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2_第1页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2_第2页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2_第3页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2_第4页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2)作者:xxkxjs发布时间:2010-03-1515:33:45浏览次数:8191四、怎样才能评好课第一、从听好课入手,记好听课时的第一手材料通常我们听课做记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实录型,这种形式如同录音机一样,如实的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仿效的用意之多,这种记录方式一般不可取。因为听者记得多、想得就少;另一种是选择型,选择某一侧面或某些问题,而选择记录内容的依据是根据听课者的需要,如主讲人的优势所在、课堂的特色、存在的问题等。第二、从记录的材料中,思考评课时应点评的内容任何一种课,评者都应从教的角度去看待教者的优势、特色、风格、需改进的地方、需商讨的问题。更应从学的角度去看待主体发挥程度、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情况、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学生活动的创造性等。第三、倾听授课教师的自评,做出对点评内容的取舍授课教师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也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新秀、有骨干,也有能手、名师,有活跃型、也有内向型,有严肃型、也有可亲型,形形色色,各有差异。作为评课者为了达到评课的目的,一定要学会察言观色、学会倾听其自评,从而做出判断,做出点评内容的取舍。切不可一意孤行。因为任何人的点评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来评无定法,评课也无法用条条框框的标准准确量化。只有评课者与教者达成一致,点评内容才落到了实处。第四、思考以什么方式加以点评,实现点评的目的实事求是的讲,我们分析授课教师的心理也好,倾听教师本人的自评也好,其目的不是为了迎合教师,而是或激励、或督促、或帮助,所以了解点评的形式很重要。目前而言,就点评有以下几种形式:1、先说优点或是值得学习的地方,再提出研讨的问题。这种形式比较多见,大都是有这种传统的心理,良好的开端是点评成功的一半。2、先谈需研讨商榷的问题,再把优点加以点评。这种点评开门见山、有针对性,一定要注意指出问题的数量不要太多,抓住主要矛盾即可。3、在每一条"优点"中,再重新加以设计,提出改进方向,以求更好。这种评课方式给听者造成思路并不很清,需要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4、评者只谈体会,不直接谈优点和不足,而是通过富有哲理的体会,给授课者留下思考、留下启迪。或激励赞扬、或蕴含希望。这种点评层次较高,需要具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功底,需因人而异。第五、加强学习,勤于思考,使点评别有一番风味教师评好课,必须加强学习,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美学、演讲与口才,学习课的模式,掌握学科特点,熟悉各种课型,并在实践中学会推敲点评的语言。五、评课的形式评课的形式有很多,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评课的形式。(1)个别面谈式。听课者与执教者面对面地单独交流,更容易进行双向沟通。既可以保护执教者的自尊心,探讨问题也更容易深人。当然,这只限于听课人数只有一两个人的情况下采取。(2)小组评议式。人数较多往往采取小组评议的方式进行,特别是学校举行一些展示课、研究课等。程序主要为:一是执教者说课。二是听者评议。三是领导、专家总评。(3)书面材料式。评课要受时间、空间、人员、场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不便在公共场合交谈的问题可以通过书面传达自己的见解,还可以填写举办者设计的评课表。⑷调查问卷式。主要有三种形式,其一是学生学习效果调查表,二是听课者对课堂教学情况的评价表,三是教师自评表。这要根据评课者或组织的需要来决定。(5)陈述答辩式。先有执教者陈述自己的上课设想、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特色、教学成败等问题,可有侧重地谈谈。接着就像辩论比赛一样,评课者提问,双方再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总结。最后,权威专家点评。(6)点名评议式。这种评议方式有点像考试,有评课组织者或负责人采取点名的方式请参加评课者进行现场点评。(7)师生评议式。这是体现教学民主的一种评议方式。执教者评议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学习方式、合作情况和技能掌握情况等,多肯定积极因素,少批评。学生则主要评议教师上课的精神面貌、自己学的情况,有没有没搞懂的知识等方面。(8)专家会诊式。邀请专家对执教者的课进行会诊,更容易帮助青年教师扬长避短,尽快迈上课堂教学的轨道,尽快成长起来。由于专家看问题比较准确,比较深人、能够有理有据,所以专家会诊更有说服力。(9)自我剖析式。这是重要的一环。在听取了别人的评价后,执教者要及时进行反省性的修改、优化,进行二度设计。特别是在反思时要根据自己的不足,探究失误的原因并及时记录,以防止类似问题的出现。六、怎样评价一节好课好课标准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师在追求这种教学理想过程中就是专业提升和课堂教学走向成熟的过程。好课有标准但不能唯标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正在走向多元化,宜粗不宜细,从学科、年级和每节课的具体实际出发,是评好一节课的关键。新课程理念下评价一节好课一定要遵循"七字"标准。(一)真1、真实--看是否尊重事实、讲究实际2、真诚--看是否用"心"上课3、真伪--看是否关注学生(二)实1、目标实--看教学任务是否明确2、内容实--看教材处理组织是否得当3、方法手段实--看是否选择运用得当有效4、学习指导实--看教知识同时是否教方法(三)新1、观念新--看是否以学定教顺学而导2、设计新--看教学设计是否巧妙有智慧3、评价新--看评价是否恰当合理(四)活1、教学激情--看是否激起学生兴趣和思考2、学生活动活--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3、教师调控活--看课堂动静结合活而不乱(五)情1、教学激情--看教师教学是否有感染力2、教材情感--看教师对教材的体悟3、人情味--看教师是否有亲和力(六)特1、教学素养--看教学基本功和智慧2、教学特长--看教师优势和绝活3、教学特色--看教学艺术(七)效1、教学效果--看三维目标2、教学效率--短时高效综上而言,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评价方向是面向未来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整个教育教学评价系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评课必须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它将促进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的良好风气的形成;有助于学校领导更好地诊断、检查教学质量;同时专家可以了解动态,发展教学理论。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讲授水平,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教学结果,而是要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来促进教师的个体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只有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保护教师的课改积极性,正确引导课改走向深入。参考文献:1、徐世贵编著:《新课程怎样听课评课》,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2、徐世贵刘恒贺编著《校本教研模式探寻》,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3、刘旭编著:《听课、说课、上课》,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4、陈瑶旭编著:《课堂观察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刘素梅)模块六教学情境的创设一、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和意义(一)、教学情意创设的目的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是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创设情境一定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的。(二)、教学情境创设的意义教学情境的作用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的内容。在去情境化的教学中,学生直接接触现成的结论,知识犹如横空出世一般突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由于不知道知识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是如何得来的,这就给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带来了障碍,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起始于问题而不是确定的结论。杜威在他的"五步思维法"中指出,思维活动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步:问题。第二步:观察。第三步:假定。第四步:推理。第五:检验。"