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必修上册《荷塘月色》课件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窗帘上印着花,家具上刻上花,衣服上绣上花,看病人送花等等,可以举出许多例子,人们为什么喜欢花?喜欢牡丹,因为她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国色天香,被誉为花中之王。喜欢玫瑰,因为她的美丽带着不容接近的坚刺,象征着纯洁美好的爱情。喜欢葵花,因为她始终在夏日里绽放出着最真的笑脸,永远追求阳光。喜欢百合,因为她独具一种矜持含蓄的气质,洁白典雅。喜欢丁香,因为她结着淡淡的愁怨,似乎了解我满腹的心事,是我的知己。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窗帘上印着花,家具上刻上花,衣服2喜欢兰花,因为她于空谷中幽幽绽放,是花中之君子,淡泊而致远。喜欢海棠,因为她珍重芳姿,亭亭玉立,婀娜多情,喜欢梅花,因为她凌寒怒放,梅花香自苦寒来。喜欢昙花,因为她不与百花争艳,于静默夜中独自开放,美得惊艳又特立独行。喜欢雏菊,因为她象征着花中隐逸者,平淡却自有韵味。喜欢薰衣草,因为她唯美的紫色,馥郁的香气,凝聚在一起,就是一片壮观的花海。喜欢兰花,因为她于空谷中幽幽绽放,是花中之君子,淡泊而致远。3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语文教育家、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48年,因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而参加了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的运动,同年,因病在北京逝世。毛泽东评价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代表作品:
《毁灭》《背影》《踪迹》《朱自清全集》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4散文文体常识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样式。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其取材自由广泛,形式灵活多样;“神不散”是指其立意明确而集中。根据内容和性质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写景散文。散文文体常识5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描写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说理散文就事论理或借助一定的意象,阐述道理,抒发感悟。写景散文则以描绘景物为主,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散文以抒情为主,也使用记叙、议论等方式,常常是将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起来运用,不拘一格。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6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住在清华园。文中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朱自清处于彷徨之中,一方面对北洋军阀勾结国民党摧残革命的黑暗现实不满,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思想境界以及个人生活上的原因,他又不可能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而是最终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7
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他又不能安心于“超然”,心情十分矛盾复杂。在这种心境下,朱自清独自来到月下荷塘思考人生理想,写下了传世佳作《荷塘月色》。表现了那一历史时期里部分知识分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高洁磊落的情怀。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他又不能安心8概括每自然段内容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所见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描绘月下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描绘荷塘之上流泻的月色。
第6段
月下观察荷塘四周的景物及感受。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10段思绪由联想回到现实。
概括每自然段内容9综合、归纳全文可分为____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采莲,思绪最终又回到现实中来,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4点明心境,交代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写去荷塘小路上的所见、所感。集中描绘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表达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第1段第2-3段第4-6段第7-10段观荷缘起(情)荷塘月色(景)月下遐思(情)综合、归纳4点明心境,交代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写去荷塘10梳理结构明线:游踪(外结构)出家门暗线:情感(内结构)不宁静踱小路寻宁静找自由观荷塘得宁静出荷塘失宁静仍郁闷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梳理结构出家门暗线:情感(内结构)不宁静踱小路寻宁静观荷塘得1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诱因。下文中作者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认为,这一句是文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12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13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反映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14(
)()()()
()荷叶荷花荷香月下的荷塘弥望田田舞女的裙(比喻)
零星点缀袅娜羞涩(拟人、比喻)缕缕渺茫的歌声(通感)结构详解()荷叶月下的荷塘弥望田田舞女的裙零星点15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2)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3)夜空挂着一轮寒月。(视觉转为触觉)(4)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16(
)()()()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下的荷塘弥望田田舞女的裙(比喻)
