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历博藏品简介文字_第1页
陕历博藏品简介文字_第2页
陕历博藏品简介文字_第3页
陕历博藏品简介文字_第4页
陕历博藏品简介文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陶甑甑zeng2是人类最早利用蒸汽来烹饪食品的炊具。陶甑与陶罐和陶盖配套使用,蒸饭时,先将盛食物的陶甑放置于盛有水的陶罐之上,盖上陶盖,接着在罐下烧火,水烧开后,蒸汽通过甑底部的孔眼将甑里的食物加热蒸熟。其实这种工具,就是我们今天蒸笼的雏形。陶甑的出现,结束了人类只能吃烧烤或者水煮食物的历史,丰富了食物制作手法,人类对美食的不断探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样的社会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s手工业的进步成就了我们这个吃货民族。刻符陶钵仰韶文化晚期很多陶器上刻划着具有一定规律和共性的符号,姜寨遗址中发现的刻划符号有38种,半坡遗址中发现了27种。这些符号显然不是无意识留下的痕迹,考古学家认为它们与甲骨文、金文类似之处,可以说是汉字的雏形,对于研究探讨汉字的起源具有一定的意义。石峁玉器1976至1979年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一百余件。器型包括牙璋、刀、铲、钺yuè、璧、璜、人头像等,多数是与祭祀、崇拜有关的礼器、少数可能具有配饰功能。玉质以蛇纹石、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呈现墨绿、灰绿、白色等色泽。器物表面光滑,钻孔现象普遍,推测制作中采用了研磨、切割、钻孔、抛光等技术,是中国早期玉器重要的研究资料。钺:武器、礼器、刑具、农具;1.一种古代的汉族武器,虽具备杀伤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仪卫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2.在西方权力象征物是权杖,中国是钺。钺确切来说是大斧,本来是刑具(用于斩首或者腰斩),而不是兵器。故从文人撰写《史记》记载的“兵器”之说有出入。往往君王用钺象征征伐。1.读音:yuè。古代一种汉族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史记》“汤自把钺以伐昆吾”。2.古星名。《史记天官书》中:“东井为水事,其西曲星曰钺”。商朝,出现了用青铜铸造的钺。在河南安阳殷墟中发现的妇好墓中,出土了两件大型青铜钺。其刃部宽约375~385毫米,重8.5~9公斤,上面铸有铭文:“妇好”。妇好是殷王武丁的妻子,她生前是一位骁勇善战的著名女统帅,曾多次率兵出征。这两件大钺正是她权威的象征。斧钺作为礼兵器在商周时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礼兵器,出现于早商,到了西周时就少了,西周晚期基本上消失。但做为一种兵器,经过不断的改进,唐宋时期仍是一种主要的步兵武器,并有一个中兴过程。视斧钺与刀剑同等重要,对钺的形制有所改进,强调其功能作用,刃部加宽,持柄加长,便于操持,有利砍杀,这主要是因为唐宋期间的战争对象,来自北方民族镖悍的骑兵。对付骑兵,长柄斧钺又有意想不到的优势,上砍骑兵,下砍马蹄,以步战取胜。据传南宋大将王德,在一次与金兀术的战斗中,兀术以铁骑排成强大阵营,王德则指挥兵马手持长斧排山倒海冲向金兵,专砍马腿,金兵大败。以上战例足以看出长斧在对抗骑兵队的战斗中所显示出巨大威力。宋以后,钺斧做为兵器基本上退出战争兵器序列,钺做为一种象征意义,只在祭祀等特定的场合还有所保留,或者作为一种刑具仍在少量使用。而更多的则做为一种生产生活工具仍在大量使用,并且不断改进,其砍、削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沿用。凤鸣岐山周(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先周,到公元前11世纪前后;西周,至公元前771年)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尤其是伦理精神以及青铜铸造技术,充分展示了中国早期文明的特色。陕西作为西周王朝的统治中心,拥有丰富的遗迹、遗物。卜骨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展览的第二部分——周,这里展示的不仅仅是西周王朝的文明,同时展示了周从一个弱小的民族发展到诸侯国,继而取代商王朝建立起强大西周政权的发展历程。在时间上分别与夏、商、周同期。这里陈列的是一块牛的肩胛骨,是古人用来占卜的工具。当时人们认为天上的神灵主宰着人间的一切,因此在举行大事之前都要进行占卜。方法是用艾草捻成绒条,点燃后在事先凿好圆坑的卜骨背面灼烧,骨头受热后会出现裂纹,人们根据裂纹的粗细、长短、方向和曲直等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最后将占卜的时间、所问事项和结果等都刻在卜骨上,于是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成型文字——甲骨文。甲骨文在商代已经成熟,西周运用也很普遍,成为了我们了解当时历史的珍贵资料。筒瓦、板瓦周方国时期关中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人们在修建房屋时为了泄水方便,多把屋顶修成人字坡或者四面坡,屋顶坡度较大,为了防止瓦下滑,人们就在瓦上加了瓦钉,将瓦钉插入屋顶的泥中固定。当时的瓦有筒瓦和板瓦之分,板瓦用作仰瓦,筒瓦为覆瓦,来覆盖两瓦之间的垅缝。透雕羽纹戈戈是商周时期的一种进攻性兵器,古称勾兵,是用来钩啥的兵器。但这件戈中间部分采用透雕,锋部卷起,显然已不是实用器。有学者认为这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有关。这件戈特点鲜明,戈援呈三角形,是陕南汉中早期蜀文化的典型造型,但其装饰的羽状纹样却多见于北方地区,因此这件兵器应是北方文化与汉中盆地早期蜀文化融合的产物。周国的四邻公元前16世纪,商族灭夏,在中原地区建立起商王朝,势力范围西达泾渭地区。古公卣父在周原立国,商退守关中东部。但周国仍臣属商王朝,称“周方伯”。在周的四邻,有羌方、鬼方、巴方和崇国等,这些方国部族与周有斗争,有融合,共同开发着陕西大地。马头刀、蛇首匕这是两件商代晚期的兵器,带有典型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匕是商周时期比较少见的短兵器,可以刺、也可以劈砍,类似于早期的短剑。这件匕首扁长而且很薄,中间有脊,剑锋呈圆形无尖,可能是餐具或者生活用品。匕柄为蛇头形,蛇头吻部突出夸张,呈半开合状态,双目以圆孔表现,看上去深邃阴森。整体形象生动逼真,是青铜匕中的珍品。(蛇首匕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绥德县焉头村出土)羊首勺勺是古代挹酒器,一般和酒器配套使用。这把羊首勺来自陕北,柄端是羊头形状,羊角大而向下弯曲。羊的双眼圆睁,张着嘴,像在嘶鸣。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勺柄上还铸造了一只老虎和一只小山羊。老虎大嘴箕张,虎尾拖地卷翘,虎脊突出,身体微向后坐,呈现欲扑之状。山羊小尾后竖,双耳直立,努力向前奔跑,惊恐之态跃然器上,生动地体现了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生活情景。饕餮纹四足鬲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前13世纪)城固县五郎庙村出土四足鬲这件鬲纹饰清晰,铸造精美,陕南城固出土,商代中期器皿。四足上各有一变形饕餮纹,饕餮的眼睛采用高浮雕手法,装饰效果极强。此前我们见到的鬲都是三足,这件四足鬲是目前全国已知的孤品,国家一级文物。