教学情境的核心是与知识相对应的问题,因此,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模拟地回溯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其次,创设教学情境还能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通过具体情境中的学习,学生可以清晰地感知所学知识能够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又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依存的情境,这样,学生就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应用的条件及其变式,从而灵活地迁移和应用学到的知识。再次,创设教学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情境缺失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缺乏对知识应有的兴趣,因为知识在这样的教学中是以确定结论的面目出现的,不需要学生积极的智力活动--即使存在一些智力活动,也是按照规定的路径进行的推理。没有问题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反而会消减他们的学习热情。许多教师不得不求助于一些教学内容之外的措施,而这样做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可以说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不可缺少的因素。最后,创设教学情境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教学情境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有血有肉的生活事件,而生活事件中均包含或强烈或含蓄的情感因素。在与课程相关的教学情境中,感情的因素尤为显著。因此,创设、呈现教学情境,有利于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缺陷,使学习成为一种包含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二、了解教学情境的含义从心理学的角度,"情境"表现为多种刺激模式、事件和对象等,情境不仅能激发问题的提出,而且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情境"是人从事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讲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生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所以,教学情境是指利用具体的场所(教师环境)、景象(课文文境)、境况(学生心境),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教学。"情"与"境"是教学情境的两个维度。教学情境是"情"与"境"的融合,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设定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情感氛围。它有自己独特的范围限制:"境"即指教学环境,它既是一个用实物或多媒体创设的具体的环境,也是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即是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思维互动。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境和谐统一,从而达成了某种境界或氛围,让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生活。三、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目的和意义(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目的所谓课堂教学情境,实质是指人为优化的、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于教学中的环境。这种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革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无疑显得很重要。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是营造这一空间的有效方法。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知识的合理建构,有利于学习者建立"表象",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意义1、从知识及来源上看。知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是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应,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其本身具有丰富的、生动的、实际的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文本)。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以至想得"活"起来,从而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适度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因此,知识的掌握需要创设教学情境。2、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上看。课堂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的桥(桥梁与引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看得见的应尽量地放在眼前,听得见的应尽量地放到耳旁……假如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尽管这种论述未免有些绝对,但的确也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冷漠;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也无激情听课,没有了激情课堂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对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兴高采烈。因此,学生的认知需要创设教学情境。3、从新课程理念上看。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营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有资源意识等,得靠教师、学生、文本对话。单靠我讲你听,我写你看,我问你答的单一的简单的教学形式显然达不到效果。因此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总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它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先决条件,更是我们提倡的有效教学的加油站。就像德国一位学者曾作的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美味佳肴的同时,将这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接受。四、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哪些误区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很多教师都注重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供攀爬支架,课堂因此有了生气,有了效率,但是,有的教师只把它当作点缀,还有一些教师却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一)、形式化的情境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与课程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是在课程内容(糖果)上人为裹上的一层糖衣,学生可能只是被花花绿绿的糖衣所迷惑,对五颜六色的糖衣感兴趣,至于自己吞下去的糖果是什么,他却全然不知。下面我们先一起来看两位老师分别执教"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灯泡亮了》一课在导入新课的情境创设:镜头一: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师: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想听吗?生:想。师:请同学们听好:(老师播放动画"招聘启示":画面上有一座非常漂亮的智慧小屋,随着画面的切换,小屋逐渐清晰地显现在同学们的面前,老师动情地配乐讲故事,大意是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用最少的钱把智慧小屋装满,谁就能得到智慧小帽。)师:同学们,谁有好办法能用最少的钱把智慧小屋装满?生1:点燃蜡烛,烛光可以把小屋装满。生2:用电灯的灯光也能把小屋装满。…师:如果让你来选择,一个是蜡烛,一个是电灯,你选什么?生:(齐声回答)选电灯。师:(板书课题)灯泡亮了。师:(满意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灯泡亮了。镜头二:课前,每组桌上都有一个黑色的方便袋,里面装了很多东西,看上去鼓鼓的。(学生都在好奇地小声议论着里面装的是什么)。开始上课了。师(面带笑容地):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材料袋看一看,还可拿出来玩一玩,看看这些玩具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材料袋)发现材料袋里盛有"小手电、小手枪、带灯的橡胶小青蛙(或小蜘蛛)以及彩灯串、带灯的小赛车等等",此时学生的兴趣马上高涨了起来。