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课件-文言断句_第1页
高三语文课件-文言断句_第2页
高三语文课件-文言断句_第3页
高三语文课件-文言断句_第4页
高三语文课件-文言断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之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第1课时文言文断句

1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之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叫断句;2、了解断句与标点;3、掌握根据词性、语序断句的方法;2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叫断句;2文言文阅读《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本讲的能力层级为B级,内容要求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所谓“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要求学生根据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结合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特点),结合上下文,准确译出原文句子的意思。有些考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可以看作“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另一种考查形式。3文言文阅读《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本讲的

□什么叫断句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4

□什么叫断句

4断句举例:

1、标点留客

一位潦倒书生,到友人家中作客。刚巧连日下大雨,书生在友人家住上好几天。其友人想赶他走,就写了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本意指﹕“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书生看后,脑筋一转,在字条上加了两个标点,使之变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其友人见状,便无可奈何让书生继续住下去。断句比较:断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断2: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还可以断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5断句举例:断句比较:5

2、一次会上,郭沫若拿出一张字条,上有一段古文,他请在座的朋友标点。这段文字很简单:“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在座的朋友提供了四种答案:

一、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二、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三、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四、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这段话到底该如何标点?

(贡树铭《郭沫若的试题》,载2001年第4期《咬文嚼字》)

[评介:原文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作者给出的参考答案是第四种。意思是:“舜是什么?是人;我是什么?是人。有作为者也应该像他那样。”古文没有标点,读古书首先要学句读。句读不通,难解真意。何以见得?此例可证。]6

2、一次会上,郭沫若拿出一张字条,上有一段古文,他请在座的

3、阔少年断错句娶错妻

以前,有一位阔少爷,常希望找个漂亮妻子。某天,他收到媒人寄来的提亲信,并描述那女子的样貌﹕“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阔少爷认为自己将会娶到一位“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的美人,非常高兴。拜堂之日,阔少爷发现其妻属丑女,便找媒人算帐。媒人说﹕“我没有说谎,早就告诉你,这女子:

是你自己断错句,怎可怪我呢?”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7

3、阔少年断错句娶错妻

以前,有一位阔少爷,常希望找个

标点巧用举例

1、抗日战争时期,有些汉奸在街头巷尾的墙壁上,写上一条巨型标语﹕“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过了不久,这条标语上,忽然多出一点逗号,使这条标语改变了意思﹕“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只消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就使意思完全相反。8

标点巧用举例

1、抗日战争时期,有些汉奸在街头巷尾的墙

2、良师秀才

古时,有位秀才出了一张招生告示,报酬方面则写成﹕“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开学以后,秀才只收有钱人家的学费,穷人则分文不收。原来,穷人来读书,秀才就这样读﹕

“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当有钱人家到来,则改成﹕

“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9

2、良师秀才

古时,有位秀才出了一张招生告示,报酬方面

3、标点遗嘱

有位老人临终前立下遗嘱,内容是﹕“八十老人所生一子家中财产完全付给女婿外人不干涉”。老人的儿子和女婿,都认为自己是继承人,两人最终对簿公堂。主审官命他们提出理由,女婿便抢先念道﹕“八十老人,所生一子,家中财产,完全付给女婿,外人不得干涉。”接着,儿子说﹕“八十老人,所生一子,家中财产,完全付给,女婿外人,不得干涉。”主审官一听,感到为难,无从断案。10

3、标点遗嘱

有位老人临终前立下遗嘱,内容是﹕10

4、一诗多断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清明》,诗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谣指杏花村。杜牧绝对想不到,在他之后,会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而妙趣横生的《清明》出现!

△传说,在1078年清明这天,大文豪苏轼登云龙山放鹤亭拜见张山人,吟诵了这首诗。恰巧张山人兴致很高,知苏轼才华横溢,便有意一试,要求苏轼将该诗变其形,而不失其意。苏轼欣然答应,脱口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仅变几处标点,竟成了一首绝妙小令。11

4、一诗多断11△1957年,《羊城晚报》刊出以“世界上最短的剧”为题的剧本,也是用杜牧《清明》诗改的。

时间:清明时节。天气:雨纷纷。地点:路上。人物、情节: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更有甚者,后来还有人将诗改为电影剧本镜头:镜头1:清明时节,雨纷纷。

