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侵略现象文章收集_第1页
文化侵略现象文章收集_第2页
文化侵略现象文章收集_第3页
文化侵略现象文章收集_第4页
文化侵略现象文章收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侵略与反侵略新华网2001.08.1509:18:42当前,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旨在主要宣扬美国人价值观念的“西化”浪潮也滚滚而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西方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可以逐步进入中国的市场,可以预料,我们在精神领域与“西化”思潮将难免发生一系列“恶战”。

为什么说加入WTO后,我们在精神领域与“西化”思潮发生的是“恶战”?这是因为,美国在经济上的强势地位,导致了其价值观念在传播能力上的强势地位,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及因特网为代表的美国文化借助商业机制和高科技手段,大举对世界各国进行渗透。目前,美国控制了世界75%电视节目和60%以上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小时,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往往占到60%至70%,有的占到80%以上,而美国自己的电视节目中,外国节目仅占1%至2%。美国电影现已占据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占据世界电影市场总票房的三分之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电影市场几乎被美国电影所垄断。文化产品是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每年的出口额达600多亿美元,甚至超过航天航空和电子产品的出口额。美国好莱坞影片的票房收入有一多半是从国外的电影市场上获得的。美国文化通过包括电影、电视、演出、展览和出版发行等在内的文化产业服务贸易这一既公开又合法的渠道来占领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市场。显而易见,在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能力上,眼下的形势是“敌强我弱”,所以说这场遭遇战是“恶战”。怎么办?

第一,利用“本土作战”的优势,设置可以设置的、合法的防线。法国法律规定法国的电视和广播节目至少有40%的时间要使用法语,规定4500家影院中放映的影片,好莱坞影片最多只能占四分之一。加拿大政府在国内编导“马赛克文化”,即各种族文化都组成加拿大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简单地强迫其同化。1995年加拿大政府将美国“乡村音乐电台”逐出加拿大后,1999年开始实施C-55号法案,规定加拿大企业不得在加拿大发行的外国期刊上做广告,否则将被课以高额罚款。通过切断美国期刊在加拿大的财源,达到保护本国文化的目的。

第二,根据中国的现实需要,勇于、善于“化西”。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一味地防御是不能取胜的,只有把自己做强,才能做大。做强的主要办法,就是使外来文化本土化。本土化的含义有二,一是从形式上来看是中国语言。二是从内容上来看切合中国实际需要。

“化西”就是要善于学习外来优秀文化。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现行宪法中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规定;民法中关于“两户一体”的规定;刑法中关于死缓、管制的规定;民事诉讼法中关于人民调解制度的规定等等,都是我们在学习西方法律过程中坚持把中国国情与西方法律文明成果相结合的范例。

“化西”包括两种形式,一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现实需要的,毋须损益即可直接为我所用的。此即鲁迅所言的“拿来主义”:“虽是西洋文明罢,我们能吸收时,就是西洋文明也变成我们自己的了。好像吃牛肉一样,决不会吃了牛肉自己也即变成牛肉的。要是为此胆小,那真是衰弱的知识阶级了”,“有力量,有自信力的人是不至于此的。”(《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知识阶级》)。二是根据中国国情和现实要求,对外来文化加以损益,然后为我所用。例如,西方关于新闻媒体对权力监督的做法,西方关于民意测验,调查的方法和民主程序的规定,如果直接照搬到我国,难以行得通。但加以损益肯定能够为我所用。

面对“西化”浪潮,“化西”胜于“堵截”。

检察日报2001年8月15日

郝铁川

“文化侵略”忧虑症卫志民徐莎莎《中国青年报》(2012年03月19日

02版)

当我们看着年轻人举着爆米花兴高采烈地看外国电影,轻松愉快地议论邻国的电视剧,在洋快餐店里举办生日聚会,你会把洋影片、洋快餐、洋节、洋词在中华大地的流行草率地认定为遭到了远亲近邻的文化侵略吗?

“文化侵略”似乎是一种很流行的担忧,总是能听到有人忧心忡忡地提醒国人警惕来自西方的“文化侵略”。但到底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被算做是“文化侵略”呢?其实我们并没有找到一个很确定的清晰的标准。

但笔者以为,文化侵略行为必定是带有强制性的,必定是会对被侵略国人民的情感和文化造成巨大伤害的。如果按照这样一个模糊的标准,在国人享受以圣诞节的名义进行的各种娱乐活动的同时,我们看到西方社会对春节的好感和兴趣也在与日俱增。在美国,总统每年都要在中国的农历春节向全美华人表示节日的祝福,美国的纽约州甚至把春节那一天定为全州的法定节日。不仅中国的春节越来越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接纳,中国的汉语、传统文化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现在全世界已经有了数百家孔子学院;而“中华饮食征服了全世界的胃”更不必说。显然,我们是绝对不会同意其他国家的人们把这些变化说成是他们的文化正在受到来自中华文化侵略的证据。如果我们自己把洋节、洋词、西餐在中国的容身惊呼为受到了文化侵略,岂不是奉行了双重标准?

在看到西式快餐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的时候,我们还看到西式快餐本身也在不断适应中国国情发生着变化,努力进行本土化的改变,努力打造中国地方企业的形象。例如,为了吸引中国消费者,拥有更多的中国市场份额,肯德基陆续推出“皮蛋瘦肉粥、香菇鸡肉粥、牛肉蛋花粥和安心油条”等极具中国本土特色的食品,不断挖掘和满足中国人的文化情感需求,实现本土化策略。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华文化的“肯德基化”与肯德基的“中国化”其实是同步进行的。

即使在西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影视产品领域,进口影片在影响中国影视文化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显示出中华文化的痕迹。例如,由美国梦工厂动画室历时两年半制作出的3D动画片《功夫熊猫》在全球市场的巨大成功,难道不是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共同的成功?

因此,对于这些不同文化相互交融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不要太过紧张,过分紧张不是弱国心态的一种表现吗?文化的吐故纳新和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交融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式。若我们无法摆脱文化上的自卑心态和弱国心态的控制,自困于“文化侵略论”的藩篱,反而不利于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发展。其实,就中华文化五千年乃至更长的发展历程中,封闭的时间远比开放的时间短,所以中华文化才能够一直发展至今,虽历经坎坷但始终能够延绵不绝。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中原黄河文化海纳百川的产物,没有各少数民族文化与域外文化的滋养,怎能成就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再说,每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其深刻的根源和文化内核,随着跨文化交流活动的进行,不断融入外来文化的一些元素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具体形式,但要使一个民族完全移植其他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心理,则是难以想象的。姑且不论没有哪个民族会有这样的要求,即使一个民族想完全西化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全盘西化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上,只能代表落后国家在制度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一种全方位的学习和模仿,而不可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与声讨。

日本从明治维新时期,就提出了全盘西化的策略,但在全盘西化了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却常常感慨于日本文化能够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得到那么好的保护与传承。其实,先进的文化,真正有竞争力的文化,有内生发展能力的文化,能够不断从异质文化中主动汲取营养的文化,是不害怕什么文化侵略的。