礼制和刑罚周朝有严格的礼制和刑罚。周礼以宗法制为基础,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不能儹越,用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不同等级的贵族使用的舆服、礼器和棺椁、葬品各有不同。刑罚用以控制、镇压平民和奴隶。设有死刑、墨刑、鼻刀刑、刖刑、宫刑、罚金等刑罚和一套诉讼审判制度。列鼎、列簋鼎最初是煮肉的锅,簋是盛放熟食的碗,但随着西周礼乐制度的不断完善,它们逐渐演变为重要的礼器,成为“明尊卑、别上下”的标志。鼎和簋在使用时还有严格规定,以奇偶数相配,按大小依次排列,来代表主人的身份和等级。《周礼》记载“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如果儹越,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就是西周的列鼎列簋制度。它盘我们可以看到盘底内铸有做器者的名字“它”,因而称为它盘。盘底四足均铸有受过刖刑的男子形象,男子双手放在膝上,裸身、跪坐、肩上扛盘。礼刑并用是西周时期法律制度的重要特征。但实际生活中刑罚主要用来惩治奴隶和平民,贵族犯法,交纳一定数量的罚金就可以免刑。形成了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多友鼎国宝级文物,内有铭文279个字。记载了周厉王时期与猃狁之间一场鲜为人知的战争:某年十月,猃狁侵犯京师,武王令多友率兵向西追击,战争的结果是多友大获全胜,共杀死敌人356人,俘虏28人,缴获战车127辆,收复了大片土地。战争结束后周王赏赐给多友青铜一百多均(一均为30斤),多友用其中一部分作了这件鼎,并记下这场值得自豪的战争。柞钟这组编钟共有八件,纹饰基本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是现存西周个数最多的一组编钟。柞为铸钟主人的名字。柞钟前四件各铸一篇铭文,后四件合铸一篇铭文,内容相同。大意是说:柞在三年四月甲寅这天受到周王的册命和赏赐,感到非常荣幸,因此铸钟纪念。编钟演奏时敲击中间和转角两处,中间敲出的音称为隧音,转角两处称为鼓部,敲出的为鼓音,两个音相差大三度或小三度。钟的内壁铸有调音槽。古代音律为宫、觞、角、觯、羽,分别是123456,没有4和7两个半音,到了战国时编钟的音阶就已七音俱全了。这组编钟的音域已达到了三个八度。乐器作为青铜礼器的一部分,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达官贵人们就连平时吃饭也要列鼎而食,鸣钟佐餐,“钟鸣鼎食”形容的就是这种奢华场面。钟也就成为祭祀和宴飨时必不可少的重要礼器。西周车马坑(模型)我们眼前复原的这座车马坑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坑内共有两车六马,南边一辆为司马战车,北边这架为两马乘车。从车马的数量和形制推测,墓主人的身份可能是卿大夫一级的奴隶主。乘车上用于装饰的海贝达2000多枚,可见墓主人生前的富足程度。车马坑中战车车厢下面还有一具殉葬人的骨架,现在只清理出了左脚趾骨,可能是奴隶主生前的一名贴身奴隶。此簋1975年陕西岐山县董家村窖藏一次出土了37件青铜器,其中“此”器11件,“此”为器主名,11件此器中有此鼎3件、此簋8件。同类器物的形制、纹饰、铭文完全相同,仅大小略有差别。每件器物内壁都铸有铭文112个字,是记载西周册命制度最完整的文字之一。册命制度是周王册命管制和赏赐沉下的重要制度,这种制度起于成康,未完待续。(采邑是?)采邑与封国西周初年大规模分封诸侯,作为王室的屏藩,统治全国。在都城附近的王畿和歧邑分布着众多公卿的采邑,有召、毛、毕、单、散等,陕西境内还有一些异姓诸侯国,如社等。青铜艺术西周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顶峰时期。青铜器一起雄浑的造型,古朴的纹饰,丰富的铭文,高超的工艺和精湛的书法而大放异彩,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作为西周王朝统治中心的陕西,自西汉以来就是出土西周青铜器最重要的地区,目前总数已达到五六千件,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全、精品之多,均居全国首位,被誉为“青铜器之乡”。(最后一句,直接拉低了介绍的水准)五孔玉璋玉璋是古代重要礼器。这件玉璋是迄今发现最大的一件,号称“玉璋王”。玉璋是周王用来祭祀山岳的器物,纹饰和雕琢技术承袭了商代的作风,但更加简单生动,反映出独特的艺术成就。原始瓷罐这件罐用高岭土做坯,1200度左右烧制,胎质坚硬,叩击声音清脆,但瓷的釉层薄厚不够均匀,易剥落,所以称为原始瓷。它是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玉璧、玉琮玉璧和玉琮是最早用于祭祀的玉器。祭祀时,“璧”不仅代表天,还象征太阳,父亲和男性;与之相对,琮在祭祀中则代表大地,还象征月亮,母亲和女性。贝币物以稀为贵,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产自海边的贝壳在当时的内陆是不多见的,加之贝壳由于好携带、易于储存、不易变质等因素,成为了物物交换之后的流通货币。是个贝穿成一串成为“一朋”,鹏是贝的基本计算单位。因此我们现在和经济有关的字多由“贝”组成,如“财”、“贷”、“资”等。日己觥觥是商周之际众多酒器中造型独特的一种盛酒兼饮酒器,日己觥器、盖同铭各18字,大意是记天氏为亡父日己铸造祭器,以庇护子孙万代。与日己觥同时出土的还有日己方彝、日己方尊等器。日己觥出土于陕西扶风,这一带是周人发祥昌盛的故地,西周贵族和王臣曾在此地聚居。周幽王十一年犬戎入侵,贵族逃亡时便把不能带走的青铜重器深藏于地下。它盉盉盖内铸有做器者的名字“它”,因而称为它盉。盉顶上铸有一双目炯炯、双翅微张的卧鸟,盉前有一长颈兽头为流,后有回首顾盼的龙为扳手。盉与盘经常配套使用,盉用来注水,盘承接洗过的废水。牛尊这件仿牛型的盛酒器,为国家一级文物。牛的背上有一只站立的老虎,老虎脚下踩得是酒壶的盖子,盖子用子母扣与壶身相连接。牛尊巧妙的利用了牛身体上的各个部位:牛尾作把,牛腹部用来盛酒,牛嘴用来倒酒,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西周中期的盛酒器。金釭金釭是青铜建筑构件,秦雍城出土,共64件,分别藏于三个窖穴之中。金釭可分为内转角、外转角、尽端和中段四种形制,主要用于连接房屋的木质构架,可以垂直连接,一般用于借口与转角处,起到加固和装饰作用,非常实用。各式瓦当瓦当,俗称筒瓦头,为古代建筑材料。我国古代的房屋多为木结构,为了使椽头免受风雨侵蚀,人们就用筒瓦前端下垂的部分庇护住屋檐,从而延长建筑物的寿命。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瓦当,一般为圆形,也有半圆形。到了秦代,瓦当的使用更加普遍。这时的瓦当除了实用,还具有装饰美化建筑物的作用。瓦当按画面的内容可以分为图案瓦当、图像瓦当和文字瓦当三大类。秦代的图案瓦当多以夔纹为主,图像瓦当以鹿、獾和豹等动物纹样为多。这一组秦代瓦当颜色青灰,质地坚硬细密,构图简洁夸张,自由奔放,反映了秦人祈福求祥的一种心理。如“鹿”音“禄”、獾“欢”音等。这些瓦当的纹饰将写实与写意融为一体,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石鼓石鼓于唐代在雍城出土,共十件,当时曾引起轰动。每件石鼓上都刻有四言诗一片,共约700字左右,现仅存272字,内容主要记述秦王室的狩猎活动。石鼓上所刻文字称为“籀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是研究汉字演变的珍贵资料,也是中国迄今所见最早的古诗真迹。鸟盖瓠壶这件战国时期的青铜酒壶,是国家一级文物。壶盖为一只鸟的形状,壶腹呈瓠瓜形,所以称之为鸟盖瓠壶。鸟盖处有环形扣,可以自由开合。壶颈部至腹部装饰有精美的两道宽带纹和六道蟠虺纹。