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学复习资料(复杂版)一、名词解释:优美: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作为最早被人类所认识和把握的美的范畴,优美是美最一般的形态。代表人物:康德、黑格尔。康德认为美不包含功利性,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优美包括着人生丰富的社会性的内容,优美的内涵:从本质上就是真善美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197优美的审美对象在形式特征上具有柔和、秀雅、和谐等特征。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审美形态之一,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最主要的它是一种对立和冲突的审美体验。{崇高是人的精神与力量的动态展示,它不仅包含着人与自然在特定审美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独特存在形态,还包含了丰富的到的内涵。真正把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进行研究的是博克(18世纪英国美学家)。}195荒诞: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它是对于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本义是不合情理与不和谐,荒诞的内容与形式是相符的,它不可能使人发笑,它更接近于悲,是人与自然、社会的最深的矛盾。特点:它是一种对人生存在无意义状态的体悟;荒诞的审美意象具有象征性;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源于荒诞派戏剧,是指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其形式是怪诞、变形,其内容是荒谬不真,使人产生荒诞感,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丑: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是一种审美情感,源于人类丑感的形成,是一种不和谐,以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艺术批评: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和判断活动,在根本上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是批评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对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所作出的判断和评价。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一种中介活动,是艺术创作实践和艺术理论之间的中介环节,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之间的桥梁。悲剧:是在人的生存的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是在人生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使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毁灭中,让人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理想追求的力量感,从而激发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一种审美形态。183喜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经历了从一种艺术类型到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喜剧以笑为载体,笑及其原因的探讨是戏剧理论的核心,其主要特点是形式与内容的悖离,它包含着快乐机制,同时又是一种挑衅性的发展,其中也存在着滑稽因素。喜剧感的笑包含着人类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真与善的肯定,是一种严肃性的笑。审美趣味: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趣味概念在美学研究中最早是由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开始运用的。审美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是审美趣味外在表现。审美趣味具有两重性:既有个性特征,又具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95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位置,在审美活动中发挥持久而重要的作用。人间词话:王国维著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判断力批判:康德著,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康德的代表作。是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中最后一部。在《判断力批判》中,此书分《审美判断力批判》与《目的的判断力批判》两部分。
第一部分对审美判断力按照一分为二的模式来处理的,他提出了审美的四个特征:(1)它是愉悦的,但是不带任何利害关系;(2)它是普遍的但不是概念;(3)它具有合目的性,但无目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4)它是主观的,却带有必然性。第二部分,康德讨论了目的论判断力。这是我国美学界长期以来都没有注意到的康德美学的重要部分《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之作,对费希特、席勒、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乃至整个欧洲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育,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狭义的美育则专指与智育、德育、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组成部分,广义的美育是通过审美活动,建构人的全面发展的成长个存在方式,促进理想的自由的健康的丰满的人生。