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区域规划英文名称:Regionalplanning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专业必修课程,运用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讲述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区域规划的基础理论体系,区域分析,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区域规划方法论及区域规划编制。Regionalplanningisabasicspecializedcourseofgeographic,economicandsoon.Itelaboratesthebasictheories,basiccontents,basicmethodsofregionalplanning,takingeconomicgeographicandadministrativeasitstheoreticalsystem.Themaincontentsofthiscourseincludes:thebasicideals,basictheoreticalsystem,regionalanalysis,basiccontents,andbasicmethodsofregionalplanning.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系统学习,掌握以下基本的知识内容: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区域规划的基础理论体系,区域分析,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区域规划方法论及区域规划编制。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经济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规划、旅游规划的实践工作打下理论基础。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区域规划的有关概念、区域规划的内容与任务。2.熟悉区域规划的产生与发展、区域规划的类型体系与内容体系。3.了解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国民经济规划等其他规划的关系。(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1、主要内容(1)区域的概念(2)区域的划分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区域、均质区域和枢纽区域的概念。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第二节 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1、主要内容(1)区域研究的意义(2)区域科学的性质(3)区域科学研究内容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区域科学研究的内容。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和掌握。第三节 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的新特点1、主要内容(1)改变区域资源的观念(2)扩大区域研究范围与视角(3)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区域研究新热点。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第四节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1、主要内容(1)区域规划发展历程(2)区域分析发展历程(3)区域分析与其它学科的关系(4)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5)区域分析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区域规划和分析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和掌握。(三)思考与实践1.解释下列概念:区域、区域分析、区域规划、区域研究2.试述区域规划的类型体系与内容体系。(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五)课程思政设计1.课程思政点(1)讲授区域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新特点。(2)讲授区域分析与规划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与作用。2.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探索区域研究未知、追求区域规划真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感悟中国未来发展必须遵循的科学理念、指导思想和行动方向。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自然资源评价主要内容。2.了解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评价原则。3.了解自然资源承载力内涵、特性和评价方法。4.了解区域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理论。(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自然资源评价和承载力1、主要内容(1)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2)自然资源评价原则(3)自然资源评价内容与方法(4)自然资源承载力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自然资源和承载力的概念、自然资源评价内容。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和掌握。第二节 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主要内容(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数量影响区域发展规模(3)自然资源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经济效益(4)自然资源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第三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主要内容区域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理论。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理论、阳光经济、生态学理论、生态与环境经济学理论、区域生态补偿理论。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三)思考与实践1.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2.自然资源评价主要内容。3.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课堂讨论。(五)课程思政设计1.课程思政点(1)讲授化石燃料、水和土壤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重要性。(2)讲授自然资源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3)讲授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2.课程目标(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守护自然资源。(2)认识中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3)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作风。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区域历史基础分析主要内容。2.掌握区域文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3.掌握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4.掌握区域人口劳动力分析基本方法。5.了解政策和制度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历史基础与文化背景分析1、主要内容(1)区域历史基础分析(2)区域文化背景分析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区域历史分析和文化分析、区域历史分析主要内容、区域文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和掌握。第二节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1、主要内容(1)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2)人口构成分析(3)人口增长分析(4)人口质量分析(5)劳动力供应分析(6)人口分布分析(7)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劳动力人口、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和掌握。第三节 政策与制度1、主要内容(1)政策与区域发展(2)制度与区域发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区域政策、区域政策的目标、区域政策工具类型、制度创新和分类。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三)思考与实践1.名词解释: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适度人口、人口承载力、人口容量。2.试述区域文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3.试述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4.试述人口变化类型。5.结合实例论述政策和制度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课堂讨论。(五)课程思政设计1.课程思政点(1)讲授闽台“五缘关系”对福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讲授人口老年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3)讲授援藏政策对西藏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2.课程目标(1)感悟两岸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同根同源,认识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神圣的领土。(2)认识区域规划可为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提供政策建议。(3)认识对口支援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第四章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了解区域科技评价指标。3.掌握技术扩散概念、形式和途径。4.掌握技术引进概念、意义、类型、途径和碍障因素。5.了解技术引进的标准原则。(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技术条件与发展1、主要内容(1)技术进步及区域发展的影响(2)区域科技条件评价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技术进步及区域发展的主要影响有哪些。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和了解。