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申报书ProjectApplicationofMinzuUniversityofChina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北京、上海两地社区矫正实况为例MACROBUTTONAcceptAllChangesInDoc[单击填写副题,若无则删除本行]项目类型:项目类型: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指导教师:项目成员:邹蘭雅、郭钰溪、磨健锋依托单位:法学院2014年12月27日目录一、立项依据 2(一)背景和现状分析 21、国际背景 22、国内背景 4(二)研究价值 61.学术价值 62.应用价值 7(三)已有研究实践基础综述 71.理论基础 72.实践基础 8(四)创新点 91、研究视角新 92、研究方法新 103、研究地点新 10(五)团队成员优势 10二、研究内容、目标及要解决的问题 11(一)研究内容 11(二)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三、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3(一)研究方法 131.文献分析法 132.实地调查法 133.问卷调查法 134.数据分析法 13(二)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14四、预期效果和具体成果 15(一)预期效果 15(二)具体成果 16五、具体进度与安排 16六、经费预算 18七、参考文献 19八、附录 20(一)调查问卷 20(二)研究技术路线图 21一、立项依据(一)背景和现状分析1、国际背景(1)社区矫正起源法国刑法理论家卡斯东·期特法尼指出:“刑事政策极其严重的困难之一是,我们尽力使犯罪人能够适应社会,其本人也恢复了信念,尽管如此,这些人却发现对他们的真正惩罚是在他们走出监狱后才开始的,社会专门排斥他们,使他们的全部生活都由犯罪打上了烙印。”申洪波在《国外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历史沿革》一文中提出早在19世纪20年代之前,世界各国对违法犯罪少年的处理既没有特别的司法程序,也没有专门的执法机构。1817年,纽约的一个私人慈善团体发起组织了“预防贫困协会”,开始调查贫困与少年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于1825年建立了“收容所”,进行救济贫困和矫正罪错行为两重任务。到1825年底,该收容所共收容了73个孩子,基本上包括三种罪错类型,其中严重偷盗1人,轻微偷盗9人,流浪、小偷小摸63人。收容所要求孩子们参加劳动、遵守纪律,并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生活上的便利设施。这可以视为是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最早的尝试。美国波士顿制鞋工人约翰·奥古斯塔是民间社会志愿者参加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实例中最著名的一个,他被视为“缓刑之父”。在他从事缓刑工作的10年间,共1102人得到他的保释,其中包括116名16岁以下的男孩。他的成功实践无疑对美国缓刑制度的诞生起到了宝贵的催生作用,而缓刑制度也称为了美国第一个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形式。各国学者也越来越重视此方面研究。刑法论文《从对抗走向和谐:修复性司法的本土移植》提到,美国学者巴内特曾最早提出“修复性司法”一词,加强对“修复”在对未成年犯矫正中的功能性上进行探讨和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英国学者马歇尔认为,修复司法是“一个特定侵害的相关各方聚集在一起以积极的态度处理和解决该侵害时所致的结果及其对未来影响的过程”。日本学者小河滋次郎提出未成年犯要特殊对待;未成年犯的犯罪原因是社会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对待未成年犯时,要设置福利性设施;充实社会保障及各种儿童福利立法等。(2)立法现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以欧美为主的许多国家不断探索、实践新的刑罚执行方式,在这种背景下,社区矫正作为一种更加人道且具备更多优点的方式,在许多国家迅速发展成为一项法律制度。美国的第一个有关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立法始于1869年的马萨诸塞州。1874年马萨诸塞州通过了第一个未成年人法律,纽约州在1892年通过了类似法律。1878年第一部缓刑法在马萨诸塞州实行,缓刑第一次被写入了成文法。到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只有个别州没有建立缓刑制度。作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最初形式和重要形式,缓刑制度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并对整个英美法系国家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比利时和法国为代表的“比法制”的大陆法系国家也陆续开始对缓刑进行探索,自1888年比利时在大陆法系国家率先颁布缓刑法,法国在1891年有限制地通过缓刑法,“比法制”缓刑迅速推广。2004年英国颁布《反社会行为法案》,其中有专章规定父母亲的教养义务。父母需要同当地学校和相关机构共同对逃学旷课的孩子承担指导监管责任,并履行法案中的指导、课程辅导、约谈等义务,如未履行,可能要被处以罚金,甚至可能被起诉获刑。(3)司法现状1)美国。美国的一些州制定了专门适用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项目,如释放安置,类似成年人的假释;养育之家,未成年人法院或家庭法院将家中安置到一个替代的养育家庭如教养院,在社会设立,配有专门的咨询工作人员和常驻工作人员。2)日本。“未成年犯矫正处遇”是日本独有的想法,分为机构内处遇和机构外处遇,主要从事两项活动:一是预防未成年犯违反条件和重新犯罪而进行的监督;二是促进未成年犯复归社会的过程和提高未成年犯的福利而提供的帮助。3)澳大利亚。对未成年采取4种矫正制度,缓刑监督,将被定罪判刑的犯罪人附条件放在社会上进行监督、暂缓执行刑罚的方法;社会服务令,在社区提供无偿劳动;少年管教中心令,未成年犯每周特定时间到管教中心参加活动;良好行为保证,未成年犯在法庭提供行为保证,到社区实行刑罚。世界上第一个修复性案例发生在1974年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基切那市。1978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厄克哈特也建立了加害者和解计划,随后发展至全国。英国的修复性司法发端于少年矫正制度,最早在刑事司法中实施修复性司法的是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牛津郡警察局。