侠义的美育是指有意识地通过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提高人的整体精神素质,焕发人的精神风貌。)(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美育的特点: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诗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诗学》是古希腊著名美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在《诗学》中,《诗学》讨论的核心是悲剧。“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诗学》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最为系统的美学和艺术理论著作,它对西方后世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的有些观点曾被近代新古典主义奉为金科玉律。二、简答:审美的起源:关于审美的起源,在历史上主要有四种理论,即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和劳动说。
①游戏说。代表人物:柏拉图、康德和席勒。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席勒所说的游戏,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和道德必然性的懒散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所谓游戏,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贡献: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不足: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是同义词。
②动物本能说。代表人物:德谟克里特、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认为审美的发生导源于人的某种本能,这同样是一种具有久远历史的观点。这种研究,不仅拓展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而且还有力地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伏根深远的生物性基础的。缺点:第一,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的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③巫术说。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是20世纪流行于西方的一种艺术与审美发生理论。用巫术说可以说明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它具有更为可信的说服力。但是艺术与审美并不完全等同,艺术只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巫术只是促成艺术发生的因素之一。因此,用巫术说来解释艺术和审美的发生,其有效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劳动说。代表人物:毕歇尔、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这一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不足:它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从物质性的生产劳动到精神性的审美活动的过渡和飞跃,需要一定的中间环节。因而劳动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
(①游戏说:18世纪美学家
席勒
:游戏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②生物本能说:博克
《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把人的基本情欲分为两类:一类是要求维持
个体生命的本能,另一类是要求维持种族生命延续的本能。由前一种本能产生出崇高感,由后一种本能则产生出美感。达尔文:动物也有美感能力。③巫术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原始文化》;费雷泽
《金枝》④劳动说:普列汉诺夫:“劳动先于艺术”;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一致。
)
巫术对审美发生的主要意义1501)巫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的精神能力。
(2)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
(3)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
(因此,巫术与原始艺术的相关性,不单单是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某种相似性,更重要的是巫术原则与艺术的精神实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首先,在巫术中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就必须对达到这一目的的实际过程进行逼真的模仿。这种模仿需要高超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其次,巫术中对生活过程的模仿是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的,它本身并不是一种实际的生活过程,而是与实生活过程的暂时中断。因此,巫术实际上使原始人形成和提高了模仿的艺术才能和随之而来的艺术感受能力。)西方美学中,美育理论代表人物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重视美育问题。A真正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柏拉图,柏拉图是从培养理想国合格公民的角度看待美育的。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特别强调音乐的感化作用。B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有一种净化或陶冶作用,这就是审美教育作用;他强调艺术净化心灵的教育功能,并将艺术的审美功能与净化心灵的教育功能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有一定的影响。