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 【知识精讲+高效备课】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 【知识精讲+高效备课】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 【知识精讲+高效备课】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 【知识精讲+高效备课】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 【知识精讲+高效备课】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讲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课题13两次鸦片战争夯实基础

增强能力

多维拓展

提升素养

太原新希望双语学校·在路上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社会性质:历史时期:主要矛盾:革命任务:时代主题:历史线索:政权更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爆发——新中国成立)晚清政府(1840-1912)→南京临时政府(1912)→北洋政府(1912-1928)→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殖民者中华民族

封建主义人民大众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反侵略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实现中国近代化侵略史;抗争史;探索史;近代化史。侵略史——1840-149年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近代化史——发展资本主义,以谋求国家富强抗争史、探索史——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政治民主化

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生活城市化文明化中国近代史(1840-1949)

半殖民地:指在政治上丧失了部分独立自主权;经济上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文化上表现为“西学东渐”。——历史的沉沦

半封建: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历史的进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列强侵略不断加深,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积极抗争并开展政治上的改良运动;传统封建体制逐渐崩溃,政治向近代化转型;清政府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宗藩体制走向近代外交;中央逐渐式微,地方势力逐步崛起;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国资本涌入;中国近代化起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以救亡图存为主题,向西方学习,由器物上升到制度,不断深入;总体:中国社会的动荡与转折阶段特征晚清政府统治时期(1840—1912年)衣食住行等方面深受西方文化传入影响,传统的社会生活及习俗逐步走向近代化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复习目标课标要求1.19世纪中期的中国和世界;2.两次鸦片战争;3.开眼看世界;

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O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58年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签订《天津条约》外来侵略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救亡图存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840年后林则徐魏源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19世纪90年代19世纪末实业救国思潮兴起1895年公车上书1898年戊戌变法1901年清末新政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时空坐标一、落后:19世纪中期的中国与世界思考119世纪的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处境怎样?法国从越南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俄国势力侵及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英国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美国商人活跃于世界各地,积极参与侵华活动。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将矛头指向中国,清政府对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思考2如此遥远的中英两国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国家中国英国政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逐步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经济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军事装备陈旧、作战能力低下船坚炮利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殖民扩张科技传统科技近代科技思想思想文化专制、因循守旧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思想解放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彼伏社会稳定,经济飞速发展综合落后的农耕文明,危机四伏先进的工业文明,迅速崛起思考3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先后采取了那些手段?英国走私鸦片白银外流财政危机扭转逆差打开市场腐蚀国家机器(吏治、军队)危害身心出超入超禁烟运动严重灾难中国正当贸易发动战争正当贸易走私鸦片发动战争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积极对外殖民扩张,为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发动的侵华战争。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战争的借口和导火线)1.认真观察两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二、冲击:两次鸦片战争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根本:为打开中国市场直接:虎门销烟根本: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列强修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时间1840—18421856--1860侵华国家英国(美国、法国)英法(美、俄)经过三元里抗英斗争火烧圆明园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阅读教材,自主梳理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条约时间签约国家内容《南京条约》1842.8.29中英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等。《虎门条约》1843中英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商口岸传教权《望厦条约》1844中美《黄埔条约》1844中法条约时间签约国家影响《天津条约》1858中英、中法英法获得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权益;鸦片以“洋药”,纳税进口,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北京条约》1860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860中俄俄国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瑷珲条约》1858中俄3.列表归纳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4.重点理解几个重要名词概念: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不平等条约体系

协定关税:一种是自主协定关税,即通过协议,在自愿对等的基础上相互给予对方以某种优惠待遇的关税税率;另一种是片面协定关税,即一国在另一国胁迫下签订协议,片面给予优惠待遇的关税税率,这构成一国对另一国的特权。

领事裁判权: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不平等条约体系:1)内涵: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2)特点: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3)影响:一方面加深民族危机;另一面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促进中国的近代化。①不平等条约是迫使与世界经济的接轨;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③使中国政府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三、反思: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接近尾声时,道光皇帝询问英国俘虏的三个问题:英吉利到底在哪个方向?从新疆出发,通过陆路能够到达英国吗?英国女王是否婚配?

