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d99183526bac886e403fc5ef7207d6e/fd99183526bac886e403fc5ef7207d6e1.gif)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d99183526bac886e403fc5ef7207d6e/fd99183526bac886e403fc5ef7207d6e2.gif)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d99183526bac886e403fc5ef7207d6e/fd99183526bac886e403fc5ef7207d6e3.gif)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d99183526bac886e403fc5ef7207d6e/fd99183526bac886e403fc5ef7207d6e4.gif)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d99183526bac886e403fc5ef7207d6e/fd99183526bac886e403fc5ef7207d6e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必修③·人教版新课标导学生物必修③·人教版新课标导学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习目标课程标准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科学思维)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科学思维)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科学思维)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社会责任)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2.活动建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习目标课程标准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自主学习2新知解读3知识构建4问题释疑5指点迷津6训练巩固7直击高考8课时作业1自主学习2新知解读3知识构建4问题释疑5指点迷津6训练巩固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合理的假设数学形式细菌数量第几代曲线合理的假设数学形式细菌数量第几代曲线时间种群数量食物和空间一定的倍数Nt=N0·λt
时间种群数量食物和空间一定的倍数Nt=N0·λt趋于稳定有限的加剧增加降低增高环境容纳量种群最大数量环境容纳量趋于稳定有限的加剧增加降低增高环境容纳量种群最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如__________、食物、__________、传染病等。(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__________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3.研究意义: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气候天敌波动保护和利用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气候天敌波动保护和利用1.K值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吗?提示:K值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可能超过K值。2.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有哪些?产物分别是什么?提示:酵母菌属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新知解读新知解读1.“J”型曲线(1)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的两种情况①实验室条件(理想条件)下。②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的环境中最初的一段时间内(接近“J”型增长)。知识点1种群数量变化曲线1.“J”型曲线知识点1种群数量变化曲线(2)特点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当λ>1时,种群呈“J”型增长;当λ=1时,种群保持稳定;当λ<1时,种群数量下降;当λ=0时,种群无繁殖,下一代将灭亡。2.“S”型曲线(1)对“S”型曲线的分析①“S”型曲线的变化是逐渐的、平滑的,而不是骤然的。②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2)特点(2)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以后保持相对稳定。(3)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2)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4)应用①为了保护生物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获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该在种群数量略大于K/2时进行捕获。②为保护大熊猫,应提高其环境容纳量,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等。③为控制有害动物,应降低其环境容纳量,如养殖蝗虫的天敌鸡、鸭、鹅等。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5)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5)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知识贴士(1)λ与年龄组成的关系①λ>1,种群密度增大,为增长型种群;②λ<1,种群密度减小,为衰退型种群;③λ=1,数量不变,为稳定型种群。(2)在“S”型曲线图中,有一段时期近似于“J”型曲线。但这一段不等于“J”型曲线。因为“J”型曲线是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趋势,“S”型曲线是在环境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的增长趋势。知识贴士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下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下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下图中甲);在有环[解析]
“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交叉阴影部分是环境阻力,因此环境阻力应该出现在c点之后。防治害虫越早越好,c点时,是蝗虫繁殖速率最快的时候,这个时候防治效果甚微,应该在b点之前防治。K值是环境容纳量,会随环境改变而改变。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迁移应用1〕
如图所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
)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J”型增长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解析]
t3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已经由最大逐渐变小,但种群数量仍然是在增长,因此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t4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数量达到了最大值(K值),此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比较稳定。从该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知,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t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为K/2。D〔迁移应用1〕如图所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知识点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知识点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2.实验流程2.实验流程3.实验结果分析(1)酵母菌增长曲线图:(2)趋势:先增加再减少。(3)分析①增长:在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剧增。②稳定和波动: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有害产物积累等,酵母菌死亡率逐渐升高,当死亡率等于出生率时,种群数量不再增长。③衰退:随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3.实验结果分析4.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在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2)每天取样的时间要尽量保持相同,并做到随机取样。(3)若取出的液体中酵母菌密度过大,可以增加稀释倍数。(4)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5)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类似于“样方法”)。(6)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表)。时间/d123456……数量/个(5)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知识贴士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的两个注意点(1)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2)计数时要注意盖玻片和培养液的放置先后顺序,盖玻片在前培养液在后,而不是培养液在前。知识贴士
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C 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解析]
酵母菌在培养时一般用葡萄糖作为培养液,在计数取液时一定要摇匀后才能吸取;应该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室,而不是滴在计数板的中央。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迁移应用2〕
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解析]