壶盖上的鸟尾与壶把手用链环相连接,链分为四节,每节链环均饰有头朝上,尾部卷成圆环形的蛇纹。鸟盖瓠壶是文物工作者在陕西绥德县废品收购站中偶然发现的,当时它已身首异处、面目不清,因专家“慧眼识金”才使其幸免溶于炼炉之中。战国铜镜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铜镜距今约4000多年,但当时不一定有照面的作用。商代才出现了具有照面功能的铜镜,出土实物数量很少。战国时期出现了大量铜镜,成为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期。这时的铜镜大多为圆形,个别也有方形;镜身比较薄,一般不超过0.3厘米;镜面直径一般在10厘米以上。这组战国铜镜充分表现出当时铜镜的特征。秦兵马俑坑这里是一组秦俑军阵,在这里您可以近距离观赏。战袍武士俑属于秦代轻装步兵形象,出土于亲兵马佣一号坑。这种佣身高均1.8米左右,个个气宇轩昂、勇猛威武。根据他们手臂的不同姿势和身边出土的实用兵器推断,他们手中原来都执有不同的武器。车士佣,秦俑坑中的战车上一般都有三名身着铠甲的武士,中间的人是专门驾车的御车佣,车士佣分在左右两侧,左侧叫车左佣,右侧叫车右佣。车士佣身披铠甲,手持兵器,其职责是与敌人格斗,同时保护御手的安全。跪射俑高1.2米左右,略高于真人蹲曲时的高度。这件佣双手放在身体的右侧做持弓状,发髻偏于左侧。脸部刻画细腻,屡屡发丝盘曲纠结,且根根棵树,就连战袍的扎带、纽扣以及鞋底的针线,都刻画的十分逼真,栩栩如生。御手俑负责驾驶车马。这件御手俑身穿的甲衣比较特殊,双臂的护甲长及手腕,手上还罩有护手甲,颈部也围有护甲,充分保护了御手的安全。这种甲衣迄今为止仅见于秦俑的发掘中。我们左手边主要陈列了几幅反映秦始皇陵园现状的景观照片。秦始皇陵位于临潼区以东的骊山北麓。嬴政即位(公元前246年)就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园,历时37年,动用数十万人进行大规模的修筑。秦始皇开创的陵园制度,对历代帝王陵园建造影响很大。现在我们顺着右边来参观。青铜龙1994年西安市公安局移交至我馆,当时碎为八段青铜残块,重92.5公斤。经过文物修复人员仔细拼对、粘接后,将其成功复原为两条盘曲缠绕的青铜龙。龙体中空,形体巨大,极具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这是战国秦的遗物,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史书上记载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铸以为钟鐻”的大型乐器架的底座。杜虎符“符”是我国古代调兵遣将的一种信物,一般分为左右两半,两半相和之后才可调兵遣将。“杜”是秦的杜县,在今西安长安区。这件虎符仅发现左半边。虎身上有工艺精湛的错金铭文9行共41个字,字体为圆转秀丽的悬针小篆。大意是说虎符右半掌握在国君手里,左半由将帅掌管,凡调配50人以上的兵力,必须有国君的命令,将兵符对合后,才能调兵遣将。弩机弩是在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远射兵器,由弩臂、弩弓和弩机三部分组成。弩臂由坚木制成,正面有一条放置箭的沟形矢道,它能够保证发射出的箭沿直线前进。弩弓一般用有韧性竹木制成,形似扁担。弩机安装在弩臂的后面,青铜制成,具有延时、贮力、瞄准、激发四合一的功能。弩机上的“牙”用于钩玄,“望山”用于瞄准,下面的扳机叫“悬刀”。发射时射手可以毫不费力的从容击发,不必再边拉弓边瞄准射箭,这也是弩和弓最大的不同之处,弩机是冷兵器时代最具杀伤力的兵器。高奴铜石权权,是古代的衡器,用途相当于现在天平上的砝码。这件高奴铜石权是陕西出土秦权中体积最大,文字最多的一件。秦昭王三年(公元前249年),这件石权被作为标准衡器发送到高奴(今陕西延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将此权调回校正,并加刻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以及“高奴石”三字重新发回高奴。秦二世元年又将此权收回重刻二世元年诏文,诏书内容显示了秦对度量衡政策上的延续性。“石”为古代的重量单位,秦制一石为120公斤,秦一斤为今天的256.25克。可知,一石相当于今天的61.5斤。此石权两次发往高奴,两度调回咸阳校正,反映了战国到秦朝建立,一直保持统一的度量衡制,同时此权上有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文字,为我们了解我国文字的演变、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青铜水禽一组现在我们顺着右手转过去,可以看到背景墙的背面陈列着一组青铜水禽。青铜水禽是从秦始皇陵园七号陪葬坑中出土的。共出土46件,其中青铜天鹅20件、青铜鸿雁20件和青铜仙鹤6件,这里展出的是其中的精品。我们看青铜天鹅站立在长方形的青铜踏板上,伸颈欲鸣,弯曲回首,姿态万千。而青铜仙鹤则俯首啄着一只青铜虫,生动地再现了从水中取食的瞬间形态。彩绘跪射俑1999年9月,考古人员在秦陵二号陪葬俑坑中发现了绿脸跪射俑。目前他是已发现的唯一的绿脸俑,具有相当高的考古价值。俑的脸、颈部均为黄绿色,双耳为浅绿色,头发、发髻为赭石色,发带为朱红色,眉毛、胡须为黑色,眼睛黑白分明,表情自然而神气。目前关于绿脸俑的说法各不相同,主要观点有两种:一种认为是镇墓所用,但是三个坑中仅出土这一件,箕踞姿俑在秦始皇陵7号坑中,除了北边过洞中的青铜水禽之外,在南北向过洞及其厢房和璧室中还出土了15件姿态各异的陶俑。箕踞姿俑是其中的一件,我们看他双腿前伸坐在地上,掌心向上左手微握、右手掌心向下握拳,其神态安详、面容平和。对这些姿态各异的陶俑的身份及功用,专家们目前尚未定论。长安城遗址平面图现在我们来到了第二展厅,进入展览的第四部分——汉。公元前202年刘邦夺得天下,定都长安,开始了西汉王朝200多年的统治。汉朝是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构成了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在这一时期正式形成,方块字也是从这时起,被称为汉子。因此今天世界上仍有很多国家把“汉”作为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代称。在西汉统治的200余年里,汉长安城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亚洲最大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汉长城面积为36平方公里,周长25.5公里,人口有50万左右。汉长安城的面积比当时西方的古罗马城大两倍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从平面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东墙南北垂直以外,其余三面都有曲折,这是因为汉长安城不是一次设计施工完成的,四神瓦当瓦当在汉代的使用达到了鼎盛。汉代用四神表示季节和方位,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动物。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和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汉代极为流行。皇后玉玺出土于汉高祖和皇后吕雉合葬墓室东侧一千米,国宝级文物。玉玺印面为正方形,纽为螭虎形象,螭虎是一种神话动物,像龙有耳无角,用螭虎做纽表示君临天下,威服臣官的绝对权威。印面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书体流畅。玉玺质地为新疆和田的羊脂玉,温润洁白、有着凝脂般的光泽,极具观赏性。我国最早的印章食物发现于安阳殷墟,是商代晚期物品。