他们在处理青少年犯罪案件时,注重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形成感化、教育和治理青少年罪犯的合力,这样做最明显的效果是减少了犯罪率。牛津郡采取修复性司法政策后,零售商店的被盗率为4%,而别的地区的零售商店被盗率一般高达35%。2、国内背景(1)社区矫正起源未成年人处于人生的特殊年龄阶段,具有认知能力低、意志力弱、明辨是非能力不强等特点。因此,在他们触犯刑法后,需要对他们采取特殊的惩罚的教育措施,以最大限度的教育和保护未成年犯、帮助更多的违法未成年人回归社会。我国工作开始之初于2003年7月10日颁布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通知》,随后又通过修正案不断发展。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司法部成立了社区矫正管理局,全国有27个省(区、市)也设立了社区矫正工作机构。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2)立法现状尽管我国现有立法阐明了“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确定了“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的原则以及规定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思考,但其规定非常笼统,几乎没有针对未成年犯矫正措施的具体规定。针对不满16周岁而不予处罚的未成年犯的矫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仅规定了可以采取“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或“政府收容管教”这两种特殊方式;对于应当予以刑事处罚的未成年犯,刑法的刑罚设计也很少考虑未成年犯罪的特点及其处罚上的特殊性,除死刑的适用限制外再没有针对未成年犯矫正措施的特殊规定。关于刑罚的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等法律规范中基本明确了“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的原则,即对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应当与成年人隔离。但由于现有工作人员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在社区矫正的执行过程中,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很弱,并不利于未成年人回归社会。2012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未成年矫正规定的较为抽象,实践中的操作无法细化,在矫正措施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模式性强、针对性弱的问题。法律细则的缺失及针对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矫正方案、矫正项目等的缺位导致社区矫正无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我国社区矫正处于初期阶段,在10年的发展中也进行了一些完善,如,“两院、两部”《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坚持“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相互支持,协调配合”的原则,由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两院、两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明确要求社区矫正应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不同特点,实施分类管理和教育,突出教育改造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司法部颁发的《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也规定,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分类管理、个性化教育,要求司法所应当全面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原因、犯罪类型、危害程度、悔罪表现、家庭及社会关系等情况,并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不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计划和措施。(3)司法现状我国对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日趋重视,在2012年8月31日中纪委副书记、最高法院前副院长张军在全国法院第六次少年法庭上工作会议题为《坚定信念稳中求进全力推进中国特色少年法庭工作创新发展》的讲话中强调:“要进一步完善‘政法一条龙’和‘社会一条龙’工作机制,要积极主动与公安、检察、司法行政等部门加强沟通,并协调妇联、共青团、教育、工会等部门共同做好未成年人的教育、处罚、改造工作,以及人民陪审员管理、社会观护员、督导员、社会调查员的管理培训工作……并尽量在本地进行矫正工作,本地不具备条件的,要积极、负责地与外地司法机关或者社区矫正机构联系,切实做好回籍未成年缓刑犯的社区矫正工作。”由于处于社区矫正实施初期阶段,司法实践中的存在问题不可避免。首先,我国缺乏统一的规范,缺乏相关配套制度,未形成科学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体系。由于正式的《社区矫正法》并未出台,各地基本都是从本地的经济文化、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势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等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出台了一些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虽然有地方针对性,但是也可能出现执法的地方性和随意性。执法个体对问题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由于缺乏正式法的指导,可能导致无法可依的状态下社区矫正效果差强人意。