毋庸讳言的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目前还有很大差距。面对差距,紧张、警惕、防范都是自然的本能反应,这样的反应虽然很好理解。但绝非正确的理性选择。

真正理性的态度应该是强大自我,而非通过阻滞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来进行自我保护。如何强大自我呢?恐怕还是要从我们目前的制度入手,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恐怕世界上没有人敢否定中华民族的文化生产力和中华文化的内生发展能力。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和中华文化的内生发展能力,不过是受到了现在这种不尽合理乃至落伍的经济文化体制的制约无法发挥出来而已。体制变革,是我们唯一的出路。转帖:文化侵占的是心灵的土地——我推荐重读美国中情局《十条诫令》的理由我所推介的不是一则新材料,至少我当初得到的是2001年的文本。美国中央情报局这个绝密的诫令,首先在法国巴黎的媒体曝光,继而在我国国内报刊上披露,并为国家教育部有关领导在为全国“两课”教师研讨班讲话时讲解引用。

一晃十年,这篇在当时一度引起人们热议的文件似乎“时过境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但是我想,一项对华开展的文化战略肯定不是某位美国领导一时的“政绩工程”,一定具有战略特有的长期性和一贯性。这一点从近年中外文化对峙的基本态势完全不难感知。此外,刺激我重提并推荐这篇旧闻的内在原因,还在于本人痛感国人文化意识的淡薄和文化情感的冷漠。我曾就文化产业问题发表过这样一些基本看法:一,文化产品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但是文化产品的主要价值或核心价值是产品所承载的文化;二,文化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巨额的资本投入,比如电影、电视,动辄数千万乃至数十亿,因此一部这样的文化产品如果不能创造文化价值、精神价值,而只讲票房收入,我认为只是一种社会资源的纯然消耗,在经济价值方面,充其量只是完成了一次社会财富的转移分配,将钞票从别人的口袋,掏进了自己的口袋,再加上一条所谓拉动消费而已,本质上没有实现物质财富的增值;三,文化产业最有意义的市场是国际市场,从这个角度说,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这些所谓“辉煌成就”对一个企业、一个集团、一个地区来说意义很大,却没有对国家创造较高贡献,我甚至认为,“中国当今的文化产业对国家的贡献度很低”,这应该引起我们充分的注意并作深刻的反思;四,我国文化产业的生产者,尤其是担负核心创意的文化人文化意识极其淡薄,以片面的娱乐性代替文化性,以感官刺激代替文化滋养和文化享受,以致文化领域“泛娱乐化”几乎成为一种灾害。年初我看过两部电影,一部是国产影片《三枪拍案惊奇》,一部是美国影片《2012》。巨大的反差,令人百感交集。《三枪》导演张艺谋为了掩饰影片文化内容的空虚,竟然宣称《三枪》只是一部商业片,应该看什么票房表现,似乎影片的文化性和思想性完全可以挤干或排除在外。印象中《三枪》好像在自己的地盘上赚到了比较丰厚的银子以及比银子更加丰厚的骂声,拉过来与美国影片《2012》相比较,恐怕只能算是一条虫子,连侏儒的高度都够不上。《2012》难道不是商业片?仅仅在别人的地盘上赚的钱就远远超过了《三枪》,这是实实在在的对美国的贡献率;作为商业片的《2012》难道不讲文化性和思想性?错了!《2012》几乎通篇都渗透了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和“美国精神”,在世界末日到来的时侯,美国依然是人类以及人类文明的拯救者,甚至是地球元年以后人类文明的当然继承者、光大者和主宰者。其实,文化说它是“软实力”,力量却很硬很锐。文化如水,具有不动声色的渗透力和无坚不摧的穿透力,一如老子所言“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文化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是骨子里透出的力量!我想斗胆地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的确举世瞩目,军事防御的力量的确大幅提升,国家的硬实力的确空前增强,但是在文化方面,我们抵御西方文化侵略的力量还相当薄弱。我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在文化攻守的战场上,我们已经丢失了地盘;我们的泛娱乐化性质的文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汉奸”和“帮凶”的角色,正在不由自主地密切地配合美国中情局的对华战略。文化侵占的是心灵的土地。【原】韩国野文化侵略的哲学思考

2007-12-1400:12:18|

分类:

\o"杂文评论"杂文评论|字号

订阅

作者:月普一(独立价值评论)从“端午祭”申遗到将中医改为韩医申遗,从号称“汉字是古代韩国人发明的”到汉字申遗,韩国人的“胃口”越来越大,中国的网民受不了了,再也容忍不了带有很强烈文化侵略野性的那个曾经几乎被中国人所亲切问候的“大韩帝国”。近年来,韩国开展了一连串争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举措,向联合国申报“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明就里竟同意了。抢注江陵端午祭为韩国文化遗产,也成功了;论证孔子是韩国人,美女西施,神医李时珍也早被划入“韩国籍”把中医说成是韩国发明的,连同《本草纲目》、人参、针灸一起收入囊中;急匆匆向联合国提交汉服申遗书,指称汉字是由韩国人发明的。现在正准备在2008年前完成了“整体风水地理”项目的准备工作。我曾经在《韩国文化侵略的否定命题》一文中就韩国近年来的文化异常举动和气愤行径给予批评性分析,韩国最近一些年头的关于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似乎已经彰显出其野性的本质和心理。我经常和我身边的人讲述,日本固然是历史遗留的病毒,现在韩国正在取代日本这个可怕病毒的潮流地位,韩国将是威胁中国局部利益的脍子手、攻击别人骨髓和血液的狼性主义。孟子曾经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人历来被人耻笑为妄自尊大、高傲之居,对外总以“泱泱大国,资源广阔,国土辽阔,智慧秀阔,人口多阔。”于是,出现了令中国几千年人一直遗憾的轮流帝国主义阶下囚的耻辱历史。也出现了五四所谓爱国主义运动的打到孔家店的绝对西化和抛弃历史本身所传承的部分优秀的文化宝贵。中国的今天,有些方面做的确实是很有“死于安乐”的符号艺术。原来几千年前孟子所言的一句话,前半句是免费赠送给别人学习和提示的,后半句是用来经验自己的后代的或上进或麻木的,事实证明他不希望看到的却预现了。现在的有些情况正如孟子说的那样:韩国是“生于忧患”;中国是“死于安乐”。显然,从义理上剖析,中国和韩国的行为习惯和处事道理都是片面的。生于忧患固然能激发自我的图强和生存欲望以及努力行为,但是选择没有理性原则和科学内涵的方式或者方法也是极度无耻和卑鄙的。然而中国的有些事情做的也确实令国人绝望和尴尬,前车之鉴尚不能呼醒国家意识,以及国民的忍辱负重的责任感、使命感、迫切感,亦和韩国形成了异曲同工之妙的“唯美”哲学艺术曲线。显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家风范确实值得国人骄傲和自豪,也确实令别人刮目相看和悄然起敬,但是,面对别人有些地方和行为的粗鲁、浮浅、愚昧、可耻也应该给与友好和和谐的提议和反驳。中国历来是以礼仪之邦立世、以友好和谐处世,所谓礼尚往来、互尊恭敬是为美好状态和情形,但是这些都是有条件和基础的,对于一些必须在意和辩论的东西我们还是应该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能来半点含糊踌躇之意。而今韩国赤裸裸的展示出狼的野性文化侵略姿态,作为东方雄狮的中国且能任由其欺负和攻击,我们之所以不在开始的时候反击或者忍让,是有我们优良的传统美德所要求的。但是,一切都有度,过度了就有点过分而可耻了,那么也就不套怪罪我们不人情世故、不友好苛刻。顺便提醒韩国那些人们,虽然你们得到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前半句,但是,你们首先是用错了;其次含遗忘了学习孟子的之前的一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地正气,浩然呼宇宙之间而罡焉。历史是一面镜子,你可以给它镜面上加点斑斓色彩,但是永远是改变不了其望穿本质、审视正义的判官形象和智慧。现实也会证明,任何渠道和行径只要不符合客观的历史本身,那么注定总有一天要亡去的。大家注意联想就明白了,去年的联合国秘书长换届选举出韩国的一位名人出任下届联合国秘书长一职事情,无形当中增加了一些主观猜想和深度分析。即使在不符合客观历史事实,我们在假设条件下,一个长官要暗示自己的手下帮其做点私事也是理所当然和于情合理的。虽然没有直接的意识,但是或多或少带了点面子艺术。而我们更希望是那些评审委员会的专家缺少必要的调查和研究问题的基础也不愿意是我们猜想的情况那样。但是底气十足的人做事情也是仗了很多外部因素。韩国人近年来的对外发展和提高其知名度和活跃度都是很多国家望尘莫及而值得深刻反思的。韩剧、韩女、韩舞、韩礼、韩服……这些都渐渐的在全世界的不同地区和国家被人们所接受和熟悉。这就是他们对外宣言和介绍的名片和信件,这也是他们对外忽悠和欺骗的表面麻醉剂。我想现在,是我们这些了解实情和内幕的中国人利用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个向世界人们展示风采的机会了。我们要向世界解释和传递真善美和性情义的关键时刻了。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优秀文化,中国需要提供和发扬自己的优秀文化,同时告诉世人如何鉴别和识破一切虚伪和无耻的面孔。