——摘编自《清宣宗实录》统治阶级高层普通民众议和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啭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开明士大夫

林则徐:“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徐继畲:撰成《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尤重介绍欧美各国封闭愚昧麻木不仁开眼看世界战后中国反映(一)政治方面1.中国的主权遭到严重破坏,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阶段的变化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借师助剿);汉族督抚势力逐渐壮大,威胁中央集权;(清政府对列强态度变化:排斥---抵抗---妥协---勾结)3.公使驻京,便利对清政府的控制和影响;4.民族意识开始觉醒;5.闭关锁国被打破,国门被打开;6.传统的夷夏观念受到冲击,中国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

在1839年中国与英国开始进行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情形却并非如此。···也有很多人把这场战争看作是从英国人那里挣钱的机会,他们向英国人出售补给品,为英国人导航领路,甚至为英国人提供情报。所以中国在据称与英国作战的同时,也在与自己作战。——蓝诗玲《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人民群众都进行了抵抗。广州城厢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恩格斯当年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人民教育出版社4.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例题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英军指挥官百思不得其解,问中国翻译,翻译答曰:“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这说明当时A.中国百姓民族意识淡薄

B.英军熟悉中国国情C.民众态度决定战争结局

D.满清政府统治腐朽《南京条约》签订后,江苏布政使李星沅气愤不已,说条约中“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中英两国“官员平行”等内容,实在令人无法接受,深忧“千秋万世何以善后”。达反映了清朝政府精英A.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B.华夷之辨观念存在C.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固守闭关锁国政策【名词概念】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以文明礼义为标准区辨华夏与蛮夷,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看待周围世界,以为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文物制度、礼仪典章无与伦比,周围诸族则是偏处化外。拓展提升华夏北狄南蛮东夷西戎禽兽禽兽禽兽中国近代外交转型鸦片战争后

材料一 (1)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贸易,但再次强调“不准久住据为巢穴”;

(2)福州不准开放,不得已可改为泉州;

(3)香港仍坚持“赏借”;

(4)对于赔款不再反对,只是询问款项如何筹措。

——鸦片战争后道光皇帝谕旨

材料二 (《天津条约》签署后)咸丰皇帝设计出一条密策,即他将向英国人提议免除其商品的全部关税,而换取废除《天津条约》,或至少废除该约的四个最应反对的条款:公使驻京、开放长江沿岸贸易、内地游历和赔款。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以上材料反映了清政府怎样的外交理念?在处理对外关系上存在什么问题?理念:固守“天朝上国”的旧理念,沿用怀柔羁縻的旧政策处理对外关系问题:缺乏国家主权意识、对国际法知之甚少,在近代世界面前踟蹰徘徊,丧失了融入世界、发展自身的良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1年设置总理衙门,掌对外交涉事宜,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1864年总理衙门资助刊印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1874年中国和秘鲁两国在天津正式签署《中秘友好通商行船条约》,建立了外交关系。条约第四款专门对领事保护作出规定。1876年先后在新加坡、英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国设置使馆并派驻使臣1882年经7个多月艰难谈判,《中俄伊犁条约》签署。曾纪泽争回了伊犁西南境的大片国土。1901年设外务部,外交机构更趋现代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出现了什么变化?1)外交观念国际化:初具国际法、国家主权观念,并尝试运用国际法维护自身权益;2)外交机构专门化:初步构建近代外交机构;3)外交礼仪平等化