零星点缀袅娜羞涩(拟人、比喻)缕缕渺茫的歌声(通感)颤动闪电肩并肩(比喻、拟人)看不见的脉脉静上动下结构详解幽雅宁静()荷叶月下的荷塘弥望田田舞女的裙零星点17第四段是如何描写荷花的?这句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号前是拟人,分号后是三个比喻连用。“袅娜”写出了荷花的轻柔优美,“羞涩”则绘荷花含苞欲放的难为情之状,这两个词写出了荷花的娇媚多姿;“明珠”喻荷花之洁净,“星星”喻荷花之明亮,“美女”喻荷花之娇美,这三个比喻句,分别描绘出淡月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丽,写出了荷花的神韵。第四段是如何描写荷花的?18荷塘上的月色月光月影如流水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灌木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光和影和谐的旋律如名曲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实虚朦胧优雅正面写月侧面烘月实虚通感荷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叶子和花仿佛19泻。以流水喻月光,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质感。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光的轻快。浮。写深夜雾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盈状态。洗。在月光映照下荷叶与荷花纯净的状态。笼。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柔娇美以及月光的朦胧柔和。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文章第五段写月色月影时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泻”“浮”“洗”“笼”“画”的表达效果。泻。以流水喻月光,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质感。化静为20本段中“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酣眠”比喻月光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深层含义:作者不喜欢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做不到投身于现实的阶级斗争,就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微妙心态。本段中“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21荷塘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的像一团烟雾杨柳树梢远山树缝灯光树上蝉声水里蛙声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荷塘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的像一团烟22
如何理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在内容上,作者用“蝉声”“蛙声”的热闹来衬托自己依然苦闷、哀愁的内心世界,表明作者仍然摆脱不了先前的烦恼;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意味着作者从获得暂时解脱的淡淡的喜悦中清醒过来,又回到了现实,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如何理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23
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平静,作者的思绪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了,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是否可以删去?
从全文看,这是作者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24
《西洲曲》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采莲赋》与《西洲曲》犹如两幅图画,形成了热与冷、动与静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表现出作者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苦恼的心情。《西洲曲》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采莲赋》25部编版必修上册《荷塘月色》课件26在这种心境下,朱自清独自来到月下荷塘思考人生理想,写下了传世佳作《荷塘月色》。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柔娇美以及月光的朦胧柔和。《西洲曲》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采莲赋》与《西洲曲》犹如两幅图画,形成了热与冷、动与静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诱因。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如何理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窗帘上印着花,家具上刻上花,衣服上绣上花,看病人送花等等,可以举出许多例子,人们为什么喜欢花?在这种心境下,朱自清独自来到月下荷塘思考人生理想,写下了传世佳作《荷塘月色》。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语文教育家、学者、民主战士。写深夜雾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盈状态。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样式。《西洲曲》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采莲赋》与《西洲曲》犹如两幅图画,形成了热与冷、动与静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从全文看,这是作者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顺理成章。第5段
描绘荷塘之上流泻的月色。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说理散文就事论理或借助一定的意象,阐述道理,抒发感悟。在内容上,作者用“蝉声”“蛙声”的热闹来衬托自己依然苦闷、哀愁的内心世界,表明作者仍然摆脱不了先前的烦恼;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意味着作者从获得暂时解脱的淡淡的喜悦中清醒过来,又回到了现实,流露出淡淡的哀愁。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在这种心境下,朱自清独自来到月下荷塘思考人生理想,写下了传世佳作《荷塘月色》。在这种心境下,朱自清独自来到月下荷塘思考人生理想,写下了传世27(4)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在月光映照下荷叶与荷花纯净的状态。“袅娜”写出了荷花的轻柔优美,“羞涩”则绘荷花含苞欲放的难为情之状,这两个词写出了荷花的娇媚多姿;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朱自清处于彷徨之中,一方面对北洋军阀勾结国民党摧残革命的黑暗现实不满,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思想境界以及个人生活上的原因,他又不可能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而是最终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喜欢海棠,因为她珍重芳姿,亭亭玉立,婀娜多情,在这种心境下,朱自清独自来到月下荷塘思考人生理想,写下了传世佳作《荷塘月色》。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喜欢昙花,因为她不与百花争艳,于静默夜中独自开放,美得惊艳又特立独行。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采莲,思绪最终又回到现实中来,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1948年,因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而参加了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的运动,同年,因病在北京逝世。《西洲曲》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采莲赋》与《西洲曲》犹如两幅图画,形成了热与冷、动与静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全文可分为____部分喜欢牡丹,因为她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国色天香,被誉为花中之王。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描写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何理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本段中“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第一部分()1948年,因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而参加了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的运动,同年,因病在北京逝世。