理性逐步加强,教育手段方法也日益现代化,d、教育过程那个和结果更加关注对教育对象的科学精神的培养。3)教育的世俗性4)教育的国际性5)教育的终身性6)教育的革命性(简答)2、新中国初期的教育:a、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便开始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b、1953年全国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c、1958年以后,中国教育界开始抛弃苏联的教育模式,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国人理想的教育模式。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a、新中国初期的教育b、“文革”十年的教育c、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a、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b、教育制度、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与教育评价等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是:a、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b、以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为基础c、依托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社区、社会、网络及境外教育等资源平台,以正规教育系统为主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系统为辅路,借助新信息通讯技术和现代电化教学为手段,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证相互补充的机制。: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经济结构和布局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4)经济发展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5)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教育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是科学知识的和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为什么说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a、通过教育,科学知识与技术被劳动者所掌握,变成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在生产中创造物质财富。b、教育是把意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的重要手段。c、教育进行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高效能的再生产。3)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推动现代经济的知识化过程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2)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统治阶级通过哪些控制教育的领导权):a通过国家政权力量控制教育的领导权b统治阶级通过经济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c统治阶级通过意识形态来影响和控制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管理体制4)政治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5)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标准和有关教育内容。教育对政治具有反作用,教育具有政治功能:a、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b、教育培养现代化政治法律人才c、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a、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b、文化影响着教育的课程内容c、文化影响着学校的育人模式d、文化影响这教育的历史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a、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b、教育几乎与文化系统内所有因素都发生直接的联系,受其制约c、任何一种文化要素和模式都必须借助教育的传、深化与创新。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a、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b、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c、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d、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7、科技对文化的作用:1)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的科学化进程2)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者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表现在:a增设反映新科技发展的新课程b变革原有课程内容体系c调整课程结构3)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者现代教育手段、方式和方法。8、教育与社会的关系:a、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特殊社会活动。b、教育受社会生存方式的制约,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具有社会制约性。c、教育对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具有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d、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1、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心:a、二者是相互影响的b、离开生理发展不可能有心理发展c、健康的心理发展又有助于生理发展。2、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一)人发展的顺序性(二)人发展的阶段性(三)人发展的不平衡性(四)人发展的互补性(五)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3、人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a、身体按照首尾方向和中心外周方向进行b、心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4、人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要求:a、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b、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5、人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心理方面表现出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6、阶段性对教育的要求:a、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b、不同阶段的学生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c、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相互衔接。7、人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不是匀速进行的,各个部位各种功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a、同一方面不同年龄阶段发展不平衡;b、不同方面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是不平衡。8、人发展的互补性是指人的发展有一定的互补性表现在:a、身体机能的互补;b、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的互补。9、人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要求:a、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有生理或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b、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发现人的优势,长善救失1、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A、不同学生同一方面发展的速度与水平不相同;B、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各不相同。2、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要求:A、因材施教;B、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使每个学生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3、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a、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4、人的身心发展动力观中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论:a、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b、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c、社会环境是外部条件d、良好的教育是重要条件e、主观能动性是内因。4、遗传素质是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5、(遗传素质在人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遗传素质在人发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前提,因为:a、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和可能性;b、遗传素质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6、遗传素质的作用性质(对人身心发展的局限性):a、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但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b、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要转成现实性要靠环境和教育;c、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改变而改变。7、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b、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c、人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发展的。8、环境对人身心发展作用的局限性(特点):a、具有自发性、随机性、复杂性,环境既可以使人向好的方面发展,又可以使人向不好的方面发展。b、虽然起重大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要通过主观的努力和实践活动实现。