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PAGE25-环境心理学第一部分环境心理学导论第二部分环境的感知与认知第三部分环境中人的行为第四部分环境心理学与设计环境心理学导论一、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是什么?展过程。心理学(Psychology)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心理学的发展:2000年前,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四种人格,之后古希腊的盖伦提出了气质这一概念,用气质代替人格,形成四种气质。19世纪前,心理学属于哲学范畴。19世纪中叶,开始引入实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式,使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德国的韦伯,研究出著名的韦伯定律。也叫阈限定律。1860年,德国的费希纳开创心理物理学,德国的艾宾浩斯开创记忆的实验研究。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研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4.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心理的产生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心理现象: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产生的标志是什么?心理现象产生了,就会有心理产生。感觉产生的最早又能发展出其他心理现象,感觉就是心理诞生的标志。心理学的分类(12大类)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劳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临床或医学心理学、司法与犯罪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普通心理学按照心理活动的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还可分为感觉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注意心理学、思维心理学、言语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动机心理学、智能心理学、气质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分支基础学科)。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从人体生理和神经生理、神经解剖、神经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关于心理的生理基础和机制研究的学科,是心理学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理心理学还包括神经心理学、心理生物学、动物心理学等分支学科)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特定社会、群体条件下,心理、动机、人际关系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什麽是环境心理学?概念:环境心理学是涉及人类行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交叉科学。研究的是环境与人的心理、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涵盖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规划学、园林规划与设计、环境保护、人文地理、文化人类学、生态形等)。环境心理学研究包括环境和人类行为两方面因素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而我们专业环境心理学重点讨论的是人工环境,尤其是建筑内外环境与行为的关系。7.环境心理学的特点:1.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2.以实际问题为取向。3.具有浓厚的多学科性质。4.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用来自多学科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二、环境心理学的发展1.美国: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在实验室外估计实质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的调查工作。二战后,资源匮乏,房屋需求量大,对环境要求提高,推动了环境心理学的研究。20世纪50~60年代,建筑环境与行为的关系引起多学科研究者的深切关注。1960年,KevinLynch(凯文·林奇)和他的学生们在麻省理工学院分析了城市空间知觉,出版了《城市意象》。1968年6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环境设计研究协会(EDRA)”在北美宣告成立,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到了1984年,成员增加到900人,遍及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上历史最长、人数最多的从事环境——行为研究和应用的学术团体。2.英国:1970年,在坎特等人的倡导下,第一次建筑心理学国际研讨会,简称IAPC,也就是后来欧洲的“人——环境研究国际学会”,简称IAPS)。3.德国:1886年德国美术史学家沃尔芬(H.Wolffin)著有《建筑心理学序论》一书。汉斯.迈耶(H.Mayer)还打算在包豪斯中开设心理学课程。4.