生1:用手捏住橡胶小青蛙的肚皮,使肚子里的灯亮起来;生2:用手扳动小手枪的扳机,小手枪"啪啪"响起来;生3:把彩灯的插头插在电源上,让灯亮起来,使教室充满欢声笑语……师(提出问题):关于灯,你想知道些什么呢?生1:我想知道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生2:我想知道为什么一捏小青蛙的肚皮,灯就会亮?生3:我想知道灯是谁发明的?……师: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灯泡亮了,板书课题。问题分析:案例中的第一位老师,尽管为创设情境作了大量、认真的准备,制作了智慧老人去智慧小屋的美丽的动画,但只是做了表面文章。这位老师创设的"谁能用最少的钱把智慧小屋装满"这一情景,不但语文课本中有,就是从电视上、学生的小故事书中也经常可见。创设孩子这样熟知的情境,能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吗?由此可以说,这个情境看上去热闹,实则苍白流于形式,浪费了课堂中宝贵的教学时间。.第二位老师,利用学生好奇(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打开(发现很多好玩的)-动手玩(在玩中灯亮)-思考(灯为什么会亮)这一自然过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高潮,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灯,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可他们却很少思考其内在的东西,让学生对熟悉的事物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形成质疑的学习习惯,真正地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铺垫。可见,情景的创设,好则效果倍增,不好则适得其反。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第一位老师精心打造的"教学情境"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吸引注意力方面的重要意义,但我们在情境中预期的效果不应仅仅于此,不能简单地因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设置。情境只有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一切花哨都是多余的。因此,在情境创设之前,教师必须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避免学生因为单一的热闹气氛而跨入情境误区,即防止流于形式而创设走过场的情境。(二)、假问题的情境所谓假问题是指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或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案例】指南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玩指南针的过程中,自己发现指南针是用来测定方向的仪器,它是用磁铁制成的,磁铁具有指示南北的性质,了解指南针的用途和使用方法。2、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指南针,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动手制作能力。3、通过介绍指南针的历史,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情境引入出示指南针的图片。另外还同时出示勘探家、航海家在使用指南针的图片。讲述: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虽然是个小小的东西,用处却大得很。比如航海、航空、勘察、探险等,都离不开指南针。问题1:你知道他们利用指南针干什么吗?问题2:那么指南针又是用什么制成的呢?问题3:为什么又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今天,就让我们做个小小科学家,去探索指南针的秘密。(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介绍指南针的历史。2、研究指南针是用什么做成的。3、指导学生认识磁铁能指示南北。4、学生认识指南针的用途。5、制作指南针。问题分析:该情境引入存在的问题是:对于指南针的使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就有体验,再加上前面关于磁铁的学习,学生对于问题一、二已有一定了解,回答起来没有难度。另外,在情境引入中的给出的那些问题实际上是分阶段产生的。这三个问题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层次。在第一个问题产生以后,紧接着进入到第二问题,然后才进入到第三个问题的学习中。学生不太可能一下子就想到了这么多的问题,在很大层面上说有些问题还是教师"给予"的。(三)、缺乏真情的情境情境不仅包含场景,而且内含情感,任何情境如果没有教师的感情投入,都会失去其教学功能。有些情境从认知层面看是到位的,是有价值的,但是教师却以一种机械的方式来展示它,结果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当然,我们强调的是真实的情感,而不是虚假的情感。一位教师在教学《节约用水》这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水龙头故意没有拧严,就让它一滴一滴地滴水,一节课的时间滴了一盆水。这位教师的本意是教育学生节约用水从一点一滴做起,想法很好,可在教育完学生之后,教师却把这一盆水直接倒入了下水道,学生看后一脸茫然。是啊,教师本身的思想情感里并没有竖立起节约的意识,这样的情境也只能是适得其反。(四)、"猜谜式"的情境(偏离教学的情境)教学情境顾名思义就是指向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的情境。有些教师创设情境却是兜圈子、猜谜语,让学生不知所云,反倒影响和干扰了学生的学习。【案例】动物的进化(小学六年级)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动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进化的条件.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古生物的外形特征),想象力(根据古生物化石图想象古生物的形象)和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对动物进化历程的分析,综合出一些基本的进化规律).3.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自然事物(动物)从古至今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二情境引入教师利用挂图或投影片出示一些古生物图片:各种恐龙,始祖鸟,鸭嘴兽等等。问:(1)你知道这些动物吗?生:不知道。没见过。(2)它们和现在的动物有什么不同吗?生:不一样。接下来学生竭尽所能找这些动物与现在的动物的不同。几分钟过去了,同学们似乎还没有找完。教师终于等不下去了忙说:"人们通过对各个年代地层中动物化石的研究,发现古代的许多动物和现代动物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那么它们为什么不一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生物的进化。"问题分析:这个课的情境引入是从一些奇特的古生物图片开始,这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但这种情境引入并不能明确地产生一个要探究的问题。本课在导入时出示的只是一些古生物的图片,并没有体现出动物从古至今的一种变化或进化历程,显然,这个导入与要学习的内容之间有些脱节。要学生说它们根本不了解的动物,学生说不好,又必须说,说了半天不知道对错,而且这些与动物的进化毫无关系,兜了半天圈子学生也不知道教师到底要干什么。(五)、"电灌"的情境建立在多媒体技术上的多媒体课件,使得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了本质的改变。但随之也出现了新形式的满堂灌,即老师填鸭变成了电脑填鸭,称之为"电灌"。这种"电灌"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主动性被抑制。课后,回忆教学内容,除了多彩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之外,实质性的课程内容所剩无几,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五、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策略(一)、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思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好奇或者产生困惑是教学情境创设的出发点。因此教学情境创设要缘于学生特点,缘于教学目标的实施,缘于师生为着目标运用情境的演进产生正态的共鸣,有效地完成预期教学目标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思路。根据新的课程特点,我们要努力创设引起学生问题的情境;引起学生乐于合作探究的情境;引起学生发挥自身优势个性展示情境;引起学生联想与想象的情境。教者要充分利用教室特点,利于教具及教学内容,并努力挖掘自身对于创设教学情境的优势,使自己不仅具有饱满的情感,而且具有创设令人愉悦情境的艺术,创设过程中更不为自己的不良情绪所影响。通过师生交流,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关注乐于体验教学的氛围。(二)、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策略1、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应遵循的原则(1)、目地性原则。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情境不是摆设,也不是为了赶时髦的点缀品。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对为什么要设置情境,设置了情境后应该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应做到心中有数。