9、人的发展内因和外因的关系:a、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环境和教育是人发展的外因;b、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c、在教育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学校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a、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b、学校教育由专业教师来施教;c、基础教育处在人的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2、绪论第二页:(狭义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的特点:a、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b、它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c它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3、教育在人的发展的具体作用:a、加速人的发展b、发掘人的潜力c、发挥人的力量d、提升人的价值e、健全人的个性。4、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的条件(局限性)是什么?a、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b、要正确处理内因和发因的关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c、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第四章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5、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a、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是确定教育目的主要根据b、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c、制定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6、为什么说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a、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b、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c、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7、社会本位论的观点:a、从社会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b、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成员c、教育是国家的事业d、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代表人物有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8、个人本位论观点:a、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b、注重教育对个体的价值c、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促使个人的自我实现。代表人物是卢梭、罗杰斯。9、分析个人本位论的优缺点:a、优点:确立儿童在学校教学的主体地位;提出培养自由人、自我实现和健全人格的理论体系。b、不足之处:忽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不现实的;过于强调人性中的天生倾向对人发展的作用,忽视学习和社会影响,导致自然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倾向。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思想观点:a、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b、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2、我国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a、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b、旧式分造成人的片面发展c、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d、社会主义制度是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e、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3、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a、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b、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c、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d、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方面。4、素质教育的提出过程:分为三个阶段:a、从20世纪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半期:提出了“双基”,人们对教育应如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劳动者素质的早期探索。b、1985年后推出我国关于素质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研究主要涉及“劳动者素质”、“国民素质”等素质概念;1987年柳斌第一次提出使用了“素质教育”一词;1994年8月素质教育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现。C、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素质教育在我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5、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a政治因素b、经济因素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因素d、学制发展因素第五章:6、《教育法》的基本内容:a、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B、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c、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d、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e、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f、国家实行学位制度g、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7、“二战”后学制的发展趋势(现代学制的趋势):A、重视学前教育1—3岁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B、小学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C、高等教育多样化:具体体现如下:a、层次增多b、短期大学迅速发展c、与新兴产业联系,建立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产生联合体D、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8、推行义务教育的原因:A、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对教育的普及提出了客观要求;B、资本主义以民主为中心的政治的要求;9、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保证的国民教育。1、终身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建立全方位的立体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表现在:a、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改变了以学校教育为主和终结的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一体化。实现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b、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整个社会学习化:教育化社会是指正规的学校教育成为主导的教育形式的社会。学习化社会则是指形成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组织密切交织的社会。C、加强学校与社区、职业界的结合d、由重视人的“受教育权”转向重视人的“学习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简答)2、如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1、进一步完善正规教育体系的层次与类型结构2、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和跨部门统筹协调。3、明确各类教育“提供者”的功能,充分发挥正规学校的作用,打造终身学习“五大资源平台”。4,完善教育法律体系,明确政府、个人、学校、企业和社会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权责。5、完善科学的学习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增强教育机构能力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建立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经费保障体制。7、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第六章:1、教师职业的历史定位:a、在奴隶社会早期出现了学校,于是也就是有了从事教育的教师b、殷商出现学校教育制度,有庠、序、学、瞽宗四种学校,教师由国家官吏担任,教授宗教、伦理、军事知识等。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学在官府”的奴隶制官学制度。c、春秋时期,官学中断,私学兴起,出现了大批私学和私学教师,如孔子、墨子等。d、汉代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太学的教师称“博士”。汉代的私学向多层次类型发展。教师称为“书师”,乡塾的教师称为“塾师”。e、唐代的中央官学有六学二馆,教师有博士、助教、直讲几种。唐代出现了书院。f、清朝光绪年间官学和书院都改称“学堂”,把教师成为“教习”,后又改称“教员”g、民国以后,学校教师都成“教员”或教师。h、新中国成立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通称为教师或者“人民教师”。i、1986年开始,实行聘任制,设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是学还是校?2、为什么古代教师非专业化的原因是什么?a、教师大多由官吏、神职人员担任,流动性大b、没有培养教师的专门机构,教师没有专门的训练c、教育科学也尚未形成。3、教师作为专业而出现的主要原因:a、工业化发展和普及义务教育促进了教师规模的急剧增加,相应地对教师的需求也大大增加,这就是需要通过专门的培养来解决。b、19世纪末,发生了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c、“二战”后,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教育的先导性地位日益凸显。义务教育的延长年限,高等教育也进入大众化阶段。以上为教师的数量质量都提出了挑战。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职业和教师教育的一种趋势。4、我国教师队伍在专业化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表现在:a、教师的专业素质还不够高b、教师的专业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c、教师职业的经济地位还不太高,没有形成很强的吸引力。5、提高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措施:a、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b、实现教师教育的一体化c、建立职前职后沟通和协调的制度。