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国宝级文物,这件熏炉为青铜质地,通体鎏金,局部为鎏银。熏炉的底座上透雕着两条蟠龙,龙昂首张口咬住竹柄。竹节形的柄分为五节,节上还刻着竹叶,柄的上端有三条蟠龙将熏炉托起,熏炉为博山形,炉体上部浮雕四条金龙,龙首回顾,龙身从波涛中腾出,线条流畅,造型奇妙。整件熏炉被九条龙装饰,“九”在我国古代象征最高数字,是皇权的一种体现。从炉盖外侧铭文可知,此炉应是汉武帝的姐姐阳信长公主极其丈夫卫青府上的用品。我国自古就有熏香的习俗,战国时人们就在室内放置各种熏炉净化环境。这件竹节熏炉的炉盖形似多层的山峦,云雾飘渺,再加以金银勾勒,宛如一副秀美的山景。青烟袅袅飘出,缭绕炉体,形成了一种山景朦胧,群山灵动的效果,仿佛是传说中的海上“博山”。西汉时,封建帝王为了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大都信奉方士神仙之说,博山炉就是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产生的,并在汉代广为流行。男、女裸体俑汉代出土的陶俑从形制上分为塑衣式陶俑和着衣式陶俑两种类型。塑衣式陶俑是指人物形象及服饰同时塑成,并施以彩绘;着衣式陶俑在随葬时身上穿着真正的丝绸、棉麻或铠甲等服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的衣装已糟朽、碳化,成为今天所能看见的裸体俑。考古资料表明,塑衣式陶俑使用较为普遍,而着衣式陶俑制作复杂,一般出现于帝、后陵陪葬墓中,“上林”铜鉴西汉时期,皇家的离宫别苑多达145所。著名的上林苑占地四百多里,放养无数奇珍异兽,栽种花木3000余种,并有泾、渭、灞、浐、沣、镐、矞、涝八水出入其中,是皇帝游乐狩猎、养马及训练军队的重要场所。“上林”铜鉴出土于上林苑遗址中,从“上林铜鉴可容五石”的铭文可知这是一件容器。文字瓦当代表西汉瓦当最高成就的是各种文字瓦当。文字瓦当按其内容,可分为三大类:一、表示建筑物名称。多为宫殿、官署、陵园、祠堂等;二、吉祥用语。如“长生无极”等;三、表达怀念和纪念性的文字。如“汉并天下”等。文字瓦当不仅是建筑材料,同时是艺术品和统治者弘扬政治业绩和政治思想的宣传品,文字瓦当在东汉以后日趋衰落。绿釉作坊东汉时豪强地主,官宦贵族凭借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大肆侵夺百姓土地,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当时的田庄内部农、林、牧、副、渔齐全,形成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甚至有的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这件绿釉作坊是用于陪葬的明器,再现了东汉庄园经济中手工作坊的工作场景。红陶陂池“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是人们相信,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在死后都继续使用。陶陂池内有田螺、水草、青蛙等造型,代表墓主人生前拥有这样一份家产。陶鸡、陶猪和陶牛等动物俑,是当时人们肉食来源的真实再现。玉器一组汉代在我国玉器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根据器形和用途的不同,汉代玉器可分为礼仪用玉、葬玉、装饰品和工艺品四大类。其中丧葬玉数量最多,随着统治范围的扩大和中外文化的交流,汉代玉的来源增多,各方美玉输入长安。玉蝉,也叫口晗,多放在死者口中,古人认为死者入土时用金、玉等物填满人的九窍,可以防止体内“精气”逸出,“死者不朽”。蝉形口晗在汉代比较普遍,可能是由于蝉的生命处于循环复生的过程,符合人们期盼再生的愿望。这个娇憨可爱的玉猪采用了立体圆雕的手法,造型灵动,握与死者手中,代表握有财富,是省着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活得富足。四神规矩镜铜镜是古人照容整装的生活用品。汉代铜镜式样丰富,制作精巧,具有体丰、平边、圆纽等特点。镜背文饰多达15类、43种之多。四神规矩镜是汉代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铜镜,其主要特征是在装饰花纹中间,有规则的分布着“T、L、V”这三个符号,非常规矩,所以称之为“规矩镜”。规矩镜的主文饰以四神为主。古人按方位将四神铸在铜镜上,用以镇宅辟邪。五铢钱汉代流通的货币是汉五铢,五铢钱是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开始铸造的,圆形方空重五铢(约3.33克),铸有篆体“五铢”二字,因此得名。五铢钱轻重适宜,量足成色好,一直沿用至隋末,约流通700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流通时间较长的货币之一。王莽时期各式货币西汉末年,王莽纂汉自立。为了削弱汉朝旧族势力,他“托古改制”,在七年时间进行了四次货币制改革。改革后的货币种类繁多,流通混乱。“一刀平五千”、“金错刀”是王莽第一次币制改革时发行的货币;两年后王莽第二次币制改革又废除了这两种虚值大钱,发行了“小泉直一”、“布币”。伺候每次改制钱币不断缩小,价值却越来越高,实质上是剥削了普通民众的财富,导致民间交易不顺畅。币制改革的失败也是新莽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尽管王莽的改革是失败的,但他所发行的一系列钱币却是我国古代钱币史上的精品。金饼金饼共出土三百多枚,直径为5.6厘米至6.5厘米,重量为250克至300克,总重约54.5公斤,纯度达95%,其表面有“黄、张、马、吉、贝”等姓氏戳记。这种金饼不是普通流通货币,而是用作帝王赏赐、馈赠、聘礼以及大额交易。金饼的出土地点为汉长安城宣平门东五公里处,有文献记载推测,可能是西汉末王莽篡汉引起纷乱,绿林起义军攻入皇宫,使库存金饼流失并藏匿于城外地下。雁鱼铜灯雁鱼铜灯的造型十分别致,整个灯为一只鸿雁回首衔鱼的形状。灯由雁头、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组成,灯盘和灯罩能够转动开合,不仅可以挡风,还可以调节照射角度和明暗度。最令人惊叹的是,灯油点亮后产生的油烟会顺着大雁颈部导入大雁的腹内,雁腹盛有清水,烟会溶于水中,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这种科学巧妙的设计体现出汉人的聪明才智和环保意识。象牙算筹用“算筹”进行计算称做“筹算”,这是中国古代算盘出现之前的计算工具,算式有横式和纵式两种。横着的一根代表一,竖起的一根代表五,遇“0”则空,严格遵从十进位制。中国古代十进位制。中国古代十进位制的算筹计数法在世界数学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创造。算筹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并使用了两千多年,知道15世纪算盘推广之后才逐渐被取代。透光镜透光镜非常奇妙,当日光照射镜面时,能将镜背的纹饰和文字映现在墙上,就好像光线穿透了镜身而直接投影在墙上一样,所以称为“透光镜”。其实,金属是不透光的,那么这种透光效果是怎么产生的呢?本世界70年代,科技工作者经过多次模拟试验,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原来铜镜在浇铸后迅速冷却,镜背的花纹凹凸处不均匀地凝固收缩时,镜面就会灞桥纸残片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卓越贡献。1957年,西安灞桥区一座汉墓出土的“灞桥纸”,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轰动和反响。