美中央情报局,面向中国青年的十条戒令不久前,从美国政府解密的冷战时期绝密文件里得知,中央情报局(CIA)从五十年代初就开始草拟一套内部代号称为《十条戒令》的行动计划,企图从思想文化、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矛盾、传媒工具到武器装备等方面动摇中国年轻一代的传统价值观。《十条戒令》是中情局极机密文件《行事手册》中关于对付中国的部分,最初撰写于1951年,以后修改多次,内容如下:

美国灭亡中国的十条戒令!

一、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替他们制造对色情奔放的兴趣和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

二、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

三、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

四、时常制造一些无事之事,让他们的人民公开讨论。这样就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种下了分裂的种子。特别要在他们的少数民族里找好机会,分裂他们地区,分裂他们的民族,分裂他们的感情,在他们之间制造新仇旧恨,这是完全不能忽视的策略。

五、要不断制造消息,丑化他们的领导。我们的记者应该找机会采访他们,然后组织他们自己的言辞来攻击他们自己。

六、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宣扬民主。一有机会,不管是大型小型,有形无形,都要抓紧发动民主运动。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不断对他们(政府)要求民主和人权。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断地说同样的话,他们的人民就一定会相信我们所说的是真理。我们抓住一个人是一个人,我们占住一个地盘是一个地盘。

七、要尽量鼓励他们(政府)花费,鼓励他们向我们借贷。这样我们就有十足的把握来摧毁他们的信用,使他们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只要他们对物价失去了控制,他们在人民心目中就会完全垮台。

八、要以我们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有形无形地打击他们的工业。只要他们的工业在不知不觉中瘫痪下去,我们就可以鼓励社会动乱。不过我们必须表面上非常慈爱地去帮助和援助他们,这样他们(政府)就显得疲软。一个疲软的政府,就会带来更大的动乱。

九、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

十、暗地运送各种武器,装备他们的一切敌人,以及可能成为他们敌人的人们。

关于这一点,中情局就在美国中部的科罗拉多州设立了一个极为秘密的基地,训练西藏的“游击战士”。这一基地目前仍在使用之中。

1.杜勒斯言论可为佐证.

关于“十戒”,有一些善良的人不禁会问,美国会是这样卑劣吗?对于这样的疑问,我们不妨看一看艾伦.杜勒斯(1953年至1961年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的公开言论,看完之后,读者自会有自己的看法。杜勒斯在他的《战后国际关系原则》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我们在苏联播种下混乱的种子后,应该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有价值的东西换成赝品,并使他们相信这些假东西......我们一定能够在俄罗斯本国找到志同道合者以及帮手和盟友,这就能使那些世界上最不驯服的人民一场一场地演出自身灭亡及其自我意识不可逆转地完全消失的规模及其巨大的悲剧......我们应消除文学和艺术的社会本质,使艺术家疏远它,使他们不想去了解人民群众内部发生的事情。让文学、戏剧和电影都表现和颂扬人的最卑劣的情感,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支持和鼓励那些往人的意识里灌输暴力、色情和贩卖行为的思想,简言之,灌输崇拜各种不道德行为的思想的所谓艺术家。我们要在国家管理部门制造混乱,使人不易察觉地、但是积极而始终如一地鼓励官员们的恣意妄为和贪污受贿,把不讲原则、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奉为美德。我们要嘲笑诚实和正派,使之成为谁也不需要的东西,成为过去时代的残余。粗野、撒谎、酗酒和吸毒,相互之间处于本能的猜疑,反复无常,民族主义和各族人民的敌视,首先是对俄罗斯人民的敌视和仇恨等——所有这些东西应该用巧妙的和使人不易觉察的方式加以培养,使之开出鲜艳的花朵。只有少数人才能猜测到或者甚至懂得正在发生什么是嘲笑的对象,我们一定能够找到诽谤他们和宣布他们为社会渣滓的方法。”上面这段话是说苏联的,而“十戒”不过是上述言论的中国版。

2.诋毁中国几大杰作.