d、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的制度保障体系e、推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f、把住教师人口的质量改善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6、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特征表现在:第一,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表现在:a、让人人都实现其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b、通过培养人才使社会的文化得以传承,是社会更加文明进步。第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有两个专业:a、一个是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b、是教育专业的知识和技能c、体现在它的技艺性、经验性、实践性。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是一种艺术,都说明了这点。第三,专业训练和资格,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这种训练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或师范教育来进行。此外,要经过考核。第四,专业自主。有自主权,能够负责处理。第五,专业组织或专业团体。指行业协会。有第六,专业地位。教师的专业地位是指教师在社会各行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政治待遇的高低。有三种类型:a高于型b相等型c低于型(重要:考)7、教师的劳动是一种脑力劳动具体特点表现在:a、劳动对象的多样性,教师劳动的对象一是知识和文化,二是学生。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决定了教师的劳动是复杂而需要有创造性b、劳动手段的主体性,言传身教c、劳动时间的延续性,特点:一是工作量比较重,总的工作时间没有固定的时间长度,二是在学校的工作又有准确的作息时间。d、劳动空间的广延性:三室:教师、办公室、会议室。利用家庭、社会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f、劳动成果的精神性。8、教师的权利与义务:A、教师的权利:是指教师依法享有与教师职务相关的权利和利益。教师的权利:a、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称为教育教学权,这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而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b、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c、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此权利可称为指导评定权。d、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称为报酬待遇权e、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f、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B、教师的义务:指法律规定的教师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教师的义务是:a、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b、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称为教育教学义务。c、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称为思想品德教育义务。d、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称为爱护尊重学生的义务。e、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称为保护学生的义务。f、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称为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9、教师应扮演哪些角色?A、诊断者B传授者C指导者E评价者D管理者E研究者F协调员1、教师如何做诊断者:a、教师要掌握关于人的一系列知识b、教师需要掌握一系列诊断的工具和方法,c、教师要多做诊断性评价的工作。2、教师当好传授者的条件:a、自己勤于学习,知识丰富,注重修养,品行端正b、教师还要掌握传授的方法和技能,既要善于言传,更要注重身教。3、为什么要做好指导者?a、由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b、对学生的自主发展的要求更高了,要求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自己独立不断地获取知识。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C、现代社会是一个急速发展的社会,心理和精神上的紧张和压力大,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4、教师怎样才能当好指导者:a、要了解学生发展的知识b、要有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态度c、教师要懂得思想指导、行为指导、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d、建立学习、生活与心理辅导的机制e、教师自己要善于自主学习,努力保持心理的健康和身心的快乐。5、如何做好评价者:a、要端正评价观,即评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b、教师要掌握评价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评价方法c、教师要学会激励的策略。6、教师要做好管理者:a、需要掌握学生管理和课堂管理的知识、方法b、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我管理。7、教师为什么做研究者:a、教师针对工作中的问题开展研究,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工作科学化,提高教育教学效果。b、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学术水平,对于教师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了解)8、教师如何做好研究者:a、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的程序和方法b、注意搜集与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c、注意研究过程和使用方法的规范性d尽可能与专家合作开展研究e、结合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开展研究。(重要)9、如何做好协调员:a、教师要成为有效的协调员和引导者,需要有教育的系统观。b、有良好的沟通技能c、加强与完善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渠道和机制。1、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a、参加培训b、专业阅读c、网络学习d、参加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测教育考察与观摩e、校本教研与培训f行动研究。2、(学生的本质特征)学生的特点主要有:a、发展性,即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不成熟性。教师要能够宽容并积极引导b、有潜能,即学生有巨大的多方面的潜能,教师要相信学生c、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差异,扬长避短d,主动性,教师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e独立性,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独立的法律地位。(问受教育者答前三个)3、为什么说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或对象:a、从教师方面看,由于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就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b、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4、为什么说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a、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b、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6、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a、尊师爱生b、民主平等c、教学相长7、教学活动是由师生不断互动所构成的,默汉将师生互动的模式简化为三部曲:a、教师引发诱导的行为b、学生的反应c、根据学生的回应予以评价。8、如何促进师生的良性互动:a、从学校管理层面说,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减小班级规模,创设更多师生互动的机会和空间。B、从教师层面说,教师要树立尊重学生的理念,教师要审视自己,对每个学生给予积极的期待,教师关注全体学生,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互动的教师文化,多创造与学生沟通互动的机会c、从学生层面说,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形成理解教师、帮助教师的学生文化。第七章1、课程的意义和作用:1.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2.老师与学生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3.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研究的依据。4.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2、制约学校课程展的主要因素:1.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2.政治经济制度3.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特点对课程的影响5.课程理论基础3.为什么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发展:1.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学校课程的门类。2.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广度和深度。3.生产力对课程的影响具有间接性,它通过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等中介来起作用。4、社会政治制度对课程的制约表现在:1.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决定着课程的管理和课程的方向2.政治经济制度通过一定社会的教育宗旨和培养目标,影响着课程内容、范围和有关思想、道德课程的设立。3、政治经济制度对课程的影响具有直接性,它规定着科学技术、社会意识形态等在学校课程的反应。5、科学技术对课程的制约:1、科学技术的进步直接影响着课程的种类、内容、结构。2、科学技术影响课程的程度,取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程度。3、科学技术对课程的影响,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以下为简答:各类课程的定义与特点:7、从课程管理制度角度来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划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按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度不同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又可分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按课程的存在形式及地位作用的不同,分为:显性课程和阴性课程。6、学科课程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特点是A、从知识体系和社会需要出发,是知识本位和社会本们;B、以知识的逻辑体系编制课程;C、重视理论,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优点:能在较短时间内的各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不足:不能完全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地把握世界的联系。