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_第1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_第2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_第3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_第4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A.党的二大B.遵义会议C.党的六届六中全会D.党的七大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A.三民主义B.新民主主义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3.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把毛泽东思想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A.遵义会议B.党的六届六中全会C.党的七大D.党的七届二中全会4.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是在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前、中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5.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A.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B.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C.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的提出D.毛泽东军事路线的完整形成6.毛泽东思想最显著、最本质的特点是A.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B.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C.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D.是在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产生的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8.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命题是在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B.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C.党的十二大上D.党的十三大上9.我们党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是在A.党的十三大上B.党的十四大上C.党的十五大上D.党的十六大上1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B.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C.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D.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12.胡锦涛指出,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牢牢把握的主题是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D.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A.坚持党的先进性B.坚持执政为民C.坚持党的阶级性D.坚持与时俱进1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A.坚持党的先进性B.坚持执政为民C.坚持党的阶级性D.坚持与时俱进1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A.坚持党的先进性B.坚持执政为民C.坚持党的阶级性D.坚持与时俱进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A.发展先进生产力B.发展先进文化C.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D.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18.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在A.《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C.《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D.《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19.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其本质和核心是A.全面发展B.协调发展C.以人为本D.可持续发展20.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以人为本B.稳定C.改革D.发展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是A.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B.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C.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D.反对教条主义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是: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B.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D.是毛泽东个人的独创3.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是:A.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的提出B.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C.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D.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提出4.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因为它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B.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C.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D.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表明党对“三个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三个规律”即A.共产党的执政规律B.社会主义建设规律C.改革开放的规律D.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6.“三个代表”中的每个“代表”,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但它们是辩证统一的,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是A.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B.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C.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D.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表现在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B.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D.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8.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A.具体的、现实的人B.广大人民群众C.作为个体的个人D.社会全体成员9.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A.以人为本B.全面发展C.协调发展D.可持续发展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四、问答题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中国化?2.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背景。3.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参考答案及其要点一、1C2C3C4B5A6B7B8C9C10D11D12A13D14A15B16C17D18A19C20D二、1ABC2ABC3AB4ABCD5ABD6ABCD7AC8ABD9BCD三、辨析题该命题错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只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而不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四、简答题1.这是因为: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概括和总结;③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2.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了重大变化,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和党的自身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第三、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3.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具体说来,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它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一、单项选择题1.首先对“实事求是”做出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是A.邓小平B.毛泽东C.马克思D.列宁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是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社会主义的本质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3.“实事求是”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在A.遵义会议B.延安整风时期C.党的八大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4.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和归宿是A.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B.批判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C.实事求是D.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立党为公B.与时俱进C.理论创新D.保持先进性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是A.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B.行动的指南C.在实践中开拓创新D.不惟书只惟实2.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为了A.让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B.冲破思想禁锢,拨乱反正C.以邓小平理论代替毛泽东思想D.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3.创新是A.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B.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C.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D.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保证4.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A.体现时代性B.注重协调性C.把握规律性D.富于创造性5.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是因为它是A.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内在要求B.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C.马克思主义创新与发展的正确途径D.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三、问答题1.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关系?2.如何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四、论述题1.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包含哪些基本要求?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怎样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的?

参考答案及其要点一、1B2D3B4C5B二、1ABCD2BD3ABC4ACD5ABC三、问答题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具体表现为:①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本质和目的,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③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都统一于社会实践中,归根到底就是统一于与时俱进中。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与时俱进。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首先必须把握与时俱进的重要性:①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②党的理论和工作能否与时俱进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其次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①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②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坚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这一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③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④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四、论述题1.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②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①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②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把毛泽东思想倡导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③江泽民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提出了党的思想路线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C.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2.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是A.革命纲领不同B.革命路线不同C.革命方法不同D.革命领导力量不同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A.无产阶级的领导B.人民大众的参与C.反帝反封建D.反官僚资本主义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终极前途是A.资本主义B.新民主主义C.社会主义D.三民主义5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A.资产阶级专政B.无产阶级专政C.农民民主专政D.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二、多项选择题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A.民族资产阶级B.帝国主义C.官僚资本主义D.封建主义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A.无产阶级B.农民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3.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A.统一战线B.武装斗争C.党的建设D.独立自主4.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有A.中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B.全国革命形势在向前发展C.共产党政策的正确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5.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的关系是A.土地革命B.武装斗争C.根据地建设D.党的建设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枪杆子里面出政权”。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当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时,才要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四、问答题1.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联系。五、论述题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在这个问题上党内出现过哪些错误倾向?六、材料分析题材料:“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似乎并无恶意,也迷惑于所谓‘一次革命论’,迷惑于所谓‘举政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纯粹主观的想头;而不知革命有阶段之分,只能由一个革命到另一个革命,无所谓‘毕其功于一役’。”——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根据材料:(1)阐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发展阶段的理论。(2)回答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什么?

