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诗歌教案_第1页
八上诗歌教案_第2页
八上诗歌教案_第3页
八上诗歌教案_第4页
八上诗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11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诗人简介】杜甫字子美,(712-770)。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圣”和“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二.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三.赏析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指京城,当时在长安本句诗写出了“春望”所见,一个“春”字表明了季节时令,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悲凉了气氛。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叹时局使……惊动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欣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是听到悦耳的鸟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结构上以“感时”承上,感伤时局的动荡,“恨别”启下,怅恨离别之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对仗工整。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一句写诗人因难与家人通信,家人的安危使他心里不安,更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然而,无论在战乱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这句话都可以表达游子的共同心声,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理倾向。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稀少简直“搔”字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时的动作形态,是一处细节描写,它传达出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理状况。“不胜簪”更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人带来难以排遣的愁苦。杜甫作此诗时,才四十多岁,却已满头白发。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远在鄜(Fῡ)州乡村的妻小,郁结在心头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这一抓搔,却更徒增发短衰老之叹四.【诗歌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身在异乡音讯难得,家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五.合作探究1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国”是指都城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只剩山水。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这里的“草木深”写出了长安城内杂草丛生。因此,这一句是用“山河在”、“草木深”反衬了长安城的残破和凄凉景象。2.这首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诗的前四句重在描绘景物(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诗中景物有声有色,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泣血之作。3.诗人“春望”“望”的是什么?望: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4.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5.试概述文章的主题思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体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2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二.时代背景《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流经成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三.诗歌赏析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这是秦淮河美丽的夜景,连用两个“笼”字,用字妥帖而有韵味。烟、寒水、月、沙,都是最能反映秦淮河风貌的特有景致。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近酒家”三字,则为下文打开了道路。诗人若不是把船停泊在酒家附近,又怎么能听到从酒家传来的歌声。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一个“犹”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后庭花》乃亡国之音。说“商女”不知亡国之恨而唱亡国之音,表面上是斥责“商女”,实际上是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四.本诗主题: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二.背景简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略者,反对屈辱求和,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家乡闲住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山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他的年龄也已68岁,但他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从这首诗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点。三.赏析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年老久病,无所作为。这位当年“提刀独立顾八荒”的抗金斗士,如今落到这种地步,实在令人同情。不自哀:不为自己的处境哀愁。(引出下句)轮台在今天的新疆境内,汉唐时曾在那里驻兵防守。到南宋时期,连中原地区都已经落入金人之手,诗人怎么竟会想到“为国戍轮台”呢?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风吹雨”三字照应了诗题,又引出了下文“梦”字,点明诗人听着风雨声,渐渐睡着了,但脑海中又出现了当年骑马飞驰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只能在梦中实现,又给烈士暮年增添的几分悲怆的色彩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四.小结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显得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读来荡气回肠。本诗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情.4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文天祥简介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二.关于背景这首诗是作者在第二年正月经过零丁洋时写的,里面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当时元军的都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过零丁洋》这首诗作为回答。过零丁洋》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爱国主义激情,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他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这首诗意境雄浑,气势豪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三.赏析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了整整四年遭逢:遭遇,指受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自已由科甲出身。干戈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指兵力单薄。四周星:指四周年。自幼刻苦研究经书,科举考试得中被朝廷选拔,如仕做官,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了整整四年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山河破碎:指宋朝国土被元军侵占。风飘絮:形容山河破碎如柳絮片片飞散。浮沉:时起时浮。雨打萍:比喻个人经历坎坷不平如雨中浮萍时起时浮。我这一生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浮。大好河山被敌人侵占,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飘飞的柳絮,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为国捐躯,留下一颗爱国之心永照青史。丹心:红心,忠心。汗青:史册。纸张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称汗青。自古以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为国捐躯,留下一颗爱国之心永照青史。四.问题探究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3.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五.小结这首诗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显得慷慨悲壮,正气凛然。特别是最后两句,已经成为爱国志士激励民族节气的警句名言。六.课外补充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5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作者简介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时诸王好斗鸡,他为沛王写了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后任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有《王子安集》二十卷。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除本文外,《滕王阁序》亦脍炙人口。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一起倡导文学革新,其中王勃成就最大。二.赏析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地,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风烟”突出友人去处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运用借代的修辞。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颔联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劝勉。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途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这诗人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诗人用广阔博大的胸襟去劝慰友人,表达了诗人相信真挚友情不因时空改变而改变。4.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无为:无须,不要。岐路:分手的路口。沾巾:沾湿手巾,指哭。尾联以幽默的口吻劝慰对方。此两句就前句的意思再推进一层。离别固然是悲伤的,但互为知己,虽各处天涯,亦似比邻,所以不必像青年男女一样别泪沾巾。三【评析】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意境旷达,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别离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四.