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腧穴(三)课件_第1页
常用腧穴(三)课件_第2页
常用腧穴(三)课件_第3页
常用腧穴(三)课件_第4页
常用腧穴(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用腧穴(三)

督脉1起于胞中,从会阴部出,经长强,行于后背正中,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经面部前正中线,入龈续2从少腹分出向上,贯脊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3络脉长强,夹腰背肌肉上项,散头上,下循肩胛左右侧主要穴位长强(络穴):清理湿热(泄泻、痔疾、调节肠道),升阳举陷(+百会),镇静安神(癫痫)、通络止痛(腰脊、尾骶部疼痛)腰阳关:L4棘突下—强健腰膝、调理肾气、治疗生殖系统疾病命门(L2):温阳补肾(尿频、遗尿、腰痛、膝软、早泄、月经不调、泄泻)至阳(C7):温补肾阳、心绞痛(+内关、神门、心俞)、癫痫(+四神聪、合谷、内关)、胃痛、咳嗽、气喘、泻热大椎:强壮肌体(放化疗后血象下降)、祛风消疹(+血海、膈俞、曲池)、解表外感、热病、感寒、局部疾病哑门:舌强不语、失语、癫狂痫、头痛、项强百会:镇静安神、醒脑开窍、升阳举陷神庭:头、目、鼻、神志水沟:急救、口病、神志病、急性腰扭伤长强(络穴)作用:通腑消痔,宁神止痛。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疾,癫狂,痫证,腰脊、尾骶部疼痛。操作: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8~1寸。不宜直刺,以免伤及直肠。腰阳关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作用:补肾壮腰。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萎,腰骶痛,下肢痿痹。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至阳定位:在后正中线上,平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平肩胛下角。作用:宽胸利气,健脾调中。主治:黄疸、胸胁胀满等肝胆疾病;咳嗽、气喘;腰背疼痛、脊强。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哑门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功效:熄风通络,开窍醒神主治:口舌疾患:音哑,舌缓不语,重舌失语。舌骨肌麻痹,语言障碍。头项疾患:头风头痛,项强不得回顾,脊强反折。脑性瘫痪,脑膜炎。神志疾患,癫疾。百会【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躁狂症,癫痫,脱垂的肛门,晕厥【操作】平刺0.5~0.8寸。水沟【定位】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处。【主治】中风,昏迷,晕厥,癫痫,口喁,齿痛,牙关紧闭,鼻塞,鼻衄,闪挫腰痛。【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指甲掐切;不灸。

任脉1起于胞中,出于会阴,上循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2络脉—尾翳,下鸠尾,散于腹主治功用1、功能(1)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诸阴”;(2)“主胞胎”。任,通“妊”,任脉为“生养之本”。2、病候原文《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难经二十九难》: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续[1]其内苦结——指腹内结滞不通畅,包括疝气、阴部肿痛、痞块、积聚、小便不利等。[2]七疝——诸疝的总称,即冲疝、狐疝、厥疝、瘕疝、颓疝、积疝、癃疝。[3]瘕聚——指腹部有包块之证。任脉病候:泌尿生殖系统及下腹部病变。

神阙:ji中—健运脾阳(腹痛、久泻、痢疾、水肿)、和胃理肠、温阳救逆(虚脱)、祛风消疹中脘(胃募,腑会):ji上4—调脾胃、六腑病变、局部疾病天突:宣肺止咳平喘(咳嗽、哮喘、胸痛)、清利咽喉(咽喉肿痛、梅核气、失语)、理气降逆廉泉: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承浆:亥唇沟的正中凹陷处中极(膀胱募穴,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主治:1.遗尿,小便不利,癃闭。2.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恶露不止,带下操作:直刺1.0~1.5寸,排空小便后进针;孕妇慎用气海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主治:1.腹胀,腹痛,疝气;泄泻,便秘;小便不利,遗尿;水肿。2.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3.中风脱证,虚劳羸瘦;保健要穴。刺法:直刺1.0~1.5寸;孕妇慎用。神阙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主治:1.腹痛,泄泻,便秘,痢疾,脱肛。2.水肿,小便不利。3.阳气暴脱,形寒神惫。刺法:禁剌;多用艾炷隔盐灸法或中药外敷。中脘(胃募穴,腑会,任脉、手太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主治:1.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纳呆,疳疾,黄疸。2.咳喘痰多。3.失眠,癫狂痫。刺法:直刺1.0~1.5寸。天突(任脉、阴维脉交会穴)

定位:仰靠坐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主治:1.咳嗽,气喘,胸痛。2.咽喉肿痛,暴喑,瘿气,梅核气。3.呃逆,噎膈。刺法: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0.5~1.0寸。承浆定位:仰靠坐位。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主治:1.口喎,面痛,齿龈肿痛,流涎,暴喑,口舌生疮。2.消渴。3.癫狂。刺法:斜刺0.3~0.5寸。

带脉循行:起于季肋部,环绕腰腹部一周主要联系下腹部的脏腑器官功能:“总束诸脉”—故有冲任督脉的作用,调节生殖器官系统的疾病、固摄下元对于带脉不引引起的下肢萎废弛缓,如下肢不利、腰腹疼痛、腰软无力等都可进行治疗妇科男科疾病阳跷、阴跷概述:两者为足太阳、足少阴的分支,起于跟中,分别行于下肢的阳侧和阴侧,向上交会于眼部,联系咽喉、眼目和脑络功能:“司目之开阖”和肢体的运动—阳跷气盛时,则精神振作,目开而不欲睡,阴跷气盛时,则目合而睡主要治疗睡眠问题,经过咽喉、目、脑的疾病。同时治疗下肢拘挛,如癫痫发作,但昼发选用阳,夜发者选阴阳跷:申脉,阴跷:照海阳维、阴维概述:阳维起于“诸阳会”,联络诸阳经以通督脉;阴维起于“诸阴交”,联络诸阴经以通任脉功能:对全身气血起到溢蓄调节作用,阴维主一身之阴,阳维主一身之阳主治:阳证、表症用阳,阴证、里症用阴阳维XI金门、阴维XI筑宾奇经八脉的综合作用一、统领联络作用1任脉统领阴经脉、督脉统领阳经脉,冲脉又称“十二经脉之海”,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