其次,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由拥有未成年热工作相关经历的专业人士充当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更容易取得未成年人的信任,便于后期的跟踪交流指导,但是目前我国针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专业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队伍相对弱小,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同时,我国欠缺对未成年犯罪人的评估体系,大部分社区矫正机构并没有针对未成年人制定社区矫正方案,而当前普遍适用的方案也没有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项目也较少,同时缺乏针对性。目前我国除个别城市外,还没有将未成年犯罪人和成年犯罪人分类矫正,并且缺乏针对未成年犯罪人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的特殊项目和计划,一方面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无法适应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的现实需要,同时由于现有矫正项目不具有体系性,在使用标准和使用程序上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二)研究价值1.学术价值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对社区矫正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研究,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献。但大多数文献资料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还是局部的、不具代表性的,因而使得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工作难以展开。通过此次研究,得到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结果,取前人之所长,补前人之所短,将对于社区矫正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研究系统化、全面化,将大致存在问题一一呈现出来,为后续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2.应用价值从联合国已有三个有关少年司法的专门文件:《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规则》《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中可以看出,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未成年犯罪人不论是在个性、情感或是认知、意志等方面均与成年犯罪人有较大的差别,且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特殊保护已成为国际通行的准则,而社区矫正正是将部分符合条件的未成年犯罪人放回到其原来的社会环境中,借以社会的力量对其进行再改造,极大程度的将刑事司法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发扬光大,降低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标签化”程度,使这些失足少年在未来极大可能的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徐晓娟、张京文在《论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中被忽略的问题》中提出任何理想目标的达成无不依赖于制度的选择,而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有关研究数据中显示,未成年犯罪人的还存在犯罪的高反复性和行为反弹,社区矫正的刑罚功能被弱化,有效性得不到保证,社区矫正将朝着流于形式、起不到真正效果的方向发展已不能被忽视。而解决问题的关键的就在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将社区矫正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才能进一步提出完善的方案。”通过此次研究,将社区矫正的每一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系统的、全面的将问题进行整理,为今后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打好基础,有利于今后能够实质上的帮助未成年犯罪人改掉恶习、矫正犯罪心理并成功的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同时减少未成年人的重新犯罪,使社会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三)已有研究实践基础综述1.理论基础中国犯罪学学会举办的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中,上海大学法学院齐岩军在《中西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比较研究》中认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是社区矫正领域中的一个独特范畴,它既兼具社区矫正这一属概念的诸多共性,也形成了作为其种概念的个性特征。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西方国家历经长期的沿革已形成了项目众多、风格各异的较为科学、合理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体系,而我国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一直以来却还未拥有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话语权,在实践中更是始终处在附属于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尴尬地位,难以有效地满足于预防、控制青少年犯罪。针对中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涂龙科也提出了具体主张:设立《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专章;专门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提高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适用率和适用范围;设立符合未成年人心身特点的社区矫正项目;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计划和实施方案等。