培养用具与培养液都需灭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培养酵母菌不必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培养后期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较大,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迁移应用2〕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知识构建知识构建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问题释疑问题释疑(一)问题探讨1.Nn=2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2.N=2216。3.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二)旁栏思考题1.提示:同数学方程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数学模型不够精确。2.提示: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3.提示: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一)问题探讨(三)思考与讨论提示: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指点迷津指点迷津1.“S”型曲线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图中A、B、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1.“S”型曲线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问题。图甲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1)①图乙中A、B两图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的是________。B 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②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型。(2)一般野生动植物种群的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此时种群______________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的______________开始下降。所以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大于K/2时就可以获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而且获得的量__________,当过度获取导致种群数量小于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将会减慢,获取的资源数量将减少,而且还会影响资源的再生。种内斗争加剧和捕食者增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处于平衡状态,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增长增长速率增长速率最大②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训练巩固训练巩固直击高考直击高考1.(2019·全国卷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1.(2019·全国卷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解析]
细菌甲为异养生物,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A项正确。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更换频率快,环境资源相对丰富;更换频率慢,环境资源相对匮乏,B项正确。通过对比题图中三条曲线可知,a组为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h的实验组,细菌数量呈J型增长,由此可知其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C项正确。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在培养的初始阶段,由于营养和空间条件充裕,因此种群增长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项错误。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2.(2019·江苏卷,14)下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B2.(2019·江苏卷,14)下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解析]
a批次和b批次的最大细胞密度相同,故a批次中不可能含有大量细菌,否则a批次中的最大细胞密度会变小,A项不合理。b批次达到最大细胞密度所需的时间短,可能接种量较高,适应期较短,B项合理。t1时两批次的酵母菌繁殖速度都较快,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较少的乙醇,C项不合理。因t2前两批次的酵母菌数量和代谢强度不同,故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不同,D项不合理。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3.(2018·全国卷Ⅰ,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解析]
A对:当空间、资源有限时,种群呈S型增长。B对:林场空间、资源有限,老鼠种群的增长会由于密度增加而逐渐减慢。C对: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由于鱼的大小不同等,单位水体中产量有可能相同。D错: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由于环境阻力逐渐增大,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3.(2018·全国卷Ⅰ,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4.(2019·全国卷Ⅲ,31)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型,且种群数量为________时,种群增长最快。(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a/2减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4.(2019·全国卷Ⅲ,31)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解析]
(1)液体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等是有限的,试管中该种菌的种群数量达到a时不再增加,所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K值为a,种群数量在a/2时增长最快。(2)K值为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当培养基由10mL减少到5mL后,环境容纳量减小;若都是5mL培养基,且培养条件不变,由于环境资源量不变,即使该种菌的起始接种量增加一倍,K值也不会改变。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生物必修③·人教版新课标导学生物必修③·人教版新课标导学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习目标课程标准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科学思维)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科学思维)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科学思维)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社会责任)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2.活动建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习目标课程标准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自主学习2新知解读3知识构建4问题释疑5指点迷津6训练巩固7直击高考8课时作业1自主学习2新知解读3知识构建4问题释疑5指点迷津6训练巩固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合理的假设数学形式细菌数量第几代曲线合理的假设数学形式细菌数量第几代曲线时间种群数量食物和空间一定的倍数Nt=N0·λt
时间种群数量食物和空间一定的倍数Nt=N0·λt趋于稳定有限的加剧增加降低增高环境容纳量种群最大数量环境容纳量趋于稳定有限的加剧增加降低增高环境容纳量种群最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如__________、食物、__________、传染病等。(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__________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3.研究意义: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气候天敌波动保护和利用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气候天敌波动保护和利用1.K值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吗?提示:K值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可能超过K值。2.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有哪些?产物分别是什么?提示:酵母菌属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新知解读新知解读1.“J”型曲线(1)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的两种情况①实验室条件(理想条件)下。②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的环境中最初的一段时间内(接近“J”型增长)。知识点1种群数量变化曲线1.“J”型曲线知识点1种群数量变化曲线(2)特点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当λ>1时,种群呈“J”型增长;当λ=1时,种群保持稳定;当λ<1时,种群数量下降;当λ=0时,种群无繁殖,下一代将灭亡。2.“S”型曲线(1)对“S”型曲线的分析①“S”型曲线的变化是逐渐的、平滑的,而不是骤然的。②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2)特点(2)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以后保持相对稳定。(3)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2)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4)应用①为了保护生物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获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该在种群数量略大于K/2时进行捕获。②为保护大熊猫,应提高其环境容纳量,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等。③为控制有害动物,应降低其环境容纳量,如养殖蝗虫的天敌鸡、鸭、鹅等。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5)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5)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知识贴士(1)λ与年龄组成的关系①λ>1,种群密度增大,为增长型种群;②λ<1,种群密度减小,为衰退型种群;③λ=1,数量不变,为稳定型种群。(2)在“S”型曲线图中,有一段时期近似于“J”型曲线。但这一段不等于“J”型曲线。因为“J”型曲线是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趋势,“S”型曲线是在环境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的增长趋势。知识贴士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下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下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下图中甲);在有环[解析]