镜头2:路上。

镜头3: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镜头3;牧童,[遥指]杏花村。

12△1957年,《羊城晚报》刊出以“世界上最短的剧”为题的剧本△有人将《清明》改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也有人改为四言诗的:“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有人改成为《南乡子》:“清明时节,雨落纷纷。断魂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不远杏花村。”也有创新精神。13△有人将《清明》改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

△——词二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散文小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14△——散文小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断句方法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一)根据词性、语序断句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1、发语词领句断句,“盖”“夫”“且夫”“今夫”等,领起句子,断句时在这些词前断开。15断句方法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而欲置公子职

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而欲置公子职。

楚成王将商臣立为太子,不久又想立小儿子为太子。2、时间词语领句断句。“既而(已)”“俄而(顷)”“是时”“后”“昔者”“乃今”等,根据文言中常见的时间词语可以断句。16

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而欲置公子职

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3.复音虚词领句断句

然则荆轲之湛七族要离之烧妻子岂足道哉然则荆轲之湛七族/要离之烧妻子/岂足道哉复音虚词用于句首特点:一、这些词领起的不一定是完整的句子,一般都领起一个分句。二、复音虚词前,大多不用主语,主语大多承前省略了。常见的有:其(岂)惟,岂独,岂徒,岂足,然且(则,犹,尚),故夫,大抵,何为,未必,无乃等173.复音虚词领句断句

然则荆轲之湛七族要离之烧妻子岂足道哉然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谦词:下官、窃、寡人、孤、仆、愚、妾、贱妾、婢等。断句时结合相关动词的位置,如果确定在句首,要在这些词前断句。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4、虚词领句断句18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谦词:下官、窃、寡人、孤、仆、愚、妾、5.“故”、“然”领句断句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文言文中“故”字常领起推论句或结论;“然”“然而”领起转折句,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断句。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195.“故”、“然”领句断句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6、方位词领句断句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206、方位词领句断句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方位词在文言文中常常连用或对用,当它们用于领起句子时,可用于帮助断句的标志。21方位词在文言文中常常连用或对用,当它们用于领起句子时,可用于7.语气词句尾断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句尾常见的语气词有“与(欤)”,“耶(邪)”,“乎”,哉,也,矣,焉,耳等等,这些词后要断开。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如果见到有人做人不好,也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27.语气词句尾断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虚词断句口诀23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当堂训练D组断句与翻译44题47题愿大家得心应手!请同学们完成考点全能训练24当堂训练愿大家得心应手!请同学们完成考点全能训练24高三语文课件-文言断句25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之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第1课时文言文断句

26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之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叫断句;2、了解断句与标点;3、掌握根据词性、语序断句的方法;27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叫断句;2文言文阅读《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本讲的能力层级为B级,内容要求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所谓“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要求学生根据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结合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特点),结合上下文,准确译出原文句子的意思。有些考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可以看作“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另一种考查形式。28文言文阅读《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本讲的

□什么叫断句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29

□什么叫断句

4断句举例:

1、标点留客

一位潦倒书生,到友人家中作客。刚巧连日下大雨,书生在友人家住上好几天。其友人想赶他走,就写了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本意指﹕“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书生看后,脑筋一转,在字条上加了两个标点,使之变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其友人见状,便无可奈何让书生继续住下去。断句比较:断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断2: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还可以断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30断句举例:断句比较:5

2、一次会上,郭沫若拿出一张字条,上有一段古文,他请在座的朋友标点。这段文字很简单:“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在座的朋友提供了四种答案:

一、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二、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三、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四、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这段话到底该如何标点?

(贡树铭《郭沫若的试题》,载2001年第4期《咬文嚼字》)

[评介:原文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作者给出的参考答案是第四种。意思是:“舜是什么?是人;我是什么?是人。有作为者也应该像他那样。”古文没有标点,读古书首先要学句读。句读不通,难解真意。何以见得?此例可证。]31

2、一次会上,郭沫若拿出一张字条,上有一段古文,他请在座的

3、阔少年断错句娶错妻

以前,有一位阔少爷,常希望找个漂亮妻子。某天,他收到媒人寄来的提亲信,并描述那女子的样貌﹕“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阔少爷认为自己将会娶到一位“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的美人,非常高兴。拜堂之日,阔少爷发现其妻属丑女,便找媒人算帐。媒人说﹕“我没有说谎,早就告诉你,这女子:

是你自己断错句,怎可怪我呢?”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32

3、阔少年断错句娶错妻

以前,有一位阔少爷,常希望找个

标点巧用举例

1、抗日战争时期,有些汉奸在街头巷尾的墙壁上,写上一条巨型标语﹕“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过了不久,这条标语上,忽然多出一点逗号,使这条标语改变了意思﹕“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只消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就使意思完全相反。33

标点巧用举例

1、抗日战争时期,有些汉奸在街头巷尾的墙

2、良师秀才

古时,有位秀才出了一张招生告示,报酬方面则写成﹕“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开学以后,秀才只收有钱人家的学费,穷人则分文不收。原来,穷人来读书,秀才就这样读﹕

“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当有钱人家到来,则改成﹕

“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34

2、良师秀才

古时,有位秀才出了一张招生告示,报酬方面

3、标点遗嘱

有位老人临终前立下遗嘱,内容是﹕“八十老人所生一子家中财产完全付给女婿外人不干涉”。老人的儿子和女婿,都认为自己是继承人,两人最终对簿公堂。主审官命他们提出理由,女婿便抢先念道﹕“八十老人,所生一子,家中财产,完全付给女婿,外人不得干涉。”接着,儿子说﹕“八十老人,所生一子,家中财产,完全付给,女婿外人,不得干涉。”主审官一听,感到为难,无从断案。35

3、标点遗嘱

有位老人临终前立下遗嘱,内容是﹕10

4、一诗多断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清明》,诗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谣指杏花村。杜牧绝对想不到,在他之后,会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而妙趣横生的《清明》出现!

△传说,在1078年清明这天,大文豪苏轼登云龙山放鹤亭拜见张山人,吟诵了这首诗。恰巧张山人兴致很高,知苏轼才华横溢,便有意一试,要求苏轼将该诗变其形,而不失其意。苏轼欣然答应,脱口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仅变几处标点,竟成了一首绝妙小令。36

4、一诗多断11△1957年,《羊城晚报》刊出以“世界上最短的剧”为题的剧本,也是用杜牧《清明》诗改的。

时间:清明时节。天气:雨纷纷。地点:路上。人物、情节: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更有甚者,后来还有人将诗改为电影剧本镜头:镜头1:清明时节,雨纷纷。

镜头2:路上。

镜头3: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镜头3;牧童,[遥指]杏花村。

37△1957年,《羊城晚报》刊出以“世界上最短的剧”为题的剧本△有人将《清明》改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也有人改为四言诗的:“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有人改成为《南乡子》:“清明时节,雨落纷纷。断魂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不远杏花村。”也有创新精神。38△有人将《清明》改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

△——词二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散文小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39△——散文小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断句方法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一)根据词性、语序断句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1、发语词领句断句,“盖”“夫”“且夫”“今夫”等,领起句子,断句时在这些词前断开。40断句方法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而欲置公子职

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而欲置公子职。

楚成王将商臣立为太子,不久又想立小儿子为太子。2、时间词语领句断句。“既而(已)”“俄而(顷)”“是时”“后”“昔者”“乃今”等,根据文言中常见的时间词语可以断句。41

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而欲置公子职

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3.复音虚词领句断句

然则荆轲之湛七族要离之烧妻子岂足道哉然则荆轲之湛七族/要离之烧妻子/岂足道哉复音虚词用于句首特点:一、这些词领起的不一定是完整的句子,一般都领起一个分句。二、复音虚词前,大多不用主语,主语大多承前省略了。常见的有:其(岂)惟,岂独,岂徒,岂足,然且(则,犹,尚),故夫,大抵,何为,未必,无乃等423.复音虚词领句断句

然则荆轲之湛七族要离之烧妻子岂足道哉然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谦词:下官、窃、寡人、孤、仆、愚、妾、贱妾、婢等。断句时结合相关动词的位置,如果确定在句首,要在这些词前断句。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4、虚词领句断句43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谦词:下官、窃、寡人、孤、仆、愚、妾、5.“故”、“然”领句断句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文言文中“故”字常领起推论句或结论;“然”“然而”领起转折句,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断句。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445.“故”、“然”领句断句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6、方位词领句断句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