过去史书上记载蔡伦发明造纸术是在公元105年,而这些纸根据同期出土的遗物判断,应不晚于公元前118年,从而将造纸术的发明整整推前了两个世纪。彩绘兵马俑咸阳杨家湾汉长陵陪葬墓出土。近三千件彩绘兵马俑中共有骑兵583人,步兵1965人,指挥车一辆。骑兵组成六个方队,有甲骑和轻骑两类。骑兵与步兵方阵被分置在不同的俑坑里,表明当时骑兵已作为一个独立兵种而存在。汉武帝正是依靠这些骑兵才战胜了强悍的匈奴,这也是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农业民族第一次大规模战胜游牧民族。彩绘陶马汉武帝为了对抗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带领100多人从长安出发,欲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在历经了十几年的时间和磨难之后,终于到达西域,但当时大月氏已无意战事。虽然此行张骞未达到最初的目的,但他了解到了西域的政治、军事、地理、风俗等,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从此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安伽墓石门、石榻魏晋南北朝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曹魏建立,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中国,历时361年。这一时期战争频繁,政权更迭,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同时也是民族大融和时期。这一时期的文物的特点是具有浓郁的地城特征和军事色彩。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安伽墓石门、石榻。安伽墓位于西安市北郊未央区大明宫乡,2000年5月——7月发掘。这是我国境内发现年代最早的粟特贵族墓,也是迄今为止发掘的北周时期唯一一座墓主人生前担任“萨保”这一特殊职务的墓葬。萨保是北周政府任命的管理粟特来华贸易、定居人员,主持来华粟特人宗教祭祀活动的官员。这座墓葬为我们研究北周史、中西方文化交流特别是北周时期旅居中国的粟特贵族的服饰、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以及葬俗等方面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铁蒺藜铁蒺藜又称马刺,是对付骑兵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暗器。它的设计科学,共四个一样长的尖,无论怎么投掷,总是一尖向上,三尖朝地,一旦马蹄踏在上面,立即人仰马翻。如果撤的密度大一些,可以有效阻止对方骑兵前进。武官佣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消灭了黄河流域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统一了北方。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最后有分别被北齐、北周所代替。因为他们都在北方,故称北朝;同时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与北朝对峙,因此这个时期被称为南北朝。当时陕西的陕北和关中地区属于北朝领地,而陕南地区则属于南朝范围,所以从陕西省境内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这是由煤精刻制而成的多面体印章,共有26个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和三角形,其中14个正方形印面上刻着规范的楷书阴文。印文的内容由公文用印、上书用印和书简用印三大类组成。煤精也称煤玉,是褐煤的一种变种,质地坚韧、黝黑发光,没有纹路。这枚印章的主人独孤信是西魏八柱国之一、鲜卑族上层人物。因为官职很多,所以将印章制成多面体使用起来十分方便。独孤信不仅自身战功赫赫,他的女儿也很有名。他有7个女儿,其中大女儿嫁给了北周的明帝;七女儿嫁给了隋开国皇帝杨坚;四女儿嫁给了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李昞,因此他作了连续三个朝代的国丈或太上国丈,所以人们戏称他为“中国古代第一老丈人”。不过正因为有次渊源,所以隋唐两代最高统治者身上都有少数民族血统,那么就在接受异族北周武帝孝陵墓志这块墓志阳刻篆书三行九字“大周高祖武皇帝孝陵”。墓主人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字弥罗宾,代郡武川人(今内蒙古武川西),鲜卑族,公元560年——578年在位,期间消灭北齐,统一了北方。北周武帝孝陵是陕西省抢救发掘的第一座帝陵,陵墓形制清楚,遗物丰富。独角兽镇墓兽是我国古代从春秋到宋元时期墓葬中的辟邪之物,常被放置在墓道内。独角兽也称“獬豸”,是象征司法公正的神兽,传说它的角专抵制不公之人。北周佛像这尊形体非常大的立佛造像出土于西安灞桥区,它与其余四尊佛像一起被放置在一个窖藏内,推测应为寺庙遗物。其中有一佛立像有“大象二年”题记,说明这批佛像是周武帝建德二年(574年)毁佛六年后,佛法复行的当年之作。这尊慈眉善目的佛像高2.16米,手势为说法印,胡子为蝌蚪形,衣襟飘逸、衣结打在袈裟的外面,唐长安城平面图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陕西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繁荣,同时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这是一幅唐长安城的平面图,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出长安城是一座规模宏伟,布局规整的都城。它的总面积83.1平方公里,相当于汉长安城的2.4倍,明西安城的9.7倍。东罗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达的6.2倍,充分体现了盛世王朝的宏大气魄。唐都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增修和完善的。大兴城是鲜卑人宇文恺设计并主持修建的,大兴城的主体工程仅用了九个月的时间,创造了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奇迹。长安城的总体布局分为三大部分,即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位于长安城的最北部,地势高敞,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场所。宫城以太极宫为主体,是唐初的政治中心。从唐高宗开始,皇帝迁至北郊龙首原上的大明宫处理朝政。太极宫、大明宫和玄宗时一度成为政治中心的兴庆宫,合称为“三大内”,是长安城中最主要的宫殿。皇城位于宫城的南边,是中央政府各个机构所在地。皇城和宫城之间只隔一条东西向的街,称为横街。横街宽达440米,与其说是一条街,不如说是一个大广场更为贴切。外郭城是一般居民和官吏的居住区。城中有十四条东西向大街和十一条南北向大街,将外郭城整齐地划分为108个区域,即108个坊。“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诗句,形象的描绘了当时整齐划一的街道。朱雀大街是长安城的中轴线,将整个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大街宽度为155米,非常大气。外郭城的东西两侧分别有东市和西市,是当时唐长安城的主要商业区,也是国内外贸易的重要场所。