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课件《兰亭集序》精美版1_第1页
人教版语文课件《兰亭集序》精美版1_第2页
人教版语文课件《兰亭集序》精美版1_第3页
人教版语文课件《兰亭集序》精美版1_第4页
人教版语文课件《兰亭集序》精美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18

兰亭集序8兰亭集序2人教版语文课件《兰亭集序》精美版13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曾任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著有《王右军集》。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4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东晋时期,受政治和玄学的影响,士人们不关心现实,他们寄情山水,谈玄论道,放浪形骸。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是传统的“修禊日”(古人于三月上旬巳日,在溪水边洗濯,以祈福消灾。后来发展为暮春之初在水边宴饮嬉游,以祈福消灾的意义反而退居其次)。王羲之和当时许多名士聚于兰亭,举行“修禊”活动。这次兰亭聚会名流云集,规模宏大,与会者达四十余人。聚会的目的主要是欣赏山水,饮酒赋诗。为了增加趣味,他们沿溪流而坐,采取流觞赋诗的方法,流觞所至,即席赋诗,共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当场写成了著名的《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5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6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7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分清通假

三、理解多义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分清通假三、理解多义8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9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10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辨明活用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辨明活用11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五、区别古今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五、区别古今12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六、明察句式(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后置)(2)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3)死生亦大矣(判断句)(4)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七、积累名句(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群贤毕至,少长咸集。(5)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六、明察句式13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八、储备常识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3.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八、储备常识14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一、理理文章思路

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一、理理文章思路译文白15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二、说说文章主旨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写了兰亭修禊的盛事,叙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并由此生发出“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死生亦大矣”的人生感慨,最后交代了编集的原因。作者阐释了自己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显示了积极的人生意义。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二、说说文章主旨译文白对16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一】

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1.从文章内容上看,开头两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参考答案:①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②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③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④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一】把握文章的情17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2.第3段转入议论,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痛”的?参考答案: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作者由“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忽然感到“不知老之将至”,因此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2.第3段转入议论,议论18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3.统观文章的第3段,作者从哪四个方面感受到了人生之“痛”?参考答案:①俯仰一世(生命短暂)

②不知老之将至(人生无常)

③情随事迁(美好消逝)

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光阴易逝)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3.统观文章的第3段,作19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4.“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参考答案:作者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4.“一死生为虚诞,齐彭20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二】