几十年来,中央情报局除了不断地向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特务,搜集情报之外,按照“十条戒令”进行的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50年代初期,西柏林就有一群“文化人”成立了“文化自由联盟”。该联盟在以后的十年在35个国家建立分支机构,创办杂志几十种,举行若干次较有世界影响的大型艺术节。这个联盟的立场很鲜明:每逢社会主义国家发生所谓“持不同政见”事件时,他们就会立即作出反应,或抗议,或声援。是谁出钱资助这些人?《纽约时报》在60年代揭开了这个秘密:是中央发报局。由于内幕曝光,文化自由同盟不得不宣布解散。对于中国,他们也不乏可圈可点的“杰作”。其中引起最多关注的就是吴弘达事件和《**私人医生回忆录》的出版,事后证明,两件事情都是中情局对中国形象样系列诋毁行动的一部分。吴弘达的《劳改营:中国的古拉格》一书在美国出版就是由中央情报局资助的。吴所任职的“劳改基金会”就是中情局的密切组织之一。吴为美英两大媒体——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英国广播公司炮制有关中国监狱的恶意性专题片,在中国大陆的剌探计划均由中央情报局特工直接参与制订。1994年,美国的蓝登书屋和台湾的时报文化出版公司先后出版英文版和中文版的《**私人医生回忆录》。出版者对这部书做了许多宣传,甚至用夸张的语调进行吹嘘,说它是“前所未有的第一手珍贵资料”,“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相关写作,都将受到重大的影响”。可是,经过专门机构对这本书的文字相关性的研究,这本书的意识、措辞和行文风格,应该很大程度上出自专事反共宣传的台湾军队宣传工作者手笔。事后有人透露,中央情报局为寻求这样的宣传品,会做过近十年的物色,确立目标后,通过专门的人员“辅助”写作,这才有这本奇书的出笼。更有甚者,美国著名的邪教组织———“上帝之子”80年代对中国高校的渗透也有中情局的插手。“上帝之子”是一个以色情和性乱为主要活动的邪教,80年代中期,中国**门曾发现“上帝之子”的119名秘密传教士在中国活动。1986年7月,该组织的一名成员(来自欧洲的教师)由于某种原因,参加了色情和性爱活动,从而被中国政府驱除出境。可见,“十戒”是怎么说的,中情局就是怎么做的,绝非虚构故事。这些年来,美国电影,特别是美国大片,成了美国出口创汇的大宗商品,可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美国电影同时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颠覆性工具,有时,它比有形的军事入侵具有更大的作用。

3.美国电影成颠覆工具.

表面看来,美国影片出口带来的主要是外汇收入。以90年代为例,1991年美国影片发行收入只有17亿美元,到1999年,这个数字已攀升至57亿美元。可是,在看得见的收入之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收入,这种看不见的收入才是美国中央情报局最关心的东西。首先是输出了美国政府的政治立场,特别是输出冷战思维。几十年来,美国电影中的敌人从来都是美国政府的敌人,过去跟苏联“冷战”岁月,美国从冷嘲热讽到招降纳叛,拍过无数“反苏片”。近年来,中东成了美国的主战场,取材中东的电影也迅速增加,就拿去年上市的《烈血的规条》来说,明明是美兵到也门,把群众屠杀了,电影却在美国的“军事法庭”把屠杀行为“审判”成有道理而加以致敬。再以中国人为例,在美国电影中,中国人的正面形象是极少的。中国人乃至唐人街出现在美国电影中,经常都被诡秘化、妖魔化。为了挑拨民族矛盾,就有很多部影片歪曲了“西藏题材”。其次,电影总是在为美国政府的侵略行为作辩护。已经数不清有多少这样的电影,以虚构的故事和形象,宣扬“美国精神”及其大美利坚主义,把美国人打扮成救世主。许多军事干涉行为被美化成“维持国际秩序”,国军队被描写成“维护正义的英雄”。为了突出美国人的救世主身份,美国电影创造了无数的超人、豪侠、英雄,他们总是能在美国乃至全人类面临毁灭性灾难危机之时,救苦救难,普渡众生。此外,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引以为荣的传统道德观念被美国人输出的观念所扭曲。以五年前在中国上映的《廊桥遗梦》为例,有机构对看过该片的观众进行调查,其中一个题目是“有关婚外情的看法”,结果,百分之四十九同意“基于爱情可以肯定”,远高于一般抽样的调查结果。可以想见,电影对人的观念影响有多么强烈。在美国输出的电影中,多数作品都带有突出的主题思想,而其中许多作品,颠覆了传统的道德观念,颠覆了人的关系和思想情感,灌输扭曲的爱憎情感。由于美国影片所推销的美式生活具有强烈的侵略性,在欧洲一些国家,早就对美国的这种“文化侵略”提高警惕,限制美国电影任意涌进。在中国,虽然对进口影片有一定的控制,但这种影响已经十分明显。另外,还有大量的走私美国影片通过各种渠道进来,这些东西危害就更大了。4.兰德公司提三步走战略.对美国政府有着巨大影响的智囊库———兰德公司于1999年6月向美国政府提出建议:美国的对华战略应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西化、分化中国,使中国的意识形态西方化,从而失去与美国对抗的可能性。第二步是在第一步失效或成效不大时,对中国进行全面的遏制,并形成对中国战略上的合围,包括地缘战略层次和国际组织体系层次,以削弱中国的国际生存空间和战略选择余地。第三步是在前两步都不见效时,不惜与中国一战,但作战的最好形式是美国不直接参战,而是支持“中国内部谋求独立的地区或与中国有重大利益冲突的周边国家”。这一“三步走”的战略已不仅仅停留在美国政府决策参考的层面上,在美国的外交实践中已经得到了体现,美国的许多以人权面目出现的政策,其实都包含着的战略考虑。(完)根据对美国政府决策有着强大影响的智囊库兰德公司于1999年6月份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报告:美国的对华战略应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西化、分化中国,使中国的意识形态西方化,从而失去与美国对抗的可能性;第二步是在第一步失效或成效不大时,对中国进行全面的遏制,并形成对中国战略上的合围;第三步就是在前两招都不能得逞时,不惜与中国一战,当然作战的最好形式不是美国的直接参战,而是支持中国内部谋求独立的地区或与中国有重大利益冲突的周边国家。

主页君读完这《十条诫令》,回想自己和朋友的一些行为,竟觉得有些许熟悉的影子。可怕,可怕!当然,这里并不是要求大家全盘接受某些东西,更不旨在让大家全盘否定某些东西,只是希望,作为祖国未来建设中坚力量的青年人,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不盲目乐观,更不消极排斥。核心提示:

美国对华的十条诫令到底是真是假,一直是网友们争论的焦点。然而,不管真假,以这十条诫令的内容逐条对照当今的中国现实的话,我们会发现二者之间的高度相似性。但是,为什么有人宁肯相信北约给利比亚送去了“民主自由”,也不愿相信十条诫令的真实性呢?《十条诫令》【1】全文*1.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替他们制造对色情奔放的兴趣和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2.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布。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3.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他们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4.时常制造一些无风三尺浪的无事之事,让他们的人民公开讨论。这样就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种下了分裂的种子。特别要在他们的少数民族里找好机会,分裂他们的地区,分裂他们的民族,分裂他们的感情,在他们之间制造新仇旧恨,这是完全不能忽视的策略。*5.要不断制造"新闻",丑化他们的领导。我们的记者应该找机会采访他们,然后组织他们自己的言辞来攻击他们自己。*6.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传扬"民主"。一有机会,不管是大型小型,有形无形,就要抓紧发动"民主运动"。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不断对他们(政府)要求民主和人权。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断地说同样的话,他们的人民就一定会相信我们说的是真理。我们抓住一个人是一个人,我们占住一个地盘是一个地盘,一定要不择手段。*7.要尽量鼓励他们(政府)花费,鼓励他们向我们借贷。这样我们就有十足的把握来摧毁他们的信用,使他们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只要他们对物价失去了控制,他们在人民心目中就会完全垮台。*8.要以我们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有形无形地打击他们的工业。只要他们的工业在不知不觉中瘫痪下去,我们就可以鼓励社会动乱。不过我们必须表面上非常慈善地去帮助和援助他们,这样他们(政府)就显得疲软。一个疲软的政府,就会带来更大的动乱。*9.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10.暗地运送各种武器,装备他们一切的敌人,和可能成为他们敌人的人们。亲美人士认为《十条诫令》是假的*1、2003年9月9日方舟子在新语丝网站刊登《庄海青:美国中央情报局“中国十诫”:一个谣言的来历》【2】一文,文章质疑十条诫令的真实性:在这个网站,笔者看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已经被证明为假的UrbanLegend【3】,在这个UrbanLegend里,同样有十条规则,作者附上粗陋的中译文(匆匆译就,很是蹩脚,错误难免,恳请指正):1.Corrupttheyoung;getthemawayfromreligion.Gettheminterestedinsex.Makethemsuperficial;destroytheirruggedness.一、败坏年青人,让他们远离宗教,沉溺于色情,变得肤浅,不再朴实。2.Getcontrolofallmeansofpublicity,thereby:二、控制所有宣传手段,以此:3.Getpeople'smindsofftheirgovernmentbyfocusingtheirattentiononathletics,sexybooks,playsandimmoralmovies.三、通过使人民的注意力集中在体育、色情书籍以及表演和无廉耻的电影上,让人民的思想远离政府。4.Dividethepeopleintohostilegroupsbyconstantlyharpingoncontroversialmattersofnoimportance.四、经常性地对不重要的有争议事物煽风点火,将人民分裂为互相仇视的群体。5.Destroythepeople'sfaithintheirnaturalleadersbyholdingthelatteruptocontempt,ridiculeanddisgrace.五、通过对自然领袖的蔑视、嘲弄与羞辱毁坏人民对其的信任。6.Alwayspreachtruedemocracy,butseizepowerasfastandasruthlesslyaspossible.六、不停宣扬“真正的民主”,但是尽量快速与无情地夺取权力。7.Byencouraginggovernmentextravagance,destroyitscredit,produceyearsofinflationwithrisingpricesandgeneraldiscontent.七、通过鼓励政府铺张浪费毁坏其信用,造成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和普遍的不满。8.Inciteunnecessarystrikesinvitalindustries,encouragecivildisordersandfosteralenientandsoftattitudeonthepartofgovernmenttowardsuchdisorders.八、在重要产业部分煽动不必要的罢工,鼓励社会动乱,造成政府对于动乱的放纵与软弱态度。9.Causebreakdownoftheoldmoralvalues-honesty,sobriety,self-restraint,faithinthepledgedword,ruggedness.九、造成旧道德--诚实、节制、自律、终于誓言与朴实--的崩溃。10.Causetheregistrationofallfirearmsonsomepretext,withaviewtoconfiscatethemandleavingthepopulacehelpless.十、以某种借口对所有枪械进行登记,以便某一日全部充公,使人民无以聊赖。把这“十诫”跟前面的“十诫”相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其传承关系。只是,这个UrbanLegend,说的却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传说,这十条是协约国于1919年在德国搜出来的“共产党革命章程”!这个“十诫”目前知道的最早发表年份是1946年,1954年,佛罗里达州司法部长GeorgeA.Brautigam证明其为真实,并签上了大名。这十诫广为流传,选民们出于警惕性或者绷得倍儿紧的阶级斗争之弦,把这十条印出来发给议员们。八十年代中期,芝加哥大学与西北大学两位俄国问题专家认定,这十条章程是彻头彻尾的伪造。*2、另外,2006年7月6日杨学涛《美国中情局“十条诫令”是谎言?》【4】一文是新语丝网站文章的翻版:一个网页引起了我的兴趣:/language/document/commrule.htm网页中所列的十个题为“CommunistRulesforRevolution”的“条例”与新闻报道所称的《十条诫令》如出一辙(不用我翻译了吧?):据该网站称,此十条“communistparty革命章程”号称由协约国于1919年5月在德国Dusseldorf搜出来,并于同年首次被印刷在了Oklahoma州的Examiner-Enterprise报上(Examiner-Enterprise是真的,但这个“十条”却从未在该报发表过),是德国communistparty用来腐蚀资产阶级、发动共产革命的章程。目前知道的最早发表年份是1946年(发表在当年2月份的期刊MoralRe-Armament(道德重整运动)-上)。1954年,佛罗里达州司法部长GeorgeA.Brautigam证明其为真实,并签上了大名。后来,“十诫”广为流传,选民们出于警惕,就把这十条印出来发给议员们。1980中期,专栏作家BobGreene在芝加哥大学与西北大学与俄国问题专家一起研究后共同认定,这十条章程是彻头彻尾的伪造。Greene写到:“我一直希望找到一个拿着这个“十条”的communistpartymember,好让我有机会问问他‘obloquy’这个单词到底是什么意思)《纽约时报》报道,国家档案馆、国会图书馆和各所大学的图书馆都找不到这个所谓的文件。蒙大拿州参议员LeeMetcalf在与FBI、中情局等机构联合调查后也得出结论,认为这个所谓文件纯属伪造。作家JanHaroldBrunvand评论说:Theruleshavetodowithdividingpeopleintohostilegroups,encouraginggovernmentextravagance,andfomenting"unnecessary"strikesinvitalindustries.Whatwehavelost,thelistsuggests,isaworldwithoutdissent,budgetdeficits,inflationandlaborunrest.Ijustcan'trememberanysuchGoldenAge.(这些“条例”让人民形成了敌对的阵营,鼓励了政府奢侈浪费,并在重要的产业制造了“不必要”的罢工。“条例”告诉我们,我们失去了一个没有异见、没有财政赤字、没有通货膨胀、没有劳工动乱的世界。我们曾经经历过这样的黄金时代吗?我一点也想不起来。)可以看出,这个流传甚广的谎言出自保守的美国人之手,他们对于出现在美国的一系列社会变化表示担忧,又无力解决,便简单地把罪责归结到了“communistparty渗透”上来。1990年代,即便苏联已经解体,但“十条”依然不断被报章引用,作为美国道德滑坡及政治腐败的一个幌子。反美人士认为《十条诫令》是真实存在的*1、新华出版社出版《克格勃X档案》一书披露的中情局首任局长杜勒斯的讲话与《十条诫令》内容相似:中央情报局的奠基人和第一任领导人艾伦•杜勒斯的信条,他对自己的军官们教诲说:“在那里(苏联)制造了混乱以后,我们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价值偷换成虚假的并迫使他们相信这些价值。怎样做呢?我们找到自己的志同道合者……我们在俄国找到同盟者和助手。将一个情节接着一个情节地导演世界上最不驯服人民的灭亡、其自我意识最后的、不可逆转的熄灭,按其规模来说是最雄伟的悲剧……”“我们将千方百计地支持和发动所谓的艺术家们,他们将培植对色情、暴力、虐淫、叛卖,总之,对任何不道德行为的崇拜。在国家治理中,我们将造成混乱和不可收拾的局面……”“我们将不知不觉地,但积极地促进官员们、受贿者们地胡作非为,无原则性、官僚主义和因循拖延将被树为善行……”“诚实和正派将被嘲笑并变成过去的残余。蛮横无礼、卑鄙下流,谎言和欺骗,凶杀和吸毒,相互之间动物般的恐惧和无耻、叛卖,各民族的民族主义和敌对,首先是对俄罗斯民族的敌对和仇恨——所有这一切我们都将巧妙地和不知不觉地培植,所有这一切都将盛开双瓣的花朵……”《克格勃X档案》--p62*2、另外,俄罗斯亚•季诺维耶夫《俄罗斯的实验》一书也披露过杜勒斯类似谈话。【5】杜勒斯当年说过:“通过在苏联播撒混乱的种子,我们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用错误的价值观去置换他们的价值观,并使他们相信这些错误的价值观。我们要在俄罗斯(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找到与我们志同道合的人、我们的盟友和帮手。这样一幕接着一幕,我们要演出一场大型悲剧,让地球上一个最难驾驭的民族走向毁灭,并最终让它的自我意识不可逆转地归于泯灭。例如,我们要逐渐把文献和文化中的社会内容的精髓抽掉。我们要磨灭艺术家们试图去描写或探索人民群众深层中发生的那些过程的欲望。文献、电影、戏剧,这一切都要去描绘和赞美那些人类最低级的情感。我们要采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去支持和培养这样一类所为的艺术家,他们将在人们的头脑中传播并和他们灌输崇拜性、暴力、虐待狂、背信弃义,总而言之一切伤风败俗的思想。我们要在国家的治理方面,煽动骚乱,搅乱人心。我们要神不知鬼不觉但又积极持久地怂恿官员向刚愎自用、贪图贿赂、毫无原则的方向发展。要让顾名誉和讲尊严的人受到嘲弄,被看作仅仅是过去残留下来的一点毫无用处的东西而已。缺乏教养、寡廉鲜耻、说谎诈骗、酗酒吸毒、残忍的互相猜忌、背信弃义、民族主义、在各族人民中间散布敌意,首先是对俄罗斯人民的憎恨,所有这一切我们都要娴熟地、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之培养出来,让它们花繁叶茂,蓬勃发展。而且,只有很少一些人能够猜得到,或者懂得其中的奥妙。但是,我们要使这些人处于无可奈何的境地,化作人们的笑料,并找机会诬蔑他们,把他们说成是社会的渣滓。我们要把道德的基础铲除和摧毁。我们要永远把年轻一代作为主要依靠。我们要让他们丧失斗志,腐败堕落,溃烂变质。”*3、亲美人士认为所谓《十条诫令》其实就是在美国曾经出现的“共产党革命章程”(“CommunistRulesforRevolution”)的误传。而“共产党革命章程”是假的,《十条诫令》自然是假。但是,1946年首次公布所谓“共产党革命章程”的“MoralRe-Armament”期刊与美国情报系统关系密切。oFBI解密档案显示美国总统艾森豪威是“MoralRe-Armament”道德重整运动的重要支持者。【6】o恩克鲁玛(KwameNkrumah,1909—1972),加纳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加纳人民大会党主席,非洲著名社会活动家,“非洲社会主义”倡导者和代表人物之一。恩克鲁玛1965年的著作《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最后阶段》(Neo-Colonialism,theLastStageofimperialism)一书《新殖民主义的机制》这一章中便重点介绍过这个“MoralRe-Armament”。恩克鲁玛是非洲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非洲社会主义运动的领袖,是加纳共和国第一任总统,也当然是当年非洲国家众多秘密情报的知情者。恩克鲁玛的著作已经将MoralRe-Armament(道德重整运动)明确地定性为与美国中情局、联邦调查局等情报机构关系密切的西方进行心理战的工具。他在在书中谈到:【7】西方国家(由美国的“隐形政府”所主导)的情报机构用来实施西方心理战的工具屈指可数,其中最重要的便是MoralRe-Armament(MRA)--道德重整运动,thePeaceCorps–和平部队(即将受过训练的志愿人士送到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服务的组织),theUnitedStatesInformationAgency(USIA)—美国新闻署。蒋介石的高级将领何应钦曾经是MoralRe-Armament运动的重要参与者。*4、“MoralRe-Armament”公布所谓“共产党革命章程”的时间是在1946年,按照克格勃高管什罗宁所掌握的材料,这正是美国开始签署杜勒斯那段著名的训示的那段时间。o反美人士认为:“MoralRe-Armament”公布的所谓“共产党革命章程”,其内容和杜勒斯的训示十分接近。不过,贼喊捉贼,猪八戒倒打一耙,“MoralRe-Armament”将这些“美国用来颠覆共产党国家”的信条改成了“共产党来颠覆美国”的信条予以公布、发表。这些东西在美国从70年代开始引起美国社会广泛的讨论,经过美国独立人士的大量调查,最终证明所谓“共产党革命章程”是子虚乌有的。但是谁都想不到这个事件的真相。o反美人士认为:整个事件的真相是:与中情局和联邦调查局关系密切的“MoralRe-Armament”组织最早得到了杜勒斯的那篇训示,或者他们得到了中情局根据杜勒斯训示形成的诫令。“MoralRe-Armament”将这些内容改头换面,变成了攻击共产党国家的利器。o反美人士相信:“共产党革命章程”不可能是“MoralRe-Armament”组织在1946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即便是克格勃高层人士也无法凭空捏造类似《十条诫令》这样的文件:他们初次看到杜勒斯谈话时十分震惊和慌乱,他们一开始也难以相信它是真实的。(见《克格勃X档案》--p63)【8】参考文献1.美中情局十套手段中国政府不倒不罢休2.庄海青:美国中央情报局“中国十诫”:一个谣言的来历3.CommunistRulesforRevolution4.美国中情局“十条诫令”是谎言?5.论《十条戒令》的真实性6.PresidentDwightD.EisenhowerFBI-CIAFiles7.Themechanismsofneo-colonialism8.何雪飞:十条诫令--CIA的公开秘密“全球化”和“文化”都是内涵复杂定义纷呈的概念。总的来说,全球化的研究具有了跨学科、整体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其中经济全球化概念基本上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密切交往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一些共同规则的诉求,都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化全球化的研究。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文化全球化问题研究的路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过去只关注经济因素转变到经济文化因素同时关注,例如世界体系论代表人物、美国学者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对自己理论的修正;另一种是直接用文明和文化来解释全球化进程,例如哥本哈根大学的弗里德曼就认为全球化体系的变化过程是不同文化的替代过程。[1]综观各种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主要有如下问题:全球化与文化的关系、全球文化的构建以及文化全球化问题。