参考答案及其要点一、1A2D3A4C5D二、1BCD2ABCD3ABC4CD5ABC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对)这是由中国国情特点决定的,即中国内部没有民主,只能以革命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无产阶级只有掌握自己的武装力量才能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夺取全国政权。2.(不对)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但无论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还是脱离革命阵营,中国共产党都不应改变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保护政策。四、问答题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五、论述题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革命过程。二者的区别在于对象不同、任务不同、目的不同。民主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和人民民主自由;目的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是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任务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者的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目的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二者的区别表明,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阶段,只有完成前一阶段的革命,才可能进行后一阶段的革命,绝不能混淆二者之间的界限。二者的联系在于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因为中国民主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革命胜利以后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这就为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作了必要准备。因此,民主革命的胜利,并不是革命的终结,革命还要继续向前发展,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衔结起来,中间不允许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所以社会主义革命又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在中国革命阶段问题上,党内曾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提出“二次革命论”,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绝对割裂开来,只看到二者之间的区别,看不到二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革命阶段中间横插一个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二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提出“一次革命论”,主张把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混为一谈,企图把两种性质不同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其实质是取消革命。“二次革命论”和“一次革命论”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六、材料分析题(1)中国革命应该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其中第一步是第二步的必要准备,第二步是第一步的必然趋势。(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前途是在中国建立一个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终极前途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要特征是A.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B.既有社会主义经济又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C.既有社会主义经济又有个体经济D.既有工人阶级又有资产阶级3.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C.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状况之间的矛盾4.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A.1949年10月----1952年12月B.1949年10月----1956年12月C.1957年1月----1966年4月D.1953年1月----1956年12月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征是A.重视工业建设B.强调三大改造C.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D.尤其重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二、多项选择题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有A.社会主义经济B.个体经济C.资本主义经济D.国营经济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遗留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A.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B.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C.要求过急,发展过快D.工作过粗,改造形式过于简单划一3.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遵循的原则有A.自愿互利B.典型示范C.国家帮助D.重点突破4.建国初期对民族工商业采取的政策是A.利用B.限制C.教育D.改造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步骤有A.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B.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C.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D.实行统购包销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请对予评析。四、问答题谈谈你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的理解。

参考答案及其要点一、1C2A3D4B5C二、1ABC2ABCD3ABC4ABD5ABC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不对)(1)社会主义改造是为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2)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四、问答题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宣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地表述,这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一化”与“三改”的关系是主体和两翼的关系,它包括的内容是:“一化”即是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三改”是解放生产力,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二者为辩证统一的关系: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没有“一化”,则“三改”没有基础,没有“三改”则“一化”没有保证,所以总路线是“一化三改”同时并举、是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单项选择题1.毛泽东提出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即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在总体上没有取得成功,其最根本的原因是A.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B.照搬苏联模式C.以革命的方法搞建设D.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B.提高人民生活水平C.改革开放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3.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A.生产力发展比资本主义更快更高,并在此基础上改善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B.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动摇C.经济计划性比资本主义更强,更能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更高,并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4.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B.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5.中国共产党保持其先进性的根本体现是A.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B.注重社会公正C.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D.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A.经济实力的竞争B.人才的竞争C.军事实力的竞争D.政治实力的竞争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A.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轨道上来B.提高劳动者和管理者的能力的轨道上来C.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D.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轨道上来二、多项选择题1.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论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包括A.实现共同富裕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实现社会和谐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发展,这是因为“本质论”A.是从本质的角度思考问题B.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发展目标的统一D.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3.邓小平说,“在改革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这两条根本原则是A.共同富裕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D.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4.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因为A.党的执政规律作用的体现B.党实现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C.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D.由党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制约的5.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每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固有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和方式却不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特点是A.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B.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D.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C.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6.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主要有A.社会主义本质论B.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C.“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思想D.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中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远远赶不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因此不能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四、问答题为什么说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五、论述题试析发展才是硬道理。