(2)、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当地的教学资源,将科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3)、现实性原则。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科学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4)、思考性原则。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科学内涵,要有足够的科学信息,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问题情境不要只是求一时热闹、好玩,只考虑到观赏性,而失去应有的"科学味"。要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科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关的科学问题。(5)、时代性原则。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师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因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因此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科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2、创设教学情境的一般程序①明确教学目的、研究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各维度教学目标的落实点课堂教学总是要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有一定学习内容的预设。教学情境是为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服务的,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必须认真学习和弄清学科课程标准中相应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在本课教学中的具体落实,弄清课程的性质、目标、学习的内容框架,认真学习和落实课程标准中相应的教学和评价建议。②了解学生实际认知状况和生活经历,使用与学生生活和实际经验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素材教学情境是为学生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学习环境,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当然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状况,必须贴近学生生活。一位课程专家指出:"你要把学生领到你要他去的地方,你必须知道他现在在哪里"。好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学生熟悉的,是学生个人经历中可以找到的或相似的、可以理解的东西。③认真在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中进行筛选④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案⑤准备教学设备和试操作利用创设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需要大量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将涉及大量学生的动手操作、分组合作、交流研讨的学习活动,可能涉及大量设备器材的使用、素材的收集、活动的组织等。为了在课堂教学中不出或少出差错,课前教师必须认真检查设备的准备,复查小组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必要时还要试操作。⑥做好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案学生的发展是在主体活动中的发展,因此在课堂上要真正获得发展,惟有在学习主体--学生积极参与建构科学的活动中才能实现。建构活动是学习主体经验对课程资源的意义加工和重组,由此科学教学过程中调集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促成其与要学习的内容间发生相互作用而建立起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⑦教学中应用3、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1、借助实物、图像创设情境教学中的实物主要指实物、模型、标本及实验、参观等。如教学《光的反射》一课时,教师给每组同学一个万花筒,引导学生说出玩万花筒的发现。万花筒是学生常见而又没有认真研究过的事物,教师用万花筒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光的反射的欲望。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变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创设寓教于乐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动力,主动探索。例如教《气体的热胀冷缩》时,教师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即把一个带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烧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烧瓶,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喷出一米多高。学生被这一新奇的现象吸引住,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了学生的创新。再如教《淀粉的踪迹》一课时,可先演示一个"淀粉+碘酒"的小实验,既先拿出一张预先用淀粉糊写好字的白纸,随后在白纸上喷上碘酒溶液,白纸就像变魔术似的出现了紫色的字。学生充满了疑问,"字是什么写的?""喷上的液体是什么?。"在教学中,图像是一种直观的工具,它包括板书、画图、挂图、幻灯、录像、电影、电脑等电化教学手段。小学科学中的一些知识连接着广阔的自然界,小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小学生,由于环境的局限,对自然的许多事物缺乏感性认识,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如在讲《自然界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动物的生活,学生被那活灵活现的动物所吸引,看的专注而入迷,对于他们熟悉的动物由他们自己回答,对于不熟悉的,由老师讲解并分类归纳,一堂课下来学生如同游一次动物园,真正做到别开生面,寓教于乐,在学生面前打开一扇知识的门窗。《挑战平衡》一课的情境引入先请学生欣赏一段芭蕾舞剧片段(录像)师:这么美丽的舞蹈,你能不能也向他们那样为大家表演吗?学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师:大家都在座位上模仿一下。师:你能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大家?生1:用脚尖站不稳。生2:胳膊伸开比较好。……这个案例中教师主要是通过运用录像这一电教手段,给学生以一种艺术的感染,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愿意试着表演,并感受出平衡看似简单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于是问题出来了"怎么会这样不稳?""如何才能稳?"也就是学生不同的感受,很自然的有了要研究的问题,课堂也就顺利的进行下去了。2、借助动作(活动)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中以姿势助语言,打手势这也是动作的形象性。(1)、操作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操作探究材料可以使许多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如教学《声音的产生》时,学生通过玩锣、鼓、木鱼等,对声音的产生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形象具体,这时让他们操作专用的实验器材--音叉,帮肋他们形成生动的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表演儿童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而且还有着爱表演的个性特征。表演能够有效地调动并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案例】人类活动对其他生物的影响教师:下面我们观看同学们自己编排的小话剧《一次动物联欢合国大会》。同学们戴的头饰说明他演的动物。现在请主持人猩猩上场。猩猩: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动物代表。本届联合国大会的主题是"我对世界的贡献"。下面请各位代表发言。青蛙:蛙满塘,谷满仓,我一年吃掉至少1万条害虫,保护了庄稼帮助了人类,算不算贡献。猪:大家对我非常熟悉,我的肉、皮等所有的一切,都不得无私地奉献给了世界。牛:我们默默地为世界做贡献,拉车、耕地是我们的工作,牛肉、牛奶、牛皮是我们的奉献,"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我们的评价。大灰狼:我是一只来自北方的狼,在草原是夺波,在山谷中游荡,一发现年老体衰的动物就奋力捕杀。大家不要不喜欢我,是我控制了食草动物的数量、保护了植物,又优胜劣汰地保持了食草动物的质量。(各种动物纷纷上台表演,诉说自己对世界的贡献)人:要算动物我们也得加上"高级"两个字。我们的贡献无与伦比,我们的影响空前绝后。我们每分钟砍伐28公顷森林,每天净增25万人口,每个一分钟排放85顿污水……还有,我们能够把河流截断、让它改道,能够把高山炸掉、让它低头,我们发明了成千上万种化学产品,成功地引爆了上百颗核弹,我们利用先进的技术将海洋中的鱼类捞得所剩无几,我们灭绝了千百种野生物种,我们每年还要捕杀数百万头动物,我们……动物(齐):无耻!