一全球化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全球化研究的前提是对全球化与文化关系的把握。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化理论在方法论上的重大变革就是把文化的概念引进了研究领域,扩大了全球化理论的包容力,提高了理论的解释效力。[2]英国学者约翰·汤姆林森在《全球化与文化》一书中明确提出:“全球化处于现代文化的中心地位;文化实践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3]在他看来,全球化与文化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汤姆林森认为把全球化问题的研究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传播学领域引向文化领域,旨在揭示全球化的文化实践内涵。关于全球化,他提出要从日常生活体验角度去思考,要分析其中的亲近感、独特性。关于文化,他认为必须要从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错综复杂的实践关系去阐明文化目的性,即什么样的感受使得生活充满了意义。他更为关注的是文化广为人们接受的特征,他借用威廉斯的名言“文化是普普通通的”这一理念来为自己的文化做注解。事实上,汤姆林森是从杂交化、传媒亲近感、世界主义等方面探讨全球化与文化的联结,提出全球化不仅是资本、劳动力和商品在全球的流动,它还带来了我们文化体验的转型。这种文化体验,既是世俗的、普遍的,更是深刻的。他集中探讨了“非领土扩张化”概念,认为非领土扩张化是我们目前全球化的文化状况,它存在于日常体验之中,把握住了全球化文化的诸多方面。“非领土扩张化”概念所要表达是,全球化从根本上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它使我们的文化实践、文化体验和文化认同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型,它削弱或消解了日常充满活力的文化与领土定位之间的联系;这对于民族文化而言,机遇与危险并存。所以,他呼吁全世界团结一致。