在潘国和与【美】罗伯特·艾尔合编的于1997年出版的《美国矫正制度概述》中提出:矫正是一个广泛的领域,它包括不同的活动、目的和方向,在这个领域中,存在着许多哲理探讨和技术,矫正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哲学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思想影响。对美国矫正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当前矫正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提出了明确看法,也相应做出有关矫正工作专业化方面的思考。2.实践基础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起源于西方,并逐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使用,成为一种有效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方式,域外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尤其是西方国家发达的犯罪学理论为实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英国未成年犯罪人社区刑罚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对该群体更多地使用社区刑罚并通过采取与未成年人不同的社区刑罚执行措施,促使其改造复归和预防再犯。英国一直沿用着《1969儿童和青年法》少年法庭管辖的是10岁到不满17岁的少年,以人性化的处罚为主。在英国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中,各种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如志愿者组织、社会团体、学校、家庭和邻里等,为未成年犯罪人提供相应的心理治疗、教育培训、人格矫治等。此外,英国在进行社区矫正时要进行相关的人格调查,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社会交往、成长经历、经济状况、犯罪动机、犯罪性质等进行专门调查。在当今美国社会,犯罪人的复归已经成为政策制定者和全社会都关注并认可的犯罪控制的便捷手段,而社区矫正又是最有利于犯罪人复归社会的。作为最早实行社区矫正制度的国家之一,美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的而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度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美国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措施主要包括缓刑、对未成年人释放安置、对未成年人的居中制裁、赔偿和社区服务、家中监禁和电子监控、转换项目。此外,随着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practice,简称EBP)的发展,参与未成年犯罪人矫正工作的工作者和志愿者大多都具有较高学历、较丰富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新导向为管理机构迎合社会发展、有效开展创新的矫正项目提供了坚实的经验证据。日本的《少年法》已经由“矫正模式”转向“改善模式”,更加注重少年的权利保障、健康成长和社会复归。日本的《少年法》、《少年法院法》比较完备,在法律的推动下,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日本的各种社区设施完善,资金来源广泛且充足,很多具体的社会管理工作都会通过社区来执行。尽管各个国家开展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的时间不尽相同,但是在全社会的重视和推动下,社区矫正成长迅速,无论是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还是在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做出了专门的规定,都直至成为未成年犯罪人矫正的一种重要方式。(四)创新点1、研究视角新2012年3月1日两高两院制定实施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2014年11月5日司法部副部长张苏军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社区矫正立法已经列入了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和国务院2014年立法工作的计划。故本小组拟以大学生视角来认识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并对其进行调研活动,区别于专业研究人员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与多数学者侧重文献与理论分析的特点,从大学生的思考角度为出发点,以实践调研为侧重点,了解社区矫正真实工作状况,分析现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做出的相关调整与修正,以此成为相关立法素材、提出相关立法建议。2、研究方法新本小组采取实践调研的方法,以实践调研为基础,进入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社区矫正的社区展开调研。对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以及司法人员进行访问及问卷调查,对社区矫正服刑未成年犯罪人进行访谈,同时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现实生活状况与矫正效果,结合数据与理论、参考国外立法与实践,以大学生的视角分析与总结问题,对国内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方面的立法提供素材,以及提出自己对于完善该制度立法的建议。3、研究地点新2003年7月我国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最先开始的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山东六个省市,随着试点工作的开展,谢华春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构想》中提出社区矫正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模式的“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北京模式”特点为社区矫正成为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职责,行政色彩浓厚,社区资源与社区力量以事发行政机关为主导;“上海模式”是将社区矫正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适度分离,更注重运用社区力量,通过组建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具体实施社区矫正。