瑞典:瑞典很早就处于环境与行为研究的前沿,他们特别重视建筑的视觉感知,并对空气和噪声污染进行了相当的研究,其寒冷的室外环境引起了许多如何创造高质量室内环境的思考,并加深了对环境之真实意义的理解。5.日本:日本在环境——行为领域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处于领先地位。1980年,日本与美国在东京联合举行了以环境——行为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会后日本成立了“人——环境研究学会(MERA)”。1997年11月,由日本的“人——环境研究学会(MERA)”主办“面向21世纪的环境——行为研究国际会议”在东京大学的山上会馆召开。70年代,《建筑心理学》的问世,开始了关于神社设计如何影响朝拜者的情感和有关在大灾害中人的行为反应的研究。6.中国:中国的环境心理学发展大大晚于世界。20世纪80年代初才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引入有关的理论和方法。1993年7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吉林市土木建筑学会在吉林市联合举办了“建筑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环境心理学在中国正式诞生的标志。1996年8月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了第二次研讨会,并宣布建筑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后来更名为环境——行为研究学会(EBRA)。三、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被试者的选择(1)全部参与(2)随机抽样(3)分层抽样(4)不经选择的被试2.试验现场的选择(1)大现场与小现场(2)模拟环境3.方法的选择(1)直接审慎的观察(2)系统地观察环境行为(3)效能观察(4)直接提问(5)标准化问卷第二章感觉、知觉及认知一、感觉: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1.感觉的特点?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感觉刺激的重要性:感觉的丧失会严重影响人的认识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并波及到情绪和意志,造成心理上的紊乱及至病态。3.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1)刺激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不同的形态构造,执行着各自不同的职能。它们各自具有特定的适宜刺激物,只对各自的适宜刺激物产生最大的感受力,从而产生清晰的有一定意义的感觉。(2)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下绝对感觉阈限。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大刺激量称为:上绝对感觉阈限。从下阈限到上阈限之间的强度,就是人能产生感觉的刺激范围。(3.)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分类: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订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实现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一直努力4.客观事物是否引起人的注意,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A、刺激物的对比强度无意注意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物的绝对强度,而是他的相对强度B、刺激物的状态运动和变化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引人注意。C、刺激的新异性与众不同的和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千篇一律、刻板重复的事物很难吸引和维持人的注意。D、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E、个人特征个人的兴趣、需要、情绪状态和健康状况都影响着人对客观刺激的注意与否。二、知觉与认知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不仅能反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各种属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象。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1.感觉与知觉的关系知觉的产生以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与感觉同时发生。对某个物体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该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清晰。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客观事物,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成分存在于其中。2、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3.习惯化——适应如果感知到的刺激不随时间发生变化,人对这种刺激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甚至感觉不到,习惯了环境的刺激而变得适应。(1897年心理学家斯卓登(GeorgeM.stratton)就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感觉适应实验。)4.