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济天下。——孟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穷那么独善其身,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1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保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烛之武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2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3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①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②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4秦晋围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那么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秦晋之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故事背景秦晋围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5《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响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6翻译“五字诀〞⑴“换〞。对那些词义已经开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⑵“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标准,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⑶“留〞。保存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存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翻译“五字诀〞⑴“换〞。对那些词义已经开展,用法已经变化,说7翻译“五字诀〞⑷“补〞。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⑸“删〞。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经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换、调、留、补、删翻译“五字诀〞⑷“补〞。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8省略句⑴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君)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⑵(烛之武)许之。夜缒而出。⑶(烛之武)见秦伯,曰:“……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晋君)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⑷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戍之,(秦军)乃还。省略句⑴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君)假设使烛之9读准字音秦军氾南〔fán〕佚〔yì〕之狐夜缒而出〔zhuì〕共其乏困〔ɡōnɡ〕许君焦、瑕〔xiá〕假设不阙秦〔quē〕秦伯说〔yuè〕微夫人之力〔fú〕君之薄〔bó〕使杞〔qǐ〕子、逢〔pánɡ〕孙、杨孙戍〔shù〕之读准字音秦军氾南〔fán〕佚〔yì10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代郑国)无礼于(对)晋,且贰(有二心)于楚也。晋军(名作动,驻扎)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假设(假设)使(派)烛之武见秦君,师(秦军)必退。〞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辞(推辞)曰:“臣之(助词,主谓间取独)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动词,做)也已(同“矣〞,语气词)。〞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你),今急而(表承接)求子,是(代词,这)寡人之(助词,的)过(名词,过错)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许(容许)之(代,见秦君之事)。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代郑国)无礼于(对)晋,且贰(111.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外表原因——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根本原因——称霸扩张的需要。2.佚之狐为什么对烛之武劝退秦师这么有把握?
这对刻画烛之武形象有何作用?①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他非常了解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是一位对郑、晋、秦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的政治家。②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文意探究1.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文意探究123.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先“辞〞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心有不满。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先“辞〞后“受〞点明了烛之武深明大义、通情达理、忠诚爱国的品质。文意探究3.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134.分析郑伯形象。①善于纳谏: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②勇于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
③精于言辞:“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立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文意探究4.分析郑伯形象。文意探究14夜(名作状,在夜里)缒(用绳索拴住并放下)而(表承接)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假设亡(使动用法,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谦辞,冒昧)以(介词,用)烦执事(办事的官员,您)。越国以(表承接)鄙(意动用法,把…作为边境)远(形作名,遥远的国家),君知其(代词,这)难也;焉(代词,怎么)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助词,主谓间取独)厚(形作动,变得雄厚),君之薄也。假设舍郑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路上的主人),行李(使者)之(主谓间…)往来,共(同“供〞,供给)其(代词,使者)乏困(偏义复词,缺乏的东西),夜(名作状,在夜里)缒(用绳索拴住并放下)而(表承接)出。15君亦无所(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短语,所字结构)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容许)君焦、瑕,朝(名作状,在早上)济(渡河)而(表承接)夕设版(夹板,工事)焉,君之(主谓间)所知也。夫(代词,那)晋,何厌(满足)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有?既东(名作状,在东方)封(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扩张)其西封(疆界),假设不阙(使动用法,使…减少)秦,将焉(代词,哪里)取之?阙秦以(连词,表转折)利(使动用法,使…受益)晋,唯(助词,表希望)君图(考虑)之。〞秦伯说(同“悦〞,快乐),与郑人盟(名作动,订盟约)。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于是)还。君亦无所(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短语,所字结构)害。且君尝为晋16子犯请击之(代秦军),公曰:“不可。微(如果没有)夫人(那人)之力不及(到)此。因(凭借)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代词,自己的)所与(交往,联合),不知(同“智〞,明智);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表委婉商量,还是)还也。〞亦去之。故事情节开端〔第1段〕:开展〔第2段〕:高潮〔第3段〕:结局〔第4段〕:秦晋围郑临危受命智退秦师晋师撤离子犯请击之(代秦军),公曰:“不可。175.简洁分析烛之武劝谏秦穆公退兵的对话。①析以利害〔就地理位置说〕:即使秦晋灭郑成功,秦国也必须越过晋国,才能到达郑国,这样对秦国不利,只对晋国有好处。如果晋国国力壮大了,相对的秦国也就吃亏了。②动以所欲〔就舍郑之利说〕:如果秦放弃攻郑,郑国得以保存,秦国的使节往东去时,郑国可以作他们的东道主,供给他们所需要的物资。③挑起宿怨〔就历史教训说〕:晋国曾容许给秦国焦、瑕两地,但结果背约。④警以后患〔就晋之野心说〕:晋国有扩张领土的野心,一旦它的国力壮大,一定会削弱秦国。文意探究5.简洁分析烛之武劝谏秦穆公退兵的对话。文意探究186.晋文公最后以哪三条理由退兵?你认为哪点最重要?“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
“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不知〞就是不理智,也就是缺少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缺少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文意探究6.晋文公最后以哪三条理由退兵?你认为哪点最重要?文意探究197.烛之武从临危受命到智退秦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什么形象呢?①志士:怀才不遇的烛之武由于长期未被重用,以至于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一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文意探究7.烛之武从临危受命到智退秦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什么形象呢?20②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③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先谈亡郑利晋、再说存郑利秦、终揭晋的忘恩与贪婪,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核心形象〕。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同类人物:曹刿、诸葛亮……