C罗马的贺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强调美育与道德教育的统一D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席勒把审美教育看成人取得自由、社会得以进步的惟一路径。E马克思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中国美学中,美育理论代表人物上古时期的美育思想是以乐感化。A孔子把乐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过乐化达到天人和谐;B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消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C李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都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中国现代的美育思想:A蔡元培率先引入“美学”一词,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宗教”;B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C王国维则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5、审美的特点:A审美具有直觉性。
所谓审美直觉就是对美的形态的直接感知,是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所谓直觉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指审美感受的直接性、直观性,即整个审美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形象的具体的,在直接的感知中进行;二是在审美中对审美对象从全局整体上而不是支离破碎地感知;三是指审美感官愉快,不是先有理智的思考和逻辑的判断而是直接产生的,即在美的欣赏中无须借助抽象的思考,便可不假思索地判断对象的美或不美。
在艺术美的欣赏中,美感产生的过程就是审美意象再造的过程。
B审美具有情感性。
所谓审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和态度,包括人的生理、理性因素与人类发展所积淀的普遍因素。比如我们欣赏阿炳的《二泉映月》,二胡一拉出那缓慢、低沉而悠扬的旋律,我们立刻被激发一种凄婉哀怨的情绪,仿佛一人孤身坐于夜阑人流、月冷泉清之地,回首往事,苦痛不堪。随着主题的展开,旋律慷慨激昂起来,那悲愤的控诉,不屈的抗争和孤傲的人格立刻在我们心里激起共鸣,愤怒、同情、钦佩、昂奋等诸种情感在我们胸中交织着、漾溢着、沸腾着。直至曲终,我们的心绪仍然久久不得平静。这就是一种审美情感的体验和态度。
C审美具有愉悦性。
审美愉悦来源于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表现于对狭隘功利性的超越和对于生命力的追求。我们知道,审美是一种感情,是一种喜悦和愉快的感情。无论什么样的审美对象,它总是能给人们带来审美的喜悦。崇高美,诸如奇峰突起、绝壁悬崖、霹雳闪电,虽然它们使我们的耳目受到强烈的刺激,但往往往感情L却能给人以一种愉悦感。听莫扎特的音乐,读张若虚的诗,登八达岭着万里长城,都可以获得这种激动的或平静的喜悦、愉快的美感享受。这种愉悦感来自身心语能力的和谐运动,令人感到一种恰然恬然,左右逢源,轻柔流畅,游刃有余的自由。
审美愉悦之所以是非功利的,又是有功利性的,是因为它表现了对狭隘功利性的超越和对于生命力的追求。博克对于优美、崇高的特点:博克认为,优美的事物共同的特点是可爱,崇高的事物共同的特点是可怖。A优美:博克在与崇高的比较之中总结了优美的几个特点:第一,比较地说优美是小的,第二是光滑的;第三们各个部分的方位要有变化。第四,这些部分不能构成棱角,而必须融为一体。第五,要有娇柔纤细的结构、不带任何显著的强壮有力的外貌。第六,它的颜色要洁净明快,不能强烈夺目。第七,加入他不得不有一种显眼的颜色,而这种颜色就必须同其他颜色一起构成多样的变化。同时,美的对象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们的各个部分的线条不断地变换它的方向,但它是通过一种非常缓慢的偏离而变换方向的,它从来不迅速地变换方向使人觉得意外,或者以它的锐角引起视觉神经的痉挛或震动。博克的优美论总体上说,是主要从对象的角度来把握优美事物所具有的特征,所以,进行的分析也多是从形式的角度归纳出来的一些规则,而这些规则知识构成具有优美性的事物的外部特征,并不是优美之所以形成的原因所在。B崇高:博克主要研究崇高感产生的原因与崇高事物的基本特征。他对于崇高的看法主要从人的生命意识角度入手,认为崇高感源于人的第二种本能情欲,即:对安全的需求,当人的生命遇到危险时,首先会引起他的恐怖和警惧,引起发自内心深处的痛苦,但是痛苦的情绪也同样可以产生愉快。崇高的事物具有一下特征:巨大的体积,表面凸凹不平和奔放不羁,经常是直线条的,几十偏离直线事也往往做强烈的偏离,阴暗朦胧,坚实笨重。崇高是以痛感为基础的,与丑有着血缘关系。7、审美的基本性质:审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也是最高级的活动方式之一。
(1)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它以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完满境界为其突出的特点。
在审美的世界中,物体不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实物而存在,而是作为具有自身丰富意义的符号对象而存在。
(2)审美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它所构建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
同样是秋天的枫叶,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比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崔莺莺:“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枫叶就像是被泪水染过一般,令人伤感醉心。
(3)审美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就是说审美活动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4)间接功利性。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8、工具对审美的意义和作用第一,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从而不仅为人能够与外在世界发生极为广泛和多样的联系开辟了重要途径,而且为人真正的创造性活动在更大规模上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第二,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第三,人类只有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识。而意识的诞生,又会反过来不断推动人类制造工具的活动向更高层次上迈进。