体会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1.《兰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之处?参考答案:作为诗集序,本文除了具备一般书序都介绍的写作缘由、成书过程和本书意义外,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2.全文共四段,从表达方式上看,前两段和后两段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借景抒情;后两段以议论为主,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3.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参考答案:突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景物清新明朗,生机盎然。是“乐”的重要方面,也是引发“痛”的主要原因。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二】体会文章记叙21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记游山水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那么,优美的景色是怎样引发作者“乐”“痛”“悲”三种不同的情感的呢?参考答案:美景与“修禊事”本是人生之乐,但人生短暂,欢乐、生命瞬间就会逝去,因此“痛”;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生要归于消亡,不可能“一死生”“齐彭殇”,因此“悲”。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22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如何对待生与死,这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认为,王羲之的生死观也值得商榷,因为他只看到了生与死,长寿与短命,而没有看到生命的质量和活着的意义。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谈谈你对生与死的认识。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如何对待生与死,这是人类23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24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25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26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27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28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29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30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31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32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33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技法指导如何用好夹叙夹议手法夹叙夹议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方法,它的特点是一边叙述某一件事,一边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夹叙夹议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先议后叙(概括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的篇首,主要作用是提示和点题。二是先叙后议(总结式),《兰亭集序》属于这种手法,先记叙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环境与人物,然后再就生死观展开议论。这样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或一段文字的结尾,其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等。三是边叙边议(包容式),即边叙述事实,边进行议论,以发表对所叙事实的看法。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技法指导34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对点小练学习本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写一段夹叙夹议的文字,表达一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力求叙述生动,议论深刻,有独到的见解或深刻的感触。200字左右。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对点小练35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写作示例:四季中,我最喜欢的应该是秋,喜欢它的沧桑感。喜欢一个人带着一点点淡淡的清愁,在夕阳欲落之时,徜徉在小树林里,斑驳的阳光落在枯了草尖的衰草上,一片片黄了的叶子像蝴蝶一样轻轻地飘落,秋的况味就那么明朗起来。关于春,也喜欢。春和希冀和生命和盼望是连在一起的。只是盼春的味道是惆怅的。土地是无边的荒凉,像一块千疮百孔的褐色的破布把一切有生机的东西全裹了进去。不知道啥时候有那么一株淡淡的绿从那破了的布洞里钻出来,一点一点地蔓延,蔓延,蔓延成漫天漫地的绿。其过程是很挣扎的。秋和春比较起来,秋,是心头的一缕忧伤;春,则是眉间的一抹明媚的惆怅。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写作示例:四季中,我最喜欢的应该是秋,喜欢它36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热爱生命名句诵读1.哀莫大于心死。——庄周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轲3.人生至重,贵于千金。——孙思邈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5.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6.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7.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热爱生命37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素材趣读1.王羲之:死生亦大矣“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人总是要面对死亡的,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所以我们要加倍珍惜生命,要力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因为“死生亦大矣”,所以我们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要爱护他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价值。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在肯定、尊重、悦纳、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更应该尊重别人的生命。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素材趣读38技法借鉴主题阅读2.孔子:敬畏生命敬畏生命是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孔子认为,生命是宝贵的,必须给予重视。据《论语·乡党》记载:有一次孔子退朝回来,得知马棚失火,急忙问道:“伤着人了吗?”没有问马。马棚失火,自然应该问及马,但孔子首先关心的是人,不是马。孔子对战争特别反感,因为战争会造成双方人员的伤亡。当卫灵公向他请教如何安排军阵时,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并在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技法借鉴主题阅读2.孔子:敬畏生命39技法借鉴主题阅读3.一腔热血勤珍重世间最可宝贵的是生命。记得秋瑾有一首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古今中外一切取得伟大成就的人,都是懂得生命价值和运用生命价值的。“人固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当然,在生活中不可能每一个人的死都重于泰山,然而却不可以轻如鸿毛。人是不可以轻生的。大仲马有一句话,人类的全部幸福就在于希望和等待之中。活着是幸福,希望是幸福,等待是幸福。技法借鉴主题阅读3.一腔热血勤珍重40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品读谈生命(节选)冰

心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直到冲倒了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品读41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伸展,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42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有删改)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43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品开头]文章开头,以“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引出对生命如向东流的春水的形象比喻,营造了如诗如画的意境。[品手法]作者在第2段中,将人生比喻为汩汩滔滔的江河,用河流的历程比喻人生的风景,形象鲜明。在第4段中,作者将人生比喻为一棵小树,用树的四季比喻人生的不同阶段,小树的壮大与人生的发展相吻合,非常贴切。[品主旨]作者一再说“我不敢说来生”,但在作者看来,生命诞生于自然,最终又回归自然,是战胜困难,享受快乐,不停地前进和生长,去争取成功的过程。这恰恰是生命最美的行程。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品开头]44技法借鉴主题阅读【问题】

1.“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有何意蕴?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2.文中写了“小树”哪些快乐的事?为什么在快乐和痛苦中我们都要感谢生命?参考答案:1.因为缺少了奋斗与成长,现实中确实有的生命变成了“死湖”,变成了“空壳”,所以作者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反复有强调的作用,强调今生今世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2.小树的快乐:小树种子破壳出来;小树开出满树繁花,蜂蝶围绕,小鸟欢唱;小树荫庇花草;小树结出累累果实。因为生命让我们享受人生特有的愉悦和美丽。技法借鉴主题阅读【问题】45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描绘出一幅令人恐惧的画面,渲染紧张气氛。侧面表现人物恐惧痛苦的内心世界,与他所向往的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形成鲜明对比。2.但是,情况终于改变了。一些急欲挽救中国的社会改革家发现,旧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改变,而那些数千年来深入民间社会的精神活力则应该调动起来。因此,大家又重新惊喜地发现了墨子。3.中国作家结识雨果已经近一百年。当伟大的雨果以其壮丽风采开辟着一个理想的正义世界的时候,当他以浪漫主义的狂飙之势席卷风云变幻的欧罗巴的时候,中国还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尚未向世界打开广泛的视听。