北京、上海两地是首批试点工作开展地点,同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个成体系、各具特点,并成为典型,因此本组以北京、上海两地为调研地点进行实践调研。(五)团队成员优势本次研究的团队由三人组成,其中两名为法学院在读本科生,一名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本科生。专业的法律知识和较高的文学素养的相互配合定会将研究活动做得有声有色。以下是成员介绍:1.邹蘭雅,2.郭钰溪,3.磨健锋,男,二、研究内容、目标及要解决的问题(一)研究内容本次研究的主题为北京、上海两地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达到预定的矫正目标,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必不可少,不仅需要强硬的领导监督机制,还需要公安机关的强制力和司法部门的具体执行,以及社区矫正志愿者组织、社区居民等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但在实际的研究活动中不可能做到把每一个细节问题都牢牢抓在手中,因此,我们将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子课题:第一子课题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基于20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访谈和问卷的研究到北京、上海两地的社区矫正机构、法律监督部门、统筹执行机关、志愿者组织等有关部门分别选取20名工作人员(其中包括司法人员、社会志愿者、专业指导老师等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各种人员)进行访问,了解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的开展情况(例如执行制度、工作安排与分工、实行内容的设计、怎样与服刑人员日常的沟通与交流、是否有工作记录等)。深入到统筹执行的司法部门、具体实施的矫正机构或中心、进行法律监督的检察机关、提供帮助的志愿者组织等有关部门,调查工作人员的组成情况、整体素质,是否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和工作技巧,是否经过专业的培训指导以及是否能够有效地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改造和服务工作。并收集上述相关工作人员对实行社区矫正的看法和意见。第二子课题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正效果和障碍——基于50名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访谈的分析在北京、上海两地分别抽取25名正在接受或已经完成社区矫正的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接受到的社区矫正的真实情况(实施的时间、实施的场所、执行单位、矫正内容、后续心理辅导和社会帮助等情况)、被执行社区矫正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以及他们对实行社区矫正的看法和在实践中社区矫正是否真正达到预定目标,以他们的切身感受来谈谈社区矫正实行中的效果以及利与弊。同时深入到这50名服刑人员所在的学校、居住地等日常工作生活地开展调查,走访服刑人员的父母、老师、同学、亲戚、邻居等与他们关系较为密切的人,了解服刑人员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性格特征、犯罪原因等,考察社区矫正的真实效果和给服刑人员的工作生活带来的变化。另外,我们将参与到社区矫正的心理治疗、辅导技术、职业治疗等环节,切身体验社区矫正是怎样对犯罪人进行再改造,与矫正人员打成一片,以朋友相处的方式来获取服刑人员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并且通过这样的体验来以服刑人员的视角看待实践中的社区矫正。对于已经完成社区矫正的人员,着重调查他们在完成社区矫正后是否返校学习,是否有相关部门对他们学习生活或工作岗位有安排以及是否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等,考察社区矫正的后续工作的开展情况。第三子课题社区矫正人文环境的现状和改善——基于800名未成年犯罪人矫正社区居民问卷调查的考察本次研究将对北京、上海两地执行矫正工作所在社区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在抵达原计划调查的社区后,以抽样的方式到居民的家里或是公共休闲娱乐场所对社区居民发放问卷,调查居民对于实行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工作的认识与接受程度,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社会形象的看法,以及对社区矫正工作效果的认同程度。在北京市,我们将选取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北京市东城区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北京市朝阳区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北京市顺义区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北京市崇文区崇文门外街道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北京市大兴区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北京市昌平区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北京市密云县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北京市石景山区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北京市平谷区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所在的10个社区发放问卷,每个社区抽样调查40名社区居民,共计400份问卷。在上海市,我们将在上海市普陀区社区矫正中心、嘉定区社区矫正中心、徐汇区矫正中心、闸北区矫正中心、上海市新航服务总社、上海闵行区司法局、上海松江区社区矫正中心、上海奉贤区社区矫正中心、上海长宁区社区矫正中心等社区矫正机构所在社区发放400份调查问卷,拟每个社区抽样调查40名居民对相关问题的看法。