对变化的知觉刺激强度的增量与原刺激强度的关系影响着人们对刺激变化的知觉。对于低强度的刺激,只要一个很小的增量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变化;而对于高强度的刺激,则需要比较大的增量才能觉察到它的变化。(韦伯——费克纳(weber-fochner)的“心理——物理”定律)5.认知认知指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称为“图式”把新的信息纳入固有的图式中的过程为“同化”建立新图式的过程称为“顺应”三、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1.视觉研究的深化(中央凹、黄斑、周围视觉)2.其他感觉与环境体验(1)听觉(2)嗅觉:能够加深人对环境的体验,不同的气味还能唤起人对特定环境的记忆,用以作为识别环境的辅助手段。(3)触觉:接触感知肌理和质感是体验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4)动觉:是对身体运动及其位置状态的感觉,它与肌肉组织、肌腱和关节活动有关。(5)温度和气流:环境设计中要尽可能为人提供夏日成荫、冬季向阳的场所,并努力消除温度和气流造成的不利影响。3、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1)相互削弱和破坏如果处理不当,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常常会削弱或破坏视觉体验。总的环境体验并不等于以视觉为主的、其他感觉为辅的多种感觉的加权之和。(2)相互加强和协同简单加强比较多见,复杂的加强涉及到更多感觉,尤其当多种感觉提供同一信息或同一类信息时,体验就更加深刻。协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某一环境(建筑)所提供的多种感觉应与所在环境性质相匹配;二是这些信息在质和量两方面应相互配合——只有当它们处于“最佳组合“时,才会产生良好的体验。(3)相互补偿和替代当人的某种感觉能力降低时,可以增强其他的感觉刺激作为补偿。当人对视觉提供的信息不感兴趣时,可以用其他种类的感觉来提供信息作为替代。第三章环境知觉理论1.较有影响的环境知觉理论:格式塔知觉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生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2.格式塔知觉理论(格式塔心理学)一、格式塔心理学简介(一)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1、韦特海默: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他对格式塔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格式塔心理学这一术语是他首创的。2、克勒:
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1917年出版的《人猿的智慧》一书中,他描述了关于动物解决问题的实验,提出了顿悟的学习理论。在知觉方面,他提出图形知觉的规律,有力地支持了格式塔的知觉理论。3、考夫卡: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传播者,考夫卡是最早向美国心理学界介绍格式塔心理学的,而且他是柏林学派中最多产的作者,这些都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流行起了重要作用。(二)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兴起于德国,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后来在美国广泛传播和发展。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的哲学思想渊源,大体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康德的先验论;第二是胡塞尔的现象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界出现了许多思想潮流,对格式塔派心理学家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物理学界在这一时期抛弃了机械论的观点,承认并接受了场的理论。(三)格式塔的含义1、词义:格式塔(gestalt)在德语中意指形式或图形,它还具有英语”组织“的含义,中译“完形”或直接音译为“格式塔”。2、术语:作为心理学术语的格式塔具有两种含义:一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一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属性之一。3、引申:在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的应用中,把格式塔视为“有组织整体”的同义词,即认为所有知觉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都具有格式塔的性质。二、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一)似动现象:似动现象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似动现象是形成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开始时,它主要关注的是知觉。(二)整体与部分: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明显的实体。他们是用“图形与背景”或者“图地关系”这个概念来表述的。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三)顿悟实验:顿悟实验由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克勒所进行,他认为:如果人或动物采用由它本身的组织作用产生的活动方式,通过径直无碍的道路达到其目的,这种行为不能称作智慧行为。但是,如果环境中直接的通路为某些事故所堵塞,人或动物只能采取迂回的道路或其他间接的方法去适应这种情境,这种行为更可称为智慧行为了。