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赤壁赋》课中同步试题(详解版)_第1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中同步试题(详解版)_第2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中同步试题(详解版)_第3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中同步试题(详解版)_第4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中同步试题(详解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第=page1212页,共=sectionpages1212页第=page1515页,共=sectionpages1515页赤壁赋课中一、课内理解1.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一站,在这里,他创作了大量诗文,也使黄州名扬天下,因此,有人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你是怎么看的呢?2.结合第3、4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3.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赤壁赋》4.《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有人说作者在这里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你对此有何看法呢?5.《赤壁赋》怎样体现了儒、释(佛)、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和苏轼独特的文化品格?6.怎样看待本文采用主客问答的行文方式?7.苏轼的这篇赋情、景、理紧密融合,试简要赏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美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节选自:苏轼《赤壁赋》]8.下列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坐:端坐B.顺流而东也东:东方C.知不可乎骤得骤得:轻易得到D.托遗响于悲风遗响:余音9.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子愀然渔樵于江渚之上何为其然也A.两个“于”相同,两个“然”不同B.两个“于”相同,两个“然”相同C.两个“于”不同,两个“然”相同D.两个“于”不同,两个“然”不同10.与“而今安在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不拘于时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11.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译文:山河相接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译文: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C.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译文:逝去的人就像这水一样,而且未曾返回。D.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译文: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水恒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波不兴兴:起 B.顺流而东也东:向东C.举酒属客属:劝酒 D.正襟危坐危:端正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月出于东山之上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B.扣舷而歌之拔剑切而啖之C.其声呜呜然君知其难也D.渺沧海之一粟行李之往来1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展现了一幅诗情画意的夜游图,表达了作者夜游赤壁的兴奋之情。B.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情怀。歌词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C.文章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客的一番话是试图用曹操的经历说明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创造“一世之雄”的伟业。D.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阐述了这样一个哲理: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15.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阅读《赤壁赋》中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美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造。”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属:劝人饮酒B.白露横江白露:自茫茫的水汽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攻占D.不知东方之既白白:白色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塑”是“既”与“切”两个词的组合,“望”即“望日”。农历十五日,“既望”见过了望日,也就是农历十六日。B.“斗牛”是古化星宿的名称,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星空分为二十八星宿,在北方七宿中,有“斗宿”“牛宿”,文中“斗牛之间”谓天空。C.“美人”是个多义间,“望美人分天一方”中的美人指作者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员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D.“蜉蝣”是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文中用来比喻人生短促。18.对第三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写作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B.“客人”因见月出东山的景象,并看到这里的地理形势,从而联想到曹操的诗句和业绩,生出积极人世的念头。C.“客人”又联想到主客双方的现实处境,深感个人在天地间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思想颇为消沉。D.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化汉语。(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清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20.主客问答,客人回答有三悲,请结合内容概括。

参考答案1.我同意这种说法。“苏东坡成全了黄州”是因为苏轼发现了黄州的美,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让黄州名扬天下,从而提高了黄州的美学等级。“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是指苏轼进入黄州以后,人生观、人生历程发生了变化,从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本题答题要辩证分析,一是“苏东坡成全了黄州”,二是“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古城黄州,因东坡而闻名天下。正是由于苏轼发现了黄州的美,通过诗词传递给读者,人们得以认识黄州,让黄州名扬天下,让很多人慕名而来。而黄州对于苏轼来说,是人生的一段重要时光。在这里,他的心态得到进一步的锤炼,直至旷达。促成他发生凤凰涅槃的,正是黄州,一个地处蛮荒之地默默无名的小地方。在黄州,苏东坡也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而让自己的心灵脱胎换骨,走向伟大之境。2.第3段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作者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这说明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加“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第4段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作者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段情感的能力。