第四,工具作为人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
第五,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
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种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人类的审美活动,最初是与制造生产工具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类最初制造工具,是基于一种实用的目的。但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开成,当人从他的这种独特的生命活动中观照到自己的本质力量并从而体验到一种创造的乐趣时,他就不再仅仅拘囿于实用的需要,同时要能动地表现自己、实现自己。从大量出土的原始工具中,我们就可清晰地看到这种审美创造从无到有,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演变过程。人类所制作的各种石器工具,不仅在功能上高度分化,而且在选材和制作工艺上也表现出相当高的技巧和水平。这就证明非功利性的追求视觉形式快感的动机同时支配着加工的行为。换言之,这种生产活动已隐藏了审美的意识和动机,已包含了原始的审美内涵。(如果说,在工具的制作过程中,因受实用需要的制约,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还是受到很大局限的话,那么,装饰的发明,就为原始人在物质生产领域施展自己的审美创造才能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9中西方美学的代表人物:P28中国古代:先秦:a《易》:“感应”,“乾坤相补、刚柔相济”“朴素健康、向上奋发的生活态度”,启发和奠定了整个先秦时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传统。b单穆公、史伯、伍举、子产、季札等人已经论及了“五味”、“五色”、“五声”的美和美与善的关系问题。C儒家:孔子:真正的美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亲疏差等的互助互爱,即实现“仁”这个最高原则。外在形式的美可以给人感官愉悦,但只有与善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第一次深刻地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等问题。孔子强调美与善不能分离,强调艺术的感染作用,认为审美与艺术的作用在于感发和陶冶人们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孔子把艺术的作用概括为“兴”、“观”、“群”、“怨”四个方面。其中“兴”和“怨”侧重说明艺术抒发情感的特征;“观”和“群”则说明艺术通过情感感染所产生的特殊的社会效果。孟子:重心,从个体人格精神的建构来展示美与善的联系,认为从善到美呈现为逐步提升的状态,对美基于善又超越于善作了明确的表述。荀子:隆礼,重视外在的礼仪对人的规范和节制,“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提出人的伦理活动行为同审美的密切关系。并且在《乐论》中集中地和具体地阐述了艺术的社会功能。D道家:美学思想基于“道”,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道家美学的真正代表者是庄子及其学派。它处处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实性。真正的美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主张通过“坐忘”、“心斋”,从人世的苦难中解脱出来,回到自然无为的审美境界。两汉美学:A《淮南子》把先秦儒道两家对内在审美人格精神的追求,转换成为对广大外部世界的审美追求。B董仲舒:重申了儒家以“仁”为美的思想,把它和“天人感应”的理论结合起来,人的思想情感和各种自然现象之间有一种同类相动、相通的关系,不同的自然现象必然引起与之相应的不同的思想感情。C公孙尼子《乐记》:以音乐为言说对象,对“和”的美学思想作了三个维度的延伸,把“和”放在整个天地宇宙中考察,置于人的心灵深处加以衡量,放到社会人伦政治层面加以审视。魏晋隋唐美学思想:A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系统地论证了音乐美的本质在于“自然之和”B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国古代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文论、美学体系,“神思”“风骨”“隐秀”“物色”,对审美心胸、审美想象、审美情感作了深刻的描述,揭示了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风格的审美特征,不仅充分肯定了自然美的独立价值,而且深刻展示和阐述了艺术创造中的心与物的审美关系。C陈子昂对“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所谓“汉魏风骨”的提倡,进一步从美学上概括了唐代上升发展时期的审美倾向。D儒家美学:杜甫(志于道的儒家人格,温柔敦厚,沉郁顿挫)、韩愈(文以载道,物不平则鸣)、白居易(诗的讽喻作用,以求改良政治)E道家美学、禅宗美学,代表人物: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物镜情境意境)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以审美意象为核心,创构了一种完整的意境美学理论,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宋元明清美学思想:宋代:A追求平淡境界:欧阳修:他主张文章应“得之自然”,“古淡而有真味”。苏轼:以平淡为文,更强调文章要如“行云流水”一般,发展了晚唐以来强调个体的性情、趣味的表现,并赋予它更加自由无羁的色彩。但在苏轼所谓的“澹泊”之美中,渗入了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意义、价值的一种无法解脱的怀疑和感伤。B以禅喻诗: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宗哲学作理论依据,探讨了诗歌创造的审美特征,指出文艺创作与理论思维不能混同,强调直觉、灵感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以禅喻诗”成为宋代的一种风气。清代:在美学上形成一股具有近代个性解放气息的思潮。