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心境:“颇不宁静”)“酣眠”比喻月光朗照;喜欢昙花,因为她不与百花争艳,于静默夜中独自开放,美得惊艳又特立独行。”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4)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喜欢葵花,因为她始终在夏日里绽放出着最真的笑脸,永远追求阳光。“明珠”喻荷花之洁净,“星星”喻荷花之明亮,“美女”喻荷花之娇美,这三个比喻句,分别描绘出淡月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丽,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的像一团烟雾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柔娇美以及月光的朦胧柔和。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喜欢薰衣草,因为她唯美的紫色,馥郁的香气,凝聚在一起,就是一片壮观的花海。(心境:“颇不宁静”)()(4)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28部编版必修上册《荷塘月色》课件29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窗帘上印着花,家具上刻上花,衣服上绣上花,看病人送花等等,可以举出许多例子,人们为什么喜欢花?喜欢牡丹,因为她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国色天香,被誉为花中之王。喜欢玫瑰,因为她的美丽带着不容接近的坚刺,象征着纯洁美好的爱情。喜欢葵花,因为她始终在夏日里绽放出着最真的笑脸,永远追求阳光。喜欢百合,因为她独具一种矜持含蓄的气质,洁白典雅。喜欢丁香,因为她结着淡淡的愁怨,似乎了解我满腹的心事,是我的知己。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窗帘上印着花,家具上刻上花,衣服30喜欢兰花,因为她于空谷中幽幽绽放,是花中之君子,淡泊而致远。喜欢海棠,因为她珍重芳姿,亭亭玉立,婀娜多情,喜欢梅花,因为她凌寒怒放,梅花香自苦寒来。喜欢昙花,因为她不与百花争艳,于静默夜中独自开放,美得惊艳又特立独行。喜欢雏菊,因为她象征着花中隐逸者,平淡却自有韵味。喜欢薰衣草,因为她唯美的紫色,馥郁的香气,凝聚在一起,就是一片壮观的花海。喜欢兰花,因为她于空谷中幽幽绽放,是花中之君子,淡泊而致远。31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语文教育家、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48年,因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而参加了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的运动,同年,因病在北京逝世。毛泽东评价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代表作品:
《毁灭》《背影》《踪迹》《朱自清全集》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32散文文体常识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样式。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其取材自由广泛,形式灵活多样;“神不散”是指其立意明确而集中。根据内容和性质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写景散文。散文文体常识33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描写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说理散文就事论理或借助一定的意象,阐述道理,抒发感悟。写景散文则以描绘景物为主,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散文以抒情为主,也使用记叙、议论等方式,常常是将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起来运用,不拘一格。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34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住在清华园。文中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朱自清处于彷徨之中,一方面对北洋军阀勾结国民党摧残革命的黑暗现实不满,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思想境界以及个人生活上的原因,他又不可能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而是最终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35
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他又不能安心于“超然”,心情十分矛盾复杂。在这种心境下,朱自清独自来到月下荷塘思考人生理想,写下了传世佳作《荷塘月色》。表现了那一历史时期里部分知识分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高洁磊落的情怀。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他又不能安心36概括每自然段内容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所见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描绘月下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描绘荷塘之上流泻的月色。
第6段
月下观察荷塘四周的景物及感受。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10段思绪由联想回到现实。
概括每自然段内容37综合、归纳全文可分为____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采莲,思绪最终又回到现实中来,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4点明心境,交代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写去荷塘小路上的所见、所感。集中描绘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表达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第1段第2-3段第4-6段第7-10段观荷缘起(情)荷塘月色(景)月下遐思(情)综合、归纳4点明心境,交代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写去荷塘38梳理结构明线:游踪(外结构)出家门暗线:情感(内结构)不宁静踱小路寻宁静找自由观荷塘得宁静出荷塘失宁静仍郁闷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梳理结构出家门暗线:情感(内结构)不宁静踱小路寻宁静观荷塘得39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诱因。下文中作者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认为,这一句是文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40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41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反映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42(
)()()()
()荷叶荷花荷香月下的荷塘弥望田田舞女的裙(比喻)
零星点缀袅娜羞涩(拟人、比喻)缕缕渺茫的歌声(通感)结构详解()荷叶月下的荷塘弥望田田舞女的裙零星点43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2)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3)夜空挂着一轮寒月。(视觉转为触觉)(4)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44(
)()()()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下的荷塘弥望田田舞女的裙(比喻)