残暴!滥杀无辜!赶快下台!这个案例是《人与生物圈》的一个教学片断。教学中教师大胆使用了表演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需求;二、学生在编剧和演出的过程中查阅大量资料,能力和知识得到了充分的提高;三、排练过程中,演员遇到许多困难,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观念都得到了提升。当然在教学中,这样的活动不可能太多。但它是教师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使得教学走出课堂、延伸到课外。(3)、活动学生活动产生的直观情境也有其教学意义。如《蚂蚁》一课的教学,教师课前就布置了抓蚂蚁的活动,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说蚂蚁--画蚂蚁--初次观察--探究观察方法--再次观察--送蚂蚁回家等一系列学生活动,提供给学生较多探究、研讨和动手的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4)、演示《有趣的沉浮现象》一课学生通过猜测、实验后对有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会沉在水底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水的浮力容易理解,而对于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理解起来相对困难一些。这时,教师演示:用一张白纸盖在杯子口,把一个小粉笔头和一把铁锁分别放在这张纸上,引导学生思考"由此想到什么?"通过演示学生可以顺利的推想,从而深化理解了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3、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的脑中呈现出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语义代码。(1)、朗读--声情并茂比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生命离不开水》一课时,利用多媒体一边播放配上美妙动听的音乐和与水有关的一幅幅图片,一边动情地朗读:"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在猜出"水"的谜底后,同学们又以饱满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水的研究中去了。在科学课上适时应用朗读,一方面可以通过语言的意义、声调、形象、感情色彩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想象活动,从而体验情境;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感,体现学科间的整合。(2)、描述--绘声绘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的讲解,创设一种特定的氛围,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如在讲《无限宇宙》时,通过形象的对比,逐层展开,向学生描述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那样浩大,那样深广,那样无穷无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通过描述,弄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3)、比喻--精彩贴切比喻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善用比喻,不仅会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化平淡为生动,还能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如教学《卵石的形成》在讲到沉积下来的岩石在压力的作用下被压得结实成为一体,一位教师这样比喻:这些岩石就像一块面包被双手用力一压,再配合手势,这样一下解决了这个难懂的问题。4、借助新旧知识、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不是零散的、片面的知识,而是"提炼浓缩"又"易于消化"的系统的、整体的知识。知识只有在整体联系当中才能真正被理解、被掌握,从而体现其有意义的价值。这也就是说,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的,所以旧知是学习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认知停靠点。巴甫洛夫说过:"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要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同类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创设多种新情境,让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如在《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一电路板,紧接着设问"有什么方法使小灯泡亮、蜂鸣器响呢?"学生回答:"合上开关。"师进一步追问"假如把电路开关断开,有没有办法在不合开关的情况下,也能使灯泡变亮?"学生回答"可以用金属接在开关的两端,这样就行了。"这时教师请学生试一试,并让他们说说,是什么物体使小灯泡又亮起来的。这样让学生在这种新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小灯泡亮与不亮来证明该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培养了能力。5、借助"背景"创设教学情境科学课蕴含丰富的"背景"资料,即科技发明史、创造史及科学家的小故事。科学教材中一些著名的实验,发明事例,是情境教学的优质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穿插一些生动有趣事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观看一些科学家的照片或插图,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例如教学《电流》时,结合课文讲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教学《生物的进化》时,讲达尔文从小热爱自然,课余时间常到野外捕捉昆虫,寻找矿石,捡拾贝壳和采集植物标本的故事;教学《水的压力与浮力》时,讲阿基米德从浴缸中的水溢出来的现象获得灵感,发现物体沉浮规律的故事。这些丰富的史料,扣人心弦,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能够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再现科学家忘我探索的情境,激励学生鼓舞斗志,培养发现精神。6、利用谜语、儿歌创设情境猜谜语是学生喜爱的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融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把课上得有声有色,饶有趣味,使学生百上不厌。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把教科书上的知识编成谜语,有利于概括知识,提示规律,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我的手》一课时,先创设情境让学生猜谜语:"一棵树,十个杈,不长叶,不开花,吃饭劳动全靠它。"在上课开始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引出探究主题,使得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自觉地进入了探究学习。再如《空气》一课,教师出示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既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总结出空气的一些特征。《给水变个样》一课出示谜语"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做饭洗衣服,都要请它来"7、借助问题创设情境一个好的问题,就象投在学生脑海中的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会随着教师设置的疑点,不断思索下去。在讲《地球的吸引》一课时,教师提出下问题:1、既然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另一面的人,是不是头朝下,会不会掉到地球外面去?2、为什么我们上坡会感到吃力?3、地球上的飞行物能否飞到天外去?学生随着这一连串的问题,紧张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终于找到了正确答案。在小节时强调: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才会有所发现,大科学家牛顿正是看到苹果落地的现象引发思考,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类摆脱地球引力飞上太空成为可能。再如《浮力》一课,在探究活动之后,学生认识到"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以后,教师出示图片并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小铁钉很轻为什么会沉入水底,而同样是用钢铁制成的大轮船,重达几吨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究。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某种现象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以教学《压缩空气》一课为例。一上课,教师便出示一支空气枪,"啪"的一声子弹射了出去。"想玩吗?""一边玩一边想有什么问题?"这样学生探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并且学生在兴致勃勃地玩空气枪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因为一部分学生玩成功了(空气枪的子弹能射出去),而一部分学生没玩成功(空气枪的子弹不能射出去),这样学生就能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子弹为什么能射出去?""