而后,将得到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再对个别对于社区矫正感触很深或是接触很多的社区居民(例如犯罪人的父母、老师、亲友、邻居以及被害人家属等)进行深度访谈,综合整理得到可以代表大多数社区居民观点的对于实行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工作的认识与接受程度,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社会形象的看法,以及对社区矫正工作效果的认同程度的素材资料,为接下来的总结研究成果提供社会材料。第四子课题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完善的宏观思路和微观对策——基于社区矫正三类参与主体的实证调查报告未成年人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具有认知能力低、意志力弱、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等特点。因此,在他们触犯刑法后,需要对他们采取特殊的惩罚和教育措施,以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犯、帮助更多违法未成年人回归社会。但是处于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发展初期阶段的我国,既有立法的不详备,也有在司法中出现的问题。本组将基于对社区矫正的三类参与主体的实证调查报告提出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完善的宏观思路与微观对策。在宏观原则上,本组认为首先应当在重视未成年犯罪人的利益的同时考虑社区居民的安全利益,在此原则上,进一步提出微观对策,即实证调查对服刑人员的活动限制程度是否遏止未成年犯的成长或是否忽略社区居民的人身财产利益、按照服刑人员所犯罪的性质来考虑是否适合在该社区进行矫正等;其次还应当使未成年犯在进行社区矫正的过程中避免交叉感染,在此原则基础上提出微观对策,既“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不仅要应用到未成年犯与成年犯的隔离,还应当应用到未成年犯与未成年犯之间的隔离,避免其牢固犯罪心理或因无知而相互教唆;同时坚持增强社区矫正期间的针对性教育改造,以此为宏观原则进一步提出微观对策,注意服刑人员个人心理状况并根据心理状况的变化在管理教育方式上做出相应改变,真正做到有针对性的教育与服务。(二)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我国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制度处于发展初期,自2003年7月10日颁布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通知》至今的整个实施过程暴露了许多不足。未成年人正处于人生的特殊年龄段,具有认知能力低、意志力弱、明辨是非能力不强的特点。在他们触犯刑法后,需要对他们采取特殊的惩罚和教育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教育和保护未成年犯、帮助更多的违法未成年人复归社会。因此,我们就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主要目标,在现有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找出现实社区矫正中存在的典型性问题。针对我们研究内容与目标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问题需要我们解决:1、找出适合本课题的调查方法除了原始的访谈、问卷、视频等方法,我们还可以尝试亲自加入到社区矫正志愿者服务队伍中,在亲身经历与尝试中发现问题。2、为我国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运行提出参考性意见根据以上调查内容的实际情况,从我国现有社区矫正制度中广泛提出的交叉感染、针对性弱等方面总结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3、提出增加社区矫正志愿者服务人数与提高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服务素质的有效建议目前,帮助我国未成年犯罪人进行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专业性不足,相关经验也不足,更缺乏有效的管理,这种情况自然影响社区矫正的效果。所以本小组会尝试参与到矫正工作中,找出问题原因并就此提出有效建议。三、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一)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到图书馆和相关网站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现有的有关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存在问题的研究,为随后的研究找到大致的方向,也为此次研究打好理论基础,避免研究过程中因为主观因素而失去原有的真实性和客观性。2.实地调查法在社区矫正实行中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和上海两地开展实地调查,到相关司法部门、社区矫正机构、法律监督机构、协作组织以及服刑人员所在社区开展调研工作,并体验社区矫正的日常工作生活,参与服刑人员的心理治疗、辅导技术和职业治疗等矫正活动,以切身经历作为调研基础。对相关工作人员或司法人员进行访问和问卷调查,对服刑人员进行访谈,对服刑人员所在社区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各地的特色、真实的实施情况以及采取的数据综合分析问题。3.问卷调查法对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或司法人员、服刑人员所在社区的居民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于社区矫正工作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对服刑人员社会形象的看法,以及对于最终效果的认可情况和相关改善建议。【问卷样本详见附录】4.数据分析法通过走访调查未成年犯罪人的再犯罪情况、未成年犯罪人年龄分布、未成年人犯罪因素等,以及分析问卷调查的反馈资料,将调研所得的数据进行整合,为问题的研究提供素材。(二)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相关研究已经获得较大发展,众多学者在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上发表了很多观点,出版了众多文献,为我们做全面、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的调研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实施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因而本次调研将在我国首批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六个城市之二的北京市和上海市两地进行。