第二节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1、主要内容(1)技术扩散(2)技术引进(3)技术选择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技术扩散和技术引进的概念、技术扩散的主要形式和途径、技术引进的意义、类型、途径和障碍因素。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和了解。(三)思考与实践1.技术引进对珠三角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中美贸易战中中国技术引进可能遇到的障碍有哪些?(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课堂讨论。(五)课程思政设计1.课程思政点(1)讲授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2)讲授近年来中国研究开发经费投入的变化。(3)讲授台湾青枣种植技术引进对福建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2.课程目标(1)认识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2)认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占核心位置。(3)认识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第五章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指标。2.掌握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3.掌握中等收入陷阱阶段概念,产生的原因、特征以及中国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4.掌握波特的国家竞争力模型,了解IMD的国家竞争力模型和WEF的全球竞争力模型等。(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1、主要内容(1)地区生产总值(2)绿色GDP(3)联合国的指标体系(4)物质生活质量指数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GDP、绿色GDP、物质生活质量指数。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的分析1、主要内容(1)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2)中国学者的四个阶段划分(3)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划分(4)按推动力划分的发展阶段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和钱纳里发展阶段划分标准。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和掌握。第三节 中等收入陷阱阶段1、主要内容(1)概念(2)出现的原因(3)特征(4)中国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中等收入陷阱阶段概念、产生的原因和特征。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和掌握。第四节 区域竞争力评价1、主要内容(1)区域竞争力概念(2)国外相关理论a.波特的国家竞争力模型b.IMD的国家竞争力模型c.WEF的全球竞争力模型d.道格拉斯—韦伯斯特的城市竞争力模型e.雷加—林纳马的城市竞争力模型(3)国内相关理论a.从动态角度考察城市竞争力b从综合角度考察城市竞争力c.城市专项竞争力研究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波特的国家竞争力。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和了解。(三)思考与实践1.根据罗斯特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思考广州市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2.根据中等收入陷阱产生的理论原因,中国应采取哪些措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课堂讨论。(五)课程思政设计1.课程思政点(1)讲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总量和全球排名变化。(2)讲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的经济增长阶段。(3)讲授中国跨过应对中等收入陷阱。2.课程目标(1)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伟大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2)认识放开市场和改良政府,是推动中国经济结构从低质量向中高质量的转变的重要途径。第六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一)目的与要求1.理解区域优势概念、类型和确定原则。2.理解区域分工理论基础,掌握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3.了解区域联系分析内容和方法。4.了解投资环境的概念、分类、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区域优势1、主要内容(1)区域优势的概念(2)区域优势的类型(3)区域发展优势的确定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区域优势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和掌握第二节 区域分工与区际联系1、主要内容(1)区域分工的理论基础①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②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③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④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⑤协议性区域分工理论⑥相似条件下的地域分工理论⑦技术要素论和产品周期论(2)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①区域生产专业化②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③区域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3)区域分工的模式①垂直分工②水平分工③混合分工(4)区域联系分析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区域分工理论基础和、特点和模式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和理解第三节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1、主要内容(1)投资环境的概念与分类(2)区域投资环境的原则(3)区域投资环境的评价和方法(4)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区域投资环境、如何改善区域投资环境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三)思考与实践1.回顾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内涵。2.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有哪些?3.如何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课堂讨论(五)课程思政设计1.课程思政点(1)讲授如何中国凭借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等区域优势而成为制造业大国。(2)讲授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的日本如何成为经济大国。(3)讲授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区域投资环境变化。2.课程目标(1)传达制造强国建设不仅是时代赋予制造业的历史使命,更是适应中国国情的战略抉择。(2)认识工匠精神也是助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华丽转身的利器。(3)传达中国吸引外资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投资环境并未明显恶化。第七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区域规划概念及其意义。2.了解区域规划特点、内容和类型。3.掌握国外和新中国区域规划发展进程。4.了解区域规划发展趋势。5.了解区域规划方法和程序、如何收集规划资料。(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1、主要内容(1)区域规划的概念和意义(2)区域规划的特点(3)区域规划的内容(4)区域规划类型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区域规划和区域规划主要内容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和了解第二节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1、主要内容(1)区域规划思想的萌芽(2)国外区域规划发展进程(3)区域规划发展趋势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国外区域规划发展进程和区域规划发展趋势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和了解第三节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1、主要内容(1)区域规划方法(2)区域规划程序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区域规划方法与程序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三)思考与实践1.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是什么?2.区域规划程序为什么应具有动态性?(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五)课程思政设计1.课程思政点(1)讲授2000年版广州城市战略规划对广州国土开发的积极影响。(2)讲授主体功能区划对中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指导作用。(3)讲授区域规划发展的新理念。2.课程目标(1)认识通过规划制度创新可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活力。(2)认识主体功能区划是构筑中国有序区域发展格局的依据,也是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和合理建设我们生存空间的行动指南。(3)认识以人为本的区域规划理念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落脚点。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一)目的与要求1.理解增长极的内涵,及其对周围区域的影响,了解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以及增长极理论的应用。2.理解核心与边缘地区的关系,掌握核心与边缘发展阶段,了解核心与边缘区域划分、结构、理论的应用。3.理解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掌握点轴开发模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了解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4.