李贽是这一思潮的最早代表者。他提出所谓“童心说”,主张“天下之至文”是“童心”亦即“真心”的表现,他还提出“以自然为美”,即是以自然地表现人的“情性”为美,并且认为“情性”只要是自然地表现出来的,那就必然是“止乎礼义”的,“礼义”并不在“情性”的自然表现之外。中国近现代美学:近代:A梁启超正式提出了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美学观点,与黄遵宪(1848~1905)等提出语言和文字合一问题,与谭嗣同等倡导以时事入诗的“诗界革命”。B王国维:最早传播西方美学,把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加以融会贯通。“境界说”最为著名,他以“境界”一词来集中概括中国古典诗词戏曲的美学特征,有三种意义:真实、率真、清新,并提出和阐述了物与我、意与境、虚与实、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等一系列概念和命题,扩展个提升了中国古典美学意境说的理论内涵。C蔡元培: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独特贡献在于把美学与社会教育联结起来,注重西方美学思想和中国儒家美学思想的融通会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把美的根本特征理解为普遍和超脱,是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最早开拓者。D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是他的很有影响的美学著作,运用西方美学思想中的直觉说、移情说、心理距离说、内模仿说等,对审美心理和艺术创造心理作了细腻而独到的分析。E宗白华:运用西方美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艺术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的主要著作,对审美、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艺术意境的生成、构成和魅力,以及中西美学特征的比较诸问题提出了精彩的见解。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宗白华的美学精华与核心,划分了中西艺术在审美空间上的差别。“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现代:二十世纪中国美学四大派:
①客观派(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认为自然本身就是美。蔡仪说:“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②主观派(吕荧、高尔泰):美在心灵,美在心而不在物。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③主客观统一派(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不全在心,也不全在物,而是心物的联系上。
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④实践派(李泽厚、刘纲纪):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认为蔡仪看到了美的客观性而忽略了美的社会性,朱光潜看到了美的社会性而忽略了美的客观性。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不在于自然的属性,而在于事物的社会属性。西方美学思想席勒(1)本体论阶段的西方美学。a毕达哥拉斯:数与和谐:数是万物的本源,由数组成的和谐是宇宙的本质;音乐与灵魂净化:肉体是灵魂的牢笼,对音乐的欣赏和对天文等学科的研究可以帮助净化灵魂;艺术与比例:最美的艺术总是符合一定数的比例。B苏格拉底:美即事物功用的发挥,事物的美总是相对的。美是正义的行为。美与真和善,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美是目的与方法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艺术模仿生活要逼真、真实,艺术需要对生活提炼和加工,艺术更要关注人的心灵。c柏拉图:美是理念;
开启了西方美学关于美的形而上学思考方式。主张美学思想要超越美的具体事物去寻求美本身。智、美、善三位一体,而以善为最高,善是超越本质的东西。它“给认识的对象以真理,给认识者以知识的能力,即是善的理念”。d亚里士多德:美是完善,认为美的本体与美的现象统一于一个客观世界;美与善紧密相连,善即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根本法则和最终动力。《诗学》中的美学思想:模仿理论,悲剧理论,艺术起源理论(模仿的天性和音调感、节奏感)。e朗吉弩斯《论崇高》:崇高风格是一切伟大作品的共性,是衡量伟大作品的尺度。崇高风格与一般的美不同,它是通过震颤和激动来“征服”读者;崇高风格由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藻饰和高雅的措辞构成。其中思想是最主要的,没有其他方面,也能引人进入崇高境界。;崇高风格首先来自自然,其次来自心灵(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认识论阶段的西方美学。
a英国经验主义派: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官知觉和经验,方法论上,看重归纳法。代表:培根:认为感性灵魂是哲学研究的对象,所谓审美活动离不开想象,想象体现着审美能力的本质特征。休谟:核心是审美趣味的标准问题,反对把美看成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认为美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灵。认为审美趣味的统一标准只可能在于人人都有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博克:强调美的感性特点,认为审美是一种感性活动,但他把审美的感性根据建立在人类的基本情欲上。b大陆理性主义美学:强调人的理性能力,把这种理性能力看作人的本性和真理认识的源泉。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认为“我思”是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根据,建立了审美主体,美的根本法则是理性化的数学原则和逻辑学原则。布瓦洛:文学活动要用理性来衡量和评判,美来源于理性的真实,理性的真实符合人的自然本性。c法国启蒙主义美学:狄德罗“美在关系”。美表征着一切物体所共有的品质,就是关系,美就在关系中,以关系为转移。同一事物内部的关系——真实的美,事物之间的关系——彼此映照的美,事物与人的关系——与主题情感活动息息相关的美。