4.意义的追求是每一章散文诗必须坚持的,是她的生命线。没有任何意义的散文诗,决非好作品。意义和审美是一体化的存在,只有在审美的前提下,在足以强化审美而不是削弱审美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意义的追求。5.传统的经济理论不考虑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基于以下的假设: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6.这一前提假设在经济系统相对于生态系统较小时,即世界是一个“空的世界”时尚能满足,但在经济系统快速增长,世界逐渐从“空的世界”变成“满的世界”后,这一假设就很难满足了。7.当人们不能改变客观的社会环境时,要避免应激性疾病的发生就应该不断降低心理压力。降低心理压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正确认识事物,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方法。8.心理学上有一种认识——评估学说,即个体对事物有了认识,就会利用头脑中的旧经验来解释新输入的信息,进行评估,于是产生情绪体验。而个体对事物究竟体验为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在于怎样认识事物。9.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压力和人类因物质文明进步而带来的精神困惑,当代诗歌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正日愈失去处理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能力,这就使得它日愈减少获得公众关注的机会,而只有在少数未被现代社会物质化的心灵当中获得知音;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描绘出一幅令人恐惧的画面,渲染46第三单元第三单元478

兰亭集序8兰亭集序48人教版语文课件《兰亭集序》精美版149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曾任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著有《王右军集》。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50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东晋时期,受政治和玄学的影响,士人们不关心现实,他们寄情山水,谈玄论道,放浪形骸。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是传统的“修禊日”(古人于三月上旬巳日,在溪水边洗濯,以祈福消灾。后来发展为暮春之初在水边宴饮嬉游,以祈福消灾的意义反而退居其次)。王羲之和当时许多名士聚于兰亭,举行“修禊”活动。这次兰亭聚会名流云集,规模宏大,与会者达四十余人。聚会的目的主要是欣赏山水,饮酒赋诗。为了增加趣味,他们沿溪流而坐,采取流觞赋诗的方法,流觞所至,即席赋诗,共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当场写成了著名的《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51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52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53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分清通假

三、理解多义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分清通假三、理解多义54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55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56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辨明活用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辨明活用57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五、区别古今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五、区别古今58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六、明察句式(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后置)(2)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3)死生亦大矣(判断句)(4)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七、积累名句(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群贤毕至,少长咸集。(5)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六、明察句式59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八、储备常识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3.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八、储备常识60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一、理理文章思路

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一、理理文章思路译文白61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二、说说文章主旨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写了兰亭修禊的盛事,叙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并由此生发出“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死生亦大矣”的人生感慨,最后交代了编集的原因。作者阐释了自己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显示了积极的人生意义。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二、说说文章主旨译文白对62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一】

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1.从文章内容上看,开头两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参考答案:①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②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③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④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一】把握文章的情63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2.第3段转入议论,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痛”的?参考答案: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作者由“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忽然感到“不知老之将至”,因此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2.第3段转入议论,议论64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3.统观文章的第3段,作者从哪四个方面感受到了人生之“痛”?参考答案:①俯仰一世(生命短暂)

②不知老之将至(人生无常)

③情随事迁(美好消逝)

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光阴易逝)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3.统观文章的第3段,作65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4.“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参考答案:作者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4.“一死生为虚诞,齐彭66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二】