唐长安城的入口近百万,其中还包括百分之五的外国人,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大都市。唐王朝以博大的胸襟,吸收融汇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成就了璀璨的唐文化。彩绘陶马唐代的农牧业十分发达,特别是养马业最为兴盛,据资料记载高宗麟德年间仅官方养马就达七十万六千匹,这是在古代国家养马的最高数字。唐代马的用途非常广泛,无论作战、运输还是狩猎等,都离不开马。唐人爱马,马在动物形象中被塑造的最为成功,艺术家们抓住了马的神情,用内在的劲而发外在的形,生气盎然,栩栩如生。彩绘骆驼唐代中外交流频繁,在西行的丝绸之路上,吃苦耐劳的骆驼是当时最得力的运输能手。生活中的骆驼,经过唐代工匠的艺术加工,都显得轻捷俊美、强劲雄伟。骆驼有双峰驼和单峰驼之分,产于阿拉伯、北非和印度等地。唐代雕塑作品中高大的双峰驼居多,身材娇小、四肢修长的单峰驼塑造较少。巅峰盛世方寸巧心通万造-手工业隋唐手工业是中国古代手工制造业的一个高峰。官营、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加剧,使受工业制造技术较前代有了显著的提高,产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大量的丝绸、金银器、三彩器、瓷器和铜镜展现了隋唐丝质印染、金属制造和陶瓷烧造等高超的技术水平。唐朝丝绸品种繁多,有织锦、绫、刺绣、纱、罗、縠、绮、织成、缂丝等。丝绸产量大、质量高,并随着陆、海丝绸之路大量输往西方。由于大量吸收外来文化,其织物的结构、纹样、用料、用色乃至工艺技术都有了突破性的进步,达到了中国古代丝绸生产的顶峰。鎏金双凤纹银盘这件银盘呈六曲葵花形,盘内饰双凤折枝花和双鸟衔花等纹饰。盘外有“浙东道都团练观察置使大中大夫越州刺史…裴肃进”的錾文两行、“点过讫”三字以及重量。在唐代,金银器是上层贵族日常生活的奢侈品,同时在政治生活中它也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皇帝安抚和奖励下臣时,常常以金银器作为赏赐。臣属和各地官吏为了得到皇帝的宠信,也盛行用金银器作为各种礼物敬奉给皇帝,并在所进奉的金银器上刻进奉者的地区、官衔、姓名和进奉数量等文字。文献记载,唐代刺史向皇帝进奉金银器是从裴肃开始的,“天下刺史进奉,自肃始。”可见裴肃进奉行为在当时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件银盘不仅制作规整,纹饰华丽,其铭文更是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四鸾衔绶金银平托镜这是目前西安出土的唐代平托镜中最为精致、最完整的一面。金银平托工艺是将金银捶打成极薄的薄皮,并修剪成各种形状,錾刻出各种花纹,然后用漆粘合在镜面背上,再经过反复涂漆、抛光等多道工序,从而使金银片和铜镜达到完美的结合,背面的纹饰是四只口衔绶带的鸾鸟在优雅的展翅器物,镜钮及四周装饰金丝同心结,金色的纹饰在黑色素胎映衬下更显得华丽夺目。鸾鸟被人们视为吉祥鸟,而“绶”与“寿”谐音,代表长生不老。所以这面铜镜不仅质地精良,同时也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向往。鸳鸯莲瓣纹金碗这件碗为纯金质地,共出土一对,均为国宝级文物。碗壁捶碟出上下两层外凸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瓣,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里都錾刻有不同的图案,上层每个莲瓣里分别是鸳鸯、鹦鹉、狐狸等珍禽异兽。下层全部装饰忍冬花草。莲瓣上边还装饰有飞禽和云纹,整个碗通体为鱼子纹底。两碗内壁分别都有唐人墨书“九两半”三个字,表明唐代金银器为称量管理。白玉伎乐纹带板唐代玉器从工艺到使用都有了新的发展,在中国玉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玉器主要有艺术品和装饰品两大类。这组狮纹玉銙就是装饰品,由狮纹方銙十三枚、狮纹圆首矩形銙(置于带扣之后)、矩形尾和玉带扣共十六件组成。玉銙最初的用途是受环以悬挂生活物件的,后来逐渐演变为纯粹的装饰品。这套玉銙上的狮纹设计别具匠心,显示出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三彩四系罐唐代制陶业最杰出的一项成就是唐三彩的烧制。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彩陶,器物表面多以黄、绿、赭三种颜色为基色,后人便称之为“唐三彩”。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是采用二次烧制方法。第一次在1150℃下素烧,上釉后又在900℃左右的温度下二次烧制。由于釉料中含铅,铅的熔点比较低,所以在这个温度之内釉色会下滑,互相侵润、互相融合,从而呈现出斑驳淋漓、千变万化的装饰效果。这件罐的肩部有四个泥条形耳可以穿系。罐身黄、褐和绿三色釉自然流畅,给人一种水波的动感,显示了三彩“流釉”的艺术特点。三彩三花马三彩三花马的头小,臀圆、腿长,是典型的良马造型。所谓三花马是指马鬃经精心修剪后形成三缕堞垛(即城墙上像齿状的矮墙)状的鬃毛。用“三花”来装饰马,是唐代宫廷和贵族间流行的时尚,也是良马和等级的体现。唐太宗陵前的“昭陵六骏”,马鬃都被修饰成三花的样子。唐代绘画和雕塑中,三花马也屡见不鲜。马鬃剪花的习惯可能是受突厥的影响,突厥马是唐朝马的主要来源。突厥和唐王朝关系密切,他们通过贸易、进贡或馈赠等方式,把优良品种的马和马鬃剪花的习俗都传入了长安。秘色瓷唐代制瓷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秘色瓷是浙江越窑烧制的一种青瓷,过去仅见于文献记载,而且所记其烧造年代为五代时期。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13件釉色青碧、经营润泽的青瓷,经过与同出的《衣物账》石碑记录对照得知,这些青瓷应为秘色瓷,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其中的两件,铜镜唐代铜镜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除了圆形以外,出现了菱花形和葵花形等花式镜。主体纹饰上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很多充满生活气息的内容。唐玄宗李隆基喜欢在他过生日时用铜镜赏赐大臣,时称“千秋鉴赏”节,民间也纷纷效仿,以铜镜为礼品相互赠送成为时尚,这也成为铜镜发展的因素之一。孔子问答镜构图简洁、清晰,镜钮上方有铭文“荣启奇问曰答孔夫子”九个字。镜中图案表达的故事取材于《列子▪天瑞》,大意是讲孔子游泰山时,见荣启奇从田野中走来,穿的鹿皮衣,边弹琴边高歌,一幅隐士风范。孔子不禁问道:“先生为何这么高兴?”荣启奇回答说:“值得高兴的事太多了!天生万物以人为贵,我是尊贵的人,不是一件乐事吗?世界上有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我身为男人,不又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吗?有人没见过天日便死在襁褓之中,而我今年已经九十岁了,这也是一件可愉悦之事呀。”因此这枚铜镜也被称为“三乐镜”。从记载分析,镜上持杖者为孔子,持琴者为荣启奇。这种带着浓郁道家气息的题材在晚唐时期颇为流行,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人生心态。海兽葡萄镜在唐朝铜镜中非常引人注目,又称为瑞兽葡萄经。镜背面图案镜莹夺目-铜镜唐代铜镜造型,除了传统圆形外,还出现了新颖的菱花形、葵花形等。镜背题材有瑞兽、葡萄、鸾鸟、花草、神仙人物故事、八卦等,纹饰生动活泼、富丽堂皇,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制作上,除采用高浮雕式和浅浮雕式铸法外,还出现了螺钮、金银平托、贴金银等特殊工艺。