三、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一)知觉的整体性:认为人的知觉经验是完整的格式塔,不能人为地区分为元素。即便它们确实由若干元素组成,也只能看到这些元素自然组合而形成的整体,而不是人为抽象得出的感觉元素的累加。这类知觉经验是通体相关的有组织整体:整体先于部分,并非部分之和,而且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二)同型论: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都具有同样的格式塔性质,具有两两相对应的关系,因而它们都是同型(或称同构)的现象。(三)场作用力:场作用力可看成是同型论的推论。这—观点认为,既然物理现象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那么与之对应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当然也是保持力关系的憨体,即三者都具有相对应的完整的动力结构。所有这些力,即物理力、生理力和心理力都发生在同一场之中,被称为场作用力。四、环境心理学的组织原则(一)图形与背景“图形”是一个格式塔,是突出的实体,是我们知觉到的事物;“背景”则是尚未分化的、衬托图形的东西。视觉场中的构造是不时地变化着的。我们看到一个客体,然后又看到另一个客体。当人们连续不断地扫视环境中的刺激物时,种种不同的客体一会儿是图形,一会儿又成了背景。1、图形与背景的关系:(1)图形清晰明确,相对较强;背景模糊不定,相对较弱。 (2)图形是被包围的较小对象,背景是被包围的较大对象。 (3)当图形与背景相互围合且形状类似时,图地关系可以互换。2、图地关系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图地关系是人凭直觉认识世界的最基本需要。感知对象图地不分或分,成为暖昧或混乱的图形,视知觉就会忽略不顾,或因暖昧造成的闪烁而感到疲劳。3、易成图形的主要条件(1)小面积比大面积易成图形。当小面积形态采用对比色时尤其引人注目。(2)单纯的几何形态易成图形。(3)水平和垂直形态比斜向形态易成图形。(4)对称形态易成图形。(5)封闭形态比开放形态易成图形。(6)单个的凸出形态比凹入形态易成图形。(7)动的形态比静的更易成为图形。(8)整体性强的形态易成图形。(9)奇异的或与众不同的形态易成为图形。(二)群化原则1、邻近原则: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观察时,知觉具有控制多个刺激,使它们形成有机整体的倾向。这种使多个刺激被感知为统一整体的控制规律,通常称为群化原则。1、邻近原则: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2、相似原则:彼此相似的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3、连续原则:按一定规则连续排列的同种元素被感知为整体。4、封闭原则:一个有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看作一个完整的图形。(三)简化原则:的知觉组织所需要的信息量越少,那个对象被感知到的可能性就越大。人们在对视觉刺激进行组织时,也喜欢采取尽量减少或简化的方式,使之更加有序和易于理解。1、良好完形原则对于组成对称、规则、简单形态的一组刺激视为一个整体。2、简洁原则在组织空间位置相邻的视觉刺激时,具有使对象尽可能简单的倾向。二、生态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1、环境的提供知觉理论认为,知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的孤立的刺激。2、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机体对环境进化适应的结果。(二)生态知觉的意义强调环境的“提供”,而且与生存密切相关的“提供”是凭本能的直觉就能发现的,应该不需要学习,或者不需要花很多努力就能学会的。并强调人凭直觉对环境客体功能特性的发现、选择和利用是遗传进化的结果,实际上是利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人与环境的关系。(三)生态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环境的“提供”包括三重含义:首先,环境对象要为它的使用者群体提供便捷性,即让需要它的人能方便地到达它所在的位置;第二,环境对象要有明确的意义,这种意义不是脱离功能的空洞的概念,而是由环境的物质特征直接显示出来的、周围人群所需要的功能意义;第三,要让使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三、概率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和理论模型环境知觉是人主动解释来自环境感觉输入的过程。环境提供给我们的感觉信息从来都不能难确反映真实环境的特性。(三)概率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概率知觉理论对环境的开发者、设计者和管理者来说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按不同环境的功能性质恰当地运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其二,承认自己的认识与环境使用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使自己能比较主动和客观地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需要。第四章认知地图与城市意象一、认知地图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能识别和理解环境,关键在于能在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认知地图”。(一)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认知地图”一词是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托尔曼创造的术语。