子弹为什么不能射出去?"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趣盎然地进入了下一步的探究活动。8、运用想象创设教学情境爱因斯坦曾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丰富灵活的想象力是构筑知识的重要成份。想象情境是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在已经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将表象重新加以组合的情境。它虽不像实体情境那样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但它的意象却比实体情境更广远,更富有感情色彩。学生的情绪往往在想象情境中得到高涨,想象力也随之而发展。如在教学《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一课,学生在学习了水的循环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滴小水滴,随着老师的描述:"我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太阳晒得我好热,我变成了水蒸气飞到天上,呀这里有好多小伙伴……。"这就是典型的想象情境。因为所有这些,学生并不可能亲眼看到,只是将有关表象重新组合成新形象而构成。六、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具备以下几个特性:生活性。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为此,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形象性。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学科性。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问题性。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颖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具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情感性。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二)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科学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按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科学课程的内容在科学知识上主要分为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和地球与宇宙三大部分,教学时时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隐藏的情境创设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境创设。(1)寻找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创设生活性的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接受新信息时,总是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和顺应新知识的。而作为一个小学生,它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却很少,它们更多的是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接受新的数学知识的。我们的学习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但在这抽象的背后我们总能找到它与生活的联系,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找到教学的起点和学生同化和顺应知识的实际起点,只有它们相一致时,才会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先要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比较,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再来寻找一个合适的、有价值的、生活性的情境。如在教学《了解空气》的时候,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继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又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2)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形象性的情境。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以教学《动物的食物》为例:动物园里又来了一批小动物,它们是小兔子、大灰狼、野马……同时出示这些动物图片或放映有关它们的录像。这些动物朋友来了,饲养员却愁了起来,因为他们不知道该给这些动物吃些什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饲养员解决这个问题吗?(3)关注学科特点,创设学科性的教学情境。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教学"搭水桥"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外出旅游"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思考家中无人怎样给花浇水,但教学重点应该尽快地落到"怎样搭水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讨论"旅游应该准备什么食物和水果"、"春游应该注意什么"等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上。强调学科性,还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如利用数学的严密性、抽象性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等。(4)、围绕孩子们的深思、遐想,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如《声音的传播》一课的情境引入:师:同学们,下课十分钟,我们经常到楼下、到操场上去玩,十分钟过后,我们又回到教室来上课。那么你们是怎么知道已经上课了呢?生:听到上课的铃声,我们就回到了教室。师:对,是上课铃声把我们召回教室来的。声音是如何传到我们的耳中的?一个好的情境引入不只是一个教学的开始,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在很多情况下,情境的引入产生了一个问题,而在探究完这个问题以后,又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这样可以一环紧扣一环……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又成了第二个问题产生的情境。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被串在了一起,使得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中都能动力十足、兴趣盎然。(5)、建立和谐氛围,创设充分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师生这种情感的交流,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课堂环境形成的基础,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育素质,与学生"打成一片",有灵活的教学方法,比如故意出个小错误让学生抓住等,不轻易指责批评学生,常常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尤其是关爱那些中差生。这样就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了教学活动,兴趣盎然,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学《光的直射与反射》一课,创设如下教学情境:上课了,教师没有象往常一样及时走进教室,而是先用小镜子把太阳光反射到教室里。这时听见教室里乱成一片,有的同学喊:"快来看呀,墙上有一束光"!又有同学喊:"是谁照的?"这时,教师装着没事的样子走进教室,问:"刚才教室里为什么乱哄哄的?"学生答道:"刚才我们都在议论墙上的那束光"。教师故意问:"它在哪儿呢"?同学们说:"现在没有了"。教师继续问:"谁能让它再出现呢"?这时,有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看到此情景,教师便说:"既然大家都能,那么我们一起做实验吧"!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主动地探究光的反射原理。(6)、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创设情感性的教学情境。如教学《水污染》一课,教师出示两杯水,一杯清澈干净的,一杯混浊的脏水,同时介绍:干净的水应该是不含有害杂质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如果水域中的水混进少量的有害杂质,水有一种自净的能力,过一段时间,水仍然能变得比较干净。如果水域中的水混进的有害杂质很多,水本身就无法自净。这里,我们看到的这杯水就被污染了。(板书"水污染")水域中的水一旦受到了污染,它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从外观上看,可能不再是无色、透明的,会变得混浊而有颜色(黑、红、黄等);闻一闻,可能有某种气味(大多是难闻的气味)。另外,如果自然水域中的水是干净的,水中常会有各种生物;如果水域中的水受到污染,水生生物就会减少、生病,甚至灭绝。