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课件_第1页
文言虚词“之”课件_第2页
文言虚词“之”课件_第3页
文言虚词“之”课件_第4页
文言虚词“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之之1

(·北京卷)清优主之不害清之富也代词,他们(宋清很好地优待他们)/取独助词·广东卷)今俞瑱zhèn得之乃令吴玉守之

都是代词山东卷)童子亦欲学之乎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代词,代上文“八阵图”/助词,不译·湖南卷)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这样。议论的人不把这作为根据,而相信他的谎言·江西卷)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代指所得俸禄/指示代词,这

上海卷)决狱之术多如此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取独助词·山东卷)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翻译这句话)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注意两个文言虚词:“而”表顺承“就”;“之”翻译为代词“他”)聚焦考点(·北京卷)清优主之2知识回顾(一)用作代词1.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如:

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知识回顾32.用作指示代词,这,此。如: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文言虚词“之”课件4(二)用作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二)用作助词5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当主谓短语在句中63.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夫晋,何厌之有?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友情提示: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用在被提前75.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如: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

(《过小孤山大孤山》)5.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8(三)用作动词到……去。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三)用作动词9词性用法释义代词①代人、物、事(主语或宾语)他,他们,它,它们②表示近指(句中位置)这,这种助词③表示修饰、限制(放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的或不翻译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不译⑤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两种格式)不译⑥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不译⑦补足音节(前语意表达完整,多在时间名词或不及物动词后)不译动词⑧用在表示处所的词语前(所之后,表处所词语前)往,去,到……去词性用法释义代词①代人、物、事(主语或宾语)他,他们,它,它10解释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3)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晋文之事》)()(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⑤定语后置的标志②近指④取独③修饰解释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11(5)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7)作《师说》以贻之。(《师说》)()(8)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⑦音节⑧表示处所的词语前①代人、物、事⑥前置的标志(5)久之,能以足音辨人。121.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2.我见相如,必辱之3.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6.王之蔽甚矣7.国之孺子之游者8.宋何罪之有?9.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代狼代词,代他代这件事指示代词,“这”结构助词,“取独”;“的”结构助词,“取独”助词,“的”;定语后置标志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结构助词,“取独”1.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代词,代狼13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补语标志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14⑤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⑥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⑦宋何罪之有?(《公输》)⑧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⑨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音节助词,用于表时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代词,“事理、道理”···结构助词,翻译不出来⑤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音节助词,用于表时结构助词,15看语法结构法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荀子·劝学》)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蛇鳝之穴”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是谓语动词,做“何”的谓语规律总结看语法结构法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抚之”是动16文言虚词“之”课件17(10·湖南卷)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

难点思考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北京卷)清优主之代词,他们(宋清很好地优待他们)(2011年3月临沂一轮)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擢济宁直隶州,未之任动词,到/动词,到(周考试题)颁将校之有功者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和“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中的“之”用法相同。国之孺子之游者助词,“的”;定语后置标志(10·湖南卷)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

难点思考以其求思之深18之之19

(·北京卷)清优主之不害清之富也代词,他们(宋清很好地优待他们)/取独助词·广东卷)今俞瑱zhèn得之乃令吴玉守之

都是代词山东卷)童子亦欲学之乎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代词,代上文“八阵图”/助词,不译·湖南卷)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这样。议论的人不把这作为根据,而相信他的谎言·江西卷)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代指所得俸禄/指示代词,这

上海卷)决狱之术多如此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取独助词·山东卷)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翻译这句话)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注意两个文言虚词:“而”表顺承“就”;“之”翻译为代词“他”)聚焦考点(·北京卷)清优主之20知识回顾(一)用作代词1.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如:

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知识回顾212.用作指示代词,这,此。如: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文言虚词“之”课件22(二)用作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二)用作助词23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当主谓短语在句中243.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夫晋,何厌之有?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友情提示: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用在被提前255.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如: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

(《过小孤山大孤山》)5.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26(三)用作动词到……去。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三)用作动词27词性用法释义代词①代人、物、事(主语或宾语)他,他们,它,它们②表示近指(句中位置)这,这种助词③表示修饰、限制(放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的或不翻译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不译⑤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两种格式)不译⑥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不译⑦补足音节(前语意表达完整,多在时间名词或不及物动词后)不译动词⑧用在表示处所的词语前(所之后,表处所词语前)往,去,到……去词性用法释义代词①代人、物、事(主语或宾语)他,他们,它,它28解释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3)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晋文之事》)()(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⑤定语后置的标志②近指④取独③修饰解释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29(5)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7)作《师说》以贻之。(《师说》)()(8)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⑦音节⑧表示处所的词语前①代人、物、事⑥前置的标志(5)久之,能以足音辨人。301.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2.我见相如,必辱之3.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6.王之蔽甚矣7.国之孺子之游者8.宋何罪之有?9.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代狼代词,代他代这件事指示代词,“这”结构助词,“取独”;“的”结构助词,“取独”助词,“的”;定语后置标志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结构助词,“取独”1.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代词,代狼31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补语标志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32⑤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⑥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⑦宋何罪之有?(《公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