在具有代表性的两地进行调研也将获得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结果,且北京、上海两地实行的社区矫正各有特色,相互区别,选择在这两地进行实地研究,更利于全面的了解社区矫正制度的实行情况。自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制度实施以来,社区矫正中心相继成立,北京市,上海市自试点开始自今,成立了很多社区矫正中心,这为调研提供了丰富样例。就北京市而言,据数据统计显示,北京市在2003年4月下发《关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意见》,同年7月确定东城区、房山区和密云县为第一批试点区县。半年后,又确定朝阳、大兴、通州等6个区县为第二批试点。到2005年,社区矫正试点在北京市18个区县全面展开,各区县又增建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截至2008年,北京市全市18个区县中有11个区县建立了区县级矫正服务中心。因此我们通过相关资料搜索,将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分别在两地选取十个左右的社区矫正中心进行实地调查。在北京市我们将选取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北京市东城区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北京市朝阳区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北京市顺义区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北京市崇文区崇文门外街道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北京市大兴区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北京市昌平区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北京市密云县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北京市石景山区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北京市平谷区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等社区矫正机构进行实地调研。而在上海市我们将选取上海市普陀区社区矫正中心、嘉定区社区矫正中心、徐汇区矫正中心、闸北区矫正中心、上海市新航服务总社、上海闵行区司法局、上海松江区社区矫正中心、上海奉贤区社区矫正中心、上海长宁区社区矫正中心等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机构进行调研。在前往目的地调研之前,准备好调研需要的各种资料、信息与物品。我们将通过网上登录各个矫正中心的官方网站,获取其具体所在地地址信息、联系电话,并联系好相关负责部门、负责人,做好沟通交流,获取其支持与帮助。到达调研地后,对未成年人犯罪矫正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社区矫正运行情况。对服刑人员采取抽样访谈调查,获取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实施过程中的状态。还要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社区矫正的认识程度与态度。同时也要对政府、社会团体在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实施过程中担当的角色以及达到的效果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学校在物质上、政策上给与了极大的支持,为调研活动的顺利进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来自法学院的两名女生和来自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一位男生思维互补,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丰富的实践经验、优秀老师的指导也将是调研顺利进行的重要的主观条件。四、预期效果和具体成果(一)预期效果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走访、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以及数据分析,我们将会取得如下成效:深入认识和了解北京市、上海市两地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现状。我们将在北京市、上海市两地对当地各个未成年犯罪社区矫正实施情况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对他们的运作情况、相关监督检查机制等进行调研,从而综合分析出他们的运行现状。深入挖掘出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当地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相关机构运行方式、运行情况、工作人员、社区成员等方面展开调查,我们将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具体问题的矛盾所在,从而找出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解决措施通过调研挖掘出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实质所在。通过北京、上海两地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实施情况的调研,找出问题的同时比较两地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优缺点,并根据国内实际情况,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采访相关人员,听取建议,并整合以上资料,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将对其可行性进行研究与分析,最后得出最可行有效的建议与措施。实现团队成员自身发展通过进行本次调研活动,使得成员能够培养自身的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于此同时锻炼团队成员的实践能力,培养学术涵养,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通过本次调研,让团队成员能够深入了解社会现实问题,拓宽视野,并培养责任精神。