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级语文诫子书-优秀课件_第1页
七级语文诫子书-优秀课件_第2页
七级语文诫子书-优秀课件_第3页
七级语文诫子书-优秀课件_第4页
七级语文诫子书-优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蜀相》——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1《诫子书》诸葛亮诫:告诫、劝勉子:儿子书:书信、家书《诫子书》诸葛亮诫:告诫、劝勉子:儿子书:书信2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根底上翻译全文;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3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4朗读课文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那么/不能/励精,险躁/那么/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朗读课文诫子/书5读准字音夫fú君子之行夫fú学须静也非澹dàn泊bó无以明志淫yín慢那么不能励精,险躁zào那么不能治性。遂suì成枯落悲守穷庐lú读准字音夫fú君子之行6注释【1】夫〔fú〕:语气词,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3】行:指操守、品德、品行。【4】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5】淡〔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注释【1】夫〔fú〕:语气词,句首发语词,7

【6】明志:说明自己崇高的志向。【7】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8】致远:实现远大目标。【9】广才:使才智广博。【10】淫〔yín〕漫:过度怠慢。漫:怠惰,淫:过度。【11】励精:振奋精神。励:奋勉,振奋。

【6】明志:说明自己崇高的志向。8

【12】险躁:暴躁、急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13】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14】与:跟随。【15】驰:消失、逝去。【16】日:时间。【17】遂:于是,就。【18】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12】险躁:暴躁、急躁,与上文“宁静〞相9

【19】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奉献。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20】穷庐:破房子。【21】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呢!

【19】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奉献10重点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到达远大的目标。〔互文〕重点句子【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11

【2】淫慢那么不能励精,险躁那么不能冶性。追求过度享乐的放纵和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2】淫慢那么不能励精,险躁那么不能冶性12翻译文章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到达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专心致志

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的放纵和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翻译文章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来13翻译文章

年华随时光奔驰而去,意志随时光流逝而消沉,最后就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懊悔又怎么来得及呢?。翻译文章

年华随时光奔驰而去,意志随时光流逝而消沉,最14问题探究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问题探究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15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A、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16

3、本文表达中心的句子是什么?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17

谈感受说启发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谈感受说启发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一个警18课文小结1、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修身方法:淡泊明志宁静致远3、求学方法:宁静求学立志成才4、行为要求:切记淫慢防止险躁课文小结1、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19名句赏析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高尚君子的行为,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那么无法有效的方案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名句赏析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0

他还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规律的俭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

他还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21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认〞的句式,否认之否认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他告诉孩子要方案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把将来细心方案妥当。面对未来,您有理想吗?您有使命感吗?您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2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3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根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根底。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4

3、诸葛亮认为要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3、诸葛亮认为要如何培养志向呢?25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看似无关,实那么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防止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26七级语文诫子书-优秀课件27

惜时诗句。【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惜时诗句。28中心思想《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比照鲜明。中心思想《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29《蜀相》——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30《诫子书》诸葛亮诫:告诫、劝勉子:儿子书:书信、家书《诫子书》诸葛亮诫:告诫、劝勉子:儿子书:书信31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根底上翻译全文;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32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33朗读课文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那么/不能/励精,险躁/那么/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朗读课文诫子/书34读准字音夫fú君子之行夫fú学须静也非澹dàn泊bó无以明志淫yín慢那么不能励精,险躁zào那么不能治性。遂suì成枯落悲守穷庐lú读准字音夫fú君子之行35注释【1】夫〔fú〕:语气词,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3】行:指操守、品德、品行。【4】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5】淡〔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注释【1】夫〔fú〕:语气词,句首发语词,36

【6】明志:说明自己崇高的志向。【7】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8】致远:实现远大目标。【9】广才:使才智广博。【10】淫〔yín〕漫:过度怠慢。漫:怠惰,淫:过度。【11】励精:振奋精神。励:奋勉,振奋。

【6】明志:说明自己崇高的志向。37

【12】险躁:暴躁、急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13】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14】与:跟随。【15】驰:消失、逝去。【16】日:时间。【17】遂:于是,就。【18】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12】险躁:暴躁、急躁,与上文“宁静〞相38

【19】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奉献。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20】穷庐:破房子。【21】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呢!

【19】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奉献39重点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到达远大的目标。〔互文〕重点句子【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40

【2】淫慢那么不能励精,险躁那么不能冶性。追求过度享乐的放纵和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2】淫慢那么不能励精,险躁那么不能冶性41翻译文章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到达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专心致志

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的放纵和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翻译文章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来42翻译文章

年华随时光奔驰而去,意志随时光流逝而消沉,最后就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懊悔又怎么来得及呢?。翻译文章

年华随时光奔驰而去,意志随时光流逝而消沉,最43问题探究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问题探究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44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A、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45

3、本文表达中心的句子是什么?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46

谈感受说启发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谈感受说启发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一个警47课文小结1、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修身方法:淡泊明志宁静致远3、求学方法:宁静求学立志成才4、行为要求:切记淫慢防止险躁课文小结1、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48名句赏析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高尚君子的行为,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那么无法有效的方案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名句赏析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49

他还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规律的俭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

他还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50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认〞的句式,否认之否认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他告诉孩子要方案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把将来细心方案妥当。面对未来,您有理想吗?您有使命感吗?您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1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52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