②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21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1.名词作状语224.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5.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假设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6.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4.动词作名词237.形容词作动词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势力变得雄厚;薄,力量变得薄弱〕8.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附属二主〕7.形容词作动词24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
②敢以烦执事
〔把〕③越国以鄙远
(表承接)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目的,来〕⑤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2.而:①今急而求子(表承接)
②夜缒而出〔表承接〕
③假设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递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承接)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啊〞〕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怎么〕
③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语气助词,“呢〞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
25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使者〕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
④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还是〞〕
5.之:①公从之〔代词,佚之狐的意见〕②是寡人之过也
〔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助词,主谓间取独,无义〕
④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6.假设:①假设为佣耕,何富贵〔代词,你〕②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连词,假期〕7.夫: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劳动力〕②夫晋,何厌之有〔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无义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指示代词,这人,即秦伯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使者〕268.微:①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稍微〕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8.微:①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稍微〕271.夫晋,何厌之有?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晋惠公〕容许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他早晨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整,〔这是〕您知晓的事啊。3.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假设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这件事〕来麻烦您。4.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怎么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国土地呢?邻国〔的势力〕变得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变得削弱了。1.夫晋,何厌之有?28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设没有这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去自己的盟国〔或盟友〕,〔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7.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9
(表承接)(代词,这)
(意动用法,把…作为边境)
(形作名,遥远的国家)
(助词,主谓间取独)
(形作动,变得弱小)
(东方路上的主人)(使者)(主谓间…)
(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短语,所字结构)
(名作状,在早上)(表承接)
(满足)(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名作状,在东方)(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疆界)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2.越国以鄙远3.邻之厚,君之薄也。4.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5.君亦无所害6.朝济而夕设版焉7.何厌之有?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31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济天下。——孟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穷那么独善其身,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32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保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烛之武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33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34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①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②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35秦晋围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那么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秦晋之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故事背景秦晋围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36《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响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37翻译“五字诀〞⑴“换〞。对那些词义已经开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⑵“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标准,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⑶“留〞。保存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存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翻译“五字诀〞⑴“换〞。对那些词义已经开展,用法已经变化,说38翻译“五字诀〞⑷“补〞。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⑸“删〞。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经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换、调、留、补、删翻译“五字诀〞⑷“补〞。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39省略句⑴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君)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⑵(烛之武)许之。夜缒而出。⑶(烛之武)见秦伯,曰:“……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晋君)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⑷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戍之,(秦军)乃还。省略句⑴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君)假设使烛之40读准字音秦军氾南〔fán〕佚〔yì〕之狐夜缒而出〔zhuì〕共其乏困〔ɡōnɡ〕许君焦、瑕〔xiá〕假设不阙秦〔quē〕秦伯说〔yuè〕微夫人之力〔fú〕君之薄〔bó〕使杞〔qǐ〕子、逢〔pánɡ〕孙、杨孙戍〔shù〕之读准字音秦军氾南〔fán〕佚〔yì41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代郑国)无礼于(对)晋,且贰(有二心)于楚也。晋军(名作动,驻扎)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假设(假设)使(派)烛之武见秦君,师(秦军)必退。〞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辞(推辞)曰:“臣之(助词,主谓间取独)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动词,做)也已(同“矣〞,语气词)。〞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你),今急而(表承接)求子,是(代词,这)寡人之(助词,的)过(名词,过错)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许(容许)之(代,见秦君之事)。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代郑国)无礼于(对)晋,且贰(421.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外表原因——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根本原因——称霸扩张的需要。2.佚之狐为什么对烛之武劝退秦师这么有把握?