分析文段的情感必须结合文段的内容,本题有明确的要求,即“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那么分析、作答时则要有所侧重。第3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第4段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3.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旷达乐观。【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作者情感的能力。全文以“乐—悲—乐”形成了一条内在的感情线索。第一段先通过对月夜泛舟的秀美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超然之乐,接着感情为之一变,第二、三段以箫声呜咽烘托悲伤的气氛,由历史人物的兴亡抒发人生苦短的悲怀,具体为第三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第四段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抒发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情怀,最终由悲转乐。《前赤壁赋》的抒情脉络从喜转悲入乐,委婉有致,条脉分明。4.观点一: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处境艰危,心情苦闷,有时也从自然山水和佛老思想中悟人生之道。本文借游览赤壁,探讨宇宙人生的哲理,内心深处有其复杂的思想斗争,终究归于热爱生活,关心世事,人生态度仍是积极、欲有所为的。观点二:我认为本文反映了苏轼消极的一面。文中借客的回答表现了作者虚无和消极的人生观,慨叹个人的渺小,人生的短暂,流露出不能改变自身命运的忧伤和无可奈何的感情。观点三:作者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废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其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把握。答题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的遭遇,对原文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注意提炼能够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词语或句子。本题回答积极或消极或复杂的思想情感都可以。如答积极,可从这些方面回答: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虽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人生态度是积极、欲有所为的。如答消极,可从这些方面回答:《赤壁赋》中,虽然诗歌的风格是豪放的,但是并非本文的感情基调。一般人认为是作者抒发自己面对厄运的一种旷达胸怀和悠远情志,其情感是“乐—悲—乐”,但文中借客的回答表现了作者虚无和消极的人生观,慨叹个人的渺小,人生的短暂,流露出不能改变自身命运的忧伤和无可奈何的感情。其内心始终涌动着永远无法排遣的忧伤。如答复杂的情感,要结合以上两种观点分析。5.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原本有矛盾,但苏轼却将其统一了起来:治世以儒,治心以佛,治身以道。这就形成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式的旷达自适。《赤壁赋》以水月之喻化解人生忧患。在困苦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品质的自我完善,这固然是儒家士大夫追求精神完美的思想的一种反映,同时又带有庄子相对主义和佛家虚无主义的色彩,事物的瞬息变化中蕴含着永恒,苏轼的“变"与“不变”之论正是得自于佛、道思想的启示。而佛、道思想又须用儒家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才能避免虚无空寂。苏轼用这种思想方法,把“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统一了起来,表现出他独特的文化品格。【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言内容、探究文言文思想内蕴的能力。青年时期的苏轼,更多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后来的又苏轼提出“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和道家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有相似之处,苏轼又喜欢与僧人往来,使苏轼的思想又受到了释家的影响。而这三种思想我们都可以从赤壁诗文中找到踪迹。在《赤壁赋》里,苏轼仍念着:“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桂棹兮兰桨”表明自己志洁行芳;“击空明兮溯流光”表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品行。诗中“望美人兮天一方”表现了苏轼时时不忘儒家的要求,以儒家的兼济对待现实。然而当想到自己功业未成,想到种种失意,苏轼又流露出浓厚的悲凉,慨叹着“人生如梦”。在怀念英雄人物的同时,他又感慨着“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种时候,道家的寻仙访道的思想又涌上了诗人的心:“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深受《庄子》的影响,在他的诗文中,从很多方面表现出与《庄子》近似的自然观与生命观。与《庄子》相较,苏轼的自然观与生命观融合的更加充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以道家的超脱宽慰灵魂。苏轼不仅“读释书”,还与禅僧们过从甚密,交往很深。”苏轼以水月为喻,阐述“变”与“不变”之道理,事物的瞬息变异中寓含着永恒,“变”与“不变”都是以“我”为出发点,从多重角度观察人生的结果,也受到了禅宗一切本无的世界观影响。“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佛家思想天地本是一体,物我本是一源,于见山见水中去大彻大悟,山水之中充满了禅意。黄州城外的苏轼这时就将所有的情感都寄于山水之中,去体会生命中的顿悟,以释家的智慧调整心态。因此,儒家入世,道家避世,释家超世,三者原有矛盾。但苏轼却以外儒内佛、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了起来: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生以道。这就形成了苏子“一蓑风雨任平生”式的旷达自适。而佛道思想又须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才能避免流于虚无空寂。苏轼用这种思想方法,把“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统一了起来,表现出他独特的文化品格。6.这种方式使文中的感情波澜起伏,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入揭示;并且,主客之间的对话实际上是两种思想的交锋,一者苦闷,一者旷放。苏轼被贬黄州,处境困厄,由此可见客不过是苏轼苦闷思想的一种外化;主客二人的对话也只是苏轼进与退两种思想的激战,激战的最终结果是达观胜过了苦闷,于是,苏轼的人生境界又提升了一层,而文学史上也留下了优美的一笔。【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文本的内容结构及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文章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萧声,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脉也因之折流转,流中跃起浪花。接着,第三段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来回答,文理转折自然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通过主客的问答,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然后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而更开阔,文章又一次再涌波澜。最后,第五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这里的景和情犹如长江在经历了蜿蜓曲折、波涌浪叠、惊涛拍岸之后,辽阔而祥和地汇入大海。总之,这种主客问答的行文方式,使全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7.本文重点不在记游,而在于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因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但这种哲理性并未用抽象的哲学语言和纯粹的逻辑思辨来体现,而是采用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写景、抒情、说理统一,形象性与哲理性统一。文章第1段写景。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如画美景引起苏子的感情抒发。