(二)具体成果1.各个成员分工完成调查研究报告——《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以北京市、上海市两地未成年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实行情况为例》并提交项目主管单位验收;2.收集整理调查过程中的调查问卷、照片、录音以及其它的调查记录,为调查报告的撰写提供客观资料的支持;3.为调查的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提供有效的建议、意见,为它们以后的发展出谋划策;4.团队各成员撰写在整个调研过程中的心得感想,分享彼此的成长与收获;五、具体进度与安排项目阶段时间项目具体安排前期准备2014.12-2015.01(1)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数据资料、请教指导老师等方式对北京市以及上海市两地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运行现状及其对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模式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系统的了解,并了解当今国家、家庭、社会团体、各个部门等组织对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政策实行过程中承担的角色与作用,为实地调研进行理论上的准备。(2)通过互联网查阅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最近新闻动态,密切关注北京市以及上海市两地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的发展状况。2015.01-2015.03(1)与调研地当地相关部门取得初步联系,对即将展开的调研行程和步骤进行具体规划,为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2)设计调查问卷及撰写访谈提纲(3)准备好与调研相关的书籍和物资设备,确保所需工具齐全到位。理论学习阶段2015.03-2015.06到图书馆查阅更多的文献和资料,结合了解到的数据资料,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分析,做进一步的理论学习,加深对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各方面的理解,为暑假实地调研做好充足的准备。实地调研2015.07(1)赴北京市以及上海市两地未成年人犯罪矫正社区,就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为期五天左右的调研活动,通过在该地区发放调查问卷,与相关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对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运行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和记录。(2)对调研过程中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处理。(3)对调研所得的访谈等影像资料进行后期剪辑制作,形成访谈记录,并对访谈结果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2015.08对调研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并进行调查报告撰写的准备工作。总结研究2015.08-2015.09(1)对调研所得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分析,总结出有效信息(2)团队成员分工进行调查报告的撰写工作(3)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论文具体结构框架进行详细的、合理的设计(4)进行论文撰写工作2015.8-2015.11(1)完成调查报告(2)完成研究论文(3)完成项目结题报告(4)完成项目有关的其他影像资料制作,经费结算等有关工作(5)上交研究成果,项目完成六、经费预算调研阶段经费预算备注小计450金额(单位:元)金额(单位:元)打印复印200进行资料的打印文具费50购买纸、笔、笔记本等采访工具(U盘、SD卡、录音笔、租借录像机等)200进行对调研对象的准备实地调研交通费(火车)200*3*2=1200三人从北京到上海来回4450元交通费(汽车)300用于我们往返各社区之间住宿费150*3*5=22505人进行7天调研餐饮费30*2*5=300打印复印费(调查问卷等)200对各类人群进行问卷的发放常用药品预备及医疗费100防止突发事件通讯费100进行相互沟通后期总结打印费20打印报告等资料50元影像制作10综合记录调研过程邮寄费(向调查地反馈研究成果)20得出我们成果向当地邮寄费用总计4950元七、参考文献【1】宁川.我国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制度建立与完善[N].今日中国论坛:239-243.【2】曾志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与犯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场停车位建设合同
- 地下雨水处理厂深基坑施工合同
- 自愿解除婚姻合同
- 设备租赁合同:建筑工具
- 酒吧公益活动策划合作协议
- 建筑装饰彩钢房施工协议
- 2024版花岗岩大宗买卖专项协议版B版
- 建筑供照明联合施工合同
- 办公区饮料店租赁协议样本
- 体育场馆附近便利店租赁合同
- 汽车离合器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 2023年房屋租赁管理模板
- 全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生字读音、音序、偏旁及组词
- 药物的不良反应
-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
- 呼吸机常见报警及处理
- 巨力索具(河南)有限公司年生产10万吨钢丝及5万吨钢丝绳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GB/T 26254-2023家用和类似用途保健按摩垫
-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练习五》公开课课件
- 北京外国语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综合素质测试面试试题答题技巧汇总
- 产品质量反馈、回复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