最先对城市居民认知地图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城市规划教授凯文林奇。1.早期认知地图的研究方式:1、画地图草图:市民根据记忆在没有格子的白纸上画出所在城市的地图草图,并在图上标出城市中的独特要素。2、言语描述访谈或文字描述让居民说明城市的环境特征、独特要素或体验。(二)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城市认知地图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路径、标志、节点、区域、边界(三)认知地图的性质认知地图是“头脑中的环境”,因此可称之为“心理地图”、“环境意象”。对于如何形成认知地图,环境心理学家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模拟观点和命题观点。(四)认知地图的特点1、多维信息的综合再现认知地图具有地理地图的特点,它是多维环境信息的综合再现,既包含具体信息,也包含抽象信息。认知地图以视觉信息为主,同时还包含非视觉方面的意象。2、模糊性和片断性认知地图来源于对环境的感知和体验,带有直觉性和形象性。但并非客观环境的照片或测绘图、更不是精确的复制模型,而是经头脑加工过的记忆的产物。3、个人差异对于同一物质环境,不同个人具有与众不同的认知地图,这主要取决于个人对环境的熟悉程度,这种熟悉程度又取决于多种复杂的因素:(1)当地居民与外来者(2)活动区域(3)性别差异(4)年龄差异(5)人格化地图(五)认知地图的功能1、解决空间问题2、接受新环境信息的基础3、交往功能(六)个人认知成图的种类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称为“认知成图”。路线型和鸟瞰型认知地图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认知地图分为两类:路线(序列)型和鸟瞰(空间)型。(七)易识别环境的特征具有一定秩序和意义的环境刺激有利于人们花较少的注意把握较多的信息。二、寻路建立良好环境意象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便于人们的定向和寻路。一个好的环境应使人容易了解自身所处的位置,并找到要去的目的地。(一)寻路的过程我们认识环境需要两种基本的环境信息,一是场所和物体的位置,二是环境的属性和特点。位置指的是距离和方向,而环境的属性或叫特征,可以补充我们对位置的了解。早期观点:空间定向指的是准确描述空间,把环境信息绘制在较大比例的地图上并在上面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的认知能力。现在观点:空间定向逐渐被寻路所取代,因为人们的空间定向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在一个有目的的动态的过程中完成的。帕斯尼(Passini)认为“寻路”指的是一个人在认知和行为上到达空间目的地的能力。三、认识距离认知距离是人心理上对距离的主观估计。导致人们正确估计或过高、过低估计距离的条件和因素?三组决定因素:环境的结构、被试者做估计时的行为、“人——环境”关系中的情感方面。约10公里之内被试会低估距离,10公里之外则高估距离,在10公里左右时被试者们能相当准确地估计距离。七、理论总结人们具有三个方面的空间知识,一是地标知识,二是路线知识,三是测量知识或图形知识。知识分为两类,一是由事实组成,能用语言交流,也可采用抽象主题及心理表象形式的陈述性知识;二是由技能组成的过程性知识。地标知识是陈述性知识。路线知识属于过程性知识。图形知识类似于地图,它包括了一些几何方面的知识,如角度、方向、位置和距离等。认知过程:地标知识——路线知识——图形知识空间知识相互关联。人们具有三个方面的空间知识,一是地标知识,二是路线知识,三是测量知识或图形知识。只有地标知识才算得上是陈述性知识。在三种知识中图形知识类似于地图,它包括了一些几何方面的知识,如角度、方向、位置和距离等。第三部分环境中人的行为第五章环境——行为的关系一、唤醒理论在神经生理学上,唤醒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张状态。唤醒在生理上的表现是自主活动的提高,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等。行为上可能表现为情绪的变化和体力活动的增加。(一)唤醒和情绪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认知理论认为,情绪包含两种属性:强度和形式唤醒水平也称激活,决定了情绪的强度;而认知和评价则决定了情绪的形式。1、情绪的形式情绪的形式最笼统的体现就是快乐和不快乐。法自主决定,常常是主观相互作用的结果。2、情绪的强度无论愉快还是不愉快的情绪,都会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而加强。3、情绪的三因子论三因子论包含三个独立的维度:愉快——不愉快、唤醒——未唤醒、控制——屈从。(二)环境刺激与感觉评价1、广泛探索和特殊探索人的情绪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两种探索行为都是人的需要,而且不能截然分开——在广泛探索中可能有特殊发现,特殊探索中也包含多样、一般和意外。从广泛探索中发现问题,在特殊探索在寻求答案。前者较为轻松自然,后者相对紧张和集中注意2、不定性、唤醒与美学评价不论广泛探索还是特殊探索,前提是环境中必须有唤醒主体的刺激。与探索和偏爱有关的环境特性为对照刺激特性,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复杂性——环境组成要素的多样性与结构或组织的复杂性,也称视觉丰富性。(2)新奇性——环境中出现新的、或以前未曾引起注意的特性的程度。(3)意外性——环境出人意料的程度。(4)不一致性——某一环境要素与其周围背景不一致的程度。3、卡普兰对环境偏爱的研究分类和评价的环境维度:连贯性——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和有组织的程度;易识别性——对环境易于识别和理解的程度;复杂性——环境要素的种类和数量;神秘性——环境中隐含着信息吸引人探索其中奥秘的程度。