这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江水、明月为本文张本,它只是后文议论说理的一个形象铺垫,作者还要借物喻理。第3段写“客”的议论。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使作者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借助于具体的现实的自然物象表达了出来。第4段写苏子反驳。起首就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来了个针锋相对,随之以水和月做譬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作者也是信手拈来,以“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全篇文章,写景使哲理呈现生动可感的形象,议论使景物具有精妙的哲理内蕴,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相映成趣。【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和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对答案加以整合,注意语言的精炼。文章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下面又从出游、赏景、箫歌、写到怀古、伤今、议论,最后到醉酒,天明,完全按时间顺序一路写来。但是作者此文重点不在游记,而在抒情、议论。所以乐-悲-喜的情感变化构成了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情感的变化又构成了哲理阐述的必要前提。第一段因景生乐,第二段由乐转悲,第三四段由悲转喜。情感变化跌宕起伏。而在情感变化过程中,第二段的悲是对第一段的乐的否定,第四段喜是对第三段悲的否定。由乐到悲到喜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第四段的喜绝非第一段乐的简单重复。主客二人陶醉于江水风月的自然美景中,固然得到了遗世独立之乐,但这只是一瞬之间凭审美直觉得到的快乐,并没有从精神上彻底摆脱现实处境的束缚。主客一番论辩后,人生意义彻底了悟,肉体和精神都回归到自然的怀抱之中。这是确认人生价值后思想上的升华,当然是一种比遗世独立之乐更高层次的喜悦。全文抒发哲理并不用抽象的哲学语言和纯粹的逻辑思辩来体现,而是采用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写景、抒情、说理统一,形象性与哲理性统一。文章第一段写景。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如画美景引发苏子的感情抒发。这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是中国抒情文学的固有表现模式,苏轼此赋也不例外。但它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第三段写“客”的议论。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使作者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借助于具体的现实的自然物象表达了出来。江水、明月作为这一篇之张本,它只是后文议论说理的一个形象铺垫,作者还要借物喻理。第四段苏子反驳,起首就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来个针锋相对,随之以水和月作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作者也是信手拈来,以“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全篇文章,议论使景物具有精妙的哲理内蕴,写景使哲理呈现生动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可以说苏轼的《赤壁赋》情、景、理三者结合的相当紧密。8.B9.D10.A11.C【分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顺流而东也”的“东”,向东行,名词作动词。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的“于”,“被”,是介词。“渔樵于江渚之上”的“于”,介词,“在”。“苏子愀然”的“然”,形容词后缀,“……的样子”。“何为其然也”的“然”,代词,“这样”。可知两个“于”不同,两个“然”不同。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而今安在哉”句式为宾语前置,“安在”应为“在安”。A.宾语前置,“之”为提宾助词,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B.定语后置,“之”为定后标志,正常语序是“利爪牙”“强筋骨”。C.被动句,“于”表被动。D.被动句,于”表被动。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逝”应译为“流逝”;“而”为连词,表转折,却;“往”应译为“逝去”。故全部译为“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故选C。参考译文: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骤然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12.B13.B14.C15.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顺流而东也”句意是:随着江水向东行驶。其中“东”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东行驶”。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于”,介词,从。/介词,在。B.“而”,都是连词,表修饰。C.“其”,代词,那,代箫声。/代词,这,指代前一句“越国以鄙远”。D.“之”,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试图用曹操的经历说明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创造‘一世之雄’的伟业”不符合文意。作者追忆曹操的事迹,是为了表达世事如白云苍狗的感叹。在伟大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只是一个过客。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重点字词有: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如:往,去;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茫然,旷远的样子;“凌万顷之茫然”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凌茫然之万倾”。参考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骤然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16.D17.B18.B19.(1)不一会儿,月亮从东面的山上升起来,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2)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结伴,和麋鹿做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起用葫芦做成的酒器互相对饮。20.客之三悲:(1)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2)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3)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在句子中含义能力。D.“不知东方之既白”意思是“不知道东方天空已经变白了”,所以“白”,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变白”。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能力。B.“文中‘斗牛之间’谓天空”错误,应该是“斗宿’和‘牛宿’之间”。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生出积极人世的念头”理解错误,没有“生出积极入世的念头”,应是感叹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少焉”,不一会儿:“出”,升起来;“徘徊”,(明月)停留:“于”,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两个状语后置句。(2)“渔樵”,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与……结伴:“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朋友、和……做朋友;“而”,连词,表并列关系;“属”,劝酒、敬酒。2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文本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