材料三:1867年6月27日,同治帝在紫光阁以“五鞠躬礼”代替了进贡礼接见了列强当时驻华公使与代表,此举解决了自1793年以来中西外交体制在觐礼问题上的争异。——陈显泗《儒家思想在中国近代外交战略实施中的成与败》项目内容天朝上国(华夷)观念逐步减弱;主权国家、民族国家意识不断增强。总理衙门(起步)-外务部-民国外交部;(外交机构从无到有,从临时性兼管机构到正式的专门机构)外国公使进京;中国派遣驻外大使;各国大使馆的建立遵循国际外交惯例,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增强,运用国际法解决外交问题,利用外交手段维护国家权益。称呼、公文、见面礼节等的转变,日益平等化、近代化专业能力增强,了解欧美情形,熟悉国际法与国际惯例。人员由兼职到专职;由传统士大夫到逐渐由新型知识分子担任。外交观念国际化外交机构专门化使领馆制度化外交手段近代化外交礼仪平等化外交官职业化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传统宗藩体系转向近代条约体系

积极:近代外交的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中外联系的加强;顺应了世界潮流,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转变:一、难在转变是被迫的,始终处于西方列强强压之下,是带有半殖民地特征的转变;二、难在传统的力量太强,传统与变革的斗争非常激烈;

晚清外交转型仅仅是迈进了近代化的门槛,外交转型的表现也只是一些机构、一些观念、一些手段或方式的变化,并不是真正独立国家的外交。传统外交观念依然存在。

消极:另一方面近代外交的发展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具有半殖民地色彩。

如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外务部凌驾于六部之上,使中国的内政外交被列强控制;(二)经济方面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2.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整个沿海地区,并开始深入内地;4.鸦片贸易合法化,造成银贵钱贱,加重了人民的负担;5.大量华工出国,下南洋,劳动力外流严重;6.洋务运动开启中国工业化进程,民族资本主义产生;7.海关税收比重增加,中国设立海关总税务司;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国内外市场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这些变化虽然便利了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政策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从抑制商业到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发展的演变。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耕与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生产模式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生产力的变化拓展提升(三)思想文化方面1.列强在中国传播宗教和文化,信仰冲突加剧;2.肆意破化中国文化遗产;3.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从开眼看世界到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开始出现;“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在他们眼中者无疑是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这本书到达日本,从1854年到1856年,短短数年,日本出版的《海国图志》选本就有21个版本,占同一时期日本出版的世界史地著作的一半。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日本维新思想家利用《海国图志》提供的世界知识,结合日本实际,提出了维新改革主张,掀开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序幕。”—魏启敏《中国巨著帮日本走向维新》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中国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列强攫取协定关税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民国初年,坐落于上海就将路外滩海关大楼前的赫德铜像。赫德,英国人,28岁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1861年起,代理总税务司职务。1863年11月任海关总税务司。1908年休假离职回国,仍挂总税务司的头衔。掌权长达45年。1)经济: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传统的经济遭到冲击,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阻碍;2)政治:破坏了国家主权,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有何消极影响?影响关联选修一、关税自主权的丧失★自主学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二.近代中国城市化演进年份总人口(万人)城市人口(万人)城市化率(%)18203737723506.318404128126686.518933367726687.9192044377470010.6193646136526311.4194954167576510.619606620713075.8819.75199211717132374.3527.63200012674345906.3136.22201113473569078.6351.27近代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1.鸦片战争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2.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3.1978年后,城市化进程加快。4.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材料一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材料二

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2万人,至1894年增至2351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直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商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材料三

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城市。原因:①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②近代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③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活跃;④通商口岸的开放。特点:①起步晚,发展缓慢;②具有半殖民地特征;③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④空间布局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平津等地。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原因和特点史料探究1.火车与铁路交通(1)火车的发明与影响(2)近代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成就①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②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局限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通车庆典南口茶会盛况中国的铁路业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三.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