“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交叉阴影部分是环境阻力,因此环境阻力应该出现在c点之后。防治害虫越早越好,c点时,是蝗虫繁殖速率最快的时候,这个时候防治效果甚微,应该在b点之前防治。K值是环境容纳量,会随环境改变而改变。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迁移应用1〕
如图所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
)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J”型增长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解析]
t3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已经由最大逐渐变小,但种群数量仍然是在增长,因此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t4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数量达到了最大值(K值),此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比较稳定。从该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知,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t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为K/2。D〔迁移应用1〕如图所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知识点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知识点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2.实验流程2.实验流程3.实验结果分析(1)酵母菌增长曲线图:(2)趋势:先增加再减少。(3)分析①增长:在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剧增。②稳定和波动: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有害产物积累等,酵母菌死亡率逐渐升高,当死亡率等于出生率时,种群数量不再增长。③衰退:随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3.实验结果分析4.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在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2)每天取样的时间要尽量保持相同,并做到随机取样。(3)若取出的液体中酵母菌密度过大,可以增加稀释倍数。(4)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5)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类似于“样方法”)。(6)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表)。时间/d123456……数量/个(5)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知识贴士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的两个注意点(1)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2)计数时要注意盖玻片和培养液的放置先后顺序,盖玻片在前培养液在后,而不是培养液在前。知识贴士
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C 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解析]
酵母菌在培养时一般用葡萄糖作为培养液,在计数取液时一定要摇匀后才能吸取;应该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室,而不是滴在计数板的中央。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迁移应用2〕
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解析]
培养用具与培养液都需灭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培养酵母菌不必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培养后期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较大,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迁移应用2〕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知识构建知识构建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问题释疑问题释疑(一)问题探讨1.Nn=2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2.N=2216。3.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二)旁栏思考题1.提示:同数学方程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数学模型不够精确。2.提示: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3.提示: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一)问题探讨(三)思考与讨论提示: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指点迷津指点迷津1.“S”型曲线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图中A、B、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1.“S”型曲线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问题。图甲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1)①图乙中A、B两图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的是________。B 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②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型。(2)一般野生动植物种群的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此时种群______________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的______________开始下降。所以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大于K/2时就可以获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而且获得的量__________,当过度获取导致种群数量小于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将会减慢,获取的资源数量将减少,而且还会影响资源的再生。种内斗争加剧和捕食者增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处于平衡状态,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增长增长速率增长速率最大②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训练巩固训练巩固直击高考直击高考1.(2019·全国卷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1.(2019·全国卷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解析]
细菌甲为异养生物,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A项正确。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更换频率快,环境资源相对丰富;更换频率慢,环境资源相对匮乏,B项正确。通过对比题图中三条曲线可知,a组为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h的实验组,细菌数量呈J型增长,由此可知其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C项正确。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在培养的初始阶段,由于营养和空间条件充裕,因此种群增长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项错误。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第2节2.(2019·江苏卷,14)下图是一种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硅纤管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灶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棉用增白剂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提篮包装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吸气材料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卷闸门槽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三合一塑瓶液体包装系统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三维可视地理信息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高强彩色水泥瓦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铝压铸化油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当前警察职务犯罪的特征、原因及防范,司法制度论文
- 计算机文化基础单元设计-windows
- 创建动物保护家园-完整精讲版课件
- 广东省保安服务监管信息系统用户手册(操作手册)
- DNA 亲子鉴定手册 模板
- DB33T 1233-2021 基坑工程地下连续墙技术规程
- 天津 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
- 广东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申报表初稿样表
- 部编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 火炬及火炬气回收系统操作手册
-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及教学进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