理解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掌握圈层结构基本特征,了解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以及圈层结构的实践意义。(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增长极理论1、主要内容(1)增长极的提出(2)增长极的内涵(3)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4)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5)增长极理论的应用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增长极、扩散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作用、扩散作用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和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1、主要内容(1)理论的提出(2)核心与边缘区域划分(3)核心与边缘的结构(4)核心与边缘的关系(5)核心与边缘发展阶段(6)核心与边缘理论的应用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核心区域、边缘区域、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1、主要内容(1)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开发理论(2)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3)点-轴开发模式(4)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据点开发理论、轴线开发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1、主要内容(1)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2)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3)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4)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和基本特征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三)思考与实践1.作为广东省重要增长极之一的广州市,其发展历程对其周边地区的影响2.圈层结构理论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有何应用价值?(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五)课程思政设计1.课程思政点(1)讲授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2)讲授点轴开发理论在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中的应用。2.课程目标(1)感悟在“一国两制”下的粤港澳合作对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积极影响。(2)认识国外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引入中国后,需要根据本国国情进行创新,建立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第九章区域发展战略(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和主要编制内容。2.了解确定战略目标、重点、以及战略措施等。3.了解区域发展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战略构想。4.掌握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1、主要内容(1)战略(2)区域发展战略(3)区域发展定位(4)战略目标(5)战略重点(6)指导思想(7)战略措施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定位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和了解第二节战略抉择1、主要内容(1)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2)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3)提出战略构想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区域战略发展内外部环境、提出战略构想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和了解第三节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1、主要内容(1)经济发展战略模式=1\*GB3①自主发展战略、=2\*GB3②高速度增长战略、=3\*GB3③变通经济发展战略、=4\*GB3④初级产品出口战略、=5\*GB3⑤进口替代发展战略、=6\*GB3⑥出口替代发展战略(2)空间发展战略模式=1\*GB3①平衡发展战略、=2\*GB3②不平衡发展战略、=3\*GB3③梯度推移战略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三)思考与实践1.什么是区域发展战略,如何确定区域发展战略?2.怎样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如何制定战略措施实施区域发展目标?3.如何运用空间发展战略模式来指导某一个区域的发展?(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五)课程思政设计1.课程思政点(1)讲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战略思想。(2)讲授逆全球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3)讲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模式。2.课程目标(1)认识两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认识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进程向着更加包容普惠方向发展的重要性。(3)认识中国通过初级产品出口战略、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和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所取得的经济成就。第十章土地利用规划(自学)(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特征、目标和主要内容等2.了解广东省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编制技术指引3.熟悉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规程(2009)4.掌握基期地类编码转换,熟悉土地规划地类、土地用途分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对应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论1、主要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特征、目标、任务、内容和程序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特征、目标、任务、内容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第二节编制技术与规程1、主要内容广东省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编制技术指引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规程(2009)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第三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键技术1、主要内容基期地类编码转换土地规划地类、土地用途分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对应关系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期地类编码转换、土地规划地类、土地用途分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对应关系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三)思考与实践1.在区域规划中对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是什么?(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五)课程思政设计1.课程思政点(1)讲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社会生产力布局的影响。(2)讲授各部门编制空间规划存在冲突。2.课程目标(1)认识基本农田保护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性。(2)认识中国国土空间规划机构改革应顺应时代变化,聚焦发展所需。第十一章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产业类型的划分和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2.掌握区域产业分析主要内容。3.掌握主导产业的概念、判断准则。4.掌握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及原则。5.了解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方法及产业结构优化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1、主要内容(1)产业的划分(2)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3)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产业类型的划分和产业分析主要内容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和掌握第二节区域主导产业确定与产业结构优化1、主要内容(1)主导产业的概念(2)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3)区域产业结构优化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主导产业概念和判断标准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和掌握(三)思考与实践1.目前珠三角主导产业有哪些?2.在新时期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课堂讨论(五)课程思政设计1.课程思政点(1)讲授主导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2)讲授珠三角在新时期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2.课程目标(1)认识中国已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2)认识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第十二章产业规划布局(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农业生产与农业规划布局。2.掌握农业规划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区域农业发展的新特点和趋势。3.