马拉火车的历史闹剧:1881年由于开平煤矿产量之大,运输成了难题,于是李鸿章向清廷奏请铺设铁路。当时,皇室担心铁路铺成,外国侵略运兵更易,危及封建统治。士大夫认为火车冒着黑烟,又噪音特别大,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贫民百姓则认为建设铁路会破坏田地,影响风水。就在这几乎全国都反对修铁路的背景下,李鸿章以修快车马路为名,瞒天过海指挥下属修铁路(唐胥铁路)。但是铁路修好了,清廷却不允许使用火车头,因为火车轨附近就是清政府位于遵化的清东陵,由于担心影响皇陵从而影响龙脉,最后这条铁路没有运行,出现了近代史最为荒唐的闹剧——马拉火车2.轮船与航运业的发展(1)轮船的产生与发展(2)近代中国航运业的发展19世纪20年代19世纪60年代中期1872年官督商办企业:轮船招商局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黄鹄号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铁路建设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材料: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山川之产,靡不尽出;风俗之陋,靡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转漕无阻,可备海梗;民间无差徭科派之困,官吏无驿站办差之累。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1册1.积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近代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1)经济:打破了中国内地的封闭状态,加强了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扩展(2)城市化:推动了中国城市化,使一大批近代城市在铁路沿线兴起,并成为所在地新的经济中心。(3)交通:铁路的出现,推动了铁路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带动了与铁路建设相关的近代工矿业的发展。(4)政治:打破了封建时代中国的分散落后状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增强了民族凝聚力。(5)社会:铁路建设对封建的陋习等,也有一定的冲击作用。2.消极:近代铁路掌握在列强手中,成为列强侵略和征服中国的工具史料探究四、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背景:①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国门;②西方文明的传入;③洋务运动的兴起;④受到日本的影响。(2)影响:①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②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③动摇了中医的地位,促使中医自我改良。五、西学东渐

近代---西学进一步传入1.背景:2.表现1)学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措施新式学堂留学教育译书机构结果传播内容变化政治活动开展林则徐和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1)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2)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2.表现1)学器物2)学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民主共和、三民主义3)学思想1915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1917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特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材料1在明末的西学东渐中,传教士利玛窦占据核心地位,此人适应中国文化的传教策略,使得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成为可能。同时留下了一系列科学著作,如《山海余地舆图》《几何原本》,在科学传播方面,西洋历法是利氏赖以在中国立足的重要工具,借助于传教士而得以传播的西学,可以说这是一次全方位的、和平平等的西学东渐。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2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学再度开始进入中国。这一次,政府官员开始出使、考察、翻译机构的设立促使大量西学书籍的出版,新式学堂聘用大量外籍教员,并且开始派遣留学生。另外,这一时期传入的西学,举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民主思想、政治制度……总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所有组成部分,统统展示在中国人面前,并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态文化的不同层次全面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外壳与精神内核。——冯天渝《中华文化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两次西学东渐的区别,分析第二次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对比两次西学东渐(1)区别方式:渠道:内容:范围:影响:主动——被动传教士——学堂、翻译机构、外籍教员、留学生宗教、科学——制度、思想限于统治阶层——社会各阶层未产生根本性影响——推动了社会转型史料探究

材料2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学再度开始进入中国。这一次,政府官员开始出使、考察、翻译机构的设立促使大量西学书籍的出版,新式学堂聘用大量外籍教员,并且开始派遣留学生。另外,这一时期传入的西学,举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民主思想、政治制度……总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所有组成部分,统统展示在中国人面前,并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态文化的不同层次全面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外壳与精神内核。——冯天渝《中华文化史》对比两次西学东渐(2)影响:

①冲击传统文化,推动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②近代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③推动中国改革和革命运动兴起④近代教育出现,培养大量近代人才。⑤推动社会习俗变迁材料1在明末的西学东渐中,传教士利玛窦占据核心地位,此人适应中国文化的传教策略,使得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成为可能。同时留下了一系列科学著作,如《山海余地舆图》《几何原本》,在科学传播方面,西洋历法是利氏赖以在中国立足的重要工具,借助于传教士而得以传播的西学,可以说这是一次全方位的、和平平等的西学东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