隋唐铜镜分期表第一期,隋到唐高宗时期流行四神十二生肖镜、瑞兽镜、团花镜等,形状多为圆形,主体纹饰以灵异瑞兽为主。第二期,武则天至德宗以前。其中又以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段,前段流行瑞兽葡萄镜、瑞兽鸾鸟镜、雀绕花枝镜,形状以圆形、菱花形为多,主题纹饰由瑞兽向花鸟过渡;后段流行对鸟镜、瑞花镜、人物镜,形状以葵花镜为多,主体纹饰以鸾鸟、花卉、人物为主。第三期,德宗至晚唐。流行八卦镜、万字符镜和瑞花镜,形状以亚字形、圆形镜为多,主题纹饰多含宗教内容。巅峰盛世万邦商旅会长安-商业赋税隋唐农业和手工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市”的普遍设立,标志着商业的迅速发展。长安城中的东市和西市聚集了四方财物和各地商人,是国际性的商品交易中心。赋税制由租庸调法变为两税法,是中国赋税史上的重大改革,而商业税收的出现,则在中国封建经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代货币开元通宝,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铸造,直径八分,相传欧阳询书写钱纹,背有星月纹。乾封泉宝,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铸造,直径一寸,一文当开元通宝十文,一年后废止。乾元重宝,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铸造,直径一分二寸,一文当开元通宝十文,次年又铸乾元重宝钱,一文当开元通宝五十文。会昌开元,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年),令各地毁铜佛改铸铜钱,背面铭刻州、县地名,有“京”、“洛”、“蓝”等。开元通宝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改铸“开元通宝”钱。这四个字由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开元通宝制作规范,十钱为一两,革新了秦汉以来二十四株为一两的旧制。此外,还革新了钱币的名称,唐以前的钱币,多以重量命名,入秦半两和汉五铢,而从开元通宝开始,钱币改称为“宝”,并冠以当时的年号。开元通宝钱在唐代流通近三百年。金、银开元通宝同样来自何家村窖藏,保存完好,极为罕见。金钱径2.3厘米,重6.9克;银钱径2.5厘米,重5.3克。金、银开元通宝在唐代不是流通货币,主要用于宫廷赏赐和游戏等活动。彩绘胡装女立俑唐代服饰的不同色泽与式样代表不同的等级,并且不同式样的服饰也用于不同的场合。大致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四大类,前三种属于礼服,常服则是最富时代特征的便装。这件胡服女俑头戴卷檐虚顶帽,身着翻领小袖上衣,绿色小口裤,足蹬红色锦靴。俏丽潇洒的装扮,是唐代妇女崇尚胡服的真实写照。文化灿烂云髻明珠映罗裙-服饰艺术,隋唐时期的服装分祭服、朝服、公服、常服四种,前三种属于礼服,是沿袭传统汉族服装,常服则是在北方及西域少数民族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唐代有关服色、纹样、佩饰的种种规定,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体现。新颖华丽、丰富多彩的隋唐服饰,对周围邻国及后代服制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三彩男装女俑女着男装是唐代社会流行时尚中的一大特点,一些皇亲贵族女性也常以女扮男装的形象出现于公众场合。这件女俑所穿的袍服是当时官宦男子穿着的常服,配上这位柳眉细眼、小嘴红唇、微施粉黛的秀美女性,俊朗洒脱中尽显俏丽。彩绘帷帽女骑俑唐朝是一个宽松、开放和自由的时代,妇女拜托礼教的羁绊,思想开放、崇尚新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文化来装饰和美化自己。这件女俑头戴帷帽,身着乳白色上衣和带花边的黄色半袖,下着淡黄色条纹长裙,足穿尖头鞋,骑着一匹红斑纹黄马,正勒疆前视。她神情悠然、端庄贤淑,显得十分高贵文雅。黑人俑三件这三件俑皮肤黝黑、卷发突目、宽鼻厚唇,看起来十分健壮,是典型的非洲黑人形象。在唐代,黑人是个含混的概念,唐朝人把卷发有色皮肤者,都叫黑人。其实,当时在长安出现的黑人有两种:一种是来自东非的皮肤黝黑的黑人,另一种是来自东南亚、南亚肤色褐红的卷发民族。这些人从事着侍奉、驾船或农耕等劳作。他们是作为奴隶被贩卖到中国来的,出现时间很短,服务于少数显贵阶层,所以唐朝人也称他们为昆仑奴。三彩载乐骆驼俑是我馆十八件国宝中唯一的三彩作品。骆驼张口嘶鸣,舌尖上卷,骆驼的背上塑有一条椭圆形带有蓝色花边的毯子,在两个驼峰上面还架有一个深绿色的平台,最让人惊叹的是,驼背上的平台上还塑有八个神态各异的乐俑。其中,七个男乐俑面向外坐成一圈,手里分别拿着不同的乐器,一人捧笙、一人吹箫、一人吹笛、一人怀抱琵琶、一人手拿箜篌、一人正打拍板、相扑俑浮雕砖上的两位力士形象,都赤裸着上身,双拳紧握,怒目圆睁、双唇紧闭,鼻翼似在煽动,好像正等待投入一场角逐。相扑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当时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活动。汉代称为“角抵”,类似于今天的摔跤。唐代发展成为一种体育竞技,始称“相扑”。到北宋时期,相扑运动得到了更广发的传播和发展。据《日本书纪》记载,相扑是奈良时代由我国传入日本的,黑釉“油滴”碗陕西蒲城县征集,国宝级文物。黑釉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釉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呈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也被称为“油滴釉”。油滴釉是黑釉中的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结晶釉。古人曾用“盛茶闪金光,盛水闪银光,映日透视,晶莹夺目”来称赞油滴釉器。这种工艺要求高,火候很难把握,只有在1100℃时才会出现这些结晶釉。这是迄今所见黑釉油滴碗中体量最大的一件。交钞铜板北宋前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商业繁荣,四川地区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纸币“交子”,也称“钱引”。金代效法宋朝也发行纸币,并且流通使用,成为金代最重要的货币。这件交钞铜板是金代印刷纸币的雕版。版头有“壹拾贯”三个字,左格有“伪造交钞者斩”的字样。下栏文字共七行,记录着该钞的流通地区、兑换现钱机构及发行官署的签押等。纸币的使用是我国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元代初年,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中国后,感到最惊奇的两件事:一是中国人烧一种黑色的石头,即煤;二是中国人使用纸币。他的惊奇实际反映了东西方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幻方铁板出土于西安市火车站附近,此处曾是元代安西王府所在地。幻方铁板上面共有36个真正的阿拉伯数字,我们现在所说的阿拉伯数字,实际是印度数字,它是经阿拉伯地区被广泛传播的,因此被称为阿拉伯数字。从1到36组成这样一个数字方阵,无论横、竖还是对角相加,总和都是“111”。这种数字现象在古人看来神奇莫测,因而将它们深埋于房基之下,祭红、祭蓝碗“祭蓝”又称“霁蓝”,是一种在石灰釉中掺入适量的钴料,在1280℃-1300℃的窑内一次蓝色釉的烧成。