《水污染》本是一节生动感人、渗透着强烈环保意识和具有一定情感教育色彩的课,而这个课例中的情境引入就存在着缺乏情感渗透的问题。在科学课上有些内容并不是冷冰冰的,也是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在这样的内容中,教学的情境引入就可以考虑如何唤起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情感,努力把情感转化为探究的动力,促进学生来研究和发现问题。(三)、不同教学环节中的教学情境创设一提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许多人会直接想到情境引入,似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仅仅局限在新课导入阶段。其实在课中探究阶段、课后的拓展延伸阶段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可以把学生的科学学习延伸到课外。(1)课中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课程进行中,往往需要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这时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活动的效率。【案例】测量液体的温度这节课在学生学习了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后,为了让学生反复练习使用温度计的技能,一位教师就创设了这样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出示一个"小脏娃",要求同学们给小脏娃兑一杯42°C的洗澡水,看谁先兑好小脏娃的洗澡水。有时一节课中,要完成几个活动,这时在课中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可以自然引出下一个要研究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及时转移。【案例】声音的传播在认识了声音可在液体、气体中传播后,教师出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大侠正把耳朵贴在地上,师问:你知道他在干什么吗?为什么把把耳朵贴在地上可以听到远处的马蹄声?怎样证明你的想法?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出了下一个学习活动,同时调动起学生探究的兴趣。(2)、课后创设教学情境课后创设教学情境主要有几种情况:1、进行成果展示【案例】燃烧与灭火在教学的前期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讨论,在学习成果展示阶段,教师就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A、学生扮演营业员,给顾客介绍灭火器的种类及不同的应用。B、扮演消防队长,给同学讲解119的相关知识。C、设计一个饭店的火灾现场,学生分别扮演顾客、老板和消防员,讲解应急措施及自我保护。【案例】食物的消化在学习了食物的消化过程后,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书本上的小朋友图和胡萝卜,学生说胡萝卜经由口腔到排出体外的行程,教师用动画演示,同时显示胡萝卜在不同消化器官内的形态及营养吸收成分。接着问:你知道哪些关于饮食方面的谚语。2、引导课后延伸。【案例】雨和云课后的拓展延伸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天空中各种云的录像,并说:"天空中的云有各种各样的形状,一些有经验的人常常能根据这些云来预测天气的变化。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去,看看什么样的能下起雨来,什么样的云不会下雨。这样的情境创设很好地把科学学习延伸到课后,同时可以使学生养成持续观察的科学习惯。3、巩固新知。【案例】植物的身体在新课学习阶段,通过几种完整植物身体的认识,归纳出植物身体的一般构造。在巩固知识阶段,教师就通过一系列活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使孩子在动手动脑中愉快地学科学用科学,获得科学学习的成就感。A、拼图游戏教师出示一些分散的油菜身体的部分,让学生把它们拼成一株完整的油菜。B、添画游戏教师展示六幅画,分别是苹果、南瓜、豌豆、向日葵、牵牛花和草莓。画中植物的身体不完整。每人发一张,请学生注意看各自是什么植物?缺哪部分?将缺的部分添上。添画完后小组成员交换看看。4、为后继学习作铺垫【案例】导体和绝缘体在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后,教师出示一杯纯净水,问:你认为纯净水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并提出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下演示:把两根导线接在一起灯泡亮了,把导线的两头放在水里,灯泡没有亮,接着教师又往水时加盐,一勺、两勺、三勺,灯泡亮起来了。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亲眼目睹了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下节课学习安全用电做了情感和知识上铺垫。总而言之,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科学味",不能把科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要创设出真正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我们的课堂渴望一种"求真务实"的教学情境。参考文献:1、余文森主编:《课堂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方红常利梅主编:《科学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制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叶禹卿主编:《新课程听课评课与优秀案例评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5、夏俊生主编:《创新教法与经典案例评析》,世界知识出版社6、《科学课》,湖北教育出版社。(葫芦岛市连山区炼化一小王锦秀)属于素材性科学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对于人的关系来看,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有两类: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前者主要指掌握了课程素材、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教育研究人员以及能提供课程素材的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后者表现为各种各样教学材料的实物形式,例如,课程计划、科学课程标准、课程指南、科学教科书、科学参考资料、和科学练习册等纸张印刷制品和电子音像制品(科普类音像制品和多媒体课堂教学软件)等。条件性资源的特点则是作用于科学课程却并不是形成科学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学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例如,直接决定科学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科学课程资源。就科学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而言,它可以分为学校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和社区课程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类课程资源都既含有素材性课程资源,也含有条件性课程资源。这三类课程资源对于科学课程的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它们在性质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就利用的经常性和便捷性来讲,学校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占据主要地位,社区和家庭的科学课程资源则更多地起到一种辅助作用。由于以往我们忽视了对于社区和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今后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就整个基础教育范围而言,校内为主、校外为辅将是未来我们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基本策略。2、为什么要重视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以及科学课程目标的落实与达成程度,一方面有赖于科学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有赖于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教育更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合作,共同支持和完成。在这个相互作用的科学教育系统中,学校是公共教育的主要机构。从内部讲,学校包括许多相互作用的部门(子系统),如教学、行政和财务部门,他们共同努力,为了实现对学生科学教育的促进。从外部讲,普通中小学校是地方学区子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地方社区的一部分。地方社区中除了中小学校,还包括高等院校、公园、博物馆、科技场馆、图书馆、商店、社区组织和各种媒体,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科学教育的资源,提供了多方面的科学教育信息。这些科学教育资源或信息之间,有时协调一致、彼此促进,并成为促进一项共同改革的强大合力。有时则因未有效开发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时甚至相互冲突,造成浪费,产生负面作用。