(三)唤醒与绩效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能获得理想的效率,而且容易发生错误,只有在唤醒处于中等水平时(即环境刺激适中时)达到最高绩效,即任务绩效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这一最适宜的唤醒水平称最优唤醒水平。二、应激理论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称为应激。引起应激反应的环境刺激称应激物。应激包含主观反应和客观刺激两个方面:首先要看客观刺激的性质与强度是否有可能对主体构成威胁或干扰;另外还要看主体的认知评价和承受力。(一)应激反应应激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这些反应是相互关联并同时发生的。1、生理反应生理反应三个阶段:警戒反应、抗拒阶段、衰竭阶段,总称为—般适应症候群,简称GAS。2、心理反应并非所有应激性刺激都会引起警戒反应和抗拒反应。主体开始产生应激反应,必定是把某一刺激经认知评价为对自身构成威胁。也就是说,同样的刺激在某一情境中不会引走应激;而在另一情境中则可能引起应激 个人的认知评价取决于两方面:其一,个人心理因素,如智力、动机、知识或经验;其二,对特定刺激情境的认知,如对刺激的控制感、预见性、即刻性(即离刺激发生还有多少时间)。(二)应激物的种类按冲击强度和影响范围,应激物大致分为以下三类:灾变事件、个人应激物、背景应激物。(三)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和代价适当的应激是保持生命活人和增强个体生存能力的必要条件。过分的应激有时需要付出过于昂贵的代价,即使经过抗争走出困境,也会留下严重的心理创伤,并影响后来的行为。三、环境负荷、适应水平和行为约束(一)环境负荷理论1、环境的负荷环境能够向个人传递的信息量的多少,称为环境的负荷。环境信息从三方面影响环境负荷:强度、新奇性和复杂性。2、信息负荷信息负荷可以理解为环境对人的作用。3、环境负荷理论的现实意义简化环境信息,提高人们对环境信息的选择与控制,是当今城市环境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运用“注意”的规律、格式塔组织原则、生态知觉理论对城市加以合理组织,是信息得以简化。(二)适应水平理论适中水平的刺激是最理想的刺激,包括刺激的强度、多样性和模式。每个人基于过去的经验都形成了自己最习惯的刺激,称之为最优刺激水平,即适应水平。(三)行为约束理论所谓“行为约束”,即某些因素干扰或妨碍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干扰或妨碍可能是实际的客观存在,也可能仅仅是种不自由的感觉,员重要的是从认知角度把这种情境解释为超出了自己的控制,即失去控制感,这是反应的第一阶段。四、行为场景理论行为场景理论主要讨论非个体行为与环境特征之间的关系,行为场景理论既体现了跨文化的共性,也存在着文化与亚文化的差异。定义:特定的功能特性,组成了支持特定行为的场所,场所与场所中人的行为共同组成了行为场景。(一)场所的环境特征1、群体活动的场所,有些是专门设计的、比较复杂和封闭的、专门服务于特定目的的场所;2、有些(比如建筑小品)虽然也是人为设置的,但非常简单,而且是开放的,功能也比较多样。(二)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理论涉及到场所的大小和其中人员的多少。维持某一行为场景所需要的最少人员数量称为最小维持量;场所能容纳的最多人员数量称为容量。场所中的人员分为执行者和非执行者。那些满足行为场景对成员的要求,并试图成为其中一员的人称为申请者。(三)场所的生命行为场景并非抽象的概念,它是一个具有明确的时间和地点、可以具体描述的真实环境的一部分,是场所和群体行为自然而然结合成的有机的整体单元,所以场所也是有生命的,场所的生命力体现于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它的兴衰存亡取决于人们在生活中对它的需要和使用。第六章噪声、空气污染与拥挤一、噪声(一)噪声的定义噪声并非指所有的听觉刺激;噪声是人制造出来的声音;噪音就是“不需要的声音”、“不受听的声音”。(二)影响噪声评价的因素和其他应激物一样,对噪声的评价也取决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包括物理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具体体现是响度、可预见性和控制感。1、响度测量声音响度级的仪器为声级计,读数称为“声级”,单位是我们常听到的“分贝”(JB)。2、可预见性最让人难以适应和忍受的是那些无规则的不可预见的非周期性爆发声。3、控制感对于是否将所面对的应激物评价为威胁,有无控制感具有重要的影响。(三)噪声对行为的影响1、噪声与助人行为心境愉快时比不愉快时更愿意帮助别人。噪声会引起不愉快的心境,因而也影响助人行为。在响亮的噪声中助人行为明显减少;噪声导致被试者忽视了那些表明他人需要帮助的暗示;2、噪声与绩效噪声对绩效的影响不但取决于响度、可预见性和控制感,而且还取决于个人的适应水平和任务的性质。噪声所引起的恰当水平的唤醒可以提高任务绩效,而过高水平的唤醒则会妨碍任务绩效。3、噪声与交往强背景噪声可以掩蔽人的谈话声而引起交往的困难。听清谈话的困难程度一方面与背景噪声的频率和振幅有关;另一方面与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距离有关。4、噪声对健康的影响听力损伤是长期暴露于高响度噪声的直接后果之一。眼睛是继耳朵之后的又一受害器官。暴露于噪声还会增加应激,从而引起一系列心理的和生理的疾病。(四)减少噪声危害的措施1、降低交通噪声2、限制施工噪声3、治理商业噪声4、控制生活噪声5、不容忽视的低频噪声二、空气污染(一)空气污染的来源1、汽车尾气2、煤烟3、工业废气4、餐馆与街头烧烤5、室内污染室内污染(1)办公大楼综合征(2)病态建筑(3)人体污染(4)建筑与装修材料污染(二)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汞、铅、石棉、光化学烟雾、二氧化硫(三)对空气污染的知觉及其对行为的影响判断空气污染主要凭视觉和嗅觉线索视觉线索:包括大气的能见度、可见烟雾、所用物品上的灰尘。嗅觉线索:主要是难闻的气味。这些凭视觉和嗅觉可明显感知到的空气污染对行为的最直接影响是减少户外活动。(四)空气污染对绩效的影响空气污染也会影响人们对在这一环境中所从事的各项活动的兴趣和评价,因而也会降低有关的任务绩效,如学习的绩效、工作的任务绩效等。三、城市拥挤(一)概述1、密度物理学里的密度公式:ρ=m/V环境心理学中的密度,指的是单位空间中的人数。