小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6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作者及背景龚自珍(1792-1841)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处在封建社会快要崩溃的时代,洞悉清朝朝廷的腐朽昏庸,也警惕外国列强的侵略野心,因而渴望改革。于是他写了许多诗文,提了很多办法,然而人微言轻,不被重视,48岁那年,被迫辞官离开京城,飘然南归。在旅途中陆陆续续写了315首绝句,后人评说——这就是他一生的回忆录。二.译文欣赏抬头看天,夕阳西下,黄昏将至,马鞭一挥,出了城门,也许永远就不会回来了,如同人在天涯一样。脱离枝头的香花,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三.赏析1.浩荡离愁白日斜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2.吟鞭东指即天涯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一起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问题探究1.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2.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3.诗中写了几种心境?、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4.主题意义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落红”的形象,就成了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5.对《己亥杂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7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作者简介杜甫,字字美,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的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热情感和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二.泰山简介泰山,又称岱山,岱宗,是我国五岳中的东岳,位居五岳之首,在山东省泰安市以北。“旭日东升”、“晚霞西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为泰山四大奇观。而登泰山观日出,是古今游人最感兴趣的事。

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泰山仰慕备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千古绝唱。历代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多达一千余首。三.赏析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未尽,未完.泰山是怎么样的?在齐鲁大地上都可以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延不断.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集中,聚集划分,剖分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集中在它那里,山南山北,明暗不同.“钟”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秀美景色的喜爱;“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3.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裂开眼眶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定要全部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众多的山,全部都显得低矮渺小.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四.讨论.探究1.首联是怎样突出泰山的雄伟高峻的?作者是以距离之广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峻.2.颔联是以什么来衬托山势的高大的?以“昏晓分割”来衬托山势的高大.3.颈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4.尾联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五.课堂小结:全诗围绕“望”字,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由望岳到想像将来登岳的情景.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及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8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作品:《赋得古原草送别》《买炭翁》《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白牡丹》《问刘十九》《宫词》.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春天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二.写作背景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赞美和热爱的感情。三.品读明意解释词早莺:早来的黄莺。暖树:向阳的树枝。新燕:刚飞来的燕子。乱花:杂花,各色各样的花。浅草:不高的青草。行不足:玩赏不够。云脚:下雨前后出现的接近地面的云气。渐欲:渐渐的要。正文全解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湖水刚刚涨起来,水面与堤岸相平,漂浮的云气与湖水相连。从几个地方飞来的早莺,争着抢占向阳的树枝。不知是谁家刚飞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忙着筑巢。各色各样的花渐渐要使人眼花缭乱,不高的青草刚刚能够遮掩马蹄。最喜欢景色秀丽的湖东,在那里总觉得玩赏不够!因为那绿杨阴里有美丽的白沙堤。四.问题探究诗中为突出早春的特点,描写了那些典型的景色?突出了春行的什么特点?本诗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3.最后两句是怎样结束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4.这首诗以()为线索,紧扣()的特点,抒发了诗人()的心情。(春行、早春、喜悦)5.诗人选取了最能代表春天的哪两种鸟?抓住了初春的景物特点,选取了极富典型性的景物是什么?(莺、燕)(乱花、浅草)6.诗人写了三处地方,分别是()最吸引作者是()(孤山寺、贾亭西、白沙堤)(白沙堤)7,诗人采用()的表现手法,随着作者的脚步,景物也发生了变化。(移步换景)8.举例说明本诗中引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几处早莺争暖树”和“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和“浅草才能没马蹄”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9,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五.学习小结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写到湖东、白堤为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于鸟语花香。最后,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9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了解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二.写诗背景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三.解词(1)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5)缘:因为。(6)眼:视线。(7)塔:铁塔。(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四.译文:飞来峰顶灵隐寺前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五.问题探究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10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走近李贺李贺(790~816),字长吉,昌谷(今河南宜阳)人,以乐府诗著称。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极度浪漫主义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唐时期的李贺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著名诗人。其诗文以意新语丽,幽深奇绝,名闻天下,被人们吟咏了一千余年。李贺作诗务求新奇,人称“诗鬼”。雁门关雁门关位于代县。“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山海经》)。雁门关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古时塞外北方民族入侵内部的渠道,所以,自古为边防戌守要地。纵览雁门关兴衰的历史,自公元前4世纪至20世纪,发生在这里的战事,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有140多次,可见它确实是兵家必争之地。赏析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乌云弥漫在城上,城郭似乎被催垮了日光穿过云的缝隙,战士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诗歌第一句运用洽切的比喻,点明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2.“黑云压城城欲摧”。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第二句写出我军壮盛的军容,高昂的士气。3.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在深秋的季节里吹响号角,长城附近的泥土在夕阳的掩映下更加凝重“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第三、四句极力渲染战场的惨烈气氛:号角声声在秋风中回荡,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土地,在夜里凝成了紫色,可见战争的激烈残酷。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河边,寒风卷动着红旗。浓霜湿透了鼓皮,低沉的鼓声在四周回荡。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决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5.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君王招纳贤才的厚爱,我宁愿手提利剑战死在沙场“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表现了将士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小结总结这首诗属于边塞诗歌。《雁门太守行》一诗渲染了一种悲壮惨烈的气氛:那就是兵临城下,号角声声,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土地,战场很残酷,但危城守将誓死要报效朝廷,决心誓死不改。构思奇特,想像丰富,富有诗的意境和情趣。11别云间夏完淳(明)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一.作者和解题1、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南明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名的抗清将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等。2、这首诗作于作者在故乡云间被清兵逮捕后,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他被捕就义时,年仅17岁。从体裁看,是一首五言律诗。二.字词理解【羁(jī)旅】长久漂泊外地。【云间】即今上海松江西部,是作者家乡。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î栓,梱)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泉路】黄泉路,死路。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毅魄】坚毅的魂魄。三.诗歌理解1.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过了三年漂泊在外的生活,今天又成了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