这样,现有课程资源的利用与潜在课程资源但是进一步开发,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的相互作用,就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等待所有有关部门的人士去关注,去解决,以促进本次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如,校外科学教育的资源(如各种相关组织、机构及其人员)应该主动与中小学校取得联系,或在中小学校向其寻求帮助时主动地提供所拥有的资源、信息、指导或服务,同时关注中小学校的科学课程,努力创设与开发新的资源与信息,以便更加协调或一致地配合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如可以开展一些同步的配合活动)。学校则应该主动向这些资源寻求帮助,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共同服务于科学教育的目的,并主动提供学校科学课程的有关信息,或为这些校外科学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或指导,甚至主动参与其建设和改进过程。3、如何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的网络资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逐渐打破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划分界限,从而在很大程度使得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相互转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网络科学课程资源具有信息容量大、信息传播快、智能化、虚拟化、开放化和多媒体的特点,对于延伸感官、扩大科学教育教学规模和提高科学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他形式的课程资源所无法替代的。网络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建立CAI科学教学软件库。库中的CAI科学教学软件应满足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等要求,以适合学校不同年级的科学课堂教学的需要或个别化学习的需要。其次,建立科学教学资源库。为学校教师提供丰富的备课用参考资料(包括各种科学教学参考资料、特级科学教师的优秀教案和优秀科学课例的分析等)。最后,建立科学电子图书馆。在校园网上建立CD服务器,采用光盘阵列储存与科学教育教学有关的视听材料及重要的图书资料。除此以外,还将一些电子化图书馆联入网络,从而组成一个庞大的网上电子图书馆,实现一种全新的科学信息资料检索模式。另外,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可以尝试建立虚拟科学教育学校。由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一些优秀科学教师和科学教学设计专家组成科学教研组,负责科学课程的规划与科学课件脚本的设计,再由软件编程专家负责把脚本制作成高质量的网上科学教学课件,然后实施网上科学教学,由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组成虚拟班集体,这样就可以形成一所或多所虚拟学校,从而实现某个地区及至全国范围的远程科学教育教学网络。虚拟学校的科学教学有多种不同的模式,常用的模式有讲授型、个别辅导型、讨论型、探索型和协作型。其中尤以讨论型、探索型和协作型更能体现网上教学的优越性,也更有利于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网络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拓宽了科学教学的内容,它对科学教学方式的影响也是深刻的。网络提供的科学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呈现的多样性,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来选择科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真正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网络方式的交互性,适合集体学习、协作学习、个别化学习,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科学教学方式。4、为什么说科学教师是最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科学课程资源,无论是素材性课程资源还是条件性课程资源,对于科学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达成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课程资源普遍紧张的情况下,科学教师才是最为基本的、最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进行科学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时间、场地、物资和设备等条件性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些条件保证,就谈不上科学课程实施的问题。与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比,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教师在整个课程资源尤其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不仅决定了科学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科学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科学素养决定了科学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科学教师是最为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事实上,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和科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科学教师将成为科学教育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性因素,成为科学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和生命线。为此,学校在进行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抓好科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是最为关键的环节。首先,加强科学教师的职前与职后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这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首要任务。其次,科学学科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施课程、建构课程的能力。最后,广大科学教师自身也要抓住机会,提升自我的科学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参考文献:1、《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2、《葫芦岛市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等级标准(小学科学)》3、《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4、《科学课》杂志(兴城市温泉小学李咏梅)模块四知识与技能(一)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内容标准框图(二)生命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1、多样的生物(1)、常见的植物A、《凤仙花》(3年)a、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b、用压制的方法制作植物标本:a)采集:选择植株完整的植物。比较小的植物可以用小铲连根掘起,并洗去根上的泥;高大的植物,可以剪取枝条。b)压制:在桌上铺几层纸,把采集来的植物放在纸上,将枝叶展开,盖上几层纸,在纸上压一块木板,再把砖或其他重物压在木板上,每天换一次纸,使植物里的水分尽快被纸吸收。c)上台纸:选择厚一些的纸作台纸。把压干的植物放在台纸的合适位置,整形,使其美观。d)固定:用胶带、纸条或线把植物固定在台纸上。e)贴标签:在标签上填写植物的名称、采集地点、采集人,把标签贴在台纸上。(2)、常见的动物A、《蚯蚓》(3年)a、蚯蚓的运动特点:蚯蚓没有腿,身上长着短而坚硬的刚毛,在蠕动时起支撑和防滑作用,通过体内纵肌和环肌的收缩、舒张相互配合使身体前行。b、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3)、常见的其他生物A、《酸奶的秘密》(5年)a、生物分类: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最小的生命体)。b、牛奶变成酸奶的关键:加新鲜的酸奶(乳酸菌的作用)。c、乳酸菌适宜的温度:35——40摄氏度。d、细菌基本形态:杆状、螺旋状、球状。e、细菌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f、细菌的特点:每一个细菌都由一个细胞组成。B、《发面的学问》(5年)a、酵母菌是面团发起来的真正原因,酵母菌不属于动物和植物,它属于真菌。它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可以分解淀粉,释放二氧化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发酵。b、真菌的形态:由菌丝组成多个细胞个体。c、真菌的结构:细胞中有细胞核、菌丝。d、真菌的繁殖方式:营养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e、霉菌生长环境的共同点:温暖、阴暗、潮湿。f、防止霉菌生长的方法:保持干燥、降低温度、有阳光、高温煮沸、加糖或盐腌。g、冬虫夏草属于真菌。h、显微镜的正确操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