美国文论家詹姆逊(FredricJameson)对全球化与文化的关系也有自己的思考。关于全球化,他认为这是一个传播性概念,它交替地掩盖与传递文化或经济含义。但他又认为单将传播作为全球化概念的焦点在本质上是不完整的。在他看来,当代传播的发展再也不具有“启蒙”的寓意,而是具有新科技的内涵。这一传播性概念既具有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层面,即被赋予了一个更为恰当的文化层面的所指或意义,对于传播网络扩展的假设已被暗中改换成某种关于一种新的世界文化的消息。同时,又被暗中改换为一种对于世界市场与其新建立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看法。一场特大范围内的全球性劳动分工,以及充斥着商贸与金融内涵的新的电子商务路径,即它的经济方向。所以,詹姆逊认为作为与传播性概念的全球化密切相关却并不相称的两面,产生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观点:如果只强调这种新传播形式的文化内涵,那它将会逐渐表现出对差异与分化的一种后现代的颂扬,瞬间会感到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处于彼此相容的关系中,形成了一种广瀚的文化多元主义,让人很难抗拒;但如果倾向于对全球化经济方面问题的思考,那么它又会受到那些经济准则和意义的影响,人们会发现这一概念变得愈来愈暗淡晦涩。他认为,这里占据显著地位的是不断加强的同一性,而不是差异性。[4]可以看出,詹姆逊是以经济文化的互动交织来定位传播性的全球化概念,对全球化与文化的关系做出了“经济文化式”分析。诚如他的发问:“在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和经济的关系是否有根本的改变?”[5]

二现实与想象的文化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经济与文化的密切渗透,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由此,文化全球化问题日益提上日程。关于“文化全球化”的内涵,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界定,学者们更多是从全球化研究的范围及影响谈到文化的全球化现象与可能。戴维·赫尔德等在其所著的《全球大变革》中指出,在关于文化全球化的性质和影响的当代争论中,主要有极端主义者、怀疑论者和变革论者三种。在美国大众文化或西方消费主义的支持下,各种超全球化论者描述或预测的世界是同质性的。但超全球化论者也受到怀疑论者的挑战。怀疑论者认为,与民族文化相比较,全球文化具有空洞性和暂时性,而且,由于世界主要文明的地理政治隔阂,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具有持续的重要性。持变革论的人认为,文化与人口的相互融合与交流将产生混合文化和新的全球文化网络。关于文化全球化的产生和发展,赫尔德等人认为,跨区域、跨文明以及跨洲际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制度的存在——文化全球化——有着深深的历史根源。3000年前社会之间的文化互动已经非常复杂,但是形象与符号的剧烈运动以及思维模式与交流模式的广泛传播则是20世纪晚期和新千禧年的独有特征。由于当代电信、广播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交流在全球范围覆盖的区域以及文化交流量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6]他具体分析了文化全球化的不同历史形态。他们的这种分类基本上概括了当前对待文化全球化的不同态度。极端主义者和怀疑论者有一点是一致的,即思维的单线性,这显然不符合复杂的多元化现实。其实,不论何种态度都表明文化全球化正在进行中。文化全球化既是现实的,又是想象的。

文化全球化是现实的。首先,随着文化消费的全球化,文化在全球迅速普及。消费文化以其通俗性与普及性极大地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以消费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文化得到包装并借助商品而传播,这是非常有效的传播方式。其次,信息时代的到来,借助网络这个工具,资讯传播更加方便迅捷,整个世界犹如一个小村庄,一个消息、一条信息瞬时间就能传遍整个村落。“地球村”表明了文化全球化的现实性。另外,文化不是空穴来风,它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个人、组织、民族等实体,随着这些实体在经济全球化交往的不断深入和广泛进行,文化负载着经济,经济传播着文化,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传播,文化全球化得以实现。

文化全球化又是想象的。从消费文化的层次上看,初看起来似乎是同质化过程,但实际上呈现出的是混合化特征,没有任何文化会存在于不受时空限制的文化真空之中。从文化的接受者和消费者角度来看,文化的生产和传播环境最终总会遇见一种已经存在的参照框架的影响与制约。后者涉及一个更复杂的过程,简单的同质化概念并不能正确地记录这些问题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性质以及他们产生出来的文化创造性。所以,文化多元与文化多样是必然的。但有一个前提同样重要,那就是文化多元与文化多样的前提——文化主体平等。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多元与多样。从文化全球化的实现路径来看,国内学者王宁认为文化上的全球化进程有两个方向:一是随着资本由中心地带向边缘地带扩展,(殖民的)文化价值观念和风尚会渗透到这些地区;二是(被殖民的)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抗争和互动,这样便出现了边缘文化渗入到主流文化之主体并消解主流文化霸权的现象。[7]可以看出,王宁是以资本输出的路径来分析文化全球化的路径的。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输入与输出,它预示着民族文化之间的接触与渗透,但根本上这是一个经济的做法。经济的逐渐演变成文化的,同时文化的也逐渐演变成经济的。文化是重要的经济产品,离开这一点,经济体系无法发展和扩张。同时,也有观点认为文化担负着诸如公民权这样的理念和运作,可充当民主政治的试验场,显然这是在设置文化与政治层面的“融合”。

三“全球文化”的构建

随着不同民族文化渐渐走向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与渗透日益广泛、深入,这也渐渐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全球文化的构建。对此,也有不同观点。