空间和空间中的人数共同构成了密度。社会密度固定空间里的许多人(人/平方米)空间密度不同空间中相同的人数(平方米/每人)前者强调人太多,后者关注空间太少。2、密度与拥挤拥挤是心理上的一种状态,不是物理量。知觉密度指的是人们所感觉到的场所密度。构成拥挤感受的众因素里,密度是必要条件,但并不意味着高密度必然导致拥挤。3、拥挤的意义拥挤是密度、其他情境因素和某些个人特征的相互影响,通过人的知觉——认知机制和生理机制,使人产生一个有压力的状态。压力即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高密度≠拥挤4、拥挤的压力(1)行为限制为限制指的是朝某一目标行动的能力受到限制或干扰。(2)失去控制失去控制指的是人们在情境中失去或部分失去对自己或环境的控制能力,并使环境变得不可预测。(3)刺激过量刺激过量或是信息超载指的是人们在情境中所接受到的社会的和信息的负荷超出了一个合理的水平。(二)高密度对人类的影响1、短期拥挤的研究(1)高密度与情感反应高密度可能引起普遍的消极情感反应。(2)高密度与攻击性密度可能导致攻击性行为。(3)高密度对任务绩效的影响高密度对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具有不同的影响。(三)影响拥挤感的其他因素1、个人差异(1)性别差异男性比女性更敏感。(2)人格特征内在人格者比外在人格者对拥挤表现出更强的耐受性。(3)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的大小,与拥挤感有密切的关系。(4)适应水平具有高密度生活经历的人比较不容易觉得拥挤,对拥挤的耐受性也更好。2、情景条件(1)私密性和控制感获得保障时,高密度引起的拥挤感可能降低;(2)主要环境(家庭)比次要环境更容易产生拥挤感;(3)噪声、空气污染会加剧拥挤感;(4)工作时比休闲时更容易产生拥挤感。3、社会条件(1)与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更容易觉得拥挤;(2)和熟人在一起,对拥挤的体验更轻;(3)有组织的情景中比无序的情景中对拥挤的体验要更轻。4、建筑因素(1)面积相同时,正方形房间显得比长方形的拥挤;(2)没有窗子比有窗子的房间显得拥挤;(3)有墙壁、重点色彩或适当的光源会减少拥挤感;(4)照片、车厢广告等可以转移视线,也会有扩大空间的感觉。(五)减少拥挤感的措施1、空间分隔社会高密度比空间高密度更容易引起消极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空间分隔可以通过减小社会密度缓解拥挤感。2、缓解交通拥挤第七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感一、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一)个人空间空间是物体存在的形式。所以讨论空间,首先是距离,他几乎决定了我们生活中的所有方面。1、个人空间的定义它就好像一个包围着我们的气泡,随着身体的移动而移动,当它受到侵犯时,我们会感到焦虑和不安。这个气泡是个人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个人空间是指闯入者不容许进入的环绕人体周围的又看不见界限的一个区域。个人空间会随着人的移动而移动。个人空间不是固定的,在不同的环境中,它会收缩或伸展,是能动的,是一种变化着的界限调整。个人空间没有一个明确的边界,更多的是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梯度变化。2、个人空间的功能(1)私密性调整的空间机制个人空间是用来调节与他人相互交往和获得私密性的一周技巧和手段。(2)舒适不合适的远距离人际空间使人不舒服。不合适的近距离人际空间,不仅使人不舒服,还让人体验到压力,也就是拥挤。(3)保护机制和交流控制个人空间也是一种保护机制。来自外界的威胁和自我意识增强时,个人空间就变大了。3、对侵犯个人空间的反应(1)被入侵者的反应入侵者的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都影响着被侵犯者的反应。男性入侵者比女性人侵者会引起更多的动作反应。当个人空间被入浸时,男性所受到的干扰比女性更强。(2)入侵者的反应一个人在侵犯别人个人空间的同时,他(她)自己的个人空间也同时被别人侵犯,因此侵犯别人的人自己也感到不自在。人们忌讳穿越正在交谈的两人空间。群体的大小也影响个人入侵的倾向。4、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1)个人因素性别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商业自动化仓储物流合作保密协议3篇
- 2024年度二手商铺合并买卖合同3篇
- 2024年度光伏产品全国代理合同2篇
- 2024全新演出活动保险责任免除协议3篇
- 2024年影视作品摄制与版权购买合同
- 2024年餐饮企业冷链食材采购合同范本2篇
- 2024年度绿色环保苗木种植与推广销售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度社区戒毒与康复社会工作服务协议3篇
- 2024年度园林绿化公司景观设计合同
- 2024商铺租赁转租合同范本:权益保障细则3篇
-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初级)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一
- 长安大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特殊作业安全管理监护人专项培训课件
- 幼儿园教师讲故事技能培训
- 劳动技能实操指导(劳动教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申报表
- 培智五年级上次数学期末考试题
- 四川省自贡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医学会专科分会管理规定
- DG∕TJ 08-2255-2018 节段预制拼装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设计标准
- 办公室租赁合同(英文)_范本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