体会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1.《兰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之处?参考答案:作为诗集序,本文除了具备一般书序都介绍的写作缘由、成书过程和本书意义外,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2.全文共四段,从表达方式上看,前两段和后两段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借景抒情;后两段以议论为主,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3.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参考答案:突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景物清新明朗,生机盎然。是“乐”的重要方面,也是引发“痛”的主要原因。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二】体会文章记叙67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记游山水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那么,优美的景色是怎样引发作者“乐”“痛”“悲”三种不同的情感的呢?参考答案:美景与“修禊事”本是人生之乐,但人生短暂,欢乐、生命瞬间就会逝去,因此“痛”;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生要归于消亡,不可能“一死生”“齐彭殇”,因此“悲”。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68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如何对待生与死,这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认为,王羲之的生死观也值得商榷,因为他只看到了生与死,长寿与短命,而没有看到生命的质量和活着的意义。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谈谈你对生与死的认识。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如何对待生与死,这是人类69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70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71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72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73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74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75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76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77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78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译文白对译79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技法指导如何用好夹叙夹议手法夹叙夹议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方法,它的特点是一边叙述某一件事,一边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夹叙夹议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先议后叙(概括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的篇首,主要作用是提示和点题。二是先叙后议(总结式),《兰亭集序》属于这种手法,先记叙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环境与人物,然后再就生死观展开议论。这样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或一段文字的结尾,其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等。三是边叙边议(包容式),即边叙述事实,边进行议论,以发表对所叙事实的看法。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技法指导80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对点小练学习本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写一段夹叙夹议的文字,表达一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力求叙述生动,议论深刻,有独到的见解或深刻的感触。200字左右。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对点小练81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写作示例:四季中,我最喜欢的应该是秋,喜欢它的沧桑感。喜欢一个人带着一点点淡淡的清愁,在夕阳欲落之时,徜徉在小树林里,斑驳的阳光落在枯了草尖的衰草上,一片片黄了的叶子像蝴蝶一样轻轻地飘落,秋的况味就那么明朗起来。关于春,也喜欢。春和希冀和生命和盼望是连在一起的。只是盼春的味道是惆怅的。土地是无边的荒凉,像一块千疮百孔的褐色的破布把一切有生机的东西全裹了进去。不知道啥时候有那么一株淡淡的绿从那破了的布洞里钻出来,一点一点地蔓延,蔓延,蔓延成漫天漫地的绿。其过程是很挣扎的。秋和春比较起来,秋,是心头的一缕忧伤;春,则是眉间的一抹明媚的惆怅。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写作示例:四季中,我最喜欢的应该是秋,喜欢它82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热爱生命名句诵读1.哀莫大于心死。——庄周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轲3.人生至重,贵于千金。——孙思邈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5.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6.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7.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热爱生命83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素材趣读1.王羲之:死生亦大矣“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人总是要面对死亡的,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所以我们要加倍珍惜生命,要力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因为“死生亦大矣”,所以我们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要爱护他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价值。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在肯定、尊重、悦纳、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更应该尊重别人的生命。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素材趣读84技法借鉴主题阅读2.孔子:敬畏生命敬畏生命是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孔子认为,生命是宝贵的,必须给予重视。据《论语·乡党》记载:有一次孔子退朝回来,得知马棚失火,急忙问道:“伤着人了吗?”没有问马。马棚失火,自然应该问及马,但孔子首先关心的是人,不是马。孔子对战争特别反感,因为战争会造成双方人员的伤亡。当卫灵公向他请教如何安排军阵时,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并在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技法借鉴主题阅读2.孔子:敬畏生命85技法借鉴主题阅读3.一腔热血勤珍重世间最可宝贵的是生命。记得秋瑾有一首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古今中外一切取得伟大成就的人,都是懂得生命价值和运用生命价值的。“人固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当然,在生活中不可能每一个人的死都重于泰山,然而却不可以轻如鸿毛。人是不可以轻生的。大仲马有一句话,人类的全部幸福就在于希望和等待之中。活着是幸福,希望是幸福,等待是幸福。技法借鉴主题阅读3.一腔热血勤珍重86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品读谈生命(节选)冰

心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直到冲倒了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品读87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伸展,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88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