d德国古典美学:康德:《判断力批判》:以判断力来联系人类能力中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以审美世界联结自然世界和自由世界,以美学作为沟通认识论和伦理学的桥梁。(一个事物之所以是美的,并不在于事物本身的性质(作为知识的内容),而是因为它符合了主体的某种形式,从而引起主观上愉快的美感。美必然是超越现实功利(内容上无目的)的,但是又是能实现主观目的(形式上合目的)的事物。)因而美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席勒:美育的目的:是在自然方面使他以后能把自己造成他所愿意做的人,使他完全恢复自由来做他应该做的人;人格和状态、以及三种冲动理论(感性、理性及游戏冲动)在感性冲动的状态下,人是“限量统一体”,在形式冲动的状态下,人就是“理念的统一体”,人不再是在时间之中,反之,连续不断的时间是在我们心中,我们不再是个人,而是全人类;审美与自由。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概念与体现概念的客观存在的统一,这种统一必须直接在感性的显现中存在着。强调了理性和感性、普遍和特殊、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是这个定义的最大价值所在。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是艺术,美学应是“艺术哲学”。(3)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
直觉说、孤立说、内模仿、移情说、心理距离说、集体无意识等。人文主义美学:关注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的语言,给予语言本体论的崇高地位。克罗齐,直觉说:强调直觉在审美活动中的生成构成作用。闵斯特堡:孤立说,认为审美活动的关键在于主体以一种孤立的态度关照对象。谷鲁斯:主张人在观看对象时的“内模仿”是美感产生的基础。立普斯:移情说,认为一切美感都是主体把情感移注的对象的结果。布洛:心理距离说,美感取决于主体心灵与客体对象之间的距离。弗洛伊德:强调人的本能,把审美和艺术创造的本质都归结为无意识的升华和转移。荣格:集体无意识:人类种族代代相承“原始意象”是全部美学的基础和出发点。海德格尔:把感性个体人生看作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开显其存在意义的过程,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审美和艺术是对存在的揭示。科学主义美学:关注作为思想的表达媒介和意义的符号工具的语言。乔治·桑塔耶纳: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强调艺术的物质体现,肯定美的纯形式和纯结构。瑞恰兹:认为美不过是对象在观照者身上引起的一种情感体验。阿恩海姆:用“格式塔”原理来分析,认为视觉只有把对象当作统一结构或整体来把握时才能创造和欣赏艺术。三、论述:崇高的主要美学特征:崇高的特点。第一,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第二,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第三,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第四,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1)崇高作为审美对象,其形式特征是与优美相对的,一般具有磅礴的形式、令人震撼的气魄、粗犷、不规则、不稳定、不平衡等。在自然中,如汹涌的波涛、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浩瀚的沙漠、无垠的夜空、高耸的山峰、陡峭的悬崖等。社会生活中的伟大英雄,伟大的历史事件。而平凡、小巧的形式是不会产生崇高的。如九级浪艾伊瓦佐夫斯基(俄国),徐悲鸿的“英姿”万里长城、徐悲鸿的《醒狮图》七律·长征1935年10月毛泽东: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2)崇高包含有对困难、挫折、直至牺牲的意志品格的人性赞美。崇高联系着真和善,崇高往往在悲剧中诞生。崇高与悲剧的契合在于,崇高与悲剧中所含有的理性精神和力量、激情的高度一致。崇高中的理性精神是人面对崇高的审美对象时所生成的人生本体和伦理道德上的思索和追求。而人们面对悲剧的过程中,会有对不当如此的生存的沉重的理性思考,会有对应有的理想性生存在认识上的确认。《刑场上的婚礼》中革命先烈周文雍和陈铁军的崇高革命精神,所引起的审美主体的理性思考就是,人生本体和道德上的伟大和高尚,是敬仰和追求。崇高与悲剧的契合是说包悲剧含有力量和激情。悲剧最能展示人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激情和本质力量。悲剧人物的生命受到压抑甚至毁灭时,生命激情往往和会被激活到兴奋的存在状态。席勒指出:“我们怀着不断高涨的兴趣注视着一种激情的发展,直到它把不幸的牺牲者拖进了深渊。”崇高还体现为主体的独特审美感受和体验。即“一种无限崇敬、无限感动的情感反应,是一种超常的心灵震撼”。这种体验常常伴随着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成就感、伟大感。崇高审美意义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其审美意义在于,它体现了生存意义的某一本质方面,即生存是伟大、高尚的,它拒绝平庸和堕落。崇高所带来的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体验。在此,世界不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预制构件供应购销协议
- 家长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保证书
- 大楼租赁合同范本
- 自觉维护公共秩序
- 防水工程保证书范文编写规范
- 土方建设劳务分包合同
- 信息化顾问服务合同
- 围墙建设合同模板范本
- 木结构劳务分包协议
- 酒店家纺采购合同
- 幼儿园班级幼儿图书目录清单(大中小班)
- 烈士陵园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服务
- 医院与陪护公司的协议范文
- 古琴介绍(英文)(部编)课件
- DL-T5704-2014火力发电厂热力设备及管道保温防腐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 2024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卷
- 女性生殖健康与疾病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中医药大学
- (高清版)JGT 225-2020 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九年级上册期末化学试题(附答案)
- 心电图进修汇报
- 中医科进修总结汇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