零星点缀袅娜羞涩(拟人、比喻)缕缕渺茫的歌声(通感)颤动闪电肩并肩(比喻、拟人)看不见的脉脉静上动下结构详解幽雅宁静()荷叶月下的荷塘弥望田田舞女的裙零星点45第四段是如何描写荷花的?这句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号前是拟人,分号后是三个比喻连用。“袅娜”写出了荷花的轻柔优美,“羞涩”则绘荷花含苞欲放的难为情之状,这两个词写出了荷花的娇媚多姿;“明珠”喻荷花之洁净,“星星”喻荷花之明亮,“美女”喻荷花之娇美,这三个比喻句,分别描绘出淡月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丽,写出了荷花的神韵。第四段是如何描写荷花的?46荷塘上的月色月光月影如流水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灌木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光和影和谐的旋律如名曲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实虚朦胧优雅正面写月侧面烘月实虚通感荷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叶子和花仿佛47泻。以流水喻月光,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质感。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光的轻快。浮。写深夜雾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盈状态。洗。在月光映照下荷叶与荷花纯净的状态。笼。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柔娇美以及月光的朦胧柔和。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文章第五段写月色月影时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泻”“浮”“洗”“笼”“画”的表达效果。泻。以流水喻月光,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质感。化静为48本段中“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酣眠”比喻月光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深层含义:作者不喜欢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做不到投身于现实的阶级斗争,就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微妙心态。本段中“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49荷塘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的像一团烟雾杨柳树梢远山树缝灯光树上蝉声水里蛙声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荷塘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的像一团烟50
如何理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在内容上,作者用“蝉声”“蛙声”的热闹来衬托自己依然苦闷、哀愁的内心世界,表明作者仍然摆脱不了先前的烦恼;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意味着作者从获得暂时解脱的淡淡的喜悦中清醒过来,又回到了现实,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如何理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51
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平静,作者的思绪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了,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是否可以删去?
从全文看,这是作者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52
《西洲曲》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采莲赋》与《西洲曲》犹如两幅图画,形成了热与冷、动与静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表现出作者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苦恼的心情。《西洲曲》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采莲赋》53部编版必修上册《荷塘月色》课件54在这种心境下,朱自清独自来到月下荷塘思考人生理想,写下了传世佳作《荷塘月色》。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柔娇美以及月光的朦胧柔和。《西洲曲》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采莲赋》与《西洲曲》犹如两幅图画,形成了热与冷、动与静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诱因。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如何理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窗帘上印着花,家具上刻上花,衣服上绣上花,看病人送花等等,可以举出许多例子,人们为什么喜欢花?在这种心境下,朱自清独自来到月下荷塘思考人生理想,写下了传世佳作《荷塘月色》。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语文教育家、学者、民主战士。写深夜雾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盈状态。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样式。《西洲曲》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采莲赋》与《西洲曲》犹如两幅图画,形成了热与冷、动与静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从全文看,这是作者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顺理成章。第5段
描绘荷塘之上流泻的月色。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说理散文就事论理或借助一定的意象,阐述道理,抒发感悟。在内容上,作者用“蝉声”“蛙声”的热闹来衬托自己依然苦闷、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标准版幕墙石材支撑钢架施工合作合同版
- 2024影视赞助合同
- 专用2024版消防工程内部分包协议
- 2025财产分割案件执行监督服务合同3篇
- 2024某局旅游项目开发合同
- 专项2024柴油产品销售协议条款版B版
- 民用生物质锅炉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 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3欢欢喜喜庆国庆 第2课时(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 13-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下册
- 2025年度爱读书学长主办的读书挑战赛组织合同
- 2024年沧州经济开发区招聘社区工作者笔试真题
- 2025年安徽省铜陵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招聘交通辅警14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零碳智慧园区解决方案
- 2025年林权抵押合同范本
- 2024年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学期学业水平测试 期末卷(含答案)
- 2024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新人教版):第七章动量守恒定律
-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复习(压轴60题40大考点)
- 企业环保知识培训课件
-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 暨南大学《微观经济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