参考答案及要点一、1D2D3A4D5C6B7C二、1ABCD2ABCD3AC4ABCD5ABCD6ABCD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等同于“代表先进生产力”,中国虽然受建立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的限制,但仍然取得了生产力的重大进步,不能因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在生产力水平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就否认中国也有相对的先进生产力极其发展要求。“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首先要扫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然后创设一切条件,尽快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史,就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改革的历史,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其中尽管发生过种种曲折和失误,但始终代表了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四、简答题党的十六大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所起作用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只能靠发展。二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我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四是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我们之所以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都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五、论述题“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思想。这是因为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解决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要靠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发展;要发展精神文明,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水平,要靠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要靠发展;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要靠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要靠发展。总之,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根本前提和保障,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关系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大事。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指A.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目标B.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C.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D.提高产业技术水平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A.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B.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C.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D.在中共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改革开放C.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4.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性质的最主要因素是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B.多种经济成分并存C.公有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主体地位D.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文化落后5.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指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B.全面建设富裕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6.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的A.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渡的时期B.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迅速发展的时期C.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好时期D.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二、多项选择题1.从邓小平到胡锦涛的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A.文明B.民主C.和谐D.富强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作用,主要表现在A.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B.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C.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D.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A.实现生产的社会化B.实现生产的市场化C.实现工业化D.实现经济的信息化和现代化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包括社会主义的A.经济建设B.文化建设C.政治建设D.和谐社会建设5.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且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因为A.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期B.面临国际国内的大好机遇与挑战并存C.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D.承上启下的时期6.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应做到A.发展要有新思路B.改革要有新突破C.开放要有新局面D.工作要有新举措7.下列有关我国已达到的总体小康的叙述,正确的有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B.低水平的小康C.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D.不全面的小康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四、材料分析题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在20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总体小康建设成为更高水平的、更加全面的、发展相对平衡的小康社会。问:我党提出20世纪头20年把总体小康建设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及其要点一、1C2D3A4C5A6D二、1ABCD2ABC3ABCD4ABCD5ABCD6ABCD7BCD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构成了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两个基本点是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动摇了这个中心,就改变了党的基本路线。(2)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同时,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因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四、材料分析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的。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为了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任务,邓小平设计了“三步走”战略步骤,到20世纪末,我们已实现了“三步走”的前两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要看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发展目前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保证是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坚持马克思主义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C.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的意义上说的D.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的意义上说的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革命的阶级斗争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C.改革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4.我国实施改革的目的是A.巩固社会主义制度B.发扬社会主义民主C.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D.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5.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格局所呈现的特点是A.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C.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D.沿海、周边、内地6.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A.发展B.创新C.不断改善人民生活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战略是A.国内国际两种市场相结合B.自力更生、独立自主C.全面开放、兼顾内外D.“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8.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是A.兴办经济特区B.开放浦东新区C扩大出口D.实施“走出去”战略二、多项选择题1.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A.改革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D.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2.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C.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3.邓小平明确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是否有利于A.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C.增强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吸引力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是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B.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C在自力更生基础上推进对外开放D.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改革是对我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2.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由1000美元达到3000美元,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稳定与发展似乎成了两难选择。有人认为,为了确保稳定,就要限制发展。四、问答题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通过改革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2.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处理它们之间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及其要点一、1C2A3C4D5B6C7D8D二、1ABCD2ABC3ABD4ABCD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1)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任何革命都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改革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即计划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3)我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根本方面是社会主义的。改革主要是指对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即体制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下的改革,是为了完善这一制度、发挥这一制度作用的改革。2.(1)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互相促进、互相统一、不可分割。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2)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方面的重大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在改革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最终要靠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来解决,离开了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四、问答题1.(1)社会主义是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要求和动力根源于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共同富裕的价值观念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从根本上消除了产生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可能性,确保了社会各民族、各阶层和各个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平等,是社会主义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自觉的推动力量。(2)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时间不长。我们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虽然都有了大幅度的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但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体制、管理体制、民主体制和思想道德等方面,与我们应该达到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比还有相当的距离;在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也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不断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要完全达到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目标,就必须从根本上改革与我国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中存在的弊端,所以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不改革、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就无法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和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2.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也是稳定的保证,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A.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B.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C.不同的经济制度的范畴D.不同的生产关系的范畴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什么决定的A.