这件祭蓝碗色泽深沉,色调浓淡均匀。“祭红”,是鲜红釉中的一种,因这种釉色常用来祭祀而得名。又因它创烧于宣德年间,也称“宣烧”。古人配制“祭红”时不惜工本,在釉料中常加入珊瑚、玛瑙、寒水石等,有的配方甚至参入了黄金,但烧成率却很低。所以祭红碗的价值非常高。酱釉描金孔雀牡丹执壶这件执壶通体施酱釉、描金彩,纹饰精美。壶的腹部绘制着花繁叶茂的牡丹,一只孔雀立于枝头,回首眺望。壶底有青花书“富贵佳器”四字铭款。执壶出现于隋代,是一种酒器,又被称为注子、注壶。描金,始于宋代,它是将金粉与水溶合,再加入适量的橡胶水、铅粉混合,后描绘在瓷器上,经过低温焙烤,再用玛瑙等物抛光,使其发亮。这件执壶是明代景德镇仿照波斯铜壶烧造的,应为一件外销产品。斗彩饕餮纹鼎“斗彩”是指将釉下青花纹饰与釉上彩结合的制瓷装饰工艺。一般制法是先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出纹饰的轮廓线,施透明釉,烧成淡描青花瓷器,再在青花线内填充一种到多种不等的色彩,入炉经过二次烘烧形成釉上和釉下彩绘争奇斗艳的艺术效果。这件斗彩饕餮纹长方形制瓷鼎制作规整,造型优美,色调对比鲜明,显得凝重华丽,是明代景德镇窑少见的珍品。明彩绘仪仗俑群这批仪仗俑共300多件。墓主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秦简王朱樉。这组俑群表现出的是一个出行的仪仗队伍,原本他们的手中都拿有各式各样表示其身份的物品,如旗、幡或乐器、花灯、团扇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品都已腐朽,幸好在他们的脚踏板下用墨书写着各自的站位、所司职务等,为我们了解这批仪仗俑的分工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青釉提梁倒灌壶青釉提梁倒灌壶是耀州窑的精品,为国宝级文物。耀州窑位于今陕西铜川市的黄堡镇踞西安105公里,是我国古代北方八大民窑之一,由于宋代属于耀州,因此得名。耀州窑唐代开始烧制陶瓷器,宋代时耀州窑的鼎盛时期,主要生产刻花、印花青瓷,还有一些酱釉和黑釉产品。其造型和焙烧工艺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当时对耀州瓷就有再把壶身翻正,壶嘴正常出水而壶底却不漏水。这是运用了“连通容器内液面等高”的物理原理。道理很简单,但实际制作起来成功率却不是很高。这件倒灌壶身刻有凸起的缠枝牡丹,下方装饰简洁明快。耀州窑的刻花技艺是先用刀具垂直刻出纹样轮廓,再在纹样旁用刀具斜刻,并剔去刀痕中的底泥,使纹样微凸,然后施釉烧制,这样烧制出的瓷器纹样清晰、吕氏家族墓地出土文物一组2005年元月,西安市刑侦局破获了一起建国以来陕西特大盗挖古墓文物案-蓝田吕氏家族墓,查缴各类文物89件(组)。这批文物中属国家一级文物三件、二级文物11件(组),三级文物49件(组)。我馆不失时机的征集了这批文物,这里成列的宋代镶金、镶银花口青釉刻花钵、青瓷盏等器物就是其中的精品。罗汉一组这四件石雕罗汉是1980年在陕西富县直罗镇柏山寺塔内第四层龛洞中发现的,均由黄砂石雕刻而成。罗汉也称“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理想中的最高果位。按照佛经的说法有三种含义:一能杀贼,断除贪、嗔、痴等烦恼;二应供众生供养;三无生,不受生死轮回。降龙罗汉:弓膝坐于浮雕有一蛟龙的台座之上,面像威猛庄严,一手握拳置于膝上,一手拄地,给人一种威慑力。拊狻猊罗汉:双手相握禅盘坐于佛台上,头向右下方微侧,表情含蓄文静,右侧立有一狻猊,正抬头撒娇,二者十分和谐。两件披风罗汉,均头蒙长巾,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台上,其中一位罗汉双目微闭,似乎在坐禅。另外一位罗汉微微侧身,注视着前方。子长钟山石窟陕北子长县钟山石窟,位于子长县西15公里处的钟山南麓,开凿于东晋太和年间(公元366-370年),经历千余年建造而成,共由18个石窟组成。这里复原的是钟山石窟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中窟,窟内有大小佛像1万余尊,故称万佛洞。该窟从现存碑记中得知最早建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以后各代都有重修,最大的石佛骨咄玉带何家村一共出土10副玉带,其中9副分别放在4件银盒里,盒盖上都有墨书记录着玉带的玉色、名称、形制和组成数量。玉带是指镶缀有玉片的腰带。由带扣、带跨、带鞓和铊尾组成。带扣和铊尾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皮带扣和皮带尾部的装饰,位于皮带的两段,鞓是指皮质的腰带。带跨也称为带板,镶缀在鞓上,形状有方形、半圆形等,有的带跨上还有孔或者附环,用来悬挂物品。由于鞓是皮质,一般在出土时已经朽坏,所以我们现在仅能看到带跨。唐朝革带上的带跨质地有玉、犀、金、银等,不同的质地代表不同的等级。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使用玉带,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因此在同一处地方一次性出土这么多条玉带实属罕见。“骨咄”是中亚一个国家的名字,位于今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之间。根据《新唐书,西域传》中记载,在唐代时和我国交往密切,因此推测这件玉带很可能是骨咄国向唐王朝进贡的供玉。白玉有孔带饰这件白玉带由四块方胯,九块半圆形跨、两块圆首矩形銙和一个玉带扣组成,共有16件,与墨书“一具一十五并王央”相符合。带饰上的孔和蹀躞(diexie)带上的铰链功能相同,是用来系挂物品的。从考古发现来看,这种带跨的流行时间从初唐到辽代前期。狮纹白玉带饰这组狮纹玉銙由狮纹方銙十三枚、狮纹圆首矩形銙、矩形尾和玉带扣十六件组成。这套玉銙上的狮纹设计别具匠心,十五块带板之上分别雕琢了姿态各异、神态不一的狮子十五只,其中有十二枚方銙的狮纹造型相同,方向相反,应为六对。狮子有的俯卧、有的行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显示出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狮纹的雕琢方法为:先用较宽的砣具砣出狮纹轮廓,再沿带銙边沿向内斜刻,将狮纹轮廓以外的空间剔地,使狮纹突出,然后再用较窄的砣具刻画眼睛、鬃毛等细部。这种平面上斜刻剔地使所表现的形象隐起的技法为唐代玉雕所独有。狮子不是中国本土所产,而是来自于非洲和西亚,这件玉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文华的多元与包容。九环白玉蹀躞带整副带饰共计二十五件套,除带扣外,每个构件上还有附有金钉和鞓,可断定为实用品,是从革带上卸下后窖藏的。蹀躞带是一种缀以垂饰的革带,带上钉有若干枚带跨,跨上附有小环,环上套挂各种日常用具。这种装备最初来自西域游牧民族,后传入中原。环数多少表示主人的地位尊卑,镶嵌物的质地和多少显示其身份。何家村出土的玉带从形制用途上大概可以分为3种:一是玉跨下有环的,叫附环带;二是玉跨上有孔的,称为孔带;三是仅有带跨的。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条就是附环带,称为九环白玉蹀躞带。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套唐代九环白玉蹀躞带,为我们研究唐代舆服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更白玉带、白玉带跨盛放玉带的银盒盒盖内有墨书题记,明确记载玉带的玉色名称、形制和组成数量。从这些墨书题记中可以看出唐人对玉器定名的方法,有用纹样命名的,有用产地定名的,比较普遍的还是用玉色来定名,如更白玉,白玉等。白玛瑙带跨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