掌握区域工业规划布局条件、工业布局原则、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初步加工业和主要加工制造(组装)工业布局。4.了解工业选址要求、以矿产品为原料的初步加工业布局。5.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区位选择和发展模式。6.掌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类型和布局类型。7.了解高新技术园区规划布局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8.理解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内涵。9.掌握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的影响因素、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趋势、现代服务业布局下的全球节点城市体系、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10.掌握总部经济的概念、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1.了解信息服务与金融服务的概念。(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规划布局1、主要内容(1)农业生产与农业规划布局(2)影响农业规划布局的主要因素(3)农业区域专业化与综合发展(4)农业生产基地规划布局(5)农业产业化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农业区域专业化和农业产业化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和掌握第二节传统工业1、主要内容(1)原材料工业(初步加工业)(2)加工制造(组装)工业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原材料工业、加工制造(组装)工业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第二节高新技术产业1、主要内容(1)高新技术及其产业(2)高新技术产业环境(3)高技术产业的区位选择(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5)高新技术产业区的类型(6)高新区的布局类型(7)高新技术园区规划布局(8)中国高新区发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高新技术产业、区位选择、发展模式、产业园区类型和布局类型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和理解第四节现代服务业1、主要内容(1)现代服务业的内涵(2)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内涵(3)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的因素(4)现代服务业——信息服务与金融服务(5)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趋势(6)现代服务业布局下的全球节点城市体系(7)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8)总部经济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总部经济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和理解(三)思考与实践1.珠三角都市农业如何发展。2.如何培育广州国际金融城-黄埔临港经济区中央商务区?3.如何加快广州市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课堂讨论。(五)课程思政设计1.课程思政点(1)讲授区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是区域规划主要内容之一。(2)讲授中国高新区发展。2.课程目标(1)认识近年来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所取得的成就。(2)认识高新区是中国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第十三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基础设施的性质、分类与作用2.了解区域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划的内容3.掌握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基本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与作用1、主要内容基础设施的含义和分类基础设施的性质基础设施的作用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础设施的性质与作用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1、主要内容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国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新世纪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展望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础设施的理论与实践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1、主要内容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交通运输规划步骤;交通运输规划方法铁路网规划公路网规划水运网规划航空港规划综合运输网规划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础设施的规划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三)思考与实践(1)试述基础设施在区域规划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2)交通运输规划的基本原则(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讲授,课堂讨论。(五)课程思政设计1.课程思政点(1)讲授近年来中国高铁发展和建设。2.课程目标(1)认识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发展、中国成就、中国价值的一张独特而靓丽的“名片。第十四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2.掌握城镇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及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分析的方法3.了解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的类型和方法4.了解重点地区和主要城镇发展战略规划的内容和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1、主要内容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演化与类型城镇体系的概念与特征;国外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我国城镇体系研究与规划的发展历程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任务和内容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和内容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规划工作准备阶段;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访问座谈阶段;调查内容的分析研究阶段;规划方案的构思阶段;与当地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协调规划方案、编写规划报告和编制规划图件阶段;组织专家评审和上报审批阶段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第二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1、主要内容区位条件与区内外联系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区位与地理位置;影响区位条件的要素;区位分析与区位图编绘自然条件对城镇发展的影响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和森林资源;旅游资源;自然资源条件分析评价图的编绘城镇体系的历史演变与现状特点分析城镇体系的历史演变;城镇体系的现状特点人口与社会经济基础对城镇发展的影响人口和劳动力;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教育和科技情况生态环境状况对城镇发展的影响(自学)区域生态环境;城镇环境的污染情况城镇发展潜力综合评价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选择综合评价模型;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确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按照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后分级编绘评价图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第三节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1、主要内容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指导城镇体系规划的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城镇化水平预测城镇化水平的定义;区域总人口增长预测;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预测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城镇体系发展战略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1、主要内容城镇依稀的空间结构规划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规划城镇职能分类;规划城镇体系职能结构的方法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规划城镇人口规模的依据;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现状分析;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规划思路城市经济区划分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城镇体系结构规划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第五节城镇体系规划类型1、主要内容按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跨行政区划的城镇体系规划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城镇体系规划类型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三)思考与实践1.何谓城镇体系、何谓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有哪些?2.如何进行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与评价?3.怎样进行一个区域的城镇化水平预测?4.城镇体系结构规划包含哪三大类型,怎样进行城镇体系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