4、活动课程:指一系列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来学习,获得经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最早提出的是法国的卢梭,杜威则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念。主要特点:A、从儿童的需要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论,经验本位论。B、以儿童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C、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优点:能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效果;不足:学生获得的知识缺少系统性、连贯性、不得于传递人类的文化遗产。5、综合课程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1912年怀特海最先提出。三种形式:A、融合课程;B、广域课程;C、核心课程。其特点:倡导的综合课程可以说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改进类型,仍有课程的性质。优点: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更新,密切教学联系实践。缺点:教科书不好编;教师难找。综合活动课程具有如下特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6、隐性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杰克逊1966年提出,指构成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各种要素。包括以下几方面:A、学校的物质环境;B、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和非制度文化C、学校中的人际关系。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的特点:A、影响方式的无意识性;B、空间的广泛性;C、内容的全面性。7、学校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也叫校本课程,特点:适应性(适应社区和学生的需要)和参与性(学生和学校参与开发)。7、学科课程标准包括:第一部分,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三项内容。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四项。8、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原则:A、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B、基础性与时代性统一C、系统性与可接受性统一D、要有开放性和弹性E、要符合卫生学、心理学、美学的要求。9、课程发展的一般趋势A、选择化与个性化,表现在选修课程的增加、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个性化的课程表的设计等方面B、平衡化,是指课程内容的内部各因素之间在量上和质上(结构关心)的平衡。具体包括:不同目标(认知、情感、技能)之间的平衡,不同学科之间的平衡。C、综合化,现代科学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科学知识综合化和一体化明显加强。D、管理的多极化,在课程管理上,发挥国家、地方、学校的作用,各自赋予一定权限。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范围:a、研究性学习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c、劳动与技术教育d、信息技术教育。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原则(如何实施综合实践课程):a、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B、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C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d、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e、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f、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第八章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A、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B、教学是实施智育和其它各育的基本途径。C、智育的途径除了通过教学之外还有其它途径,如课外活动;D、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途径与内容之间的关系2、教学的作用:A、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为社会培养人才;使社会文化得以传播和延续;B、对个人发展的作用:使个人认识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认识范围,加速认识速度和提高认识效果;使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人的身心健康。C、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任务:1、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力;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健康;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布鲁姆的掌握教学理论a、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技能领域b、形成性评价理论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c、掌握学习理论:所有的儿童都能够达到最低限度标准。布鲁纳的结构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或内容:a、学习科学的基本结构b、早期学习c、发现学习d、重视直观思维的培养。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同化教学理论:a、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b、采用“先行组织者”操纵认知结构的变量;c、贯彻“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教学原则;d、提倡“讲解式”教学方法。赞可夫的教学原则:a、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b、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d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e、使班上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范例教学的基本阶段:a、通过范例阐明“个”b、通过范例阐明“类”。C、通过范例掌握规律与范畴d、通过范例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的经验。教学过程的特点:A、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B、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9、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A、激发动机B、感知教材C、理解教材D、巩固知识E、运用知识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b、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2、为什么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a、学习间接经验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B、学习间接经验也是学生特殊的认识任务决定的。3、学习如何把间接经验要与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a、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B、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通过实验、实习、参观等实践方法,获得直接经验。4、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a、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二是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5、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A、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第一性的;B、教学原则是建立在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是教学规律的反映,是第二性的;C、对于教学原则,人民可以根据科学发展水平进行概括和总结;D、教学规律人民只能发现和利用它。6、常用的基本的教学原则主要有六条: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直观性原则的基本含义及要求: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贯彻要求:a、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手段:第一,实物直观,第二,模像直观,第三,语言直观b、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c、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学记》中又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思想。贯彻要求:a、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b、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c、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牢固、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贯彻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抓好学生的复习和运用知识的环节3、教学生复习和记忆的方法。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贯彻要求:1、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在注意系统性同时抓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3、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缶地进行教学。贯彻要求:1、了解学生实际和个别差异2、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特长。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真正学懂,并且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要求:1、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2、在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3、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4、备课的基本要求:A、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B、要有针对性,适合学生的特点;C、要根据社会、科技和学生对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