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B所有制结构C.分配制度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3.21世纪前10年,我国经济体制必须解决好的历史课题是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B.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C.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A.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B.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5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和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所有制经济形式是A.个体经济B.合资经济C.私营经济D.集体经济6.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双重目标而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是A.共同富裕B.按劳分配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D.让一部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7.现阶段,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属于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个体经济D.私营经济8.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A.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B.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C.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9.某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年薪5万元,利用业余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2万元,购买股票分得的红利2万元,出租住房收入2万元;转让一项技术收入1万元,该员工一年的劳动收入为A.12万元B.9万元C.8万元D7万元10.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是A加快企业技术进步B.组建大型企业集团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加快鼓励兼并、规范破产的步伐11.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核心是处理好A.积累与消费的关系B.投入与产出的关系C.速度与效益的关系D.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二、多项选择题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包括A.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B.市场经济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C.市场调节可以与计划调节以及公有制相结合D.市场经济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社会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包含两层意思A.指出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B.指出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他市场经济具有共性的东西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具有其他市场经济不同的特征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C.公有资产在各个地方和产业中都占优势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A.还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实现B.不能用每个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来衡量C.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D.所指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5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它的建立有一个过程,以下论述正确的是A.2000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2010年要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2010年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时候,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在我国现存的所有制结构中,私营经济A.不受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和制约B.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C.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其存在的D.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7.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认识有A.它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B.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制C.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相结合,是它的内在要求D.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8.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非公有制经济A..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B.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C.与公有制经济共存D.与公有制经济一起推动生产力发展9.“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这一观点表明A.由法人股东而不是个人股东构成的股份制是公有制B.公有制与私有制都可通过股份制这一形式来实现C.公有制经济占控股地位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D.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公有还是私有的性质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有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B.资产收益C.按劳动力价值取得的收入D.按资本取得的收入1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其中包括A.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B.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C.有效调节过高收入D.坚决取缔非法收入12.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A.科技含量高B.经济效益好C.资源消耗低D.环境污染少13.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大局”的思想,是指A.沿海地区,优先发展,从而更好地带动内地发展,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B.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沿海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内地发展,沿海要服从这个大局C.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内地要帮助沿海更快地发展起来,内地要服从这个大局D.到21世纪,内地要从发展起来的沿海地区得到帮助,沿海要顾全这个大局14.“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性问题,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因为A.广大农民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B.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C.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证和支持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稳定发展D.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1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新型农民,具体措施有A.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B.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C.发展农村文化事业D.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16.从2006年起,我国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有利于A.促进城乡税制的统一B.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C.逐步清除城乡差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D.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过渡时期的所有制结构是不同的。2.有人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能结合。请予评析。3.有人认为,个体劳动者个人所得属于按劳分配。请予评析。四、问答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确立这一制度的依据是什么?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请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五、材料分析题1.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请分析:(1)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却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速度?(2)当前为了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3.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因此,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就必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小康。试用相关原理分析上述论断。4.分析下面有关我国国情的部分材料并回答问题: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从1980年到1996年,粮食产量增长52.9%,但由于人口增长24%,人均占有粮食只增长23%。近几年每年净减少耕地面积在300万至500万亩左右。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3;过去10年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5.9%;由于过度采伐,现有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4%;由于水资源短缺,部分城市缺水现象严重。在全国500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4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着大量的使用浪费,而且对资源的再生利用又不重视,废钢铁和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只有30%,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请回答:(1)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什么样的战略。(2)说明实施该战略的重要性。5.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有的经济现象。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不仅有私有制经济成分,也有国有制经济成分以及其他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不仅有公有制经济成分,也有私有制经济成分以及其他经济成分。但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在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问题时,有人以“八宝饭”为例做了形象比喻:八宝饭中的糯米是主要成分,没有糯米不是八宝饭,但糯米本身并不就是八宝饭;八宝饭里还有其他成分,红枣、莲子、核桃、花生、红豆、砂糖等,没有这些成分也不是八宝饭,但这些东西本身也不同于八宝饭。只有把糯米和其他成分组合在一起并以糯米为主才是八宝饭。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判断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什么?(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的主要表现是什么?6.材料1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种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资源能源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单位资源的产生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是世界上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比较贫乏,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不平的50%,石油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形势十分严峻,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挑战,这对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何种要求?(2)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答案及其要点一、1A2D3D4D5C6C7B8C9C10A11C二、1ABCD2AB3AB4ABCD5ACD6BCD7ABCD8BCD9BCD10ABCD11ABCD12ABCD13AB14ABCD15ABC16ABCD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所有制结构是指社会经济中存在的各种所有制形式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过渡时期所有制结构虽然也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确立,因而不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传统观念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实行计划经济必然是搞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在总结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了新的认识,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手段,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既然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因此,它既可以和私有制经济结合,也可以和公有制经济结合。