第一,一元为主的“全球文化”。汤姆林森在《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中公开质疑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指出文化帝国主义本没有原初形式可言,有的只是对它的不同解读;只有剖析其在不同话语中的内涵,才能得出其实质。他认为一些学者过于维护文化的差异性,否定其同质性,这很容易陷入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发展的前提是多样性与统一性之间的平衡,而某种程度的同一性则有利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对话与沟通以及人类的和睦与进步。现代文化的全球化是我们的文化宿命。基于其自身的文化经验背景,他否定同一文化有“文化支配”以及相应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的说法。

事实上,在全球有无一元文化的分析中始终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即如何看待美国文化。在当今世界上,美国文化并不是唯一能够在全球扩张的文化,但同时也必须肯定美国在全球文化的许多方面仍然领世界风气之先这一事实。这不仅因为美国拥有制造并在全球传播自己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无与伦比的手段,而且还因为美国具有一整套能够使其成为全球文化传播者的文化与历史特质。这种状况虽然并不意味着世界打上了文化同质性的烙印,但也确实表明,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人们不得不把美国文化与本土文化当成共存的现象看待。美国流行文化具有约瑟夫·奈所谓的“软权力”——劝说或合作的权力。实际上,汤姆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正是想在世界范围内肯定和推广美国文化。对于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质,明眼人一眼便能揭穿。詹姆逊认为,主张同一的文化全球化实际上就是肯定了美国文化。他提醒人们谈到文化全球化时民族主义问题或民族自豪和民族尊严不是唯一面临危险的东西,人们更应该警惕其中蕴含的另一种倾向。他提出文化和民族(或种族-民族)与流行或传统文化的形式是一致的,而这些文化形式似乎正在被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电视演出、服装、音乐、电影等等)逐出并取而代之。对许多人而言(特别是在文学和文化领域工作的人),美国文化已渐渐成为他们界定全球化文化的真正核心。他说:“美国的电视,音乐,电影正在取代世界上其他一切东西。”[8]对此,依附理论学派埃及学者萨米尔·阿明(SamirAmin)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美国今天仍处于称霸的阶段,但是这一霸权地位却因欧洲和日本的赶超而不断被削弱,而且用新自由主义构架来管理长期受危机打击的体系,已经进入它的崩溃阶段。近年来,后殖民主义和新的民族主义的兴起也与此直接相关,美籍印度学者萨义德(EdwardW.Said)就是这方面的著名代表。

第二,多元共存的“全球文化”。在“全球文化”的构建中,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文化的多元共存。英国学者M.费舍斯通(Featherstone)在给一专题杂志写的导言中提出了全球文化出现的可能性问题。他认为全球文化的相互联系状态的扩展也是全球化进程,它可以被理解为导致全球共同体即“文化持续互动和交流的地区”的出现。这种全球文化应该是文化的多元化。因此,在他看来,全球化包含了特殊主义的普遍化,而不只是普遍主义的特殊化。日趋全球化的世界文化中的异质性和多样性实际上已成为全球化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国学者罗兰·罗伯森(RolandRobertson)认为全球化和本土化相互作用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现象的出现,即全球化不可能全然取代本土化,本土化也不可能阻挡住全球化的浪潮。这二者之间始终存在着某种可伸缩和谈判的张力,有时全球化占主导地位,有时本土化占主导的地位。这种情况在文化领域中最为明显。因此,他认为文化上出现的全球化现象并非只是单一的趋同性,它也可以带来多元的发展。因为各民族的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特性,若想掩盖或者抹去这种特性,就只能导致世界文化的倒退。所以,他将全球化描绘为“普遍的特殊化和特殊的普遍化的双重过程”。另外,世界体系论代表人物沃勒斯坦也同样认为单一世界文化的概念面临强烈抵制,它必然会受到政治沙文主义和多种反主流文化的反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与其说是朝向文化同质化,毋宁说是走向文化分化与复杂化。全球文明论者玻尔马特(H.V.Perlmutter)也指出,目前的全球化是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文明的前导,全球化就是为了要创造一个世界文明,在这个世界文明中有一种全球“融合”的动态形式。他把这种动态“融合”看做一种不同的甚至是对立方面的相互协调的过程。〔9〕

第三,文化的冲突与对话。谈到“全球文化”的构建,必然要谈及文明的冲突与对话。美国学者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用文明替代了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并设计出一幅未来多种文明冲突的景象,声称西方文明的最大对手是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他实际上是把现实政治中存在的一些矛盾系统化和抽象化了。虽然在以后的著作中有所调整,但不难看出他在文明关系上的竞争论立场。同样,不能忽视的是福山(FrancisFuknyama)的历史终结论。他认为,自由民主作为一种人类的理念已经很完美、无可匹敌,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取得了主宰世界的正统性,因此,历史终结了,即历史上的许多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已经形成了合理的制度与行为模式。可以看出,这种观点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趋同论,即世界统一于自由民主。其实,福山与亨廷顿的观点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两者都在为西方的文明地位考虑——福山认为西方的文明已经取胜,体现出一种优越感;而亨廷顿却在为西方文明的主体地位忧虑和担心。杜维明在为联合国2001年《文明对话宣言》所写的“全球化与多样性”中谈到,在21世纪,对国际安全的最大威胁不是经济的或政治的,而是文化的,就此而论,文明冲突理论比福山提出的历史终结论更具说服力,因为它承认文化的重要地位并希望妥善处理宗教差异。不过,杜维明明确反对文明之间的冲突,他的立足点是坚持跨文明对话,实现文化的多样化,超越普遍主义和民族主义,以达于各文明间的真正和解,用来标志这种和解的概念被称做“全球共同体”或另外“地球村共同体”。〔10〕

另外,德国学者哈德尔拉·米勒也表现了一种不同于亨廷顿的立场,并在《文明的共存》中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进行了批判。米勒认为,文化不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对历史的发展真正起重要影响的还是经济与政治力量。在他看来,文化之间冲突与融合,主要不是取决于文化自身以及各个民族的文化态度,而是取决于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他认为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既可能导致文化的冲突,也可能导致文化的融合。他呼吁人们要加强文化对话,促进文化融合。不过,对于文化对话与融合,他将更多希望寄托在西方人特别是美国身上。他说:“在21世纪,人类将走向何方,文化的差异是成为划分界限的原因,还是会演化为促进合作的原动力,这一切取决于我们西方国家对待文化的态度。美国作为西方的领头羊,理所当然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11〕

结语

当今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一方面加速了文化之间的交流,拓展了文化交流的范围,强化了文化精神中的人类整体意识;另一方面也伴随着文化、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引起传统文化的危机和失落,使真正的文化精神难以升华。可以看出,实际上全球化文化研究必须要遵循文化自律和他律两条逻辑,其内涵和影响是复杂而深刻的。但不管如何,我们必须看到这样两个事实:一是全球化文化的发展不单单是一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交织过程;二是美国文化在全球化文化发展中有着重要影响力,它的扩张造成了文化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紧张关系。因此,在全球化文化的研究与发展过程中,民族狭隘主义与普世主义都有明显的局限,文化的交流要通过平等对话来实现,而真正的平等不仅仅是文化身份的平等,更是一种经济与政治地位上的平等。文化融合影响全球政治丁刚

2005年08月05日09:32【字号

H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