这对刻画烛之武形象有何作用?①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他非常了解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是一位对郑、晋、秦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的政治家。②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文意探究1.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文意探究433.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先“辞〞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心有不满。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先“辞〞后“受〞点明了烛之武深明大义、通情达理、忠诚爱国的品质。文意探究3.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444.分析郑伯形象。①善于纳谏: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②勇于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
③精于言辞:“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立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文意探究4.分析郑伯形象。文意探究45夜(名作状,在夜里)缒(用绳索拴住并放下)而(表承接)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假设亡(使动用法,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谦辞,冒昧)以(介词,用)烦执事(办事的官员,您)。越国以(表承接)鄙(意动用法,把…作为边境)远(形作名,遥远的国家),君知其(代词,这)难也;焉(代词,怎么)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助词,主谓间取独)厚(形作动,变得雄厚),君之薄也。假设舍郑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路上的主人),行李(使者)之(主谓间…)往来,共(同“供〞,供给)其(代词,使者)乏困(偏义复词,缺乏的东西),夜(名作状,在夜里)缒(用绳索拴住并放下)而(表承接)出。46君亦无所(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短语,所字结构)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容许)君焦、瑕,朝(名作状,在早上)济(渡河)而(表承接)夕设版(夹板,工事)焉,君之(主谓间)所知也。夫(代词,那)晋,何厌(满足)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有?既东(名作状,在东方)封(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扩张)其西封(疆界),假设不阙(使动用法,使…减少)秦,将焉(代词,哪里)取之?阙秦以(连词,表转折)利(使动用法,使…受益)晋,唯(助词,表希望)君图(考虑)之。〞秦伯说(同“悦〞,快乐),与郑人盟(名作动,订盟约)。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于是)还。君亦无所(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短语,所字结构)害。且君尝为晋47子犯请击之(代秦军),公曰:“不可。微(如果没有)夫人(那人)之力不及(到)此。因(凭借)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代词,自己的)所与(交往,联合),不知(同“智〞,明智);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表委婉商量,还是)还也。〞亦去之。故事情节开端〔第1段〕:开展〔第2段〕:高潮〔第3段〕:结局〔第4段〕:秦晋围郑临危受命智退秦师晋师撤离子犯请击之(代秦军),公曰:“不可。485.简洁分析烛之武劝谏秦穆公退兵的对话。①析以利害〔就地理位置说〕:即使秦晋灭郑成功,秦国也必须越过晋国,才能到达郑国,这样对秦国不利,只对晋国有好处。如果晋国国力壮大了,相对的秦国也就吃亏了。②动以所欲〔就舍郑之利说〕:如果秦放弃攻郑,郑国得以保存,秦国的使节往东去时,郑国可以作他们的东道主,供给他们所需要的物资。③挑起宿怨〔就历史教训说〕:晋国曾容许给秦国焦、瑕两地,但结果背约。④警以后患〔就晋之野心说〕:晋国有扩张领土的野心,一旦它的国力壮大,一定会削弱秦国。文意探究5.简洁分析烛之武劝谏秦穆公退兵的对话。文意探究496.晋文公最后以哪三条理由退兵?你认为哪点最重要?“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
“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不知〞就是不理智,也就是缺少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缺少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文意探究6.晋文公最后以哪三条理由退兵?你认为哪点最重要?文意探究507.烛之武从临危受命到智退秦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什么形象呢?①志士:怀才不遇的烛之武由于长期未被重用,以至于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一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文意探究7.烛之武从临危受命到智退秦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什么形象呢?51②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③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先谈亡郑利晋、再说存郑利秦、终揭晋的忘恩与贪婪,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核心形象〕。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同类人物:曹刿、诸葛亮……
②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52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1.名词作状语534.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5.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假设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6.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4.动词作名词547.形容词作动词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势力变得雄厚;薄,力量变得薄弱〕8.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附属二主〕7.形容词作动词55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
②敢以烦执事
〔把〕③越国以鄙远
(表承接)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目的,来〕⑤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2.而:①今急而求子(表承接)
②夜缒而出〔表承接〕
③假设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递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承接)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啊〞〕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怎么〕
③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语气助词,“呢〞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
56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使者〕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
④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还是〞〕
5.之:①公从之〔代词,佚之狐的意见〕②是寡人之过也
〔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助词,主谓间取独,无义〕
④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6.假设:①假设为佣耕,何富贵〔代词,你〕②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连词,假期〕7.夫: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劳动力〕②夫晋,何厌之有〔语气助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