3.该命题不正确。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个人收人分配领域的实现和保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一种小私有制经济。个体劳动者的所得虽然是依靠自己劳动获得的收入,但它却是以小私有制为基础的,因此不属于按劳分配,而是按劳分配这一主体分配形式之外的多种分配方式之一。四、问答题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分配制度的改革与调整,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应当说,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它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使那些对社会贡献较大的人得到相应的收入报酬,更好地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其次有利于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再次有利于发挥多种经济成分的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注意收入差距过大问题,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有很多。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地域差别、再分配手段的不完善以及各种非法收入等都造成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这是与共同富裕的目标相违背的。为了有效地调控收入差距,国家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把收入差距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从目前来看,国家应在积极扩大就业、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取缔不合法收入、加快分配制度改革等,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趋向合理,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五、材料分析题1.(1)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内容。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实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2)社会保障体系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能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矛盾得到正确的处理,社会公平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而且能够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公平和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所需的制度保障。2.(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在保持较高速度的情况下,却没有拉动就业的同步增长,这主要是由于:体制转型深化,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提高,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长创业的就业机会被人口增长部分抵消,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新增劳动力对就业形成很大的压力。(2)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主要有:确立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并重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来扩大就业,又通过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作用,鼓励人们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继续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增加就业和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逐步建立城乡统筹、规范运行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3.(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在我国绝大多数群众稳定地解决温饱进入小康以后,今后1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这一伟大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第一,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农村人口占全国62%,农村能否如期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举足轻重。第二,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收入增长是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第三,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繁重。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2)农村全面实现小康根本的是要靠加快发展经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把农业增长的重点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3)加快农村小康建设,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必须城乡统筹考虑解决问题。(4)发展农村经济归根到底要靠发挥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放开农民手脚,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5)长期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在此基础上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推进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4.(1)我国自然环境“生态失调”问题比较严重,人口问题又相当严重,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使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2)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进行下去。目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我国人口过多,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较严重。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既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要根据国情,选择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而且要加强污染的治理。5.(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形成的基础。在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决定这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根本不同。(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公有制经济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取得了多种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也因此得到改变和发展。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它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本质上符合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提供了前提,它否定了剥削,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第三,它既有利于发展公有制经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成分的积极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第四,它既克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又克服了改革开放前经济体制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弊端,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6.(1)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使用效率低,资源约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继续沿用原有方式将难以维系,矿产、土地、森林等资源都难以承受。经济、社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做到:第一,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落实“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系列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第二,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第四,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第九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A.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B.民主集中制的原则C.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D.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2.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奋斗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它们的核心和内容都是坚持A.共产党的领导B.以工农联盟为基础C.四项基本原则D.一切权利属于人民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B.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4.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5.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A.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C.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共同繁荣D.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力6.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化,法律化D.必须使每一个公民都增强法制观念7.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这一政策的核心是A.人民当家作主B.民主与法制的结合C.法治代替人治D.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8.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论断指出了A.社会主义民主的论点B.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C.民主和法制的紧密联系D.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主党派是A.执政党B.反对党C.在野党D.参政党二、多项选择题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基本要点有A.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B.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C.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D.依法治国的最重要依据是宪法和法律2.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含义是A.中央政权统一领导下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B.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政府C.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D.自治权具有高度自治的特点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A.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主要是因为A.我国目前还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B.我国尚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C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尚须一个过程D.封建意识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还长期存在5.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相互关系是A.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B.后者是前者的体现和保障C.前者为后者服务,服从后者D.二者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6.评价政治体制改革成功与否,关键看A.国家政局是否稳定B.能否增进人民团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C.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D.民主与法制是否健全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不是一党制而是多党制。四、问答题1.试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2.试述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该关系的实践意义。五、材料分析题下面是关于治国方略的论述:材料1孔子十分重视德治的作用。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材料2八十年代初建立经济特区时,我与广东同志谈,要两手抓,一手要抓改革开放,一手要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两点论。但今天回头来看,出现了明显的不足,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一硬一软不相称,配合得不好。讲这点,可能对我们以后制定方针政策有好处。——摘自《邓小平文选》材料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