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的温柔敦厚诗学意韵_第1页
《文心雕龙》的温柔敦厚诗学意韵_第2页
《文心雕龙》的温柔敦厚诗学意韵_第3页
《文心雕龙》的温柔敦厚诗学意韵_第4页
《文心雕龙》的温柔敦厚诗学意韵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心雕龙》的温柔敦厚诗学意韵《诗》在汉代被看成是政教经典,若要骤然把它回归为文学经典那是困难的。但到魏晋文学觉醒之后,齐梁间成书的《文心雕龙》已明确揭示了《诗》的温柔敦厚诗学内涵。温柔敦厚的理论转释历来论诗,不出“言志”与“缘情”两端,而承认“缘情”才能坚守它的文学性。刘勰以温柔敦厚观念为旨归,站在“缘情”立场上强调诗的文学性,完成该观念从诗教向诗学的理论转释。《文心雕龙?明诗》: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强调文学“感物吟志”的自然表现,在此前提下,他又强调“持人性情”,即对人的情感要有节制,故云:“诗者,持也。”以持训诗触及温柔敦厚的诗教。以持训诗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含神雾》“诗者,持也。在于敦厚之教自持其心,讽刺之道可以扶持邦家也”。[1]“持之为训,有符焉尔”,刘勰认为符合孔门诗教“思无邪”说,将理论渊源追溯到孔子,这是他的理论远源。“无邪”与以持训诗都源于温柔敦厚观念。“义归无邪”是对“思无邪”的精确解读。朱自清认为孔子重诗义,所以说“思无邪”,体现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含神雾》解“诗者,持也”云:“在于敦厚之教自持其心,讽刺之道可以扶持邦家也”,显然也是对温柔敦厚观念的强调。“人秉七情”段敷言“诗缘情”。继《乐记》“物感”说,刘勰提出“感物吟志”的创作理论。他指出“应物斯感”的源泉是人之“七情”,又说“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感物吟志既然“莫非自然”则“缘情”之作也就包含其中。刘勰认为诗缘情,强调诗是情感的载体,大胆突破“言志一政教”范式,将诗歌创作导向符合文学的“禀情一感物一吟志”模式。刘勰论诗线索是“志一持一情”,“持人情性”之论将言志与抒情都纳入温柔敦厚观念之中,包含两层思路:第一,持,训为节制,要求诗歌对情感的抒发要有所节制,发乎情,止乎礼义,不可逾越温柔敦厚的准绳。第二,持,训为节文、修饰,要求诗歌的表达要有美感,强调艺术审美性。由言志到抒情,温柔敦厚观念完成从诗教原则向诗学理论的转释。温柔敦厚的艺术原则刘勰的时代,温柔敦厚观念所包含的政教意味日趋淡薄,艺术审美意味日趋浓厚。刘勰《宗经》篇总结《诗》的特点,提出温柔敦厚的诗文批评原则,并将其作为艺术原则移植到对文学风格的评论中去。《文心雕龙?宗经》:《诗》主言志……?1>绮眯耍?藻辞谪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刘勰论诗,渊源自有。“《诗》主言志”源于“言志”说。“?1>绮眯恕痹从淞傲?义”说。“藻辞谪喻”源于“主文谪见”说。“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则是刘勰对《经解》篇“温柔敦厚,诗教也”的化用。刘勰对传统理论作了改造。第一,“诗主言志”。主者,诗人以言己志为主,非皆言志也。”周振甫认为《大序》“发言为诗”的言既有志,又有情。”[2]第二,“藻辞谲喻”。“主文谲谏”是对诗义的要求,强调政教性,而“谲喻”、“藻辞”则强调诗文的婉曲优美,将温柔敦厚从政教移植到文学。第三,“温柔在诵”。诵即背文暗诵之意,刘勰认为温柔敦厚是指吟诵诗章而言,将温柔敦厚观念纳入文学范畴之中。温柔敦厚观念由诗教移植入文学,强调诗歌的抒情本质。《大序》“主文”说已经注意到诗歌的言辞之美。魏晋以后,从“诗赋欲丽”,到“诗缘情而绮靡”,再到“讹而新”,诗歌形式主义不断高涨。刘勰更追求诗歌的审美特质,以至在论述温柔敦厚观念时能突破政教立场,大胆提出审美诉求。邱世友认为,刘勰首次将“温柔敦厚”作为诗歌的艺术原则,而不是诗教的伦理原则,[3]完成该观念由政教到文学的场域转换。刘勰将温柔敦厚原则贯穿于《文心雕龙》中,成为一根思想轴线。虽然刘勰也承认诗“持人情性”、“顺美匡恶”的作用,但不是简单的申述诗教,而是纠蔽南朝浮靡文风的举措,是他将温柔敦厚观念从诗教向文学移植的步骤。温柔敦厚的审美意涵温柔敦厚的诗歌艺术表现原则包括两个方面:“谲喻”和“温柔”。前者强调比兴手法,委曲婉转地进行讽谏;后者强调诗文含蓄蕴藉的艺术意境。因此,刘勰在诗歌批评中特别强调兴和隐。《文心雕龙?比兴》:毛公述传,独标兴体……比显而兴隐……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比则蓄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托讽。“比兴”首见《周礼》,其后《诗大序》将其归入六义。郑众首先认为比兴是表现手法,后来郑玄以美刺分比兴,回归诗教。刘勰将《比兴》置于《丽辞》与《夸饰》之间,坂田新认为“是指受万象触发而生成的,成为文学产生契机的感兴。”[3]刘勰重兴。开篇云毛公“独标兴体”,到屈原“奉兼比兴”,对比兴的运用,已发生变化。刘勰认为汉代“日用乎比,月忘乎兴”,南朝“莫不咸宗比义”是“习小而弃大,所以文谢于周人”,可见他对兴体的偏爱。兴符合温柔敦厚的艺术原则。比虽然有温柔敦厚成分,但它“斥言”、“切至”不免激烈;且比的确定性会给人指实的可能,不利讽谏。兴是“依微拟议”、“环譬?讽”,强调艺术上的含蓄蕴藉,更符合“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温柔敦厚观念。郭晋稀说:“?L绮眯耍?书写诗用兴法……兴义依微拟议,喻谪旨隐,故接以‘温柔在诵,最附深衷’”。[4]《文心雕龙?隐秀》: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隐以?鸵遮?工。“隐”观念可追溯到《周易?系辞下》“其事肆而隐”。到孟子“言近旨远”指语言含蓄性。《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之隐约者”,指诗含蓄性。而刘勰则从温柔敦厚理念出发论隐。隐就是含蓄。刘勰论“隐”要诗有“文外重旨”、“?鸵逦?工”。范文澜说重旨“辞约而义富,含味无穷”,[5]而?鸵寰褪嵌嘀忠庖滩R?“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指含蓄的艺术意境;隐“使味之者不厌”直启“滋味”说,这是刘勰将温柔敦厚观念移植入文学后的新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